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03:05: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 要】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首先,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教学环节的构想。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的主体意识;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拓展知识
语文蕴含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思想感情,负载着最宽泛,最深刻的教育内容,没有任何学科像语文这样地关照着人,关照着人格。学语文就是扩充学生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境界和能力。它覆盖和穿透在学生的生活与思想之中,他是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这个人”的灵魂。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语文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为学生的优化发展服务.为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切实的体现这一重要作用,有必要注意以下几个个问题。
首先,学习主体——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概括的说,就是认识的能动性、实践的创造性和与“有意义的他者”良好的合作品格。这种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以主体对自我生存状态的自觉为前提的。对于教师来说,尊重学生,有必要重新理解“把人当做人”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后一个“人”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实存的人的当下的状态,二是其应有的价值状态。把人当做人来尊重,对学生实存的当下状态,从“人人平等”的层面理应保持相互尊重,但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机构,还需有从“应该是”的价值层面上的更高境界的尊重。正是这后一种尊重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尊重;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培养,就是立足这种尊重基础上的。任何卓有成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都有赖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要求师生彼此互为“有益的他者”。如果说,学生是和有益的他者的对话,才得以进入自己的文化世界中,那么,师生间的平等、真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话,在加强学习主体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中的作用就不能低估。
其次,要正确理解基础与主导的关系。强调语文阅读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必要的,这是长期教学实践正反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这两“性”统一的形态应该是多样的,他应适具体文本的特征而有所不同,不能用一种模式来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侧重于工具性,强调“本色语文教学”和阅读的“本位思想”;有的侧重于人文性,凸显文本所表现的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认真体验健康的人文情怀。应该说,这些老师的实践都是有意义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搞清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必须接受语文学科属性的规定。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历史课、政治课同样具有人文性。这就说明,不同学科的人文性应通过各自的学科特点来体现,不能将人文性游离开学科特点加以抽象化。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如果不紧密的结合语文的词语、文本、写作特征等等具有工具色彩的扎实教学,就很可能出现“空”、“偏”“远”、“杂”的现象。有的教师提出了“品词”、“品句”、“品读”讲究阅读的“感悟”、“积累”、“运用”,这是值得大家认真思考的。
我们能否这样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是其基础,它具有本体意义,没有这个基础,语文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不能称其为语文教学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主导价值取向,它的基本指向是用文本所提供的健康的人文精神,持之以恒地健全学生的文化人格。失去主导价值取向,语文教学就不可能较好的完成自身的任务。
再次,要重视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结构的教学环节的构想。当下我们的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学环节的优化,对一堂课的环节构想非常细致严谨,这应该给与肯定。构型教学环节有两点至得注意:一是对课本要做整体性的教学构想。课本到手,必须对课本做整体性的、富于创意的熟悉,以便把握课本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体性要求;这既是为以后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的构想作必要准备,又是对一个学期里的语文阅读教学作有计划的安排。二是在诸多的环节构想中,要以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人格结构为出发点。不同类型的精当作业,有利于学生将其所学、所思予以内化。上手操作最能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性,这是知识得以内化重要途径。内化的前提是作业能有力的调动学生的既得知识,能激发学生对新领域的探究兴趣,能与学生的情感愿望相关。作为一种过程的内化,要有良好的教学境遇。这种境遇的形成,有赖于:①鼓励具有创意的各类学生作业;②师生言行一致的道德风尚;③积极进取的群体心愿;④师生互助的学习习惯。当然,这样的教学境遇不能只靠语文教学来构建,但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色,却决定了它在建设这种良好的教学境遇中有找不容置疑的重任。
再其次,关键在于拓展学生生成知识功能效应的途径。学生的智慧,是知识、经验的功能效应。语文阅读教学从某种角度看,它应有利于学生将其知识经验转化为智慧。阅读教学的各种环节的构想,毫无疑问要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与把握,这一点不能动摇。但这种理解、把握不能教条化,模式化,而要智慧化。所谓智慧化,就是又生气的活化,呈现有合理依据的多样态理解,并在对比分析中深化学生的思路在差异性的基础上探求理解的同一性。一个学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每节课动像公开课那样准备、那样展示,这不现实。但根据课本的总体要求,有计划的选择若干课时,进行既紧密联系文本实际,又能针对性的激发学生语文应用智慧的教学,却是必要和可能的。每个学技能坚持做数次正阳的教学,构成一种智慧化的教学链,中学阶段肯定能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功能效应生成,拓展出多种途径来。由语文知识转化为智慧,不同于理化知识转化的智慧,也不同于政治、历史知识所转化的智慧,尽管这些智慧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构思教学环节时,在切实把握问题特征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想象、情感体验、言语建构与表达所构成的综合性智慧的生成和发展。
最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色,它的效能主要不在当下,而在久远;他的课堂教学讲究的是实效。经过几年的语文教学我们语文老师都会明白,人文教学的改革,要取得成就,在思想方法上要据斥急功近利,据斥急于速成,缓中突变,但求渐进;不求某一种教学的完美,但求脚踏实地的进步。
内容摘要:体验,是语文阅读的本原追求,体验阅读重在多角度、多方位引导学生体悟,我们按“读认——读品——读拓”三环节推进教学,即“体认读物内容——品味语言内涵——生成个性建构”。整个阅读过程,无论是课堂流程还是学生思维流程及课堂“对话”,都始终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纽带,阅读过程更具自主性、情感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阅读 文本 情感体验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生命活动,人类的情感、精神和智慧是体验的结晶。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则注重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互动,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生命意义的建构。
一、体验内化——语文阅读的本原追求
阅读活动是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互动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作为阅读主体激活了文本的潜在要素,重建了文本的意义,并通过文本认识了作者,同时也在阅读过程中改变着自己。语文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强调体验,即意味着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凭借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以获得客观、精神的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接的、直观的感受,进行体味、领悟从而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二、多维体验——文本解读的清泉活水
1、读认:穿越文本层面,体认读物内容。读认是指借助有效的阅读形式,接近并体认文本的内容。关键是设法引导学生快捷穿越物质化的文本层面,走进读物的精神世界。主要分两个步骤:读通——读懂。“读通”是指扫除文字障碍,即读对字音、明确句子停顿、弄懂词语意思等。“读懂”主要是明白文章写了什么,即解读文章语言符号,把握作者情感。
2、读品:捕捉焦点信息,玩味语言内涵。“读品”就是阅读主体捕捉感兴趣的内容,多角度地对其语言进行玩味、揣摩,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说来,学生阅读作品的原初感受都比较粗略、浅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作品中来,在分析中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进入更深层的理解。运作过程为:猎点——发散——聚焦。其中“猎点”就是学生自由捕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散”即从多角度进行品味;“聚焦”则是重视、尊重学生各种看法的前提下,明确学生最带有相似倾向性的理解,即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3、读拓:交融主客智慧,生成个性建构。阅读是阅读主体的个性化行为,阅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习惯、阅读期待、生活经历等进入阅读情境,并作用于文本的,其在阅读中的体验、感悟、结论等必定带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因而,“读拓”就是要使阅读主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达到读者与作者智慧融合的境界,生成拓展性的发挥或超文本的独到见解,也即是个性化阅读的提升与内化。
三、立体融合——升华体验的情感沃土
1、教学流程分析。读认、读品、读拓的教学过程以学生情感为线索,运用开放的策略让学生自主探究,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情感融合并有超文本的理解来求发展。
2、课堂学习体系
(1)学生思维动态流程。好的文章是由情理交合孕育生成的艺术意蕴,实质上是客观生活在作家自我心灵中体验的晶体。因此,“阅读”过程就是学生带着对生活已有的认识再次去融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去解读“生活”的过程。而文本本身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不同的阅读者在读认、读品、读拓的“阅读过程中,会以其固有的体验、性格、情趣对同一文本作多元解读,获得一个个染上个体生命意识的文本意义。体验阅读过程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过程,珍视学生体验的独特性,尊重其体验间的差异性,给学生以充分体验的时空,从而沟通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2)课堂对话动态流程。读认、读品、读拓过程中,学生的个别自由阅读、小组讨论、学生在全班发言以及教师适时的点拨、总结等,是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环境不断进行着对话和交流的多边多向的交互活动过程,也是关注学生体验的情景性的对话过程。对话通常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展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仓库,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发生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及创造的过程中,教与学完全融合在师生交往的活动中。学生是这些交互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学生就是在这种活动过程中体验生命、建构意义,内化成语文素养的。
(3)解读过程更具情感性。体验阅读活动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与交流活动。连结两者的纽带是情感,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进行的是情感的交融与同构,使文章的“我思”带动着学生的意识和原始活力中的全部无意识去追逐新的生命意义。学生在分析、把握、体会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经历心灵的洗礼,使自己的精神内涵得以个性化的充盈与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倍受众多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我认为要做好新课改下的阅读课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要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以读书为乐事是阅读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勤读,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首先,激发兴趣,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多读教材,把握语文的思想蕴含和文化内涵,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结合与统一。教师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断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品味。再次,以读为乐,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许多收获,受到了成功的鼓励,作为认识主体的价值和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品尝,去领悟阅读的乐趣,经过长期的阅读,经过不断地劳动最后是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在这种乐趣中成长。
2.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
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充分让学生去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3.指导学生质疑。
阅读的重点不在读,而在用心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不断地知其所以然。完整的阅读过程是感知—感悟—理解—评价—再创造过程。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的思考独立化、个体化,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4.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诗歌意境的再现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一时恼怒,最后把小孩及其家人残酷地处死了;还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感到痛心疾首,从此改邪归正,治理朝政,最后成为一位人人拥戴的好国王,多么富于合理的想象。
二、美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追求
1.美读是作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融合。
人与阅读材料是一种互为主体、互为解释、互为沟通的关系,是彼此交互作用的审美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无不追求这样的美读情趣。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它朴实的语言表现出极大的感动力,蕴含至爱的深情,充分表现了作者的人文美感,字里行间充满着“慈爱”,“孝敬”的人伦价值。特别要注意教学父亲穿越铁道买橘子的情形,使父子深情进一步升华。不要说20岁的儿子,其他任何读者也会触发父爱子的精神。“他穿越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通过美读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动作灵活,一撑就上去。作者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有些学生问:“为什么20岁的小伙子不去呢?”这更体现了父亲的慈爱,因为爬过月台,让儿子去,父亲放心不下,同时也表现出父亲爱护儿子的一片热情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同学们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美读,再结合自己,都能讲出许多身边的事来证明伟大的父爱、母爱,产生同感,发生共鸣 。总之,美读的过程是一种悦耳悦目的愉快过程,它不但给人以认知,而且给人以精神享受,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能力,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活起来,主客体在互相碰撞之中产生了“美的历程”,同作者在鲜活的生命律动中体味物我同化,通融一体时的共鸣。
2.美读不仅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更是解决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良方。
可以肯定的说,传统机械的语文教法是不可取的,语文课堂应是学生快乐的一方天地,因为大家知道,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反映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阅读教学,而今的阅读教学却是“不闻读书声琅琅,但见习题如海洋。”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倡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读。
三、开展阅读活动,激发学习
语文阅读教学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学习,要多让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以读引读。
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进而引导学生读同一类的文章,如学了朱自清的《背影》,再引导学生去阅读《父爱是金》另有一番滋味。
2.以说引读。
在班里,由喜欢阅读的学生介绍报纸、杂志中出现的一些好文章,通过“先行者”的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要求学生讲一讲书中的故事,让阅读面广的学生“出尽风头”。选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讨论的良好习惯,在讨论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和美化。定期举行精彩片断朗诵会 ,培养学生的朗诵水平、语感和审美能力,同时也积累一些语言,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以写引读。
先布置一个题目,如“我看杨修的死?”“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冒险生活给了你什么人生启迪?”,“从《朝花夕拾》中你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生活怎样?”,“读读陶渊明的诗文,谈谈你对历史中的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的看法?”,“《爱莲说》中的周敦颐与陶渊明有何异同?”等,要求学生写成文章,这样为了弄清这些问题,学生就需要读大量的文章。
4.以活动引读。
我们每学期举行一次知识抢答赛,在知识题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文学作品方面的知识,如与四大名著有关的人物及情节、典故、歇后语,我出了几个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孙二娘开店——进不得 孙悟空借火扇——一物降一物 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5.以展示阅读成果来强化阅读。
当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延伸阅读之后,有许多学生就开始有表达的欲望:对文章的内容,谈自己的看法;对文章的艺术方面评头论足。老师在此时恰当引导,把他们写的读后感、随笔整理出来,在学习园地中展览。学生在展览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就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阅读学习。每半个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检查,并由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展览学生阅读成绩的同时,训练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积累了语言。每月出一期“得意之作展”。将学生认为最满意的习作,经过认真的修改,用方格纸工整地抄写出来,再经过筛选,把优秀的作品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里。
6.以生活引读。
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疑问、困惑时,我便引导学生从书本中去寻找答案。如有的学生意志浅薄,控制不住自己,我便引导他去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去寻找生活的真谛,从而坚定生活的信念。有个别学生觉得学校生活苦,没有意思,思想消极,我便引导他读一读海伦•凯勒的《给我三天的光明》。再要求学生把它写成一篇文章,该如何去谋篇布局?用什么形式去表达呢?当他们疑惑时,再出示描写这类生活的文章,这样学生阅读兴趣一下子就浓厚起来。
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在班级内部营造一个良好阅读的氛围,在氛围中同学自由交流、互相竞争,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阅读局面。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幸福,让阅读成为他终身的习惯,让阅读伴随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让阅读塑造他们美好的人格,让阅读给他们打下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读给他们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同时语文阅读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作为语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课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适应时代选拔人才的需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合理进行阅读教学,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驱动,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理解产生了误区。
误区一:教师单向的讲解介绍,忽略了学生自读过程。学生与文本作品之间没有真正的对话,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更多的是被动接受阅读的相关知识。
误区二:对阅读基础知识进行“大题量训练记忆”。搞“阅读题海”训练,完全剥夺学生阅读的趣味与快乐,使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
误区三:老师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方法的指导。面对“涛涛书海”学生本来充满热情、好奇,但课余时间有限,恒心毅力又欠缺,辨别能力更差,导致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这样就使阅读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状况,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束缚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更伤害了学生对阅读的“感情”,严重影响语文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一、树立民主个性的阅读教学理念
阅读就是读者对文本作品作主观审视,进行个性化理解,从而悟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阅读教学绝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切忌用教师的分析传授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因此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与文本进行直接的交流,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入境,人情朗读,感悟文意,体会情感,悟出精髓,逐渐熏陶出个人的阅读品味,激发阅读情感的升华。
二、制定合理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要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对阅读的积极情感,那么阅读教学目标必须从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遵循初中生阅读的心理规律。
阅读教学前,先要指导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标。目标有远期、近期之分,远期目标一般以每学年作为一个层次,应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吻合,让学生明白这一学年主要在哪些方面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累哪些方面的知识,阅读哪些文体的文章;近期目标可以以一个月或一周甚至一篇文章作为基本单元。它应与具体学习内容结合起来,配合课堂文本解读,补充必要的额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起到真正读有所用的效果。
三、做好充分有序的阅读教学准备
教师可根据大纲教学目标的内容,提前选定好相应的阅读目录。目录内容可围绕文本作者、背景、文体、立意、思路、语言风格等方面确定。再将此与大纲教学内容对号入座后编成阅读提纲发给学生,使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读什么,怎么读,一目了然。这样阅读针对性强,阅读效率高,有助于培养综合阅读能力。
四、指导科学灵活的阅读学习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因此,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介绍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有泛读、精读、跳跃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资料性质、记叙性质的文字一般宜泛读;对于有必要把握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字,可采用精读法,精读关键是要掌握所读对象的框架和精髓;筛选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跃式阅读;文章的内容、艺术表达技巧方面有相似的宜用比较式阅读。研究性阅渎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往往针对文章的主旨、立意及表达技巧或含蓄深刻的语句进行鉴赏评价,是形成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时,可根据阅读对象、要求及自己学习的实际,灵活地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还可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从而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五、具备良好健康的阅读学习心态
学生阅读学习心态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成败。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以审美为突破口,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阅读学习心态,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不良的阅读学习心态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盲从浮躁型。没有目标、没有规划,盲目仿效、喜欢随大流,只求阅读数量、不重阅读质量,阅读了大半天,最终一无所获。长期下去,也就丧失了阅读的个性。第二类是猎奇型。阅读主要搜集材料中的奇闻轶事,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第三类是追求刺激型。这类学生对学习感到乏味,阅读是想补偿一下所谓的干枯的心田,试图搜集故事情节特别强(如暴力、凶杀)的材料,来满足自己的低级趣味的心理。第四类是功利型。升学愿望特别强烈的学生身上较多存在这种心态。虽然他们的阅读自觉性胜于一般学生,但他们的阅读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说白了,他们的阅读只是为了在关键性的考试中取得高分。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渎学习心态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心态越好,阅读也就越有效。初中生阅读中存在不良心态,我们有必要进行引导,予以矫正。克服的方法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使学生明白阅读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懂得阅读对提高个人素养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其次,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及心理,对他们循循善诱,具体指导,逐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从而克服不良的阅读心态。
六、实施及时有效的阅读教学调控
阅渎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阅读有着不同的反应。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要对阅读教学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阅读信息,抓住信息中的有效成分,引领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反馈检查,是检验阅读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检查读书笔记与开展读书汇报会等活动是行之有效的反馈措施。
第一,指导并检查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阅读材料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甚至篇章。提纲型:阅读后,把阅读材料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路,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感想型:读完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通过续编故事、改写故事,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在阅读中,各类读书笔记可以综合起来做。
通过检查,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纠正,对较好的做法及时表扬,以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引导鼓励学生开展读书汇报会等活动。
中学生的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能够外显,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为此,教师可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读书汇报会等活动应该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活动可每月一次,也可每两周一次。这样,在活动过程中,渗透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体味成功的快乐,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在互相学习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知识在于积累,阅读贵在坚持。只要学生有合理明确的目标,科学灵活的方法,良好健康的心态,再加上教师的民主教学理念、适时指导和有效调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一、前言
在现行初中教材中,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这种文章体裁在其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从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中学语文老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众所周知,现代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与其他文章体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从鉴赏文学作品这个角度来进行现代散文的阅读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提供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有关新课改所要求的学科能力的形成。以下就结合本人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以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有关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一)重视引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初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身所固有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阅读中常用的技巧和相关的知识来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为激起学生对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我们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完全融入现代散文的情境之中,以发自内心深处的那种饱满、强烈的感情,通过对作品当中的那些精华进行感知,对作品中那些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来进行感悟,以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和传导知识,促使学生与我们教师一起感受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成功营造了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例如,当我在进行《背影》这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首先我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一些背景及作者——朱自清的一些生平事迹,接着我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深厚之情,以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导读”,不仅促使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了兴趣,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语文与我们家庭生活之间的那种密切联系,为接下来的阅读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研读细读、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生动形象、语言准确以及整篇文章通俗易懂,这是现代散文的一大特色,所以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研读、细读,并且启发学生对于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疑问进行相互讨论,做好这些工作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整篇散文的表现形式及其作者所要体现的思想内容,来感悟、感知对于课文里那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作者是如何既生动又形象地来体现课文里的那些景物、场面的描写和渲染气氛的。例如,当我在进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现代散文教学时,首先就是要求全班学生进行多次的有感情朗读,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组交流讨论:①为突出百草园的丰富多彩和情趣盎然这些特征,作者在文章里用了哪些富于表现事物特征的形容词来进行描写?②有关百草园里那些有趣的景物,作者是以哪种方式使它们逐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③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极力渲染百草园极其有趣、好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在研读、细读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不仅让学生深切领悟到了百草园的有趣性,同时通过对比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三味书屋的那种枯燥、无味性,最终也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一个主题思想——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严重束缚。通过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研读、细读,并加以交流讨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细细品读,培养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能力
现行初中教材里,不管是哪个版本的,其中的每一篇现代散文,都是一篇能很好陶冶学生情操的散文、美文,因此,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强调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进行细细的品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不断地进行推敲和揣摩,一定不能走马观花、应付了事。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能静下心来,对作品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进行潜心且专注的研究,以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对文章做到真正理解,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鉴赏和比较能力,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既注重诵读,也重视鉴赏,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吃透教材,而且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凸显个性化,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已然开始追求阅读上的升华,而不再是简单的文字阅读,需要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实时的理解。情境教学是新时期国内教育领域十分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对于初中语文的学习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将其运用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能够实时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为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的情境阅读教学进行了实时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式。
关键词:情境教学;阅读;初中语文
在初中语文的课本当中,充斥着不同颜色的课文,有的是淡色的,它们像《济南的冬天》一样,带给了学生自然与谐和。有的是灰色的,它们像《背影》一样,给予了学生心酸和感动。有的是彩色的,它们像《皇帝的新装》一样,给予了学生欢乐和畅然。在阅读这些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也需要以不同的心态去阅读,认真品味课文当中的美感,得出一种全新的语文结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加以合理的引导,因而必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完成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以使得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加合理有效。情境教学是较为适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对学生的主体性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致力于为学生积极创设一些趣味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莫大的兴趣,进而完全地融入其中,实现阅读教学的升华。
一、情境展现,以多媒体展示直观的语文现象
在初中语文的课文当中,有很多描述事物的课文,这些课文在学生的眼里往往十分无趣,不愿意进行过多的阅读,教师虽然强调对这些课文的理解和阅读,但是苦于学生一直没有较高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大原因并不是课文的趣味性缺失,而应该是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无趣性。教师在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应当对这些课文进行铺垫和渲染,让它们不再是无趣乏味的,转而变得十分科学有趣。情境展现是情境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办法,其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设备直观地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迅速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另一方面能够使得语文教学变地趣味多样,学生的阅读也可以呈现出良好的参与氛围,整体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全面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其中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切的描述,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大自然,因而对于课文当中的内容感到十分模糊,不知道其中所要阐述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意思。同时,对于课文的题目,学生也无法与课文产生直接的理解,因为大自然似乎并没有透露一言半语,那么这篇课文的题目又是如何产生的?在这些问题的环绕下,学生的阅读学习便显得十分盲目。教师在利用情境展现改变这种教学状态的时候,应当给予学生较高的自主性,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整篇课文所阐述的情景详细地展现出来,使得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直观的感知,并且能够推动课文的立体化发展,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角色扮演,探讨课文中的趣与味
在初中语文的课文当中,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无趣的,有一部分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对于学生的心灵有着直接的冲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关注,了解学生当前对初中语文感兴趣的地方,并对这些地方进行深层次的拓展,使得其实际的趣味得到全面的延伸。而角色扮演便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所提倡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通过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使得语文课堂变得趣味多样,学生的阅读理解也更加直观,富有独特的美感。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整篇课文充斥着大量的对话,主要的角色包括皇帝、大臣、骗子、小孩,教师在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妨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学生本身对这一课有着相当高的阅读兴趣,如果转变为一种情境模拟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模仿角色的对话还要去摸索角色的心理变化,如皇上的盲目自大,大臣的自我怀疑,小孩的天真无邪,骗子的狡猾多变等,都属于学生应当探讨的方向,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整个活动也更加的趣味有效。学生的表演也能够与课文实现良好的串联,呈现出完善的教学效果。
三、情景体验,接触现实生活当中的语文内容
在初中语文的课文当中,有相当多的课文都对景色有着直接的叙述,而这部分内容往往十分直接,所运用的描写方式也较为简单,但是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错误的认知。如《济南的冬天》中对景色的描述有着一种深层次的意境,但是这样的冬天与我们的冬天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很多学生都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如何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直观地了解。教师可以带领这部分学生走出教师,去体验本地的冬天美景,并与课文详细地联系起来,使得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直接有效。由于很多景色都是对于雪的赞扬,因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能够找到相应的内容,但是,仅仅少了一层意境,需要学生进行自我升华。总而言之,新时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加强对情境教学的实时关注,注重于优化基础的教学方式,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和情境展现的方式,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认知,全面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当强化情境教学,提升深层次的阅读美感,赋予学生一定的课堂自主性,帮助他们改善阅读能力,优化阅读学习。
作者:黄文娟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
摘要:在反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提出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重视课文预习、营造良好氛围、活用教学环节、进行合作学习,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感悟情感、体会语文学科价值的重要途径。新课改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新课改理念,大胆创新,优化教学手段,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中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反思阅读教学,找出存在的不足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分析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准确把脉,拿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教学观念陈旧
新课改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理念,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仍没有转变角色,仍把自己当成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忽视,阅读教学仍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自然欠佳。
(二)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通常会要求学生完成这样的思考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文章的写作技巧有哪些?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心情,消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的阅读目的变成寻找问题的答案,个性化阅读能力无从提升,阅读的快感也渐渐消失。
(三)延伸阅读不足
有的教师讲解完课文,不注意对课文做进一步延伸,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仅仅局限在教师讲授的范围之内,不能进行更深入的探究,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就难以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淡薄。
二、重视课文预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环节,但是,有些学生对预习重视不够,又因教师不可能一一检查每个学生的预习情况,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把预习作为必要的学习环节。有效预习可以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可以通过辨别体裁、熟悉作者、查字典、了解背景、朗读课文等方式让学生来预习。比如,在执教《十三岁的际遇》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根据拼音说汉字。2.作者入学之初,有一句誓言是什么?3.作者对北大、对自己分别有极为精彩的比喻,请说说这两个比喻。学生为了完成这些预习作业就会主动阅读课文,针对教师的问题去探究。这些预习作业的完成为阅读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初中学生的阅读积累、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生活体验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执教《济南的冬天》一文时,笔者这样导入:“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见过的、在书中读到过的冬天的景色都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用一个词来形容。好,说到冬天大家都会想到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等,但是,在祖国的北方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它的冬天别有风味,你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吗?让我们一起阅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样的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为了唤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我们还要在课外增加一些阅读活动,设计散发着浓浓书香的阅读场所,比如读书角、小书吧等,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阅读质量自然能够提高。
四、活用教学环节,提高阅读质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有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介入阅读教学;第二个环节是阅读教学的推进;第三个环节是学生阅读的升华。在介入阶段,会出现教师预设和课堂教学不符的情况,教师对课文的解读体验与学生的阅读理解会产生一定的冲突,教师设置的问题与学生阅读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存在差异,教师关注的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这样介入阅读教学:让学生说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教师以此为依据组织教学内容。在阅读教学的推进阶段,师生或者生生之间的互动要做到有发现、有生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课文中未被发掘的阅读价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口授讲解,而应该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升华是指学生能够在新的角度,或站在更高的点上去发掘课文蕴含的深意,形成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并发展出更大的探索空间,进行新的拓展。当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障碍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启发、引导。比如,笔者在《岳阳楼记》的拓展学习环节让学生去思考: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下》中劝说君主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内容上有何联系?学生们在交流中产生了很多争议,对此,笔者及时给学生介绍了孟子及儒家的有关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孟子思想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这种民本思想对当今仍有借鉴意义。
五、小组合作学习,提升阅读效果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之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在小组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中获得知识。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让各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共同进步。比如,在《鱼我所欲也》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利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朗读,然后提出问题让各个小组合作探究,如:1.在本文中,孟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二者不可得兼?……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在合作探究中对问题进行交流,在学生们基本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为了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提升学习效果,笔者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说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各个小组在讨论后推选代表来回答。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训练,教师要注意设计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对学生充满吸引力且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案,为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切实有效的目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陈小玲 单位: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初中
摘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是语文的基础教学,具有核心地位。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审美观,除此之外可以促进学生客观认识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阅读教学,然而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过于看重阅读教学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本文就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学习与教学的核心。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为学生日后奠定基础。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好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于语文阅读能力是影响学生对于所有学科学习的主要因素,由此需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存的问题
1.1初中语文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初中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40至50人左右,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别较大,对于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不能完全掌控,最终使阅读教学流于表面形式。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忽略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加之新课改使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教师做教学方案时,很难把握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内容不完整,学生的阅读教学不能达到理想效果。部分教师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的制定,而是盲目沿用传统教学方案,最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提高。1.2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自身的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实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不重视对于学生自身的终身阅读习惯的培养,往往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没有经过学生自己思考,而是把直接把阅读答案告诉学生。如此一来,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养成,课堂成为教师讲解答案的过程,使教学效果始终得不到提高,最终学生不能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归咎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与老师只止注重于文本教学,缺少人文素养教育。1.3学生阅读理解想法受限,使个性化阅读缺失:我国初中语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始终占据课堂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于阅读中生字词以及精美语句讲解,对于文章重点讲解又侧重于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点,这使学生在学习阅读理解时始终居于被动地位。语文教师对于学生阅读理解的答案予以一定的确定性,这使学生发挥不出个性化理解能力,使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文章,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把语文教师自身的经验和思想取代了学生的想法,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赋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理解。1.4没有正确认识到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大部分语文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单纯把阅读训练看做教学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没有意识到语文阅读只是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的工具,只是把语文作为阅读训练,这使语文教学偏离语文教学轨道。教师应该把握住语文重点语句段落引导学生思考。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2.1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改改革,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加以引导,运用新型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学习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收获文章深层次的思想感情,打破学生的思想束缚,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展现。教学目标是让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明确教学方向,而不是随意发挥。教师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把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采取情景教学法或是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情感,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2.2积极帮助学生制定阅读学习计划:实际上学生对于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以及成绩始终不能得不到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阅读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如何进行学习。由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授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阅读学习计划,如此一来,即使是在课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阅读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面,并在根源上解决学生阅读问题。2.3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文章中的中心思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文章,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提出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做拓展课外阅读,找几篇与此篇文章含义相仿的文章,使学生进行阅读,以提升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类似的文章,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对阅读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解决问题,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个性阅读,提高学生能够阅读能力。2.4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语文教学这把工具:为了防止在课堂上出现学生开小差的虚化现象,提高讨论效率,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前,让每个小组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学生参与标准,把问题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的身上,反思小组讨论过程,做出笔记。杜绝学生动嘴不动脑的阅读方法,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正确运用语文教学这把工具,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结束语
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够扎实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创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加以指导进行教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促进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辅导语文教学的工具。
作者:苏红艳 单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蜘蛛山学校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并将其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之中。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组合作;面临困境;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寻找出最佳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面临的困境
(一)合作学习分组不科学,学习低效
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分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随意,组员之间搭配不科学,不能实现优势互补等是主要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二)合作学习问题设置缺乏针对性,效果甚微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设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是否科学。学习任务有价值,才既能反映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阅读能力,又能体现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比较随意,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不仅无法激励学生更高效参与讨论,甚至还会将学生引入歧途。
(三)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实效,合作本末倒置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式,其作用是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营造“热闹欢乐”的课堂氛围。但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却存在着“华而不实”的情形,实际学习效果堪忧。学生过分沉溺于教师所营造的欢乐气氛,而对学习任务不加重视。
(四)教师不善于对小组合作进行指导、评价与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实施步骤是科学分组、提出问题、合作讨论、展示评价、总结反思等。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会忽视最后两个环节,即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仅仅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不作系统总结,更不会进行课后的反思。这一状况在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分组,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与分层教学中的分组有一定的区别。分层教学中的分组是将阅读基础、学习程度相当的学生划分到一个等级,而小组合作学习却并非如此,其分组的要求更高。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两点:第一,对全班学生进行系统研究,提高分组的针对性。了解掌握学情是教师分组的第一步,只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第二,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能够保证组与组之间在能力上大致平衡,这样才会彰显竞争的公平性。再者,在分组时,同一组中各个组员要能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即同一组组员在能力上要有高低之别,不能整齐划一。
(二)优化小组合作问题设置,提高问题的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二步,是基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开放性、创新性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针对“问题设置随意”“问题缺乏有效性”等困境,教师要设置更有质量、更能凸显阅读价值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以下合作学习问题:“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这一问题虽然符合开放性、创新性问题的特征,但缺乏针对性。另外,这种分散性的讨论往往使学生很难获得相对统一的答案,小组成员在讨论学习中无法达成一致,合作学习效果便大打折扣。可见,这样的问题设置并不成功。不妨换个问题:“这篇课文的第九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一一指出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最后分析第九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既符合课文教学内容,又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问题。
(三)强化教师在合作中的引导,突出合作实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现场合作氛围的把控、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都很重要。在以往的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在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后便放手不管,让学生进行“随心随意”的合作讨论,这种做法显然不科学。这会造成学生过分自由散漫,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加强引导和控制。首先,强化引导。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小组在探讨与学习中难免会茫然无措,甚至发生争执,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引导,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布置的合作任务中包括“总结该文中的所有通假字”,组员对“缘”通“沿”是否可以定义为通假字有异议,这时教师可进行点拨,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其次,要控制好课堂氛围。教师要合理把握课堂讨论时间,控制好教学节奏,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四)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反思
首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科学公正的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前进的助推器,教师要不吝评价,及时评价、公正评价。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文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点评哪个小组找到的比喻句最全,对其含义的理解更到位,哪些小组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得最好,更能体现“优势互补、全面发展”等。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进行自我反思。小组合作反思包括学生反思与教师反思两种。在合作讨论评价之后,教师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与优点,并提出意见用于改善合作学习效果。再者,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就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自我课堂引导以及课堂掌控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综上可知,当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服务于阅读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以更科学的方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作者:刘霞 单位:辽阳市第一中学
摘要:
“让学引思”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有效教学理念。打造“让学引思”课堂,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主动自由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
关键词:
让学引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让学引思”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它是指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主情感,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和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自由探索,自主学习,亲身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能力的有效提升。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能让善引———以生为本,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指导者的作用,以生为本,能让善引,将课堂和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和探究学习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会学”。
(一)以学设教,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生为本,因学设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轴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给学生创设自主思考、探究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独立学习,从而提高其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能力。比如,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吴敬梓《范进中举》一文时,笔者围绕“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结果”,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和阶级特权关系等资料,然后归纳整理,撰写心得体会,谈一谈自己对范进中举事件的看法和见解。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学生收集、筛选、整理以及概括信息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再如,在学习苏教版九年级上册陶渊明《桃花源记》一文时,在课前预习环节,笔者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分层设计,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二)少教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填鸭式”“满堂灌”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课堂俨然“讲堂”,学生实则收效甚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少教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质疑互动,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内化吸收,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不断碰撞思考,释放个性,提升能力。譬如,鲁迅《孔乙己》一文的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学习过程中,笔者提出问题:有人说这是一个病句,“大约”和“的确”相互矛盾,对此,同学们怎么看?作者这么写的意图是什么?这时有学生积极发言:“老师,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病句,孔乙己穷困潦倒而又自命清高,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中是难以生存的,所以说他‘的确’死了;同时,孔乙己又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没有人真正关心他的生和死,所以作者又用了一个‘大约’。”笔者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这是一个开放性结局,大家认为孔乙己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绪,大胆联想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会有哪些结局?”学生经过思考后纷纷举手,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孔乙己仍旧好吃懒做,最终在饥寒交迫的一个晚上凄凉、悲惨地离开了人世。”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开始改变了,他从头做起,洗心革面,开了钞书店,由于兢兢业业,诚实可靠,孔乙己的钞书店变得有名起来。”还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命不该绝,遇到中举后的范进,范进因与孔乙己情投意合,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将他聘为自己的师爷。”学生的奇思妙想,实现了对文本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体验。
二、会学善思———讲究方法,创设给力的思维磁场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给力的思维磁场,用巧妙的引思,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帮助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从而使教学效益最优化。
(一)巧设情境,以趣引思,以趣促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做到以趣引思,以趣激情,以趣促学。比如,在执教《刻舟求剑》一文时,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故事情境。当表演结束后,笔者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乘客犯了什么错误?他能在做记号的地方找回他的剑吗?”这样,通过巧设情境,以趣引思,既激活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设疑问难,以疑引思,以疑导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紧扣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疑问难,以疑引思导学,从而不断碰撞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作者以“新装”为明线,以“行骗”为暗线,通过生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皇帝、大臣、随从、骗子、老百姓相互欺骗的荒诞行径,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皇帝为什么要穿新装?骗子为什么能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派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说实话?小孩为什么又敢说真话?”这样,通过设疑问难,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之,打造“让学引思”课堂,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主动自由发展的课堂教学生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渗透“让学引思”理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少教多学,能让善引,让学生会学善思,从而成就精彩的语文课堂。
作者:王杜娟 单位:盐城市初级中学
摘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体系中,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中学语文的教学和应试过程中,阅读一直贯穿整个语文学习中。因此,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只有拥有了这些,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才能真正获取相应的知识,也能在应试的过程中提高解题的效率,拓展解题的思路,正确地解读文章的含义。
关键词: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解题思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一直是一个传统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阅读是一个人进行知识输入的主要途径。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方面都应该有所提高。这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因此,中学语文对学生的考察中,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一、初中语文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
阅读从根本上来说,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来说,它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来说,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正因为阅读的这些作用,它在中学生的应试过程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
初中语文阅读的最大信息来源就是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汇集了广大专家学者从世界各地作品中甄选出来的名家经典。如,诗歌有陆游、李清照等,小说有老舍、鲁迅等,散文有郁达夫、朱自清等。阅读这些作品,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对语言的精准性和美感的把握能力也会逐渐增强。语文即语言文学,而语言文学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可以体会到“猿啼三声泪沾裳”的苍凉,也可以体会到鲁迅笔下“祥林嫂”式人物的麻木与无知。这种审美情趣在学生心中会得到延伸与存留,使学生在课外也会有兴趣去阅读相关的文章,继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二)对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要性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讲,阅读能力对学生的应试是极其重要的。在全国卷的高考试卷中,语文试卷中包含了五道阅读大题,分值在40到50分之间,其他题目中,也会多有涉及段落文本的阅读,这需要学生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才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快速精准地理解和判断。另一方面,俗话说:“阅读作文不分家。”这是因为阅读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而作文就是一个知识储备输出的过程。在应试作文的答题过程中,学生需要有一定量的知识存储,才可以清晰地说理和广泛地举例,以支撑自己在文章中的观点。因此,这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足够的阅读能力,才能在考试中更好地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改的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另一个是要培养学生足够的应试能力。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
(一)培养适应社会的全方位人才
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首先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正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段,需要哪些人才,应该为什么样的理想去努力奋斗。这都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教授的内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到了这些,才能有一个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奋斗
(二)从实际层面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许多教师和学生深知阅读的重要性和好处,可是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理论大于实际的怪圈,导致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不知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教授学生实际的阅读技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可是学习阅读和练习阅读也是一个枯燥的过程。阅读的练习,需要反复的、机械的训练,有些时候,甚至会丧失对语言美感的追求。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阅读之初就对阅读这件事情产生兴趣。比如,教师要擅于发现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并时常指出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成长,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学习、阅读。其次,要注重重复性的练习。上文讲到,阅读的练习是需要反复的、机械的训练,简单来说,就是需要学生对阅读的动作进行反复地重复。比如,在学习诗词时,为了让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就必须要反复阅读。最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因为好的文章都会有内涵的蕴藉,不会将思想直白地表现在文章的表面,而是需要学生进行深入地理解才能通晓。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只有经历了这些步骤,学生才能在这篇文章中汲取知识,也才能提升阅读的能力。新课改的过程中,阅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只有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才能在应试和社会竞争中占得先机。
作者:钟伟林 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五中学
一、主题阅读之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主要指的是把两篇或者多篇文章在内容、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的一种有效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把相关的内容通过不断比较、对照与鉴别,开阔学生的眼界、活跃他们的思想,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充分、深刻。学生通过对比还能看到差别,把握其中的重点,提高鉴赏力,提高迁移思维能力,使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比较阅读也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处理众多繁杂的信息。在教学时,选定和教材课文相似或者相关的内容展开比较阅读,找出异同点,也是语文知识延伸迁移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整体施教,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整体性”的教学原则。整体性教学原则不再是传统的一课书一课书地教,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去教。这时候的单元主题就像藤,一篇篇课文犹如瓜,在教学时,需要用这个“藤”将一个个“瓜”串联起来。同学们在同一主题下,阅读也由课内引申到课外,有助于拓宽阅读范围。这样,一个主题就能统领三套教材中的三个单元,由22篇文章组成了一个主题大单元。在教学时,教师都是紧紧围绕着单元的一个特定主题进行大单元语文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关注课堂的教学效率,组织要适当,也要做到有详有略,有效拓展,让阅读教学从课本内延伸到主题阅读与经典诵读,这样也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拓宽他们的阅读面,提升阅读速度,而且还应了那句“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目标。接下来,教师再指导学生阅读,展开阅读教学便水到渠成了。
三、从批注入手,习惯与方法并进
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喜欢走马观花,把焦点放在了故事的情节上面,对文章中的那些生字生词一跳而过,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与情感的体会也是囫囵吞枣……当阅读完这篇素材时,学生吸收甚微,消化不良,写起作文来也是无话可说……“读书不得法等于没读”,“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才能让阅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在开展主题阅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心去阅读每一篇文章,教给学生各种批注式阅读的具体方法,如解释、概括、质疑、联想等,让学生学会使用批注,走进书中,走近作者,这样也利于培养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莫放拦路虎”的好习惯。在好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才能取得质的飞跃。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多种做批注的具体方法:遇到生字、生词时,要主动去翻一翻字典,标下注音,写出其中的意思。当遇到自己喜欢的语段或者含义深刻的句子时,学生要动笔去勾画,写下自己当时的感想。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带着这些疑问反复去读书、去探究。经过长时间的熏陶、感染与训练,学生的阅读习惯也会逐渐形成,提升到“品读优美语段”“体会深刻含义”等方面,而且还能耐下心来仔细品读,反复咀嚼,批注感受和体会,学生之间也会主动进行交流分享。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们也会在阅读时养成一种爱思考、爱积累的好习惯,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也都随之得以提升。
四、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收获
首先,改变了学生阅读量小,阅读兴趣不高的状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学生一般花费2~3个课时就能完成一组课文的学习,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上能完成一册教材的阅读,其中,将节省出来的课内外时间可供学生阅读和参加活动。这样,同学们既能阅读更多的书,而且涉取的面也更加广了。其次,充分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精读课上,学生借助课例能初步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泛读课上,学生则能使用学案自学。这也使得学生们的学习形式更加灵活主动。在拓展课上,学生可以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畅游书海,而且大家都乐此不疲。整个阅读教学环节既体现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便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便于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生成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了必要的阅读方法,小到理解词语、做批注,大到学习一类文章时应该把握的要点、切入点等。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吃透教材,有些学生还能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行设计清晰的“学案”,真正实现了自主读书。而且学生自己还能做一名语文教学的探究者。在开展主题阅读时,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结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鼓励学生多去读书,读好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为他们的终生阅读奠定了好基础。
五、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带来的影响是深刻的。通过强化主题化阅读教学,我们要将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矿藏充分挖掘出来,帮助学生初步构筑思想体系与精神家园。主题阅读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一条康庄大道,可以为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展创造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阅读技能等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晓菲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实验中学
一、树立正确的阅读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思、选材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阅读分析,把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静心领悟,体会到美文的魅力、阅读的乐趣。在选择文章时,我们应选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引起学生共鸣、通俗易懂、语言规范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用心去探寻语言文字的美,感悟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激发他们深入阅读与探究的欲望,触动他们的情感世界。文本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形成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引起学生的共鸣,叩击学生的灵魂深处。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在给学生的阅读安排时也要做到精心设计,认真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还充分利用阅读时间,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在激动人心之时戛然而止,然后告诉学生,想知道更精彩的内容,自己去阅读原文。这一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古往今来的诸多名人,他们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努力,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而一般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单方面的传授方式,大多忽视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视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不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只能是“望题兴叹”,慢慢就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提高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比赛,来调动学生健康阅读的主动性、趣味性,如举办个人比赛、分组比赛、分排比赛等。教师还可以通过文学欣赏、诗歌朗诵会等形式,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如引导学生在读《三国演义》有关曹操节选部分时,学生肯定有了对曹操的不同评价,教师不妨因势利导,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知识才能,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可让学生深入课文,看下曹操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如此塑造?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阅读之中,不仅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会有自己的个性体验和思考,从而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获得思想的启迪。
三、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五花八门的教学形式一涌而现。一线教学工作者也在马不停蹄地探索各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也应运而生。不论是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手段都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最好的阅读情境。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中用了两个“不可估量”。对此,我提出问题:读完课文后,两个“不可估量”会给你内心一种什么样的滋味?真是一石激起千波浪。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感受、生活情感、生活体验不一,因此,有的学生说:“可惜。”有的学生说:“悲哀。”有的学生说:“痛恨。”有的学生说:“愤怒。”接着,我让学生带着各自的感受体验品读课文,再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品读,让学生读出“可惜、悲哀、痛恨、愤怒”等心情,用心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必须要创设问题情境。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愉悦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如在设计《月光曲》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换位阅读: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怎样?学生若有所思,边读边设身处地地沉思起来。当读到“盲姑娘渴望亲耳听到贝多芬的演奏,却又怕哥哥难过,安慰哥哥:‘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一段时,学生被主人公的善良纯洁、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所打动了;当学生读到“贝多芬……推开门……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眼睛瞎了”时,震惊地说:“是她吗?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吗?她虽然身患残疾,但意志是多么的坚强啊!”这不仅形成了生本的对话,而且还尝试了作者和学生的对话,实现了共鸣,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要求教师树立生本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再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再是教师先入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师怎么要求,学生就怎么做。学生只是按教师设计好的思路程式化地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文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课文的阅读,完全相信学生通过阅读一定会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应通过精心设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索。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性学习,教师要指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班级与班级的合作交流。当然,教师也要以普通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更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王富全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通安中学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偏离了新课改的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总的来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自己读懂了文章的意思,才能做对题目。但是现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的地位取代,并且在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时,教师提出问题,打断了学生对文章的疑问。另外,在做阅读理解时,教师总是会使用标准答案来评判学生,几乎没有让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学生只是作为被灌输的工具。学生在这种主体角色完全错位的情况下,缺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的欲望。这样阅读教学成了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成为学生的负担,进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质。
(二)教学课堂形式比较单一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水平,而不是仅仅对语文生字词以及课文中心思想等进行学习。然而很多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使用填鸭式的教学,不能对学生灌输阅读技巧和阅读习题答题模板的总结。初中阅读教师本身就是教学、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会话,但是在有的语文课堂中还是缺乏一定的交流,只是停留在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这个层面上。甚至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给学生的总结也是比较简单的,这样就不善于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调整,学生也不能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怀疑意识也不会得到提高,从而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改进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就很难积累语文知识,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养成读、说、听、写的习惯;指导学生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只有学生在充足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将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就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转变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要地位,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教学系统要素,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便取得发展。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思考。而教师只是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技巧和能力的掌握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或者是课外的阅读素材,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更多更好地发挥,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三)拓展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效率
在以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阅读知识的讲解总是局限于课本中,很少通过课外的阅读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还要注重课外读物的涉及,这样才能拓展学生的阅读学习。同时,这样还可以反馈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是靠教师的传授还是不够,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教师还应该总结出阅读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同时,学生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教学水平,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窦晓英 单位:河北省平乡县教育局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占据主导
由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较偏理论化,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一般采取的都是理论教学为主、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为辅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居于整个课程教学的主导位置,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较为被动。新时期条件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新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尽量避免“一言堂”情况的发生,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来带动整个课程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一标准客观要求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是从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在一段时间里的确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探究,但是终究又回到老路上,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占据着主要地位。
(二)教学手段单一
除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外,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面临的另外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学手段单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们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转换教学模式是浪费有限课时的表现。在这样一种权衡下,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会倾向于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一种教学手段。如此一来,将会直接导致整个课程教学的无变化,学生只是惯性进行学习,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教师当时的教学主题就能预知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这样平淡无奇的学习状态无法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挑战欲望以及挑战激情。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已经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基于这一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资源形式
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应从资源形式的丰富入手,努力提高现有基础硬件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教生课内外使用多媒体及计算机的方便度,为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与整合创造出更为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在资源库建设方面还要多下功夫,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完成资源的搜集、整理和利用;购买现有信息资源,组织教师自己制作和开发优秀课件和教案。比如就《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一课程教学内容来说,传统教学模板中,儿这一课文只是作为学习和了解的部分,因此没有进行详尽的教案设计。基于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去收集与太空航程有关的内容,对教案进行新的设计,提高教案与内容的贴合度,对学生科学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普及。
(二)实现师生互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扮演的角色更多属于引导者的成分,并且从过去知识提供者及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过度到知识导航者。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知识的查阅,掌握相关的语文阅读知识,通过这样的途径,甚至可以收获一部分教师也不曾掌握的知识。比如就都《动物游戏之谜》这一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天生对动物界的好奇,鼓励学生去查询一些动物,如老虎、狮子等的游戏行为,通过观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考。这样一来,不仅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参与兴趣,同时还能有效拓展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借助BBS、博客、QQ等渠道或者Email与学生进行情感思想的交流沟通,也可以在网上进行作业的批改等。通过这样一些途径,教师可以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从而对教育教学内容及方法做出及时的调整,实现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三)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除上述措施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兴趣。比如在遇到叙事性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短片,让学生立体的感受这一课程内容的来龙去脉,从而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或者教师还可以对情景角色扮演的模式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角色准备,来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深化,让学生享受整个表演的同时,加深学生整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来说,首先应从学生的兴趣倾向出发,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结合时代信息技术及新教学资源要素,以学生为本位进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从根本上转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尴尬局面,争取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良好发展做出努力和贡献。
作者:张发奎 单位:重庆市云阳县盘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