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课堂观察论文

课堂观察论文

时间:2022-04-23 10:59: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课堂观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堂观察论文

课堂观察论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观察

随着新教育理念的深化,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理念得以倡导,教师则作为引导者辅助整个课堂教学的完成,着重于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已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将互动教学模式引进课堂,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经验不丰富等各种原因造成实践水平并不高,因此加强互动教学模式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以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现状出发,剖析课堂互动受限的因素,重点论述该教学方式的应用策略,旨在为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高中英语课堂互动受限的因素分析

1.1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在我国教育工作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较深,特别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年龄大的教师受传统观念束缚现象更为严重,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整个课堂的把控者,负责知识教授即可达到教学目的,无需进行教学互动。事实上这样的课堂模式是不科学的,课堂沉闷、呆板、气氛压抑,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教学效果不显著。再加之英语属于外来语言,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该学科的教学;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的影响,导致自主学习能力明显下降,课堂对话和互动有效性低。

1.2班级人数多

我国是人口大国,学生数量较为庞大,每个班级都是大班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精力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此种情况下,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存在差异,教师互动难以兼顾全部,导致学生的学习常常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会降低学习成绩中下等学生的学习兴趣。

1.3教师实践不到位

多数教师认为直接讲授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佳方法,课堂中进行互动只是浪费时间,因此部分教师仍然是遵循陈旧的教学模式,也有部分教师“换汤不换药”,导致互动教学模式实践工作并未做到位;此外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的能力,经验不丰富,在课堂实施^程中找不到互动的点,导致互动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2. 高中英语教学中课堂互动模式的应用策略

2.1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推广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当前英语教学工作中较为常用,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时间,且小组讨论气氛活跃,有助于学生积极动脑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We Have Only One World》讲授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并熟悉文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新单词与词组进行学习,然后分小组对新单词以及词组的学习情况进行互评,主要采用背诵或者默写的形式进行考核;其次让学生找出文中各种类型的从句,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从句结构进行分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然后进行课堂实践,引导学生运用从句结构进行造句或者写一篇作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知识的转化,最后对学生所学的句子或者文章进行分析评价,指导学生掌握其中各种从句的分析技巧。

2.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互动模式推广

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模式实践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其重要的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自说自话,以“自我为中心”推动课堂进展,要提高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助于营造真诚、尊重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Task板块讲述中,如果将课程导入设为:“What happened to you?”,并就发生事件的一个小细节作为切入点让学生给出意见并写一篇文章,这样的教学过程相对较为死板,不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主动能动性,因此教师可以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结合学生情况以及教学的目标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可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阅读,在此基础上播放文章的听力资料,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学生跟上教学步伐,实现听力、阅读的双向训练,此外可进行师生互动,促进学生感知教材、获取信息、分析问题,提高运用所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科学设计课堂互动论题

英语属于外来学科,与语文的思维模式是存在差异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语言情境会导致学习难度明显增加。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模式较为适用,需要教师借鉴经验做好课堂互动设计,最核心部分在于科学设计课堂互动论题。通过互动论题设计有助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开流的机会,同时也能推动课堂的开展,提高教学水平。例如在《Travel journal》讲述中,教师就可以此为契机询问学生有关于旅行的想法,教师可以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如果有学生说“I want to go to France, where there are beautiful Eiffel Tower, Triumphal Arch, Champs Avenue”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促使其他学生踊跃发言,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互动中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增加班级凝聚力。

3. 结语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英语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不足,深化互动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实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高中英语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第一中学)

课堂观察论文:精课堂观察,实团辅实效

〔摘要〕课堂观察是一种专业性的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诊断教学的临床技术,更是架设于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间的桥梁。借鉴课堂观察技术,开发课堂观察工具实施深度教研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心理活动课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基于数据和信息评价活动课质量,实现教师通力合作研究。

〔关键词〕课堂观察;心理活动课;实践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语境中收集资料,并根据获得的资料、数据,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1]。但从心理活动课的实践操作看,还存在“活动流于形式、选题过于单一、主题设计单调、过于强调游戏、专业师资匮乏、缺乏激励性评价”等问题,距离教育新常态的要求相差甚远[2]。我借鉴课堂观察技术,开发出心理活动课堂观察工具,组织观课教师团队从学生表现、师生互动、教师行为三个维度实施心理活动课深度教研活动,开展基于数据和信息评价为载体的团体心理活动课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心理活动课堂质量的提升。

一、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科学诊断团辅活动

(一)观察学生表现

心理活动课将“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自助成长,这是评价心理活动课的关键所在[2]。我分别对三位资深教师(P老师、D老师、G老师)和年轻教师(F老师、Z老师和X老师)就同课异构的15节心理活动进行“学生表现”维度的课堂观察,结果发现:心理活动课上,80%以上的课堂上,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学习情绪高昂、积极参与活动。学生更喜欢资深教师开展的合作学习,敢于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反思性的学习较为缺乏,还达不到7%。(见表1)

(二)观察师生互动

心理活动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人运用课堂观察,对课堂提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课堂教学中,90%以上的教师在提问时只关注优等生或发言比较积极的学生,而对视野范围之外的学生却“视而不见”。如Z老师执教的“竞争与合作”一课,30人中有7人参与19个问题的回答。参与面很小,且学生多分布在前两排。(见表2)而W老师执教的“学会合作”一课中,30人中有14人参与24个问题的回答,参与面广,但多分布在第2、5列,且第2列、5排的学生举了7次手才换来一次发言的机会。(见表3)

另外,对课堂提问的问题类型进行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容易出现提问的随意性、零散性、陈述性和封闭性,缺少让学生思考的价值和思维的空间,因此,这类课堂不属于深度学习的课堂。如对W老师分别执教的“学会合作”中的24个问题进行编码分析,发现该教师所提问的类型多为事实性类型、学生非自愿的回答、缺少思考时间、教师课堂使用的语调平淡。通过课堂观察,本节课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效果可想而知。(见表4)

(三)观察教师行为

心理活动课是一门课程,其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性,其价值取向在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成长,活动的设计上应体现科学性、发展性和教育性,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3]。我借用课堂观察表[4],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分别对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的“教学行为”维度分析发现:教师在80%以上的心理活动课上教学态度稳重愉悦,教学语言精准易懂,同时,能运用经验实验、趣味游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5-6]。但还存在下列问题:在课前没有呈现学习目标,在课堂上没有注意到少部分学生的反应,对突发问题的处理缺少技巧,更没有与学生讨论学习方法等,尤其是在年轻教师身上表现更为突出,最低的比例仅为6.3%。(见表5)

二、立足课堂观察技术,实施心理课堂教学

(一)突出主体地位,促进深度学习

心理活动课上,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学生是否有效学习的问题是心理活动课成败与否的核心标志。因此,从学生表现的观察维度看,引导心理教师要高度关注“活动设计是否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有没有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调动[6],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等问题。具体而言,观课教师应重点观察: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合作学习和情感状态等情况。具体操作策略上,观课教师要远离后排,融进学生之中,运用观察量表采集“学生表现”的数据和信息,并向听课者、上课者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反馈。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引发教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思考,从而变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见表6、7)

(二)注重师生互动,提高活动效率

师生是否有效互动是衡量心理活动课重、难点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指标。从师生互动的观察角度看,引导心理教师重点关注问题设计的内容和预期的目的,问题设计符合心理活动的主题、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富有层次性、逻辑性、开放性和现实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通过积极思考,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同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合理分组,通过对特定问题的讨论,记录、汇总小组成员的发言并汇报,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原则,调动学生参与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应重点观察师生互动的频次、类型、问题质量和课堂管理等维度。具体策略上,除面向全体学生外,还应该运用《心理活动课师生互动观察表》(见表8),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记录。通过观察师生互动状况,引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关注师生互动的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师生双方在互动中主体的积极建构和发展。

(三)反思教师行为,促进学生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否反思心理活动课的教学行为是教师能否成长的重要标志。从教师行为的观察维度看,应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重点关注: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能力等问题。具体而言,应重点观察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课堂秩序管理等,尤其是关注学法指导和运用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调控学习氛围的措施。具体策略上,运用心理活动课“教师行为”观察表(见表9),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对观察表的分析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营造健康的活动氛围,合理使用课程资源,对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进行适时的引导,从而促进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心理活动课堂观察是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尝试深度教研的一项创新活动。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状态、思维状态及参与状态,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课堂观察,诊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状况,旨在促进教师注重合作研究,提高心理活动课堂效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将进一步围绕“学生表现、教师行为、课程性质和课程文化”课堂观察维度,开发出更具有区域特色的团体心理活动课堂观察工具,真正实现教师深度教研,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课堂观察论文:基于小班化背景下的“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实验观察

摘 要:“小班化”教学是我校的特色,也是教育优质化发展的方向,课题组在这一优势下于2014年5月创建了“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并展开实验与研究,为小班化教学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活力。在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中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的生存状态,对于促进优质教育落户农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实践表明,这一研究将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提质增效、学生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小班化前提下的“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实验情况,并通过综合测评该种新型教育方式的相关参数,反馈其实践效应和推广价值,进而进行科学的评价。

关键词:农村教育;小班化;翻转聚焦;教学模式;数据分析;综合评价

一、基本观点

目前的农村课堂还是传统的课堂,也就是教师的课堂,是教师展示的舞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相对于这种教育现状存在的弊端,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小班化教学环境中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为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提供了一条新的教育革新之路。

(一)关于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指将班额由五六十人缩减到二三十人,顺应当前教育从强调“规模”与“产量”向注重“质量”与“内涵”的转变,从让“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向“人人享受优质教育”转变,这一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的转化必须依靠小班化教学这一前提,小班化使学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有了更多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时间、空间和机会,教育才能更加温馨、更加人文、更加自由、更加民主,优质教育才能由理想变为现实,因材施教才不会落空,可见小班化是西北农村教育的天然优势。

(二)关于“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为突出学生主体和智慧中心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一词有逆转、反向之意,主张课堂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宰”变更。聚焦是指围绕目标、聚焦问题、聚焦学生开展智慧探索。力求彻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有想法、乐尝试、讲策略、重实践、敢探究、出见解、怡性情,注重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造就创新型人才。

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划分为四个基本环节。环节一:“自学”+“合作”――关注认知积累和疑点锁定;环节二:“交流”+“共享”――突出自主见解和认知共识;环节三:“晒疑”+“讨论”――进行靶向解疑和适时评判;环节四:“应用”+“检测”――实现能力发展和反思补救。这几个环节可交互、可倒置、可增删,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习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担任仲裁和剧务,参与其中并适时组织。教学全程围绕问题焦点进行智力碰撞,在做学问、议焦点、用知识的互动生成中产生过程内化和情感体验。

(三)小班化与“翻转聚焦”新课堂模式教学结合的意义

小班化为优质教育提供了平台和可能,小班额的学生成了舞台上的主人,“翻转聚焦”教学模式对教学方式的转型进行导航,其意义在于以该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据,引导老师有意识地将课改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村教师改变教学行为,使教学行为彻底摒弃“从动式教育”走向“发展式教育”,激活课堂、激活学生、激活思维、激活能力,落实探究式、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观,实现新教育、新人才的价值取向。在现有的条件下缩小与发达城市之间的落差,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公平,向教育现代化进军。

(四)小班化背景下的“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目前,西北农村大多数家庭没有电脑、没有网络,开展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推行的微课教学很不现实,而农村的家长同样有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生源不断向城市等条件较好的学校流动,从而形成农村学校小班化的客观格局。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弥补无法开展微课教学的不足,落实课程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对农村教育改革的一大创新,在农村中小学推广是符合农村实际和教育需求的双向选择。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小班化”背景下的“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将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教育优化的有效途径。

二、现象分析

分析方法:通过对问卷调查、学业成绩、师生情态的动态统计和对比,对真实、可靠、有效的结果进行审核与分析,从而客观地反映实验情况并作出嗜返钠兰邸

(一)问卷调查

1.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受访对象共100人,其中男生58人占58%,女生42人占42%,均为本课题实验班学生,分别处于三四五年级。

2.受访者对于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总体认可程度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100%的学生表示喜欢并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信心明显增强,认为自己表现很棒,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老师灌输的被动和兴味索然;98%的学生表示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活动轻松愉快、自己的能力和想法得到了充分展示,学业成绩有了大幅提升;96%的学生认为教学更加民主、自由、和谐、人文,认为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尊重,老师能关注自己的反应并及时进行沟通,92%的学生认为学习更有意义,还能解决实际问题,开始参与家庭、学校的部分事务,感觉自己长大成人,开始思考人生、关注社会。只有2%的学生因是特殊学生,访谈停留在初级层面,但可以看出他们比以前更快乐了。

3.问卷结果定性分析

从对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情况的汇总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小班化”背景下的“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普遍的认同感,这一教学模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出现了转型、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过程更加轻松、学习体验更加愉悦、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这充分说明“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的需求,是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农村中小学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切入点,该实验具有导向性和操作性,是成功的、可行的,值得在农村中小学进行推广和实践。

(二)学生学业成绩动态分析

就学业成绩来看,实验班与普通班在实验伊始旗鼓相当且均处于低端水平,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其差距与发展态势令人深思。在对实验班级历次检测成绩的纵向对比中可以看出:实验班教学成绩稳中趋升,教学实效显著,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就拿实验班2016年7月c2014年1月(现四一班为原二一班)的数学检测成绩为例进行对比,合格率由70%上升到100%,上升了30%,优秀率由30%上升到78%,上升了48%,人均成绩由65分上升到91分,提升了26分,这些变化是最有力的佐证;在对实验班与普通班历次检测成绩的横向对比中可以看出:实验班教学成绩明显优于普通班,合格率、优秀率、人均成绩均高于普通班且逐渐拉开距离,表明普通班两极分化有加剧的趋势,而实验班学生学业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以2016年1月五年级数学检测成绩为例,实验班(五一班)成绩遥遥领先于普通班(五二班),合格率高出29%,优秀率高出47.7%,人均成绩高出16.5分,充分显示出该新型模式教学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三)来自实验的情态变化

此课题在我校实践两年多来,基本实现了新理念的渗透与转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魅力高效新课堂已初步形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格局。

1.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

(1)尊重学生、解放学生、激活学生、发展学生。

(2)下解任务、扫描焦点、靶向攻坚、减负增效。

(3)收获学习的主体效应、主动效应、协同效应、激化效应、享受效应和发展效应。

(4)师生角色发生重大变革,教师由管理者、训导者、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及平等中的首席。将学生定位为太阳,将教师定位为月亮,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运行。

2.师生状态的显著变化

此课题的实践,以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运用为导航,引导老师有意识地将课改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师生在翻转聚焦新课堂中共同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过程、感受成功,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达到了师生共同减负、轻松增效的目的,呈现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新态势。

三、综合评价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以三个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两年的实践、反思、研究、改进和全程跟踪观察,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结果及问卷调查反馈,研究了基于小班化背景下的“翻转聚焦”新课堂模式教学,形成了完善的模式结构和理论体系,彰显出本实验低负高效、深受欢迎的本质和特色。在数据论证和反思考量中凸显出该教学模式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值得在全校、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我们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广泛宣传培训、争取多方支持、扩大实践基地、推广研究成果,为农村中小学教育增添源头活水。

注:此论文系2014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翻转聚焦”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4]GHB0731课题编号:QY-271)的成果之一。

课堂观察论文: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步课堂观察与思考

摘 要: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教师资源长期难以配置到位,农村偏远地区学龄儿童难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现行的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问题的各种措施,都难以解决这一问题。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试点的“同步课堂”,应用网络视频技术,把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纳入到中心学校的班级授课中去,使偏远地区的学龄儿童既可以就近入学,又可以获得与中心学校基本同等质量的义务教育服务。“同步课堂”环境建设应注重教学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同步课堂”教学活动应注重教学信息共享、教师协同工作、教学进度一致。“同步课堂”有望成为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这一目标的最短路径,建议国家配套执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特岗计划”。

关键词: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步课堂;实证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疏农村地区的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因学生人数少,被统称为小规模学校。[1] 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128,703所乡村小学和88,967个教学点。[2]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公平,最简单的评价就是要看是否为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了帮助。[3]沉淀在农村底层“后20%”的农民家庭,他们难以供子女进城上学。农村小规模学校满足了他们就近入学的需求,保障了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对教育公平具有“托底”的至关重要的意义。[4]

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师资条件的改善,但农村小规模学校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农村小规模学校现有教师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知识陈旧。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短缺,且小规模学校处于最差的境地。[5]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的标准是生师比23:1,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师比实际约为15:1[5],表面上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超编。但由于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学缺乏规模效应,所以现有的“看似超编”的师资队伍仍无法完成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的教学任务。

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长期得不到补充,迫使很多地方聘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多为当地落榜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他们没有受过正规严格的师范训练,薪酬较低,半耕半教,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地区采取“下点支教”的办法,要求中心学校教师必须到小规模学校支教1年以上才准许晋升职务,或者要求免费师范毕业生必须先到小规模学校任教2年以上才能获得正式工作岗位,这些“流动”的教师在小规模学校难以兢兢业业地工作。有的地区采取“联校走教”的办法,安排中心学校的教师到各教学点上课,但中心学校的师资本身并不充足,加上山路崎岖漫长,遇恶劣天气走教中断,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计划常常未能完成。有的地区采取“复式教学”的方法,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由一名教师执教,这对教师的素养要求极高,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往往难以胜任。有的地区采取“包点上课”,把一个教学点的教学任务全部包干给一位教师,这位教师必须教所有年级所有科目的课程,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英语等科目常常只能被“省略”。有的地区采用“学生寄宿”的办法,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幼,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本来就薄弱的学科教师还要兼任保育员,雪上加霜。[5]

短时期内,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补给大量优质教师资源不可能实现。上述办法又难以长效地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问题。在信息技术空前快速发展的时代,是否有新的办法破解这一瓶颈呢?目前,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在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之间建立“同步课堂”,使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远程加入到中心学校的班级授课中去。“同步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远程开放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将中心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及课件画面传输到小规模学校,将小规模学校班级的场景也传输到中心学校,从而实现两地班级同步互动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6]通过“同步课堂”,扩大中心学校优质教师的服务范围,缓解小规模学校师资短缺的压力。偏远地区的学龄儿童得以就近入学,共享中心学校相对优质的教师资源。这样的同步课堂,环境如何构建?教学活动如何开展?教学效果和发展前景如何?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步课堂环境构建

农村同步课堂环境的构建,必须同时考虑教学支持性、技术可行性以及建设与维护的经济性。

1.同步课堂环境的教学性

把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远程纳入到中心学校的班级授课中去,该教学环境必须满足班级授课的需求,比如:使中心学校的师生与小规模学校的师生相互看见听见,使小规模学校的学生能参与班级授课中听讲、答问等基本教学环节。[7]湖北恩施武商小学(中心学校)主播教室的场景如图1所示,店子槽教学点(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室场景如图1中的①所示。课堂观察发现,武商小学教师讲课的声音,在店子槽教学点听起来纯净洪亮;武商小学主讲教师的影像,在店子槽教学点显示得清晰流畅;武商小学主讲教师播放的课件,在店子槽教学点高清同步播放;店子槽教学点的学生参与武商小学的听课环节完全没有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武商小学的主讲教师时常从液晶屏上看看店子槽教学点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时点店子槽教学点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展开远程会话,会话过程中能感觉到大约1秒钟的延时,但不影响交流。在武商小学主播教室听店子槽教学点同步班级的学生说话也很清晰,店子槽教学点的学生参与问答环节基本顺畅。恩施以视频双向直播为核心技术构建的同步课堂教学环境,能够使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之间的同步课堂成为常规的教学方式。

2.同步课堂环境的技术性

恩施目前采用的同步课堂建设方案为:在中心学校主播教室的后端安装摄像头,对着讲台方向,采集主播教室教学实况,这一路视频通过因特网传输到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室,显示在教室前端左边的液晶显示器上,画面细节可辨、清晰靓丽。主讲教师用头戴式拾音器拾音,主播班级学生用吸顶式话筒拾音,这两路音频信号与来自计算机(课件)的声音都输入调音台,混音以后通过因特网传输到小规模同步教室播放。中心学校主播教室计算机输出的VGA信号被编码为流视频格式,传输到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室显示在教室前端右的液晶屏幕上。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室前端装有摄像头,采用固定机位景别采集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室内的实况,这路视频信号通过因特网传输到中心学校主播教室显示在教室前端及中部的液晶显示屏上(参看图1中的①和②),画面清晰流畅。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室讲台上放置有圆盘式话筒,拾取同步教室里的声音即时传输到主播教室。可见,同步课堂用到的技术主要有光纤通信、视频直播、音频直播和VGA流式传输,这些技术都成熟、可靠。

3.同步课堂环境的经济性

除开光纤网络不计,中心学校把原有的多媒体教室改造为主讲教室,只需添加:摄像头1个(固定机位拍摄教师),头戴式拾音器1个(拾取教师讲课的声音),吸顶式拾音器1个(拾取全体学生的声音),液晶显示器2台(显示小规模学校同步班实况),功放音箱1套(播放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室内的声音)。小规模学校教室升级为同步教室,只需添加:摄像头一个(固定机位拍摄全体学生),圆盘式拾音器一个(拾取全体学生的声音),液晶显示器2台(分别显示中心学校主播班级实况和主讲教师呈现的多媒体课件),音响一套(播放中心学校主讲教室内的声音)。建设一对这样的同步教室,成本约6万元,这些设备可服务期限约6~8年,平均每年约合将近1万元,费用低廉。小规模学校只需每个年级拥有1套这样的设备,就可以基本实现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的目标,小规模学校的师资短缺所带来的压力得到很大缓解。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步课堂运行机制

1.硬件设备维护

同步课堂的运行对网络和设备的依赖程度很高。如果网络中断,或者视频音频系统出故障,都将使同步课堂无法进行。为了提高同步课堂教学硬件系统正常运行的概率,建设该环境时必须选择高可靠性的光纤网络路径,必须采用高可靠性的视频与音频设备,把硬件故障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加强对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和小规模学校助课教师的技术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技能以及基本的维护技能。同步课堂环境建成以后,应该预算专门的经费用于硬件设备的检修,可外包给信息技术公司,把常规检修与应急抢修相结合,公司安排专人负责,把学生没有课的一个半天定为常规检修时间,每个星期由技术人员上门对设备做全面检查、修复。如果在上课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主讲教师和助课教师应立即报告同步课堂管理中心,通知技术人员立即抢修,把同步课堂不能正常工作的时间减到最少。

2.教学信息共享

同步课堂除了强调课堂现场的共享,也强调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共享。结为同步课堂的两个班级,应该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学校主讲教师每周应提前把教案、课件、作业等教学资源上传,使小规模学校同步班助课教师能提前了解教学内容,以便在上课的过程中及时、准确地对小规模学校同步班级的学生进行辅导。如果万一同步课堂教学硬件系统出现故障,小规模学校的教师能以教案、课件等为基本依据,立即“亲自”执行教学任务,确保小规模学校的同步班总是跟上中心学校的教学进度。一所小规模学校应该至少拥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和打印机,使教师能够访问同步教学资源,打印教案、测验试题等教学材料,与主讲教师联络。结为同步课堂的两个班级共用的存储空间可选用云存储公共服务,比如360云盘,无需任何费用,中心学校主播班级各科目的主讲教师及小规模学校的同步教师都可登录该云盘,存储、查看学期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课件、作业、测验与教学反馈等教学信息。

3.教师协同工作

为了降低成本,恩施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步课堂环境建设方案中,没有包含两间教室之间板书的相互传输,只能把主讲教师演示的多媒体课件传输到同步教室。由于传统黑板的共享性差,所以同步课堂最好不用黑板,而是尽量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主讲教师尽量把需要显示给学生看的信息预置在课件中。中心学校应挑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强、普通话过关、讲课声音洪亮的教师担任同步课堂的主讲教师。

同步课堂环境建成以后,小规模学校依然是需要教师的,如果能保持每个年级有1名教师最好,这名教师全程跟踪这个年级所有的课程教学。在本研究中我们把这位教师称为助课教师。每天晚上,助课教师都需要备课,他备课的方式与一般学科教师备课的方式不同。助课教师需要登录同步课堂云盘,浏览中心学校各科主讲教师为第二天的教学准备的教案和课件,以便对第二天的教学内容心中有数。中心学校主播班级各学科主讲教师也应加强与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师的沟通,除了上传教案、课件之外,还应该通过SNS、电话等方式与同步教师共商细节。白天,如果同步教学设备运行正常,则小规模学校的同步教师观摩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的授课,并为小规模学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导。如果同步课堂设备出现故障,同步课堂无法进行,则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必须依照中心学校的课时计划,教授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完成当日学习任务。

访谈中,研究人员了解到,很多教学点只有1名教师,从早到晚,唯一的教师困在教室,守着几个学生,长期封闭在教学点,极少有机会与同行接触、交流,中心学校、教育局管理人员一年也难得来一次。开了同步课堂以后,教学点每天与中心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步课堂本身也是一个教研系统,助课教师在大量的同步课上观摩中心学校教师的教学,巩固学科知识、增长教学技能。中心学校、教育局的管理人员也可以时常从同步课堂的视频中看到教学点的状况。教学点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

在湖北省恩施州龙凤镇所建设的4对同步教室中,主播教室的学生演板在黑板上完成。黑板上的书写不能清晰地传输到小规模学校去。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室唯一的摄像头对着学生方向,没有摄像头拍摄黑板,所以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室黑板上的书写也无法传输到中心学校主播教室去。课堂观察发现,在演板的环节上,武商小学主播班级和店子槽教学点同步班级是分别完成的。当武商小学的主讲教师在组织主播班级的学生演板时,店子槽教学点同步班级的学生在各自的草稿纸上演算,助课教师一一查看指点。由于小规模学校同步班学生人数少,学生每人平均获得的教师的个别指导比主播班级的学生多。所以,同步教学环境在支持两地学生演板环节上所存在的局限,并不对同步班级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

4.教学活动连贯

为了使中心学校主播班级与小规模学校同步班级教学活动总是同步连贯,这两个班必须使用相同的教材,执行相同的课表和授课计划;中心学校与小规模学校之间必须保持网络畅通、同步课堂设备正常;网络中断、设备故障时小规模学校同步教师及时“顶上”。但有的课程,小规模学校教师确实无法胜任,比如英语、音乐等,该如何保持小规模学校教学活动的连贯,跟上中心学校的教学进度呢?恩施的做法是把“走教”作为保障小规模学校教学进度的最后一道防线。即当小规模学校的学习任务落下时,中心学校的主讲教师当日或当周,来到小规模学校为同步班的学生补课。即使同步课堂教学设备一直运行良好,中心学校的主讲教师每个月到小规模学校去一次,与同步班的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同步班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络感情,以便进一步搞好同步课堂的教学工作。中心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都表示,同步课堂,最好是“一拖一”,即一个主播班级只带一个同步班级,不仅视频连接方便,教学设备出故障的概率小,而且主讲教师与同步教师之间沟通方便,教学进度更容易保持一致。上课的过程中,主讲教师如果需要关注两个同步班,就显得注意力不够用,教学效果不好。如果万一碰上网络不通或设备故障,主讲教师需要课后“走教”补课的话,有两个同步班,主讲教师就更忙不过来了。

5.教学效果良好

在湖北恩施调研过程中,研究者问小规模学校同步课堂的学生,“喜欢这儿(小规模学校)的老师上课,还是喜欢电视上(中心学校)的老师上课?”孩子们一致表示喜欢电视上的老师上课,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因为电视上的老师讲得好些”。可见,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对同步课堂持赞同态度。据小规模学校的助课教师介绍,期中和期末考试,小规模学校与中心学校使用相同的试卷,在两个班级学生的整体排名中,小规模学校的学生处于中等的位置。中心学校的主讲教师在同步课堂中感受如何呢?对此,研究者也进行了访谈。主讲教师表示,“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比较频繁的关照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经常要看看他们,有时要点他们回答问题,以便保持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和注意。比带单一班级多了一桩事。不过熟练之后倒也不觉得增添了很大负担。跟‘走教’比起来,同步课堂轻松多了。”而小规模学校的助课教师则表示,“由于大部分的课时通过同步课堂完成,所以我们备课、讲课的任务减轻了很多,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个别指导上,对提升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很有帮助。中心学校的教师有时到小规模学校来一下,有些交流,比‘包点上课’时的封闭状态要好。”可见,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对同步课堂也持欢迎态度。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步课堂前景展望

1.对改进同步课堂环境设计方案的建议

笔者认为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试点的4对同步课堂,其环境设计有一项可考虑改进。中心学校主播教室前端用来显示同步班级实况的液晶屏如果放置到教室后端去可能更好。按目前的设计,这块屏前置,引起的问题是:此屏显示的内容容易引起主播班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对学习活动产生一定干扰。如果把这块液晶屏放置到教室的后端,学生需要回头才能看到这块屏,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几率会减小很多。设计这个方案时,把这块屏放在教室前端,是为了使主讲教师走下讲台时也便于查看同步班级的学生,但实际上,把这块液晶屏安装到教室后端去,也方便教师走下讲台时查看同步班级的学生。所以,把主播教室原本前置的液晶屏改为后置,有益而无害。

2.有助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课程

当小规模学校的班级成为中心学校的同步班级时,就意味着小规模学校的这个班级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方面几乎达到了与中心学校同等的水平。从笔者在恩施调研的情况来看,小规模学校的同步班的学生在同步课堂中受到主讲教师关照的程度与中心学校主播班级的学生是基本相同的,听课、参与互动的效果都不错。未实行同步课堂的区域,小规模学校开设的课程约占国家规定课程的五成左右,实行同步课堂的区域约为九成左右。可见,同步课堂当前有望成为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这一目标的最短路径。这需要国家解决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光纤通信、视音频设备等基础设施问题。有少部分课程无法通过同步课堂完成,比如,信息技术上机课、体育室外活动课等,这是同步课堂的局限所在。

3.建议执行小规模学校教师特岗计划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农村学龄儿童数量呈现上升趋势。[5]农村小规模学校将会长期存在,为农村小规模学校补充师资力量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同步互动课堂模式下,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方式与一般教师的工作方法并不相同,再加上小规模学校地域上的偏远性,国家有必要拟定并执行专门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在招生环节上,注重生源与小规模学校的地缘性,放宽录取条件,增加生活补贴,签订回乡下点任教协议;在培养环节上,注重适应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特殊性,执行专门培养计划,注重同步教学、全科教学、复试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知识与技能,加大实习实践力度;在分配环节上,注重落实协议,落实待遇,严禁协议之外的任何单位以任何形式接受“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人才任职,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特岗计划”人才到小规模学校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编制方面,国家应进行相应调整,比如,小规模学校一个年级学生达到10人,应为这个年级核算教师编制1人;一个年级学生不足10人,应该为两个年级核算教师编制1人。确实必须保留的教学点,即使学生总人数不足10人,也应为其核算教师编制1人,确保每个教学点至少有1个教师编制。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师比应远远小于一般标准23:1,农村小规模学校义务教育成本高于人口稠密地区,这是不可规避的,国家应纳入财政预算。

课堂观察论文:课堂观察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课堂观察作为一个新型的听评课方式,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工具和手段,能够量化的反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本文就课堂观察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应用于诸位同仁做一探讨。

【关键词】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有效性

听评课是反馈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在传统的听评课中,听课者只是带着耳朵和眼睛进入课堂,得到的是对教学的一种整体印象,很难以“手术刀”的形式精确解剖课堂,不能清晰给授课教师反馈教学行为支配下的教学效果。通过课题设计与理论学习、量表设计与教研实践、总结提炼与推广应用三阶段,构建高中生物课堂观察框架、形成各级听评课活动中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网络、研制高中生物课堂观察量表模板、形成高中生物听评课中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的模式,以期发现、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观察的研究和开发

1.观察框架的制定

课堂观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行为的研究提供一个观察、理解、描述、反省的支架,是课堂观察的核心问题。本课题以课堂活动全息观察、关键问题聚焦观察和依据价值标准评判观察为主要方法,课堂活动全息观察设置三个维度,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性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通过反复实践和不断调整补充后,构建以下观察框架。

表1课堂活动观察框架表

观察方法 维度 视角

课堂活动全息观察 学生学习 课堂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参与之独立应答频率、学生参与之互动

教师教学 教学机智和风格、课堂谈话、时间分配

课程性质 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运用、复习教学、练习教学

依据价值标准评价观察 以课程性质视角的要求为标准

关键问题聚焦观察 聚焦课堂活动全息观察中的若干视角

2.课堂观察的程序

课堂观察的有效实施,需要借助于三个阶段的持续活动:课前会议、课堂观察、课后会议。结合实际,把课堂观察活动细分为以下六大程序。

(1)以“微问题研究”确定观察主题,“问题意识”驱动参与者一路相随。课堂观察主题设置目的之一在于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策略,解决自己目前正在困惑的教学问题。确立这样的主题观察,既让教师有认同感,也极大的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奠定了基础。

(2)教学骨干牵头组建研发小组,“过程前移”保证量表质量。课堂观察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主题设计相应视角的观察量表,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最初阶段还是需要学习和引领。我们采取的是培养骨干教师牵头成立研发小组,组成量表开发团队的模式,让骨干教师成为某一观察量表的“专家”,确保观察指标具有客观性、学科性和整体性的特征,能有效的指导小组成员进行量表研发、课堂观察、梳理观察记录和形成观察报告,确保活动效果。

(3)以“骨干引领”召开课前会议,明确具体要求。在观摩课开始前,授课教师从“点”和“面”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说课,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然后各量表“专家”分组对观课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 解读观察量表、解读理论、梳理量表记载的注意点和撰写观察报告的注意点等。

(4)以“分工合作”开展课堂观察,保证观察质量。听评课活动中的课堂观察不是教师个体的业务活动,而是一个和合作体的专业实践。教师根据量表选择合适的位置观察,同时专门安排教师进行摄像,便于今后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5)整理研讨,召开课后会议。课后会议分为整理记录、小组研讨、形成观察报告、观察汇报四个环节进行。课堂观察后,观课教师单独或合作整理好相应的观察记录,撰写个人观课报告。然后由组长牵头开展小组研讨,形成课堂观察报告。最后,各观察组派代表集体交流汇报。

(6)以校本二度研训开展后续研讨,拓展活动效果。每次活动后要求以校本为基础,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共享所有的观察量表和观察报告,开展后续研讨活动,使活动效果最大化。

三、实践成效

1.学生方面

(1)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经过将近一年的试验,将实验前后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比对后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提高,课堂认真听课的学生比例由实验前的39.3%上升到62.1%,课后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生比例由实验前的39.3%上升到52.6%,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及化学学习的自信心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2)学业成绩方面。通过对三个实验班级生物平均成绩和非实验班级的生物平均成绩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试验后的生物平均分的差异度分析比较看出实验班成绩进步明显,且三个实验班级的生物平均成绩在试验后差距在逐渐缩小。

由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通过课堂观察转变了教师的课堂观念,改变了生物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的开展,使的教师分享彼此的经验,交流彼此的体验与观念,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实现了“以传授教材知识为中心”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学生成为课堂魅力的真正领路人。

2.教师方面

(1)课堂观察使听评课活动更具实效。听评课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技术手段,评课时能聚焦目标深入阐述,能对课堂提出有理有据的结论和建议,不仅有利于被观察教师发现更改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策略,还对观察教师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对教学方法和专业知识通过对比促使自我反思和重新认知,提高专业素养,因此使得听评课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

(2)明确的研究任务和方法引领教师理论的提升。教育教学相辅相成,通过课题研究,为教师搭建了教学实践转化为教育理论的平台,将已有的教学经验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在沉淀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实践中孕育教学的春苗,开枝散叶,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在兰州市课堂教学评比中,两位教师获得市级一等奖;有两位教师已通过2017年省级规划课题立项,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

课堂观察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让小学生课堂的观察中培养数感

【摘 要】《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联系老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科学的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科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手段。《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并对数感作出了具体描述。观察就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行的直接认识外界的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进行积极思维和伟大创造必不可少的手段和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思维的起点。

【关键词】数感;观察;体验;形成;发展

数感,实际上是指学生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标准》在关于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通过观察,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数和形的结合,在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中,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对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建立和发展数感。

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1)在一年级“数一数”的教学中,先以课件展示“美丽的校园”场景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后,及时抛出问题:请你先仔细观察,然后再说一说这幅图上有些什么?还有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说了出来:有6朵花、有3张凳子,有3个小朋友在踢足球,有1个老师,有7只小鸟……根据学生说的情况,师适时板书:1、2、3、4??10。然后指着“1”,说:1个老师,可以用“1”表示,请你再仔细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可以用“1”表示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1面国旗可以用“1”表示,1个足球也可以用“1”表示。这时我顺势提出:两个单杠可以用“2”表示,那还有哪些物体也可以用“2”表示呢?又有哪些物体可以用“3”表示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吧!等学生交流完成后,又进一步提出:这幅图上这么多的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用这些数来表示呢?在学生抽象出数后,我让学生分别用6根小棒和7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或图案。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使学生经历了从实物到点子图,再从点子图抽象成数的过程,并通过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或图案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运用6和7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2)在三年级学习了分数以后,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小明喝了一杯水的1/2,小红也喝了一杯水的1/2,他们喝的水一样多吗?学生的答案不统一,有的认为一样多,有的认为不一样多。我看到这种情况,觉得这是个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好机会。于是,我通过课件出示了这样的情境:孙悟空吃了一个大圆饼的1/2(图),猪八戒吃了一个小圆饼的1/2(图),猪八戒说:我们都吃了饼的1/2,所以我们吃的饼一样多。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马上发现:孙悟空吃的那个饼的1/2比猪八戒吃的整一个饼都还大,都大笑了起来。我趁机问:猪八戒说得对吗?为什么?学生大声地说:不对!因为两个人的饼不一样大。我再把小圆饼变成三角形的(还是比大圆饼小),故意说道:“现在吃得一样多了吧。”学生又大笑起来:还是孙悟空吃得多?我故作不理地问:“咦,都是1/2,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学生思考后理解了形状、大小不相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其中的一份相同,不管大小相不相同,就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通过观察图形,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二、通过观察,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数和形的结合,加深对数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1)在教学一年级6、7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经历的从实物图到点子图再抽象成数的过程后,出示了直尺图和点子图:师:同学们已经和数字6、数字7交上了朋友,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直尺图和点子图,你能从这两幅图里发现6和7谁大谁小吗?

让学生充分观察,并和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这样想的,7比6多一个点子,所以7比较大!生2:6的点子比7少一个,所以6小于7。生3:6排在7前面(尺子图),6比7小。7排在6后面,7比6大。当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充分感受了6、7的大小后,再让学生用“>”和“

(2)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出示分月饼的情境图。师:请仔细看这一幅图,看完后你能说说1/2和1/4谁大谁小吗?生:1/2大。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2的所表示的那一份月饼比1/4的那一份要大,所以1/2大比1/4大!紧接着,出示另一幅情境图。师:1/3和1/4谁大谁小?生:1/3比1/4大,因为1/3的那一份还是比1/4大。接着出示分别表示:1/2、1/3、1/4、1/5、1/6、1/7、1/8、1/9、1/10的线段图,让学生随意选择两幅线段图进行观察,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在数和形的结合中,通过大量观察和对比。形成了丰富的表象知识,并通过对表象知识的分析、处理、思考得出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一般方法,让学生的数感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通过观察,增进对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的规律性、数学问题包含的数学条件和关系,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经过分析,透过表面现象看其本质,这样才能更快地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的问题选择适当有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围绕目标有序、认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通过观察活动建立数感,发展数感。

(1)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前三道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

1×9+2=11,12×9+3=111,123×9+4=1111,( )×9+( )=11111,( )×9+( )=111111,( )×9+( )=1111111,( )×9+( )=11111111,( )×9+( )=111111111,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了第一组算式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从上往下依次1、12、123,每次在上一个数的后面添上一个比上一个数的个位多1的数,加数则每次比前面多1,很快地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顺利地找到了答案。

又如,学生在做“给算式找得数”,在()里填上“>”“

例:给算式找得数(连线),62-46 94-65 91-63 85-6829 17 28 16,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发现:每个得数的个位的数都不一样,计算时只要计算个位就行了。然后让学生把这种方法在班上进行交流,当全班同学都觉得这种方法可行的时候,选两组用这种方法做,另两组则把结果完整计算出来,最后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两种方法做出来的答案是一样的,但是第一种方法比第二种要快。通过对比,学生不仅体验到了算法最优化的好处,还有效发展了数感。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问题,比如:在带领学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要求学生观察车上的人数,如有多少排座位,一共有几排,车上一共能坐几人?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就是乘法问题。再如:组织学生讨论为班上读书角的图书设计编号,并为全班学生设计借书卡?逐步积累这种意识与能力,深化数感的培养。

课堂观察论文:“幼儿课堂行为表现”观察报告

幼儿课堂行为表现是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下,幼儿所做出语言、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对幼儿课堂的行为表现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课堂的行为表现也能反映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的适宜性。我园举行了“幼儿课堂行为表现”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课堂观察是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我们试图通过量表对幼儿课堂行为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观察、记录和分析,从而分析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

根据幼儿课堂行为表现观察数据汇总表,我们得出初步结论:

1.在幼儿整个课堂行为表现中,非投入状态35次,占总次数的13.8。非投入状态也仅仅体现在东张西望、操作时不专心等,只有一部分幼儿没有很好地参与。

2.在幼儿整个课堂行为表现中,投入状态218次,占总次数的86.2,其中认真倾听59次,表演时很专心103次。说明教师的教学内容深深吸引了幼儿,艺术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度、积极性很高。

一、本次活动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活动中,幼儿的投入状态所占比例比较高,这与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幼儿生活,敢于创新是分不开的。我们分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创新教学内容,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非常喜爱小动物,而小老鼠的形象机灵、可爱、聪明,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绘本课题设计的时候,我们选择了幼儿喜爱的小老鼠,并将小老鼠与绘本结合,由此延伸出“可爱的鼠小弟”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朗朗上口,是小朋友耳熟能详的,因此在艺术领域我们选择了艺术活动《小老鼠上灯台》作为绘本故事的延伸。活动中教师突破传统歌曲教学的方式,将《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通过打击乐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其中。新鲜、新奇的东西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了《小老鼠上灯台》这首儿歌,也体验了打击乐器的乐趣。

2.通过创新教学用具,发挥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平时喝水的时候,我们发现幼儿对敲击小茶杯非常感兴趣,两个杯子敲一敲,用杯子敲桌子、椅子,敲手、肚子等身体的各个部位,把杯子扔在地上让它发出声音……出现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常常会制止,而孩子则会失望地看着我们。后来我们发现把茶杯倒过来正好很像小老鼠的形象,因此有了灵感。在乐器的选择上,教师独具匠心,选择了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又非常熟悉的“茶杯”,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满足了幼儿敲击茶杯的需求和愿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茶杯自由探索,敲击茶杯的各个部位使其发出不同的声音,给幼儿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当有一名幼儿尝试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转圈圈的时候,她异常得欣喜和快乐,并举手和大家一起分享她的发现。

活动中,虽然投入状态占的比例很高,但是也存在个别小朋友操作不专心,随音乐敲击节奏的时候乱敲、东张西望、杯子掉地上等非投入状态,所以在该课堂上也有值得我们共同商讨和完善的地方。

1.介绍过程过于仓促

教师在出示教具“茶杯老鼠”时,通过打击茶杯跟小朋友问好,并请幼儿“听一听小老鼠说了什么”。然后请幼儿探索敲打茶杯的各个部位。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她发现一名幼儿用筷子在杯子肚里转圈圈,并引导幼儿唱到“叽里咕噜”的时候可以在杯子里面转圈。但是她没有介绍一下小老鼠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比如头部、尾巴等,导致幼儿在敲打的时候出现乱敲、东张西望的现象。

2.教学用具设计不尽合理

教师在茶杯上贴上老鼠作为教具非常吸引幼儿,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具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王老师的要求是把杯子的底朝上拿的,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拿反了,这受幼儿生活习惯性影响,幼儿平时拿杯子喝水就是这样拿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小班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大而明显的东西。王老师制作的教具比较小,老鼠形象不明显,导致有些幼儿没有仔细观察小老鼠的形象,在敲击的时候不知所措。教师在设计教具“茶杯老鼠”时,应该尽量大胆夸张些,再形象一点。可以在杯身上贴一个老鼠形象,杯柄处贴一条老鼠尾巴,将整个杯子做成一个“茶杯老鼠”。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更加清楚地认识“茶杯老鼠”的各个部位,便于幼儿随音乐旋律的变化自主选癫课唤行敲击练习。

二、本次活动观察的启示与建议

1.做幼儿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教育无处不在。教师正是了解了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天性,发现他们对动物小老鼠的喜爱,以及幼儿对敲击茶杯的乐趣和愿望,并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带给幼儿一次特别、愉快、轻松的艺术体验。在与幼儿相处、交往的时候,我们教师需要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幼儿生活的一举一动,看看他们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教育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适合本班幼儿,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大放异彩。

2.做幼儿艺术活动的引路人,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因此在艺术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使幼儿跟着老师的步调。王老师在第一个环节以游戏“小小老鼠”导入,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然后出示“茶杯老鼠”,亲切地与幼儿问好,激发了幼儿敲打茶杯的愿望。在请幼儿敲打茶杯的时候,教师给了幼儿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教师请幼儿安静下来而有的幼儿不配合时,王老师也通过“猫来了”使他们安静下来,自然又合情合理,既让幼儿安静下来,又在情理之中。整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动静结合,教学思路清晰。

3.做幼儿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做精、做细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是指幼儿课堂中为了辅助教学、使儿童更好掌握所学知识的辅助材料,在幼儿园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班幼儿受直觉思维的影响,对形象的事物特别感兴趣,所以教具应该符合安全、大、清晰、色彩鲜艳的原则。在王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具的不适当会直接影响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水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小看教具的作用,教具的设计需要仔细推敲,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4.做幼儿艺术活动的参与者,努力形成良好的师幼互动

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表述清楚,语速适中。在孩子面前,老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幼儿平等对话。王老师总是不断地走到幼儿身边,蹲下来轻轻地问:“你们的老鼠和老师的一样会说话吗?”“你刚才是怎样让小老鼠说话的?”“小老鼠要和大家打招呼了。”由于是小班幼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完善,所以教师创设了宽松、自由、愉快的语言环境,使幼儿会说、想说、敢说,活动中王老师这点做得十分不错。有一个环节幼儿都停止了回答,最边上一个小男孩还没停下来,坚持把《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念完,王老师并没有打断他,而是给予他时间直到他念完并表扬他都记住了。这体现了教师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的尊重。

三、结语

活动中,教师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从引路人、支持者到参与者,营造了一个宽松平等、有利于孩子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一个尊重、欣赏、关爱、合作与分享的学习平台,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化、身心和谐地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鲈乡幼儿园 江苏】

课堂观察论文:常态课课堂观察研究浅探

[摘 要]对常态课进行观察研究,能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学规律,探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教师专 业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的基态、动态和随机评价的状态对常态课进行研究,这样既有利于我们聚焦课堂重点,又有利于我们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学目标;随机评价;常态课

常态课教学作为教师日常专业教学活动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较真实和直观地反映教师的实践状态,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教师应如何展开对常态课的观察研究,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教学规律,探究教学方法,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研究教学目标的基态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效果,它具有导学、导教和检测的功能,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很多语文教师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点提示看成是教学目标,其实这些要点提示充其量是给我们定下一个教学框架。所以,教师要在这个框架下进一步根据学段目标、针对文本特点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下面是两位老师对《美丽的彩虹》(北师大版一年级)预设的教学目标。

第一个教师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生字,指导学生写“巨”和“空”;(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二个教师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观察“巨”和“空”的占格情况并练写;(2)能读出问号表达出的疑问语气;(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模仿诗歌第二小节进行仿说、练写。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和导语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读出对彩虹喜欢、留恋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彩虹的美。

第一个教师的教学目标比较空泛,指导书写没有明确的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这一目标泛化,没有考虑学段要求,制定不科学。对本篇课文来说,没有明确感情朗读的重点,没有把握诗歌教学的重点,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能结合本文句式仿写,完成从积累到运用的语言实践。第二个教师的教学目标无论是写字、朗读还是语言积累、仿写,都目标明确具体、方法恰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试想一下,一节课要教什么,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学生能学到什么?能明白什么呢?

二、落实教学目标的动态

预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想教的内容,课堂观察就看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是否一致,看教学流程是否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预设的学习内容会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产生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就看教师能否顺势而导,有效调控,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让所有的环节都指向教学目标。请看人教版《蟋蟀的住宅》教学片断实录。

师:你从文中了解到蟋蟀的住宅内部有何特点呢?

生1: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

生2:老师,“卫生”不用写了。清洁就是卫生,卫生就是清洁。

(其他学生也随声应和。我一时之间有些疑惑了。是啊,平时我们常说“清洁卫生”,“清洁”和“卫生”似乎是不分家的等同词。正因为太熟悉了,所以备课时不曾留心这个问题,可文中为何明白地写着“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呢?直觉让我感到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师:(作沉思状)哦!清洁就是卫生。那文中为什么要写:“住所是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是不是作者真的犯了重复的语病呢?那大家查一查字典,看看这两个我们熟悉的词语是怎么解释的。

(学生纷纷拿出字典,快速地翻查起来。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两个词语究竟有何区别,也拿出词典,急不可待地和学生一起查。不一会儿,他们就争先恐后地举手了)

生:“清洁”的意思是干净,没有灰土和尘埃。“卫生”指合乎健康标准。

生:老,我认为这两个词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像我们平时吃东西,就选干净的,因为干净,没有灰尘,没有细菌,肯定就合乎健康标准。

师:(我心中有数了)是吗?干净,没有灰尘就一定合乎健康标准吗?

(我故意强调“一定”一词,提醒学生注意思考分析,沉默了一小会儿)

生1:不对!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些小贩为了让桃子看起来干净、光滑就用洗衣粉泡,这样的桃子是有毒的,人吃了会生病的。

生2:买的北方大馒头又白又软,看上去很干净,其实有些是加了化学增白剂的。吃多了,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没想到学生的生活知识如此丰富,他们的发言让我获益匪浅;同时更启发了我的思维,丰富了我的知识,提升了我的理解)

师:仅仅是吃的东西有这种看似清洁其实却不卫生的情况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我家装修房子买涂料时,店老板告诉我们:有些人家新居装修得很漂亮,但是涂料中有甲醛,这是一种会致癌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生2:我也知道,有些地板也含有超标的有毒物质,用这种地板铺在房子里,看上去清洁、漂亮,其实是有害健康的。

生:(共同)“清洁”不等于“卫生”,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

师:那我们来看看课文,为什么说蟋蟀住宅内部既清洁又卫生呢?

(此举旨在让课堂教学回到预设目标上,回到对文本的研读和学习,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灵活应对,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同时,教师要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性资源,让课堂在预料之外多一些灵动的精彩。

三、随机评价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进行随机评价,既是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途径,更是为促进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的《劳动的开端》一课,指导朗读“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秤煤了”这两句时,引导学生思考:“从万丈深渊摔下,人会怎样?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说出摔得重、摔得疼后,教师指名学生读。可是,这名学生读得无滋无味、波澜不惊。基于此,教师巧妙引导:“小运铎这一跤摔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谁能体会?”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感情表达的重点之后,又找了一名学生朗读。这名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问大家:“你们听出了这一跤摔得重不重?摔得疼不疼?”学生回答:“摔得重,摔得疼!”教师接着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摔得再重、再疼,劳动还是要继续!接下来看看,小运铎是怎样挑煤的。”看,教师没有将随机评价简单地看成是朗读结果的表象判断,而是将随机评价与学生表现、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学习,推动教学向预设的目标展开。

总之,从教学目标的基态、动态和评价的状态三个角度观察研究常态课,既有利于我们聚焦课堂重点,又有利于我们从平时的教学中反思、提升自己,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利于我们关注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

(责编 韦 雄)

课堂观察论文:从高效课堂观察的视角看高中物理课堂的提问

摘要:效率是课堂教师的重要基础,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诱因,高中物理重视课堂提问,创造性的设置问题,对提高高中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恰当选择质疑、设问教学方法,可有效启迪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目前,在新课程所倡导的素质教学前提条件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与课堂提问(设问)教学模式直接挂钩,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出发,创建符合教学需求的提问式教学体系,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及课堂教学效益具有肯定作用,值得广大教师及研究者不断深入探索与研究。

一、设计课堂提问,注重导入式教学

1.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主要以教科书、计算机、视听光盘、实验室等方面内容构成,教师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完成新课标素质教学目标。立足于《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内容,明确“伽利略、亚里士多德所提倡的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目标,教师结合教材、网络课件、实验器材等课程资源,引入“车不推就不走、门不拉就不开”常见现象,设置“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题,转用多媒体视频资料和简单物理实验,便于引发学生的合理猜想,具有深入考究教学特征。

2.引导自主独立思考

针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采用引导型设问方式,注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设问特点,引导学生自主独立思考问题,可有效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物理教学终端目标。以“牛顿定律的应用”例题为例,设置引导型设问教学模式。例题内容如下:已知水平面物体的质量达到5kg,当水平拉力F=10N时,物体呈水平方向匀速运动,求解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在提出此种问题后,教师分别就摩擦力、倾斜角度、斜面光滑程度等依据,导入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课堂提问,彰显高效益教学

1.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一直都是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实验器材、实验工序等的教学辅助工具,展现形象生动的教学模型,并结合激趣型设问,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高效课堂实施标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自行车行驶视频资料,向学生提出“你们指导自行车是如何加速的吗?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利用脚踏板来给车轮提供动力作用,急速刹车致使车辆减速的实质又是什么?”等相关问题,重新演示了伽利略实验:在两个斜面上,将小球放置于左边斜面之上,放手后小球从左边斜面上滚到右边的斜面上,持续进行此动作,并猜想小球有摩擦力的情况下的理性运动状态[2]。经由教师总结小球运动规律,提出加速、减速与运动的探究原理,论证课堂教学所提问题的合理性,可辅助学生了解章节知识点。利用双斜面实验论证方法,引发学生思考“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释放点到上升最高点的高度差是什么关系?排除摩擦力,物体会上升到多高的地方?”,满足“实验(事实)+逻辑推理”课程培养需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2.转用合作学习

在实践教学中,融合应用型设问方法,开展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备较强的实用价值。结合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为论证“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定理,将日常生活中的车辆暂停原理、车辆匀速运动等现象融入小组实验中(准备小车、木板等器材,当小车达到启动状态后,车上的木板随之呈现出向后倒的趋势),引导学生解析“在施加推力前,小车和木块的状态如何?当小车施加推力后,小车和木块会出现什么变化?”实验问题,从而完成课堂提问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三、评价课堂提问,拓展全方位教学

1.创设问题情景

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面来考虑,课堂提问(设问)的评价模式与其问题应用情境息息相关,遵循针对性、适用性、启发性设问原则,创设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功效。综合考虑定律的应用问题,通过视频展示(铁锹扬沙、气垫导轨上物体近乎匀速运动),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沙可以被扬出去?为什么车上物体被反倒?你能例举出生活中其他与惯性有关的现象么?结合伽利略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鼓励学生围绕设想问题,自制理想斜面实验器材,论证“用手推车,车前进;反之则停止”常见实验现象,创建浓厚的问题引发式氛围,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3]。

2.完善评价机制

针对课堂提问教学情况,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缓解学习枯燥及疲劳程度。在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讲解过程中,运动和力的关系一直都是物理学界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伽利略理想实验探究至今,得出了“运动物体减速的缘由与摩擦力具有直接关联”等相关结论,教师可结合物理知识竞赛、物理实验“对号入座”活动等辅助性教学手段,依据设问情境及猜想论证(质疑假设、科学猜想“运动状态下的球沿着斜面滚动状况且与摩擦阻力的内在关系”),为学生提供合理等级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求学求知欲望,形成“全民问答”教学环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表达意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设问)教学具备高效、便捷的价值优势,值得引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便于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设计课堂问题的基本原则――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从“设计―实施―评价”三个方面来考虑,秉持服务于学生和课堂教学的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观察论文:基于AHP的课堂教学观察点的权重分析

摘要: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观察点的权重分析,在构建课堂教学各观察点权重层次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建立判断矩阵,通过数学工具与软件转换数据,确定了课堂教学各观察点的权重及排序,该结论可以作为化学课堂教学及课堂观察的参考。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课堂观察点;权重分析;评价量表

1 引言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在使用课堂观察工具量表[1]进行课堂观察研究时,我们发现该量表从教师教学清晰、师生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学习、课堂环境管理、教学目标达成等五个领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考察,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该份量表的观察点有39个,评价指标过多,需要进一步突出课堂观察的重点。

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权重的常用方法有专家咨询法、主观经验法、多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因为该量表的观察点比较多,且各观察点之间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难以量化,人的主观选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层次分析法适用解决此类问题[2]。

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课堂观察工具量表的39个观察点进行权重分析,寻找各观察点的权重,用于指导我们的教学与听评课,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为专业的听评课提供依据。

2 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著名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3],80年代初传入我国。

2.1 建立系统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使用AHPr,首先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其次,将这些因素按照不同属性分为若干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及方案层,形成递进层次结构(见图1)。目标层是系统需要达到的总目标;准则层是为实现预计总目标所需考虑的准则、策略、约束等;方案层是为实现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和方案。

2.2 构造权重判断矩阵

根据建立的层析分析结构模型,同一层中各因素对于上一层某因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假定准则层因素Ck与下一层次中P1,P2……Pn有联系,Pi与Pj对Ck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权重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形成权重判断矩阵:

其中,对于准则层因素Ck而言,如果因素P1比P2明显重要,则b12的值取5,如果因素P2比P1明显重要,则b12的值取1/5,bij是对于准则层Ck而言,Pi对P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示,该值引用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如表2所列。

2.3 权重计算

该部分主要运用线性代数的有关知识,首先对形成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验证,避免出现“甲比乙极其重要,乙比丙极其重要,而丙又比甲极其重要”的情况,因为这种判断是违反常识的。然后计算所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相应的特征向量,即BW=λmaxW,W经归一化后,其分量即为相应因素单排序的权重。

2.4 层次总排序

这样就可以得到各因素P1,P2……Pn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了,即各因素的权重。

3 研究设计

在本研究中,方案层为各个观察点,准则层为C1~C7的调查问卷,目标层为寻找课堂教学各观察点的权重,建立的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3.1 研究参与者

本次研究的参与者为上海市的各个区县化学教研员,共计39人。其中教龄在10~20年的教研员12人,教龄在21~30年的教研员17人,30年教龄以上的10人,大部分是高级职称,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经常听评课,课堂观察有经验,是听评课方面的专家。

3.2 研究流程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为了便于进行问卷调查,首先将方案层的39个观察点设计在C1到C7的表格里,每个表格有6条左右的观察点,请各个区县教研员填写调查问卷。然后根据所填写的问卷数据,使用AHP法进行各个观察点的权重计算。

3.3 权重计算

根据各个化学教研员所填写的两两因素比较所得的调查问卷,构造权重对比矩阵并进行计算。以C1的六个观察点为例(如表4所示),六个观察点之间进行两两比较,表5是一位教研员所填数据示例。

运用线性代数的有关知识,先进行一致性验证,该调查问卷为有效问卷,运用数学软件Matlab R2015a计算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归一化的非负特征向量作为排序权重。根据AHP方法计算该矩阵的权重结果如表6所示。

用同样的方法,将39份问卷数据分别转化为对应的比较判断矩阵后,进行一致性验证,其中38份为有效问卷,计算该38份调查问卷的各个观察点的权重并求算数平均值,最终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4 建议

根据表7的计算结果,将39个观察点的权重,用一张金字塔图来表示(如图3)。

前10个观测点占总权重的50.6%,超过了一半,可见这十个观察点非常重要,包含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学设计以及清晰准确的表达等各方面,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观察点。如果一节课在这十个观察点上做得好,可以认为该节课是符合要求、合格的一节课。前20个观测点的权重为78.4%,如果一节课在前20个观测点都做得比较好,我们可以认为该节课是一节优秀的课。21~39的观察点更多地是指向教师的一些教学基本素质,如倾听学生表达,不随便打断等。

在课堂观察中,可以使用表7作为课堂观察工具量表,做到课堂观察的重点突出、高效。

课堂观察论文:基于课堂观察的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如何有效开展体育活动,保证幼儿游戏活动的权利和时间,提升幼儿教师体育活动观察、分析和指导的能力,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组织管理、教育理念、教育行为等三个维度入手,探究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改革;幼儿园

户外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为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切实推进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笔者立足于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以户外体育活动为研究载体,对吉林省29所基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结果显示,当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并不理想,在组织管理、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三个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在活动时间无法保障,高控课堂持续存在,忽视幼儿发展需要,以及评价过程偏重结果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文以半年期的的教研活动为基础,对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和对策。

一、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所管理滞后,户外体育活动条件无法保障

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时间、场地及材料等外部条件作为保障,然而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条件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活动效果。

1.园所开展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有着明确的说明,在“教育建议”中直接指出“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事实上,对于这样的明确要求,部分幼儿园此前并没有完全落实,甚至出现“置若罔闻”的情况。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且体育活动多局限于早操、律动等单调形式。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活动权利和发展需要。

2.活动场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对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的标准,国家教育部2016年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和说明,相关规定为幼儿园户外场地配备与设置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但是现实中幼儿园由于历史、环境、经费、管理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在短时内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比如生均面积过小,户外体育活动区域划分不明确等问题,依然存在。

3.活动材料投放缺乏规划设计

户外体育游戏活动需要相应的材料作为支撑,材料投放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幼儿园的材料投放环节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概况起来讲,包括三个方面: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材料投放过于单一、材料投放主题不明。

(二)教师观念陈旧,活动目标与内容设计笼统枯燥

部分基地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思维僵化或者观念陈旧的情况。集中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习惯于整齐划一,从“同一标准,同一角度”观察和指导幼儿,忽视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活动内容的设计与整合缺少明晰的认识和理解。

1.活动目标忽视幼儿个性化需求

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教师习惯于从班级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活动组织与安排,活动形式与教学目标都较为固定单一。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导致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无法满足,个体差异常被忽略。面对相同的体育活动,部分幼儿无法完成,选择放弃,另一部分部分幼儿则觉得过于简单,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2.活动内容缺乏科W合理的设计

部分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体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之间“泾渭分明”,存在明显的界限,活动内容只限于体育领域,基本上没有各个领域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使得体育活动变成“非常纯粹的体育锻炼”;另一种情况则是追求“全面覆盖”,将体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生硬的拼凑在一起,主次不分,内容含混。

(三)教学行为僵化,户外体育活动过程难以掌控

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行为僵化的问题。在活动的指导和介入的时机、形式,以及活动结果的评价与分析等方面,表现得束手束足,无所适从,导致教学行为生硬僵化,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难以把握活动指导介入时机

教研团队经过观察分析,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引领户外体育活动时选择“完全旁观”的态度,只要保证幼儿安全,其他的介入活动几乎没有。部分教师表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中,强调教师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需求,需要保护儿童活动的自主性,这就使得自己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介入户外体育活动,担心自身的介入会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因此,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许多教师感到束手束脚,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引领。

2.无法确定活动指导介入形式

部分教师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总是无法确定以何种形式介入幼儿的活动之中,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一部分教师担心由于自己的介入,影响了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教师应当成为活动的主导者,可以直接采取“语言”或“行为”形式的介入。

3.缺少科学的评价理念与方法

部分教师对于儿童“学习故事”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理解,将之与“儿童档案记录法”相等同,采用与其完全相同的观察记录方式,甚至部分教师直接放弃儿童“学习故事”的做法,只从活动整体进行简单观察记录,且倾向于“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找精彩”。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解决户外体育活动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教师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从“教师立场”转向“儿童立场”,在活动中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走近幼儿、认识幼儿,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适宜有效的支持。基于这样的前提,笔者以“儿童学习故事”(以下简称“学习故事”)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和工具,尝试通过这种较为新颖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方式,探究解决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优化管理方式,保障活动时间等外部条件

科学有效在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首先需要得到时间、场地、材料等外部条件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管理理念及客观条件等多维因素的影响,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乏善可陈。通过开展“学习故事”主题活动,幼儿园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逐步发生转变,上述问题也得以解决或改善。

1.变革管理以保障活动规定时间

为保障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幼儿活动需求,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进行反复研磨,转变组织管理方式,采用“化整为零,因地制宜”的方式,对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进行统筹管理。

(1)设置专项主题强制保证活动时间

部分幼儿园由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在保教活动中往往回避或者很少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担心由于开展户外活动导致意外事故的出现。另外,部分家长也认为户外体育活动属于“不务正业”,会耽搁幼儿的“正常学习”。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的限制,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长期无法得到保障。为真正观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吉林省学前教育条例》的精神,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改善幼儿园管理工作,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共同商讨,通过召开家长委员会,介绍科学教育理念,制定安全保护措施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家长、幼儿园、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得以理顺,形成一致目标,户外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包括:

首先,理顺家长观念。将儿童“学习故事”的教育理念介绍给他们,通过多次现场研讨,观摩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参与者认可户外体育活动的价值――“赋予幼儿更多的游戏权利,他们会给你更多的惊喜。相信幼儿、鼓励幼儿、支持幼儿、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和空间,比教授幼儿算数、识字、背诵等活动更加有意义。”

其次,转变教师的观念。通过“儿童学习故事”的内涵与理念的介绍,教师们逐步接受了这样的理念“解放幼儿、解放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观察者、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通过上述努力,教师的行为逐步转变,尝试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与探索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体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兴趣,塑造他们的个性。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在保教活动中设立“户外体育活动主题板块”,这一板块的时间固定为1小时,以保障幼儿户外自主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的权利和需求。此外,对于活动的形式也提出具体要求,于幼儿园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户外体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多样灵活形式展开,避免每天、甚至每周不断重复同类型活动。

(2)利用一日常规挖掘零散活动时间

东北地区大部分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都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尤其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成为开展户外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每当冬季来临,大部分幼儿园全部转为室内活动,基本上取消全部户外任何形式的活动,如何保障户外活动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幼儿园、家长和相关人员。

教研团队与幼儿园进行反复商讨,并进行积极尝试,得出共识――合理规划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可以克服工作中的阻碍和弊端,减少外界干扰和影响,提高工作效率,更为充分地满足幼儿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概况起来讲就是调整一日生活常规,利用零散时间,完成户外活动,并且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以3月份某基地幼儿园为例,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幼儿园开始尝试两种形式的改革,以保障户外活动时间。首先是充分利用幼儿入园、离园、午饭前、午睡后的四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大概为十分钟。入园和离园采取自主活动,家长参与的形式进行,而其余两时间段则采取教师组织引导,幼儿自主协商的方式进行。户外体育活动通常以球类、环绕跑步、大型器械应用等形式,尽量在小范围内达到幼儿活动的需求量,保证安全并兼顾幼儿的兴趣。条件允许则可以开展堆雪人、滑冰的特色活动;其次,则是逐步延长每周活动时间,以周为单位,每天的时间比上一周顺次延长5分钟左右,提升幼儿对户外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提高耐力、力量、柔韧性等综合身体素质。对于秋季则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进行,保障一定时间前提下,逐步缩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避免极端天气对于幼儿健康的影响。

经过3个月的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之后,在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保障上,基地幼儿园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等14所基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都达到了1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大部分达到2小时,或者接近2小时。

2.统一调度以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1)错峰管理,实现循环利用

在无法快速解决上述问题的情况下,部分幼儿园选择绝大部分时间在室内活动,只在偶尔的机会下,组织户外体育活动。以某幼儿园为例,户外场地十分狭小,无法满足大量幼儿同时进行体育活动,为了拓展户外活动空间,甚至楼顶也开发成运动场地,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经过教研团队与教师之间的研讨与协商,决定采取错峰管理,循环利用的方式,提升活动场地的利用效率。比如,在场地最为紧张的几个园所,通过统一调度,每天户外场地活动时间进行错峰分配,根据小、中、大班的实际需求,每天提供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户外活动时间,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户外活动的机会。

(2)因地制宜,完成区域划分

户外活动场地的有效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到体育活动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研团队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改革,通过全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统筹分配的方式,利用错峰形式,按照年级,以班级为单位,从早晨8点至下午5点随时开放,便于不同班级充分利用户外场地,保障适宜时间内,户外场地始终有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实行户外场地的循环式利用。最终实现了绝大部分幼儿园每天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达到或者接近一小时,从而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和《指南》的要求。

通过教研活动发现,大部分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没有进行体育活动区域划分,比如在户外场地中划分出“走、跑、跳、钻爬、投掷”等区域,体育活动开展过程受到局限和影响。其他省份则已经进行了积极尝试,比如将户外场地划分成“大肌肉运动、自选游戏材料锻炼、民族特色体育游戏和自然化教育特色活动”等不同区域。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进行商讨后,根据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区域进行较为详细的划分,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将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议。

3.结合主题以探索材料投放策略

(1)明确主题,实行预设投放

部分幼儿园将各种材料毫无秩序的堆放到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由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行选择和使用。这种做法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实际上是选择“放任自流”,缺乏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标,导致活动“无效或低效”。户外体育活动虽然强调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但同时也有明确的体能、技巧培养目标,实现“寓教于乐”才是真正目的。活动过程中,材料无法与教师预设目标或者主题相呼应,意味着材料投放失败。

教研团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集体研讨,通过制定完整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主题,提供目的性、操作性较强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比如幼儿园专门设计年度户外体育活动目标,并将之分解为季度、月、周甚至日的具体活动目标,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不同运动技能和体能。而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则以此目标为依据,进行有目的的预设,例如在“跳”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制定完善的活动目标,从具有典型特征的材料中,选择3种左右如双脚跳――线绳、单脚跳――轮胎、连续跳――格子等提供给幼儿,其余的材料可以在后续活动中投放,或者在活动结束前选择合适时间投放,增加选择机会,防止“一劳永逸”的将各种材料不加区分,一次性地投放到活动中,保证体育活动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材料投放真正科学有效。

(2)划分主次,实行配套投放

与前面问题相反的是,部分幼儿园在材料投放过程中由于经费、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活动中投放的材料种类过于单一,数量太少。这种情况下,幼儿缺少自由发挥创造的机会,活动过于枯燥单调,影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重复使用有限的材料,导致活动难以为继。许多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如何开展活动,或者直接放弃体育活动,投入到其他类型的活动之中。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尝试将投放材料分类,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材料分为基本必备材料和补充辅助材料。根据事先预设的活动目标,教师可以提供活动必须的基本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辅助材料,这类材料可以起到修饰补充作用,但是基本不会影响体育活动开展。比如,在攀爬主题中,除了必须的爬行网、梯子等类似材料外,可以辅助绳索、花朵、奖杯等材料,作为支持或者激励材料。划分主次材料,实行配套投放,既可以增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又不影响活动的进行。

(3)针对个体,实行多层投放

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是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幼儿园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所投放的材料,显得较为随意,没有兼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材料投放缺乏梯度和层次,对于幼儿个体来讲,难易程度无法区分,影响实际效果,部分幼儿无法完成该项活动,部分幼儿则觉得缺乏挑战。对于全体幼儿来讲,则每次活动中的材料几乎不变,重复使用,缺乏变化和调整,影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继续提高。

幼儿园应当针对幼儿个体,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活动计划,比如走平衡木活动,提供长度、宽度、坡度光滑度等存在差异和梯度的材料,保证幼儿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每次活动中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A组和B组,甚至设置A、B、C三组,每组之间材料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层次和梯度差异,幼儿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因人而异”的材料选择和活动组织。

(二)转变教师观念,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

教研团队开展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强调儿童是在与周围的人、环境和事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的,认为学习是复杂的,也是情境性的。因此,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考虑到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幼儿教师开始尝试改变活动组织形式,通过户外体育活动这一载体,应用“学习故事”的观察指导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满足幼儿兴趣需要,促进幼儿多种能力发展。

1.弹性活动设计以满足儿童兴趣需要

以往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通常以韵律操、慢跑等固定形式进行,活动缺乏弹性和变化,难以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不高,活动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通过弹性的活动设计,可以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性和表现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活动,效果也比较理想。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采取“确定主题,不限形式,梯度设计,隐性指导”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奔跑”主题中,基地幼儿园只是预设“培养幼儿奔跑的兴趣,掌握奔跑的技能,提高耐力和意志品|”的宏观目标,至于具体开展形式则以材料投放这种隐性形式引导,不设定具体的形式和规则,给予幼儿自主发现、利用、创造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目标。经过3个月的尝试,几乎所有基地幼儿园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户外体育活动,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尝试材料的使用方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各项活动,乐在其中。

2.双重活动目标以推动综合素质发展

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设置双重活动目标,一方面以“体育技能”为主题,一重以“综合素质”为主题。在体育技能主题目标中,强调的是每次体育活动中都有基本的动作训练与技能培训,将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作为必设的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具体主题和形式,将目标渗透其中,包括基本动作、反应速度、身体耐力、上肢力量、精细动作、奔跑速度、身体协调性与柔韧性等各项训练。这些目标和内容被分解到不同的户外体育活动之中,在每次活动开始前的准备活动中、活动过程中、活动后延伸等环节中,灵活设置,确保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切实锻炼。

另外,经过教研活动,教师还将其他培养目标和内容与户外体育活动相融合,通过开展户外体育活动,间接促进幼儿的学习品质、同伴合作、自我保护、材料使用习惯、遵守游戏规则等内容传递给幼儿,使得幼儿在参与户外体育活动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上述内容,逐步内形成内在的综合素质。比如,此前每次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都自己搬运活动材料到场地中,活动结束后教师全部收回教室,现在则由幼儿参与材料搬运和回收工作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生活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三)变革教学行为,优化教师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

从教学活动层面而言,目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于活动组织与评价两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部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在如何介入活动、何时介入活动以及如何评价活动等问题上,存在困惑和顾虑,甚至感到无从下手。教研团队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凝练并把握活动的基本准则,以此为依据,灵活引领活动的开展。经过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的反复研磨,凝练的准则包括两条,一是关注幼儿发展,一是侧重幼儿需求。

1.观察幼儿需求,判断介入时机

从某种角度分析,判断活动介入时机考验着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需要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判断活动介入时机看似复杂,难以确定,实际上以幼儿需求为基本原则,则相对会容易很多。判断幼儿需求可以从活动中幼儿是否遇到问题且无法自行解决、安全问题、活动过程中对于幼儿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时间节点几个角度考虑,符合其中一点的时候,教师则需要及时介入。比如幼儿在角色分工、材料使用、活动规则等方面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则需要介入其中,予以引导和支持。

2.根据活动进程,选择介入形式

教师确定户外体育活动介入时机后,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以何种形式介入,如果单纯采取语言命令的方式,则非常容易导致“高控课堂”的出现,影响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束缚幼儿创造力。部分教师存在着过多介入户外体育活动,会影响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担心。其实如果教师自然介入,教师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可以写呢?教师介入本身就是学习故事的一种形式或者状态,教师当然可以自然介入。如果教师还没有确定好自然介入的方式,则可以通过几种隐性的形式进行。首先,可以利用材料投放来进行引领和支持,比如在“平衡”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感到活动枯燥无趣,短时间后就放弃活动,自行组织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教师则可以通过投放辅助材料,增加平衡活动的难度或者对其进行拓展延伸,以吸引幼儿,保证活动继续进行;其次,可以利用同伴平行示范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将某位幼儿或者某个小组作为榜样典型,推荐给其他幼儿,模仿活动形式,促进活动有效进行;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引领和支持,比如通过手势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表情眼神进行指导,这种无声的引领有时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最后,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语言指导,比如安全注意事项的提示,活动材料的回收整理等等。

3.聚焦幼儿发展,确定活动评价内容

目前部分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过程缺少有效评价。教研团队经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到,活动开展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较少组织专项评价活动,活动评价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保障条件之一,教师应当在每次活动结束之后,有意识的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教研团队与幼儿教师经过反复商讨之后,一致认同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框架《Te Whiriki》中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希望老师用积极和接纳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儿童,发现他们能做的、优势和兴趣,而不是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观察指导原则,教研团队认为评价的过程需要把握几点:首先,强调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表现,避免过度关注结果,户外体育活动强调的是幼儿自主性和兴趣的满足,教师可以预设活动目标,但是不必强求必须全部实现;其次,教师可以将评价的对象从总体倾向到个体,τ锥个体进行关注和评价,分组分批次进行,不必追求一次活动对所有幼儿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评价,这种做法不切实际,也没有必要。教师可以制定观察计划,以周为单位对班级全体幼儿完成一次有效评价。再者,教师进行评价时,可以侧重积极正向的内容,重点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进步和努力,并且对于学习品质、社会性、责任感等方面进行关注,转变以技能或者结果为唯一标准的方式,以幼儿发展为依据,进行积极正向评价,对于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有效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教研团队、幼儿园、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积极探索。经过本次“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寻求深入全面的突破与提升。

课堂观察论文:任务单形式课堂教学法对职业教育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观察研究

摘 要:将专业化课堂观察中的LICC范式引入职业教育的课堂,在任务单形式行动导向教学的职业教育课堂中,对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了实证性案例的观察及分析。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提出行动导向教学应当是职业教育教学坚持的方向之一,并对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做了探讨。

关键词:行动导向;课堂观察;职业教育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听课过程中,无合作的任务,无明确的分工;评课过程中,无证据的推论,基于假设的话语居多;听评课过程中,无研究的实践,应付任务式的居多[1]。课堂观察正在取代传统的听评课。课堂观察,一般是指除课堂教、学双方外的第三方,在课堂现场通过观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2]。通过观察课堂,可以总结出四个要素,分别是: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在此基础上崔允t等提出专业课堂观察的LICC范式[3]。本文基于这一范式,通过观察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我校”)的行动导向教学课堂,对行动导向中任务单形式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一、课堂观察具体问题分析

首先确定本次课堂观察的研究问题。本观察量表研究的问题是:采用行动导向的任盏バ问降慕萄Хㄊ欠衲芄惶岣咧耙到逃(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专注性?

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划分的学科模式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划分课程门类。一味按照学科结构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有违职业教育的性质。从实际的角度看,容易使学生学习许多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的知识;并且由于他是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所以不利于学生形成把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不利于在工作情境中把握知识的意义,最终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学科模式不同,任务模式是以工作任务的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分类。其基本假设是:(1)可以把工作任务划分为一系列独立存在的任务模块;(2)工作知识是以与工作任务密切结合的方式存在的;(3)以工作任务划分为基本依据来划分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对接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进入工作体系做好准备[4]。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的主动性,是职业院校普遍面对的一个困难[5]。有学者归纳了能对学习起到激励作用的六个理论上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重要性(例如应用与实践,贴近实际等);(2)授课质量;(3)教师对课业内容感兴趣;(4)集体团队型的社会联系;(5)对能力培养的支持(信息反馈,针对性的指导);(6)对自主能力培养的支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选择)[6]。

任课教师讲授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科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该门课程既可以考虑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也可以考虑任务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已有知识储备较少。如果以学科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在课程改革中,采用任务单模式进行教学,将本门课程基于学科专业组织的知识点打散,重新面向职业特点。任课教师设计开发了三个主要的项目,并将知识点按照任务的需求分别归入不同的项目。每节课完成一个小的任务,通过设计任务单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由任课老师自行开发的任务单形式,通过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引导文教学法,并针对学情对其做了校本化设计。通过该任务单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对学生更加科学的评价。

在任务单形式的课堂中,学生被分为5人小组。每节课由学生轮流担任组长。每节课的开始,由授课老师先对本节课的任务进行简要讲解和引入。该阶段完成后,由学生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自行收集资料,完成任务单的内容。授课老师在学生自主完成阶段,随时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引导。

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可将任务单形式课堂中学生行为态度粗略的分为表1中的六种。

将学生的行为态度进行编号,如第一阶段行为态度1,编号为P1B1;第一阶段行为态度2,编号为P1B2。通过分析学生的行为态度分类,可以将P1B1、P1B2、P2B1、P2B2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正面的表现。P1B3及P2B3归为学生学习主动性负面表现。其中,尽管P1B1和P2B1的实质内容为一致,为了保证不同阶段的对比,仍将其标记为不同的行为态度。

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表2的第一版观察量表:

在实践中发现,由于观察量较大,将观察两名学生更改为观察一名学生。同时,对于时间的计算也进行修改,只记录行为开始的时间点,中间行为持续的长度可在课后进行计算。修改后的观察量表提高了记录的效率。修改后的观察量表如表3:

其中表3的观察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教师引入任务单阶段和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单阶段。通过记录学生行为态度所花的时间来量化表现学生在任务单形式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其中,假设引入讲解阶段作为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完成阶段作为面向职业和情境的任务教学模式。

课堂中需要听课老师随机抽取一名组长或组员。课后,听课老师需要记录该学生的名字,并向任课教师询问后,将该学生归为学优生、中等生或学差生。

课堂记录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记录,对于听课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听课老师集中注意力,并采用人盯人的方式。听课教师随机坐在课堂中的不同位置,对其附近的小组进行观察。

二、职业教育课堂观察实证案例

本次课堂观察的假设为:

第一,不同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主动性有显著的差异。不过,由于本课程对比阶段包含在一节课中,可能并不一定能够获得显著的差异。

第二,通过教学环节的时间记录,可对整节课中不同阶段所占时间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对学生行为态度的统计,为任务单的完善设计提供建议。

通过2016年6月12日星期日上午10:00开始的第三节课听课记录,P1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34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1%。P1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0秒,占总课时长度为2%。P2B1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6分02秒,占总课时长度的14%。P2B2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25分44秒,占总课时长度为62%。P2B3的行为态度总时长为4分48秒,占总课时长度为11%。

所观察的同学为某一小组的小组长,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课后通过询问教师,其学习能力为中等水平。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P1的入阶段,老师并未要求拿出教材。P2阶段中P2B1的行为较少是由于在小组讨论中,给同学走出自己的座位,加入前两排的小组成员中进行讨论。该名同学没有回自己的座位拿取自己的任务单级课本。在任务一完成后,该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后,拿出了自己的课本。

若我们可以粗略的将P1B1、P1B2、P2B1和P2B2行为态度归为是期望的有效教学行为态度,其余的行为态度则归为对教学没有帮助的行为态度。那么,本节课中以记录到的总有效时间41分48秒为基准,有效教学时间达到36分20秒,无效教学时间仅为5分28秒。总体来看,总有效教学时间达到87%。可以说这堂课对该名学生的效果非常好。如图1所示。

经过对其态度行为的观察。下图以时间为x轴,将有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无效教学时间数值化为-1。如图2,可在图中直观的看出学生整节课中的态度行为转变。

任课老师本节课程采用了经典的小组教学法方法。师生、生生全员合作互助模式,让学困生通过教师和学优生的帮助得到提高;让学优生在帮助学困生的同时,自己的理解水平得到提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较大的授课班级规模进行了缩减。通过小组的形式,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另一方面,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的“适时点拨、启发和参与”。任课老师分别在11分47秒至12分34秒,17分49秒至17分54秒,32分23秒至32分55秒,39分45秒至39分50秒,到达所观测的小组,参与讨论并对他们进行评分。共计时长达1分20秒。尽管绝对时长并不长,但是由于分别在课程总进度的28%、43%、77%和95%不同结点处,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提醒作用。

所观察的学生在第二个任务开始后,至最后一个任务开始前,也即21分52秒至35分25秒,为该学生的主动性反复阶段。该时间段总计13分33秒,分别跨越第二个任务的操作阶段、第二个任务的总结讲解和第三个任务的引导。其中包含多次短暂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并且在30分57秒至34分45秒之间发生了本节课程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未关注课堂主要教学目标的行为,达到了3分48秒。试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由于这段时间该名学生未参与前排的讨论,而是坐在自己的座位,偶尔同自己的同桌进行讨论。而其前两排的同学在该时间段内积极讨论,表现同所观察的同学明显不同。第二,该时间段处于课程总时长的中后期,可能达到了该名同学的注意力集中的极限,或该名学生认为内容已经掌握,可以放松。非常有趣的是,按照传统经验推论,该名同学在剩下的课时中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的时间可能会逐渐缩短。但是在任务三开始操作后,该名同学能够立即集中精力全力投入任务三的完成中。这一现象表明教师需要在课程的中后程,加大对部分学生的提示力度。或者要求组员间在这一时间段加强互相的督促。并且尽量采取动手操作性的任务,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

三、反思与总结

(一)行动导向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7]。职业类院校的学生通过高考的筛选,大都是可以被假设为不是十分适合纯粹动脑的学习方式。而行动导向教学中,提出动手与动脑的平衡[7]。在本次课堂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尽管学生的主动性开始下降,但是通过任务三的动手操作,实现了学生课堂主动性的戏剧性逆转。因此,职业类院校中课程,应当坚持行动导向教学的方向,在课堂中逐渐针对性的加大动手环节的比例,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关系

尽管取得如此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课教师仅仅采用了幻灯片演示、轴承实物演示等方式,并未大量采用新的教学技术,如慕课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仅仅是在教学方法有所转变,而其自创的类似行动教学法的引导文教学法的任务单教学方法,该方法也并不是多么时髦的教学方法。舒茨・沃夫冈认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明确的教学方法,……在选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学方法的框架也就被确定了。”[8]因此,尽管我们已经有那么多的教学技术工具可供使用,但是教学技术的应用仍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特点、学生背景、师生关系等多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及选择。可以想见,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未来也应当是传统教学方法和技术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不间断的交融过程。

课堂观察论文:巧用“课堂观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初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物理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了解与掌握一些物理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对生活之中一些现象进行正确认识。例如,魔术表演和彩虹现象都可以用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因此了解物理知识,可以对生活奥秘进行更多的探寻。初中生由于是第一次接触这门学科,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之上对初中生进行细致观察,以保证初中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将课堂效率提升上来。本文将从内容讲解、课堂提问、随堂练习以及课堂活动这四个方面对课堂观察与课堂效率间关系进行论述与探索。

关键词:课堂观察 物理课堂 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的物理课堂特别重视初中生对物理学科之中思考能力以及知识应用的培养。让初中生可以在一个愉悦、熟悉以及亲切的环境之中对物理里面含有的知识以及技能进行学习,可以相应提升教学现有效率。课堂观察就是教师在一定目的驱动之下,凭借自身感官以及一些辅助工具在课堂期间对初中生多个方面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将所得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得到一些有关于初中生学习状况的有效信息。在教学期间,教师只有准确掌握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真实掌握情况,才可以及时对现有教学措施以及方法进行反思以及改进,从而将教学效率提升上来。

一、通过重点以及难点内容讲解进行观察

教师讲解重点以及难点内容时,可以对初中生投入程度进行观察。要想使物理教学原有效率得到提升,课程导入趣味化非常重要。使用一个有趣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入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抓住初中生眼球,让初中生融入其中。例如,教师在降到液化现象吸热这一内容时,可以拿一些冰块来进行简单操作,将冰块放在学生周围,学生会感觉到冷。教师在观察学生在这一简单实验之中的投入情况后,再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进行探索,可以顺利的导入相关内容。以往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往往方法是十分单一的,这样就形成了枯燥的课堂,进而分散了初中生注意力。还有就是内容太难导致初中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进而影响初中生课堂投入程度。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在难点以及重点问题讲解期间观察初中生面部表情以及其他下意识反应,之后适当的变化讲课形式或者放慢讲课速度。例如,在讲到声音产生以及传播时,教师如果发现有学生出现分神状态,可以表演一段口技或者声音模仿来引起学生注意。同时,教师也可以观察初中生微表情来判断其心理状态。例如,在讲到电路时,如果观察到有人眉头皱起,这是可以再放慢速度并进行重复讲解。

二、通过课堂提问形式来观察培养初中生物理思维

课堂教学期间,提问也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初中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回答问题或者提出疑问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中学物理教材之中,大部分知识都属于概念类,这样就使得引导初中生有效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成为了教学重点。在这期间,教师可以对初中生在提出的问题以及回答的问题期间的一些细节多加留意,以此来帮助初中生提升自己。例如,在进行重力有关知识学习期间,教师可以问学生“重力方向指向哪里”,如果初中生的回答是“垂直向下”,说明该同学已经基本掌握这一知识点。尽管垂直向下与竖直向下存在语言方面的偏差,但这并不影响什么,只要本质没有偏差即可,但是教师帮助其进行纠正。此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初中生在回答问题期间的态度,是果断回答,还是犹犹豫豫,这样可以判断出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才可以对初中生对于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更多。

三、通过随堂练习来观察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习惯

在教学期间,教师一定要留给初中生更多的时间以及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好让教师在学生自学以及练习期间对其进行更多的观察,进而了解学生们在学习这一能力方面的差距。由于初中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多数人还没有养成学习方面良好习惯。有些学生可以对物理学习进行很好的处理,但是有些学生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处理,这是因为学生们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随堂练习来观察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习惯。第一,教师一定要帮助初中生树立一个对物理进行正确学习的思想以及态度。这样可以让初中生主动融入学习之中。第二,教师一定要引导初中生养成阅读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运用课堂评价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让初中生活的阅读动力。第三,教师一定要让初中生养成多动笔的习惯。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光靠凭空想象是远不够的,必须要进行颖柿系,特别是立刻学习。例如,在讲到电路图的绘制时,学生必须要动手进行图像绘制,才可以真正懂得电路图与实物连接的区别,进而更好的掌握电路方面的知识,进而提升相关教学效率。

四、开展相应活动来观察培养初中生学习情感

在课堂之上适当开展学习活动一种将课堂氛围变得活跃的重要法宝。而这一学习活动可以使用实验来完成。物理是由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组成的。因此,教师同样可以在实验活动之中对初中生进行观察,进而提升课堂方面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出一个电路图,然后让学生根据电路图进行实物连接,然后在这一期间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观察初中生实物连接的熟练程度、实物连接的正确程度等,如果初中生操作的时间短,并且正确率高,说明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掌握的比较扎实,如果学生出现一定错误或者哪一部分联系不顺畅,教师可以对于这一部分知识再重新进行相关讲解。

五、结语

综上可知,现阶段,物理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课堂观察。这种方法主要以增强初中生对物理兴趣为目的开展的,在课堂观察这一手段使用期间,可以充分地将初中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以及兴趣调动起来,将初中生对于物理学科知识学习的激情与欲望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在内容讲解、课堂提问、随堂练习以及课堂活动期间开展观察教学,以此来提升课堂现有效率。

(作者单位: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镇西刘桥初级中学)

课堂观察论文:思想政治课堂中的积极学科情感的观察与思考

摘要: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科情感,那么将大大提升学习效能。因此,笔者通过对积极学科情感的初步认知和对课堂教学中积极情感运用的课堂观察,总结提炼出提升积极学科情感的策略。

关键词:积极学科情感 学习注意 学习自信 学习持续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科情感,那么将大幅度提升学习效能。

一、积极学科情感之初步认知

积极学科情感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对稳定积极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验能使学生对特定的学科学习产生积极的行为倾向,对学习活动的发生、维持具有积极作用。①根据积极学科情感的界定和实践中学生学习的具体表现,可以把积极学科情感的要素组成归纳如下:一是学习的动力来源。当然学生的学习会同时受到不同驱动力的影响,如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等。二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主动性。三是注意力的持续。处在较高学科情感水平的学生,往往是动力来源被充分激发,能能够较为迅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在课堂上维持较高水平的注意力。由此可见,拥有积极学科情感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容易形成正向的情感体验,也易激发学习潜力,快乐并幸福地学习着。

二、积极学科情感之课堂观察

针对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际,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描述和分析学生的学科情感水平,我们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课堂气氛的调节、个性化学习资料的提供、维持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和环节的搭配和教学内容结束后继续学习的主动性5个方面作为观察点,开发设计了观察量表。

同时,借助于课堂观察量表,我们对高一经济生活《企业的经营》教学内容进行了课堂观察。通过对课堂观察记录的分析发现:

(一)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让学生感知目前知名企业以及本地知名企业的方式,一方面导入新课,同时引出企业的含义。学生兴趣高涨,参与积极性高。

(二)教师在分析两种法定公司的区别时,创设了三个具体情境:第一,同学小张、小王、小李三人大学毕业后打算共同创办一家服装公司,每人各出资10万元、15万元、25万元,共集资50万元。他们可以成立什么形式的公司呢?并简单说说三人的股份比例情况。第二,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小王决定把股份转让给同学小孙名下,小李与小张均不同意。小王说:“为了这次集资,我把去年买的几家公司的股票全部卖给了邻居小赵。到你们这为啥就不行呢?”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第三,一年后该公司因经营不善负债过多而破产。请问小张对公司债务承担的最高比例是多少?学生围绕这三个情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3分钟之后,就有个别小组中的个别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思维游离于学习任务之外。

(三)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一重点知识时,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情境,即如果你要开办一个服装公司,你打算怎样经营管理?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理有据,教师将学生的意见汇总提炼,进而概括出企业经营成功的三个主要因素,同时对学生提出的其它想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饱满,思维更加积极主动了。

(四)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合理有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氛围浓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提供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不多,因此个别学生会出现游离于学习任务之外的情况。再如,教学内容结束后继续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这与教师的课后拓展延伸没有进行精当的设计有很大关系。

三、积极学科情感之提升策略

通过对课堂观察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要想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情感,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如果没有情境,没有经历,又如何感知?如何获得认识呢?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想提升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走入情境,体会感知知识,建构属于自己的合理的思维体系。而教师更需要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和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每一次交流成功的快乐。这些成功需要的满足,都将是对其成功行为的正强化。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作为一个学生情感释放和交流的场所,只有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获得更多的精神感召,也才有更深的领悟。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有艺术性,张弛有度,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通过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和蔼的语言、热情的鼓励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坚持恰当的分层教学,保护良好的学习自信

实施分层教学要兼顾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无论是自学提纲中的问题设置,还是课堂上的问题设置都要呈现阶梯状,对于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和思S活跃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在问题设计的难度和思维步骤上有所区分,这样,给每位学生一个信任,在每位学生心中就种下了一颗自信的种子,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选择有效的合作学习,维持良好的学习注意

近年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逐步推行,这种学习模式真正将学习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变传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和多向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但如何让每位学生都真正地具有较高注意力水平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之中还需要老师们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增进学生的归属感和乐群感,从而完善学生的情感素质和心理品质。

(五)拓展延伸,增强良好的学习持续

“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果在课后”是新课程视野下教师们达成的共识。拓展延伸作为最后一个动作,如果设计精当,必将在实现课堂高效的同时,还会为课堂增效。因为,课后的拓展设计能够为转变学生的课外学习方式提供很好的平台,在这个多元开放的平台上,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不仅对课堂所学进行了巩固,更提高了持续学习的能力。

随着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知识引导者”、“心理带领者”、“交际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我们更应关注学生情感的表达和释放,主动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科情感,最终为形成更为灵活的思维方式和更具创造性的行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