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6 11:49: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小学语文教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本文首先明确指出了微课与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关系,其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与监控能力,然后提出了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期望促进更多地专家与学者关注微课教学。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微课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整与改革,其既有传统课堂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作用,同时,其更利于促进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构建。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掌握好各个衔接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微课更好地发展。
1微课与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关系
1.1微课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各种资源,充分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各个环节,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的过程。微课实际上是对教学设计的精细化过程,教师在设计、录制课程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知识点与用语做精练处理,同时对教学设计进行再重组与设计。重组再加工的目的在于使教学更具互动性与针对性。与传统课堂教学课件不同,微视频课件更加注重是否适合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这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总之,微课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1.2微课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教学实施是教师为确保顺利实施教学,计划与检查、评价与反馈、控制与调节教与学,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教师的独特思维,是教育教学活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教学实施需要综合多种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知识整合、教师与学生协作、教学资源运用等能力。因为微课更注重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个性化、教学策略选择是否得当及教学资源重组是否科学,所以更加促进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1.3微课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教学监控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针对课程与学生的,即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体计划与安排、过程与表现的检查、结果与成绩的评价与反馈;另一部分是针对教师自己的,即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矫正与自我控制。信息化教学监控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那么就要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这里的认知活动是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的再认知活动。互动型微课就能促进这样的监控,如监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2基于微课的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2.1培训与激励并行,提高教师课前准备能力:小学语文课堂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策略、分析学习者特征,初步设计教学教学过程等。为了达到以上这些,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同时还应具备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不管是活动还是计划,前期都必须做好设计工作,教学设计等级标准达到优秀后,就可作为一种参照,并指引教学过程,使其更加规范。事实上,从选题到撰写制作脚本,再到最终制作,教师都是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的,比如针对一篇课文,传统教学教案与微课教案是不同的,较之前,在微课环境下,教师不仅要懂得宏观把握教学进程,使得教学设计体现出的逻辑性更强,同时微观方面也要学会以学生为中心,并进行合理地调整。近年来,将微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持续不断的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动力,教师在跟踪指导、培训及头脑风暴下,很容易脱颖而出,而且许多教师成为专业领跑者,有效推动了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另外,还需不断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不仅有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夙愿,而且在外部激励策略下还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深度,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一些培训,并适时地给予头脑风暴;或是适当地用绩效考核、年终绩效等外部激励策略。
2.2技术培训与实践,提高教师课堂实施能力:教学设计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有章有法,是决定课堂好坏的前提;但同样的,一节好课是不可能仅靠照搬教学设计而实现的,是需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教师与学生均为特殊群体,因为学生千差万别,学生的思维更是如此,教学环节往往是瞬息万变的。基于以上,我们发现,一节好课既是设计的,也是生成的。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情况更多,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信息化实施能力。目前,信息化课堂教学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娴熟的信息化设备操作能力及充分的信息化资源利用能力。其中,教师信息化设备是否操作熟练决定了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水平,也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能够顺利开展。面对教学设备偶尔出现的小故障、小毛病,教师必须懂得处理与维修。另外,教学资源只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服务的,所以要特别注意其使用目的、时机与方式,不能只是为了用而用。另外,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因为有了多媒体元素的介入,很容易分散小学生的注意力,造成课堂发生混乱,因此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用教学内容再次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课堂教学顺利实施下去,这不仅是保障,更是艺术。在制作微课过程中,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利用,教师信息化资源的利用能力会不断增强。再者,各种教研活动与头脑风暴不仅利于课堂实施,同时还能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2.3外部激发与内在自醒,提高课后总结能力: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评价与教学后反思都可以使得教师对课堂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在不断的反差对比中,教师不断地发现教学实施前、后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促使其课堂教学与反思能力不断提升。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是受外部因素的激励,同样也需教师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意识。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提高意识后,其专业能力也会跟着迅速地发展起来。所以个人不断地内省才是促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与保障,这样不仅促使教师不断在反思中增长有效经验,进而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迁移。
3结语
总之,微课不仅有效提升了我国小徐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且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同时,小学生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也能够获得更多的优秀学习资源,更利于其思维迁移,促进其有效学习。
作者:韩艳伟 单位:邹城市峄山镇野店小学
摘要:插图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促进作用。调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对课本插图重视度不够,指导学生运用插图理解课本的有效性不高;解读插图能力有限,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能力薄弱;自觉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意识缺失,插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强调插图的重要性,督促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教材插图的学习与研究;提升他们解读插图、挖掘插图内涵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指导学生理解、欣赏插图的能力;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插图教学法的培养,以便开展形式多样的插图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插图;插图解读能力
1问题的提出
插图,即插画,是一种与文字信息并行的视觉符号系统,是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凭借可视、可感、可想的画面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以生动、具体、可信的视觉形式营造出感人的艺术氛围,具有文字本身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对已具备形象思维习惯的小学生而言,插图是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想象与联想氛围、理解教材内容、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的途径、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自学能力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课文第二语言的插图,可以弥补课文中文字抽象表达的不足,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以及如实反映课文描述的场景。插图因其直观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句话说得好“教材之中无小事”。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发挥插图的作用,灵活地运用插图,插图就可以发挥其突出优势,加快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有关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并且时至今日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使用图文对照的教材《对相识字》,实现了教材跨越式发展。1658年,教育家兼“图画书之父”夸美纽斯就出版了带插图的教材《世界图绘》,因为他深深懂得图文结合的教育效果远远大于纯文字的教育效果。他希望学生能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图画书中获得快乐。鲁迅认为:“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1]语文教材是语言文学的载体,这种学科特色使得插图在图与文的角逐中独具特色。当今学生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读图时代,“在这个以图像为主要特征的符号系统里,图像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呈现方式,更多地成为一种主导阅读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2]。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增加教材的视觉效果,大陆地区各出版社在教材内容、形式上纷纷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进,插图从形式到内涵都有质的飞跃,比如在绘制插图中充分重视插图的儿童性,令人眼前一亮。再比如,所绘制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二者完美吻合,再现文本情境。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情节插图,主要是对情节进行浓缩,选取“最富孕育性的时刻”的场景,最终服从于文本的内容规范和限制,所绘之图基本与情节吻合,在基本意思上图文保持一致。由于在人的所有感官系统中,视觉对于人的冲击最为强烈,心理学家认为人从环境中所接受的大部分信息都要通过视觉和听觉,其中视觉可以得到听觉的千倍以上的信息。[3]所以插图具有贴切文本的内容,并在文本基础上给予时空更为形象的表达。所以插图所传达的信息比文本内涵所表达的信息更为形象贴切,更为全方位地诠释时代的文化性。而在祖国宝岛台湾地区,以康轩版国语教材为例,此套教材插图则在主题内容、造型风格、色彩选择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4]以儿童为本位,构图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与生活背景的插图在版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均做到了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阅读能力、理解技巧等特点。插图作家以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纯真的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事物,以孩子的心理来表现和反映世界,这样画面就会洋溢着独特的美感和生动活泼的儿童情趣。因此,插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学价值理应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一些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落后的偏远农村学校,或一些教学设备不完善的地方,充分挖掘插图这一教学资源,进行形式多样、方法多变、层次多重的语文训练,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然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教材插图的革新,使得教材中的插图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生动、设计新颖的局面,那么面对如此丰富形象的课堂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插图的现状如何呢?
2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插图的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处在“多标多本”的繁荣时期,各类教材插图在数量、色彩、内容三方面均呈现出插图向上发展的局面,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需求,同时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由于各家教材说明均未对插图教学法做一定的指导和提示,新课标中对插图教学尚未提出建议,教师自身对插图解读有限,在教学中往往蜻蜓点水般带过,未给予足够重视和利用。虽然插图的作用与地位一目了然,但是处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运用插图辅助教学的状况并不太乐观。笔者对济宁市科苑小学16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了解了他们运用插图进行教学的现状,并且对现状做了某种程度上的定性分析。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插图进行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本插图重视度不够,无法指导学生运用插图理解课本;解读插图能力有限,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能力薄弱;自觉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意识缺失,插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2.1对课本插图重视度不够
科苑小学有8位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太重视插图这一课堂教学资源,更谈不上运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教学了。他们认为学生预习课文时已经理解插图的内容,无须再花时间进行引导。有研究表明,上课时如果不提示,学生们很少注意课本中的插图,这说明教师高估了学生自学插图能力。随着语文教材插图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插图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童心童趣,不少学生表示喜欢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而且能够自觉运用插图理解课本。语文教师由于忽视了插图作为有效而便捷的教学资源重要性,因而也就错过了对插图内涵的深度挖掘以便辅助课堂教学,白白浪费了插图这一宝贵教学资源,从而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搜集、筛选、整合、制作当下较为时尚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其实,教材中的插图并非可有可无,插图的存在自有它的价值。如果教师忽视了近在咫尺的教学资源,那么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而言,这将会增大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难度,所教内容可能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甚至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这也表明了这些教师们还未真正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理由是他们在开发、利用一手教学资源方面能力不足;这也说明了当前语文教师对“用教材教”这一教学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如果换成“充分挖掘并利用手头上的教材内容(包括文字的和图像的)来教”这一说法表达可能会好一些,以便帮助这些一线的语文教师认清插图的教学作用,根据编者的意图来使用插图,甚至能够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插图。
2.2解读插图能力有限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运用插图教学的重要性,但解读插图能力有限,无法挖掘出插图此时此处的深层涵义,不能将插图内涵与课文内容有机融合,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他们一方面担心运用插图不够恰当、准确,甚至曲解插图的原意,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全盘皆输,一方面认为语文教学理应从课文词句段章方面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如果抓住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有舍本逐末之嫌。
2.3自觉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意识缺失,插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8位语文教师会经常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插图,甚至能够习惯性地运用插图导入新课。比如,有的教师会结合识字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知识,但在接下来的示范写字、个别指导、检查和评价识字情况等环节中对插图视而不见,造成对课程资源的浪费,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学效果。他们认为插图是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教学资源,与课文相关度很高,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最直观、生动的知识和信息。然而,借助插图导入新课仅仅是插图教学的一种方法,插图教学法远不止一种,可以利用插图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进而背诵课文,可以利用插图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训练、习作训练、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只不过这些教师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协助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层面,并未发觉插图其他方面的价值与功能,比如,借助插图自觉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语文教师们似乎还未提上日程。
3对策研究
鉴于小学语文教师对运用插图重视度不够,自觉运用意识缺失,解读能力不足,插图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笔者认为,首先,地方或学校理应强调插图的重要性,督促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教材插图学习与研究。比如在教研活动中提醒教师关注插图教学,进修培训时对教师进行相关指导,并且教师本人对插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如何运用插图进行语文教学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也要渗透相关内容,让教师认识到运用插图帮助学生学习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插图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以后,教师们也就养成了独立分析、揣摩教材编者意图的习惯,进行角色转换,以便站在编者的角度观察插图、倾听插图背后发出的声音,感悟编者的用心良苦。当然,成功的合作来自双方的共同力量,教材编者特别是插图的设计者要主动联系一线教师,广泛征集教师们的建议,从而展开双方的有效对话,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开发、设计出一幅幅内容贴近课文、设计新颖独特、蕴含丰富的插图,使之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并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目的。其次,提升语文教师解读插图、挖掘插图内涵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指导学生理解、欣赏插图的能力。语文教师对插图解读能力有限,影响了实际教学中运用插图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发挥出教师能力,特别是教师核心能力。而教师能力是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带有明显职业特点的特殊能力,它体现教师履行教师职责的适应程度和承受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需的一种无形的能动力量。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教师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设计能力、组织能力、预测能力、援助能力和评价能力。[3]教师解读插图能力是教育设计能力的前提,前者是基础,后者的形成乃至提高都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当然,对教师就插图绘制意图方面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教材编者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解释,及时采纳和吸收教师的意见,改进插图编排的质量,编好适合教师教学、学生喜爱的插图。如果是教师自身对插图的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插图绘制者就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就会避免教师对插图的曲解。最后,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插图教学法的培养,以便开展形式多样的插图教学。由于插图本身充满童趣与幽默,插图内容符合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现历史事实、贴近课文意境,插图画面精美,插图位置恰当,设计合理等突出优势,地方或学校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利用插图开展教学比赛活动,深入研究插图教学,总结归纳插图教学法的规律,拓宽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道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某位语文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插图进行了细化研究,从科学合理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工作一直走到艺术化、个性化地巧用插图进行特色化的语文教学。换句话说,这位教师不仅能运用插图,而且能将插图运用地恰到好处,展现出高超的教学技艺。这位教师总结出巧用插图将收到不可预料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巧用插图能处理好教学的几个环节。具体而言,观察插图可以导入新课;借助插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依托插图,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凭借插图,可以总结课文。其次,他认为巧用插图,解决好教材的几个要点。换言之,把握插图可以突出重点;活用插图可以突破难点;借用插图,消除疑点;变换插图,探究焦点。最后,他认为借助插图,可以训练识字解词能力,可以训练写话、说话,可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甚至可以辅助复述、背诵。简言之,巧用插图,可以训练好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能力。此外,他认为巧用插图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应着课堂的生成,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方能把插图的功用发挥到极致。[5]插图对教师的教学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开展插图教学活动是有必要的。通过这点拙见,笔者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对插图的重视和研究。
作者:牛秋霞 宋甲 单位:文山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科苑小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理解教材要
“独”要“新”,要补充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师施教的载体,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它关系到教师能否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理解教材,他们不知道教材的编写意图,所以不能实现教学目的。在平时的备课当中,由于教师可以参考他人教案、参考书,还可以去查阅资料,于是出现了照本宣科的现象,甚至有的教师完全照抄照搬别人的教案,这就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自己钻研出来的东西代表的是自己的思想,理解教材才会有新意,才会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填补教材空白处流动的内容,才会超越教材。
二、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叶澜教授认为,教师需要“跳出原先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只有认识到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才可能把‘创造’还于教师职业。”1.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内容的设计和拓展要从每一个学生出发,课堂要成为“全体学生”快乐成长的地方,而不只是那些能成为“精品”或“极品”学生的殿堂。2.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执教《路旁的橡树》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给学生观看目前全国环境状况宣传片,然后引导学生小组探究身边环境破坏的现象及原因。面对这样的现状引导学生设计一些环保标语和环保宣传广告。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这个活动当中,并提倡学生把自己的环保广告贴到最需要它的地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来,享受到了知识以外的幸福和快乐。语文课中还有很多内涵丰富的文本,我们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3.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独特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去锻炼,自己找答案,自己去解决困难;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健康发展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说:“教育的过程是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小学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孩子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拥有阳光的心态,积极的状态,同时学会生活,爱上生活,除了“知识”和“分数”以外,应该带领学生去更广袤的世界畅游。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
四、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满激情、充满情调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用自己教学的热情和激情才能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沉醉于教师精彩的讲解,畅游在知识的天空。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为之注入激情,注入热情。建构主义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他要求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考虑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例如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通过看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地震的可怕,从而体会到文中父子在大地震中的伟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为学生创设一些情调,就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当讲到一篇优美的散文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放上一首悠扬的乐曲,和孩子共同描摹一幅美丽的图景;讲到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看看记载史实的片子;讲到故事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演一演,这些情调的创设都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领学生在语文艺术中穿行。
五、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学生好比种子,需要教师提供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小学生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一样,需要经历模糊到清晰、浅显到深刻的较长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学生赖以感受成长的喜悦、烦恼或挫折的主要参照物。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积极评价会有效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以及认知动机、风格和技能,使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比预见的要好,积极的评价会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热情,正确的评价会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动机,恰当的引导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对能力的体现、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对一个观点的见解,都需要教师恰当而积极的引导和评价,这种评价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向。
六、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一个教师的知识和视野,能力和才华,爱好和兴趣,状态和兴趣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他们的榜样,就是完美的化身,所以有时他们会刻意地去模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有了渊博的知识,才会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在做人等各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知识视野和才学直接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成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它已经向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思想、有创造性,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甚至超越教材本身去引领学生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满足于教给孩子一些知识,而应该着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以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命。同时要掌握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所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有用全新的育人理念,才能成为学生最得力的助手,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才能感受语文的魅力,生活的魅力,世界的魅力。
作者:刘立 李朝辉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一、师生之间积极互动
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上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而且教师是以榜样的形象面对学生,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享受的感觉。教师可以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举手提问,还可以适时提问,而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讨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欲望。
二、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
在现代教学领域中已经全方位地引入科学技术来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教学毅然成为未来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怎样运用好这些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相比于“板书教学”,现在多媒体教学显得更加具有优势。因为通过电脑软件制作课件可以减少教师板书所浪费的时间,还可以将课本中抽象的文字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所以,多媒体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和效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以小组形式促使学生互助学习
每个班级里少不了几个天生好动的学生,而语文教学往往是缺少乐趣的,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正好相反。所以,面对学生这种现象,语文教师可以以分小组的形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团队的方式要求学生互相协作完成作业。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举行各种有关语文的比赛和抢答环节,每当小组能回答问题就加上一定的分数,到最后根据分数给予相对应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轻松活跃语文课堂的气氛,还可以在抢答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状况,有利于教师制订一个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而且,各小组成员有责任帮助小组内那些对知识点掌握比较模糊的学生,在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中,学生之间的感情会不断升温,而且学生会产生一种“家”的感觉,这样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帮助显而易见。
四、合理的作业与练习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挑选一些经典型的练习或者自己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完成;而在课堂学习过后,教师也应该留适当的作业让学生及时地巩固当堂学到的知识点。而且,语文教师要以抽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少部分学生作业抄袭和马虎应付的情况。
五、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
语文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回顾自己在课堂中讲解的言语和知识点是否到位,是否在过程中忘记讲解某个知识点,在下一堂课中必须给予补充和改正。这样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才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一轮的挑战,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出发,在教学方式和形式上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所以,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素质,利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还要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辅助自己的教学。结合上述各方面,才能真正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作者:周丽芬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
运用课堂教学口语的技巧主要表现为发音的技巧、运调的技巧、掌握节奏的技巧、自我控制的技巧。
一、发音的技巧
声音是口头语言的载体,是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教师的声音美与不美,直接影响到教师表
情达意的效果。教师在声音运用方面常常存在以下问题:(1)方音浓重,普通话水平不高;(2)声音过低,响度达不到特定要求;(3)音质不好,表现为声音沙哑、嗓音过于尖细、鼻音太重等;(4)口齿不清,咬字不实,如吃字、音节含混不清等;(5)语速不当,表现为语速过快或过慢,不能根据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的变化调整语速;(6)语气单调,缺乏抑扬顿挫。教师要使自己的口头语言在音质上圆润动听,在音量上高低适宜,在音速上疏密相间,在音色上纯正悦耳,就必须从发音的技巧开始训练。
⒈力求发音准确
教师教学必须采用普通话,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以现代汉语语言规范纠正方言,使自己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⒉掌握发音原理
人类发音器官可分为三大部分:动力部分(肺部)、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腔、鼻腔、咽腔)。教师讲课时,首先要正确地吸气,使用动力部分。其次要正确使用共鸣腔。此外要正确使用舌、齿、唇。教师可有意识地放大舌、齿、唇的使用幅度,用灵活的舌头把好字音形成的最后调节关。
⒊美化发音质量
声音清晰、悦耳是教师声音运用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纠正一些不良发音,美化音质,主要做到:(1)灵活运用发音器官;(2)充分调动五腔共鸣。
二、运调的技巧
运调的技巧即掌握正确的语调或声调的技巧。教师的教学口语不仅要清晰准确、字正腔圆,而且要婉转动听,如珠落玉盘,这就要熟悉语调,并能正确而恰当地运用语调技巧。语调一般包括重音、停顿和句调。
⒈重音的技巧
重音在教学中的直接作用就是强调,它通过教师对某些词、词组或句子的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可以从三种方式上运用重音:(1)语法重音,即一句话中的某些语法成分重读。(2)逻辑重音,即根据教学中表情达意的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重音。(3)感情重音,即教师着重表现爱憎或喜恶的感情时所造成的重音。
⒉停顿的技巧
停顿是语句或词语之间语音上的间歇,它就像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使教师的口语具有韵律美和节奏感。教师同样可从这三种方式上运用停顿:(1)语法停顿,即根据语法关系来处理停顿,其目的在于保证语意的清楚、明确,通常以标点符号为标志;(2)逻辑停顿,即为突出某种语意而处理停顿的一种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强说话的逻辑力量,显示讲话内容的逻辑层次,通常是在意群之间而不是意群中间出现。(3)情感停顿,即为了表达特殊情感而做的停顿。它不受逻辑的制约而受感情的支配。它常常出现在教师感情较为激动的时候。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巧妙地运用停顿。
⒊句调的技巧
句调就是说话时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通常有四种:高声调——全句调子由低到高,尤其在句末有明显的上扬,且气息多呈短促状态。它多用于表示惊讶、疑问、号召、命令、激动的句子。降抑调——由高至低,句末有明显下降,且气息一般呈缓慢、深长的状态。它多用于表示肯定、感叹、请求等句子。曲折调——调子变化多样、或是前升后降,或是两头低中间高,或是两头高中间低,且气息呈深浅、长短、缓急、粗细等多种状态。它常用于表示感叹、讽刺、愤怒、怀疑等句子。平直调——全句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从头至尾句调平直舒缓,且气息在运用上较为均匀和平稳。它常用于叙述、说明和解释。表示冷淡、迟疑、思索、严肃的句子多用平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将四种句调交替使用,以使教学口语波澜起伏、变化多样。
三、掌握节奏的技巧
教师讲课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说话的高低强弱、轻重抑扬、长短快慢等方面进行有规律的交替重复,从而形成声音上的变化,这就是节奏。掌握教学口语的节奏,要注意:
⒈音量音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教学口语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教学质量。如果声音过高,会引起超限抑制,学生的神经容易疲劳;如果声音过低,达不到感觉域限,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涣散因此,应以适中的音量音速来进行教学。
⒉讲究整齐、抑扬、回环的和谐美
只有和谐的声音才是美的。而声音的和谐可以通过整齐、抑扬、回环几种形式获得。教师如果能巧妙运用这些形式,就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⒊处理好疏与密、浓与淡、雅与俗、断与续、展与收的关系
教师的课堂教学口语要获得节奏感,应该做到:疏密相间——大密度的知识传授之后有短暂的放松;浓淡相宜——浓烈、热情、充满激情的表达与天井、柔和、平缓、持重的讲述有机结合;雅俗共存——温文尔雅、纯净高尚的语言伴之以通俗易懂的讲授;断续结合——整堂课连续的教学中有停顿、有过渡、有转换;展收并蓄——一节课的教学要求要舒展、流畅,也要明快、果断,独立成章。这样,教师就能以优美的旋律赢得学生的信赖和教学的成功。
四、自我控制的技巧
教学语言的自我控制,是指教师在讲课中,能意识到自己的语言输出,并对自己的语言输出给予准确的控制,使其在发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合乎自己预先的设计,并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的。
⒈备课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良好效果的取得依赖于许多条件,其中,教师备课是否认真细致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还要特别注意准备好口头语言。既要准备语言内容,也要准备语言形式。
⒉自我监听中及时调整语言的输出
所谓自我监听,即教师不断将自己实际发出的声音与自己想要发出的声音进行比较,及时调整那些不符合自己预想的语言,从而使讲课的效果更接近于自己的意图。因为教师在给学生讲课时,不仅学生在听教师讲话,教师也在听自己的讲话。如果教师不是无目的地听,而是自觉地将讲出来的话与想要讲的话进行一番比较,对自己所发出声音的强度、速度、语调、语音等进行检验,对不合乎自己预先设计的语言加以修正,那么,教师就会对自己的教学心中有数,就会使教学活动更为有序。
摘要:为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文章探讨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策略,包括:提高对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提高对教师教学反思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策略探讨;教学反思;小学语文;农村教师
由于农村学校教师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教学交流的机会较少。因此,为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师反思十分重要,对此,本文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农村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指导作用。
一、提高对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见识、拓宽视野,不管是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学科方面,都需要及时充电,让自己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领军人物[1]。
(一)书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的特点是简易性与灵活性。教学后记看起来比较琐碎,但其是教师通过思考,总结出的教学体会,故而比较宝贵。书写教学后记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还能够为后面的教学提供资料。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堂教学成功的地方,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本节课的创新点,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写教学感悟。
(二)撰写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
撰写教育叙事与教学案例是能够有效提高教师自身教学反思实效的方法。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教育叙事在反思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并根据相关要求认真撰写教育叙事,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点滴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的起因,以及最后解决的详细过程。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养成撰写教学案例的习惯,以便对教学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优缺点,并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基础。
(三)学校制定教学反思标准
学校应该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地域差异及经济条件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师教学反思的标准,以供教师参考,帮助教师理清哪些内容需要反思,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反思。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师反思的水平及反思的质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多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可以通过互相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教学内容,然后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需要、学校的特点及学生的因素,合理地选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
二、提高自身教育理论素养
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在看待问题时会比较深入,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身丰富的理论基础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反思的深度与广度与其他教师相比会比较深[2]。
(一)文献阅读
阅读相关文献不仅可以补充教师匮乏的理论知识,还能够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但是,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最缺乏的是对理论知识的储备。因此,为了更好地增强知识储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阅读与教学相关的教育资料,还应增加对教学反思、教育研究等书籍的阅读,及时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理论指导与理论依据。
(二)借助网络平台
很多农村教师都忽略了网络对教学的作用。通过对各教育网站的浏览,能够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从这些教育网站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这不仅有助于农村教师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能弥补其教学方法的不足。
(三)增强对本学科的研讨交流
增强研讨交流,让本学科的教师发表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将智慧放到一个筐里,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教师从其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能够让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其他教师的经历能够更加让自己清楚问题形成的动力机制及原因。
三、提高对教师教学反思方法的指导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很单一,因此,学校应提高对教师教学反思方法的指导,丰富他们的反思方法。常用的教学反思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提问法,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回顾,从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整理到本子上,以便进行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法,该方法有助于实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的目的;交流探讨法,教师之间通过互相交流,彼此吸取对方的优秀之处,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多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共同提炼可行之处,以便用于今后的教学中,这种方法也是教师之间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方式;教学分析法,教师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能够有效减少在以后教学中的失误。
四、结语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增强对教学过程反思的水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作者:鲁汉荣 单位: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发窝小学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主要问题
(一)思想亟需转变,缺乏自我创新。小学语文是学生启蒙阶段最重要的学科教育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传统知识点教学以及“满腹经纶”已经不符合当代教师的教学标准。一线教师要摒弃部分传统枯燥的教学设计,更不能依赖自己以往或者其他教师的课件进行整合。目前部分教师传统思想严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现代辅助技术不掌握等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难以提升。教学能力提升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只有教师转变思想,通过创新使课堂充满情境和乐趣,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味灌输,而是主动参与、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最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获取经验。
(二)教学反思不及时,培训指导机会欠缺。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当前一线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反思采取应付的态度,教学工作随着下课铃声响起而结束,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内容学生是否都已了解、教学方式方法是否得到改善、教学课堂氛围是否好转等都没有顾及,教师自我教学能力得不到反思与总结。另外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即使有意愿丰富课堂内容,但发现经过教学设计后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遇到突发状况无法应对,迫于无奈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的灌输知识,究其原因缺乏科学专业的培训和教学指导,但目前地方学校培训力度不够,培训范围不广,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更谈不上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规划。
(三)缺少自主学习,科研意识淡薄。目前个别教师缺少自主学习,常常以多年的经验以及雄厚的知识储备自居,而且由于评价体系的制约,部分老师认为提高学生成绩是首要任务,科研方面与其他教师备课、评课便可以替代。也有部分教师有兴趣和志向做科研,但是目前地方小学能提供的科研平台太少。老师们应该主动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加以研究并总结,这样才能从提升自我教学能力,学校层面也应该尽可能的为一线老师提供科研平台以及创造科研条件。
(四)评价制度制约。目前我国地方小学语文教师的评价体制与国家提出的新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不完全相符,虽然小学阶段并没有强制性的升学要求,但在某些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看重的仍然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而成绩会直接和职称评定、评优挂钩。教育管理者出发点是要提高教师甚至是学校整体的执教水平,但在操作中却走入过分注重分数的极端。一线教师面对这种评价制度只能将原本用于提升科研能力、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时间用来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和试题讲解,这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方式的确可以提高分数,但却与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饱受诟病。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
(一)转变思想,培养自我创新意识。教师应将改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将学生的需求同教学目标与教学进度完美结合,丰富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能用微课堂甚至是网络技术补充教学内容,课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书本上的内容更情境化的传递给学生,课下使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提供知识扩展,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授课方式可以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多样化,授课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定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语文知识竞赛,人文历史活动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只是能用分数来证明,还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二)加强教学反思,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应该对自己从备课阶段开始至教学结束后的全过程进行记录,每堂课后针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课下询问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及问题,课后与教研组教师共同讨论分析,并不断反思和总结。另外针对目前偏重于理论指导的讲授式报告培训,学校层面应建立校本培训制度,针对老师“走不出去”的情况,将学校作为师资培训的主阵地,内部通过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进行培训,校外邀请其他学校名师进校园举办教学实践交流活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使校本培训工作达到制度化、科学化、规模化。
(三)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科研能力。语文教师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学习,要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去分析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科研工作,学校层面也要推出校内提升科研能力计划,鼓励引导教师自身树立科研意识,重视教学方式和授课技巧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典型教师的科研宣讲和培训,让其他教师感受到科研就存在与日常教学中,互相交流不断反思和研讨来提升科研能力。
(四)改变教师评价制度,评价方法多样化。新课标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层面就应该重视多样化评价考核方式,将学生学习成绩的结果评价与教师教学过程评价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与期末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等。具体做法是学校应成立专家组在教学过程中对授课教师进行随机随堂调查,对教师是否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否合理开放和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授课方式多样化情况、授课技巧、课下举办针对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核;期末再对教师进行科研能力、学生成绩与评价、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核。
作者:杨彦彦 单位: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1处境
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城乡结合部的方方面面都无形地改变着,既逐渐失去了乡村社会特有的乡土气息,同时也尚未真正融入到城市化的角色,而是处于一种游移状态。其本质是一种畸形的发展状态,我们当然大可以将其看成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因为任何一个时期社会的进步都必然有其相应的牺牲。而现实生活中,尤其是身处其中的人们,并不是完全自主的,因为更大程度上他们处于一种分裂状态——逐渐与生命之根“乡土”脱节。如此一来,肩负重大历史使命的小学更是“在劫难逃”,学校的各方面都发生着重大改变,其管理、教师、学生等,莫不如是。位于这一大背景下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又具有特殊性,本来作为社会人文科学之母的语文承受着巨大的社会现实压力,虽然短时期内难以显现,但随着社会的不断继续演进,其功用便愈显突出。城乡结合部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自己所遵守的学校管理模式或者学校领导者发生了变化,没有了以往的特色——乡土色彩;另一方面,面对的学生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变化——乡村少年逐渐步入历史的尘埃,而又不是纯正的城市儿童,他们在这里接受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初等教育,而自己却并不具备人格上的完全独立。所以,既介于城市与乡村又介于学校与学生简论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谢秀琼(重庆市黔江区菁华小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的境地,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自己也当时时思考。
2素质
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既肩负着语文教师共有的历史使命,而又处于上述的“两难境地”,他们素质的高下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同时时代也将其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不同的人在同一个环境里,总是有差别的,虽然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别,但总的来说,他们又有着相同的缺陷。
1)思想观念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多教师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虽然人员构成上,有的教师本身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起初他们也是地道的乡村教师,只是当该地被纳入到城市范围后他们便开始转型;有的则是在该地被纳入城市范围后从下面的乡村通过考调等途径加入到了该地的教师队伍行列。他们的意识都很难转变,自己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从乡村教师变成了城市教师,有了一种身份的转变或者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忽略了自己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同时,我国已进入全面新课改,虽然从上到下都在说新课改,但很多小学教师认为这只是口号,农村和城市进行同样的改革似乎不太可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城乡结合部又是一种“中间”或者“游移”地带。教育资源稍好些的地方或者会象征性地试一试,条件稍差者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完全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
2)基本功不过关。(1)专业知识不扎实。当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都是以前的师范生出身,他们的专业知识并不过关,这并不全是他们的责任,毕竟中等师范教育是特定社会时期的产物。可大部分的教师,自从有了“铁饭碗”后不仅很少学习,甚至有退步的危险。(2)普通话水平不高。普通话水平不高,是我国教师的通病。作为学生启蒙阶段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语言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现在的一些高校学生,他们当中有些同学的普通话带有很浓的乡音,当问及为何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还不能把发音纠正过来时,他们都说已成型了,小学的时候拼音没过关,在农村又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老师都是用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教的,他们也没有什么标准可参照——现在的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很大程度上依然如此。(3)汉字书写不规范,只要仔细观察一下身边的学生写字,就会发现有好多孩子不会按汉字的笔顺写,可以说,责任应归咎于小学语文教师。
3)敬业精神不够。大部分教师都是该地的居民,虽然很少再有一亩三分地,可很多教师有第二职业,或小商店、或麻将馆等,他们的精力已被分散。因此,放学后,他们还得匆忙回家做家务或“正事”。他们认为给小学生上课凭自己的经验可谓小菜一碟。新教材、新课改来了,老教法照做,捧着教参,并不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灌到底,灌完了事。另外,当站在三尺讲台上有了些历史后,人也稍微上了点年纪,便会出现“职业倦怠”,都想清闲清闲,对工作便随意敷衍。
3路在何方
造成目前上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但这个过程相对来说要比较长。所以,我们城乡结合部小学的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寻求优化发展,而不能在等待中寻发展。针对以上现状,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价值观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都仅把教书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很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亦如是。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少年们在学校所获得的人文熏陶、知书达礼或许是给予家庭最大的安慰之一,而人文熏陶更多地来自语文教学。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2)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充电”,即使是知识原始积累较为丰富的老师也应如此,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有了不断进取的劲头,不但具备了教好学生的条件,还可以用这种精神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做个有心人。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学会利用资源,发挥自己的特色资源,城乡结合部的很多东西是城或乡所不具备的,但城或乡所有的自己却有。例如,和城市学生比起来,自己的学生和乡村儿童一样能分五谷;与乡村相比,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城市一样,也有互联网、多媒体设备等。教师作为烹调者,要本着调出美味佳肴的信念,立足于有限的原料佐料,多学习新颖的煮法炒法。城乡一体化的路还很长,城乡结合部的语文教师有着特殊的影响,虽然也有着诸多的不足,但只要尽力去思考并付诸实践,相信前景也会因我辈的付出而更加美好。
作者:谢秀琼 单位:重庆市黔江区菁华小学校
一、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内涵
1.教师的口头语言素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准确规范应用。正如上文所说,语言素养要立足于运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教学观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专业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丰富的语言姿态和肢体姿态,尤其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也是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地强调过多的抽象语言修饰来向小学生阐述问题或者观点。这一点恰恰忽略了教学对象的适应情况。作为小学生,抽象的语言概念和语言素养并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填鸭式灌输抽象的语言概念和教学内容反而事倍功半,甚至有的时候会出现很严重的后果。相反,如果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一方面有助于小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快速深刻地形成记忆;另一方面又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对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时代对于现代教育的需求。
2.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的教学课堂,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撑起一台戏的场面,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同样也像苦行僧一样,把课堂的教学当作一种负担,课堂的教学效率可想而知。而如今,多媒体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化,少了一份人性的亲和力,这也是需要教师用自己良好的语言底蕴将整个课堂“活”起来。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
1.使用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是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养最基本的要求。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教师都要以身作则说普通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使用普通话也是一名教师的职业形象的体现。
2.提高专业语言表达,抽象与生动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围绕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授课,学生的思路和问题是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所以要有自己的专业表达,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准确明了的解释。讲解时遣词造句要得当,符合语法。教学的基本观点要明确,不能界限模糊,使得学生在关键的概念和问题上模棱两可。教学用语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虽然说小学生在特别抽象的问题上难以理解过于专业和学术的用语,但是教师要先让学生形成概念,同时,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这个抽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合理地运用抽象语言和生动语言,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整体的教学要具有逻辑性,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不能零散无序。
3.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有一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一站到讲台,语言就不连贯,“恩……”“额”“然后”“就是”一类无关的语气词太多,学生听起来也会很吃力。所以要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幽默性,同时也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不是单纯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而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解决相应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教学语言丰富,措辞优美,就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也更容易得到启发,思维就会更加开阔,不会受到局限。教师在分析教学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深刻、精练,那么学生就会更好地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解决问题。
4.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以及使用文明用语。语言素养往往和文学素养是紧密相关的,老师要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庞大的阅读量结合教学情境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的语言是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培养还在进行,所以小学生把教师作为语言学习的榜样,模仿和学习教师的语言习惯,这个时候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出真知,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为学生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同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形成符合教师职业需要、个性化的语言,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作者:郭延磊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 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新课程课堂改革的生机。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能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坚持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教学原则,适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 角色转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吹响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号角,《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的问世,给我们带来了新课程课堂改革的生机。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未清除的遗留问题:一是还未彻底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能自觉地更新教学理念,适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欣赏者。本文针对当前的现状,对小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使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师更好的适应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语文教学总是老师以讲读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接受现成的结论。这种让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过分强调学生接受,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感悟、发展和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宰者,具有最高的权威,高高在上,脱离学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我们好多教师认为自己的话学生必须言听计从,一旦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就会认为是对自己的大不敬,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语文教学的新原则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教学原则:
(一)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二)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学困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三)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目标死板,教学形式单一,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在教师语言轨道上运行,这样课堂教学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也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三、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小学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以管理者身份出现,或多或少、有意识或无意识存在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学生本来就是不懂事的,本来就需要教师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服从管理的是好学生,不听话的是坏学生等等。就在这样的“管理”中,培养了一批批平庸的“标准件”。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这里所说的组织者,好比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作为主持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从而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受益颇多。
(二)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
讲了多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不可能成为主体,而只能是被动学习的客体。新课程要求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个双重角色,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所谓引导,是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当是引导,而不是强制。作为引导者,教师 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
(三)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
总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从根本上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历史性的转变,它呼唤着站在改革浪潮前沿的一线教师们要从自身出发,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特点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制约教育教学发展的、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自主学习的组织者、良好品德的促进者、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表达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作为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其语言还有更多的功能,也应有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那么教师的语言该具有哪些特性呢?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个问题。
一、语言的知识性
韩愈早在《师说》中就提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尽管这句话的内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以为,能否真正给学生传授知识,始终应是检验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觉性还较差,要想普遍地培养他们课外坚持自学的习惯是不容易的。尤其语文学科中口头预复习这样的“软任务”,是极易被他们忽视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自然成为他们用来学习、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而渗透着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目的的明确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则是他们定向思维的主要导向,由此便使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和大容量性。也即,要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
二、语言的精炼性
我认为教师的语言要达到“精炼”,决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听过所有的优质课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的语言非常精炼。该说时才说,不该说时决不去唠叨,说的时候,也一定是字斟句酌,画龙点睛,这就是大师的风范。相反有的老师课堂语言罗里罗嗦,一句话反反复复讲多少遍,使人耳根不得清静,无法静心去思考,话虽多却无效。
三、语言的启发性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即使是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也需要教师语言具有启发性,更何况我们所实施的自主互动教学模式。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教师会设计出不同的设问方式,而有的提问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有的就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也就是没有启发性。所谓有启发性,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方向和空间。不少老师都有一个急于将结果或方法抛给学生的毛病,于是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直抒胸臆”留给学生的往往只剩下“是”或“不
是”了。
四、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高度知识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够的,若遇到“说者有心,听者无意”的情形,原本预期的效果便于无形中大大削弱了。
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即使知识容量再大,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仍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我听过一节课老师语言平平,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下像被打了霜的茄子,更有甚者在下面大呼“催眠曲”,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媒体领域的渐渐“入侵”,语言幽默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师在授课中,往往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插话。这种“碎语”往往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反之,教师语言要忌使用不规范的语言,不规范的语言会导致学生用语混乱,思维混乱,遗害无穷。二忌冷语。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这样会使学生受到不应有的刺激,使稚嫩的童心受到伤害。三忌脏语。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有缺点的同学,对他们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这样会在学生的心里播下自卑的种子,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四忌咒语。有的老师会对班里的个别学生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如 “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这类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
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要作到: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求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上课时字字珠矶,句句似诗,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这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可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奠基工程,相应地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素质,笔者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要有高尚的政治情操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课文内容大部分是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典范,如革命先烈勇于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故事,仁人志士勇于献身民族的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还有许多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勇敢、助人为乐等德育内容,如果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浏览,在讲课过程不能感染学生,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要对政治、社会事事关心,关注国际国内风云变换的世态,敢于揭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见义勇为,见不义敢说敢斗,身教言传,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学生。
教师在讲有关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文时,摸其声,拟其状,关键处声泪齐下,痛骂喜兴,表于言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语文教师要有相当的文史知识和文学修养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童话等各种体裁都有,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
语文教学的目的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二是语文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潜移默化的教师身上受到影响,有时不知不觉中从教师身上受到的影响效果强烈而持久,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许多大作家都提到过他们的启蒙老师。
当一个教师的宿舍里有几橱书,他常常在读书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报端,可想而知,学生对这个教师有几分敬意,无形中学生自觉模仿教师的行动。
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写作,不断地有新作从报刊电台发表出来,如果教师写不出东西,怎能教学生写出好文章呢?这方面山区优秀教师刘让贤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文章经常登报,并编纂出书,由他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在省内外报刊中登载。激发了山区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知识,还要有比较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甚至还必须了解一点高新科学技术,因为所有这些都会在教学中用到。例如:《黄河像》、《琥珀》有考古、生物学知识,《凡卡》要有旧俄时代的历史知识,《冬眠》有动物知识等,还有生理卫生、天文地理、民族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仅靠语文知识是讲不透的。
四、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吹拉弹唱,能书能画的教师容易得到学生的喜欢。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的是书法,老师的“三笔”字写得好,学生的自然就好,教师的宿舍是研究室,文学名著、文房“四宝”、名家书画、名词名言贴满墙壁,都会显出小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风格。
语文教学可说是集德、智、体、美、劳、五育于一炉,这就要求执教者有一专多能的过硬本领,对于一个仅有语文知识的教师来说,是不能胜任的,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多才多能,一专多长,具备多方面的涵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过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比较陌生,他们认为“‘春风不度玉门关’,‘山高皇帝远’”,课改只适合大城市,农村改什么呢!现如今,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城镇波及到乡村。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感到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倡导新课改的今天,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弥补、提高、完善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做一名新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措施,以供同行和专家们指正:
一、转变教育观念,研究新课标
教育观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着统摄、导向和调控作用,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自觉摒弃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我们应仔细研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要求,熟悉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新课改的精神贯彻落实到备课、讲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只有转变了教育观念,才能有动力去创新,去实践一些新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理论水平
1.多读书,读好书今天,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书。我们要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平时可以自己购买一些书或向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借阅,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教师若才华横溢、素质过硬,本身就是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他将感召那些闪烁在迷茫夜空里的童心,使其发光,最终成为一颗颗独具特色的耀眼明星。
2.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我们可以经常听取优质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揣摩他们的授课技巧,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卫星电视,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增长见识,增进技能。
3.参加培训课,拓宽“充电”空间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只有把自己变成汩汩不断的泉眼,才能为学生的心田注入新的清泉。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县市级的教师进修学校和培训中心的短期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等。
三、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有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农村的孩子多受地域的影响,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诚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新课改的今天,农村孩子的课堂不再是那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他们拥有的是新型的农村大课堂,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也会展翅翱翔;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多,从而使他们走出农村,走向世界,去领略外面的精彩。
(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小学,广西 河池 530709)
摘要:强调素质教育以来,教师教学评价也逐步向开放性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是汉语的字词句,还需要通过语文课堂,提高语言感知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对于如此繁重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是多形式、多方面的,能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但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单一,在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下,仍只重视教学的结果,却不重视教学过程,因此有必要引导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从结果为导向发展为过程导向;从教师教学评价导向的高度理解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并从方法论上研究如何引导教师教学评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
一、前言
过去教师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教学效果上,但现今的教学评价还应关注教学过程。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自信表达、自由思考、多元化学习等。所以教师教学评价导向应从结果向过程发展,但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教师教学评价理念较为守旧,学校及家长只是用孩子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导致一些有想法的教师不敢尝试新型的上课形式,给教师及学生造成重大的教学负担及学习负担,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进步。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评价内容单一
新的课程标准中虽然指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引导学生发展,因而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也应从这几方面进行评价。但在现实情况中,人们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时仍过于重视结果,因而在评价教师上主要的考察点是知识与能力,对于教师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考察不足。
(二)教师教学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主体应是学生,但在现实情况下,评价教师教学的主体却是学校与家长,这造成直接接触教学的学生却不能参与评价,这种本末倒置的评价方式,造成教育一味地迎合学校及家长的教学要求,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需求。不能有效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与学校、家长合谋对学生施加压力,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能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效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教学方式应是多样的,但现今的教师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成绩论英雄,在教师教学评价上主要结合学生的学生成绩进行绩效、职称的评价。但教学评价方式应融入多样化的形式,用一些新颖的方式去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将一切评价量化、格式化,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不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教师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指导教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改进教学,因此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应结合多样化的形式进行评价,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结果导向过渡到过程导向的必要性
(一)结果导向,学生片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中以结果为导向是一种普遍的情况,但近年来城市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理念也有所改观,学校及家长都鼓励教师用多元化的方式带领学生多元化发展。但农村教育一直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短板,如果抛开农村教育硬件设施上的不足,将视角放到教学质量上可以发现,一些即使学习成绩很好的孩子在走出农村,走进大学及社会时,在待人接物上很容易出现不自信、被动、畏惧的情况,这虽然与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学校教育是否能完全摆脱关系?是否应该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二)过程导向,学生教师共同进步
要避免结果导向,那什么是过程导向?过程导向表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培养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多样化的活动,避免单调的学习,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教师教学评价的引导下,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会形成较好的学习观念,从多方面完善自己的人格。教师也会在这种评价体系下敢于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会轻易否定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方法分析
(一)宣传过程导向,理解新理念
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中,首先应宣传过程导向,让学校、教师、家长理解过程导向,在评价中融入过程导向。基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尤其是农村地区,家长普遍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拼音,写字词,如果孩子能掌握拼音、单词、句子,熟读课文就是教学的成功。而在一些城市中,学校、教师、家长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已经有所改观,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自主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认识字词上更强调学生的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教师自我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融入过程导向,最主要的在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因为只有提升教师自我素养,学校、家长、学生才能从过程导向目标中评价教师的教学。否则没有过程导向教学,何来过程导向教师教学评价?因此提升教师自我素养既是目的也是结果,在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过程导向中,教师自己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素养,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多方面的提升。例如,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教学情况,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课堂设计、作业设计、学生学习评价上融入过程导向教学。可以在班上开展“小小发明家”的设计活动,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图画的形式画出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要发明的东西,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结合不同的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尝试新形式,融入新评价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还应尝试新形式,融入新评价。这意味着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形式与标准,而是将学生作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半学期可以开展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敢于评价教师的教学。当然小学生的思想不尽成熟但确是真诚实在的,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最棒的老师,作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评价的导向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因为汉语作为母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只是将其看成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很难活学活用,将语文融入到生活中。但融入过程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使过程重于结果,教学导向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城乡教学水平不均衡的情况下,更应倡导农村小学融入过程导向的教师教学评价,让过程导向评价引导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语文教育教学法的不断研究,“微课”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微课是按照新课标和教学实践的要求,以视频为载体来记录教师的上课内容。在微课的录制过程中,需要教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以便帮助教师制作好微课视频。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微课的特点,来探讨一下微课对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研究。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
小学语文是学生所学的最基础的学科,也是最重要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初始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拼音和汉字。当学生进入小学高阶段的时候,还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压力,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一情况,微课的出现改善了这一现状。微课以其信息化、简洁化的特点,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有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训能力的提升。
一、微课的设计是一种信息化教学的过程
微课是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制作的,教师根据一个知识点来设计一个5-10分钟的视频或者PPT加音频。在小学语文微课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师从网络上寻找教学资源,然后根据教学资源进行筛选,选出适合于小学生思维的网络资料进行编辑。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运用手机、DV等摄像设备进行拍摄,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对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具有了解。
例如,当教师教授到《迷人的九寨沟》这课时,教师想要对这节课设计一堂微课,以方便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去上网搜寻微课资源,进行信息化的处理。首先,教师先上网搜寻一些关于九寨沟的图片和视频,并且对这些图片和视频进行筛选和剪辑。然后,制作一个PPT,PPT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主要是辅助教师讲解而采用的。最后,教师用DV或者手机进行录制,在录制的过程中,要保证画质清晰,声音响亮,如果收音效果不好,教师也可以进行后期配音,以便达到良好的声音播放效果。整个微课的设计过程,就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程。教师应当经常采用微课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对新型教学法的了解。
二、微课可以促进教学各个环节的实施
微课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专门的方法,而是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课堂教学方法来分类,可以把微课划分为11个类别,较为常用的类别是讲授类、问答类、演示类和练习类。不同的微课类型运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教师在制作微课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制作,以便微课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当教师教授完《唯一的听众》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练习类的微课,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练习。首先,教师要明确课后作业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而设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任务而布置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唯一的听众》的教学目标设置课后练习的微课。其次,在设计微课时,教师可以寻找一些相似的图片,在图片上写出问题,如:“老人是怎样帮助作者的?”、“为什么作者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听众时,总会想起那唯一的听众?”。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起课堂上所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录制视频,直接在视频中对学生进行提问。最后,教师在视频中说一句话,让学生模仿这句话再写两句。如:“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莫大的鼓励”。通过这种练习类的微课,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温习课堂内容,让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再感到无聊,有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三、微课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时代的到来,就像当初课件时代到来一样,需要教师去抓紧学习,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教学方法的落后必然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微课的出现显然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微课的制作和设计,可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也可以提高课堂上课质量。
例如,课堂的教学环节主要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学习新知识、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在每个环节教学中,教师都可以运用微课来辅助教学。在导入环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好微课,在上课时播放微课视频,可以更加生动,栩栩如生的导入新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整堂课录制下来,在课下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剪辑,将整堂课剪辑成微课,在剪辑的过程中,也是教师的教学反思的过程,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在制作微课后,可以积累大量的网络资源,有助于帮助教师进行后续学习,提高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整合和采编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以其短小精悍的授课方式成为了教学方法中的新宠。教师使用微课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制作和设计微课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摘要: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城镇推及到乡村。由于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深感自身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这与基础教育转轨的需要是不能适应的。阐述了在新时期牧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牧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也在渐渐地改变,教学手段与方法也在不断提升。教师也在新课改下,不嘧变教育观念,运用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牧区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时,越来越觉得自身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推行。在大力提倡新的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一名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去加强、提升、升华自己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的要求匹配起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重视学生们的预习作用
1.1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基础;用教育学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无效劳动。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倾向。教师针对学生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1.2 教师如果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机会,作为牧区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学生根本当有动脑。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可能解决了,有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
2.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理论水平
2.1 多读书,读好书今天,不少牧区语文教师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为"体力劳动者",一本教案用了几十年,不翻新,无变化。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书。我们要弥补自己文化水平和专业上的不足,就必须用知识武装自己,知识从哪里来?主要是从书本上来,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书,不仅要研读教育理论论著,也要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平时可以自己购买一些书或向校图书馆、县市图书馆借阅,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师者,应该多才多艺,具有杂家风格。教师若才华横溢、素质过硬,本身就是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他将感召那些闪烁在迷茫夜空里的童心,使其发光,最终成为一颗颗独具特色的耀眼明星。
2.2 听取优质课,向同行取经我们可以经常听取优质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取经,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揣摩他们的授课技巧,有条件的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卫星电视,观看优质课堂教学录像,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增长见识,增进技能。参加培训课,拓宽"充电"空间作为一名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只有把自己变成汨汩不断的泉眼,才能为学生的心田注入新的清泉。我们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县市级的教师进修学校和培训中心的短期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等。
3.因地制宜,大胆进行教学创新
有些牧区小学语文教师经常抱怨:牧区的孩子多受地域的影响,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诚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新课改的今天,牧区孩子的课堂不再是那几十平方米的教室,他们拥有的是新型的牧区大课堂,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思路一点一滴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就会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和进步,将来也会展翅翱翔;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一同成长,逐渐变得成熟和充实。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是支持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也是牧区基础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作为一名牧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只有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各种要求,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多,从而使他们走出牧区,走向世界,去领略外面的精彩。
4.完善课堂结构,巩固教学成果
牧区小学语文教学虽以课堂教学为主,但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这是由小学语文教学的循序性和综合性决定的。所以,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完善课堂结构,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这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又一有力保证。我认为,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把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纳入课堂结构的范围中,不能只注重授课,没有预习、课内练习和课后作业,因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能够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中或课后抽出适当的时间,评改作业、练习,这就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教与学中的优缺点,优化教法和学法。课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反复琢磨,不断探索,需要因师而异,因学生而异,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