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建筑学论文

建筑学论文

时间:2022-04-22 03:19: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建筑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学论文

建筑学论文:试论风水学与建筑学

【摘 要】通俗的讲,“风水”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严格的讲,“风水”就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风水学在建筑中广泛应用。建筑学与风水学有很多密切的关系。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建筑学是古今中外都有的科学观。将风水学与建筑学结合到一起是一门深刻而又意思的课题。本文主要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风水学;建筑学

风水学的本来面貌是科学而有根据的,一些江湖骗子们根本不懂风水学的情况下,利用看风水谋生,导致了风水学失去了其原有的样貌。那么风水学到底是指什么呢?风水学都包括什么呢?风水学与建筑学都有什么关系呢?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前进,旅游业兴旺起来起,从而引发了民俗、信仰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的恢复,风水也因此渐渐地回归到了科学中,很多人开始了解、关注风水学,研究出版相关作品,风水与建筑的关系更加合理而紧密了,较多的应用于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在建筑设计中看风水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种潮流。

1 什么是风水学的核心内容

(一)人地和谐是其一

大地给了人们生命和赖以生存的场所;同样,人类的发展也改变着大地上的万物。如果人们忽视大地的存在,那也就是将自己存在的介质遗忘,人地失衡,这将造成人与大地的共同灭亡。所以,人地和谐是人的行为的前提,是风水学的核心之一。

(二)尊重自然环境是其二

天地之间的变换往往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善待自然,自然就会回馈人类;反之,自然必定惩罚人类。风水的内容中就是强调人对自然的善待与尊重,保证自然不会反作用于人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风水学与建筑学的关系

风水一般与宝地连接着,这是因为风水影响着建筑,建筑也关系到风水。比如,风水宝地的标准就是是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令生人纳福纳财、富贵无比;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

新疆的特克斯县的八卦城就是一个风水宝地。传说八卦城是由南宋道教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设计的。他被成吉思汗邀请到了西域,在路途中看到了特克斯河谷,当时就被那种山川气势震撼到,于是灵感而发设计出了这座八卦城。这八卦城从形态上看一个放射状的圆形,而且它的街道设计的比较奇特,犹如一个迷宫,每条路都互相通着,每条街都相连着。八卦城体现了一种非同一般的民俗风情,成为被人们喜爱的风水宝地之一,这是离不开风水在建筑中的应用的。

2 建筑学与风水学的结合

(一)建筑风水分阴阳

阳宅,不仅包括建筑的朝向,也包括建筑的设计思想。简单地说,如果是面朝宽阔的湖水,背向高俊的大山,就属于是阳宅;反之,则是阴宅。

以北京故宫的风水建设为例:乾清宫整个建筑群位于中轴线上,由六座门和三大宫殿组成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乾清门、坤宁门,日精门、月华门、隆福门和景和门组成,这些建筑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俗称为“后宫”。整个建筑群在命名上就好似一个宇宙生成的过程,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隐含有“天地阴阳”的思想。

交泰殿在后三宫的布局中,乾清宫位于前即南,坤宁宫位于后即北,交泰殿处于二者之中,为天地交通之处,符合“天地交通”的原则。泰殿前面有乾清宫代表天(阳气),后面有坤宁宫代表地(阴气),交泰殿的含义则是“天地交而为泰”即指天(乾)地(坤)即阴阳二气在此交会,天地才能太平,这就是指“乾清”和“坤宁”二宫。交泰殿悬轩辕镜象征天地阴阳交会。

交泰殿隐含“交媾”之意,穴的主要宗旨是在于认识穴为阴阳交媾之地,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生气。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男女交媾,二是天地、山水交媾。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建交泰殿,交泰殿的功能,就是为皇帝和皇后提供交媾之处,负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它不仅象征天地阴阳在此交媾,也指男女即皇帝与皇后在此交媾,这种思想就是天地、阴阳、男女即宇宙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

(二)建筑中颜色应用与风水的关系

在建设工程中,材料的颜色选择必不可少。在选择材料的颜色的时候,一

是要看使用者的个人喜好,一个就是要注意颜色与风水的关系。颜色要选择相生,避免相克。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以红色和黄色为代表,红色表示喜庆、吉利,黄色表示表示温暖、光明、长寿。

(三)门窗是风水气场的开口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门窗的设计也很讲究风水。保证“气”能从窗口而入,也能从门口而出。在设计卧室的窗口的时候,要注意窗口与床的设计位置,不能让床在“风口”上,也不能让床走进“死角”。门和窗口的设计没有必要要有多么的华丽,重要的就是位置是否合适,气场是否到达最佳效果。

3 风水在建筑中的具体应用

(一)风水学在建筑选址上的应用

建筑得再美,如果周边环境不美,都影响了建筑的最终效果。也就是说建筑的选址在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风水学对进行合理选址呢?标准的符合风水学的选址是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水深土厚、贴近自然的地方。视野开阔的、鸟鸣花香等等,这是最佳的选址方案,给居住在里面的人清新的自然环境,舒适的欣赏范围,这是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二)风水学在建筑布局中的应用

点面和谐才能达到聚天地灵气为一体的境界。绿化环境的覆盖率要高,但不代表着某个花园或者某个凉亭远远大于应有的大小,造成环境的失调。建筑群中什么是重点,重点的应该放在哪个位置上,这都是布局应该考虑到的问题。建筑的朝向与配套设施的位置都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匹配。布局要尽量保证冬暖夏凉。

风水学要求建筑周围的环境与建筑的布局构成一个相对的封闭性格局,这是一种安全与保护隐私的心理需求。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是隐私的。

(三)风水学在建筑形态中的应用

建筑形态要贴近自然,风水学认为贴近自然的形态是最能与自然融合的建筑。这样体现的是对自然地尊重,而不是对自然的改造。就如同填海造陆集中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改造,缺少了人与自然地和谐,最终的不良结果必然导致恢复海洋原有面貌。所以说,当人们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时候,要尽量的尊重自然,采用最贴近自然的形态改造。

具体形态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因为设计者的个人风格,设计出来的作品也不尽相同,但是设计诡异的建筑如果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即使再完美也是有着重要缺憾的。缺憾就是与自然的相悖,不符合风水学的要求。

4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仅看到了风水学已经不再是封建迷信的代表,它已经上升到一定的科学理性层面。利用风水学的特点、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建筑风格,在建筑构成中,有效地结合风水学的要求,不仅能保证居住者的称心如意,也有可能带来意外的收获,那就是由于心情好而带来的好运气。今天的建筑已经与风水学密不可分,风水学的合理应用就是对自然的尊重,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建筑学论文:案例分析法在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文章针对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案例分析法的实用价值,并从案例挑选,案例实施,案例教学评价及案例教学效果方面进行论述,同时用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案例分析;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

城市规划原理是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也是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由于先期未开设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规原理、中外城市建设史等相关课程,因此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储备。同时上述课程内容在教材中均压缩成一章或一节且未设置实践环节,进而导致学生理解一些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很有难度。再加之教材中理解性、文字性的内容较多,所列举的国内外案例又较陌生,学生很容易感觉本门课程枯燥无味。另外因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时少而内容庞杂,教师大多采用以讲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更是让学生易丧失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在讲授本门课时,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属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的。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相关教育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到教育领域中,并逐渐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它通过学生在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去分析和理解事物,提高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互动,使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引入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案例,并通过共同的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问题,缩短规划理论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挑选

案例的优劣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所以挑选案例一定要认真严谨。获取案例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电视、广播、等途径。结合本专业特点,案例也可以是自己亲自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由于是亲自经历,更易于做到去粗取精、把握重点。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案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1 熟悉

城市规划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所以应该选择学生所在的城市或熟悉的城市案例,这样才能引起共鸣,具有感染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陌生城市的发展历史与现在不熟悉,因此不容易产生亲切感,进而会丧失注意力。

1.2 新近

案例是近期发生的,学生的关注就会很高,对于早期发生的范例,学生会感到很陌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3 趣味

案例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最好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有密切联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活跃课堂气氛。

1.4 典型

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概括相应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原则,让所学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在案例分析中。

1.5 创新

案例具有启发学生多视角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设立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和创新性,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案例实施

教师在按上述要求准备好案例后,在教学中还要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和引导。案例教学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具体实施:

2.1 案例引出

案例引出——这是课堂实施的第一步。通过教师用精辟的语言组织来介绍案例,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介绍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的基本概况、基本的设计步骤与方法、设计的切入点以及为何从最初的方案走到现今的设计成果等,学生对比充满了好奇,非常感兴趣。

2.2 由例导理

通过案例来导出课堂知识点,并紧扣教材讲解基本理论、原理、思想和方法。同时教师可以给出任务书,布置课下作业。

2.3 课堂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考验教师综合把控能力的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调

研结果展开分组讨论并由学生代表发言,集体交流,也可以在案例分析后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交流与探讨。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课程内容与案例的相关性,正确把握案例的特殊性与理论知识普遍性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释分析案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扮演组织者、主持人、导演的角色,把控全局,同时要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如遇学生意见分歧大,讨论激烈时,要及时沟通和交流,在学生反应平淡时,要抛出问题,引出争论,而学生没有反应时,要善于打破僵局,给予点拨,当学生讨论偏离正题时,要正确引导。对有些同学较幼稚或偏激的意见,不要立即做出批评,否则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也不能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要有耐心,多进行交流和沟通。

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必要时可做简要记录。最初的发言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当大家讨论到一定程度,对意见比较等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进行重点讨论,对于讨论过程中引申出来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忽视,这可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程中的盲点或漏洞,应及时予以纠正和点拨。

2.4 总结评析

教师作总结归纳,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在总结发言时,要从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思路出发,并不断提高深度,引导学生多层次思考问题,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学生对案例的认识,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 案例教学实例

3.1 案例一:结合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校园规划建设,分析高校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基本要求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一种,目的是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施工设计,也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衔接最为紧密的一个规划层次。而高校校园规划正是近几年全国大学城建设中的热门话题。为了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围绕校园功能分区,校园建设空间规划、校园道路交通组织、校园环境及景观设计等内容进行调查与思考,一些同学通过分析、归纳老校区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功能分区不明确,建筑形式太单一,道路交通组织不完善,人车混行状况明显,人文环境气氛不足等,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些同学通过前期分析研究,认为大学校园规划必须首先满足学校使用者的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人性化尺度和空间,营造人文环境,并以贵州民族大学老校区为例,撰写“大学校园——我的梦”的优秀调研报告。

3.2 案例二:结合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居住区实际上是有四大物质要素来构成,即住宅建筑、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系统和绿地景观。居住区规划设计是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生活方便、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从而将上述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组织与布局。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贵州省山区,缺少一定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体验,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于是我们以贵州民族大学教师宿舍区作为调查对象,组织学生对宿舍区的规划布局形式、住宅空间结合、公建配套、道路交通组织及绿地规划设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以访问形式收集一些老师对宿舍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学生以为宿舍区的住宅组合形式比较单一,可识别性不强,公建配套不足,车辆随意停放,绿地面积不够等。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3 案例三:结合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干户苗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析城市遗产保护规划的基本方法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未设置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因此在讲授本章基本理论后,布置学生课下查阅、收集有关西江苗寨的资料。在案例分析课上,首先教师对西江苗寨保护规划的编制思路和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并配合图纸的展示,使学生能够形象生动的理解案例内容,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①规划中保护范围划定的依据是什么?②苗寨历史建筑利用除了规划中提到的方式之外,你认为还有何途径?③规划中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法是否有合理,为什么?④试分析贵阳市的特色要素。由于学生曾在西江苗寨美术写生,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对以上问题的

析与讨论,学生对城市遗产的保护规划的方法和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

4 案例教学考核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对学生的考核,它是反映学生学习进步和学习效果的手段。针对案例教学的特点,我们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将学生课前准备、实地调研、课堂参与讨论情况等作为考核内容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的讲,主要根据学生掌握案例内涵的程度,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事物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学生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本人对案例学习过程的反思,总结自己在其中的成长情况。

5 案例教学效果

笔者在通过教学中引入趣味性、现实性坚强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转变角色,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氛围,以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和完善,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建筑学论文:全球化与建筑学中的审美感觉演变研究

在城市建筑学的范围内,一般研究如下问题:第一,本土建筑规划设计的冲击和影响;第二,有利于保持城市建筑的地方主义特色的方法和措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观点似乎有了转变,但使我们困扰的问题却没有改变,那就是建筑学仍旧不能明确规划自身的发展方向。

现代城市主义思想强烈的人们宣称:现代主义建筑可以结束十九世纪以来城市建筑风格上的不规范性,并再次给建筑师们一种明确的方向感[1]。但仅仅到了一九六零年代,这群现代主义思想强烈的人们失望的发现,一切又回到了以前。而一九六零年代末期也正是“全球化”概念的启蒙阶段,让人们不得不深思两者间难道只是时间上的巧合。虽然人们对城市建筑一直都是各持己见没有相互一致的看法。但是大部分人只是将城市建筑看成是可以供人们居住的场所。这种问题的原因就是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而审美性已经进入到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 现代城市审美主义的起源

如果想对当代城市建筑学审美进行深入探悉,那么就需要追溯到它的发源时期,首先针对整个现代城市社会审美主义理论情况开始研究。西方的研究学界已经在这个区域有了显著的成果。而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把建筑学的疑问带到社会学的区域来解答,最后再次转回到城市建筑学。所以,对社会学理论考察的重点一直都应该是:审美性产生的基础结构和根本原因,能够使现代人审美观点发生改变的因素。对这种疑问的讨论,古典社会理论学家总是从自己个体性的知识架构和设问进行探悉[2]。因此他们的结论也大不相同。自从基督教统治西方世界社会以来,基督教世界发展出一种制度化的抑制人感性欲求之正当性的生活形态。进化出一种道德论,对感性生存的正当性采取抑制和贬损的态度,这源于基督教对人自身的恐惧。审美性是一种可称之为心理主义或内在性的心性品质。他形象的把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比喻成一件艺术品,因为在这个艺术品中,一切实体性的事物都消融在个体心理的内心形式中。审美性的特点就在于人的心性和生活样式在审美体验中找到足够的生存理由与自我满足享受的感觉。综上所述,现代审美观已经从一开始就企图在社会形式中代替宗教和道德。

2 现代城市审美观转变的社会背景

社会理论学家认为这种现代审美观转变的基础是货币经济支配的都市生活。他们用一种审美的方式去感觉来确定现代经济体制与现代社会文化体制的心性品质的内在联系。社会理论学家认为理性化一直都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结构因素,但是针对个人心性来说,理性是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存武器,更加引起注意的是现代社会生活之结构性因素包括:个体与其个体之间的情感[3]。由于货币经济是大都市社会生活稳定的基础,当货币经济和都市生活把个体存在从以前的亲情关系中抽离出来,个体生命仅靠工具性的理性心理,不足以维系自身。所以,其心性品质趋势一定会返回内心世界。

不得承认的是,以上所探悉的审美现代性的蜕变过程,有更多的展现在现代人日常对社会活动中的感悟。这种审美性有时与艺术并不有关联,而是表现为一种审美的生活质态。这种审美观也是走向现代性进程的一个有力标志。

现代社会中审美感觉一直就应该是个体性的、属于自己的。所以更加的不可以让审美观点趋向单一性。现代审美感觉由于没有了依靠、终极价值以及礼法纲常的前设基础和约束,而转向身体在此世寻找依靠。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选择不再需要以前那种对于审美客体的整体性掌握,没必要去理解他的结构,更加没必要在审美过程中去找寻他所代表的某种价值意义。唯一要做的仅仅是观看并且用心去体验体验。在这一个方面来说,当今社会中的审美观已经没有了专属于哪一文化价值理念系统的必要。而转向对身体、情感、新奇性的追求。

3 现代社会城市建筑中审美特点

阅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作品,可以从里面发现建筑大师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建筑可以对人讲述真理,可以以一种方式来开启人们的思想,用建筑来建设社会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属于人们自己家园。就拿柯布西耶的郎香教堂来举个例子吧。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针对柯布西耶建筑中的审美性得出以下结论:一、建筑的整体感觉很和谐。大师们认为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让看到的人都必须是一种美的享受并且使他们能感受到他们是建筑整体所不可缺少的环节。二、结构规律清晰。在空间的营造上让人感觉是有规律的不是杂乱无章的,每个环节都有结构关系上的紧密性。三、统率人们的审美性让建筑“功能”突出起来。四、也是最突出的一点,审美要求有某种意义。从建筑物选择装饰的态度中就便可得出结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大部分认为:建筑艺术在其最高境界是能够赐予人们对建筑物的独特的思维洞察力;可以通过这个建筑物得到一种启示,不管无论这种启示是来自社会、文化还是你生活的现性社会。

4 现代社会城市建筑中审美之后的发展

现代社会城市建筑中审美之后的发展[4] ,就正如箭镞大师矶崎新所说“二十世纪上半时期是宣言的连续,城市建筑就是向同时代展现下一个时代的世界。从一九六零年代开始,时间发生了逆转。以前一直不停向前的线性时间模型突然发生了逆转,城市建筑在过去与未来中发生了交叉。其实现代建筑史一直都是多条线平行发展的。

就如以前对现代人心理结构转变的社会学分析中所感悟到的。现代城市建筑学审美观的转变也大致沿着这条路在发展。而这一转变的象征就是bilbao博物馆,它在一九九七年建成并且开放。主要建筑体量异常弯扭复杂。令人惊叹的是,建筑外表用100%钛合金板覆盖。由于建筑造型极端不规则,使得内部钢架中的构件没有两件的是等长的。bilbao博物馆自建立以来就冲击着人们的眼球。以至于一九九七年普利策奖得主评价说“这建筑太不可思议了”。说的也是,这座建筑从任意角度看来都更像是科幻影片中外星智慧的基地。以巨大的力量冲击了以往建筑审美常规。你不能用以往建筑审美的比例、尺度、均衡等原则去评价它的建筑美。它的存在展现出了一种全新的成功的建筑学审美突破,是人们只要看见了他就记住了他。这一切都会被单纯的思想与身体上的震撼迷醉、欢愉的情感所代替。你无需去想他代表的意义,只需要用心去感觉他。让他的存在在你心中变的永恒,这样变是最好的。

建筑学论文: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探讨

作者简介:廖荣(1964-),女,兰州工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教学研究,(e-mail)。

摘要:从课程的教学理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房屋建筑学是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建筑材料、建筑制图等课程为基础,同时又为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等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该课程涉及内容较广,既有内容繁多的建筑设计规范,又有抽象的设计理念以及繁多的构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入手。近年来,受到学时减少、教材陈旧及生源质量欠佳的影响,教师教学压力增大,作为培养工程一线综合型人才的高校教师,必须思考如何用新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1]。

一、确立适宜的教学理念

房屋建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多且面面俱到,无突出的重点和难点,对将来从事一线工作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房屋空间系统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工程应用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出发,以“必须”和“够用”为度,树立满足实际应用的教学理念,将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大知识模块:即房屋建筑构造原理(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房屋建筑图识读,重点加强房屋构造原理的知识掌握;同时辅以专业教学实习及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体现实用性和综合性。

二、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建筑构造部分。例如:刚性基础、墙体中的墙体承重体系、门窗一章中的木窗等在实际生活中已不适应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形势,基本不再使用,但教材却占据大量篇幅。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而在教材中并未加涉及。例如:屋面材料中的沥青卷材,现早已被sbs、app改性沥青卷材或三元乙丙代替,而教材中沥青卷材却是重点,新材料被一笔代过;再如墙体保温,国家节能标准已实施多年,教材介绍较少,此类问题在此不一一例举。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此部分内容的课时,适当增加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规范的讲述,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廖荣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二)构造内容要立足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构造教学的难点是建筑构造方式种类繁多,做法各异,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施工等学科的相关原理,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而不知在实际中的应用,因而在讲授构造内容时要向学生阐明不同的构造方式都基于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构造的重点是向学生讲明构造与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自然环境、建筑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它们间的关系决定了不同构造做法中的材料的选择和结合方式。新材料、新技术虽然造就出新的构造形式,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会改变[2],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解,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关键。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的开始阶段,首先从“建筑—凝固的艺术”作为切入口,从建筑的发展史开始讲述,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在课程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避免“满堂灌”。如在建筑构造概述章节,启发学生思考教学楼的组成,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此时教师只需将教学楼组成的六大部分及其它构配件进行条理化归纳即可[3]。

(二)开放式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感性认识对巩固知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构造讲述时通过模型认识构造,从认识开始逐步深入,在交流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问“构造是如何组

成的,怎么做才能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不提供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同时配合绘构造图作业,学生学习效果及积极性显著提升。

以建筑物进行直观教学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组织参观前,教师应就此次参观的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以减少盲目性。如参观单层工业厂房,首先提出观察单层工业厂房受力体系、纵横向受力构件及其它构配件与民用建筑的区别,在参观中教师对重点部位着重讲解,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避免参观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文字、绘图、挂图、图片演示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使教学生动化。多媒体课件有集文字、声音、图片演示为一体的功效,且有知识密度大,素材多样、形象直观的特点,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讲述屋顶一章时,屋面细部构造中的泛水由于基层的不同做法也不同,此时用幻灯片就可清楚地了解砖墙和钢筋砼墙处构造的差别。但也要注意,多媒体教学尽管生动活泼,但一味采用学生犹如“看热闹”,不利于消化掌握知识要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4]。

四、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课堂教学。在房屋构造原理的学习时,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动手能力较差,真正到工程设计时,学生无从下手,因而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一)从识图、抄绘图入手,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看懂弄通建筑施工图纸是将来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可结合课堂讲授的知识,每章布置构造图的识读及绘制作业。如在讲述楼梯一章时,为解决楼梯口下作进出口净高不够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楼梯实物,了解双跑楼梯设计及楼梯剖面绘图,知晓在设计时如何实现,启发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二)建筑构造融入课程设计,加强综合训练

课程设计是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一次总结,通过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所学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应用于自己设计的建筑,而且能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但在布置课程设计时通常对构造技术要求较少,造成学生以为建筑构造不是设计内容,在设计时经常抛开构造技术而单纯的追求形式和空间。因此,在下达任务书时,设计题目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而且内容要涵盖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部分,同时要提出学生应查阅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标准图集。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应选择相对简单的砖混结构住宅楼、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等,教师可给出若干平面方案,也可由学生自拟方案,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5]。

课程设计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建筑构造设计对建筑形式、空间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方案阶段就要考虑能否实现,而不是在施工图设计时才想办法解决。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如在方案阶段:门窗的选择、卫生间的布局、楼梯数量及位置等,教师不宜详细回答,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应启发学生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程设计结束前,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评图,帮助学生分析图纸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给出成绩。评图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由设计者先介绍自己的图纸及设计体会,再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对优秀的作品积极肯定,对出现的问题指出不足及解决的措施,使课程设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五、结语

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将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虽然对此提出了一些看法,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逐步培养学生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以后的课程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创新。

建筑学论文:试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成功素质;改革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建筑学论文:浅谈关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设计 引导 改进

论文摘 要:通过分析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思路:在题目设置上,变“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在内容要求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基于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在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在日常训练中,注意多学科的融合;在设计手段上,处理好手绘和计算机绘图的关系;在毕业设计指导方面,采用和设计部门合作的“双师制”。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建筑设计能力的最主要途径。

目前,各高校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基本采用按照建筑类型进行训练的模式,题目由易到难,规模由小到大,渐次深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各种常见的建筑类型一一尝试,在对比之下,对于把握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重点非常有效。但是,随着现代生活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建筑类型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单纯依托类型的设计训练方法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如学生思维易受限制,设计手法灵活性、适应性差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设计的训练思路进行调整改进,取长补短,使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化。

第一,在题目的设置上,变现行“类型设计”为“空间设计”。

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将空间设计作为课程设计训练的主线,具体建筑类型作为辅线。从单一空间、复合空间到组合空间,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感知与创造能力;建筑类型作为题目载体,起着辅助的作用。

同时,具体进行题目设置时,应真题、假题结合设置。

真题具有真实的基地环境,便于学生结合具体情况找寻设计切入点,获得构思灵感。对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知、把握空间尺度等也大有裨益。但实际项目往往条件限制较多,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全面的设计训练。假题的设置往往可根据训练目标“量身定做”,能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展开训练。但易失之于空泛。因此,应二者结合,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优的训练效果。

第二,在内容要求和评价模式上,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

传统的设计课程的内容要求多是以最终成果要求的形式出现,基本上就是最终正图的版块内容,于是设计课程成绩就基本依据成图所传达的设计水平来进行判定。这直接导致学生重视设计结果,而忽视设计过程,往往设计周期内几番推倒重来,设计变成“撞运气”,运气好抓住灵感就发挥好,运气差没想法就一塌糊涂,非常不利于设计方法的掌握。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性,将设计过程掌控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方案。过程的控制需要具体体现在每一阶段的详细要求中,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各阶段应解决的问题、理解步步深入的重要性,并将各阶段的表现纳入到整个评价体系中,促使学生体会到完整的设计过程,逐渐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达到“掌控全局”和“把握个体”的效果。

在大的方面,发挥群体的带动、激励作用,通过设计组、讨论组掌控整个设计的进度。将全班划分为若干设计或讨论小组,引导小组内进行交流和互评,发挥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发、激励作用,带动整个小组深化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设置专门的、开放的讨论空间,以满足小组讨论和个人深化方案的不同要求。指导教师聆听、参与小组讨论,适时提出问题、引导方向并作出评价,使讨论避开弯路、沿着可发展的方向进行。

在细节方面,教师要适时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标准细化到个人。针对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使其在自身水平上获得提高并多加鼓励,更利于学生获得自信心与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设计内容和主题选择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反映现实,引发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鼓励其从点滴细节尝试解决之道,以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务实精神。一名合格的建筑师,不仅要有处理建筑功能与形体的能力,也要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与职业道德感。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在设计指导中,好的设计离不开对现实中人的处境、行为的研究与关注。欧洲一个教授来国内游访,有感于天桥下露宿的打工者,遂于归国后拟出设计题目,要求学生设计适用于此类人群的轻便、易装拆的临时建筑。这启示我们,基于现实思考进行的设计训练才真正体现了设计的本质: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第三,需要加强快速构思能力的训练。

一个设计周期内,虽然有进度的控制与要求,但学生往往感觉“前松后紧”:入手慢,进度滞后,后期深化时间紧张、不够用,最后熬夜、拖图,又影响到下一个设计,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以训练快速构思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快速建筑设计(快题)不可或缺,是建筑设计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贯穿在课程设计中。快题训练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便于快速找到设计的切入点,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第四、融会各专业基础课程,为设计课程所用。

如果说低年级阶段的建筑设计主要强调功能合理、形式美观,满足“适用、美观”的话,随着年级渐高,“坚固”也将成为设计要求的一部分,即,我们要将建筑结构、构造、材料等纳入设计范围,关注到可操作的细节,使设计深度更进一步,为业务实践及就业铺平道路。

低碳、节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反映在建筑行业就是对节能建筑的倡导。建筑的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反映在建造过程中的节地、节材,更重要的是为使用过程中的低炭、节能提供支持、打下基础。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虽然不可能有很具体的体现,但却需要建立概念、综合考虑。这就需要很多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作支撑,甚至是一种从技术出发的全新的设计思路。

同时,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的施行,也为建筑学专业课程训练指引了方向。与建筑师职业资格考试相结合的训练应该引入、贯穿到设计课程之中。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等看似理论的课程,也要激发起学生们的思考,听闻历史,思之当下,由此及彼,探究不同历史文化下的建筑反映对于今时今日的建筑设计的启示。不仅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也要有仰望星空、思虑文化的眼界与胸怀。

第五、计算机辅助设计对设计课程的影响。

身处数字化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电脑和网络带来的便利,建筑设计领域也毫不例外。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段,绘制图纸、计算日照和节能等指标、建立三维模型等,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基本已取代传统的手绘、手算方式。

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并在设计课程中运用,进行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这也是在为设计院实习和就业作准备工作。计算机绘图的准确、直观与高效是毋庸置疑的,但需要强调的是,设计前期尤其是一草阶段的构思最好手绘表达,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特点决定的。手绘手段,灵活、方便,表达起来速度快,利于激发、捕捉灵感,适合于充满变数的前期构思阶段;计算机手段,严谨、准确、快捷、高效,适合于基本定稿的后期绘图阶段。学生往往易沉浸于计算机的各种便利,忽略手绘表达的必要性,这是需要警惕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手绘草图进行构思是掌握设计方法的重要途径,绝不可忽视。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把双刃剑,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和设计的不同阶段,区别对待,合理引导,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第六、毕业设计指导“双师制”。

毕业设计的时间安排往往是紧随设计院业务实践之后的,为了增加实践机会,许多学生愿意选择一边在设计院继续实习,一边进行毕业设计。这种局面下,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机会减少,毕业设计的质量难免受到影响,因此大部分学校持谨慎态度,造成“毕业设计”和“提前就业”之间的矛盾。学生出于增强就业竞争力等因素的考虑,往往会千方百计来应对,甚至“舍弃”毕业设计,即只求及格、顺利毕业,而选择“提前就业”。

为应对这种越来越突出的矛盾,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与其“堵”,不如“导”。既然学生愿意选择设计院的环境来完成毕业设计,那就把实践部门的优势发挥出来,学校可以聘请设计院中具有一定职称或资历的建筑师(如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担任相应学生的第二指导老师,配合学校的指导老师,共同参与到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学校通过开题报告、调研报告、中期成果检查、毕业答辩等不同阶段的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进度控制和成果检验。

这种双师制的模式非常适合于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建筑学专业。它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环境的优势,使毕业设计系统、规范、有序,同时立足现实可行性,深入、全面。

以上种种思考,都是基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的特殊性而引发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的切身体会,希望能够对广大建筑学专业师生有所启发,大家共同思考,促进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的更好发展。

建筑学论文: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研究初探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建筑学专业自身出现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建筑学专业良性发展,采取“产、学、研”的教学方式,服务于社会,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多元化 城市化 产学研 广义建筑学

在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背景下,建筑本身呈多元化发展,建筑学专业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领域,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泛,并且要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感性创造力和动手的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1.现状

我国的建筑学专业起步较晚,基本采用统一的“美术一初步一小设计一分类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在建筑业发展初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现代社会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无论是社会或是普通人都对于建筑赋予了更多的期望,建筑学教育本身也承载了更多的责任。

吴良镛对城市规划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作了阐述;顾朝林对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作了论述;李行则以《建筑学的现代化科学发展问题》的系列文章对建筑的艺术性、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建筑的地方性、时间性做了深入的探讨,这些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认识专业本质,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国内很多建筑院校都在不断的实践和改善,寻求适应自身条件的专业教育模式,一些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教学中基于西北地区这一背景,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注重人文、承启历史、勇于创新的理念,体现出该校尊重人文精神,注重传承历史的教学特色。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这些新思想、观点和做法必将对建筑学专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2.存在的问题

2.1 建筑学专业应满足多元化发展趋势

建筑学多元化发展是建筑学发展的新方向,在满足居住这一基本需求的同时,越来越注重向多元化领域发展。这就要求建筑师本身应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融合,并非只沉浸在建筑学层面的专业知识领域中。作为建筑师,更应懂得如何设计出更符合人们心意的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仅满足各种建筑规范的要求,而且更应满足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包括心理满足感、视觉美感、人文环境等需求。

2.2建筑专业与建筑发展行业不同步

建筑学教育模式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用多年来的教学模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城市不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各种新兴设计理念的出现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促使建筑设计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建筑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建筑学专业知识的更新迫在眉睫,一些教学材料也需要新的修编,以便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人才。

2.3建筑学教育资源区域分配不均

建筑教育担负着培养及提高未来建筑师素质的责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新兴的建筑院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时也出现譬如学生定位以及自信心的建立等诸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建筑学专业模式。

国内知名的建筑院校,无论从师资、学生资源或是教学资源都远远领先于众多一般院校。但要促进中国建筑业基本力量的发展,应大力促进一般院校教育水平的提高。

2.4 建筑学专业教育地域特色缺失

具有成熟教育经验的建筑院校无疑成为一般建筑院校的学习典范,当然借鉴成熟的经验在专业建设的初始是可行的,但是从专业发展长远考虑,很多院校往往都忽略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一味朝着优秀学校靠拢,结果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很难达到与其专业建设水平相当的高度。很多建筑院校忽视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盲目的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难以与自身情况结合,处于发展的迷茫期。

3.对策

首先,满足建筑学专业教学成果,满足社会对建筑学专业的具体需求,培养在工作中能够不断自我提升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建筑学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低年级到高年级一成不变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采取主动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其次,促进建筑学专业老师拓宽知识面,抛弃“狭义建筑学”理论的教学模式,应跟随建筑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利用“广义建筑学”理论①,扩充教师建筑学以及相关的知识,并且能够言传身教于学生。

再者,应当改变目前重视图面效果,轻视其真实内涵的片面的教学方式,应当引导学生展开广阔的视野以及专业的眼光去学习,这是建筑学专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条件。

最后,注重利用院校区域优势,创建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方式,既利于当地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产、学、研”真正的结合⑦,达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目的。

4.结语 建筑学专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体系,它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紧密相关的。因此,审时度势,保持行业敏锐度,增强与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既延续历史文脉,又促进新技术的发展,承前启后,服务于社会,这才是建筑学专业发展的宗旨。

建筑学论文:浅谈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建筑学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当今在建筑界国际项目合作与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迅速发展,要求建筑学的专业外语教学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面向国际合作的建设项目,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本文从建筑学的专业特征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在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就目标、方式、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突破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限制,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成效。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加,特别是建筑界国际合作项目与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建筑专业人才专业英语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专业英语的教学水平对满足社会对培养具有更强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英语作为一种重要而便捷的语言媒介,将在学习和交流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其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高校教学国际化程度的重要尺度,对专业英语的“角色”再认识和进行教学改革,已成为许多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下面将我在这方面的初步探索与同行共享。

1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教材陈旧、教法单一

目前多数院校的建筑学专业英语教材多为10多年前的教材。十几年时间,建筑行业的变化天翻地覆,而针对建筑行业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建筑专业英语却仍然使用早期的教材,与时代严重脱节。如:某学校曾经使用的《建筑类专业英语》教材,虽然内容较有系统性,但是其出版年代为1997年,至今仍在使用,已不能满足现在建筑专业的要求。

教学方式仍旧为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教师通常在课堂中将课本作为唯一的教学素材,而教学方式也停留在“翻译+阅读”的公共英语教学的模式,缺少与本专业最新发展动向及知识的结合,较为僵化。同时,对于教材的选择也往往忽视专业特征与内容更新。

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于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往往是建筑学的专业教师,而非英语专业教师,其教学过程往往无法将本学科知识与英语教学自如结合,单一采用教师课堂解释,学生课后阅读的形式,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合作的需求增长促使应用型专业人员的需求增长。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建筑师事务所正在与国内的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带来了新的技术与设计方法的同时,对于熟悉中国建筑行业规范且英语专业术语精通的设计人员需求大量增加。当前,国外建筑师和设计单位进入我国建筑建筑设计市场的身份都是咨询顾问,不能独立开展建筑设计工作,必须依托国内的合作单位。因此,无论以具体项目合作的形式或者境外建筑师在国内开设咨询公司,都需要合作的公司方面具有专业英语知识储备的专业人才在甲方与外籍设计师以及中外设计师之间进行沟通和翻译工作,如果其专业英语知识储备不足或者个人能力欠佳,很容易出现翻译错误,影响项目进程及效果的情况,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发展。作为培养建筑人才的高校理应适应社会的这种需求。

2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2.1教学理念转变

建筑学专业英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课堂的教学内容有局限性,更多的应是培养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能力,即形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完善素质”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针对该专业的特殊性及该课程的实用性。

在教学模式的定位上,应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及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能够处理日常和涉外的相关业务,直接与境外建筑师直接沟通,满足国际工程和建筑市场化需求,而不是仅仅只会做题填词,无法说话的哑巴英语。

2.2教学方式更新

(1)明确教学重点

建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之前,已经有多年基础英语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读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再进行英语语法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学习,而应注重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专业知识上,要重点体现词、句子和整段文章的翻译技巧。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注重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及学习阶段,形成系统的有条理性的知识结构,而同时又能反映整个建筑学科的基本内容,避免过分集中于某一领域而忽略整体性的现象。针对建筑学的知识结构对应可将专业英语的知识划分为三个阶段,建筑基本知识、建筑环境与文脉,建筑设计施工过程。

建筑学专业英语在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往往属于非重点的科目,在学分和课时的设置上通常都比其它专业课程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如果能够针对专业英语应用性强的特点,将其基本教学内容与其它的课程联系起来,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有着积极的意义。a、与建筑设计课结合。让学生根据设计课的进展,每人4 min~5 min 从设计任务、场地调研与分析、设计概念、设计过程等各个方面进行口头表达。将英文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过程带入在建筑设计的阶段中,使学生更能融入环境,轻松面对枯燥的英语学习。b、与建筑历史课结合。外国建筑史的学习往往离不开英语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历史课的学生进展,要求学生整理相关著名建筑师,经典建筑案例以及一些文献资料,作为知识储备的同时锻炼英语文献阅读能力。c、与建筑文化类课程结合。在文化类的理论课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课堂讨论不同文化的特征特色,丰富课堂内容。

(3)关注学习方法引导

教学方面,加强辅助及延伸部分的教学,即有目的的针对学生的基础程度和特点,精心编排教学进度。课堂部分在阅读和讲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英语知识内容的三阶段分类形成专题,突出鲜明的教学主线,令学生对于学习的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在课堂之外的延伸部分,注重要求学生阅读最新的建筑咨询及相关的文献,充实词汇量提高阅读技巧及速度,同时加强学生专题调研,小组合作等方面组织。如笔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每周的两个课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建筑的专题知识学习,内容多为在专题题目指引下的大量课外资料,第二个部分回归课本,学习基本的词汇与表达法,最后一个部分开展学生交流,让学生尽量开口练习。而在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关于某个建筑专题的调研与讨论,形成成果回到课堂以课件形式汇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直接的传授为相互学习。

(4)采用科学化的教学手段

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图示表达,因此形象直观的图示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的展示,可以使抽象的讲解具体化,增加知识的亲切感,提高感性认识,对理解建筑专业英语由很大的帮助。而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抽出一部分课时,将学生带到户外,如典型建筑场地或建筑案例,施工现场,设计企业的办公地点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体验中,将抽象的词汇和具体的建筑构件,施工过程结合,形成深刻的记忆。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建筑学专业学习图示化的特点,列举曾经参与的与英方设计公司共同绘制的方案图纸,以真实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令学生快速掌握图纸中专业英语的表达法及表达习惯,避免出现用词不当的低级错误。

(5)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在注重课本基础知识讲解同时,重视锻炼学生在课上课下进行英语表达,如自身设计作业图面的英语表达,跨国设计课程的英语交流,以及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等等。如在具体的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充分了解设计的全过程,从项目招标书、项目概况、基地分析、设计说明、设计分析到设计方案、实施过程等,分阶段分类别学习表达法及表达规范。力求使学生在工作中能自如应对设计的各个阶段对专业英语的需求。

(6)积极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工作中的英语应用与大学四、六级考试不同,要求学生能够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流畅的与外籍建筑师沟通设计观点,提高自信。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与集体合作的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其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和培养自信心与成就感。a在课程中,针对每次的设计专题,请学生进行3-4min演讲,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及相关调研,最后以课件为辅助进行英语口头汇报。b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多参加跨国的学术交流活动,如笔者所在学校连续两年与挪威卑尔根建筑学院svein教授进行工作坊活动,期间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3 提高建筑学专业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

目前全国开设建筑学课程的院校,基本上建筑学专业英语的授课教师,都是学习建筑学或相关专业出身,其自身专业知识的积累丰富,教学能力良好,但是缺少英语教学的经验,往往在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法两者的结合上不够自如,因此教授该课程的教师,应积极学习英语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强化学科特点,形成富有鲜明特征的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体系。

3 结语

总之,将语言教学与建筑学专业教学结合起来,要求教师自身有良好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非穷尽所有的知识灌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更能够适应国内建设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参与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和建设项目的合作,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建筑学论文:对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的研究

我校近年来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使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更加系统深入。同时,美术基础课的课时也相应增加,并规范了美术基础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出五年制建筑专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教学理念。

一、设计素描与色彩基础课程训练

在五年制建筑专业美术课程中,我们把美术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素描、色彩与速写的基础训练上,这里体现了对基础课素描、色彩与速写课程的重视程度。

在建筑专业素描教学与绘画实践中,要结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发挥其优势,建筑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招,学生入学文化课考试分数高,他们理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但相对来说学生缺少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根据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以严谨较科学的设计素描为主全因素素描为辅。设计素描是以设计概念为先导的素描造型形式。它是以建筑设计为教学目的进行各种素描写生和素描创作的实践活动。即以形的本质为结构,排除物象的明暗色调关系,集中对物象形体结构进行研究,将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与综合贯穿干作画的始终,利用线的粗细、曲直、强弱、疏密的表现,运用穿插、重叠等手段来体现物体的形体结构。学生在作画时可以大胆地发挥分析和想象的空间,不受某些条条框框的束缚,使学生在大量的设计素描训练中发现其造型变化规律,并学到各种独特的表现技法,有助于学生对建筑设计的理性与空间认识和艺术表现手法。与此同时,为培养学生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还要学习以面为主用明暗调子来表现的全因素素描。

在色彩课程训练时,讲授色彩的基本知识与变化规律,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筑专业的学生应重视学习与借鉴各种绘画流派的色彩表现技巧与用笔技法。教师要柱重培养学生对优秀色彩作品的学习与解读,可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真正领悟到绘画大师高超的色彩运用能力与表现技法和创作热情。可从早期的提香、伦勃朗、荷尔拜因,到晚期的安格尔、德拉柯涪瓦、米勒,还有近实派怀斯、弗洛依德等画家,从构图、色彩的冷暖、色彩的笔触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去探求色彩发展演变的脉络,并使学生对凡·高的鲜明色彩、塞尚的结构意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高更的原始色彩风格有较深刻的认识,学生会将这所有的好奇与感受转化为新的艺术尝试与探索。”[1]

二、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在五年制建筑学专业的速写课程中,采用集中授课强化训练的方法,它的执导思想体现了美术基础课程从技能灌输转向开发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集中速写训练的授课中使学生强化学习,增强快速、准确地制作建筑设计方案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于建筑专业学生的速写练习,画面效果要体现高度的整体与概括精神,要自始至终以塑造形体为目的。例如画复杂多变的树冠,不应着眼于局部的、琐碎的形体,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观察与表现,在整体上要把树冠看成一个完整的球体,而这一球体是由不同形状的局部块面来构成的;又如在建筑中进行室内设计时房屋空间结构较复杂,把它可高度概括为一个大的形体空间,在其内部陈设的家具是由不同大小形状的体块构成的。我们视不同形体的家具为点、线、面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而这一整体的认识观念是有赖于美术基础课的长期训练,培养学生在绘画中正确的观察与表现方法,有助于对建筑形体结构与空间的正确认识。

要使学生认识世界艺术大师的成功与他们坚持画速写是分不开的。世界著名画家的速写作品是一些风格化的线描,更加简练注重神韵,或凝重质朴、或空灵秀丽、或夸张变形具有装饰趣味。安格尔毕生注重并坚持速写训练,他的速写线条优美典雅,手法极度精炼,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法国的罗丹、马约尔、布莱尔堪称现代雕塑三巨匠。罗丹留下了五千多幅速写和素描作品,其线条洗练飞动、造型生动精彩,有音乐般的节奏,有诗一般的韵律;马约尔则用粗实的笔触找到山野、大地、海洋、空气般的造型力度;布莱尔则有浪漫主义气质,其速写具有强烈的动感。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日本浮士绘与西方的凡·高和马蒂斯都有着强烈的装饰绘画风格,装饰画在用线上具有简洁质朴的特点,它们用线来界定画面的形象与结构,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艺术表现力。著名大师的作品使学生收益很大。

三、在广告设计课程中,赣悟现代设计理念

学生对美术基础课程的选修课热情高,此课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语言。广告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在学习中,能体会与建筑设计课程的相似之处与内在的关系;而在pop平面广告设计作业中,共五张作业:(1)pop字体练习;(2)pop服装、食品广告设计;(3)pop书画展、博览会广告设计;(4)pop立体广告设计;(5)pop房地产广告设计。在作业过程中,学生领悟到pop广告设计关键是简洁鲜明、造型优美、富有动人的感染力,在造型、构图、色彩安排、pop字体、艺术美术字体等多方面,得到充分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产生了一批优秀广告设计作品。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观看全国广告设计作品获奖展览等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广告设计课程的浓厚兴趣,同时对建筑设计课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开设中外美术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中外美术史课程使建筑专业学生得到了更广泛的美学和绘画知识,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美术史课程在建筑专业学生的大一开始学习,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素描与色彩和速写的训练,而中外美术史与基础课同步教学,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在基础课素描与色彩创作时学生所表现的能力和个性追求清晰在目。美术史教学是科学严谨的但也有些枯燥和乏味。关键在于授课老师的引导,其课上生动活泼精彩有内容,学生就能喜欢而产生兴趣。例如在西方美术史的浩瀚海洋中,建筑有巨石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与洛克克的建筑风格,这些都会对学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通过美术基础课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美术基础教学对建筑专业有着特殊意义,也是我们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在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中还要积累经验,认真探索,形成更科学合理的建筑专业美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建筑学论文:论建筑学专业英语的情景化教学模式

摘要:尝试在建筑学《专业英语》课程中,将教学的过程置于现实的专业技术工作(生活)背景中,除了提高学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外,为他们提供语言实践机会。

关键词:情景化 专业英语 建筑学

著名的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课程应以现存的社会生活情境为主要内容,而不是由学科知识组成的文理科目,教育就是学生生活本身,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的成长,学生具有的交际、探究、制作和艺术的兴趣和本能的自然展现,就是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的教育生活或课堂生活。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简单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由此可见,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专业英语是一门特殊的语言课程,学生活动的区域相对会受到限制,生活积累也相对较贫乏,教材因受篇幅、课时的影响,不能囊括生活及以后的专业技术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以学生为半径,改编教材,激活教材,超越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从生活工作的经验中补充素材,能使同学们获得经验、得到发展。

由此,我们认为,建筑学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关键任务之一是做好教学的“情景化”,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工作背景中,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境,将学生学校、社会的工作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他们能说感兴趣的话题,描述设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事物,运用所学知识交流传递真实的信息。

一、利用角色扮演,模拟今后的工作场景进行语言实践

有人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例如,在教学中,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 “业主”和“设计方”,签订英文设计合同。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提高了语言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把学生带进实地去演练

例如,在讲授建构造时,把课堂搬到工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认识concrete mixer-truck(混凝土搅拌车),plumb line and plumb bob(铅垂线和垂球),latitudinal internal wall(内横墙)……学生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课本知识,抽象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在这样的情景化课堂教学环境中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

三、利用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比如在讲授建筑装修(decorative works)时,我们从网上下载了一段工人师傅进行家装的过程视频,然后配上英文解说,放给同学们看、听,再要求他们重复。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人拥有两个生长家园:生活世界是人直接感知和面对的、是人正经历着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与人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对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世界。科学世界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特殊的理性视域,是人为了进一步把握生活世界各种现象间的关系,理解世界的本质,从而驾驭世界并运用理性逻辑过滤掉生活世界的偶然性和主观性,在抽象层面上描述的世界结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人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间接经验的支持,人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内在地融合了间接经验。离开了间接经验,人的直接经验会变得非常狭窄。另一方面,间接经验是基于直接经验和为了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是无数直接经验整合的结果。只有当间接经验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时候,它才具有教育价值,才能成为人的发展价值。

建筑学论文:以力学基本理论为根基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

建筑力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现场工程师[1]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轻视,或流于形式,导致学生重实践、轻理论,基础不牢,缺乏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大部分建筑学学生认为建筑学偏文科,对开设力学课程不在乎,学习自主性不强,欠缺主动思考、探究知识的意识。笔者针对目前建筑学学生培养现状,多方调研,提出了以力学基本理论为根基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掌握力学基本理论是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根基

建筑力学是一门工科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2-4],这与其从事建筑设计需要发散思维并不矛盾。就建筑学专业本身而言,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对建筑力学基本理论的逻辑思维,还要求学生对建筑作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备发散思维。首先,要灵活运用力学基本知识分析建筑作品的基本骨架、基本构件和基本功能。然后,将自己的创新思想融入作品,形成完整的有机统一体。这不仅体现了逻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而且实现了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

建筑力学对建筑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难度。通过开展对建筑力学学习主动性的问卷调查发现(图1)。60%以上的学生缺少主动性,需要教师督促或引导。因此,有必要通过采取新的教育模式,因势利导,找出培养现场工程师人才新捷径。

首先,提炼建筑力学知识主线,让学生有章可循,消除畏惧感,做到心中有数。该主线以平衡方程为核心,以几何组成分析为手段,以结构内力的求解为目的,主要涵盖静定结构和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具体知识主线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结构如图2。通过知识主线的提炼,有助于授课教师将建筑力学基本知识讲准确、讲具体、讲透彻,让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更加系统化,对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设计更加趋向于理性化和实用化。其次,讲授基本知识时,抓住主线,由易到难。先讲静定结构,然后延伸到超静定结构。针对每一个知识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例加以理论分析,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优化,锻炼开放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经过1年的实践,从学生期末成绩看,学校2008、2009级建筑力学平均不及格率出现下降,由2008级的47.6%下降为2009级的40.9%。当然,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才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经典建筑作品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对事物发展本质有深入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慢慢培养而成。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学生的创新应该在基本理论的支持下,使建筑作品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要,这必然又促使学生对力学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只有这样,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才能使新的思想得以实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作品的要求也发生着变化,从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到当今倡导的绿色低碳,优秀的建筑作品无不体现出力学基本理论和创新之间的有机统一。因此,针对既有的优秀建筑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参观和讲座教学活动。一方面,联系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典型建筑作品,并现场临摹和讲解(图3)。引导学生在临摹过程中运用力学基本知识深入思考,如:思考经典建筑作品有无瑕疵;能否进一步改进;自己设计又将如何考虑,等等。通过这方式加深对力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刺激学生创新灵感。另一方面,聘请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师为学生开展建筑讲座(图4),主要从力学基本原理的角度探讨既有建筑作品形式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针对建筑学学生,以力学基本理论为根基培养其创新能力是应用型高校教育的主要思想。

三、通过创新竞赛平台,展示创新成果

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逐渐具备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积极搭建创新竞赛平台,以新颖、实用和环保为主题,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可跨专业、跨领域联合设计。这不仅锻炼了团队意识,而且集思广益,更容易激发创新灵感,出现优秀建筑作品模型。图5为该校学生在2011年江苏省大学生结构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作品。

四、结语

创新需要有坚实的力学基本理论做基础, 同时更需要具备灵活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的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以力学基本理论为根基培养建筑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并付诸实践。经过2年的培养,建筑学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较快,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基本达到了现场工程师人才的培养要求。

建筑学论文:高层建筑设计建筑学探寻

摘要:

由于自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能源污染也成为世界关注的污染源头之一,所以世界各个国家提出了绿色能源的概念。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仅使城市化更加明显,而且城市高层建筑逐渐覆盖到乡村,这样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修复的破坏。所以在对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需要体现环保、绿色的特点。

关键词:

生态建筑学;建筑设计;高层建筑

在时代变革的今天,人类对生存环境日益的破坏,居住区域日渐扩张,所以为了更好的提供人类良好的居住场所,高层建筑已经取代原来的建筑模式,解决了人口住房问题,但是事情总有双向性,这样就产生高层建筑繁多,造成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污染。而现阶段提倡的生态建筑学逐渐融入到了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不仅能有效的解决建筑带来的环境污染,还能将人类住房要求提升一个等级。

1高层建筑的发展带来的影响

1.1对生态环境、气候带来的影响

从宏观方面来看人类建筑的高层建筑间距较小,且布局较为密集,这就增加了建筑物之间的空气流动,形成一定的气流,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就是气流,气流产生的变化会对建筑周边的天气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遇到天气较差的情况,不仅会造成人们出行困难,还能加速建筑周边环境的改变。

1.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技逐渐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噪音污染已经成为当代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因素,然而高层建筑的构建中少不了机动装置的运用,而这些叠加在一起就会形成噪音,而且越狭小的空间噪音分贝越大。噪音污染直接影响着人类居住的舒适度,而且为了加强隔音效果,通常高层建筑会采用玻璃幕墙,在光的作用下,产生了大量的光污染,这样不仅带给人类视觉的刺激,还对人体的健康带来的隐患,而光的折射会让飞行动物直接撞击建筑物,对她们也是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1.3其他问题

房地产业的崛起,不仅可以解决人类住房问题,而且开发商还可以牟取暴利,所以现在社会中高层建筑越来越普遍,而且楼层越高,这样的局面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满意结果,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压迫感,在这样的形势下人们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各种问题。所以高层建筑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看,都给人类居住的环境到来了不小的影响。

2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和意义

2.1生态建筑学的概念

从宏观方面来看生态建筑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融合了生态学和建筑学的一门学科,从微观方面来看是以自然生态为根本,将人工生态构建融入到建筑物中。生态建筑是结合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以生态学和建筑学为参照,并融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建筑物和其他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分配,并能将环境和建筑物完美的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性。在当下使用生态学建筑的原理,不仅可以很好的调节室内的气候环境,还能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提高一个等级。而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的运用,不仅需要将人工构建融入建筑中,还需要将自然生态一起融入到建筑中,在这样的催化剂下,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共存的良好状态,而且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物质来提升高层建筑的住房档次。

2.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进入新时代后,高层建筑逐渐进入了人类生活范围,然后高层建筑越多产生的建筑能耗就越高,由于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投入使用后,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电能、光能、水资源等,并且也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和建筑垃圾。而运用生态建筑学进行设计,会将绿色节能为原则进行建筑设计,而这也是生态建筑学的魅力所在。生态建筑学通过对实际环境的评估和有效资源的利用,充分的发挥该学科的特点优势且运用到高层建筑设计中。为了保障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发展,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能源的充分利用,高层建筑在设计时需要以建筑技术为基础,并满足生态规律为原则进行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的设立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能源的损耗,降低有害物质的产生,并对产生的有害物质进行无污染处理,以免造成对环境的二次破坏。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并权衡建筑和利益之间关系。

3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中的作用

(1)随着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且对高层建筑的舒适度、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针对该要求开发商必须相应消费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建筑的质量,如建筑材料的选用可采用环保型材料,避免有害材料渗透到居住环境中,扩大建筑之间的距离,减少噪音污染。

(2)生态建筑学可以将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和高层建筑相互结合,也可以让自然环境的影响带动高层建筑的健康发展,并给人类的居住场所带来了舒适和健康的环境。另一方面生态建筑学可以优化建筑设计中对设备的使用情况,并且避免没有必要的资源浪费,在生态建筑学中往往将太阳能作为主要能源使用,因为该能源不仅是可再生资源,而且本身在使用时不会产生污染,对环境造成影响,另外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应当合理利用太阳能和光能产生的巨大作用,减少其他能源的消耗。总而言之高层建筑设计拥有完整的循环周期,无论是决策还是设计,或者是建造、拆除,都不会对生态产生巨大的危害。

4结语

由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个国家都在积极响应环保理念,我们只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位原则的情况下,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所以,如何将生态建筑学运用到高层设计中去,如何将高层建筑健康的发展下去,都成为当代社会人群思考的问题。

作者:刘仁涛 胡凌映 单位: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学论文:建筑设计生态建筑学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问题愈发的严重,从而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对于环境问题以及生活质量也有着更高的需求。为了解决人们面临的环境问题以及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高层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为了实现高层建筑所具有的节能效果,已经将生态建筑学不断的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文章介绍生态建筑学以及设计目标,重点探讨生态建筑学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思路。

关键词:

生态建筑学;高层建筑;建筑设计;应用

高层建筑因其占地面积相对较小,能够节省出大量的空间进行绿化,从而对城市环境进行改善,因此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今后的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然而高层建筑在建设中要对资源与材料进行大量的消耗,运营时也要耗费众多的能源并产生许多的废弃物,对此人们将生态建筑学不断的应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主要是实现在建筑建设过程中节约资源以及保护环境,从而使人、自然环境和建筑在良性循化之中。

1生态建筑学相关概述

1.1生态建筑学

生态建筑学是基于生态学而发展起来的,是生态学和建筑学相融合的学科,其是将自然生态作为根本,从而对建筑物中的人工生态进行构建[1]。生态建筑便是依照当地实际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生态学以及建筑学等原理,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建筑物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安排,从而使环境与建筑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拥有很好的气候调节性能以及室内气候环境,最终使人们所居住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舒适。将生态建筑学运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就是要将人工构建的建筑物与自然生态进行完美的融合,从而实现建筑物和自然生态进行相互作用,并对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交换以及影响等进行充分考虑。

1.2生态建筑具有的设计目标

建筑能耗不断的升高,建筑物建设过程也会耗费大量的资源,而在其运营时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与废弃物。在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便以节能进行设计,这是生态建筑设计最为关键的所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利用生态建筑学便是对环境与资源所能提供的基础进行充分的利用,使生态策略合理的运用在建筑设计当中,通过相关的建筑技术以及措施,建设出满足生态规律的新型建筑,最终实现全新的、富有生气以及健康的居住和办公建筑形式[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便是尽量降低能耗、极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降低有毒有害废弃物产生,并对其实现无害化处理,将其对环境以及建筑造成的污染降低;对自然生态进行保护,防止生态出现破坏,保障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实现建筑生态与效益得到平衡。

2生态建筑学在设计方面的应用

2.1生态建筑学的所体现的设计理念

①舒适化。在设计中,尽量选取对人体没有伤害的材料,避免挥发性有毒有机物的使用,抑制对人体有所危害的电磁波、气体以及辐射等。环境温湿度可以实现自动调节,充分的换气能力,建筑采用防噪声以及吸声材料等;②使用自然体系。对自然环境因素加以充分的利用,土壤、空气、水以及绿化等构成的外部环境与建筑构成的现实环境将会对建筑设计有着很多的可能性。不但创建出舒适健康居住环境,而且降低建筑设备所需的数量,最终对能源以及资金进行有效的节省。在进行设计时对太阳能等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不但无污染而且降低了建筑费用[3];③自我调节。高层建筑从其决策过程一直到拆除过程,其与生命体所经历的生命周期有所类似,因此要设计时使建筑物拥有自我调节以及自我净化等方面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建筑的温度、采光、湿度以及通风等进行合理规划,尽可能降低自身污染物的产生等。

2.2生态型高层建筑多体现的设计思路

①空间组合。在对高层建筑进行空间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建筑空间组合、空间经济性、庭院空间利用以及工作场所布局。在空间分区要考虑节能以及舒适度。在设计中要通过生态建筑学对动静、功能、环境等分区以及缓冲加以考虑。在对平面空间位置进行设计时,尽可能采用南北朝向,保证平面空间位置可以最有效;②结构体系。高层建筑设计是在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因此在设计时要使结构体实现生态化,采取和生态环境相负荷的结构将是最好的形式。根据设计区域内的土地、植被以及环境所具有的特点,对其进行充分的考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生态与节能。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将协调共生、持续再生、能源利用最优、循环再生以及废物生产最小等五个原则作为基础[4],来对节能环保型的绿色建筑进行设计。尽量对自然环境内存在的资源与要素以及附近的设施加以充分的利用,对新兴的材料以及技术进行潜力挖掘,从而对自然环境、保护生态以及节约能源有着最大的作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注意建筑通风,利用自然要素对环境进行改善。

3结束语

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以及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已经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今后的社会将向着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层建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地资源加以节约,但是其在建筑过程中却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要将生态建筑学引进到高层建筑中。从长远来看,其是可以获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一种建筑设计方式,从而使人、自然环境以及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建筑业发展有着很好的意义。

作者:杨伊琳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建筑学论文:建筑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随着大批本科院校被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适用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全面数字化设计输出的今天,合理调整适合于执行建筑师培养的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也是各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筑学专业的重要任务。怎样将传统软件以及新型软件结合,合理穿插到教学课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设计构思,并使之在毕业后很好地融入市场环境中,则成为课程体系调整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高校;建筑学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课程

2015年国家教育部公布:600余所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高校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转型院校数量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0%。由此各转型高校均在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各专业也在努力探索切合实际、符合定位的学科培养计划,从基本教学单元入手,重新编排课程调整教学侧重点。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更注重实践应用,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讲,需要培养适用于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建筑师。执行建筑师是指具有高度执行力的建筑师,能够把主创建筑师的想法深入形成初步方案,并扎实地与各专业协调磨合。执行建筑师在整个团队项目设计中起工作运行牵头人的作用,是项目实现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在目前单位设置的部门层级岗位中,他们不是最高层面的建筑师,但却是建筑设计业界不可或缺的一群人。[1]执行建筑师进入职场往往从事施工图绘制、合作方案设计的工作,在依赖于计算机进行设计输出的今天,作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紧跟市场脚步,及时更替教学软件,准确地抓住市场定位便是执行建筑师教育培养的重点。

一、准确的抓准市场定位

协同设计是当下设计行业技术更新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设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有两个技术分支,一是主要适合于大型公建,复杂结构的三维BIM协同,二是主要适合普通建筑及住宅的二维CAD协同。BIM(BuildingIdelingnformationModeling),即建筑模型信息。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建筑策划、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理解和高效的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自2003年BIM传入中国至今,已经经历了13年的发展历程,在此期间,大量的应用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项目拔地而起,例如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昆明东部生态城、奥体中心等。在“十三五”计划中大力推进BIM在中国的推广,BIM技术设计逐渐从重大项目向中小项目延伸应用。[2]建筑教育方面,在2014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暨数字建筑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提出“BIM应当成为建筑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全国各建筑高校也加入BIM技术的研究大潮,组织老师和学生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讲座,进行数字技术教学改革实验。美国最早开始了对建筑信息化模型的研究,BIM也是美国公司AUTODESK在2002年最先提出,并在美国大多数的项目中开始采用的,并陆续建立了BIM协会,制订了BIM标准。英国开始借助BIM使建设项目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从2012年4月起,政府设计一套强制的BIM标准,希望到2016年有一个多方面充分协作的BIM。BIM作为多专业通用的模型信息软件系统,包括BIM协同设计中建筑学专业设计人员需重点精通的软件(即Revit,Navisworks),以及需要了解掌握的软件(即MEP)。因此,新旧软件的交替以及结合应用则成为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调整的重点。

二、欲速则不达——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偏重软件功能讲解

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顾名思义是辅助主导课程的系列课程,单独开设,目的是在专业理论课与主导设计课开设的同时,辅助学生进行高速有效的设计输出。但大多院校在进行数字课程讲解时主要注重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很少穿插专业设计的相关内容,对数字建筑本身的意义和重要性交待得不清楚,使学生更感兴趣于软件的使用方法而非设计本身。由于电子输出的强大趋势,吸引了很多学生在基本功没有扎实时过早接触设计软件,由于软件操作的局限性,使运用设计软件进行草图设计的同学简化设计构思,比如草图大师中建立曲面很困难,在遇见曲面时会刻意回避,影响了建筑空间动势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教学或过程中偏重软件的功能,使学生刻意追求造型而偏离了建筑设计的初衷,例如犀牛软件善于创造曲面造型,学生在偏重软件的曲线功能后所做设计可能会追求异型而忽略功能以及空间布局。目前BIM数字教学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各高校都建立了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要授课对象的BIM教学实验室,而作为先行专业的建筑学,在数字输出时为了考虑专业协调性当然也要渐渐以BIM软件来代替CAD等传统设计软件,因此,跨专业教学是目前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方向。

(二)新旧软件衔接不当

BIM大潮来袭后,很多院校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字设计的时候教授相关软件,而摒弃了原有更适合草图阶段设计辅助的软件草图大师。由于BIM软件为多专业共同使用协同软件,更适用于设计成型后的成图输入,不利于设计过程中的构思推敲,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过早介入只会局限学生的设计构思。并且BIM软件应用还需以高年级开设的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理论课为基础,所以过早地使用,学生也无法明确协同设计的真正意义。

三、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改革建议措施

(一)资源共享,整合建筑学专业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建筑师已经不单单是考虑建筑的空间以及造型,减少建设行为以及建筑在运行期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更成为当下建筑师以及工程人的使命。因此要搭建多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让学生更加了解建筑从前期直到后期运营的整个过程,从建筑的结构、通风、采光、功能系统着手,不用精通,但要深入了解,在浅层意识里灌输节能概念,为持续发展助力。现国内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跨专业数字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使得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无法与其他专业有良好的沟通。因此我们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利用可视化信息模型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尽量多地使用数字化教学软件来进行讲解。当然这里的重点不是软件使用方法,而是在实际应用中的展示。建立数据库,搭建各专业学习共享的平台,加深专业间协作,发挥计算机辅助课程的辅助作用。比如在建筑构造以及建筑设备课程中,不单纯以二维的图片作为讲解的依据,运用BIM软件建立的建筑模型,结合其可视化的特点,运用数字模型软件来进行现场的展示,在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理解的同时灌输数字输出在实际应用的形态。再比如建筑施工课程,对于工程相关专业来讲都是尤为重要的课程,大家所做的设计到了工程施工阶段才是真正碰撞协调的过程。由于BIM系统已经在国内外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有很多成功的应用案例,因此,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挑选成功案例,结合讲解BIM在施工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手段所起的作用:一、能够提高业主对整个项目设计、施工、管理以及投资控制的理解;二、建筑师利用Revit软件建模,并与机电顾问、结构顾问分享,加速了整个设计过程;三、工程师用BIM模型可直接将数据传送到软件中进行计算分析;四、通过三维模型展示,对工程进度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工程质量。

(二)通过数字化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建筑设计的过程可以被看作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的过程。地形图、建筑照片、环境指标、植被分布、人的行为统计数据等底料都是现实场地、空间经过提取后的信息形式;设计方案施工图则是建筑师输出的新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进行建筑施工,将虚拟世界的数据转化为真实空间的存在,构成完整的建设过程。[3]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设计思维往往很局限、流线型很差,能用直线绝不用曲线,特别是在数字化输出普及以后,从想了画不出来到根本都不敢想。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数字化输出水平,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课程教学中不应只讲授软件基本的使用方法,应该讲授复杂模型的制作方法,难点在哪,可从大众熟知的复杂模型讲起,师生重新共建一遍,让学生产生挑战难题的信心,并提供技术支撑。

(三)合理调整计算机辅助课程体系,使新旧软件教学无缝衔接

找寻新型数字化技术在建筑协同设计中的重点学习软件以及需要了解掌握的软件,根据现阶段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将新的课程纳入到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当中,并与原有计算机辅助软件课程协调安排,结合相应的理论课程重新排序,在教学运行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设计竞赛以及学习情况的反馈做进一步调整,以最终建构合理的数字技术教学体系。首先查找现有建筑学专业院校数字技术教学体系中所包含的课程,随后协同设计在建筑学专业数字技术教学中所运用的重点软件和辅助软件筛选,查找已经进行建筑建筑学专业计算机辅助改革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随后结合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方案重新制定教学体系方案,总结现有数字技术教学课程和新型软件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顺序、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施,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通过教学结果评价进行反思,进行相应调整、完善。

四、结语

教师不要笼统地讲计算机辅助课程,而是根据专业特点分清主次,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迎合市场需求,不摒弃原有的教学课程,新旧整合,合理排布,结合理论教学以及学生各阶段的接受能力、学习诉求,在不偏离设计本质的情况下重新排序,发现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与完善。

作者:徐慧敏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建筑学论文: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

厘清素描与建筑素描的概念与外延,并对其作为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引发教学上的困惑与反思,以促进对当今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良。

关键词:

素描建筑素描;现状;反思

一.关于素描

“素描”一词是外来语,英文Drawing的音译。“素描(drawing)指的是在平面上‘拖’动某种工具画出的痕迹。”广义上的素描,是指单色画的总称;狭义上的素描,是指用一种颜色来表现物象的轮廓、体积、质感、量感、光线、空间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绘画方法。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是掌握造型规律与表现技巧的“手段”与“媒介”。素描源于西方,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才发展成熟。学院式的素描教育体系诞生于16世纪的意大利,“20世纪30年代留学法国、日本的人士将素描教学引入到我国,50年代后曾受到前苏联的影响,再后来,素描教学在我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素描一直是作为造型基础课而存在。

二.关于建筑素描

建筑素描顾名思义侧重于素描与建筑学专业的相关性研究。建筑素描是建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国内的建筑类高校把它归为建筑美术的范畴,“‘建筑美术’泛指建筑学专业所需要的美术造型基础,不应该专指绘画基础,更不能专指描绘建筑的画。”建筑美术实质上是对建筑学专业所开设的造型基础课程的一个总称,它涵盖了素描、色彩、素描写生、色彩写生、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等。近些年,由于各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与要求的不同,加之改革的需要以及国内学者对教学内容与模式的研究,素描教学的取向也在发生着改变,表现在教育的形式上主要有两种倾向:绘画性素描与设计性素描。绘画性素描中又分出油画素描、中国画素描、版画素描等。设计性素描中根据专业的不同也有所划分,比如建筑素描。绘画性素描侧重于对客观物象的描摹、塑造、表现等等;设计素描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就现代艺术教育而言,无论是绘画的素描教学,还是设计的素描教学都强调了对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之所以冠以绘画素描或设计素描,无非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目的是和专业对接,在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

三.国内建筑素描教学现状困惑与反思

近些年国内许多建筑学专业的造型基础课都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着改革与实验,在某些方面引发了相关研究者的共同探讨,改善了教学的效果,促进了基础课教学的专业化进程。但是,总体来讲现在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基础课建筑素描教学的现状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是延续传统素描教学的技能训练,还是在画,练就的是技术,和艺术院校的造型基础课教学并无本质区别;其二是部分高校主张建筑素描教学以创意思维训练为主,以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型教学方向;其三是个别高校尝试放弃造型基础课的技能训练,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效果表现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内的主流,可以完全替代传统的徒手制图,传统的绘画技能训练对于建筑设计作用不大。因此,基于以上的现状,国内的绝大多数高校建筑素描教育还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实际,缺乏对建筑素描与专业的关系深度研究,理解匮乏并且对设计的本质认知不够。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的标准之中,沿袭着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完全不对接的尴尬窘境。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成为了就建筑而画建筑,导致的是看到的、画到的是建筑的表象,实质上还是在“描摹”,只是换了描摹的对象,也在呈现另一种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没有脱离传统的客观再现物象的教学目标。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针对思维训练的课程,所谓的强调创造性思维训练,实质上这样的一种训练对于学生而言仍然是“云山雾绕”,是一种片面的形式语言,空想配合技能训练,对于专业上的认知是有限的,属于实验性质,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程序过于粗浅,各个院校的教学模式也不够系统化,教学是一个相对不成熟和不够完善的教学,是否适用于建筑学专业还有待考证。

四.结语

素描“作为设计艺术教育的基础,作为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构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完整、健康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努力———其重要的不是模仿,而是体验;强调的不是模式,而是思路;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建筑学专业的“造型基础课”应该怎样上?内容应如何设置?值得反思,不是在称谓上有了改变就是与专业对接了,实质的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式才是根本,也是考量教学效果的关键。建筑学培养的是建筑师,艺术学院培养的是艺术家。建筑素描教学应注重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加强对艺术观念、思维想象、空间形象、创新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空间与艺术有一个广阔的了解和认识。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建筑设计的实质是功能与空间、材料及相适应的工艺之间的转换,至于形式乃至于美学是其之后的事。

作者:代锋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