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时间:2022-04-25 10:23: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企业财务风险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摘 要] 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经营环境的复杂多变,特别是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小企业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财务风险。只有认清风险成因,加强财务风险防范,小企业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小企业在促进市场竞争、增加就业机会、方便群众生活、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使得小企业目前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一、小企业的特点

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小企业是指不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不包括以个人独资及合伙形式设立的小企业。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1.经营方式灵活,创新能力强。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生命力旺盛,有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现实抉择,就是依靠其灵活的机制和创新能力并选择合适的战略。小企业创造和开发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企业经营规模小,资金有限,风险较高。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主要体现在年营业额较少,职工人数少,资产总额较少。资金投入量不大,资源有限,资产负债率高,融资渠道单一而狭窄,主要靠内部积累和亲朋好友借款,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相当有限、资金成本高且融资成功的机会小。由于小企业自身积累速度慢,融资困难,资金不足是小企业的先天缺陷,加上小企业大多是新兴企业,业务比较单一,在发展中面临着管理、技术和市场的种种不确定,经营失败的风险较高,经营失败的可能性较大。

3.行业涉及面广,业务比较单一。小企业涉及行业门类齐全,有从事产品的批发销售,简单的服装加工、食品加工,还有机械、化工等。但是它们往往只侧重于某一项产品或业务,经营活动简单,投入和产出少,在市场上不占统治地位,竞争力较弱;很少多元化经营,其业务流程相对简单。

4.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员十分有限。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多采用集权制,经营机构和内部组织机构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管理层次,很多小企业都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决策机构,企业决策通常由业主做出,中层管理人员一般不参与企业决策,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够完善。管理制度、工作规范、技术规范等都很少,或不全面。

5.管理水平不高。小企业的业主和管理人员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首先,表现在管理观念陈旧,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处在小企业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的或为心腹或为裙带关系,不注重才能,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所有权与经营权结合得较为紧密且集中。小企业的利益与业主个人的利益高度一致。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奖惩没有制度,财务不透明,习惯于业务管理,很多在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行之有效、理论上非常完善的会计政策和技术难以采用,不能完全实施或一贯遵循。

二、小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其实,小企业的优势很明显。投资少,经营灵活,管理难度不大,一有风吹草动自我调控能力强。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的各种情况,小企业无论是经营风险还是财务风险都无法避免。相比之下,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远远低于大中型企业。就财务风险而言,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量少,尤其是现金数量少,是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最普遍表现。小企业的特性决定着其经营管理的局限性。由于资金量少,小企业一般不太注重长期投资,而主要把焦点关注于日常的短线经营活动。也正是由于把短线投资看得太重,因此会随时把多余的现金投人经营活动,使得现金的持有量很少;另外,如果销售不畅或虽然销售状况良好但货款回收不力,依然会导致企业现金流的不畅。

(二)资产的变现能力差,是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表现形式。资产的变现能力,取决于企业该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受客户的青睐程度。一般来说,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越大,可变现的能力就大;受客户的青睐程度越高,该资产的变现能力也越大。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资产的本身特性,使得资产变现能力不强,也会导致或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三)企业资信度低下,是小企业财务风险大的又一表现。企业规模小,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不大,各种风险抵御能力较差,是小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对于那些宁愿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的金融机构来说,显然会把小企业打入另类。因此,一旦企业陷入财务危机,要想及时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难上加难。

(四)企业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是小企业财务风险大的集中表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无论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还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盈利是企业的硬道理。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只能维护企业的生存;只有扩大再生产,并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才是提高企业债务偿还能力,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

三、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我国小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1.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变化,主要包括:(1)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的快慢,对企业有重大影响。比如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比较快,企业为了跟上这种发展,就会相应地增加厂房、机器、工人等方面的投资。普遍的扩充使资金紧张,利率随之提高,企业背上巨大的债务负担,财务风险越来越大。过热的经济,迟早要冷却下来,扩充过度的企业很快就会陷入困境。(2)通货膨胀发生,会导致企业的收支无序和增加简单再生产的困难。(3)利率的波动,尤其是利率的上升,会使企业筹资更加艰难或增加利息成本。(4)政府经济政策对小企业支持 与否、支持的力度大小,都直接影响到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法律环境。是指小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具体内容包括:(1)企业组织法规,如《企业法》、《公司法》等,对企业、股东等利益团体和个体的经济责任划分;(2)税务法规对小企业的特殊政策,可以起到支持或遏止的作用;(3)财务法规对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要求,等等。

3.市场环境。宽松的市场环境,可以让小企业自主经营,灵活管理,增加赢利,减少风险;而紧张的市场环境,则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体内容包括:(1)市场的公平程度,涉及到小企业能否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问题;(2)市场的竞争程度,直接关系到小企业的兴衰与成败;(3)市场的发达程度,则决定着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二)内部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始终还是内因。不同的小企业由于其战略和战术的不同,最终企业的命运就迥然不同。经营管理思想、生产经营方式、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员素质,都会影响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小。

1.经营管理思想。经营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为企业领导者的风险意识和科学态度。冒险型领导者倾向于高负债、快发展管理方式,在内外部环境风调雨顺的前提下,它能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低风险;但是,一旦内外部环境恶化,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困境,加大财务风险。而保守型领导者更倾向于低负债、稳发展、低风险的管理方式,不过,有可能错过极好的发展机会。

2.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问题。例如,对销售的赊销态度,对应收账款的信用标准、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的约束,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与管理,等等。

3.人员素质。人是企业的最活跃因素,人员的素质高低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小企业本身没有人才优势,如果企业管理当局忽视了人才的培育与吸收,尤其是高尖端财务人才的招聘与使用,企业的短腿行为就不可避免。

4.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是一个团队,一个组织。紧密的团队精神,是企业战无不胜的法宝。财务风险的克服、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也是如此。

四、小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了解风险的来源和特征,正确预测、衡量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控制和防范,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

(一)提高认识,增强业主或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小企业业主或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时发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时有发生。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十分注意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同时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并享有充分的发言权,对他们提出的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观念,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和准确的职业判断力。

(二)健全和完善组织结构控制。小企业应推行产权多元化。产权多元化既可以增加企业融资渠道,又能够吸收更多股东参与决策,使董事会成员能力互补,谨慎决策,减少失误,从根本上改变由投资者个人或家族组成,既当业主,又当总经理,还负责监督工作的传统管理模式。健全合理的组织结构,一是由主要投资者组成董事会,决策企业重大经济事项;二是全部投资者组成股东大会,监督审议企业重大决策;三是企业部门经理实行公开招聘,录用具有管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秀人员对本企业实施全面管理。同时加强组织结构控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三)强化资金管理,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资金或资金短缺,企业则难以运行。在融资管理方面:加强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及金融工具等多条途径筹集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同时努力降低资产负债比率,增加经营中自有资金的比重。在流动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加大应收款催收力度,缩短应收账款的回收期,落实回款责任;二是合理降低存货,加快存货的周转;三是加强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实行流动资金贷款指标考核;四是加强信用管理,合理确定客户的信用标准,避免坏账的产生;五是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

(四)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由于受规模、财力、人力等限制,小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划分容易产生交叉重叠现象,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从经济性、实用性出发,注重实际运作控制。包括:1、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职务。小企业应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降低财务风险。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小企业应明确规定涉及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3、内部审核制度。财务收支严格按照企业章程、董事会决议和企业相关制度规定进行审批,设专职稽核岗位,对会计核算工作按工作范围和流程进行稽核,对财务收支实行全方位控制和审查。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五)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没有财务风险方面的专门知识,对他们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小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低,应加强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扩充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当好单位负责人的会计参谋;深入基层,掌握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掌握的财会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强化财会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法律自我保护意识;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六)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制度。通过预算可以预测预算年度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从而规避与化解风险。考虑到收入与成本费用间的配比关系,全面预算体系可以为收入水平增长情况下的成本节约提供较为精确的估计。因此小企业一定要建立严谨的预算制度,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

(七)建立财务风险 预警机制。定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为企业提供现金可用度的预警信号;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如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管理效率、投资风险等预警指标,建立长效的财务预警系统;结合企业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当出现风险信号时,应采取预防性控制或抑制性控制,防止风险损失的发生或尽量降低风险损失的程度。

(八)转变企业经营策略,采取多种经营和对外投资多元化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小企业在做好主业经营之外,可涉足与主业有关的其他行业,实施以主业为依托的多元化经营,相互补充,增强获利能力。根据企业自身的能力,合理利用资金,在固定资产、股票和债券等多方面进行投资,综合分析影响投资的各项因素,对于预期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分散风险。在选择投资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利润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高收益、低风险的方案,使投资总风险降为最小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论文关键词:财务风险;原因;控制

论文提要:本文从资本转换和增值的角度,阐述了财务风险的本质,进而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形成财务风险的原因。

风险是事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由于对未来结果予以期望所带来的无法符合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简言之,风险是结果差异引起的结果偏离,即期望结果的可能偏离。财务的本质是本金,即资本的投入与收益。

一、财务风险的本质

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即认为存在财务风险。由于来自不同风险源的各类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终究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可以看作是公司风险的集中体现及最终表现形式。

既然财务风险就是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那么财务风险的本质应该在资本投入生产后收益达不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资本价值形态转换的风险。

财务风险形成于资本的流动过程中。从资本的垫支到资本增值的创造,最后是资本垫支的回收过程。资本循环的每一步都印上了财务风险的痕迹:本金垫支伊始,风险就已经启动;资本价值转换和增值的过程,就是风险的转移和积聚过程。所以说,财务风险是资本价值经营的必然产物。

二、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及内在财务风险分类

1、内部原因。(1)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2)财务决策和管理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制度。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而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企业内部经营活动是指资金从筹集、投入、运营、收回到收益的分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

2、内在财务风险分类。在此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生产经营环节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引起财务收益的不确定性,称之为内在财务风险。内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筹资过程中负债资金数量和筹资成本以及偿还时间;资金投入过程中的投向、数量、结构;生产运营过程中的收入、成本、经营管理水平等;收益分配过程中收益的确认以及收益分配政策、数量和形式。上述这些因素的影响引起的内在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筹资风险。它是由于负债融资不能如期偿还而带来的风险。该风险可分为收支性风险和现金风险,收支性风险为收不抵支造成企业不能到期偿债以至破产的风险;现金风险为企业某一时段上现金流出额超过现金流入额而造成手中没有现金偿还到期债务而带来的风险。

(2)内部投资风险。它是指企业对内部资金投入所产生的风险。投入资金不足会破坏生产经营的连续性;投入资金结构比例不合理会形成流动比率过高或过低,固定资产闲置或不足;投入资金效益低等都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3)经营内部风险。它是由于企业经营收入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这里主要指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风险。主要有销售风险、成本风险、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因此称其为内部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它是指收益确认是否适当和收益分配政策是否科学以及分配形式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等而产生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它也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

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例如,世界原油价格上涨导致成品油价格上涨,使运输企业增加了营运成本,减少了利润,无法实现预期的财务收益。目前,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供求变化多端,汇率随之变化,从而产生风险。上市公司哈高科按照分行业的数据计算,该公司大豆深加工行业所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64.28%。

因此,大豆深加工是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07年上半年我国进口大豆遭受严重挫折,榨油行业大批企业亏损,相应的豆粕价格也在高位波动,影响甚大。2008年年初国内外大豆价格大幅飙升,下游生产企业面临豆粕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企业在原料采购中没有话语权,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只有依靠自身能力消化高成本带来的外部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而言,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指标最具有代表性。

(二)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因此面临财务风险,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等策略防范财务风险,这对于降低和化解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

1、筹资活动风险控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将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

2、投资活动风险控制。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在决策中要追求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体现稳健性原则的平衡器作用。

3、资金回收风险控制。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坏账损失成本。应收账

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账款管理,应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并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建立销售责任制。

4、收益分配风险控制。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张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应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一定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格,由此形成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初探

【摘要】本文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分析,早期预测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和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一、引言

房地产业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仅有20年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是一个成长性很高的行业。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和2004年的房地产综合景气指数均在2002年之上。2004年,全国房地产行业完成投资1.3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28.1%。尽管房价上涨增加了普通购房者的负担,但旺盛的购房需求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依然是房地产行业景气的主要支撑。国内有学者指出,未来五年,全国整体房价仍会维持在较高位运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增长态势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住房供给偏紧,旺盛的需求仍使供求不平衡。未来某些房价上涨较快的大城市将会带动地区及全国房价的上涨。

在全国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指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瑜在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房地产行业表现出四方面的问题: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银行风险大;房价增长过快,价格和市场风险偏高;城市开发过快,土地成本升高;粗式开放经营,耗能过大。

深万科、金融街、深振业等30家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近5年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表明,房地产行业近年来资产规模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发展迅速,期间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百分比逐年下降,经营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同时,主营业务利润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存货周转率也放缓,反映出房地产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经营风险也正逐步显现。5年来,3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总资产由540亿发展到841亿,增长了55.69%。其中,存货净额由264亿增长到了442亿,增长了67.78%。主营业务收入由141亿增长到274亿,增长了94.07%。资产负债率2001年最低,为49.08%,2002最高为54.55%,并呈上升趋势。反映营运能力的存货周转率,从1998年的最低0.37次上升到2001年的最高0.48次,2002年有所下降为0.47次。

房地产业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政策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利率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一风险分类,虽便于描述,但给定量分析带来了一定困难。有的学者把房地产业的风险划分为商业风险和财务风险,则便于在风险分析中做到定性定量相结合,静态动态相补充。

在企业风险研究分析中,早期的风险测度方法主要考虑投资者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因此风险测量师从财务可行性模型出发。随着资金时间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总投资内部收益率和股本内部收益率成了风险分析重点,从而开始对内部收益率的各因子加以细分,出现了敏感性分析。但这些模型和分析方法,都只是分离地给出各个指标,没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个判断标准和预警信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做出及时预警,本文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探索运用Z模型风险分析法,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进行初步尝试。

Z模型最早是由美国学者Altman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用以计量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在实际运用中,模型得到了逐步补充完善。其分析模型如下:

Z=0.717X1+0.847X2+3.107X3+0.420X4+0.998X5

式中, Z=判别函数值,X1= 营运资金 / 资产总额,X2= 留存收益 / 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 /资产总额,X4= 股东权益账面价值总额 / 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 销售收入 /资产总额

企业破产临界值:

(1)Z < 1.23时,企业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

(2)1.23 < Z< 2.9时,企业处于破产的“灰色地带”;

(3) Z> 2.9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考虑到企业财务数据源于权责发生制原则,可能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的财务质量,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增加了两个有关现金流量分析的指标: 

(1)现金盈利质量率。

现金盈利质量率=现金盈利值/净利润。其中,现金盈利值是根据现金流量表提供的财务信息计算出来的企业现金净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盈利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和利润收现+债券利息收现+处置长期资产收现一利息及筹资费用付现。

(2)现金增值质量率。

现金增值质量率=现金增加值/留存收益。其中,现金增加值是企业支付了各项现金分配后的留存现金收益。计算公式为:现金增加值=现金盈利值一分配股利付现。

由于上述分析模型没有把行业因素考虑进来,本文增加了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使其更适合房地产企业特色。

本文第二部分根据万科公司与行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资产运营状况指标等进行比较,分析万科公司经营状况;第三部分测算万科公司Z指数值,与指标的临界值比较得出警情结论,并与行业Z值比较,进行行业分析;第四部分对警度进行分析评价,并采取措施排警。

二、基本财务指标分析

2002年万科股份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市场比较为:

与同业相比,万科公司偿债能力较强,负债比例较小,且短期负债比率大于长期负债比率;资产增长高于同业平均,尤其是净利润的增长,说明公司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总杠杆低于同业平均,股价受销售变动影响也小;其应收、应付、存货、资产及现金等价物周转率高于同业平均。但是,其盈利能力要低于同业。

三、Z模型分析

根据Z模型的公式,算得万科公司2002年的Z指数指标为:

但是,行业平均值 Z<1.23,即处于破产的危险地带。由此对比可见,房地产行业的财务警情已经很严重,风险很大,就连位居第一的万科公司也亮起了黄灯。

四、警度分析及排警措施

万科公司财务风险虽然比起行业平均来要小,但是仍然处于危险地带。就指数模型来分析,权数比较大的指标如果其对应得财务指标值也大,那么 值就会增大。就万科公司而言,其盈利能力低于行业平均。如果可以增加利润,就可使其息税前利润等增加,这样 值也会增大,从而排除警情。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知识经济为主题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愈来愈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热点问题。为迎合中国会计改革的新形势,在论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内涵及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近20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多变化的市场状况,存在着各种难以预测和不可控制的因素,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或困难甚至破产清算的现象不断增加,财务风险给企业,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从构建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方面展开探讨。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内涵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the Enterprise Financial Early waming lnstitution),是指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各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预警职能体系,是降低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盘活企业财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就是把风险预警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让企业、管理者、员工共同承担风险责任,使责、权、利三者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般地,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预警分析的组织机制。为使预警分析的功能得到正常、充分的发挥,企业应建立健全预警的组织机构。预警组织机构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预警组织机构的成员是兼职的,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业务、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组成,同时要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外部管理咨询专家。预警机构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过程,它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层)负责。预警组织机构的日常工作可由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如财务部、企管办、企划部)来承担。预警组织制度的实施使预警分析工作经常化、持续化,只有这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良好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要能够有效预知企业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预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还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抓住每一个相关的财务风险征兆。主要资料包括内部数据和相关外部市场,行业等数据。这个系统应是开放性的,不仅有财会人员提供的财会信息,更有其他渠道的信息。这里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会计核算报告系统,还包括对会计资料的认真阅读、分析和评价,以及寻找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消除财务风险的工作。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是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分析良性循环的基础。

3.财务风险分析机制。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出风险的原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成因分析清楚后,也就不难制定相应的措施了。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预警分析系统一般有两个要素:即先行指标和扳机点。先行指标是用于早期评测运营不佳状况的变动指标,扳机点是指控制先行指标的临界点,也就是预先所准备的因应计划必须开始起动之点,一旦评测指标超过预定的界限点,则因应计划随之而动。

4.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在财务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制度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要有正确、及时且合乎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管理咨讯系统,提供及时而完整的经营结果数据,供经营者及各部门负责人以实际经营状况数据体系,来与财务指标数据相比较。当有超出或低于指标数据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财务状况将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经营者应及早依数据所代表的经营内涵做进一步深入研判,找出蛛丝马迹,对症下药,以防财务恶化。例如,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于缓慢,表示企业营销部门可能不尽心收取顾客账款。如此,一来资金运转将吃紧,二来企业将承受更多的交易风险。此时,营销部门主管应深入探究缘由,并提出对策。

二、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化解和规避风险,使风险损失减至最小。在经济体制转型期,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与之相对应,预警机制的建立应是多元的。就企业微观操作而言,有以下方法可供选择:

1.回避风险法。回避风险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风险决策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或无风险的投资方案,这实际上减少了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降低了损失的程度;二是实施风险方案过程中,发现不利的情况时,及时中止或调整方案。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使企业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性投资风险大大低于股权投资的风险。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只能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2.降低风险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降低风险法可以采取三种策略:一是通过支付一定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出现的可能性,降低损失程度。如商业企业销售商品,可能收到假币,购置验钞机就可大大减少损失的可能性。又如企业可以建立风险预警、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还应比较控制风险的代价与减少损失之间的关系,只有减少的损失大于控制的成本,这种策略才是可行的。二是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抵御风险损失的能力。如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三是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来减少损失出现的可能性,如企业采购材料时,坚持验货付款,就可能减少货款被骗的可能性。

3.分散风险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元化经营及对外投资多项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

对于风险投资方案,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经营、共同出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这样就将应由本企业独家承担的风险,改为由联营企业之间共同承担。实际上这种做法也可以说是一种转移风险的方法,因为它将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其他企业。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分散风险的通常做法,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在若干个基本互无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理论依据在于:从概率统计原理来看,不同产品的利润率是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经营多种产业多种产品在时间、空间、利润上相互补充抵消,可以减少企业利润风险。具体地,当企业生产经营一种产品时,企业的兴衰成败就集中在此种产品上,而在经营多种产品时,若一种产品销售不景气,另一种产品却可能比较畅销,当一种产品亏损时,其他的产品却可能盈利。这样,企业的经营效益就比较稳定,不会因一种产品的销路不畅而导致企业亏损或破产。因此,企业在突出主业的前提条件下,可以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与技术研制和开发能力,适度涉足多元化经营,分散财务风险。

对外投资多项化,又称多元投资,是企业分散风险的另一种有效手段,即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达到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一般来说,长期投资的风险大于短期投资的风险,股权投资的风险大于债权投资的风险,证券组合投资可以分散有价证券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其投资风险低于单项证券投资的风险。多元投资可以达到以丰补歉,以盈补亏、取长补短的目的。当然,风险越大,可能产生的收益也就越大。对外投资多项化进行分散投资风险的前提就是保证预期的投资收益的实现。

4.转移风险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通常有多种形式:A,购买保险法。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可将应由本企业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B,签订远期合同。远期合同的作用,在于明确购销双方在一定期限内的权利和义务。C,转包法。企业可将风险大的业务,采用承包经营或租赁经营的方式,转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来经营,企业定期收取承包费或租金。这样,企业的效益就有保障,而风险则转由承包(租)人来承担。D,租赁法。企业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使用而不经常使用的机器设备,若采取购买的方法,需要马上筹集资金,既要承担资本成本,还要承担固定资产无形损耗的风险;若采取租赁的方式取得,则可以避免这一风险。E,转卖法。它是指企业根据有关信息和风险预测,将经营风险大的资产提前转让出售的方法。

5.自保风险法。自保风险,就是企业自身来承担风险,即企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预先制定一套自保风险计划,平时分期预先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策略:一种是遵循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为风险较大的长期负债设立偿债基金;另外一种是提取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金和商品削价准备金等来降低和缓冲财务风险。目前,我国要求上市公司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金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正是上市公司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

6.债务重组法。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具体重组方式有:A,以资产清偿债务;B,债务转为资本(债权转股权);C,修改其他事项等,以最大限度降低财务风险,以使企业重新安排财务资金,通过进一步调整,强化企业的财务实力。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从企业文化角度探究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摘 要】本文以“中航油”事件为引子,分析了国有企业由于体制问题而具有的特定财务风险,得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企业文化角度探索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途径:就是建立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文化

引 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引起的,具体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它与经营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一起构成了企业所面临风险的主体。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得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其中不仅包括由使用财务杠杆带来的狭义财务风险,还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证券投资风险等诸多内容。以上是对财务风险的一般分类。[1] 基于公司成立背景、公司经营目标、公司所处的环境、进入领域、公司领导层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不同,又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特有的财务风险。虽然这些财务风险最终的表现形式和一般企业的一样,但是风险成因确是有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所引起的。国有企业在历史的潮流中扮演的角色是国家大工厂的生产车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行,国有企业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营模式不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以出资者身份干预微观企业的运行管理,产生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导致公司治理“人治”而非法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受计划经济影响,其管理思维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其多元化知识的需求;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不具备风险意识。这些都会给国有企业的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得国有企业毁于一旦。2004年11月中航油破产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第一部分: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回顾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2001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中国航油垄断进口商的地位牢固确立。中航油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6年间,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但就在此期间,其业务范围逐渐扩大,2003年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场外期权交易,这已经超出保值范围而进入投机领域,中航油从此身陷险地。2004年第一季度,中航油显示亏损。当年3月28日,公司账面亏损580万美元。就在此时油价一路攀升的情况下,中航油选择了“展期”方案,继续卖空待跌,在期权交易中的盘位大增。两天后,公司公布2003年年报,称全面赢利3289万美元,对期货交易的账面亏损只字未提。到2004年6月,中航油期权交易的账面亏损已经达3000万美元,其仍继续坚持展期待仓,把所购期权的到期时间全部推至2005年和2006年,同时交易量被进一步放大。10月以后,中航油持有的期权交易总量已达5200万桶,远远超过其每年的实际进口量(约1500万桶)。此时油价仍在大幅上升,中航油需支付的保证金急剧增加,现金流量很快面临枯竭。10月10日,中航油账面亏损达到1.8亿美元。这时,中航油才向总部汇报,并请求资金支持。中航油集团于10月21日以筹集资金购买新加坡石油公司股权的名义向一批基金出售其在中航油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1.08亿美元全部贷给中航油补仓。在此次交易中,中航油集团和中航油均未向买家披露上亿美元的亏损情况。11月12日,中航油在三季度财务状况中称,“公司仍然确信2004年的赢利将超过2003年,从而达到历史新高”。11月25日,中航油的实际亏损已达3.81亿美元。11月29日,中航油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亏总计5.54亿美元。中航油申请停牌。11月30日,中航油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

中航油财务风险分析

从以上案例介绍以及收集到的“中航油”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中航油”作为国有跨国企业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面临的特殊财务风险包括:

(一)因公司目标执行不力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应该基于公司的未来远景与总体控制能力,考虑企业人员和财力状况。如果不具备条件盲目扩张,企业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或从事不了解的业务,不仅起不到预期的增加赢利渠道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反而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从1997年起,经历了两年亏损和两年休眠期后的中航油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一家船务经纪公司重新定位为以航油采购为主的贸易公司,第二次转型是从一个纯贸易型企业发展到以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成为以中国为依托的石油类跨国企业。依此可以看出,中航油集团在海外设立上市公司的初衷是非常明确——取得一个价格相对平稳的国际油价。从陈久霖担任中航油总裁起,中航油的运作就偏离了这个初衷:中航油从2001年11月在新加坡上市伊始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中航油公司管理层在没有向董事会报告并取得批准的情况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将企业战略目标移位于投机性期货交易,这种目标设立的随意性,以及对目标执行的不力,最终将企业陷入惊涛骇浪之中。

(二)因公司组织结构设置不当、内控无效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管理学理论中,组织结构设计的一个原则就是权责对等,职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被赋予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与权力对等的责任。权责对等的原则使得公司职员在进行某项活动之前,权衡成功得利和失败责任;在活动进行时,公司职员时刻以所承担的责任约束自身的行为。另外,组织岗位设计要求执行和监管部门要严格区分,不能出现执行、监管集于一身的情况,否则公司的内控制度就会陷入瘫痪状态,也就谈不上在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事中责任监督和追究。中航油为什么会出现历时如此之长(几乎贯穿整个2004年度)、亏损额如此之大(账面实际损失和潜亏总计5.54亿美元)的情况,原因就在于“陈久霖就是中航油”这种现象。虽然中航油上级管理部门有明文规定禁止涉足场外交易,中航油内部也有《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手册》[2],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对陈久霖的责任约束,因为中航油集团充当了中航油的资金支持者角色。即使中航油出现了投资重大错误、现金严重短缺的情况,陈久霖也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这种投机行为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其实早在2000年发生的安然事件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内部监控的重要性,安然作为一个在《财富》500强中排名第七的跨国集团公司轰然倒闭,就是因为缺乏实质性的内部监控:安然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采取了不干预监控模式,没有对安然的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包括没有查问他们所采用“投资合伙”的创新的会计方法。中航油集团对中航油的干预也仅仅限于文字报告,不了解中航油在出现账面亏损到申请破产这段期间的财务状况,这也是导致亏损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因公司缺乏风险意识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全球性的、不由中国政府监管的金融市场。相比国内的一般企业,国有企业还要考虑所进入市场当地政府的监管风险、进入新投资领域的技术风险、竞争对手的情况和本公司内部人才配备情况。 1、当地监管部门的风险。经营场所的政府对市场运行管制不力而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期交所身处市场第一线,对于期货市场违规行为的发现和纠正具有得天独厚的获得证据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无疑是最富效率的期货监管组织体系。从巴林银行在1995年2月破产的事件中不难相像新加坡期交所对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不力,而中航油(新加坡)进入新加坡交易所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本来就是交易所很难涉及的投机方式,再加上新加坡期交所监管本身存在的不足,因此中航油一进入新加坡期交所就面临了很大的风险。 2、交易方式的风险(技术风险)。场外衍生交易与交易场所内的石油期货交易相比,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交易的过程密不透风,风险要比交易所内大的多,而且在国际上场外衍生品交易几乎是不受政府监管的。 3、对市场竞争对手认识不够。企业进入海外交易所进行投资,外国炒家很容易得到企业的交易成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依此锁定攻击对象。中航油对竞争对手以及自身实力的估计都有很大的偏差。事实上,国际竞争对手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 “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在这种极大的外部压力下,中航油缺乏足够的保证金支持,从而负债累累。 4、人才风险。国有跨国公司从事海外投资业务,其人员配备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职员的中外籍比例。尤其是参与一线操作的职员构成要考虑到中外比例。公司进行跨国投资业务相关的交易成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都暴露在国外投资者眼里。中航油参与交易、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仍是外籍人士,面临着极大的风险;(2)公司职员的知识结构。公司进入不同的领域,所面对的技术和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如果公司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意识不到该领域的特殊风险,更谈不上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理论上,看涨期权卖方的亏损风险是无限的,一般作为期权卖方需要很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与相当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者手中正好具有充足的对应资产可以履约;在业界,看涨期权的卖方几乎都要另外做一笔反向交易,以对冲风险。中航油管理层缺乏起码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知识。作为首席执行官的陈久霖,并没有受过石油衍生品交易方面的正规训练,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更谈不上知悉石油衍生品交易的运作以及背后的博弈之道。参与交易活动的职员亦是如此:有关交易员在初期未经公司管理层书面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操作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等问题出现后,在讨论对策时,该交易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往后挪移仓位须增加交易量,以及在油价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公司必须追加保证金的情况避而不谈,以至连连亏损,却一路没有斩仓。同时,通过中航油集团轻易通过陈久霖的“内部救助方案”,不难看出中航油集团内部,亦缺乏真正懂得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人才(3)公司管理人员和职员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态度 ISO9000管理风险原则是:有包括把风险管理责任写进雇员的岗位说明中的组织结构的书面材料;书面的风险处理程序;有检查是否按程序办事,风险是否受到控制的审计。因此,公司的风险管理有效不但要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更在于制度的实质性执行。从相关资料,我们知道中航油制定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手册》,对每位交易员的亏损额都有规定,问题出在中航油的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从以上导致中航油破产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不仅公司的目标设定以及执行情况会给国有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而且公司组织结构的设置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不仅是高层领导和风险监管部门的风险态度会影响财务风险的大小,而且一般职员的风险意识也有助于风险的防范;财务风险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贯穿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因此,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如果企业全体职员能够长期保持风险的危机感,那么这也就是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风险管理文化,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最理想的状态。那么,为了能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就要探索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借助企业文化将风险意识寓于全体职员,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齐心合力抵御风险。以下,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为企业建立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以抵御财务风险为目的。

第二部分: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指导企业目标的形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着企业员工沿着目标行动。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主要依赖于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权力和文化。权力作为一种支配资源的力量,依靠的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约束,这种约束是一种被动约束。文化则是一种一般性的规范指导能力,它往往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包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行为习惯。对企业职工素质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文化的约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只有将风险管理依托于一种文化,才能将约束变为自觉。

(一)塑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象征物

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卓越企业家的人格化。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德才、创新精神、事业心、责任感的综合反映。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企业家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企业家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以自己的企业哲学、理想、价值观、伦理观和风格融合成企业的宗旨、企业价值观,逐渐被广大员工所认同、遵守、发展和完善。企业家不是投机商,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注重积累的开拓型人才。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的形象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一面镜子,企业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身体力行是员工日常风险管理的一面旗帜。卓越的企业家为了挑战未来,必须时时提高警觉.企业家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重视员工的参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员工是风险管理实践的操作员,没有员工参与的风险管理只是纸上谈兵;(2)产生先见之明。企业家和高层主管必须发掘和利用整个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借此来建立对未来的共识和认同,以此来形成卓越的企业文化;(3)重视速度。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质量、时间、成本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企业的文化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快速的改善甚至是转变,使得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趋同。另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不仅要求企业家自身具有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专门知识,还要求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中考虑其知识结构和人员构成,还要考察其风险管理的态度。

(二)建立风险管理高级管理班子

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象征物,也是企业文化的最初载体。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要靠高级管理职员分解,要靠高级管理职员向职员诠释,要带领着企业职员将之付诸行动,引导职员如何体现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收集职员对该文化的感受,对职员偏离该文化的行为纠偏,激发职员为改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出谋划策,该文化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贡献也要靠高级管理职员来总结:如果说企业家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缔造者,那么高级管理职员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推行的士卒,而职员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三)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组织结构

如果—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使每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有所贡献,那么这样的组织结构就是有效的。同理,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使每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有所贡献,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能使不必要的后果与代价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则这样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的。同理,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使不必要的后果与代价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则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的。在组织结构中,为建立灵活性而制定的规定越多.组织结构就可能恰当地实现它的目的。在每一组织结构内,必须建立能预料变革并能作出反应的措施和方法。每一企业都是在变化中的内、外部环境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的。如果—个企业变得僵化,而这种僵化不管是否会成为变革的阻力.程序过于复杂的或部门之司的界限过于固定不变,则该企业就没有能力去迎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变化的挑战。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不但要注意企业内控部门的设置,而且要注重各部门承担相应的风险;在岗位设计上首先要有风险责任的规定,而后才能赋予其权力,做到权责对等;同时还有注意企业组织结构因风险变动而灵活变动的适应性。 (四)风险管理文化注意力集中在市场

市场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也是企业风险最终暴露的场所。企业必须制订一些日常条例来不断提醒自己。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把时间花在外面,花在市场上:监测市场的波动以及时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市场以找到分散财务风险的途径;跟踪市场发展趋势以估计企业财务风险损失的发展态势;权衡企业财力和风险造成的最大损失额度。市场的风险产生是单个企业不能控制的,企业对市场的研究是决定企业是否进入风险领域,或者是已经置身于风险之中时,是保持谨慎态度继续拼搏还是果断退出。就中航油事件而言,如果中航油在出现亏损到最终破产这一阶段的任一时刻,退出石油期权场外交易,都不会酿成5.54亿美元的巨亏,更不会遭致破产。 (五)风险管理文化要有金融上的远见

企业能够持续经营,最重要的是现金,而不是账面上的利润。财务风险最终的表现都是资不抵债,偿还债务只能是企业的现金或者能转换成现金的财产物资(服务),因此利润只是虚数。企业如果缺乏现金,就会产生金融上的危机,克服金融危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风险管理文化在金融上的远见,要求企业量“存”为出。强大的资金后盾不是抵御财务风险的盾牌:风险来源于市场众多的原因,风险是无限的,但是现金却是有限的。对于特定企业来说,现金永远也不能填补因风险产生的“无底洞”。中航油集团给中航油的1.08亿美元的贷款未能缓解中航油的财务危机,同样,即使再给陈久霖提供“5亿美元”[3],也改变不了中航油破产的局面。

结束语:

国有跨国企业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其存在与一般企业不同的财务风险: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使得国有跨国企业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行政上的审批制使得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沿用国有企业改制前的高层管理人员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具备现代金融和风险管理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因此,构建国有跨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不是某个部门就能达到的,也不是某个领导人就能解决的,更不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就能建立的,当然,依靠引进先进的监控系统[4]来抵御风险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以企业家的风险管理精神为指导,配合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文化的执行和组织结构的灵活应变,辅之现代化的风险监控系统,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全体职员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才能形成对企业全局的财务风险抵御的盾牌,才能长期减少或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摘要 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要求企业经营者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 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Q策。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1 从微观企业收益状况考察财务危机

近年来,亚洲经济动荡不安,无论从宏观或微观方面,都应防范风险,建立预警系统。

首先,从微观的企业收益来讲,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2 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3 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然而,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3.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3.2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周转率,其中:

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计算如下

(资产-负债-待处理资产损失-未祢补亏损-潜亏)/(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

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

债务股权比率=平均总负债/(平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

3.3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0.2左右,第二产业为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4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风险反感,投资者所要求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称为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帐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它的成本有:1)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2)应收帐款管理成本,3)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帐款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强化:1 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 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4 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摘 要]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中国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应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和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机构,进一步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关键词] 财务危机,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中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也就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具体来说,中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中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消息,2005年上半年,169家中央企业中净资产同比增长不足1%或下降的有69家,资本积累严重不足;过度负债的有52家,不少企业流动比率不足国际警戒标准(200%)。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达80%以上,还有的甚至超过100%。一旦市场销售缩减,很难靠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资金运转。从企业负债结构来看,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很大。企业过分依赖银行,当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可见,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二)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另一方面,在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2005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1.42万亿元,占流动资金的36%。在全部中央企业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流动资金比重超过50%的有37家。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和存货占用,使得企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四)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必须了解风险的起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中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的理财活动尚未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而中国企业大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

(二)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也是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在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损失严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筹资综合成本高,造成负债比重加大,财务风险增高。

(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中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四)企业理财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的理财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笔者认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必须准确、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讲,企业财务风险的识辨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运用“阿尔曼”模型建立预警系统。这种方法是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基于多元判别模型的财务预警系统。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分析逐步提取五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归方程的Z计分法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总资产。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用一个多元的线性函数公式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阿尔曼认为:若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若Z值在1.81~2.99灰色区域,企业财务状况不明朗;若Z值大于3,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阿尔曼还提出Z值等于1.81是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2. 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趋势的恶化来进行预测和监控。通常,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及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能力的大小,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1)现金债务总额比。它等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负债总额。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2)流动比率。它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该在2以上,但最低不低于1。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有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3)资产净利率。它等于净利润除以资产总额。它是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同时,资产净利率又是一个综合指标。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入或举债形成的,净利的多少与企业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和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4)资产负债率。它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保障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带来的收益;若企业前景不佳,则应减小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5)资产安全率。它是资产变现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差,其中,资产变现率是预计资产变现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后剩余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大,资产越安全,财务风险越小;否则反之。

企业可以应用比较、比率分析法来考察其自身历年以来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借鉴行业指标的平均值与先进企业的指标值来判断本身财务状况的好坏,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延缓危机甚至杜绝危机。

3.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可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当然,一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稽核制度,否则即使最先进的预警系统也得不到正常的运转。由于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规模等存在差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符合其自身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1)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比如参加社会保险)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2)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3)可以在选择理财方案时,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4)可以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企业领导人员应加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摈弃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等主观决策习好,降低财务决策风险。

(四)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五)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还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各部门要明确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及被赋予的相应权力,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加强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摘要 财务风险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要求企业经营者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防范财务危机, 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Q策。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1 从微观企业收益状况考察财务危机

近年来,亚洲经济动荡不安,无论从宏观或微观方面,都应防范风险,建立预警系统。

首先,从微观的企业收益来讲,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2 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3 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然而,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3.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3.2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周转率,其中:

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计算如下

(资产-负债-待处理资产损失-未祢补亏损-潜亏)/(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

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

债务股权比率=平均总负债/(平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

3.3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0.2左右,第二产业为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4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风险反感,投资者所要求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称为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帐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它的成本有:1)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2)应收帐款管理成本,3)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帐款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强化:1 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 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4 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浅探勘察设计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当前勘察设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财务风险。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完善风险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已成为勘察设计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结合勘察设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通过对财务风险的来源和成因进行分析,对勘察设计企业如何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作一些探讨。

一、勘察设计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和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企业财务活动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对于勘察设计企业而言,由于其业务主要是提供勘察设计咨询等劳务服务,能否及时完整地回收货币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所在。因而其主要的财务风险是资金回收风险,即勘察设计服务完成以后,所形成的货币资金收入在收回时间和金额上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勘察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另外,勘察设计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成本所占比例较高,只要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奖金,分配过多利润给投资者,就会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收益分配过高从而引发财务风险,可能无法保证企业在预计的经营期间内持续经营。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勘察设计企业的经营决策有赖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市场信息。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育程度越高,信息的透明度也就越高,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市场信息透明度偏低,勘察设计企业又面临买方市场、同行业竞争、会计信息失真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市场信息不对称,这将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同时由于取得信息的成本过高,或者因为有些信息根本无法取得,使得勘察设计企业管理者在做出经营决策时对许多情况不甚了解,从而导致了对客户的信用评估误差,产生财务风险。

二是国家政策的复杂多变。国家政策的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风险涉及到相关政策的稳定程度和完善程度。勘察设计企业承担的多是投资大、时限长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相关政策的变化会影响资金回收的确定性。例如,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在建工程后续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国家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影响项目业主支付货币资金的能力。此外,有些地方的政绩工程、地方保护主义也会影响顺利地回收资金,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是企业的决策者不能控制客户的未来状况。例如,客户的违约。客户拒绝按照合约规定履行支付,虽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但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勘察设计企业不是被没完没了的官司缠身,就是陷入“赢了官司却要不回钱”的为难境地,并且有可能造成与区域性客户关系僵化,影响后续工程的承揽。此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客户经济状况恶化、丧失支付能力,这也是勘察设计企业所难以预计和控制的。

二、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无论企业处于生存、发展、盈利的任一阶段,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控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必须深入调查、分析和判断风险程度,采取各种措施,有效防范、控制、化解和规避由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经营的有效性。

1、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职能管理和监控。

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职能管理和监控既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风险责任制。企业主管领导对单位经营风险要负总责,注重风险管理,重点把握重大财务收支决策。二是发挥财务经理的监控作用,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经理作为第一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财务管理是财务经理的重要职责,要严格履行职责,注重调查研究,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完善财务制度,防范财务风险。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控制贷款和担保规模。成立资金结算中心,集中开户,统一管理,完善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增强防范风险意识。

2、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对客户进行科学的信用评估

信用标准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对客户的信用要求所规定的标准,通常用坏账损失率作为标准。在应收账款成本中,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的是客户拒绝支付或者客户由于无支付能力而造成的坏账。如果企业财务部门能根据实际,制定合适的信用标准并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将会减少坏账发生的可能性。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要注重评估对方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有效防范资金回收风险。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通常采用5C评估法:品德,指客户的信誉,有没有按期支付勘察设计款的诚意,这是信用评价的首要因素;能力,指客户的支付能力,主要通过对客户以往经营活动中的支付行为,以及资产负债表来分析判断;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主要根据资本金和所有者权益的大小和比率来判断;抵押品,指客户拒绝付款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这一条尤其适用于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条件,指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主要了解在经济状态发生变化时或一些特殊的经济事件发生时,会对客户的付款能力产生什么影响。

3、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收款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内控制度。首先,建立合同审查签证制度,每份经济合同须经合同管理部门和法律咨询单位审查签证后,才能加盖合同章。严格签约资格,严格法人委托制,严禁无授权、无资格签约。其次是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应收款项并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单位领导。再者,建立内部责任考核制度,相关业务人员必须对所发生的业务承担责任。对以前年度的欠款,要加大清欠力度,组织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清欠队伍,实行承包催收责任制。

第二,制定适宜、有效的收款政策,规避财务风险。企业应定期分析应收款项帐龄,紧密跟踪应收款项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制定收款政策。例如,应收账款拖延时间越长,发生坏账损失的概率就越高。企业应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资金回收方式,如债务重组、债务减免、实物抵债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坏账发生的风险。

4、合理制订利润分配率,防范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的主观随意性较强,没有一个客观的控制标准。既要使投资者满意,又要控制资金成本,考虑扩大再生产,是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的矛盾,其核心体现为利润分配率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有计划地建立价格变动补偿基金,保证收益分配不影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坚决制止短期行为。二是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率呈递增趋势。三是考虑企业下一年生产情况和资金使用来源,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尽力降低资金成本。四是结合企业偿债能力强弱,确定收益分配率的大小。

5、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功能体系,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应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事后管理,抓好有效控制点,将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密切关注可能会引发经营与财务风险的“事故多发地带”,由此形成针对风险隐患的风险控制点、资金成本控制点,投资项目中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控制点,股东权益、利润分配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控制点。企业财务风险的失控会引发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加剧最终会导致经营危机。应当对上述各项控制点进行预警分析,施加有效控制。

当然,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方法还应包括重视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坚持积极稳健的财务会计政策、建立财务危机警戒系统等,但这些方法难以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因此,勘察设计企业应扬长避短,考虑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运作,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企业财务风险认识及成因探讨

【摘要】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经营中所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变。然而现实中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仍有分歧,本文针对现实理论中对财务风险的不同的认识观点来探讨财务风险,通过比较明确企业财务风险的真正涵义,从而达到指导实践的目。

【关键词】财务风险、筹资风险、生产经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竞争,财务风险便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的加剧应运而生。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更是企业所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对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中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工作中都片面的强调了如何有效的规避和防范风险却忽视了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基本的认识。

一、财务风险认识中的几种不同观点

现论界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它是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财务风险的实质是企业负债经营所产生的风险。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借入资金,这个企业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而只有经营风险;如果企业有借入资金,这个企业就存在着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借入资金必须按期还本付息,在未来偿还债务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相应增加企业的压力和负担,使企业面临着资不抵债的潜在风险,这也就形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达到规模经济,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又不得不想方设法筹借经营性资金,进行负债经营。

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个方面和某个环节中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活动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需要企业去面对。筹资风险即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即产品销售出去,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是企业生产中所不可避免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资本流通过程中的产物。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在G—W……P……W’—G’的资本运动过程中,资本流通的始极是货币本金的垫支,终极是得到价值量增加的货币本金收回,财务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而垫支货币所进行的运动。所以,财务的风险萌芽于本金垫支之时,只要筹集货币并把货币作为资本来使用,资本就具有无法得到价值增值的风险。资本的流通过程,既是财务风险的转移过程,又是财务风险的积聚过程,某一资本形态的风险不仅接纳了上一资本形态的风险,同时又吸收了本形态新的风险。一个企业财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企业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因此,企业的财务风险包括财务状况的风险和财务成果的风险。财务成果即财务收益(或现金净流入)及获利能力等;财务状况即企业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及偿债能力等。从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偏离的趋势看,出现偏差的结果只有两种,即财务状况的变好或者变坏,财务成果的增加或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既表现为财务结构不合理而可能面临的偿债压力,也表现为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于是财务结构是财务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是财务的静态表现;财务成果则是财务运动的过程表现,这两者要共同构成了财务风险,在管理企业财务风险时,这两者同时要纳入到财务风险的监测体系中。

上述三个观点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有:1.对风险的描述是一致的即认为风险是当一项活动会产生几种不同的可能结果且这些结果的概率和可能性可以推算时,则认为这种活动是有风险的。2.都包括筹资活动所带来的风险。它们的区别只要是:1.三种观点对财务风险的内涵认识不同。第一种观点只是强调了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负债经营带来的筹资风险,认为筹资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全部而忽视了企业其他方面所带来的财务风险;第二种观点从企业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来认识企业财务风险,较全面的涵盖了企业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实践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第三种观点认为从企业资本垫支开始就产生了风险,随着企业生产程序更替而产生和积累了其他方面的风险,最后从影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习性划分为财务状况风险和财务成果风险。2.三种观点对财务风险认识的外延不同。第一种观点仅认为企业货币资金无法偿还企业到期债务时而产生的风险,第二种观点则是从财务活动的各种不确定性影响因素来全面认识财务风险的,将财务风险产生的各种可能因素都包括进去。第三种观点同样也是从企业资本流通的各个环节全面认识财务风险,将影响企业财务运作的各种财务风险因素都予以考虑。

本文认为第一种观点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认识带有片面性,只是注重了财务风险的根本原因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观点分别不同的角度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带有全面性和指导意义。

二、产生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对企业财务风险认识问题明确之后那么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因此只有清楚认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实践工作中也就能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从而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在这里根据上述后两种观点概括出以下几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

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债务比例过高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之中。这种过高的负债比率不但使企业有利息负担而且到期要偿还高额债务本金,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差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

2.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弱。

企业在债务融资后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现金以偿还到期的债务和利息,如果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较差变现能力不强而无法保证足够的现金,这些都会导致使企业财务风险由潜在的变成现实的,从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3.企业的财务决策失望导致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由于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的筹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威胁到企业到期债务的偿还,从而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通常财务决策失误导致企业经营不善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4.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各种不同财务风险的产生。

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这些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大了企业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财务风险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复杂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风险,主要有企业内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外部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不同的风险构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复杂的风险系统。各种不同的风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企业。例如当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增大时,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有增大的趋势,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的风险产生原因,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浅探勘察设计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当前勘察设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勘察设计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财务风险。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完善风险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已成为勘察设计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结合勘察设计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通过对财务风险的来源和成因进行分析,对勘察设计企业如何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作一些探讨。

一、勘察设计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和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企业财务活动组织和管理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和某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促使这种风险转变为损失,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对于勘察设计企业而言,由于其业务主要是提供勘察设计咨询等劳务服务,能否及时完整地回收货币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所在。因而其主要的财务风险是资金回收风险,即勘察设计服务完成以后,所形成的货币资金收入在收回时间和金额上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勘察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另外,勘察设计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成本所占比例较高,只要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奖金,分配过多利润给投资者,就会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收益分配过高从而引发财务风险,可能无法保证企业在预计的经营期间内持续经营。

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勘察设计企业的经营决策有赖于企业外部的各种市场信息。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发育程度越高,信息的透明度也就越高,但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市场信息透明度偏低,勘察设计企业又面临买方市场、同行业竞争、会计信息失真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市场信息不对称,这将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同时由于取得信息的成本过高,或者因为有些信息根本无法取得,使得勘察设计企业管理者在做出经营决策时对许多情况不甚了解,从而导致了对客户的信用评估误差,产生财务风险。

二是国家政策的复杂多变。国家政策的复杂多变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风险涉及到相关政策的稳定程度和完善程度。勘察设计企业承担的多是投资大、时限长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相关政策的变化会影响资金回收的确定性。例如,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发生变化,将直接影响在建工程后续资金能否及时足额到位;国家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影响项目业主支付货币资金的能力。此外,有些地方的政绩工程、地方保护主义也会影响顺利地回收资金,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是企业的决策者不能控制客户的未来状况。例如,客户的违约。客户拒绝按照合约规定履行支付,虽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但由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勘察设计企业不是被没完没了的官司缠身,就是陷入“赢了官司却要不回钱”的为难境地,并且有可能造成与区域性客户关系僵化,影响后续工程的承揽。此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客户经济状况恶化、丧失支付能力,这也是勘察设计企业所难以预计和控制的。

二、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无论企业处于生存、发展、盈利的任一阶段,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控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的前提条件。因此企业必须深入调查、分析和判断风险程度,采取各种措施,有效防范、控制、化解和规避由企业内部影响因素和主观因素造成的风险,减少风险损失,提高经营的有效性。

1、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职能管理和监控。

树立风险意识,强化职能管理和监控既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风险责任制。企业主管领导对单位经营风险要负总责,注重风险管理,重点把握重大财务收支决策。二是发挥财务经理的监控作用,防范财务风险。财务经理作为第一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财务管理是财务经理的重要职责,要严格履行职责,注重调查研究,参与重大经营决策,完善财务制度,防范财务风险。三是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控制贷款和担保规模。成立资金结算中心,集中开户,统一管理,完善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增强防范风险意识。

2、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对客户进行科学的信用评估

信用标准是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对客户的信用要求所规定的标准,通常用坏账损失率作为标准。在应收账款成本中,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的是客户拒绝支付或者客户由于无支付能力而造成的坏账。如果企业财务部门能根据实际,制定合适的信用标准并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将会减少坏账发生的可能性。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要注重评估对方的财务状况和资信状况,评价其偿债能力和信誉,谨慎签订合同,有效防范资金回收风险。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通常采用5C评估法:品德,指客户的信誉,有没有按期支付勘察设计款的诚意,这是信用评价的首要因素;能力,指客户的支付能力,主要通过对客户以往经营活动中的支付行为,以及资产负债表来分析判断;资本,指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主要根据资本金和所有者权益的大小和比率来判断;抵押品,指客户拒绝付款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用作抵押的资产,这一条尤其适用于信用状况有争议的客户;条件,指可能影响客户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主要了解在经济状态发生变化时或一些特殊的经济事件发生时,会对客户的付款能力产生什么影响。

3、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收款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内控制度。首先,建立合同审查签证制度,每份经济合同须经合同管理部门和法律咨询单位审查签证后,才能加盖合同章。严格签约资格,严格法人委托制,严禁无授权、无资格签约。其次是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应收款项并提供相关方面的信息,将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单位领导。再者,建立内部责任考核制度,相关业务人员必须对所发生的业务承担责任。对以前年度的欠款,要加大清欠力度,组织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清欠队伍,实行承包催收责任制。

第二,制定适宜、有效的收款政策,规避财务风险。企业应定期分析应收款项帐龄,紧密跟踪应收款项的还款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制定收款政策。例如,应收账款拖延时间越长,发生坏账损失的概率就越高。企业应根据客户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资金回收方式,如债务重组、债务减免、实物抵债等,最大程度地减少坏账发生的风险。

4、合理制订利润分配率,防范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的主观随意性较强,没有一个客观的控制标准。既要使投资者满意,又要控制资金成本,考虑扩大再生产,是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的矛盾,其核心体现为利润分配率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有计划地建立价格变动补偿基金,保证收益分配不影响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坚决制止短期行为。二是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争取使投资者每年的收益率呈递增趋势。三是考虑企业下一年生产情况和资金使用来源,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需要,尽力降低资金成本。四是结合企业偿债能力强弱,确定收益分配率的大小。

5、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

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指在财务风险管理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功能体系,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所在。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应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事后管理,抓好有效控制点,将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密切关注可能会引发经营与财务风险的“事故多发地带”,由此形成针对风险隐患的风险控制点、资金成本控制点,投资项目中的投资回报、投资回收期控制点,股东权益、利润分配等方面的利益关系控制点。企业财务风险的失控会引发财务危机,财务危机的加剧最终会导致经营危机。应当对上述各项控制点进行预警分析,施加有效控制。

当然,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方法还应包括重视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坚持积极稳健的财务会计政策、建立财务危机警戒系统等,但这些方法难以防范和化解道德风险,因此,勘察设计企业应扬长避短,考虑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运作,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从企业文化角度探究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摘 要】本文以“中航油”事件为引子,分析了国有企业由于体制问题而具有的特定财务风险,得出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企业文化角度探索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途径:就是建立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企业文化 财务风险 风险管理文化

引 言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财务风险是由企业负债引起的,具体是指企业因为借入资金而增加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企业利润(股东权益)的可变性,它与经营风险、资本市场风险一起构成了企业所面临风险的主体。广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得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其中不仅包括由使用财务杠杆带来的狭义财务风险,还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证券投资风险等诸多内容。以上是对财务风险的一般分类。[1] 基于公司成立背景、公司经营目标、公司所处的环境、进入领域、公司领导层的知识结构和素质不同,又使得国有企业面临着特有的财务风险。虽然这些财务风险最终的表现形式和一般企业的一样,但是风险成因确是有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所引起的。国有企业在历史的潮流中扮演的角色是国家大工厂的生产车间。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行,国有企业计划经济时代的运营模式不再适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以出资者身份干预微观企业的运行管理,产生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导致公司治理“人治”而非法制;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受计划经济影响,其管理思维和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其多元化知识的需求;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使得国有企业管理者不具备风险意识。这些都会给国有企业的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得国有企业毁于一旦。2004年11月中航油破产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第一部分: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回顾

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当时主要从事石油贸易,并争取到了中航油集团2%的进口权。2000年,中航油进口权增至98%。2001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中国航油垄断进口商的地位牢固确立。中航油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6年间,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但就在此期间,其业务范围逐渐扩大,2003年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场外期权交易,这已经超出保值范围而进入投机领域,中航油从此身陷险地。2004年第一季度,中航油显示亏损。当年3月28日,公司账面亏损580万美元。就在此时油价一路攀升的情况下,中航油选择了“展期”方案,继续卖空待跌,在期权交易中的盘位大增。两天后,公司公布2003年年报,称全面赢利3289万美元,对期货交易的账面亏损只字未提。到2004年6月,中航油期权交易的账面亏损已经达3000万美元,其仍继续坚持展期待仓,把所购期权的到期时间全部推至2005年和2006年,同时交易量被进一步放大。10月以后,中航油持有的期权交易总量已达5200万桶,远远超过其每年的实际进口量(约1500万桶)。此时油价仍在大幅上升,中航油需支付的保证金急剧增加,现金流量很快面临枯竭。10月10日,中航油账面亏损达到1.8亿美元。这时,中航油才向总部汇报,并请求资金支持。中航油集团于10月21日以筹集资金购买新加坡石油公司股权的名义向一批基金出售其在中航油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1.08亿美元全部贷给中航油补仓。在此次交易中,中航油集团和中航油均未向买家披露上亿美元的亏损情况。11月12日,中航油在三季度财务状况中称,“公司仍然确信2004年的赢利将超过2003年,从而达到历史新高”。11月25日,中航油的实际亏损已达3.81亿美元。11月29日,中航油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亏总计5.54亿美元。中航油申请停牌。11月30日,中航油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

中航油财务风险分析

从以上案例介绍以及收集到的“中航油”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中航油”作为国有跨国企业中航油集团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面临的特殊财务风险包括:

(一)因公司目标执行不力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应该基于公司的未来远景与总体控制能力,考虑企业人员和财力状况。如果不具备条件盲目扩张,企业进入不太熟悉的行业或从事不了解的业务,不仅起不到预期的增加赢利渠道和分散风险的作用,反而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从1997年起,经历了两年亏损和两年休眠期后的中航油先后进行了两次战略转型:第一次转型是从一家船务经纪公司重新定位为以航油采购为主的贸易公司,第二次转型是从一个纯贸易型企业发展到以石油实业投资、国际石油贸易和进口航油采购为一体的工贸结合型的实体企业,成为以中国为依托的石油类跨国企业。依此可以看出,中航油集团在海外设立上市公司的初衷是非常明确——取得一个价格相对平稳的国际油价。从陈久霖担任中航油总裁起,中航油的运作就偏离了这个初衷:中航油从2001年11月在新加坡上市伊始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在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中航油公司管理层在没有向董事会报告并取得批准的情况下,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将企业战略目标移位于投机性期货交易,这种目标设立的随意性,以及对目标执行的不力,最终将企业陷入惊涛骇浪之中。

(二)因公司组织结构设置不当、内控无效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管理学理论中,组织结构设计的一个原则就是权责对等,职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被赋予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与权力对等的责任。权责对等的原则使得公司职员在进行某项活动之前,权衡成功得利和失败责任;在活动进行时,公司职员时刻以所承担的责任约束自身的行为。另外,组织岗位设计要求执行和监管部门要严格区分,不能出现执行、监管集于一身的情况,否则公司的内控制度就会陷入瘫痪状态,也就谈不上在公司运营过程中的事中责任监督和追究。中航油为什么会出现历时如此之长(几乎贯穿整个2004年度)、亏损额如此之大(账面实际损失和潜亏总计5.54亿美元)的情况,原因就在于“陈久霖就是中航油”这种现象。虽然中航油上级管理部门有明文规定禁止涉足场外交易,中航油内部也有《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手册》[2],但是这些都不能构成对陈久霖的责任约束,因为中航油集团充当了中航油的资金支持者角色。即使中航油出现了投资重大错误、现金严重短缺的情况,陈久霖也不会感觉到自己的这种投机行为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其实早在2000年发生的安然事件中,我们就应该注重内部监控的重要性,安然作为一个在《财富》500强中排名第七的跨国集团公司轰然倒闭,就是因为缺乏实质性的内部监控:安然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采取了不干预监控模式,没有对安然的管理层实施有效的监督,包括没有查问他们所采用“投资合伙”的创新的会计方法。中航油集团对中航油的干预也仅仅限于文字报告,不了解中航油在出现账面亏损到申请破产这段期间的财务状况,这也是导致亏损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三)因公司缺乏风险意识而诱发的财务风险

国有企业在海外投资面临的市场环境,是全球性的、不由中国政府监管的金融市场。相比国内的一般企业,国有企业还要考虑所进入市场当地政府的监管风险、进入新投资领域的技术风险、竞争对手的情况和本公司内部人才配备情况。 1、当地监管部门的风险。经营场所的政府对市场运行管制不力而给公司带来的风险。期交所身处市场第一线,对于期货市场违规行为的发现和纠正具有得天独厚的获得证据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无疑是最富效率的期货监管组织体系。从巴林银行在1995年2月破产的事件中不难相像新加坡期交所对衍生品交易的监管不力,而中航油(新加坡)进入新加坡交易所进行场外衍生品交易本来就是交易所很难涉及的投机方式,再加上新加坡期交所监管本身存在的不足,因此中航油一进入新加坡期交所就面临了很大的风险。 2、交易方式的风险(技术风险)。场外衍生交易与交易场所内的石油期货交易相比,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交易的过程密不透风,风险要比交易所内大的多,而且在国际上场外衍生品交易几乎是不受政府监管的。 3、对市场竞争对手认识不够。企业进入海外交易所进行投资,外国炒家很容易得到企业的交易成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依此锁定攻击对象。中航油对竞争对手以及自身实力的估计都有很大的偏差。事实上,国际竞争对手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 “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在这种极大的外部压力下,中航油缺乏足够的保证金支持,从而负债累累。 4、人才风险。国有跨国公司从事海外投资业务,其人员配备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职员的中外籍比例。尤其是参与一线操作的职员构成要考虑到中外比例。公司进行跨国投资业务相关的交易成本、资金承受能力等商业机密都暴露在国外投资者眼里。中航油参与交易、掌握最核心机密的关键位置交易员仍是外籍人士,面临着极大的风险;(2)公司职员的知识结构。公司进入不同的领域,所面对的技术和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如果公司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就意识不到该领域的特殊风险,更谈不上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和管理。理论上,看涨期权卖方的亏损风险是无限的,一般作为期权卖方需要很强的风险管理能力与相当强大的资金实力,或者手中正好具有充足的对应资产可以履约;在业界,看涨期权的卖方几乎都要另外做一笔反向交易,以对冲风险。中航油管理层缺乏起码的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知识。作为首席执行官的陈久霖,并没有受过石油衍生品交易方面的正规训练,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更谈不上知悉石油衍生品交易的运作以及背后的博弈之道。参与交易活动的职员亦是如此:有关交易员在初期未经公司管理层书面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操作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等问题出现后,在讨论对策时,该交易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往后挪移仓位须增加交易量,以及在油价持续攀升的情况下,公司必须追加保证金的情况避而不谈,以至连连亏损,却一路没有斩仓。同时,通过中航油集团轻易通过陈久霖的“内部救助方案”,不难看出中航油集团内部,亦缺乏真正懂得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的人才(3)公司管理人员和职员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态度 ISO9000管理风险原则是:有包括把风险管理责任写进雇员的岗位说明中的组织结构的书面材料;书面的风险处理程序;有检查是否按程序办事,风险是否受到控制的审计。因此,公司的风险管理有效不但要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更在于制度的实质性执行。从相关资料,我们知道中航油制定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手册》和《财务手册》,对每位交易员的亏损额都有规定,问题出在中航油的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从以上导致中航油破产的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不仅公司的目标设定以及执行情况会给国有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而且公司组织结构的设置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诱因;不仅是高层领导和风险监管部门的风险态度会影响财务风险的大小,而且一般职员的风险意识也有助于风险的防范;财务风险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而是贯穿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因此,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如果企业全体职员能够长期保持风险的危机感,那么这也就是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风险管理文化,这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最理想的状态。那么,为了能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就要探索构建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借助企业文化将风险意识寓于全体职员,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齐心合力抵御风险。以下,我们就来探究如何为企业建立一种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以抵御财务风险为目的。

第二部分: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在—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指导企业目标的形成,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约束着企业员工沿着目标行动。从管理学角度看,管理主要依赖于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权力和文化。权力作为一种支配资源的力量,依靠的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约束,这种约束是一种被动约束。文化则是一种一般性的规范指导能力,它往往是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包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行为习惯。对企业职工素质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文化的约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只有将风险管理依托于一种文化,才能将约束变为自觉。

(一)塑造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象征物

卓越的企业文化是卓越企业家的人格化。卓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德才、创新精神、事业心、责任感的综合反映。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企业家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企业家从本企业的特点出发,以自己的企业哲学、理想、价值观、伦理观和风格融合成企业的宗旨、企业价值观,逐渐被广大员工所认同、遵守、发展和完善。企业家不是投机商,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注重积累的开拓型人才。企业家精神及企业家的形象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一面镜子,企业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身体力行是员工日常风险管理的一面旗帜。卓越的企业家为了挑战未来,必须时时提高警觉.企业家建立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重视员工的参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员工是风险管理实践的操作员,没有员工参与的风险管理只是纸上谈兵;(2)产生先见之明。企业家和高层主管必须发掘和利用整个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借此来建立对未来的共识和认同,以此来形成卓越的企业文化;(3)重视速度。在现今的经济环境下,质量、时间、成本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企业的文化也要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快速的改善甚至是转变,使得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趋同。另外,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不仅要求企业家自身具有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专门知识,还要求在高层管理人员的聘用中考虑其知识结构和人员构成,还要考察其风险管理的态度。

(二)建立风险管理高级管理班子

企业家作为企业文化的象征物,也是企业文化的最初载体。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要靠高级管理职员分解,要靠高级管理职员向职员诠释,要带领着企业职员将之付诸行动,引导职员如何体现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收集职员对该文化的感受,对职员偏离该文化的行为纠偏,激发职员为改善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出谋划策,该文化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贡献也要靠高级管理职员来总结:如果说企业家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缔造者,那么高级管理职员就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推行的士卒,而职员是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三)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组织结构

如果—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使每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有所贡献,那么这样的组织结构就是有效的。同理,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使每个人对实现企业目标有所贡献,那么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的。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能使不必要的后果与代价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则这样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的。同理,如果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能使不必要的后果与代价降至最低,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则这样的企业文化也是有效的。在组织结构中,为建立灵活性而制定的规定越多.组织结构就可能恰当地实现它的目的。在每一组织结构内,必须建立能预料变革并能作出反应的措施和方法。每一企业都是在变化中的内、外部环境中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的。如果—个企业变得僵化,而这种僵化不管是否会成为变革的阻力.程序过于复杂的或部门之司的界限过于固定不变,则该企业就没有能力去迎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变化的挑战。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不但要注意企业内控部门的设置,而且要注重各部门承担相应的风险;在岗位设计上首先要有风险责任的规定,而后才能赋予其权力,做到权责对等;同时还有注意企业组织结构因风险变动而灵活变动的适应性。 (四)风险管理文化注意力集中在市场

市场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也是企业风险最终暴露的场所。企业必须制订一些日常条例来不断提醒自己。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必须把时间花在外面,花在市场上:监测市场的波动以及时预测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市场以找到分散财务风险的途径;跟踪市场发展趋势以估计企业财务风险损失的发展态势;权衡企业财力和风险造成的最大损失额度。市场的风险产生是单个企业不能控制的,企业对市场的研究是决定企业是否进入风险领域,或者是已经置身于风险之中时,是保持谨慎态度继续拼搏还是果断退出。就中航油事件而言,如果中航油在出现亏损到最终破产这一阶段的任一时刻,退出石油期权场外交易,都不会酿成5.54亿美元的巨亏,更不会遭致破产。 (五)风险管理文化要有金融上的远见

企业能够持续经营,最重要的是现金,而不是账面上的利润。财务风险最终的表现都是资不抵债,偿还债务只能是企业的现金或者能转换成现金的财产物资(服务),因此利润只是虚数。企业如果缺乏现金,就会产生金融上的危机,克服金融危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风险管理文化在金融上的远见,要求企业量“存”为出。强大的资金后盾不是抵御财务风险的盾牌:风险来源于市场众多的原因,风险是无限的,但是现金却是有限的。对于特定企业来说,现金永远也不能填补因风险产生的“无底洞”。中航油集团给中航油的1.08亿美元的贷款未能缓解中航油的财务危机,同样,即使再给陈久霖提供“5亿美元”[3],也改变不了中航油破产的局面。

结束语:

国有跨国企业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其存在与一般企业不同的财务风险: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使得国有跨国企业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行政上的审批制使得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流于形式;沿用国有企业改制前的高层管理人员使得国有企业缺乏具备现代金融和风险管理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因此,构建国有跨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不是某个部门就能达到的,也不是某个领导人就能解决的,更不是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就能建立的,当然,依靠引进先进的监控系统[4]来抵御风险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建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以企业家的风险管理精神为指导,配合高层管理人员对风险管理文化的执行和组织结构的灵活应变,辅之现代化的风险监控系统,将财务风险管理融入全体职员的意识,渗透到员工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才能形成对企业全局的财务风险抵御的盾牌,才能长期减少或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损失。

企业财务风险论文: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摘 要] 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中国企业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应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和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机构,进一步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关键词] 财务危机,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财务风险的存在,无疑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中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以期降低风险、提高效益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财务风险也就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收益分配风险。具体来说,中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中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据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消息,2005年上半年,169家中央企业中净资产同比增长不足1%或下降的有69家,资本积累严重不足;过度负债的有52家,不少企业流动比率不足国际警戒标准(200%)。有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达80%以上,还有的甚至超过100%。一旦市场销售缩减,很难靠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资金运转。从企业负债结构来看,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很大。企业过分依赖银行,当出现支付危机时,一方面使自己失去信任而加大其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又因逾期借款而使融资成本加大。可见,中国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二)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另一方面,在中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2005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占用资金1.42万亿元,占流动资金的36%。在全部中央企业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流动资金比重超过50%的有37家。资产长期被债务人和存货占用,使得企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行再投资或归还到期债务,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

(四)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是难免的,关键是必须了解风险的起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总体来看,中国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的理财活动尚未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比如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风险,包括支付的利息过多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而中国企业大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市场观念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及应变能力,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

(二)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也是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在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损失严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筹资综合成本高,造成负债比重加大,财务风险增高。

(三)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中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四)企业理财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的理财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笔者认为,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首先必须准确、及时地识辨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来讲,企业财务风险的识辨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运用“阿尔曼”模型建立预警系统。这种方法是由美国爱德华·阿尔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基于多元判别模型的财务预警系统。他利用逐步多元鉴别分析逐步提取五种最具共同预测能力的财务比率,建立起了一个类似回归方程的Z计分法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总资产。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五种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和营运能力指标用一个多元的线性函数公式有机联系起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阿尔曼认为:若Z值小于1.81,则企业存在很大的财务风险;若Z值在1.81~2.99灰色区域,企业财务状况不明朗;若Z值大于3,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小。阿尔曼还提出Z值等于1.81是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2. 利用单个财务风险指标趋势的恶化来进行预测和监控。通常,按照财务比率指标的性质及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能力的大小,预警企业财务风险的比率主要有:(1)现金债务总额比。它等于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负债总额。这个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2)流动比率。它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该在2以上,但最低不低于1。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有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3)资产净利率。它等于净利润除以资产总额。它是把企业一定期间的净利与企业的资产相比较,表明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指标越高,表明资产的利用效率越好,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否则相反。同时,资产净利率又是一个综合指标。企业的资产是由投资人投入或举债形成的,净利的多少与企业资产的多少、资产的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影响资产净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价格、单位成本的高低、产品的产量和销售的数量和资金占用量的大小等。(4)资产负债率。它是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利用负债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并反映企业对债权人投入资本的保障程度。通常该比率应以低为好,但当企业经营前景较为乐观时,可适当提高资产负债率,以获取负债经营带来的收益;若企业前景不佳,则应减小资产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5)资产安全率。它是资产变现率与资产负债率之差,其中,资产变现率是预计资产变现金额与资产账面价值之比。它主要用来衡量企业总资产变现偿还债务后剩余系数的大小。系数越大,资产越安全,财务风险越小;否则反之。

企业可以应用比较、比率分析法来考察其自身历年以来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并借鉴行业指标的平均值与先进企业的指标值来判断本身财务状况的好坏,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控制风险、延缓危机甚至杜绝危机。

3. 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特别重要的一环。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可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当然,一个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稽核制度,否则即使最先进的预警系统也得不到正常的运转。由于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规模等存在差异,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符合其自身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增强抗险能力

为了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企业必须从长远利益着眼,建立和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御机制。(1)可以通过某种手段(比如参加社会保险)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2)可以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3)可以在选择理财方案时,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4)可以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基金和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三)建设财务风险制度文化,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财务风险的高效管理得益于企业上下一心的全员参与和制度支撑。只有在文化层面上加强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打破传统的风险自我无关和自我分割管理的思想,建立起全面整体的风险观,在工作中处处时时评估和发现风险,自发的协调和实现团队化风险控制,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管理层应致力于调查和规划本企业的风险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控制和文化引导双管齐下,努力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企业领导人员应加强科学决策、集体决策,摈弃经验决策、“拍脑门”决策等主观决策习好,降低财务决策风险。

(四)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对风险实施及时有效的管理,只有把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组织化运作,才能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真正的规模运行。企业可以单独设立一个财务风险管理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及化解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另外,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因此,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五)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还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各部门要明确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及被赋予的相应权力,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应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