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师生关系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

时间:2022-04-17 11:43: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师生关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师生关系论文

师生关系论文:化学新教材与新型师生关系初探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文性、探究性、实践性、情感性等特点。要求师生在平等、互动、和谐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和增强技能。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教材教学的关键。

一、新教材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教材突出了“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不管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学习成绩如何,坚决不歧视‘差生’,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二是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偶尔的失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把学生放在做“人”的主体地位上,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倡导和实践“尊重教育”、“赞赏教育”。

二、新教材强调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师生互动、合作

新教材要求: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传统的讲授型、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变“听化学、记化学、练化学”为“看化学、做化学、用化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从教与学中焕发出学生的勃勃生机。

新教材强调学习方式的探究性,教师要通过“导(引导)、试(尝试)、放(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调控)、评(师生互评,学生自评,评出观点,评出学习积极性)、结(学生总结)”几个步骤指导教学。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让学生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让学生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让学生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让学生写;凡是学生能做的化学实验,让学生做,教师坚决不包办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互动、合作,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三、新教材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教师是引领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科技、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现象和身边的化学学习化学;化学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尽量由学生自己探究实验,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促进者。为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四、新教材注重教育的情感性──教师是激励者

新教材不仅强调知识、能力目标,而且注重情感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激励、亲情与友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得到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以情唤情,要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达成默契。在化学教学中,可采取:展示化学之美,以美融情;优化课堂提问,以疑导情;贴近社会生活,以用激情;挖掘化学史实,以史渗情等方法。平时教学用语,教师尽可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一,让师生在教与学中达到认知与情感交融的最高境界,使化学教学成为心灵净化、陶冶情操、视觉满足和精神愉悦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快乐---兴趣”的情绪状况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从“要我学”升华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以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新教材实施迫切要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师生关系论文:重视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的发展策略

在新的课改、新的要求,在大力推进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小组讨论问题、合作探究的质量,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迫切问题。下面,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本文拟从师生探究的重要前提、主要环节、注意问题三个方面作出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家在自己讲授过程中,千方百计地把一切内容都从头到尾嚼得稀烂,让学生们能轻而易举地接受,这种做法往往使学生再也不必思考了。”如果教师竭力把学生的脑力劳动减到最低限度,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掌握知识,大脑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到发展……这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记住的一条基本原理。”而创新的“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把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了起来。

在新的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风格与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这一模式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师生互动,质疑探究,以达到消疑解问,减负、提质、增效。其重要环节就是师生探究活动的成功施行。

一、创设和谐的高中历史课堂学习氛围

主体性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因此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习小组内优生和学困生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历史课堂,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透过历史这面镜子,找到社会发展的轨迹。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回家调查,调查自己家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况,把父辈、祖父辈那个时候的家人生活情况与现在我们所生活的情况进行对比,比如说爷爷17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生活?与我们自己现在的生活相比有什么区别呢?通过比较,生活的发展与历史的进步就显露出来。

二、探究活动应给予足够的空间

最好是让学生能够生成问题。另外,通过独立思考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的意志品质,如自制力、自觉性和坚韧性。这些意识品质对学生来说一生都受用。如在《人类通往现代化道路的旅程》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声光视频手段进行了历史的情境再现,让学生讨论三种模式:西方模式:市场经济体制(英国为代表);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前苏联为代表);中国模式: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中国为代表)。这样,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句话的含义,体验到现代化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与解放,有助于学生从纵向和横向的双重视角来观察和探究历史,有利于中外比较,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获得启示。

三、探究问题的应“举重以明轻”

有人肯定会问:“历史课在实施主体合作教学模式时,一节课讨论几个问题,时间会不会太紧张了?”由于历史的学习内容丰富,再加上教学时间相当有限,因此运用主体合作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很有可能会出现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不能实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上上策是“举重以明轻”,就是说一节课教学的目标是否实现,主要看该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没有解决,换句话说是课时紧张不紧张完全取决于教师会不会取舍教学内容和学生自主能力强不强两大方面。在师生共同设计情景问题时,如果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是来“点”设计问题的,那么,完成教学任务一般不会成问题,因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毕竟有限的。话又说回来,即使一节课的时间真的不能完全解决这些讨论题,也不用紧张,就索性把未完成的讨论题当作课后思考题。教学内容中的次要部分交给学生自己去掌握,是完全可以的,并且是应该的,教师不可能什么都讲。因此,在实施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时,只要师生配合默契,考虑精当,时间是不会紧张的。

师生探究活动应有层次性、条理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情感体验和精气神。例如讲《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建立》时,我们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4个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把具有相同目标、观点的内容编排在一起,学生自然就会有比较探究的欲望。通过对这些国家相关史实的分析、比较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以英国和美国为例:

①在学习的基础上,根据材料概括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的特点。②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较分析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③在学习完整个单元的内容之后,还可以设置思考题:为什么说代议制民主,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一方面引导学生知道代议制民主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更要引导学生看到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民主较于封建君主专制的进步性。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分析,不仅能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概括历史知识、比较历史现象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种专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学会从不同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辩证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在面对疑难问题学生无法解决或不能全面解决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摆脱陈旧的一问一答的操作程序,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的思维铺路搭桥,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问,层层渐进,使问题环环相扣。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设计问题。这样,会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者的我们,需要走的路仍很长。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成长,我们的教学才会正真有效,才能真正培养人才。

师生关系论文:谈素质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今素质教育已经铺天盖地的在全国各地开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的那种以打骂、惩罚来教育学生的方式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作为一个新世纪的班主任,面对班上来自不同家庭教育环境,性格各异的几十名学生,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解决好学生的思想问题,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呢?教育方法是多种的,但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教育工作方法就是面对面与学生进行谈话。通过谈话,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尽情述说个人的思想感情、意见要求,反映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的情况。谈话对于师生之间沟通思想、交换意见、交流信息、解决矛盾、融洽感情、增强信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所有良好的谈话,就可以达到对学生教育的目的。有的谈话收效甚微,就像春日里不着边际的风,学生听了入耳不入心。而有的谈话则效果显著,就像一把金钥匙,一下子就能打开学生心头的锁,能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以下是我如何与学生谈话的一些体会。

第一、找学生谈话前要作好准备

找学生谈话,不能凭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毫无准备。要确实谈话的学生,要真正了解谈话学生。谈话前认真做好研究工作,要对谈话的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制订谈话方案,选择最好的谈话方法、地点和时间。

第二、把握谈话的时机,精心选择谈话的时间、地点及场合

谈话时机、火候要把握好。这样谈话效果将事半功倍。当学生知错认错,试图改变,需要帮助时;当犯了错误,已经自责,需要谅解时;当突遭不幸,悲痛万分,需要安慰时;当内心抑郁,愁绪满怀,需要排遣时;当取得成绩,满心欢喜,需要认同时;当遇到麻烦,不知所措,需要指点时;都是与学生谈话的最佳时机。若过早,时机不成熟,就会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若过迟,事过境迁或事态已扩大,于事无补,悔之晚矣。时间的选择要根据工作安排情况及学生思想状况与情绪表现。如学生情绪不稳,容易激动发火,此时不易谈话。如学习太忙,学生也会心不在焉。地点、场合的选择对个别谈话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应选择清洁、舒适的而不是杂乱无章、难以置身的地方。空旷的房间应选择比较清静易于定心,不受外来干扰的场所,应尽量避开人多的场合,应选择学生感到亲切、自在的地方。比较严肃的,应单独找学生谈,以引起重视。一般情况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劳动时间。

第三、谈话时要有明确的目标

找学生谈话,要有明确的谈话主题,即要明确谈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找学生谈话,通常有下列目的:①掌握情况,便于下一步开展工作;②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排忧解难;③鼓励进步,激发向上;④布置工作,明确责任,指导方法;⑤沟通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但谈话不能企图同时解决许多问题,谈话的目标要尽量集中,内容要围绕主题进行,时间不可拉得太长,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厌倦。要适可而止,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谈话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要遵循谈话的原则

找学生谈话不仅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也是一种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需要遵循学生思想活动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一)平等原则与学生谈话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消除学生顾虑与拘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二)真诚原则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班主任要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以情感人。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炽热的感情,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神飞”。惟有真心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才能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交流,心理上有了沟通,心灵上引起共鸣,学生才能闯开心扉,将内心袒露无遗。在谈话过程中,如果班主任带有厌恶的情绪,甚至皱一皱眉,有一点走神,学生都会敏锐地觉察到。若让学生产生一种被轻视、被愚弄的愤怒,就会引起师生间的树立情绪,影响谈话效果。

(三)尊重原则

找学生谈话时,要态度和蔼,给对方以亲切感、实在感,要倾听对方的诉说,让对方把心中的体验、

感受、困惑、疙瘩、怒气、忧愁尽情地倾述出来;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语,要与人为善,正面引导,鼓励帮助;不要高声训斥,挖苦讽刺,话难听、脸难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为之倾心,与之交心。

(四)差异原则

找学生谈话的方式要因人而异,因事施法,不可千人一面。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情绪心态、表现情况,根据谈话的内容、主题、环境等诸多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同学是直性子,性情豪爽,谈话就要开门见山。有的同学自尊心较强,谈话要就应含蓄一些,旁敲侧击,不要硬把一层“窗户纸”捅破,对方接受不了。在这方面《论语》中记载着孔子的一个极好的范例:

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就可以上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上,不征求他们的意见,怎么可以自作主张呢?“过一会儿,冉有也来问这个问题,孔子回答说:“只要听到这件事应该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一直在孔子身旁的公西华听了大惑不解,就问孔夫子。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我的回答是为坚定其信心,而子路粗鲁好胜,所以我故意给他泼冷水。”孔子的这种做法,就是遵循了差异原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班主任与学生的谈话是一种艺术。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运用好这门艺术,那么它对素质教育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做出改变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应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我们在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要做出改变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应试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智力、知识能力转变成现代素质教育既注重教师的智力、知识、能力,更强调非智力能力即情感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毋庸置疑,建立平等、民主、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实能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们要从思想的源头上彻底扭转,以一个全新的姿态投入到具体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应明确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和谐的互动关系,清楚各自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做,由“教师中心论”发展到“学生中心论”上,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全面发展。我觉得,要实施好新课改的数学教学理念就必须打破陈年已久的教学观念:使学生从心理上理解老师、尊敬老师、感激老师而不是一味的敬畏老师。长期以来,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而我以为要真正实现二者的零距离接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化矛盾为和谐,真正做到二者的辨证统一。

二、数学教师要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基本统一师生平等,但真正做到对每一名同学都平等却很不容易。多数老师都比较关注成绩靠前的学生,因为大多数学校都以前面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一参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水平,我们说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同样学生的学习口味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考试成绩去评价学生,同样也不能统一的考试制度去评价一名老师,比如,有的老师可能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偏重于联系生活实践,可能他的学生在处理日常生活经验会很有方法,而那些一味靠死读书的学子们却很难感受知识原理的生活化。因此,使学生都真正能在课堂上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是必须的。再想想我们的平时教学,有多少学生成了我们遗忘的角落。而新课程理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很好的解释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学会尊重、宽容、爱护学生;教师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尽量寻求与学生对话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宽松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是愉悦的。(论文范文 )要不断地给学生树立一个个荣誉,让学生维护现有的荣誉,为追求更高的荣誉而自强不息。学生在奋斗中找到自尊,就会产生出自信的情感。教师宽容了学生,就意味着破除了师道尊严,就能营造出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三、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展现人格魅力

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在师生关系上,更是决定了学生对你的态度。再调皮的学生对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教师总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所以,要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自身素质必须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只有素质高,涵养好的教师才能散发出更高的人格魅力。

学生们喜欢的教师形象当然是年轻漂亮,有亲和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年轻漂亮是一种美,但这毕竟是不可能人人拥有的。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美;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也是一种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露出你真诚的笑脸,便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常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就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

四、数学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使学生以极佳的心理状态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感情充沛,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情、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诱导参与促进思维。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对他们的发言,应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用赞许、微笑表达对学生的信任;讨论问题可采用竞赛方式,鼓励组与组、人与人之间踊跃发言,对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就是差生提出很"傻"的问题时,也不要讥讽,而应从神态、语言、动作上表露出对他们的支持,并诚恳地引导他们找出错误所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数学教师对于课堂违纪的学生,多一些幽默风趣,少一些死板说教

在课堂上难免有违反纪律的学生,怎样对待课堂的违纪现象是一项艺术,它关系到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关系到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一句看似简单的训斥损伤的是学生的自尊,影响的是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和谐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在对待违纪学生时切忌简单粗暴,但亦不能放任自流,怎样对待?幽默风趣的语言胜过任何死板说教。

六、数 学教师要学会微笑,多给予鼓励

笑容是善意的象征,教师的微笑是阳光,它不仅可以有效地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而且学生还会把教师的微笑当作一种鼓励,当作一种前进的动力。因此,教师无论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在进行教育教学前,都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以愉悦的心情去面对学生,使学生在感受老师高兴的同时自己也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长期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会悄然形成。

所以,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关键在于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在与学生的沟通与“对话”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师生关系论文:新形势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法律调整

【摘要】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不断发展,借助道德维系的高校传统师生关系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需要,并且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中日益暴露出不和谐的因素。文章认为教师与学生只有按照相关法律,规范自身行为,才能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

【关键词】高校师生;和谐;民事法律关系;法律分析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设计,其总的要求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大的背景下,高校不仅本身应是和谐的,且应该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而高校和谐最核心就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师生关系和谐,它也是高校众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转变,转型期的价值观多元化使当前师生双方都陷入了惘然、焦虑、尴尬的境地,师生关系领域同样面临“失范”的境地。因为,以传统的“尊敬师长”“师徒如父子”为主要内容的调整准则显然与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要求的和谐社会不相符合,于是在现代法治发展中已经趋于崩溃,而新的师生关系还没有成型。

一、高校师生法律关系的特殊性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师生关系必然由传统的道德维系向法律调整为主转换。但是高校师生法律关系极为复杂,有人提出存在合同关系、消费关系、行政管理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等。尤其是消费关系观念极大地影响到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交费上大学,所以非常容易导致这样一种观念的产生。即学生出钱消费,学校或老师提供服务的类似普通的消费关系。既然如此,学生作为消费者就有权选老师、选课程、有权不来上课、有权要求学校提供工作机会,否则就可以因为服务质量问题提起诉讼。这种观念在有些老师中也是存在的,如老师常说:学生交了钱,他不来上课是他的权利,我怎么管呢!

我认为,这种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消费关系是说不通的,也会极大损害到正常师生关系的建立。高校师生法律关系的性质还有待大家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我们可以从总体上看分析出师生法律关系是极为特殊的。

所以在分析高校师生法律关系时,必须明确这种法律关系主体双重身分的特殊性。

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必须理顺师生的管理教育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

二、相互尊重,维护师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和谐

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一个显着区别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地位是平等的,意志上是自由的。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的转变首先要求在思想上应转变观念。我国先前传统的师生关系理念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这种传统的观念呈现出一种非理性和非科学的色彩,容易导致师生均有“师重生轻”的意识,学校和教师漠视和剥夺学生权利、贬损学生人格,而学生自甘歧视,不敢抗争;强调高校师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和谐,关键是要在法律原则的统领下,建立和维护师生关系的一种权利义务相互一致的平等关系,双方的人格独立、定位明确。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对方人格;学生也必须正当行使自身权利,尊师重教,同时要摒弃弱者观念,强化主体意识,敢于抗争违法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在我国法治化进程中,新型的师生法律关系应该具有平等的法律色彩。

三、管理教育法律关系要坚持“依法”原则,促进师生和谐

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道德观念,使得师生关系极为不平等。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随意指使,对学生权利随意践踏。学生及家长从自身利益考虑,不敢得罪教师,使得这种违法现象在我国教育领域长期存在。勿庸置疑,师生关系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一面,且就是这种管理或教育法律关系往往成为打破师生和谐关系的罪魁祸首。因此我们必须对师生的管理关系进行重新的分析。

(一)学校或教师管理权利来自法律法规的授权

高校师生的管理法律关系类似与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公权力进行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主体双方处于一种不平等地位。我们知道,高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具有行政管理权,但是高校为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维护正常的和谐关系,的确具有对学生管理的需要。所以为了便于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明确将行政机关的部分教育行政管理职权授权给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如根据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对违法、违纪学生可以进行纪律处分,其中最严重的可以开除学生学籍,这种开除学籍的行为就是取消了学生接受教育的

权利,实为行政处罚的行为;另外高校还有授予学位的权利。

(二)法律法规赋予学校或教师依法管理的权利必须依法行使

法律法规授权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权利,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一切管理,或者说对学生权利的剥夺和限制都必须建立在维护学生利益的正当目的上。这点是建立和维护高校师生和谐关系的核心。所以授权本身并不会必然导致学生权利侵害。如高校对学生退学的处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27条规定:“超过学校规定期限未注册的应予退学。”第10条规定:“未按学校规定缴纳学费或其它不符合注册条件的不予注册,家庭困难的可申请贷款或其他资助办理有关手续后注册。”那么对没有按时交费的学生该不该退学呢?高校也应该遵循行政法的比例原则,否则就有可能引发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如在2005年9月以前高校对大学生同居或结婚行为采取的劝其退学或开除处理明显违反了我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即使要对学生不当行为处理,也应该遵循法定的程序,保障学生正当的权利,这样才能维护师生关系的和谐,促进学校的和谐。

(三)完善学生权利救济途径

在学校管理学生过程中,学校作为强势的一方必须依法行使法律法规授予的管理权利,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完善的权利救济机制。“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由于学校和学生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出现利益不一致是难免的。而学生的权益往往成为最后的牺牲品,造成学校和师生关系的不稳定。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学生维权机制的建立。

对学校侵犯学生财产权、人身权以及知识产权的,学生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诉,学校不能进行任何的干涉。关于这方面大家意见是一致的。关键是对学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对学生教育权等相关权利的侵害,学生只有通过向学校申诉部门申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申诉委员会的成立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学生申诉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学生申诉机构组成人员不尽合理,工作职责不够明确;学生申诉处理的运行程序不够明确。同时还缺乏基本的回避等法律程序的规定。因此学生权利受到侵害难以得到救济,影响了师生法律关系的正常发展。

总之,在我国师生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不和谐到比较和谐再到非常和谐的过程,体现了从道德约束为主向以法律规范为主是个必然的趋势,这是与法律调整的性质以及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相符合的。

师生关系论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彭 辉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随处可见对这种师生关系既新的学生观的要求的体现。

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质、体、美的和谐发展。第(二)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还有很多具体阐述,就不一一例举了。)

试问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在构建了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又如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所以说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既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根本。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在以往的教学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事,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主要因素。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构建起新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要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上都应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观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了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们的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而且处理事情起来也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忽视学生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动机,而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个班做实验,随意从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谈话,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是教育家从同学中选出来的最聪明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再来校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念之灯,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三)“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我就气过了头,急匆匆走进教室,大声的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我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轮到他值日的时候,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他提的意见,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为我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虽然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这个学生纠正了过来,也让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宽容对每个人的重要,但这件事留给 我的教训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综上所述,要构建一个新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新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表者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观念来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师生关系论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师生关系的新认识

东茅街小学

彭辉“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既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在传统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否认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所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随处可见对这种师生关系既新的学生观的要求的体现。

如《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就明确的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质、体、美的和谐发展。第(二)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也非常清楚地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还有很多具体阐述,就不一一例举了。)

试问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不是在构建了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进行又如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和谐发展,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所以说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既教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根本。

教师不信任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做主,事无巨细包办代替,这在以往的教学现实中是很常见的事,这些都是阻碍学生主体地位落实的主要因素。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构建起新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应从思想上改变过时的观念和专制的作风。并且要从思想上肯定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教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上都应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处处落实。

最根本的还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

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教师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观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心做坏事”的例子。例如在教室门锁了的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了帮助同学拿丢在教室里的文具翻窗而入。我们的教师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我相信绝大部分老师首先会肯定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再把翻窗的危险性告诉他,再告诉他今后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理,我也相信这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乐于助人,而且处理事情起来也会成熟很多。我们再试想一下,如果教师采取相反的态度,忽视学生助人为乐这一美好动机,而一味指责他违反校规爬窗户这一行为,那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二)“我相信你会做得更好”

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教育家去到一个班做实验,随意从中抽出一部分学生进行谈话,告诉这些学生他们是教育家从同学中选出来的最聪明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再来校发现这些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正是教育家点亮了这些学生心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信念之灯,使他们发挥出了潜能。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的。

(三)“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和发展观点想对立的。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如果身为人师者爱斤斤计较,喜欢小题大做,你的学生又怎么会是一个宽容的人呢?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失败的例子。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位班干部,各方面素质都不错,我对他的期望也非常高,一直把他做其他学生的榜样。一次音乐课后,任课教师告诉我这堂课纪律非常不好,还指出几个人的名字,其中就有这位班干部。听了之后当时我就气过了头,急匆匆走进教室,大声的责问全体学生是怎么回事,并当众训斥了这个班干部。事后我对自己发那么大的脾气很懊悔,但没想到的是我的小题大做给这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来话就不多的他言语更少了,轮到他值日的时候,登记本上总记了一大串名字。刚开始我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到后来在意见箱中看到学生给他提的意见,说他动不动就记人名字,我才知道他的心因为我的那一次过激的行为变得有狭隘倾向了。

虽然后来我通过多种渠道帮助这个学生纠正了过来,也让每一个学生和我一起懂得了宽容对每个人的重要,但这件事留给我的教训的确是非常深刻的。

综上所述,要构建一 个新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新的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就让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表者从今天开始,以新的定位,新的观念来善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构建一个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师生关系论文:从英语课程标准看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部2001 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从而保障新《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新《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新《标准》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教师应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把学生放在做“人”的主体地位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和实践“尊重教育”。

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成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不管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把尊重和自我严格要求相结合,自我严格要求正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二、新《标准》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新《标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迅速更新观念,“吃透”新《标准》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新《标准》注重教育的情感策略: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目的,积极影响学生,确立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新《标准》不仅强调知识、能力目标,而且注重情感目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互相鼓励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开发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开发情商,促进智商;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原动力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新《标准》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管理与评价、认识、交际等学习策略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遵循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教师要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达成默契。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认知与情感交融的最高境界,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净化、视觉满足和精神愉悦的活动体验。

利用作业评语加深师生情感交流是我一直坚持的做法。评语言辞恳切,切中要害:或热情鼓励、或委婉告诫……始终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强烈的兴趣、昂扬的斗志,激励并坚定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念。通过评语,教师尽可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一。

四、新《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评出方向,评出学习干劲)”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正常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师爱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视学生为教师生命之延续”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师生关系论文:浅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最优秀的教师必定是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教师的真正幸福,而现代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的思想;同时现代教育也提倡教师角色多元化.因此,在此基础上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就我任教以来的点滴经验谈谈我个人之见解.

一、了解每一位学生

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工作,只有充分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才能使以后其他环节的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我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交流攀谈,多问,问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上的疑难困惑;走入他们的感情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要注意多询问,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性,家庭教育,以便进行协调;同时还应随时向班主任、其他学科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为实施有效的教育作准备。

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还应学会观察琢磨学生:一方面要观察整个班级体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更需要透过每一个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动作和表现来发现其思想本质,这样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思想状态给以不同的引导,使教学工作有效的开展。比如,我在一年级教学中就遇到这样的现象:有一位男同学上课特别爱动,要么自己玩东西,要么找别人说话,总之是不会安静的。一开始我遇见这样的情况便大声训斥,可都无济于事,后来我经过慢慢观察,发现当我在鼓励表扬其他同学时,他眼里总是充满着羡慕的眼神,我便抓住了他这一细微的动作和心理特征,随时给他机会展示自己,并随时传达鼓励赞扬的讯息,结果在随后的课堂上他总是专心致志,学习热情高涨,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高了,成绩也总保持优异。

二、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教师真正体会到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体会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及自由、创造和选择,从而尊重信任他们。在教学中我发现,用尊重和信任对学生传递出的期望和要求,远比任何批评训斥都更有成效、更持久、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更能优化师生关系。我就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一次英语阶段测验中,有一位男同学考了50分,课堂上一直沉默不语,当时我用了一句话代替了批评训斥:本次测验中有一道题与日常生活后很大关系,而这道题只有为数很少的同学做对,说明这些同学平日留意观察生活,有很丰富的日常生活知识,其中××同学就是其中一员,并且书写规范,听课认真,相信他下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实践证明,这种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感情相融,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时,学生就会乐意接受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这样就能达到师生关系融洽的效果。同时,学生在感受教师的尊重信任后,再把这种尊重信任传播给周围的人。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

三、热爱每一位学生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当然,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不能忽视爱的作用。教师的爱是除母爱以外,世界上又一种神奇而伟大的爱,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架起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只有老师给学生真挚的爱,学生才能时刻感受到关怀与期待,才能对老师产生依恋和仰慕之情,他们才会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感染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无论是对优生,还是对后进生,不能以成绩的差异而亲之、爱之或厌之恶之,应一视同仁,平等的分享其爱。记得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这样说过:“我们不能放[!]弃每一位学生,因为越是贫瘠的土地,越是需要阳光和雨露,应当用赤诚之心去爱每一片绿叶,每一朵鲜花,越是残花越要精心护养。”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必然尊敬老师,教师爱生而乐教,学生尊师而好学,教学相长,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极大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学习每一位学生

教师以权威者、社会代言人、长者身份自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的教育是师生走向交往的对话的时代。交往即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活动。因此,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平等的,这就说明里教学不仅上学生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也是老师向学生讨教的过程。我国古代教育遗产中就有:“教学相长。”“然后知不足。”等主张。且不说今天数字化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和高势能受到挑战,单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而言,我们也未必都能进入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都能理解学生这样凭借自己的经验在思考;在新鲜事物,新变化面前,我们还得接受“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事实,很多老师都发出了共同的感慨:我们简直惊讶学生的智慧和主动精神,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推力”;“我们重新找到了一颗童心,一种青春的激情,享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这就说明师生要相互学习,在教学交往中共同获得知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师生得到了共同的发展,这无疑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里基础。

高效的教学的本质是良好师生交往互动,而真正意义上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其不可缺的因素之一。让我们在教学中把了解作为基础,把尊重信任当作教育艺术,把热爱化为动力,把学习视为职责,搭建起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高效的教学,才能有教师人生的真正幸福。

师生关系论文:师生关系德育教学完善

一、教师真情为学生,真心爱护学生,赏识学生,尊重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所有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要尊重学困生的智力发展,尊重身体残疾的学生,尊重心灵孤寂的留守学生,尊重性格孤僻的学生,尊重有过过失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的学生,所以我们不应该恶语伤人,讽刺挖苦,大声训斥,当众批评学生,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有一名患有侏儒症的学生,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从不把自己当做一名特殊学生。我们深知,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比较强,更需要别人的理解和爱护,作为他的老师,特别是他的班主任,我们在生活上照顾他,在学习上帮助他,课堂上为他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及时鼓励他。有一次与他说话时,我蹲下来,那一刻,笔者的心一颤,心与他靠近了许多,从此以后,笔者非常注意与他的交流方式,而他也变得越来越开朗活泼,在班级举行的一次联欢会上,他主动为大家表演了一段模特步,给同学们带来了欢笑,并成为班级的保留节目。教师不仅需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学生,作为一名孩子,一个学生,他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是一样的,是人性中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教育家周弘认为:“学会赏识孩子,让孩子在赏识的阳光照耀下成长,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则导致失败。”所以,作为教师也要学会赏识学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形成成功者的心态,时刻感受到幸福,因此赏识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真心真意帮助学生,教师的真情付出,真情投入,必然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二、在教学过程中,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道路上成长的引路人,而充当好这样的角色,离不开师生情感的交融,更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魅力表现,作为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教材内容的特点,巧设情境,使思想政治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在教师创设的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段表扬的话语,一个灿烂的微笑,都能使学生感到满足和欢喜,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引起师生共鸣。例如,笔者讲初一教材《生活需要友情》,开讲之时,我播放了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朋友》,许多学生跟着一起唱,在歌曲创设的那种朋友亲密无间的意境中。有的同学诉说了无朋友的烦恼,请求老师的帮助,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说到动情之处,潸然泪下。笔者被学生的情绪所感染,切身体会到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的责任重大,学生多么需要教师的理解,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彼此参与,增强了双方的情感体验,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趣和活力,更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三、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用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教师要获得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相当重要的,沙河市教工委每年的调查表明: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与教师的性格、年龄、长相关系不大,学生评价教师的标准集中在师德、水平和心理品质上。沙河市50000名中小学生对好老师的描述是爱笑、和蔼、有爱心、知识渊博,中学生更注重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所以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用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师生关系论文:从英语课程标准看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部2001 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以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求从教学观念、目的、目标、内容、实施策略、手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新《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从而保障新《标准》的顺利实施。

一、新《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新《标准》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强调教育平等化、民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张扬每个学生的鲜活个性。教师应通过尊重、赏识、关爱等,把学生放在做“人”的主体地位上,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和实践“尊重教育”。

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成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不管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把尊重和自我严格要求相结合,自我严格要求正是尊重学生的具体体现。教师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坦诚和求实精神,这种人格魅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的人格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

二、新《标准》强调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新《标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迅速更新观念,“吃透”新《标准》的实质内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要让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爱、学有所思、学有所长,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三、新《标准》注重教育的情感策略:要求教师以学生的终身幸福为目的,积极影响学生,确立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新《标准》不仅强调知识、能力目标,而且注重情感目标。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反思、互相鼓励帮助,做到教学相长,努力开发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开发情商,促进智商;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原动力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商是个体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新《标准》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管理与评价、认识、交际等学习策略的培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遵循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加强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自主发展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策略。教师要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达成默契。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认知与情感交融的最高境界,使课堂教学成为心灵净化、视觉满足和精神愉悦的活动体验。

利用作业评语加深师生情感交流是我一直坚持的做法。评语言辞恳切,切中要害:或热情鼓励、或委婉告诫……始终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强烈的兴趣、昂扬的斗志,激励并坚定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念。通过评语,教师尽可把祝福、问候、关切、激励、真诚、信任之情化作甘甜的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教与学的共鸣,达到教与学两者的和谐与统一。

四、新《标准》强调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民主性,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教师要通过“引(引导)、扶(尝试)、放(独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收(反馈:及时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矫正,及时调控)、评(教师评学生,学生评学生,学生自评,评出方向,评出学习干劲)”几个步骤指导教学。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意见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错误让学生改。凡是学生看得懂的,要让学生去看;凡是学生讲得出的,要让学生去讲;凡是学生想得出的,要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写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写;凡是学生做得出的,要让学生去做;教师不包办代替。要努力做到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的民主性,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上下求索,切磋进取,结伴成长。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正常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新课程标准与理念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要迅速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师爱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视学生为教师生命之延续”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幸福奠基,实现个人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师生关系论文:师生关系平等:反思与重构

“师生关系平等”,被广泛地看成是处理当代学校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价值尺度。根据许多学者的论述,它所要反对的是那种“不平等的”、“专制的”师生关系。乍一看起来,这个基本的价值尺度似乎没有任何问题,语句简单,语意明确。但是,大量的师生关系个案说明,人们对这个基本价值尺度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相应地,在实践中也出现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比如,北京某中学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直呼教师的名字,理由是:师生平等,既然老师能够直呼同学的名字,同学反过来也可以直呼教师的名字;而且,该同学还举例说,国外的学生都是直呼教师的名字的,他这么做就是要挑战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不平等的”、“专制的”师生关系。又比如,也是处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考虑,一些青年老师特别热衷于和同学“交朋友”,其中不少人干脆与同学“兄弟”、“姐妹”相称,其中个别的老师甚至接受学生称自己为“老大”。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一部分师生对于“师生关系平等”内涵的认识还有模糊之处。这种认识,与教育无益,与学生有害。

“师生关系平等”的内涵究竟指什么?是不是指老师能怎么样,学生就能怎么样?是不是指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学生也可以如何对待老师?是不是指老师和学生之间是无差别的、同样的?我看不能这么来理解。教师是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负有教育的责任;学生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负有学习的责任。两者的主体地位和责任都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履行自己责任的过程中,也需要学习,但是教师的学习无论是目的上还是在内容上与学生的学习是不一样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发展自己,教师学习的目的则主要是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发展自己;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与活动,教师学习的内容在主要的方面是如何去提供这些材料、组织这些活动并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反馈其发展的状态。所以,从社会角色的意义上来看,师生之间确实是不一样的,“师生关系平等”不是在“角色平等”的意义上说的。依我看,“师生关系平等”只适用于人格领域,指的是“人格平等”。前面已经说过,教师和学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或身份,彼此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意义上,师生天然是不平等的。但是,在人格关系上,师生之间却是绝对平等的。这就是说,尽管师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作为人的存在却是相同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在这一点上,师生之间是没有任何差别的。作为人的存在,教师需要爱,学生也需要爱;教师需要被尊重,学生也需要被尊重;教师不愿意被人辱骂,学生也一样。因此,师生双方在审视对方的时候,应该透过社会角色的“面具”,看到“面具”背后共同的人性或人格,采用“换位”、“移情”、“理解”的方法去建立一种超越有差别的“角色关系”的无差别的“人格关系”。这种人格关系是师生关系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有时候,师生人格相互熏陶和砥砺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胜过任何的外在的要求和规范。

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中既重视这种有差别的角色关系,更重视这种无差别的人格关系。《学记》中提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这种“师严道尊”的思想主要是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角度来说的,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认为,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不对自己和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的老师都不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至于孔子所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当仁不让于师”的思想,则主要是从教师人格和学生人格的意义上来说的。孔子自己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千古传诵的人格关系。据记载,孔子的学生颜渊不幸病亡后,孔子悲痛欲绝。其伤心的程度远远超出了一个老师应该有的表现,反映了他们师生间深厚的感情。现代教育史上北师大的陈垣校长与启功先生之间的关系也远超过了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人格交往的层次。1971年,陈垣校长逝世后,启功满怀悲痛写了一幅挽联:“依函丈卅九年,信有师生同父子;刊习作两三册,痛馀文字答陶甄。”

回到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和所提的问题上来。师生之间的称谓方式属于社会角色范畴,而师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又是有文化限制的,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于师生之间的称谓方式可能是不一样的,彼此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以“师生关系平等”的名义去直呼老师的名字是不妥当的,师生之间的称谓应该体现出他们所代表的社会角色的差别,这里面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以国外师生之间称谓方式加以辩护也是无效的,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师生社会角色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关系。把基于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简单地应用在日常的师生交往过程之中,强调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师生都是平等的观念,是错误的。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正如赞可夫所指出的:“教师既是学生的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无论对集体或是对每一个个别的学生,都时刻不要放松自己肩负的指导的责任——这一点正是应该做到的,虽然做起来相当困难。”

师生关系论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2008年四川出了个“范跑跑”,特大地震来了,“范跑跑”置学生安危于不顾,抢先冲出教室逃命。这一事件当时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范跑跑”抢先逃跑,除了它本身思想素质低劣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和学生之间感情极为淡薄。古代讲:“天地君亲师”、“师徒如父子”,可解放后这些被当作“师道尊严”给打倒了,学生可以造老师的反,甚至对老师大打出手。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也有不少人把工作仅仅当作混饭吃的手段,何尝对学生付出了满腔的爱心。师生关系不和谐,是教师经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管”的重要原因之一。

必须建立师生之间新型的和谐关系,因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会敬佩老师,听从教师的管理,并且自然会对老师的教学产生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是减轻学生心灵负担的重要因素。民主平等的课堂生活能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莘莘学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要求教师懂得必须充满爱心干工作。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青少年学生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真挚的情感能够产生神奇的教育效果,学生会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充满爱心干工作,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学生以安全感、亲切感和信赖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也反映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有资格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关怀学生,才有资格管理学生;一个让学生体会到浓浓师爱的教师,才有资格批评甚至惩戒学生。

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未成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有缺点有毛病实属正常现象,学生的错误,大多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他们犯错误后,最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绝不是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我特别强调教师要换位思维,因为谁也是从青少年走过来的。允许学生犯错误,是教师处理学生问题之所以能和风细雨、妥善周密的思想基础。

不吝惜表扬和激励,努力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许老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激起他们敢于质疑、主动求知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更需要设计一些简易的题目,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充满信心的学习。每一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即使是所谓“差生”,他这方面不行,那方面却可能存在优[,!]势,捕捉到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正是转化他们成为优等生的契机。作为教师,不能光盯着学生的毛病,而应该多看他的优点,从内心喜欢他。真心喜欢他,他身上的闪光点就会越来越多。组织“给同学找优点”的主题班会,树立“我班无差生”的观念,彻底告别“你怎么什么都不会”,“你品质太差”,“笨蛋”,“没出息” 的“教师忌语”的活动,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满怀信心走向明天的有效方法。

在给予学生满腔的爱的同时,教师必须保留对违纪学生必要的惩戒权。惩戒不同于体罚,惩戒是一种教育,而体罚则是一种伤害。惩戒以不伤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灵为原则,这是与体罚之间的截然分界线。教育不是万能的,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青少年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自制力较差,在这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化时代,是非观念不明确甚至糊涂,如果一味的对他们纵容迁就,只有关爱没有惩戒,他是不会成为讲文明、讲道德、有理想、有文化的栋梁之材的。应该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受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没有教育惩戒、不能承受批评、靠哄孩子教育出来的一代,可能会是经受不了挫折、懦弱而又自私自利、飞扬跋扈、没有责任感的一代,将来个人和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师生关系论文:小学音乐中师生关系完善策略

一、师生合作,创设氛围,突出音乐教学的愉悦性

小学音乐学科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不属于应试科目,虽然现在的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功利的学习观念导致社会对音乐学科的重视度不高,音乐教师的地位往往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师生关系尴尬。家长们重语数、轻音美的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乐学科以及音乐教师的态度。经常在学校看到,学生会主动问候语数老师,对班主任更是毕恭毕敬,而对音乐教师则可以视而不见。因此,音乐教师要学会合作、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愉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出“,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良好的情感体验是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第一步。”钢琴之王李斯特曾指出“:音乐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学习音乐需要用心灵来体验。”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不能够像语文、数学课那样,通过简单的规律性总结和讲解来获得知识,必须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建构。音乐教师在这种建构的过程中要充当好学生的“脚手架”,与学生在对话中构建活泼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浓郁的兴趣氛围中体验音乐之美。例如,在学习《动物狂欢节》一课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法国作曲家圣桑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的欣赏,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世界名曲的主题旋律,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提前制作好的各种“动物头饰”带领学生举办“森林音乐会”,让学生模拟各种动物的声音和动作,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欣赏乐曲的动机。又如,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环境,我在课堂教学中用优美的音乐代替枯燥、生硬的指令,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进行常规训练。音乐课师生问好后,在钢琴上弹奏上行、下行的旋律提示学生起立、坐下,形象又生动;在集体活动时用节奏鲜明的钢琴曲进行指挥,学生会随着旋律的变化在音乐的指令下进行踏步走、对齐、拍手等,有时在音乐旋律中加入一些动作引导,学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队伍排好,并能在音乐的指挥下变换队形。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我则在钢琴上弹奏一段由强变弱的音乐,学生们就知道老师在提醒自己调整好上课状态了。这样做不但实现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还有效地避免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为了课堂常规训练与学生对立的局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运用优美的旋律创设学生喜爱的轻松、愉悦的音乐课堂,使学生在激情中学习。

二、师生互动,注重沟通,突出音乐教学的和谐性

当前,我国小学关于音乐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基础学科和非基础学科具有明显差异,每个班级一周只有一至两节音乐课。小学音乐教师一般都要面对跨年段不同教学班的几百个学生,教学对象多、接触时间少。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交流、思想互动和感情沟通的时间微乎其微,很多老师没有办法在短时间里认识几百个学生,叫不出大部分学生的名字。在师生接触机会和接触时间都比较缺失的情况下,师生之间的情感就较为淡薄,严重制约了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加强互动,注重沟通,突出音乐教学的和谐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由衷的喜悦,自然而然就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尊重学生可以体现在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主动问候学生、对学生的问候要积极应答;认真地倾听学生正确或错误的发言;对学生的帮助表示感谢等。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是相当有难度的,对于固定教低年段或高年段的老师还要面临频繁更换教学对象的问题,往往是刚熟悉学生情况又要换教学班级了。那么,音乐教师如何在有限的音乐课堂中运用音乐的特性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知道,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抒发情感的,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让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如视、听、动作等),就能更全面、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为了快速记住学生的名字,我编创了姓名歌《你的名字叫什么》。让学生边唱边表演动作,这个动作是根据学生的名字特点自编的,这样富于个性的动作会让我和同学们很快互相记住对方的名字。当然,还可以画出音乐室的座位列名单表,每节课提问时对号入座教师可以温故而知新;课间候课时和学生多交谈;开展阶段性的小型班级音乐会,在活动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还可以利用音乐课的特点,用名字进行节奏接龙游戏;用歌唱的方法问候学生,如《师生问好歌》等。

三、师生交流,科学选材,突出音乐教学的创造性

小学音乐教学涉及唱歌、唱游、欣赏、器乐、识谱等内容,知识点较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课程容量大,学生学习吃力,感受不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从而对音乐学科和教师产生了负面情绪。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增强文化体验,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教师需要克服课时量大、学生数量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兼顾、科学选材,突出音乐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欲望与效果。在充分研究教材和领会学期目标的基础上,我先拟定学期教学

计划,对不同的题材重新进行调整规划,对不同的知识点有所侧重,再精心挑选一些与学期学习目标一致的备选教材内容,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与学生交流,由学生思考后提出意见与建议,师生经过慎重的选择达成共识,充分体现音乐教学中科学合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下进行师生交流,学生的建议得到认可,既让学生明确了学期学习目标,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师生共建,延伸课堂,突出音乐教学的综合性

小学音乐教师面对几百个性格各异、音乐学习与认知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时,往往只关注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关注音乐特长生,忽视音乐认知弱的学生,由于音乐教师缺乏正确对待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造成了音乐教学中师生关系失衡。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特点都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生中也是这样,诸如有些学生天生就唱歌跑调,缺少演唱的天赋。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就能够剥夺这些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全纳教育”理论提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音乐教师尤其要注意不能只关注音乐特长生,必须以培养兴趣为主,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美,学生需要老师的赞美来肯定自己的行为并树立自信心,真诚的欣赏是良好师生关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要学会用赏识赞美来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音乐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音乐表演活动关注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的学生,及时给予赏识和赞美。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学生数量的影响,缺少师生互动的平台,因此,要师生共建,延伸课堂,对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进行拓展。例如,在学习《谁不说俺家乡好》一课时,可以实施“两段拓展”,即课前拓展与课后拓展,充实音乐课堂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均能够得到表现与教师赞美的机会。在课前,可让学生在网络收集四川民歌的资料,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底蕴。在学习完这首歌曲后,可组织学生参观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然后根据《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曲子进行“填词”活动,比一比哪些同学的“填词”最好,看谁能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现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师生共建,延伸课堂,突出音乐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使得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体,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教师的“赞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