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石油经济论文

石油经济论文

时间:2022-04-15 05:58: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石油经济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石油经济论文

石油经济论文: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思路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各大石油公司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分析了我国石油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的碳排放情况以及石油企业经营模式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石油企业经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建议,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低碳管理企业经营活动、创新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文化建设、承担社会责任。

关键词:低碳经济 ;石油企业 ;管理创新 ;油气改革

1低碳经济促进石油企业的变革

中国已经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排放目标,而我国早在2006年的时候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CO2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在2009年的时候更是占到全球排放量的24%。因此,我国想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对于我国来说是一大挑战,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石油企业既是国家的能源命脉,是高碳排放行业,也是实施国家低碳战略的重点行业。面对国际低碳经济的大环境,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必须进行低碳化。目前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主要是由国有三大石油公司垄断,这样的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三大石油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可以进行优势互补,为技术攻关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石油企业伴随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能源产业发展多元化。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都属于“绿色能源”,新能源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如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裂变能等。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我国更应该抓住机遇,争取走在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前端,为进一步实现能源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占据有利形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规模化、一体化的生产方式,达到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效的效果。此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低碳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石油石化企业带来生态效益,也同时为石油石化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2石油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低碳经济追根究底是依赖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理念转变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低碳经济成为未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对于中国石油企业而言,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发展趋势。这要求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当前高排放、高污染的现状;低碳管理企业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效率;创新低碳技术,实现企业的低碳化生产;加强低碳文化建设,提高全员低碳理念;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全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需调整产业结构。中国石油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形成以生产石油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增加消费者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将促使中国石油企业发展清洁能源。这对于传统的石油生产商而言,未来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从传统的石油生产转变成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并逐渐扩大清洁能源生产比例。天然气作为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其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远低于煤炭和石油,是中国石油企业产业调整的重点方向。此外,还应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业务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需低碳管理。

中国石油是典型的传统大型企业,其行政式的企业管理活动已无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石油未来要实现低碳管理,从集团总部管理到下属单位管理要始终坚持低碳方针。从管理职能、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管理活动进行改革,明确低碳发展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对管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实现低碳管理。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要创新低碳技术。技术创新能力是石油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影响石油企业低碳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要素。现阶段,对于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的掌握,中国石油企业普遍表现较为薄弱,也缺乏形成一套完整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提高低碳技术水平、吸收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完善低碳技术体系将成为低碳经济环境下中国石油企业的重点发展内容。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需加强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崇尚生态平衡、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尽管中国石油企业积极推进和实施低碳发展,但全员低碳发展理念不够牢固,整体低碳文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低碳文化的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的倡导和自下而上推动。从领导到员工,从总部到下属单位,要积极开展低碳文化建设的相关活动,如培养工低碳理念、开展低碳文化活动、宣传节能减排等。

发展低碳经济,中国石油企业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作为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石油行业,是促进和带动各行业经济发展的标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作为一国重要的经济组织中国石油企业将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对于自身而言,要严格执行国家环保要求,尽可能降低企业“三废”排放;加强能源效率的利用,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对于企业对外发展,应尽可能多开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活动,倡导低碳经济文化,带动地方低碳经济发展。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路径探讨

摘要:石油是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其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燃料的重要责任,石油行业的地位非常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石油行业由小到大,实力不断增强,给经济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时期石油行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的增强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这成为了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于增强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所在,围绕这些原因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以期给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带来更多的指导。

关键词:石油行业;竞争力;意义;策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以及消费国之一,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石油产量2亿多吨,石油消费量5亿多吨。尽管我国石油行业规模很大,但是行业经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这对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来说是一个危害。在目前我国原油消费量不断提升,同时本国油气资源贫乏的现实背景之下,我国当务之急就是要对于目前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的增强石油行业经济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这一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强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增强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保障石油充足供应以及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两个层面,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提升重要意义的深入分析。

(一)确保原油充足供应

我国原油消费量逐年攀升,原油供求方面存在较大的缺口,仅仅依靠国内的原油供应,远远不能够较好地满足需要,目前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在60%以上,如果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强的化,一旦国际原油市场出现波动,就会导致原油供给的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下,需要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方面来不断提升,扩大自身在原油市场供求方面的影响力,确保石油充足供应。

(二)维护国家安全需要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原油战略储备量比较小,远远满足不了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这很大程度上与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强有关。针对这种情况,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增强石油行业的经济竞争力,让石油行业企业能够根据国家的安全的需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为国家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希望通过以下几个原因的深入分析,明确未来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点所在。

(一)垄断机制没有破除

垄断机制毫无疑问是我国石油经济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石油行业属于典型的垄断行业,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少数几家国有企业垄断了国内石油行业。从那些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比较强的国家和地区来看,无一例外的都在这一行业采用市场竞争的模式。在垄断机制下,这些企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竞争实力不强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企业没有充分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在与国外石油巨头相比中明显的处于一个劣势地位。

(二)国际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石油企业这些年虽然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因为起步比较晚,加上经验不足等原因,整个石油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依然偏低,具体表现就是,国内石油企业在国外的油田数量少,产油量不高,市场基本上集中在国内,在国外市场占有率很低,难以较好的统筹国内、国外两个石油市场,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石油行业竞争力的提升。毕竟国际化程度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又反过来会对于整个行业经济竞争力产生影响。

(三)产品技术含量较差

石油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目前我国石油行业企业在技术水平方面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就是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产品基本上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产品占比不高,举例而言,高端的润滑油就生产不出来,产品生产成本高,产品品质较差导致对于环境的危害较大等等。在目前国内石油消费市场相对封闭的情况下,石油行业企业可以生存无忧,但是一旦直面国外竞争对手的竞争,将会因为技术层面弱势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三、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提升策略

面对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薄弱所带来的各种危害,需要充分意识到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的迫切性,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来实现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一)破除垄断机制

我国石油行业的垄断机制需要在条件合适的时候尽快加以破除,解除民营资本进入这一行业的各种限制,全面的激发民营资本进入这一行业的积极性,一方面可以推动这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还可以实现在行业的充分竞争,通过竞争迫使行业企业更加的努力的提升自身的经营水平。垄断机制的破除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石油行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更加优化配置,带来行业的更具活力。在石油行业垄断机制破除方面,需要相关部门下定决心,做好顶层设计工作,根据国情来稳步的推进石油行业垄断机制的破冰,从而顺利实现这一行业从垄断向竞争过渡。

(二)提升国际化水平

我国石油企业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国际化水平,而不是将生产以及市场都集中在国内,有实力的石油行业企业需要积极走出去,不仅仅是购买好的油田,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也要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全面的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小心谨慎,对于购买的企业、油田都能够做好尽职调查,做好风险评估,完善风险管控机制,尽力减少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另外一方面就是在国外市场的开拓方面,一定要熟悉这些市场的法律法规,注意选择合作伙伴,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都要与当地接轨,最大限度的实现本地化经营。通过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可以扩大石油企业市场规模,获得更加稳定资源供给,从而给行业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夯实基础。

(三)走科技强企之路

科技强企是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提升的必然之举,科技以及管理是石油企业发展壮大的两大支撑,未来石油行业企业必须要进一步的加大科技投入,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一方面降低各种能源消耗,实现经营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带来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更加认可。石油行业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一定要做好预算,组建科技攻关小组,密切关注行业内的领先技术,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科技研发适度倾斜,从而实现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将科技作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石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国要正视石油行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注意从别的国家和地区石油行业经济发展中汲取经验,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我国石油行业经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给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

作者:董磊 单位: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石油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

1.石油资源的供给

当前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在中东地区。如果按照国家来划分,石油资源的主要产地在中东、美国和俄罗斯;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署网站的数据可以看出,石油的供给主要操控在中东和俄罗斯手中,美国大权旁落。而对中国来说,我国石油的自产量仅仅是世界总产量的5%,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因此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靠进口。

2.石油资源的需求

发达国家的石油资源需求主要靠自己的供给。但是中国石油资源因中国经济的增长消耗量也在扩大,增长的速率每年5%。从1999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石油资源的使用量达到了全球的50%;在2009年中国因自身经济的需求,先后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等地签署了“贷款换油”项目,涉及花费金额400亿美元。

二、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1.石油能源影响中国的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石油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中国现在面临石油资源短缺的状况,而且这个能源缺口很大。一组数据显示,在石油资源的价格提升了100%以后,我国石油加工业和炼焦业的综合平均价格为53.03%和6.89%。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军事以及海上空中交通运输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今的中国还是以工业化产业为主导,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工业耗能高,没有合理的预警机制,导致了中国石油市场的反应缓慢,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石油资源影响社会产业链的完整发展

石油资源是社会的主要能源,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对生产行业来说,石油资源是主要的工业原料,对社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其次是对石油作为能源燃料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影响。事实上,石油的产业链条从石油的开采、炼制,都是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对其实行提纯分馏,会产生出许多的化工原料,主要的包括医学药品、溶剂、化学肥料和聚乙烯塑料等等。对社会生活行业来说,石油通过炼制,生产出柴油、汽油等油气产品,运用于汽车消费、交通运输、民航等等的各种相关产业的发展。

3.石油能源影响中国国家安全

石油能源会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不足,就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维稳。随着时代进入21世纪,世界反恐战争的背后都有着争夺石油资源的影子。一则材料指出,2006年11月日本最大的“敷岛”号巡逻船启航奔赴印度,并打着“积极打击海盗”的口号与印度妄图控制马六甲海峡,保障其石油资源的安全运输线。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石油资源作为世界上主要能源的现状不会改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石油都依赖于进口,如果一国断绝了与供应国的关系,那么遭遇到的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窘态不容忽视,这也就是石油资源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

1.有效保护国内石油市场稳定发展,并实施广泛的石油外交战略

中国国内的能源消耗过度,导致我国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实现我国石油资源产量和使用的均衡化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小康经济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实施以石油为核心的新一轮的外交政策,并与周边国家和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推动中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现在,中国虽然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有着能源不足的危机,但是与中亚、西亚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进行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在这个战略发展的机遇期,应该加强双方的经济与贸易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2.建立健全国内的石油的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的国防需求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我国在2050年到2060年间实现经济繁荣和领土主权统一的中等发展国家,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防队伍必须实现现代化建设,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由于中国战略资源主要依赖于进口,这就要求我国国家国防力量必须对我国国家的海上资源输送线路的安全。同时也要求我们国家建立健全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实现能源安全。

3.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实现以新能源代替石油的战略构想

在石油资源储备量日益减少的今天,世界上各国对资源的敏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各国政府依据自身经济的发展现状已经开始相应的对新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旨在缓解国内的石油危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着很有效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从中国石油消耗的现状出发,我们必须对石油资源的开采、进口与利用,进行相关的规定,并努力尝试开发新能源,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中国国防的安全。

作者:甘子健 单位: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

石油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一、前言

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英国政府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随后,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2008)对“低碳经济”作了定义,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意味着企业管理要进行变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低碳管理应运而生。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经营观念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石油企业作为高耗能企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理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促使石油企业树立低碳发展理念,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低碳环保标准,旨在加强环境监管。由于碳排放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碳税、碳关税越来越高,使得石油出口企业在出口高能耗产品时受阻,对其生产高能耗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低碳消费理念在社会公众心中越来越深入,低碳产品必将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影响

低碳管理要求石油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削减开支、厉行节约,如削减差旅开支、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等,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同时也要求员工个人行为低碳化,比如尽量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少开私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随手关灯、关水、关门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

三、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建设上;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进行标识建设、出版期刊、举办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比如单位墙上、车间内、办公室都是“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等标语口号;还有部分石油企业搞形式主义,简单地把以前的做法通过修饰变成新的企业文化。这些认识实质是没有领悟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潮的价值所在,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导致企业文化表象化、空泛化,不能落地生效。

(二)文化建设随意性强,缺乏传承性

一些石油企业视文化建设为“摆设”,可有可无,十分随意,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同时,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盲目跟风,导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此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领导个人意愿一旦不坚定,就会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中断,失去连续性。特别是领导层的更换,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难以传承下去,再加上企业员工的流动,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在员工中长久的扎根。

(三)不重视员工的参与

一些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脱离企业实际和员工心愿,文化建设不切实际,企业文化体系如同空中楼阁。在基层员工看来,这些企业文化体系,不仅离自己很远,而且参与与否区别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心态,闭门造车式的提炼编造,然后再强制性宣贯洗脑,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当前,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勇于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一)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

“低碳”意识的培育和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于企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在低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第一,企业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低碳文化理念首先要渗透到领导层,才能最终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形成低碳意识,逐步转化为低碳行为,督促员工学习低碳技能,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另外,企业领导要实行激励措施,用激励的方法去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使员工的行为逐步达到低碳文化的要求。第二,在员工中推广低碳价值观和低碳文化。对员工进行低碳文化培训,强化员工对低碳文化的认识,让低碳理念植根于员工的心理。第三,发挥石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因此,领导者需要组织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低碳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建设低碳文化。

(二)制定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制度

石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三高”现象(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碳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石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现清洁生产,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低碳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低碳文化制度化,可以给予低碳文化合法的地位,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从而有利于保障低碳文化的有效实施。此外,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低碳文化制度化,更好的保证低碳文化有效实施。

(三)推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低碳化”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较少是我国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而影响了低碳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同时也是能耗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所以,石油企业要不断探索开发低碳能源,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如天然气等;实现循环利用,推广资源再利用技术,如余热回收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低碳化能源的研发,坚持走“低碳化”道路,实现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变,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推广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不仅要追求公司利润,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盈利,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更要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负责,积极参与到保护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来。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开创新技术,研发新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

五、结论

综上所述,建设企业文化对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低碳化”理念,在不断创收的同时,要怀有社会责任感,在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当今社会,提炼出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不仅要注重“低碳化”外在形象,还要注重全部员工“低碳化”内在素质的提升。切实构建与低碳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沛 周中林 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拓展战略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不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

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一,也是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为此,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五点要求:一是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按照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要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四是积极做好试点工作,为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要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

石油和化工行业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二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要加快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增大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少的产品。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加工深度,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扩大高端产品的比例。三是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培育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和示范工程,及时筛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技术,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四是加强企业管理,把循环经济工作落到实处。五是突出重点,扎实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化工园区、民营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化工循环经济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石油和化工行业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不高,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和化工行业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一,也是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

为此,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协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五点要求:一是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行业和企业特点,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二是要加快结构调整,严格按照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要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化工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四是积极做好试点工作,为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政策研究、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要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本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石油和化工行业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循环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变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二是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要加快淘汰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增大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少的产品。要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加工深度,提高产品的精细化率,扩大高端产品的比例。三是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培育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和示范工程,及时筛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技术,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四是加强企业管理,把循环经济工作落到实处。五是突出重点,扎实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化工园区、民营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加快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

石油经济论文:新经济对石油危机的影响讨论

摘要:只有在羟井奎球化的新经济时代,才能对石油危机进秆合理有效的调控。国际社会对第三次石油危机调控的主要特点是:(1)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共同协作调节;(2)各种类型的国拜经济组缎积极参与组织调节;(3)短期微现调节与长期宏观调节相结合;(4)提出建立了“合理油竹调节机制的设想;(5)经井手段调节与政治手段调节相辅相成。

关键词:新经济石油调控全球化

现在,尽管已经进人新经济时代.但是.石油价格暴涨仍然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美国总统克林顿说。如果石油价格不下降,美国长时问的经济繁荣就有可能戛然而止。在2000年10月20日至21日的亚欧首脑会议上。15个欧盟国家和10个亚洲国家的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石油价格涨落不定表示担忧.一致认为.包括石油和其它燃料在内的能源供应保持稳定.对于所有亚欧会议伙伴和整个世界维持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石油危机也有可能会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这就促使众多的国家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对国际石油市场进行全力调控。

一、国际社会对第三次石油冲击调控的特点

在新经济时代,国际社会对世界市场的调控,不仅有丰富的经验和相当的能力,而且拥有坚强的决心和有效的协调能力。目前在调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上,国际社会表现出来的充分合作是前所未有的: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共同采取措施.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量;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全球性经济组织共同商讨稳定油价的措施。这些国际社会的积极合作,共同对付危机的举措.只有在世界经济进入垒球化的新经济时代才会出现。

(一)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共同协作调节。

在这次石油危机中。国际社会调控的最显著特点是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共同协蜀对国际市场进行调节。而在前两次世界石油危机中,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之问存在着尖锐的对立矛盾,一方希望油价持续上涨,而另一方则要求油价尽快下降.由此加剧了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

在油价暴涨后.应石油产品捎费大国的要求,2000年3月、6月和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连续三次宣布增产.共计每天增加330万桶。这些连续的增产措施,为缓解国际市场需求,抑制石油价格迅猛上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外,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还扩大对话合作的范围。

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和仍显上涨势头的情况下,当今世界石油消费大国美国和日本也先后加人国际社会对石油市场的调控。2000年9月22日,美国政府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以求遏制不断上涨的石油价格。在9月底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和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欧盟各国政府也应该把部分库存石油投放市场,以稳定市场油价。1O月5日,日本通产省宣布,日本各石油总批发公司将在今年内要出口600万桶轻油。

美国能源部在9月25日邋请能源公司进行投标,300O万桶储备石油将于10月9日开始交劐公司手中。这几乎与石油输出国组织商定的每日增加产量80万桶石油同时投放市场,对石油市场投机性购买行为是一个沉重打击。同时,美国能源部长比尔·理查森宣布,“如有必要,美国政府准备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有意联合协作调节国际石油市场.对抑制油价的凶猛上涨,立即产生了直接而有效的作用。石油价格从高位开始周落。10月5日,伦敦市场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29.46美元。

(二)各种类型的国际经济组规积极参与组织调节。

在2000年,稳定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成为各种不同类型国际经济组织共同奋斗的目标。不论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或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还是行业性国际经济组织或综合性国际组织先后都在各种不同类型场合商议稳定油价的措施;都在积极协蜀有关各种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阻止石油危机的升级与蔓延。

国际能源机构提出.为稳定石油价格,各国应对国际市场迅速增加各种石油产品的供应。仅在2000年9月,就有四个国际经济组织召开的会议一亚太经台组织的财政部长会议、25国财长和行长会议、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会议讨论国际石油危机问题,呼吁对石油涨价等扰乱世界经济的因素,要采取严厉措旌,迅速稳定国际能源市场。石油输出国组织在200O年3月至9月连续三次召开会议,决定增加产量,以稳定石油价格;并准备在l1月中旬再次举行会议,评怙国际石油市场形势,以便相应地作出决策和采取行动。

另外,为了统一步调,防止投机行为扰乱国际石油市场,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和联合国等6个国际组织在200O年10月达成协议,由各自的统计部门联合开展研究工作,以此提高原油供求预测等方面的准确性及原油市场的透明度。这是世界石油相关机构第一次在对投机行为对策上采取一致协调方式,开创了新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组织大规模台作的先例,此举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三)短期微观调节与长期宏观调节相结合。

在新经济时代,国际社会对世界石油市场价格调节行为正在走向成熟调节行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努力实现当前市场油价稳定的同时,力求形成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和多样化。

200O年,尤其是在9月和10月期间,接连发生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多次增加石油产量、美国向市场投放储备石油、日本宣布年内向国际市场投人61]0万桶轻油等一连串增加供应量的举措,它们都是要在短期内实现两个具体目标和一个最终目的。两个具体目标的其一是为了满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而迅速扩大的石油市场需求:其二是沉重打击近期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投机购买行为和平息人们对油价暴涨引起的紧张心态。一个最终目的就是稳定油价、稳定市场。

与此同时,美国、日本和欧盟等石油消费大国和地区开始采取相对长远的宏观措施,加大对能源消费结构的调节力度。比如,最近一段时间,欧盟国家正在设想调节能源市场结构的长远宏观政策。主管能源政策的政盟委员络约拉·德帕拉西奥认为:从中长期来看,人们应使能源产品和能源消费实现多样化,特别是要多利用天然气和再生能源。最近,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法国总理若斯潘说:法国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一个范围广阔的节能计划。同时,欧盟国家巳开始普遍实行高油税政策,来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四)提出建立告理”油价调节机制的设想。

从目前的新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新能源还无法立即取代旧能谅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支柱地位既拣从现在到将来的根长一个时期,石油产品对世界经济正常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那么,国际社会就有必要对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市场建立一个长期的有效的合理稳定的调节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问题。

在石油危机期问,许多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已经韧步认识到建立“合理”油价调节机制的必要性。在200O年9月份的西方七国财长会议上,法国财长提出,为稳定石油价格,应设立一个欧美与产油国进行对话的长期机构。但遗憾的是这一建议并投有被与会的其他西方国家采纳。随后.在国际基金组织召开的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会议上,当今世界上的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的代表一致认为,需要制定“合理”的长期油价,建立“稳定”的油价调节机制,才是防患于未然的长久之策。(五)经济手段调节与政治手段调节相辅相乘。

长期以来,国际舆论一直认为,中东政局的动荡直接影响着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尽管200O年发生的第三次石油危机不是中东政局变化引起的,但是当前的巴以冲突能否迅速平息,直接关系到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能否止涨停稳。近两上月,在石油输出国组织、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连续增加对国际市场的石油产品供应量后,紧随经济手段调控石油市场的必然是政治手段。

目前,由于国际市场对中东危机的升级极度不安.世界石油价格在10月12日再次猛涨到36.10美元一桶。这次市场油价的再次暴涨是由于以色列火箭袭击巴勒斯坦目标、波斯湾中的一艘美国驱逐舰发生爆炸引起的。看来,消除中东政局动荡,也成了稳定世界石油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呼吁召开尽快平息巴以冲突的中东多边首脑会议时,联台国秘书长安南说,巴以冲突能否迅速结束,关系到中东政局的稳定,影响到国际石油市场的止升回稳,甚至会影响到世界经济柏增长。所以,在巴黎召开巴以冲突的多边首脑会议后不久,1O月16日,在埃及再次召开中东问题多边首脑会议,促成巴以双方领导人河意停止暴力冲突。

二、对未来世界石油市场的调控建议

200O年发生的油价暴涨,使平稳发展的经济遭受严重冲击,这及时提醒人们注意,即使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经济时代,像石油这样的基本产品仍然是不能忽视的。因此,必须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全球化特性,建立垒球性的合理化的国际市场调节机制体系。

1.加快新经济的新能潭和能潭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尽管通过目际社会共同努力,使油价飞快上涨得到一定的有效抑制但是要想保持石油市场的长期稳定,从根本消除油价的剧烈波动,还需要国际社会进一步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加大调整力度。

遗憾的是,近20年来,人们尽管在能源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节能成就,但是在开发新能源方面还没有明显的重大突破,这就使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仍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向新能源经济的过渡已经拉开帷幕。新能源产业是新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西方大企业已开始对新能源的开发加大投入,但它的发展步伐还不够快。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西方国家必须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提高汽油税,降低个人和企业的所得税;-是不仅要促使企业加快新能源的开发速度,而且要加大敢府对开发新能源的投人。

2.建立告理的世界性石曲价格调节机制。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挤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不仅会影响国际市场的稳定,而且会阻碍所有国家和整个世界的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就非常有必要建立世界性的石油市场调节机制。这种未来的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调节机制的“长期性。建立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不是为了应付短期内出现的石油危机,临时救急救危;而是从长远角度来促进世界石油市场健康发展。

二是调节机制的“合理性”。未来的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不仅要达到保护石油消费国的经济利益.维护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要维护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利益,防止油价大幅下趺给生产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是调节机制的。有效性”。建立未来的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既需要石油消费国的合力组建,全力参与;也需要石油生产国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因为,只有消费国和生产国积极参与、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运行的最佳“有效性”。

四是调节机制的“稳定性。未来的世界性石油市场调节机制能否稳定有力”,关键在于要使调节机铡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实力。因此,石油消费国和石油生产国,主要是消费国应该在国际能源机构的主持下迅速建立世界石油市场调节基金,确保调节机制运作的“稳定有力”。

3.形成世界性的各国石油储备机制。

迅速建立有国际能源机构监管的世界性的各国石油储备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时代.未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稳定,不仅关系到发达国家经济能否正常发展.而且影响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能否顺利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发展目标。因为,当今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石油消耗量上完全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在后.象目前这种发展中国家没有或极少有石油储备的局面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世界各国迅速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完全必要的发达国家要扩大石油储备量,发展中国家要建立类似国际化的石油储备机制。

为了使石油储备在稳定世界石油市场和发展本国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救的作用,应准许国际能源机构对各国石油储备的扩充和使用进行国际性监管,形成积极主动合理的国际化石油储备运作机制同时,建立国际性石油储备的扩充和使用的体制.相应规定油价上升时的储备石油使用线和油价下跌时的储备石油扩充线。只有这样,各国的石油储备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经济时挥最佳运作效应。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行业经济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石油行业发展的内外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趋势

1我国石油企业外部环境

1.1国家在《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出炼油工业实行准入制度,并从宏观上对炼油工业的全国布局进行了调整从炼油工业准入制度来看,对于炼油工业限制更为严格,不仅仅针对国内企业,也针对外资企业。从国家对炼油工业布局的调整推断,我国将在原油产地适当增加炼油企业的数目,以消化当地生产的原油。

1.2成品油等市场化定价机制正在形成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有望改变我国炼油行业亏损的现状。同时,天然气价格将继续上调,上游供气企业受益匪浅,下游用气市场将面临洗牌。原油和成品油批发市场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将加快推进石油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其它相关政策环境的变化均将加大石油企业的成本支出,赢利的空间进一步压缩。

1.3技术支撑的预期目标已经明确在技术发展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的通知》为实施大型石油、天然气、煤化工及新型催化关键技术开发,提出了重点开发内容和预期目标。地质理论与油气勘探技术向综合勘探体系发展,油气开发技术向多学科协同、多技术集成发展。此外,信息化建设对决策的支持程度增强,信息资源整合成为石化行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2我国石油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1陕西作为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日益显现目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和销售收入主要来自黑龙江、山东、新疆、陕西等省份。黑龙江地区产量近几年一直在逐渐下降,而新疆地区产量近四年年均增长速度大约在5%左右;陕西和天津近四年产油量年均增长速度分别大约在15%和12%左右;山东地区产量增长速度缓慢,年均增长仅为0.4%。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疆、山东、陕西、天津几地将成为重要的石油产地。

2.2近年来我国石油产量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但相对于消费量的增长是比较缓慢的,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将不断提高

2.3预计未来十几年,我国天然气需求将呈高速增长,需借助周边国家的天然气满足国内需求的缺口以2000年为基准,天然气消费增长异常迅速,充分证明中国天然气消费潜在的需求是巨大的。2000-200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长12.8%。预计未来十几年,中国天然气需求将呈高速增长,平均增速将达11%至13%。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1000亿立方米;到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将超过2000亿立方米左右;从国家天然气发展总体规划看,在现有的60多个已通天然气城市的基础上,2010年发展到270个城市。到本世纪中期,全国65%的城市都将通上天然气。

2.4我国油气行业集中度较高,已经形成寡头垄断的竞争局面我国石油行业是一种分割而治、垄断经营的市场结构,短期内勘探开采领域的垄断性很难彻底改变,但石油炼制和成品油销售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从勘探开发方面来看,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石油集团公司通过重组,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业务上相互交叉,打破了原来上下游分割垄断的局面。从炼油方面看,由于我国几大石油公司在国内新开工炼油项目较多,规模较大,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之间油源争夺和成品油销售竞争必然加剧;国际石油公司通过建合资炼油厂或进口油源保障其在中国成品油市场上的销售资源。从销售方面看,成品油批发市场放开后,中国大陆会逐渐成为成品油销售的目标市场;成品油市场竞争的主热点区域是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竞争的焦点将是市场需求的增量。竞争者将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与外资公司,进口压力将主要来自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日本和俄罗斯等。

2.5国内炼油企业盈利状况不佳,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2006年在高油价的影响下,国内炼油企业普遍盈利状况不佳。国内前20位的炼油企业中,有17家亏损,2家企业销售利润率在2%以下,仅有陕西延长石油公司销售利润率较高;前20强中,中石化系企业有9家,大都远离原油产区,原油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导致企业运营高度暴露在国际原油价格的风险之下,所以2006年国际原油价格高是导致中石化33个炼油企业有一半接近资不抵债的重要原因;前20强中,中石油系的企业有4家。中石油系炼油企业的特点就是接近原油基地,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原油供应;但是这些炼油企业又远离市场,导致运输成本较高,增加了物流成本。

2.6石油行业受国内需求和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影响显著随着关贸壁垒的解除、新型能源替代品的发展,竞争逐渐激烈。一是进入壁垒高。二是供应商力量低。三是行业内竞争寡头垄断。四是客户力量低。五是替代威胁较高。3石油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石油后备储量不足。石油生产量高于石油储量,石油储采比很低,石油资源接替矛盾十分突出。二是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关系到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石油战略储备问题刚刚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目前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商业储备能力十分有限。三是企业资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相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我国企业资产规模较小,装置规模和生产规模偏小,资源利用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过剩,是中国石油企业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四是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国石油工业技术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和吸收,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五是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营销能力较低。我国生产高标号清洁汽、柴油所需的技术、装备和资源仍显不足;长期以来处于垄断经营下的油品销售在市场放开之后,营销理念、渠道建设以及销售队伍素质等均处于较低水平。六是生产成本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国内石油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工效率较低。虽然经过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国内石油企业的效率已经有明显改善和提高,但与外国石油公司相比,无论管理水平还是人工效率均有较大差距,桶油管理成本较高,而人均销售额和人均利润远低于国际水平。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产业经济发展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设、炼油化工及油气田对外合作、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应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

(一)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

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我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这十年间我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1.油气资源与开发

根据2000年底的油气资源汇总情况,我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21亿吨,其中,陆上775亿吨,海上246亿吨;预计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138~16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7.04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38.9万亿立方米,海上8.14万亿立方米;预计最终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10~15万亿立方米。截至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3。5亿吨,探明率为40%~46%;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2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为15%~22%;剩余石油可采储量23.8亿吨,储采比14∶1,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近1.87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0∶1.我国现已发现560个油田,193个气田,建成25个油气生产基地。2002年生产原油1.69亿吨,居世界第5位;生产天然气326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8位。值得一提的是,西部新疆油田2002年原油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大关,海上原油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达到2147万吨,海外原油权益产量首次突破千万吨。

2.管道建设

截至2002年底,我国原油输送管道总长度已达1.21万千米,成品油管道总长2700千米,天然气管道总长约为1.48万千米。

原油、成品油管道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天然气管道已初步形成华北、西南、西北三大区域性管网,主要是:(1)华北地区,已建成中原-沧州、大港-沧州、大港-天津、沧州-淄博等输气管线和一些地下储气库,初步形成了能够统一调度的局部天然气管网。

(2)西南地区,已建成以南、北干线为主,与川渝两地五大气源连通的环状输气管网,并以南北干线和各气源为依托,直供云南省云天化、贵州省赤天化等。

(3)西北地区,先后建成了陕西-北京、靖边-西安、靖边-银川、鄯善-乌鲁木齐、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及新疆和田电站供气管道等。西气东输管道、长庆-呼和浩特输气管道正在加紧建设中。

3.炼油化工及产品

经过近两年石油石化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我国炼油工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总体上进入了世界炼油大国行列。2002年,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7亿吨,居世界第4位;实际加工原油2.2亿吨,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1.32亿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7%和3.9%。国内两大集团生产的汽油和柴油基本都达到了《车用无铅汽油》最新国家标准(GB17930-1999)和柴油国家标准(GB252-2000)。主要化工产品稳步增长。2002年乙烯产量首次突破500万吨,达到541.4万吨,比上年增长13%;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3.5%、20.5%和11.6%。

4.油气田对外合作

在对外合作方面,我国不仅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加快了国内油气勘探步伐,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截至2002年底,在陆上,中国与国外45家石油公司签定合同51个,合同区面积近25万平方千米,引进外资近13亿美元。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13个,与外资合作生产原油年均220万吨。在海上,中国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石油公司签订了154个石油合同和协议,目前正在执行的合同有32个,合同区面积近12万平方千米,直接利用外资超过90亿美元,建成海上合作油气田共13个。

其中,中海油与菲利普斯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是继大庆油田之后的中国第二大整装油田。

5.国际化经营

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经过90年代中后期的大发展,现在已经从低风险单项油田开发,转向油田生产与技术服务、炼厂建设与管道施工等综合项目开发,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从投入转向回收阶段。形成了北非、中亚-俄罗斯、南美和南亚4个战略发展区。截至2002年底,中国石油企业与26个国家累计签订石油合同项目40个,其中:陆上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或商务项目31个,海上石油勘探开发项目5个,管道项目2个,炼油和化工项目各1个。2003年三大石油公司又新签定了十几个油气项目合同,其中仅中国石油集团就有10个。2002年油气作业产量2250万吨油当量,比上年增加600多万吨,油气权益产量1700万吨油当量,同比增长80%以上。

(二)存在问题

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

我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吨计,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而且,可采资源约有3/5有待探明。据推测,其中分布在中、新生界的白垩系和第三系的资源占总资源量的70%,粘度大的重油和低渗透石油资源占总资源量的43.6%,这些资源埋藏较深,工艺技术要求高,勘探技术难度很大。从近几年储量增长的构成看,约65%的增量来自于已开发油田的老区,增长潜力有限,储量接替难度较大。

2.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

我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产量的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88%)、高采出程度(75%)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特别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7年超过5000多万吨,2002年在5013.1万吨的产量水平上划了句号,计划今后将逐年递减。西部和海上原油产量这几年呈快速增长态势,但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5;海上原油产量只占全国的1/8.从近期看,这两个区域的产量增长难以弥补东部的递减。

3.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

我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00~2002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91%,高出产量增长速度近3.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104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达到0.7,比石油生产弹性系数高0.436.石油"一高一低"现象导致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缺口从2000年的5637.73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236.41万吨,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7184万吨,10年增加了7倍多。预计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将突破90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35%以上。

4.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来自社会各界的担忧有增无减。

一是出于石油进口来源方面的安全考虑。如表1所示,2002年我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量的一半(2001年为56.6%)。美伊战争结束后,美国加强了对中东的控制,实际上间接控制了我国进口石油的资源地。另一方面,我国运输石油的路线缺少选择性,85%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航线,极易遭到封锁和控制。近年来,美国在东亚沿日本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精心构筑"太平洋锁链",拟形成对中国的东向包围;在新加坡设立军用港口,拟控制马六甲海峡;印度全面推行所谓的"有效控制",试图将南中国海纳入控制范围。此外,马六甲海峡经常遭到组织严密的海盗袭击。所有这些,直接地威胁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石油进口安全。

二是出于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考虑。虽然我国目前已确定分期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库,但离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尚为时过早。这样,在资源供应地,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如政治风波、军事冲突等,导致国际油价上涨或出现供应中断时,我国便丧失了储存进口石油、平抑国内石油市场动荡的手段和能力。

三是出于油价大幅上扬的考虑。目前我国尚未大规模参与世界石油衍生品交易,没有市场保护屏障,不能对进口石油进行套期保值。无论油价涨幅多大,都只能被动接受。尽管我国在国外已开发了一些油田,但大多位于敏感地区,易受各种因素干扰,从油价上涨中获得利益的机会不大。

二、石油形势与供需预测

(一)当前的石油形势

近两年,世界石油环境总的是:国际油价起伏振荡,石油公司兼并重组进入理性阶段,石油技术快速发展,石油地缘政治纷争激烈。主要列举三个方面:

1.世界油气资源丰富

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02年底,全球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4138亿吨,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2471亿吨,剩余石油可采储量1427亿吨,储采比40∶1;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436万亿立方米,累计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211万亿立方米,剩余天然气可采储量156万亿立方米,储采比61∶1.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未来20年世界石油供需总体平衡,但地区性不平衡加剧

200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35.23亿吨,石油产量为35.57亿吨,供需总量基本平衡。预计到202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以1.98%的速度增长,需求量达51.8亿吨。欧美等发达国家石油需求增长放缓,年均增长0.9%~1.0%左右,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增长加快,年均增长3.1%。在原油产量方面,预计2020年前基本上与需求同步增长,产量水平达到51.9亿吨。

但是,地区性不平衡加剧,北美、亚太和欧洲三个地区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达29。8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4.6%。亚太地区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区,预计2005年,亚太地区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世界三大石油消费国中有两个在亚太,其中中国已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日本排第三。

3.一批超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左右世界石油工业的格局已经形成

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领域的整合开始出现一些新特点。主要是:从多元化经营向产业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从油田业和服务业的分割向业务综合性、全过程服务,追求产业链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并形成了埃克森莫比尔、BP-阿莫科、英荷壳牌等一批超大型石油及石油服务公司垄断世界石油的格局。据称,这些公司拥有世界80%以上的优质石油储量,控制着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50%以上的石油技术服务市场份额、65%以上的国际石油贸易额和直接投资额以及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近两年国际石油领域的兼并重组趋于理性成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和长远发展,各大公司开始进入内部消化阶段。今后,中国石油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都是这些跨国石油公司。

(二)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

1.石油需求预测

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烯消费量为1400万吨,进口占61.3%。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吨。若按50%的自给率测算,中国需要生产乙烯1680万吨,按30%的收率测算,届时需要化工轻油5600万吨。仅这两项合计,主要成品油需求量将超过3亿吨,届时原油加工量大体为3.8亿吨(按78%的收率计),石油消费量约为4亿吨。因此,预计2005~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为2.7~4.0亿吨。

2.石油储量、产量趋势预测

国内专家利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吨。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5%。

3.天然气需求预测

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未来20年内,随着轮南-靖边-上海、忠县-武汉、陕京二线和海气登陆等输气管道的建成,将极大地带动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00、1000、1500和2000亿立方米。

从用气结构看,发电用气和城市燃气需求量增长迅速,在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由2002年的13.6%和19.6%分别提高到2020年的32.5%和30.8%;工业燃料和化工用气虽然总量稳定增长,但所占比例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2002年的29.3%和37.5%分别下降到2020年的20.7%和16%。

从消费地区看,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及环渤海地区天然气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到2020年,上述三个地区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107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53.5%;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天然气需求量为600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消费量的16.5%。

4.天然气供需平衡预测

中国的天然气探明程度很低,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只有15%~22%,增长潜力巨大。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前后,中国天然气生产将达到高峰产量,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大约为500~700亿立方米。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战略重点

(一)总体思路

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立足国内--以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产,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需求。到2020年,力争国内石油保障程度达到50%左右。

开拓国际--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积极进入石油交易市场,多种手段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

油气并举--将天然气放在与石油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8%上升到10%以上。

厉行节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气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争取用较少的油气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储备--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起伏不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

根据我国资源分布特点,应按照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的发展思路,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稳定东部与发展西部、开拓海上相结合;重视石油与加快发展天然气相结合;发展国内油气产业与拓展国外油气供应相结合;开发生产与节约利用石油资源相结合。

(二)重点战略

1.石油发展战略

(1)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但是,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东部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该地区下一阶段石油发展的重点,一是深化老区精细勘探,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象,以寻找可动用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油区块、含油层系,重点搞好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扩大含油面积和勘探成果,增加油气储量;二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和改善二次采油为手段,积极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难采储量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

(2)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探明率比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低15~30个百分点,处在勘探初期,潜力非常大。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西部的油气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决定了储量增长具有阶段性。因此,勘探工作要注重不断发现,用新思路去认识复杂地质条件。继续按照突出石油勘探、推进风险勘探的原则和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三个层次落实勘探部署。以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等盆地为勘探主攻目标,立争有大突破、大发现。在开发方面,应用深层和特色技术,适时扩大原油生产能力,尽快在鄂尔多斯油区、新疆油区再找到几个3~5亿吨的大油田或油田群。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我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以上。到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9亿吨。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达到157%,特别是蓬莱19-3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图景。近期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二是要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2.天然气发展战略

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今后10~15年,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任务是:(1)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2)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3)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利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4)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力争到201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800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1300亿立方米;实现天然气供应稳定化、气源多元化、输配网络化、市场规范化。

天然气发展战略重点是:(1)立足中部。中部的四川、鄂尔多斯两大盆地,成气地质条件优越,油少气多,油气产量当量比为0.57∶1,是近期天然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地区。中部地区天然气消费规模已达到80亿立方米/年,而且东邻工业发达地区。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意义重大。

川渝气区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4456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

在勘探上,继续保持储量增长;在开发与利用上,通过"川气东输(忠-武线)"工程,有选择地建立天然气化工基地,促进川气从生产、集输到应用的良性循环。

鄂尔多斯气区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5834亿立方米。在中国探明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5大气田中,除克拉2号气田外,其余均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该地区横跨陕、甘、宁、蒙、晋五个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今后的重点是保证北京、环渤海地区和西安、银川等地区及西气东输管道的天然气供给。

(2)发展西部。包括柴达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现已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6360亿立方米,其中有克拉2、迪拉2、涩北三个大型整装气田。该地区虽然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埋深达3000~5000米,但目前还处于勘探初期,发现大型油气田的概率大,是我国油气工业的主要战略接替区。今后的战略重点是保证西气东输和涩-宁-兰输气管道有足够的天然气源。

(3)强化海上。我国海域天然气资源前景广阔,又有靠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独到优势。应该充分利用南海西部和东海盆地的西湖凹陷及渤海湾盆地等近海天然气资源,加强勘探开发,积极配合天然气管网建设,开拓下游利用市场,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为经济优势。特别是要尽快将莺歌海-琼东南海域发展成为中国近海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的主要基地之一,同时积极开发东海和渤海海域天然气。力争到2010年,中国近海海域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1万亿立方米以上,产气200亿立方米。

(4)加快输气管网建设。围绕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和莺歌海-琼东南海、东海6大含气盆地,按照"合理布局、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建设全国性天然气骨干管网,改变中国目前基本上是单一气源对单一用户、缺乏足够配套调峰能力的输气格局。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我国天然气供给体系,应形成由东海、南海海域向东南沿岸,西部地区向中部、东部发达区输送的总体格局,同时,积极建设从俄罗斯到东北、从哈萨克斯坦中亚到西北的输气干线,逐渐形成纵贯南北、横穿东西、连接海外的天然气管网。

3.国际化经营战略

目前,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仍处在上升阶段,供大于求,且供应呈现多元化趋势。我国周边国家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利用周边地缘政治,有利于我国加快发展海外石油业务。

我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是:逐步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化的全球油气生产与供应基地,力争使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在油气进口量中的比例达到1/3~1/2.一是积极开展国外石油直接投资。采用购并、控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外石油勘探开发,重点放在北非-西非、中东、南美、中亚-俄罗斯、亚太等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海外石油生产、供应基地。

二是扩大国际石油贸易。在来源方面,适当减少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增加从中亚、俄罗斯等国家的进口;在贸易方式方面,应改变短期合约、现货交易方式,尽量多采用中长期合约、期货贸易、招投标等方式;在品种方面,不仅要进口原油,还要引进管道天然气、LNG,出口成品油;在进口渠道方面,积极开辟陆上通道,积极促成俄罗斯安加尔斯克-大庆输油管道;积极建设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东北、环渤海地区的输气管道;积极建设哈萨克斯坦-新疆的输油管道。

三是建立亚太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体系。从油气地缘政治角度出发,加强资源国与消费国的合作,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五国的油气资源合作,重视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合作,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减少矛盾,在信任中解决双边问题。目前在这方面的考虑较多,主要有:建设中亚-中国-日本、俄罗斯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国的油气管道,以油气运输管网和油气利益为纽带,把不同制度的国家紧密联系起来,并吸引跨国公司参与管道的建设与经营,从而保证东北亚石油消费国的共同利益。

四是大力发展海权。国家要通过发展海权,来维护长期、稳定的海上贸易利益,增强对开发主权范围内海洋油气资源的实际影响力或控制力。

4.国家石油储备战略

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美国的石油储备是4个月,日本是3个月。IEA规定90天净进口量为石油储备量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属企业储备,不能用作战略储备功能。

我国在"十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设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

5.节约与替代战略

目前,我国石油利用效率明显偏低。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说明中国提高油气利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应致力于走低耗、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新路子。从长远来看,在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问题上,应积极采取石油替代战略,主要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国产优质煤炭替代石油;加快发展核电替代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气利用市场、提高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积极发展煤层气产业替代石油。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系统方法研究

摘要:经济评价是一个投资项目进行过程中的核心要求。在石油工业建设项目中自然也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在新的财税制度下,要把正在实施的企业财务的评价和石油工业建设项目评价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的重要性,并对此加以系统的研究,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而本文通过对冀-宁管道改扩建工程经济评价方法的实例来对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涵、经济评价的发展现状和如何运用经济评价及其未来发展建议几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石油工业;经济评价;系统工程方法

引言

对于一个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项目前期必要的步骤,也是对项目进行管理的首要内容,是项目能够得以进行研究的关键,并且它是始终贯穿于项目并能够对结果进行反应,一般会进行两方面的评价: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它对于一个财务项目的进行具有巨大的作用。国外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并且一直不断发展并延续至今。我国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也是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近几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将一直不断的发展下去。在冀-宁(安平-青山)管道改扩建工程中就进行了对工程的经济评价,此项工程的实施也是在我国如今各类石油天然气管道产业改造提上日程的环境下进行,为了解决西气东调、紧急情况下的天然气供应等等问题,进行改造,在此同时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了经济的评价,本着减少成本、保证质量的原则结合实际数据和基本的工程参数进行经济评价,以保证工程质量。

一、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涵

一个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对盈利能力的分析、对外汇平衡的分析、对清偿能力的分析。它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上文提到的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两个指标。就宏观来讲,经济评价实质上就是一个企业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企业在进行实战之前要先对他们所要进行的经济项目进行研究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探讨及方法的提出,是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和使自己顺利发展下去的必然要求。石油工业中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同样也是因为这样的理由,并且它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还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于是在石油工业的建设项目中进行经济评价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也更要求了石油工业建设项目过程中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经济评价,以谋求更大的利益,减少失误。这主要是因为源于国家新的财税制度的约束以及《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的规定,例如在石油项目中,很多的评价是不可以单一来分析的,而是需要将它和油田勘探捆绑在一起看作一个项目群再来进行评价;资金筹措方面也是有着地质事业费、油田维护费等等的规定。综上,在石油项目的经济评价中其特点主要是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的。在冀-宁管道改扩建工程中对于工程的经济评价主要对已经建设完成的冀-宁管道进行整体测评,而后设计预计整体的概算投资以及后期财务评价的投资,还要对成本费用进行估算,比如作业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等,都要纳入经济评价的范围之内,按照估算,冀-宁管道改扩建工程年平均总成本费用是122490.42万元,单位运输成本为0.12元/m3。对于此项工程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偿债能力以及其他的分析,从而尽量减少成本,完成工程的利益最大化。

二、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石油工业不断发展,上个世纪的50年代,在克拉玛依油田进行经济评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后时期受到破坏,接着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变,石油项目经济评价再次得到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首先进行的就是对外海上合作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并且取得了极其显著的成果,从而也推动了接下来的发展和进步。在项目经济评价不断发展的同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有一个完整的组织体系,进行有条理地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系统地进行经济评价,更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利益,带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工业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运动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应该总结其中的经验、寻找系统的方法,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经济评价方法的运用及未来发展建议

社会依旧在不断进步,石油产业也会一直发展,对于石油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国家方面来讲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无论是管理者还是相关的技术型人才,都应该引起国家的重视,并能够真正的投入力度进行发展,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以建立更完美的经济评价体系。另外还要有严密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科学领导,合理分工进行有效管理,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等都要有秩序,并且保证资金的充足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新的财务制度对建设项目的评价作了新的规定,在财务评价方面的实际操作内容有:

(一)投资部分

投资总额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流动资金和建设期利息

(二)成本估算

将成本费用分为产品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三)油气价格

新的规定要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预测价格的计算数据

(四)资金筹措

给企业更多地自主权,可以多放筹措资金、吸收现金

(五)评价方法

评价企业实现的利润缴纳所得税,计算税后评价指标。要注意把经济评价的工作和科研融合到一起,研究的同时促进具体措施的实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要严格执行审批程序,要明确认识到程序的重要性,真正在评价的过程中做到先评估后决策。除了本国内的发展,还要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并向国际方面学习优秀的方面,以促进我国经济评价的进步。

结束语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也伴随着各个领域产业的不断进步,石油工业建设也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而为了更好地促进石油产业的不断进步,就应该加强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体系的完善。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经济评价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它,以减少项目建设中的成本或是失误性的浪费,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利益,也为了更好地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探索中,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够适应我国的国情,靠着全体石油工作同志的努力,以求在我国石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作者:李俊斌 单位:新疆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石油经济论文: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在科技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也加大了对环境问题以及能源紧缺问题的研究重视力度,低碳经济就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各石油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低碳经济理念下,实现企业自身的管理创新,从而达到自身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策略

一、引言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各石油企业想要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就要始终坚持低碳环保理念,并在创新基础上紧跟时展步伐,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以及活力。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石油企业来说,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石油企业想要在这一环境下生存发展,就不得不实现企业管理的创新,摒弃以往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使企业管理迎合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从而推动石油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

二、低碳经济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现如今,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口、经济的迅速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改善环境问题刻不容缓,而以“低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耗”为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就应运而生,且国家也就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政策以及新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低碳经济不单单是节能环保的一种口号,同时还是人类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观念、制度利用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性革新。大力发展和推广低碳经济,一方面可以打破原有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降低对石油资源的消耗率,另一方面还能在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较为提倡的经济发展理念之一,而各个国家也不约而同的就此对自身科技技术、制度、政策乃至观念等进行科学调整,从而在节能环保进程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1.帮助石油企业完善自身的管理模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石油企业不能随着时代变迁改变自己的管理模式,那么它终将被市场所淘汰。目前,很多企业都开始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确保自身结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管理创新,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观念创新、人才创新以及制度创新,而这恰恰是石油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

2.帮助石油企业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石油企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管理创新,可以将以往管理模式中不恰当或者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进或者剔除,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获得更高收益。

3.帮助石油企业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科技技术的进步也让石油产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际石油企业以及跨国石油企业也对我国的石油企业造成巨大冲击。为应对这一现象,我国的石油企业就必须要对自身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法,用以提升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在国际石油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管理理念,实现管理创新

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是从转变思想以及观念开始的,而管理理念作为石油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它在无形中引领着企业朝着预定目标迈进,并决定着企业全员的核心价值观。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想要实现管理创新,首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并将其落到实处,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这不仅决定着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业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另外,想要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相关领导层以及管理层要自觉树立起低碳环保意识,并将低碳化的目标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管理制度、管理规划以及管理流程等方面均体现出低碳理念,从而提高石油企业管理理念创新的有效性。

(二)转变生产模式,实现管理创新

在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只有在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生产模式等方面都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整体的行业竞争力。目前,我国石油产业想要实现永续发展,就势必要将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及发展战略作为前提,摒弃以往传统的“高能耗、低能效”的生产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对那些落后产能进行淘汰。与此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进以及优化以往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另外,为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应该加大对绿色能源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开发再生能源,从而大大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费。除此之外,石油企业想要转变原来的生产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来扩宽企业管理创新途径:第一,建立起以资源节约型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目前,石油企业是我国消耗能源最多的产业之一,应该尽可能的降低能源消耗,并提高能源利用率。举例来说,炼油企业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替代、系统化、再利用、减量以及资源化等技术支撑体系,来达到全面降低能耗的目的,进而加强对成本的有效管控;第二,石油企业可以将以往生产经营中的热点以及难点继续作为管理创新的核心,以此来为石油企业今后的良性发展提供高效的管理模式;第三,实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石油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其属于技术含量较高且资金密集型产业,不仅要求生产过程的系统化以及精细化,同时还应该实行精细化管理,以促进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环保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提出以来,怎样提高石油企业的环保性始终是企业乃至社会关注的重点。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就在于环保的创新,在每一个具体管理项目中,都应该合理融入低碳经济理念,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低碳意识氛围,使石油企业不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同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还会对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加以关注,以此来提高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另外,在项目管理的环保上,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健全的环境绩效考核制度以及环保问责制度,用以提高企业全员的环保意识,并在脑海中形成“保护环境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以及义务”观念,将国家颁布和实施的环境保护保准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不断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并加大对先进环保设备的投入力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适当地淘汰那些过于陈旧或者落后的生产设备以及技术,从而在坚持节能减排原则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石油企业的生产效率。

(四)改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创新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支撑。低碳经济视域下,石油企业要在原有基础上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以及优化,强化绩效管理措施,将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作为参考的重要指标加入相关的规章制度。另外,企业可以结合健全的绩效管理制度,将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与企业员工的职责挂钩,从而为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想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管理创新,以此来迎合低碳经济的相关要求。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还能有效降低石油企业对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前提下,推动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作者:王圣良 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摘要】目前石油企业是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企业之一,石油企业的兴起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随着我国对石油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石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整个石油企业的重点内容,它影响着整个石油企业发展的方向和企业效益,对提升企业的信誉和口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石油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为促进石油企业的发展贡献出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石油企业;有效途径;经济管理;效益

改革开放给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经济的发展与石油资源的开采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内陆的石油储藏量并不是特别丰富,而且已经处于开采的后期,因此我国石油的主要开采渠道演变成了向国外进口,这给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进口的石油质量和进口的渠道都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高度重视经济管理的展开工作,结合实践经验,探索经济管理的科学方案,以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的目标,使得石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的提升。

一、研究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意义

任何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都是为了能有一个好的经济效益,而石油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来源的大企业,必须足够的重视经济管理工作,保证石油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健康发展,不断的学习新的文化理念,注入到经济管理的工作当中去,与时俱进,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不断的壮大管理队伍。任何一种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总会有用完的那一天,随着开采时间越来越长,后期的开采工作也越来越难进行,容易造成巨大的资金投入而看不到经济回报的后果,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积极的应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以实现石油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不断的创新管理的模式,提高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将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的结合起来,及时的处理石油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石油企业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领先的位置。

二、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能积极的应对我国石油市场遇到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个企业都在与世界的市场接轨,不断的被卷入到激烈的竞争中去,我国的石油企业也不例外,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式,由于找不到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不能积极的应对挑战,使得石油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随着我国石油需求量不断的增加,很容易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加之国外的石油价格不断的上升,外界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使得石油企业的发展遇到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其次,在新时代下,计划经济时期的理念已经不能适用。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所有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理念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然而,我国一直没有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新型经济管理体质,使得石油经济的发展达不到预期的标准,甚至面临着将要被淘汰的风险,严重影响了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步伐,如果一直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果将不堪设想,必须从根源上改变企业理念陈旧,企业制度落后的局面。最后,石油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当今的市场体质联系不紧密。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和石油勘探一直采用以往的粗放式的模式,没有结合现在的市场形式,与市场体系严重的脱节,经济管理体系也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不能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没有长久的发展目标和治理规划,如果不能改变现状,我国的石油企业将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

三、开展石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科学的经济管理理念

由于对目前的石油市场了解不够透彻,分析不够到位,因此目光只停留在当前的情形之下,不能准确的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要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实现与全球市场的同步更新,这里的更新不仅仅代表的石油设备装置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的更新,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绝不可以原封不动的照搬,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特点都是不同的,要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树立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理念,企业所有的生产活动和规章制度都必须围绕公司的经济利益展开,避免出现在运营过程中输入与输出出现严重的偏差,并且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经济管理中的每个责任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人员,方便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另外,多与国外的一些管理层认识沟通交流,参加国际间组织的各种大型交流探讨会议,积累丰富的经验,不断扩宽自身的视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关系,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

(二)建立新型的经济管理工作的模式

在石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严格的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为企业后期的突发经济危机、成本支出和预算的管理提供了执行的标准,保持着企业在以后发展过程中的平衡,目前的市场不会出现较大程度的波动,但是也要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使得经济管理体系的更新速度与世界石油市场保持同步,以免出现落后于其他国家的状况,在石油发展的道路上止步不前,因此,要及时的调整经济管理的步伐;另外,在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果只改革一种管理模式,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还会连带引发更多的经济危机,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要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联合相关的行政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共同促进石油企业在进口渠道和价格上的稳定性,实现对石油企业的持续供应,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企业的制度和员工的薪资进行挂钩,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实现石油企业最大生产效益为主要的目标。

(三)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的经济预算能力

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原因,而且要考虑到外界的实时状况,才能更好的去融入到环境中去,发挥出巨大的能量,游刃有余,目前我国的石油企业开采技术有限,而且起步的时间也比较晚,对自身的经济预算把握的不是很准确,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因此就经济预算方面,应该进行详细的谈论和研究;经济预算能力的提升需要加强经济预算管理水平,它是衡量现代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企业的运营发展方面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我国的石油经济管理体制一直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很大的提升是很难做到的,然而,可以先从经济预算管理方面开始着手解决,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迅速的成立经济预算管理小组,挑选资历比较久的管理层精英,并且要有丰富的预算风险评估的能力和经验,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还应该成立预算检测小组,预算管理小组与预算检测小组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形成一致的工作线路,对制定的预算方案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估,提高管理水平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已经在石油企业经济管理方面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外界的环境和压力在不断的更新和变化,因此管理方面的措施也要及时的更新,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应该出现畏惧的心理,积极的迎接挑战,不断提高石油经济管理水平的综合素质,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勇敢的担负起经济责任和政治任务,为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作者:张道华 单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

石油经济论文: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油田企业的发展不仅密切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还关系到民生安全。然而,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其正处在经济大发展时期,石油消耗量大,且对外依存度较高,加上传统的“高投入、高浪费、低回报”的石油能源利用模式,这就给我国的社会发展及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可见,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已势在必行,这对推进石油企业向节约型制造转型、实行石油企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石油企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石油能源利用模式,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原料产品废物”转变为“原料产品再生原料”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推动石油行业的新一轮发展。本文笔者针对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一、我国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

1、资源潜力较大,但勘探开发难度较大

根据相关统计,当前我国待勘探开发的石油资源仍有70%以上,其主要分布在黄土塬、页岩、沙漠、山地和深海海域等特殊地区,这些特殊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相对于与常规的石油勘探开发而言,在地面和地质条件上更加复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待探明的70%的石油资源中,大约有44%属于品味较低的低渗透和稠油油藏,资源品质明显变差,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石油开发的压力。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石油开采量的需求不断增高以及我国勘探总体程度的逐渐深入,石油探勘难度也在不断提高,技术要求和成本投入也不断提高。这样一来,石油企业将有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发展风险,对原油产量以及上游勘探业务都可能造成很大冲击。

2、存在技术缺位,阻碍循环经济发展

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高新技术的强力支撑,然而,由于我国石油企业研发投入较少(用于研发的资金投入连销售收入的1%都达不到),技术效率水平较低,在很多方面的石油勘探开发存在技术缺位,如页岩油,由于我国对页岩油资源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其自身具备特殊的成藏机理,与常规的石油勘探开发有着较大的差别,给石油企业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带了巨大的挑战。另外,我国石油企业的主要技术设备往往是由国外引入,成本较高,且部分企业的创新意识不足,这是导致设备换代慢,甚至有的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石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1、制定资源配置战略,提升资源潜力

首先,石油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石油资源供不应求形势的严峻性。并制定资源配置战略,即合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以及当前的有利形势和时机,逐渐加快建设石油储备设施,扩大石油储备规模,这不仅能进一步提升石油资源潜力,还能提升石油企业对今后世界石油价格新一轮波动的应变能力[1]。其次,石油企业可积极参照国外先进原油商业储备的做法,加快研究并制定成品油商业储备方法及相关制度。另外,可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料循环系统,即将生产过程中流失的物料回收作为生产原料重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并将生产过程中生产废料适当加工再投入原来生产流程或是其它生产流程中去,以最大程度提升石油资源潜力。

2、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积极贯彻技术创新战略

科技创新不仅是实现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企业提高自身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一个重要保障。为此,石油企业应深化内部改革,积极贯彻技术创新战略。如:在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应加快裂化催化、乙烯、加氢聚合等核心技术的研发,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水平,并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要积极开拓新型化学工程技术,致力于开发绿色能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项目,不断完成创新技术开发这一战略性目标。在信息技术的运用方面,石油企业应逐渐采用信息技术建立过程故障监测和诊断系统,在提高生产过程可靠性的同时也能提升企业自身的运行效率。另外,石油企业之间还可加强合作,努力掌握自主研发能力,加快科研开发步伐,提升科技水平,以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从而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讲究的是石油企业外部和内部的绿色协调发展,其中,外部指的是通过联系所有的生产过程中的所有供货商、生产商、分销商、商、消费者及其他相关因素,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效率和成品油质量。内部指的是石油企业要确保在整个石油生产过程中始终实行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的重要价值是通过绿色经营实现供应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帮助石油企业实现健康、长远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4、开展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指的是少消耗和低污染,它是石油企业防治污染的最佳方式,更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和根本途径。一方面,石油企业应在生产过程中始终遵循循环经济理论这一指导原则,最大程度实现能源多级利用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目的是提高能源和原料的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量,实现源头清洁生产。另一方面,石油企业应不断进行石油生产工艺改造和优化,逐渐淘汰落后、耗能大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积极借鉴国外或国内各地先进的少消耗和低污染生产技术,以进一步确保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整个石油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5、构建石油生态工业园区

构建石油生态工业园指的是在园区内建设一整套包括石油生产、废物处理、资源再利用、产品再生产的循环系统。换句话说,石油生态工业园就是清洁生产的高级阶段,其能真正实现石油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将原料资源利用最大化,将环境破坏最小化,从而实现石油产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在构建石油生态工业园区中,其总体构想为:重视和发展绿色生产,促进绿色产业经济高效发展,注重园区的集成共享,注重和有效利用司,如专门负责机械设备的设备公司,专门负责提供原材了的道材中心或是公司等。这样重新设计和规划集团内或是总公司整体增值税纳税环节和链条,降低整体的税负水平。

2、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和发票管理

众所周知,增值税的核算比营业税较为复杂,而且涉及到进项税票的认证、抵扣。因此,企业要组织安排会计和涉税人员参与相关税务知识的辅导,认真及时研究新政策的规定并熟悉相关业务处理,做好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管理的工作。另外由于实行“营改增”后,增值税发票的取得、开具、传递、作废、管理和真假的辨别都和普通发票不同,所以,增值税发票的使用和管理,都需要引起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重视。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自身的《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规范发票取得、使用等各个流程。

3、强化预算工作,规范合同管理

预算工作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在实施“营改增”后,施工企业更应该重视预算工作,规范且有计划的支出成本,使资金流符合增值税的要求;同时,合理的筹划增值税的缴纳期间及缴纳额度,在资金中提前预留增值税缴纳额度。同时,加强和规范合同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在投标时要考虑合同价格是否为含税价格,明确项目的不含税价格;在进行采购时也要考虑从采购方取得的发票是否能够抵扣,采购成本中不含税成本为多少,关于价格、发票的约定在视具体的情况在合同中体现。另外,在“营改增”后,施工企业更要重视合同的管理,合同同结算单、进货单等作为增值税业务中必不可少的资料单据要专门整理、归档。

三、结束语

“营改增”已经在全国很多行业大规模的展开实施,在“营改增”的大势所趋下,公路施工企业要掌握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转变老旧观念,全面考虑,提前筹划,积极面对“营改增”给公路施工企业带来的影响。

作者:景一鸣 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榆林销售处

石油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一、前言

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1]。英国政府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并未对其内涵进行明确界定。随后,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2008)对“低碳经济”作了定义,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效能、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2]。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意味着企业管理要进行变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低碳管理应运而生。任何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企业文化,因此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经营观念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石油企业作为高耗能企业,对碳的依赖性很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如何减少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理应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倒逼”机制会促使石油企业树立低碳发展理念,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物质文化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应的低碳环保标准,旨在加强环境监管。由于碳排放的严格限制,特别是碳税、碳关税越来越高,使得石油出口企业在出口高能耗产品时受阻,对其生产高能耗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低碳消费理念在社会公众心中越来越深入,低碳产品必将越来越受欢迎,消费者对低碳产品也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石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影响

低碳管理要求石油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中削减开支、厉行节约,如削减差旅开支、降低照明及供热能耗、进行远程办公与电话会议等,使企业日常运营管理活动低碳化。同时也要求员工个人行为低碳化,比如尽量多坐公交和公司班车少开私车,打印时尽量多使用双面,用纸时尽量多使用环保纸,用餐时要量需而取、减少浪费,上班时不打私人电话,随手关灯、关水、关门窗,下班时关闭电脑及显示器等等[3]。

三、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是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建设上;一些石油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进行标识建设、出版期刊、举办文娱活动,营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比如单位墙上、车间内、办公室都是“诚信、创新、团结、奉献”等标语口号;还有部分石油企业搞形式主义,简单地把以前的做法通过修饰变成新的企业文化。这些认识实质是没有领悟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潮的价值所在,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导致企业文化表象化、空泛化,不能落地生效。

(二)文化建设随意性强,缺乏传承性

一些石油企业视文化建设为“摆设”,可有可无,十分随意,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同时,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盲目跟风,导致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4]。此外,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领导个人意愿一旦不坚定,就会使得企业文化建设出现中断,失去连续性。特别是领导层的更换,导致企业经营理念发生变化,原有的企业文化难以传承下去,再加上企业员工的流动,使得企业文化难以在员工中长久的扎根。

(三)不重视员工的参与

一些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脱离企业实际和员工心愿,文化建设不切实际,企业文化体系如同空中楼阁。在基层员工看来,这些企业文化体系,不仅离自己很远,而且参与与否区别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忽视员工的心态,闭门造车式的提炼编造,然后再强制性宣贯洗脑,这样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低碳经济背景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当前,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应勇于承担节能减排的责任,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此石油企业必须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一)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

“低碳”意识的培育和低碳理念的形成对于企业实现低碳化经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石油企业要树立低碳文化建设理念。在低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第一,企业领导层是企业文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低碳文化理念首先要渗透到领导层,才能最终成为公司的企业文化。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形成低碳意识,逐步转化为低碳行为,督促员工学习低碳技能,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另外,企业领导要实行激励措施,用激励的方法去引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使员工的行为逐步达到低碳文化的要求。第二,在员工中推广低碳价值观和低碳文化。对员工进行低碳文化培训,强化员工对低碳文化的认识,让低碳理念植根于员工的心理。第三,发挥石油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让各个部门积极参与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部门参与其中,因此,领导者需要组织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到低碳文化建设中来,发挥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建设低碳文化。

(二)制定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制度

石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三高”现象(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碳文化的推广有利于更好的指导石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现清洁生产,进而树立良好的企业低碳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低碳文化制度化,可以给予低碳文化合法的地位,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从而有利于保障低碳文化的有效实施[5]。此外,企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低碳文化制度化,更好的保证低碳文化有效实施。

(三)推进石油企业技术创新“低碳化”

技术创新研发投入较少是我国石油企业低碳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进而影响了低碳文化的建设和实施效果。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同时也是能耗大,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所以,石油企业要不断探索开发低碳能源,推广使用清洁型能源,如天然气等;实现循环利用,推广资源再利用技术,如余热回收等,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低碳化能源的研发,坚持走“低碳化”道路,实现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的转变,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推广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石油企业不仅要追求公司利润,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说就是指企业在盈利,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更要注重对社会环境的负责,积极参与到保护社会环境的活动中来。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要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开创新技术,研发新材料,使用绿色环保产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使社会公众对企业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从而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6]。

五、结论

综上所述,建设企业文化对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低碳化”理念,在不断创收的同时,要怀有社会责任感,在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当今社会,提炼出自己的企业文化精神,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不仅要注重“低碳化”外在形象,还要注重全部员工“低碳化”内在素质的提升。切实构建与低碳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沛 周中林 单位:长江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