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

时间:2022-04-13 04:31: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时武略

摘 要:随着国家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方面的引导与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通过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工作室教学模式、传帮带的学徒模式、拓展提高的自学模式,寻求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奠定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软件专业;教育模式;校企合作

1 引言(Introduction)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实际探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方面的问题。

2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模式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bases on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of 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认为,将学习者置身于学习情境、工作情境之中,通过自主的尝试才能真正构建起有效的能力与知识体系。现代学徒制就是要求学生在学校进入教师所建立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来学习知识和技能,以正确的操作流程实现预期的效果,减少并避免错误的发生;到企业进入到师傅所建立的工作情境中,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工作项目来积累经验、提升素质,既能从正面学习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在解决不断出现的真实问题过程中,检验和应用所学,修正错误,深入理解,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3 计算机软件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主要方式(The

main ways of carrying out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majoring in computer software)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能够参与实际软件项目的工程师,而这样的工作非常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过程:

(1)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化教学。授课教师通过将曾经做过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为切入点,较为全面地传授学习领域的有关知识。这种项目化教学模式需要有相关的课程体系支撑,合理安排前导课程、后继课程之间的关系,并规划好每门课程中的主要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较为连续的知识和能力提升过程,在不同的项目中实现知识的积累和迁移。

(2)工作室教学模式。技能熟练的教师可以组建自己的工作室,承接校内外的实际项目,带领学生在“做中学”,这就要求教师有实际项目经验和娴熟的技能。这种模式要求合理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时间,既不能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任务的实施,又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用于在工作室中实践。一般有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方式是集中几周进行项目实战,在这几周内全部时间用于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完整实施;另一种方式是每天固定安排一定的时间段进行项目实战,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同时,从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但受项目的规模所限,教师个人主导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往往保证不了实施过程的系统性、规范性,与企业的真实情境还有一定距离。

(3)传帮带的学徒模式。在软件企业中,很多时候是可以将较大型的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的,化繁为简,完全可以由学徒来完成,但一定要由企业的师傅全程跟踪指导,避免拖延工期或者与设计思路相背离的情况发生。企业中实施的项目往往具有过程完整、实施规范的特点,学生可以通过承担不同的角色,参与到项目的不同阶段,既要知道要做什么,又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还要知道如何让用户更满意。同时,在较大规模的开发团队中,可以学会如何分工、沟通、协作,培养综合的职业素质,有利于今后的职场发展。

(4)拓展提高的自学模式。经历了实际项目的洗礼之后,如果学生真正学到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培养出兴趣,将会主动地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教师只需要进行指导、答疑即可,学生会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这种模式需要学校提供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保持交流,也通过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实战水平,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4 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Several patterns about the

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在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好校企合作、共同育人。一般来说,校企双方有以下几种合作模式:

(1)学校为发起人,邀请企业参与,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这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较松散,并不能对企业有所要求或者制约,企业完全是出于社会责任、用人需求、个人关系等方面而与学校合作。

(2)企业为发起人,邀请学校参与,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设立企业冠名班等。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在长期的人才需求基础上,希望学校输送较为稳定的、优秀的人才,并且企业有能力接收大量的学生实习、就业,学校与企业联系较为紧密、稳固,便于开展工作。

(3)学校办企业、企业办学校的多元办学主体模式。学校为了引进企业工作情境、企业工程师,自己成立校办企业,或者规模较大的企业自己出资创办学校,都可以使得校企双主体无缝对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

5 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五者之间的关

系(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s,enterprises,

teachers,master workers and students)

在学徒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学生各有其职责与分工:

(1)学校是教育的第一主体,对培养学生负有全面责任,需要设置专门机构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对企业的考察,选择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软件公司进行深入接触,最终制订合作方案。学校需要制订学徒制教学过程管理的相关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

(2)企业是教育的另一个主体,从其尽社会责任、本身用需要出发,需要有专人负责与学校合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提供学徒所需的工作条件、适当的报酬,并要承担学徒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损耗和损失。

(3)学校需要安排与企业师傅对接的专业教师,教师一方面应该深入企业,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应该指导、督促学生按企业的工作要求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将学习情境知识转化为工作情境知识,并按学校相关规定管理、考核学生。

(4)师傅是代表企业实施教育过程的责任人,既要作为企业员工完成工作任务、创造效益,又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免造成损失,在学生工作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另外,师傅通过带徒过程,也是为企业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过程,帮助企业储备优秀员工,从人力资源角度创造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价值。

(5)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1],既要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取得相应的成绩,又要完成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提升职业能力。学生在教师、师傅的双重指导下,从学生转变为员工,从初学者成长为熟练的工程师,是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最终受益者。

6 校企、师生、师徒之间的博弈

(1)学校、企业是两个教育主体,既是教育的实施者,也是成果的受益者[2]。学校通过学徒制教育模式可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质量更高的人才,也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树立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育人,将岗前培训工作融入到学徒培养中,既可以利用学生完成一些较为繁重的工作,节省部分人员开支,又可以在此过程中发现、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优秀员工,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有力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免不了会因各自的利益诉求不一致而有所分歧,学校注重的短期效益是希望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

长期效益是学生将来能在软件企业中稳定发展;企业注重的短期效益是希望学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开始创造价值,长期效益是学生将来能够为企业服务[3],而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2)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引导者,学生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者,也是自身知识和技能体系的构建者。教师希望学生对程序开发工作充满激情,尽快地理解、接受知识和技能,主动地按步骤完成项目中的各个任务,有问题首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再向教师请教;学生多数很难热爱程序开发工作,对编写代码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出现问题马上想到的是问老师,不愿自己苦思苦想、独立面对,这就很难锻炼出优秀程序员的品格与毅力。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规范、偷懒行为,加以督促和激励,养成踏实、认真的职业素养,并帮助学生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3)师傅是企业的代表,具有员工、教师的双重身份,而学生具有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师傅要按企业的要求带领学徒完成生产任务,又要实施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师傅希望学徒以较高的质量和效率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希望学徒自己通过自学来提高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赖师傅的教导和明确的指令;学生要按学校的要求作为学徒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到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和职业生涯的初步铺垫,希望师傅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经验技巧的传授。

7 结论(Conclusion)

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教师、师傅、学生,都希望从较为稳定、长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中获得自己所期望的利益,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的关键点在于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牢固的纽带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需要长期研究、摸索的课题。相信随着国家的顶层设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划、职业院校的真抓实干、企业的真正参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改革的春天。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招生与就业现状,分析了为什么难以培养出足够多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并给出了一些高等学校进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1.引言

1995-2005是我国计算机行业的第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个高校大力发展计算机专业,几乎每个高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国内知名的IT企业几乎都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到今天,十几年的人才积聚让计算机教育行业渐露疲态,进入人才饱和甚至过剩期,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高校应届生就业率最低专业之一。但纵观人才市场,“硬过剩”并未出现:各类IT培训机构层出不穷,陆续输送大量计算机人才;招聘网站IT职位的招聘更是持续火爆,供不应求。为什么高校计算机应届毕业生不再受青睐,甚至毕业后需要参加培训机构“重修”?十年光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育是否开始走向堕落?是谁一手砸了计算机学生的金饭碗?[1]这就不由得教育工作者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高等学校培养不出来足够多的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人才?

2.问题的分析

传统机械的高校教育难以承载多元化的企业需求,将计算机人才推到一个怪圈:一方面海量应届毕业生苦于工作无果;另一方面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IT相关职位常年处于招聘热门职位前列,招聘网站一天的招聘信息竟达到万余条。企业需求与高校教育间不断被拉伸的真空地带,由日渐兴盛的各式培训机构迅速填充起来。“学以致用”这条传承千年的办学基准,难道当代计算机教育已经不再适用了吗? 那么有没有深层次的思考过为什么我们高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计算机人才呢?通过多年的学习经验、工作经验、项目开发经验和深刻地思考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习计算机学科的方法。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计算机学的好的往往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些学物理的、数学的、法学的、哲学的等等其他专业的学生最后转学计算机都很出色。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类似的人才。还有一些培训班上培训的学生,整体高出学校培养的学生。那么这些现象能否说明一些问题呢?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企业应用之间是否有矛盾?也就是我们是否进行了按需教学和学习呢?

(2)计算机专业是个理论性很强很抽象的专业。尤其是计算机软件技术部分完全是抽象的。全凭个人想象,概念在每个人脑海中的印象是不同的。软件设计是在理解这些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设计。在产品开发环节也和其他专业有所差异。比如机械加工类,学习集中在几个典型案例的教学上,学习了轴类加工、盘类加工、箱体类加工、齿轮类加工任务后,那么以后做个其他类似的东西基本上不存在障碍的。可是软件就不行,这次做个成绩查询系统没问题,下次你做个图书管理系统,会因为系统环境,设计思路、业务流程、相关技术、编程语言的改变就不一定很顺利。正如行业有句话:“软件的正确性主要依赖于编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

(3)课本是硬伤,师资是软肋,实践经验是缺陷。我们选用的教材往往都是一些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建设教材等。这些教材从编写到出版使用的周期至少在1年以上,甚至有些教材需要更长的时间,与IT行业18个月技术更新一次的法则远不适应。还有些教材就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老师到老师,没有企业实践人员的参与。大部分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更缺乏从企业一线走出来的工程实践人员。

3.问题的解决

那么介于以上的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应该如何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一些入门课程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软件及计算机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专业来说要做到理实并重,将理论性抽象性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更适合高职专业计算机学生的学习,做软件技术的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论知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以应用技术为主、做到按市场需求学习。计算机语言、软件设计思想、数据库技术、流行技术、前沿技术等都要涉及。最主要的要注重实习实训环节。让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对所学的知识能有个很好的应用和总结。

(3)整合课程设计和实训。力尽在实训中完成项目驱动的教学思路。我们发现大部分课程设计学生都做了一个简单的MIS系统,三年下来学生用一个MIS系统可以应付好几门课的课设或是实训。应很好地把这些课设实训的时间整合起来,严格要求、精心规划、以标准的软件开发规范和产品去指导学生进行软件开发的学习,从中将课程中学习的东西融会贯通。通过项目来锻炼学生是最好的办法。

(4)以案例引导、项目驱动、团队协作、小组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再以个人为教育单位,2-3人为一个项目组。一来模拟实际项目开发的真实环境,二来通过学员间的协作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可以解决一些我们老师难以触及的问题。

(5)校企合作。校企脱节是所有高校 计算机教育问题的根源。目前很多培训机构都与企业签署长期协议,帮助培养定向人才,想一想,为什么协议对象不可以是广大高校呢?企业直接和高校签订用人协议,通过大三一年的实践进行定型培养,毕业后合格即直接招收。这样一来,取代了流于形式的企业实习,同时解决了教育与需求接口的问题,一举两得。[1]和其他专业的校企合作相比,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更为灵活,应走出一条体制多样性,机制灵活性的校企合作新思路。学校实验室环境和企业实际环境十分相似 只需有较强的企业实践的老师或是人员和标准开发过程,即可达到校企合作来锻炼学生的目的。

(6)老师要培训。计算机技术发展是很快的。每天出几个新名词是很平常的事情。新旧技术更替很快。专业老师应该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训。

(7)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个人文素养的培养。介于高职层次学生的质量,应该对学生做足够多的入学教育和平时的素质教育,如:学生对大学应该如何认识,大学生活如何度过,对专业的整体认识,专业如何去学习等等。在平时多些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提到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等等。加强其内在修养。

4.总结

如今正是信息量成指数膨胀的时代,随着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息处理设备及平台的扩张使得用户也在不断的扩张,IT行业即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应抓住机遇发展我院计算机教育事业。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在分析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说明了英语学习对该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性。针对面向欧美外包的软件专业人才英语能力要求与培养现状,梳理出软件外包欧美方向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培养出适合本行业要求的“英语+专业”的优秀合格人才。

关键词:软件外包;英语学习困难;英语学习策略

一、引言

信息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近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既懂英语又懂技术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本文试图从中国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态势分析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进人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计算机等电子专业而言,85%以上的专业资料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英语也是目前我国科技工作中的首选外语,作为计算机专业人员,熟悉和掌握计算机专业英语,了解科技英语结构,就能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在科学技术领域与世界同步。

计算机领域是科学与技术飞速发展的领域,新的计算机专业词汇、术语不断涌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又会面临大量的提示信息;在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发展如火如茶的今天,计算机网络上大量的英文信息又迫使我们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类专业英语的知识,而且要面临知识更新。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服务外包经济的发展,推动加快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外包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软件外包,尤其是面向欧美市场的软件外包异军突起,开辟了吸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软件外包的迅速发展除了要求在软件外包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软件项目开发能力、职业化素质和工程化能力之外,更强调的是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行业沟通和专业表达能力,这对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懂技术的外语人才”已成为企业的发展瓶颈。因为英语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语言,尤其面对欧美市场,要做好软件外包项目,必须充分了解客户的需要和想法。就目前来看,制约我国软件人才能力发挥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学生英语表达能力较弱,缺乏基本的对外交往沟通的能力。

因此,面对通过服务外包可以给我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高层次上快速地培养出大批量的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技能和基本精通行业用语的外包人才成为软件外包专业最紧迫的任务。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依据相关理论,总结出有利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同时也发现了明显阻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议,以便更好地促进该类专业学生英语的学习。

二、国内外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Rubin和Naiman等。Rubin着手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在此阶段,人们主要是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共同特征。Rubin指出: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Naiman等把学习策略与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80年代,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确认和分类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研究了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过程的关系以及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的认知过程。Politzer & Mcgroarty 指出外语学习策略的使用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O’Malley & Chamot在实验研究中,也证明了学习策略训练的可行性,并出版了描述外语学习者策略的著作。

90年代的学习策略研究出现了几个新的趋势:第一,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自主学习的研究结合起来,如Wenden 于1991年出版的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主要探讨了外语学习者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第二,外语学习策略的培训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点。Rubin 和Thompson于1994年出版的How to Be a Mor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以及Chamot等人于1999年出版的The Learning Strategies Handbook都是通俗易懂且十分实用的外语学习策略培训手册。国外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甚少。

国内研究现状和趋势:

我国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是成果数量不多且研究面不够。最早在国际杂志上发表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是黄小华的Learning Strategies for Oral Communication,该研究考察了我国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口语策略与口语水平的关系。文秋芳对学习策略进行了最系统、最深入、最持久的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在1996年出版了专著《英语学习策略论》。

目前我国学者和教师研究最多的是:英语专业学生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策略差异研究、阅读策略、写作策略、听力策略和词汇学习策略等单项策略与英语成绩的关系以及观念、动机等与英语水平关系的研究。总体说来,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多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对单项、具体策略的研究多于对整体系统策略的研究。尤其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甚少。

三、软件外包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前,在国际化的背景之下,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外语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特别是英语学习也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齐鲁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是一个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由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共同承担,通过人力、知识、技术、设备、信息及政策等资源的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赢的一种组织形态。校企合作平台采用了“项目引领”和“订单式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中计算机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比如,我们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观察和深入的调查了解,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学习者情感策略消极,社交策略缺失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我们只有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必然涉及自我情感的控制和与他人的交往,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处理这些因素。大量事实证明仅靠语言形式的学习和操练是达不到语言学习效果的。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普遍认为,语言学习与情感有关,而且如果有利的情感状态占主导地位,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可见,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要真正掌握所学英语,就必须能主动地驾驭自己的情感状态,克服消极的情感成分,如害羞胆怯和怕出错等。同时,还应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寻求在真实语境中使用语言的机会,加强人际交往策略学习和运用。调查显示,在英语课堂上55%的学习者处于被动听讲状态,33%偶尔参与,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者仅占12%,在课外经常寻找机会开展英语交际活动者仅有5%。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传统教学形成的被动习惯(64%),没有兴趣(16%),怕出错被人嘲笑(11%)和缺乏机会(90%)。

2.认知能力不足,学习策略失当

在英语学习中,尤其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大多数的学习者缺乏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对英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认识不够。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访谈,在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和记语法,而背单词的方法大多是采用机械式的反复默写,利用上下文的情境和构词法知识灵活地记忆单词的学生却为数不多,多数学生认为学英语就是要多读、多记,若要问他们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很多学生便回答,“多年来一直这样学的”。即便有一些学生认识到这种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但也很少去寻求更好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3、反思意识淡薄,被动思想严重

根据学习策略理论,元认知策略或管理策略在所有的学习策略中占有主导地位。自我管理或监控对学习者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制约作用,占语言学习策略之首。可以说,学习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是否使用管理方法,或管理方法使用的好坏。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51%的学习者很少有自己明确的学习计划,而更多情况下是被动地按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学习的。在大学英语学习期间,反思自身学习策略有效性,对学习进步情况进行评估者仅占22%左右。经常针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存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学习过程属于被动接受型。

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应重视和加强英语教学,尤其是在结合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育部门为我们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不能轻视,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师的“教”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英语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课堂教学是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扩大学生的语言知识,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努力让学生懂得英语学习是一门实践课,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不断地积累,并要持之以恒。因此,运用反思性英语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积极创设模拟的真实语言交际环境,通过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学生会意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进行交流,他们会更乐意接受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或活动方式去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可以采用主题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项目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主导调控,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浓厚愉快的实战环境中将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语言技能。

兴趣是天然的老师。针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加大课堂信息量,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学习,提高其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个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积累英语基础知识,在英语学习上多下功夫,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而提高英语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调查问卷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作者所在学校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调查问卷涉及“英语学习态度”、“教师角色和师生交流”、“课堂参与”和“英语学习策略”四个部分,将接受调查的学生按期末成绩分为A、B、C三个等级。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比较,作者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大多数学生有学习英语的意识,他们认识到应该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但仍需要教师的帮助、指导与监督;其次,他们有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尽管动机不尽相同;此外,他们也意识到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选择和使用上有所欠缺。在对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就培养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策略作出探讨。

文章指出,要培养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能力,首先应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其中包括培养学生学学英语的兴趣、建立明确适当的学习目标、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和适当参与竞赛等;其次,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方法训练;再次,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另外,需重新定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倡导者、培训者,信息提供者;最后,应营造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借助良好的课堂环境、自主学习中心和英语角为学生英语学习提供立体的支持和帮助。

针对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类型的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学习动机不足型学生要想办法激发学习动机,而学习策略水平低型学生要通过改善学习策略来提高学习能力。另外,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还要改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五、结语

了解软件外包在我国的发展前景,理清目前高校教育中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中大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一方面可以缓解社会上“英语+专业”的综合性软件人才奇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高校人才的就业渠道,提升了人才的就业层次,为我国软件外包快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硬件和软件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大量的新思想、新概念、新软件通过互联网和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涌现在每个人面前。学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已成为在线阅读和各类应用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分析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说明了英语学习对该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性。计算机软件外包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通过模拟真实lT行业工作流程,可以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巩固其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探讨

摘 要:近年来,计算机软件学生就业日趋困难,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慢慢开始脱节。本文从就业出发,对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高职;就业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现状

当前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技能不足,又无实践经验。很多高职院校盲目利用本科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讲授较多,具体专业技能实践训练较少,学生实际积累的实践经验十分有限。二是人文素质不高。由于部分求职者缺乏沟通交流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差、应变能力不强、协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欠缺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三是随着高职软件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不断上升,很多人盲目提高求职目标,过多地追求薪水、待遇和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就业面。四是软件专业的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但是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相关教材内容也来不及更新,各种编程教材大同小异,导致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所学知识已经过时,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鉴于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对当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审视。

二、高职

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1.明确高职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

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盲目沿袭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重技能,突出动手能力的特点,造成很多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数学和英语要求并不是很高,对所学习的专业和年龄也没有限制。唯一需要的就是拥有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作为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生产或服务企业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较强职业技术能力,具备一些软件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某一方向的独立或合作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或稍经培训就能胜任某一与软件开发或应用有关的工作的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开发与软件的维护及复杂软件的使用工作,以及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2.完善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应该摆脱通才式课程设置模式,可以借鉴一些电脑培训学校的经验,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起点,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技能类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有关的课程设置方面予以倾斜,保证学生获得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课程内容讲授方面也注意减少记忆性课程内容,缩减理论性知识的讲授,加大实践内容的比重,将本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学生的在岗实践密切结合,加强对学生从业经验的培养。

3.完善计算机软件专业考核模式的改革

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改革离不开考核方式的变化,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作用,以前单一的通过笔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已经不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增加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具体操作能力考核的比例。例如对专业技能和实践实训模块的测试则采取机试+面试的方式,一般在考试前一到两周布置大量的设计模块,由学生自由选择并完成,然后由考评小组对学生的设计或作品进行评级,为防止学生相互拷贝,考评小组要对每个学生提出几个相关问题进行面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随着软件的普及以及应用,中国软件产业逐渐步入成熟期,IT 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具有一大批从事IT 技术创新的人才,高职计算机软件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完善考核评价方法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就业现状,文章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采用逆向工程的理念,强调一切以就业为核心的观念,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坚持校企合作、多模式教学的方针,旨在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 逆向工程理念 校企合作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就说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就业教育。“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招生情况,是关乎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观念。

(二)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形势的要求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IT市场是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软件人才的。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软件企业找到合适工作的并不多,整体上就业质量不高。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固然有软件企业人才流动高、软件人才结构失衡等客观因素,究其主观原因还应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严重脱节,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为了解决这一突出而急迫的问题,就应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借鉴逆向工程理念

逆向工程是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从而得出该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的再现过程。这种逆向工程应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是学院根据当前软件企业实际的用人标准与需求,提炼出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点,确保学生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以此制定出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二)精准定位学生就业岗位

根据软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相应的Java高级程序员、.NET高级程序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业方向,会产生强烈的角色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人”或“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客户端,框架原理的理解,编程的熟练度、规范度,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等。通过大量的项目实战演练,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能够适应软件行业的工作特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在压力下学习和工作,具备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主动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等。通过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企业要求更加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在第三学年分为JAVA方向和.NET方向独立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技术方向上,不论是技术扎实程度还是实际开发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增加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大项目实战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真正达到企业所需要的开发能力;增设毕业设计项目开发,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按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来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确保课程设置包含目前最为流行的新技术内容,并且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以保证绝对与企业的应用状况同步。

(二)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讲练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讲述计算机课程还是采用讲练分离的方式,即在多媒体教室讲述理论内容,然后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这往往导致学生上课时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上机时却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因为讲练分离(有时竟然会出现周一讲课、周五上机的极端情况),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大幅衰减,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计算机软件教学要求应是边讲边练、加强测试环节、及时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保障教学效果零衰减、零差异。这就要求加强硬件建设,在机房中安装多媒体设备,在多媒体教室中配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通过多媒体投影讲解一个实例后,马上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调试演练。通过边讲边练的训练模式,通过实践加深印象的训练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使用,更快地记忆知识点内容,更容易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讲练同步,尽量避免学生在教师讲解时进行操作练习,更应杜绝打游戏、聊天等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发生。

2.项目案例贯穿始终。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知道要想实现高质量就业,就必须具备企业要求的职业技能与素质,而培养职业技能与素质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企业项目案例实战。通过全程的项目案例,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开发的设计经验,大幅提升项目开发与管理的能力,把学生打造成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实用型软件人才。具体做法如下:在明确了企业的技术需求之后,从其中提炼总结关键的就业技能点,并用项目驱动、案例贯穿的形式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之中。采用分阶段训练、多维度培养、分层次深入等新型培养方式。比如每周有一个小型的项目案例;每学期进行一到两个课程设计,完成一个中型的项目案例;毕业设计时要完成一个企业真实的较大型项目。通过贯穿始终的项目案例教学与实战,可以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毕业后早日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中职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的改造与探索

摘 要: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市场的号召下,在政策的指引下,纷纷开设了软件及应用专业。那么已经开设了十几年的专业该怎么改造来追随市场,保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呢?该文作者结合所在珠海一职校的工作经验,立足珠海本地计算机软件应用行业及企业的现状,探析了该专业改造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专业改造;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法改革

一、现阶段本地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专业的就业前景

珠海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市政府确立了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第二产业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74.8%,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7.2%。为了配合信息化技术发展要求,珠海市建立了国家级软件园区――南方软件园,有力地促进了软件产业发展,为珠海的软件产业发展和创建打下牢固的基础。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环境的建立,为各行各业的计算机软件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在“十二五”期间,电子商务也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五年内还将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势头,与之关联的电子商务网络服务人才需求量增大。同时,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等应用日趋广泛,对软件的需求日趋提高,根据2010年珠海市人力资源部门统计数据,全市12000多家企业对网站开发测试、网络管理、网络编辑等岗位需求缺口达3万至5万人,其中,适合中职生就业岗位约占10%,岗位数达3000至5000个。

珠海市中职软件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的数量约为200人,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毕业生在珠海及珠三角的软件、网络和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领域有足够的就业空间。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提供市场所需的人才,保证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对本专业进行合理改造。

二、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专业改造的具体实施建议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改造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可依托当地计算机软件应用行业及企业,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进行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再进行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笔者所在专业已与锐捷网络和神州数码等相关软件技术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进行了订单培养项目合作。

(2)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合作,高质量展开“3+2” 形式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当地计算机信息产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要求。笔者所在软件技术专业班级已有两届学生通过“3+2” 模式升到大学。这种模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追捧,也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对软件技术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与分析,以就业岗位为基础,完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对软件行业的创新发展进行分析,每学年由专业建设小组展开企业岗位需求调查,研究在新形势下,软件技术工作岗位的需求变化。借鉴企业人才培养经验,使学校拥有与行业企业相接轨的课程体系。在教学项目的设置上,应尽量采用企业实际案例。

2.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精品课程

依托当地IT行业及企业共同研发精品课程。笔者所在学校已与金山软件公司、同望科技公司、锐捷网络和神州数码公司、唯康通信技术公司、上海新朋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以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共同开发精品课程。

(三)教学方法改革

(1)构建与企业工作岗位相一致的教学环境,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内容,降低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场景的差异。

(2)推进和完善“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教学方法改革,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中,直接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将企业元素引入学校,建立企业工作室,真正将生产实践内容融于课堂教学中。

(3)推广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方法,探索“自主、合作、探究、训练”的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形式,改革师生之间“我教你学”的知识传授模式,实现“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零距离”互动,借助方便、快捷的信息化平台,使学生和教师的 “教、学、做”有机结合。

・专业建设・中职计算机软件及应用专业的改造与探索

(四)学生的评价模式改革

制定融合企业元素的评价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借鉴企业质量管理原则和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评价。具体工作可分为:

(1)设立教学(实习)过程质量监控点,展开评价、考核工作;对学生进行以综合能力为依据的全面评价,包括除考核学生的理论成绩外,还包括学生的职业素质、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他人的协作和沟通能力,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行业资格证书评价学生成绩。如:“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局域网与网络操作系统”之类的课程可实行“以证代考”。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的考证,视学生考取资格证书的相关级别,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奖励,并替代对应科目的考试评价。

(3)以技能竞赛的成绩当作学生成绩评价依据。通过组织本专业群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以竞赛成绩作为学生专业成绩的依据。

(五)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专业改造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构建一支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老、中、青”教师三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1.有效实施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准确把握本专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本专业相关企业和产业岗位群所需,以有效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来实施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根据实施项目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工作岗位场景式教学所需,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通过参加专业认证考试等模式开展业务学习,鼓励专业教师考取技能等级证书和企业认证证书。

根据本专业发展趋势,每一名专业教师均应进行前沿学科的研究学习,设置一个主攻方向,确定一个以上的前沿学科专攻方向。

2.科学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在专业教师队伍中,有效构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本专业具备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优秀教师能脱颖而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加强专业课题研究,申报和参与课题研究项目,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在课题的申报、研究、结题等一系列活动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业务领导才能。

3.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选派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科学有效培养。全部青年教师均有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健全青年教师培养的监督、考核制度。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比赛活动。

4.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

创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兼职教师激励机制,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分工与协作,共同参与教学研究、标准制定、培养方案优化、实训项目开发等工作。

三、结语

专业改造是一个持续的、发展的工作,只要不断要求进步,结合各自当地经济现状、产业结构,每所学校都会找到适合本校的专业改造方案,相信我们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专业会培养出更多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员工。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3DMAX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文章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3DMAX课程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展开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实效性为原则,合理安排3DMAX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以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学改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3DMAX;计算机软件;教学;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目前,计算机培训课程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被广泛开设,尤其在艺术类院校,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绘图的工作效率。3DMAX作为当今世界上功能强大的三维计算机应用软件,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室内、景观设计、影视动画、工业产品等领域。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熟练应用该软件,不仅可以提高设计的表现力,也为顺利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3DMAX教学存在的问题

3DMAX是集建模、材质编辑、灯光设置、渲染、动画制作等功能于一体的三维软件,拥有强大的虚拟模拟功能。[1] 作为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应用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三维室内外空间创意设计的思维方法,通过场景建模、贴图、灯光、渲染器参数设置,从而营造出真实的室内外空间效果图表现。然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3DMAX软件庞大繁琐的功能命令以及灵活多变的制作方法,使得该软件在教学上相对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例如:关于软件中英文版本的选择,初学者对英文版表现出抵触情绪,普遍反映不认识英文单词,对于工具命令的用途容易遗忘;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3DMAX课程之后不能在后续设计课程上运用;课堂教学主要针对室内居室空间设计效果图渲染,对于大型公共空间和室外景观场景的渲染相对较少;大多数同学绘制的效果图不能在实际的项目中应用;很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软件培训班进行二次学习等。

2 教学方式探索与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改进当前3DMAX课程教学方式,提升授课效果,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1)版本的选择与教材的更新。首先3DMAX软件版本更新较快,很多工具和命令越来越完善,网上很多新的模型资源低版本无法打开,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这就需要学校能够及时更新软件和教材,任课教师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软件的应用能力,及时更新上课教案,选择一些比较前沿的案例进行讲解;其次是关于中英文版本的选择,艺术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同学英语比较差,很多初学者对于英文版的操作只能死记硬背。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选择中文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果选择英文版也需详细介绍工具名称、功能、用途等,防止学生只记住位置而不知道命令的具体使用功能。

(2)做好入门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课程刚开始在学生对软件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要直接介绍窗口界面的基本操作,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3DMAX软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表现案例,如居室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家具制作等一些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3DMAX能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展示一些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建立一种能够学好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以后课程的开展铺设一个良好的开端。

(3)适当放慢教学节奏,给与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由于3DMAX软件工具命令繁杂,因此想要灵活运用相对较难,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看老师示范一遍之后自己操作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可以采取讲――记――练相结合的上课方式,第一遍学生边记笔记边看教师讲解示范,接着学生结合笔记和示范的过程进行练习,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示范第二遍的同时补充笔记细节和找到出错原因,最后独立完成整个过程的操作。这样可以解决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只记没看,或者只看没记的问题。

(4)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对于工具、命令的使用做到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针对一个模型或者一个场景进行操作演示,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用同样的方法完成案例。这一学习过程可能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对于工具的使用往往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思考为什么这么做。因此,教师可在演示一种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制作思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和工具可以达到,或者请学生到讲台上现场操作,激发学生灵感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2]

(5)分层次教学,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3DMAX课程教学,更多集中在室内空间设计表现,而对于公共空间类型的渲染讲述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作品,或者多提供一些公共场景让学生课下练习,帮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软件综合运用能力。

(6)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充分地鼓励、耐心地讲解。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上课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避免出现厌烦情绪,不要把“真笨”、“怎么就忘了”等字眼挂在嘴边,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会导致学生从此自暴自弃。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平稳心态,耐心指导,鼓励学生认真记笔记,上课用心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敢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7)与其他设计类课程相结合,达到反复训练的目的。3DMAX教学在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如果软件没有掌握好,会直接影响接下来设计课程方案的表现。很多学生在3DMAX课程进行中可以做出很好的方案效果,但是由于课程学习结束之后长期不练习,而导致所学知识遗忘,缺乏应用的连续性。因此如果每门专业课程都要求学生做3DMAX效果图,一直延续到毕业设计,这样不间断地训练可以督促学生加强软件的运用,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8)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学习时间较短,教师需要照顾多数同学的学习能力,关于案例的实际操作也要适当调整难易程度,可能学习较好的同学就得不到更好地提高,因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专业学习的论坛或者网站让学生课下的时候自主学习,通过观看视频教程更全面地提高绘图能力。同时对于一些进步较快或者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浏览一些优秀的作品,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9)设计和实践相结合,满足市场需求。在实际项目中甲方对于效果图的要求很高,专门的效果图公司做的商业图更能打动人,但是学生由于实践经验少,素材和模型也不是特别精致,做出的图在构图、比例、色调等方面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工程实例给学生临摹,让学生了解实际工程中图纸的表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提高学生的设计和审美能力。

3 结语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3DMAX课程教学确实有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学的特点。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要紧跟计算机软件发展的速度,同时还需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总结与改进,在课程中注入新型的开放式创意教学元素,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艺术类人才。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 要:通过实践教学和深入研究调查,发现在计算机软件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缺乏有效性的问题,现以视觉设计专业CorelDRAW课程教学为例进行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探索研究,提出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合理构建视觉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规范课程模块,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课程教学;CorelDRAW

一、计算机软件CorelDRAW的课程教学目标

根据视觉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软件CorelDRAW的课程教学目标为,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巧,能够运用CorelDRAW软件绘制艺术化的矢量图形图标和编排有艺术效果的图文版面。

二、计算机软件CorelDRAW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CorelDRAW是一款专业的矢量图形绘制软件,有强大的矢量图形绘制功能和便捷的图文编排工具。目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没有根据所学专业详略得当地安排教学内容,每种工具命令都泛泛而讲,不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深入探究;二是课堂练习安排没有层次性和趣味性,重复枯燥的练习不仅磨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三是学习效果反馈缺乏及时性和针对性,没有因材施教的课堂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视觉设计专业的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研究——以CorelDRAW课程教学为例

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模式的思考探索,认为课程教学第一个关键点是要有专业针对性,要根据视觉设计专业重点运用的领域安排教学内容和组织课堂教学,所以提出针对性强、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渐层型课程模式;第二个关键点是要有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所以提出能激发学生专业热情和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效能型课程模式。

(一)渐层型课程模式——关于课程内容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渐层型课程”是指在本专业计算机软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不同层次的迁移应用和绘制要求,其理论依据是斯金纳(BurrhusSkinner)程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地学习,并能及时反馈强化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渐层型课程模式专业针对性强

渐层型课程模式的构建思路是针对专业特点来设置教学内容和用80%的时间熟练掌握20%的重点知识。

视觉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一般为文字设计、版式设计、海报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和品牌推广等,所以CorelDRAW课程教学,应将这些设计类别需要用到的计算机辅助领域作为教学重点,用80%的课程时间来熟练掌握视觉设计专业辅助设计常用到20%的重点知识,并将后续专业学习的实际设计项目作为课堂练习和考核的重点内容。

2.渐层型课程模式遵循渐进规律

在CorelDRAW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知识新授、牵扶帮学和延伸自学来循序渐进安排课程教学,能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知识新授环节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指定目标的学习能力,首先以温故知新和思维启发为切入点,用三遍不同层次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独立操作相配合来达到新授、巩固、强化重点难点的学习效果。

牵扶帮学教学阶段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可以通过教师出示图文说明的操作提示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也可以通过放手学生独立操作后的师生共同讨论及解题新思路的探索来深化学生的操作技术。

延伸自学的教学阶段要善于创设自学延伸的学习情境。具体措施有:在自学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的延伸学习;也可以先不看教程自学探索,之后再将自己的操作和教程操作进行对比分析来深化对技巧的理解;或者提供高质量的图形案例和更多自学网站自学书籍的信息,让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学习情境中充满学习热情地自由驰骋。

3.渐层型课程模式注意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课堂实施手段主要包括:一是教师逐个当堂反馈学习效果,这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来与学生开展良性互动、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当堂学习情况集中讲解容易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质量;二是分层次针对有差异的个体开展学习引导,这能有效避免有的学生觉得练习太容易,完成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则畏难不愿学习,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三是根据个体差异来设置具备必选标准性和可选自由性的作品考核形式,能更真实地考核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再一次大幅度提升学生软件操作技巧,为后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计算机造型技术。

4.渐层型课程模式的实践效果

渐层型课程模式首先从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针对性强和重点突出的渐层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渐层性,最后在课堂教学反馈和课程考核差异性设置中体现出渐层性,渐层型课程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CorelDRAW的课程教学充满学习的乐趣和努力的进阶,学生不仅能学会课程知识,还能提高举一反三的思维水平和开发探索研究的自学潜能。

(二)效能型课程模式——关于专业素质养成的探索与实践

采取效能型课程模式来进行CorelDRAW的课程学习,是关于专业素质养成的探索与实践。根据奥苏贝尔(DavidAusubel)有意义的接受型学习教学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提出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的教学特色研究方向“效能型课程”模式,是指高效高能的课程模型,“高效”即课堂效率高,“高能”即学生能力强。

视觉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创意能力,计算机软件教学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掌握数码造型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1.效能型课程模式能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高效

简化创作流程和细化制作任务这两种教学措施能有效提高计算机软件教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乐学愿学,从而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期待。

简化制作流程是简化学生概念创意的难度,但同时又给予学生根据设计实例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能保证作品的视觉美观度,还能有效启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和对专业的学习热情。二年一期的学生并没有进入核心设计课程的学习,所以不具备很专业的设计创意能力。在CorelDRAW的课程学习中,如果按照一般的创作流程,让学生先创意再画草图,然后制作电子稿,不仅和其他类型课程的考核内容重复,也没有达到计算机软件以技术考核为主的课程重点,同时学生因为没有很好的创意和设计技巧,即使软件操作能力很强,绘制的作品也往往不具备一定程度的审美水平,视觉效果不美观的软件绘制作品会夸大学生现阶段较薄弱的设计能力,这种挫败感往往伤害到学生对视觉设计专业的热情。所以,通过简化创意过程,强调制作技术和对已有案例进行延续设计的作品考核方式,能在保证作品审美水平的前提下更大程度激发学生探索运用软件设计制作的学习热情。

细化制作任务能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落实学习目标,最终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以课程考核为例,将制作VI手册这个整体目标,逐个分解细化,每个任务难度合理把握在学生跳一跳能完成的程度,学生通过一次次努力累积最终如期完成体现自己最大制作能力的课程考核作品,这一学习过程能极大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设计课程的期待与向往。

2.效能型课程模式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能

在计算机软件的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主要有两种教学措施,一是强化重点知识,二是深化操作技巧。

强化重点知识要求不仅是课程作品考核,包括整个课堂讲授和课堂练习都要围绕这些操作重点合理设置,展开教学。CorelDRAW的工具命令进行初级操作比较简单,但是熟练掌握就需要反复练习和不断强化,而要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则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才能真正深化学生的操作技巧。

深化操作技巧主要运用对比分析、迁移应用等教学措施来实现。如特效文字的操作技巧就是用对比分析法来深化学生对操作技巧的理解,案例用一段文字和正圆形的融合为切入点,运用不同的工具编辑文字和正圆,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对比分析能有效深化学生的操作技巧。再如用三种软件绘制同一对象的练习,就是采取迁移应用的教学方法来弱化学生对画面变化的关注度,从而增强学生对软件工具深入理解和综合应用的关注度。深化学生对重点工具的探索运用还可以用系列案例剖析、不同案例对比、案例自学和已有案例延续设计等教学手段来实现。

3.效能型课程模式的实践效果

效能型课程模式的具体教学实践环节不仅能使学生熟练基本操作知识,提升重点制作技巧,同时还能协调学生软件制作能力和实际创作水平的差异,提高课堂效率,潜移默化为学生铺垫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准确的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课程的整体持续性和纵向联系度。

四、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一)对本门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综上所述,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渐层效能型课程研究是针对视觉设计专业学生的软件学习现状提出的,在CorelDRAW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呈现专业特色突出,课堂操作可行,教学效果明显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对横向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视觉设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软件包括4门静态图像造型软件和2门动态图像造型软件。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教学研究项目——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能规范本专业多门计算机软件课程的整体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缩短学习周期。

(三)对纵向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作用

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能继续深化纵向的课程延伸,以儿童视觉产业为例,渐层效能型特色课程模式可以纵向应用在儿童产品软件课程的教学中,并进一步发展延伸到儿童产品设计的媒体技术开发中。

五、结束语

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特色课程模式——渐层效能型课程模式,构建了视觉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教学的有机课程体系,提供了规范的课程模块,同时为视觉设计专业其他课程开拓了更多横向和纵向的教学研究方向。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本文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出发,给出了一些软件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做法,希望以此促进我国软件人才的建设。

关键词:软件培养;工学结合;实践运作

软件学院成立这几年,我们在致力于普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针对地处辽宁省中部这样一个小城的地理区域劣势的同时,也在分析我们的相对优势,思考如何形成自己特色的问题。

我系在经过认真调研并与企业行业专家研讨后,借鉴了东软信息学院“1321”教学计划和SOVO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项目式、印度NIIT的榜样教学法、湖南铁道职院专业加项目工学结合等职业院校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同时,将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应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

1 深层次体现校企深度融合、“教学工厂”、项目导向的实践教学特色

我们在深入分析国内多家高职院软件专业办学模式的同时,将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理念应用到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建设围绕“教学工厂”为基地的实训基地。我们的实训教学机制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基于培养平台三方建的模式:

第一阶段:校内学习实训;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室分别进行为期两周,共计60学时的C语言、C#语言实训,由项目组从项目库中抽取实训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由专职老师负责,带领学生共同完成;

第二阶段:校企联合实习;第三学期在学完C#.NET与数据库课程后,在前两学期基础上,加大实训时间,设置4周,共计120学时实训,学生这时可以初步完成一个小型系统的开发,这部分内容也在校内实训室或软件研发中心完成,我们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建成了一批以编码为任务目标,设备齐全、条件较好、符合真实情景要求的软件校内外实训基地,我们称之为软件车间或软件平台。引进各类专业软件,提升软件技术实训水平。通过专业人使用专业软件的方式,提升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水平。第五学期,学生下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回来后,继续学习职业拓展课程JAVA、JSP等,课程结束后设置6周,共计180学时实训时间,在学校老师和企业人员指导下,可以独立开发一个综合项目。

第三阶段:校外顶岗实习。第四学期,我们把学生下到企业进行为期8周的顶岗实习,方案有二:方案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全部进入企业;方案二,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四周,另一部分学生到“教学工厂”,然后轮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

第六学期进行18周的顶岗实习,应该能够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在整个实训教学环节中,要求做到:一是“请进来”,即聘请外校相关专业教师或企业的领导及业务人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举办专业学术讲座或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二是“走出去”,即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一直努力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拟建立15家经常联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三是积极争取职业界的支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四是校企合作、互惠互利。专业教师积极为企业提供知识技术咨询,承担其科研课题,参与技术攻关与项目推广。

2 “项目+案例式”实训教学的全面展开

高职软件专业基于案例的实训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基本采用了基于“项目+案例”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实训案例尽可能真实和规范,能够包含代表当前主流思想的技术,从而最大程度保证与就业“零距离”接触。

3 实训案例设计基本原则

实训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施过程,案例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影响到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来进行实训。案例应该按照案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来设计,以下是设计案例的几个基本原则:

(1)符合实训目标的原则。(2)真实性或拟真性原则。(3)典型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

4 实训案例设计的基本方法

实训案例属于综合性案例,内容应具有内在联系性,多种知识、方法与技术融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实训案例的主要来源

(1)源于工学结合的结果,我院有众多的实训基地为我们提供了一线最新的资料,我们课题组的南丽岚等是软件公司项目经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详实的资料的同时也为把这些资料转化成可应用于教学的案例做了大量工作,但这种方式往往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困惑。

(2)源于和国内外相关培训机构的合作。

(3)源于院校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我们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引进实训平台,进行资源共享。

(4)源于当前优秀的实训书籍及相关网站提供的实训资料。

(5)源于对已有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和加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办法,不仅省取了时间和资金的投入,而且实训效果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收集了各种大量的实训案例,下面我们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后,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

我们对收集的实训案例的来源渠道进行了详尽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2)

根据对部分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开设的课程调查见(图3),得出以下结果:程序设计类课程中JAVA程序设计占了很大的比例,其次C++(含C)也占了很大比例,故我们主要整理OOP方向的案例(JAVA、C++为主,其他为辅)。

作者单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辽宁辽阳 111000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生“职业提升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由于近年来本科生不断扩招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本科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应用型优秀人才也正是中国各行各业的稀缺资源。本文以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综合分析了目前软件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针对于本科生高年级的特定阶段,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了“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提升型 人才需求分析 软件人才 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1 引言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每年毕业生人数不断创出新高。然而,以市场为需求的双向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经济大衰退,使目前的就业形势显得更加严峻。《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3届高校毕业生数量高达700万,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加突显。一方面是全国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四处求职,纷纷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是每年几百万个就业岗位“招人难”。麦肯锡的一份《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毕业生过剩与人才的稀缺矛盾揭示了中国大学生为就业准备不足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而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只有着眼于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近年来,中国软件产业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计算机软件专业也是我国高校招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本文以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人才结构、能力以及文化等方面分析了目前软件行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一种“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Career Advancement Programs)。该模式将传统单一的“学术型”和“应用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重学术,同时更注重应用。

本科高年级(大三及大四)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他们临近毕业走上社会,却又缺乏市场所需人才的素养和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本科高年级是作为职业提升人才培养的最佳阶段。本文将从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

2 软件行业人才需求

中国软件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目前还是小作坊作业居多,和发达软件大国相比,在产值与规模上存在很大差距。其最主要的深层原因是我国软件人才结构不完整且人才综合能力及素养不足。

2.1 人才结构

当前中国软件行业中,高层次的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员以及低端的从事基础性开发和测试的人员少,而中级的软件工程师又相对过剩。这种中间粗、两头尖的人才结构限制了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行业国际化的需求。因此,中国急需的软件人才是具有前沿高端软件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眼界的高级管理人才,这部分人员将决定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方向、水平以及在国际软件业中的地位。

2.2 知识与能力需求

优秀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其中,专业化要求软件人员首先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这是从事软件行业的最基本的要素。由于高层次的国际化软件人员常常参与研发国际项目,需要在海外与国内环境中都能胜任工作,因此,在“海外前方”,他们精通需求分析、项目管理、现场实施,具有专业技能,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海外用户的需求;在“国内后方”,熟悉项目管理、分析与设计、编写代码、测试交付、文档编写,具有质量意识,能在海外前方和后方开发之间做好协调工作。

知识结构国际化要求软件人员适应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了解国际应用规则和背景、了解国际软件开发规范也是成功完成国际化项目,扩大市场规模的保证。除此之外,熟悉外国国情、了解外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也能促进项目国际间合作的顺利进行。

2.3 职业素养需求

优秀应用型软件人才除了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如:较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在国际间合作中更要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它被视为在软件日益复杂化和大型化形势下,项目开发以及工程管理关键的能力之一;外语能力,这也是国际化高端人才不可欠缺的重要技能。

3 “职业提升型”人才培养模式

考虑到毕业生大多数都期待能够学以致用,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提出构建“职业提升型”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带有浓厚的工具性色彩,通过此类培养模式,学生不但能够扎实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1 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一直是研究生培养目标重要特征之一,然而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本科生教育也应朝着同样的高度努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体系。软件国际化市场经验显示,软件人才除了专业性知识外,具备一定的跨学科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就是知识结构的综合化。例如国际化的软件人才应当横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多学科,要懂业务、懂管理、懂企业,能够提出用于解决问题的管理信息化方案,并实施该方案;还要熟练掌握主流管理软件,有效实现该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

因此,在高年级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应增加跨学科课程这一部分,这部分课程可以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这样的与项目工程管理相关的学科课程,还可以包括“农业信息化”、“生物信息学”等当前我国热点学科的内容。跨学科混合式课程为提升毕业生的知识眼界以及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3.2 完善的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制度

在本科生高年级培养方案中完善毕业生职业规划指导,建立较为完备的职业指导制度。在大三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职业观念加强教育,对每个学生个体职业规划进行指导,建立“一帮一”教师责任体系,帮助学生确立2~3个职业岗位并进行跟踪指导;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就业咨询及选择指导。健全完备的就业指导制度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确定职业定位、明确选择方向,为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指导。

3.3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在校内加强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基金资助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大三的学生就进入到感兴趣的科研研究室,实际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在实践中出成果,在成果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高年级学生还应重视培养中英文文献以及产品说明书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提高成果技术报告撰写水平。这些都是科研活动以及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重要技能。

3.4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常教常新。高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较重的课堂讲授型理论课程,因此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参加学术讨论会、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有学术价值的讨论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参与导师的课题组,培养科研实践能力,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加入研究讨论班,督促学习进度,激发研究热情,提高研究能力。

4 总结

“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是化解当前就业难的关键,本文从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基本内容。然而,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积极的尝试才能分清到底哪些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毕业生培养。因此,我们会在未来5年内以东北农业大学为实验点对“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进行应用与示范。首先针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进行示范研究,将2010级学生划分为两个班,其中一班作为试验班,采用“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开展教学等活动,对比验证新的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及效果,不断完善“职业提升型”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推广到学校其他方向毕业生培养过程中。

(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

摘要:“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项目,强调培养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和实践教学作用的基础上,围绕“高质量”和“工程型”两大目标,针对软件工程专业,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上探讨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式,说明“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特色。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1 背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P—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从培养目标上看,国家对“卓越计划”有明确的要求: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从这里可以看出,“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有很明确定位——培养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里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高质量和工程型。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加深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软件工程“卓越计划”中,实践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是许多教学工作者却对“卓越计划”中的实践教学和社会上的软件开发培训班混为一谈,把卓越计划班办成了实训班,这显然违背“卓越计划”的宗旨。本文将就软件工程专业如何定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如何围绕“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两个主题开展实践教学,进行一些分析探讨。

2 实践教学特色

从层次上着眼,我们强调“高质量”人才培养。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要区别于社会上的一般性应用培训班和速成班。

目前我国计算机行业从业人员在实践能力培养上,除了实际工作锻炼途径外,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社会办学的短期培训班,一个是本科教学中逐渐加入的少量工程实践课程。但是“卓越计划”学生的工程性、实践性能力培养,不同于一般实用培训班,它需要培养高层次的、有良好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就是要培养能参与项目的高水平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要培养能够综合应用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高级人才,要培养程序员,也要培养软件设计人员,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性、发展性的培养。

从工程型着眼,我们应该注意区别于传统本科生的培养,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注重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加强具体技术、技巧、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项目意识。

计算机软件工程“卓越计划”班在强调实际项目实践的同时,也注重相关理论内容的讲解,让学生不但知道在实际项目中应该怎么做,还要了解为什么这样做。例如,针对面向对象的需求分析,我们不但要讲明进行需求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还要讲明该分析方法对需求跟踪、变更控制的重要性。又比如许多程序员由于在学校没有接受过详细设计的教育,在项目中常常不经过设计直接进行代码编写,这在实际项目中是不可行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明详细设计的方法,还要讲明详细设计对软件测试、项目组织、代码维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学习。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实际项目的运作为主线,讲解时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工具、方法、技巧各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实用性培养,同时重点培养管理和设计能力,在理论上有的放矢,强调理论的适用和适度。

3 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水平和工程素质。技术能力水平是指一个软件工程师对所从事工作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系统规划能力、概要设计能力、详细设计能力、编码能力等;工程素质是指其团队意识、工作量估算能力、工作计划制定能力、协调能力、角色意识、环境适应能力、规范遵守能力等。在现代大规模软件系统环境中,工程素质对一个人的成长更加重要。

3.1 技术能力培养

在技术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规划能力、设计能力、代码规范编写能力和文档编写能力,其内容包括:

(1)培养学生系统架构规划能力。通过分析一些大型软件项目,让学生了解软件系统架构思路,掌握常用架构的特点,熟悉软件系统架构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2)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在本科教育已经掌握通用模型语言(UML)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大教学难度和深度,让学生掌握通过面向对象分析(OOA)、USER-CASE和事件流技术进行结构化需求分析,培养学生使用包图、类图、交互图、配置图等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编写规范代码能力。正确的代码是指没有语法错误、能完成必要功能的程序代码。高质量的代码是在正确代码的基础上,符合编码规范、便于理解和维护的代码。在企业中,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是对程序员的重要要求,但在学校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培训,使得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编码质量难以达到工程的要求,企业需要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训。我们要通过真实的企业编码规范培训,让学生在具体的编码规范下进行编程,对学生的编写代码能力进行再提高,使其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

(4)培养文档意识和编写能力。能编写程序代码,却无法撰写必要的文档是许多软件从业人员的通病,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们拟通过分析软件企业大量真实的文档模版,让学生熟悉这些文档材料的内容,理解文档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掌握基本文档的编写方法和技巧。

3.2 工程素质培养

在工程能力培养上,我们将着重让学生了解企业典型的项目管理模式和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制定并遵守计划的能力,锻炼学生角色意识,遵守并制定技术和工程接口,其内容包括:

(1)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先进模式。在学习现代项目管理基本思想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先进的世界软件项目管理模式和案例,主要包括:CMMI、ISOl5504、ISO2001(软件业行业)等,熟悉这些模式的基本思想和应用实例,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在实施了相关的管理模式后,一个软件企业开发流程规范对每一个员工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意义和合理性,从而使其将来就业后能够理解所在公司的相关制度并自觉遵守,尽快融入开发团队中去,也为将来进一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2)虚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意识。要让学生在公司严格真实的规范下,完成任务分解、任务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制定任务网络图,从而完成项目计划的制订。

(3)按照计划,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培养学生角色意识,规范模块接口,完成设计文档,提高软件设计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控制个人时间、制定个人工作计划、正确估算工作量、个人BUG分析能力。

4 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虚拟企业环境,模拟实际项目,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学和练同步走的策略,培养高层次实用人才”是对实践教学实施方式的总结。

实践教学是建立在基础技能教学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并不是简单地由一门课来完成,而是应当由多门课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从内容上看,该体系应当覆盖一个项目的完整生命周期,而需求获取、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各个环节,着重在各个阶段锻炼学生,提高学生项目整体技术能力。基于“构建主义”教学指导思想,本节我们详细讨论卓越工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教学的特点是老师讲的少,学生做的多,因此实践教学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就是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虚拟项目中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根据自身在项目开发行为中的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应用不同知识,完成整个项目,从而积累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和教训。

(2)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应用场景,即与“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来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进而把它应用到情景中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不能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使学生难于掌握和应用新的知识,即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实践教学中,老师要尽量收集各企业的管理资料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料,根据科学的管理思想,按照企业的实际运作模式,在实践教学的课堂上要尽量再现真实的企业项目运作环境和管理流程。我们要按照一个公司真实的管理方案,形成一个虚拟的项目,以此项目完整生命周期为主线组织内容,按照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典型过程组织教学。各门实践科目要系统化,每一门实践课可以覆盖一到多个阶段,各课程既有各自任务,集成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项目,教师通过剖析示范项目,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项目。在实践教学课堂中,除了纪律上的控制与支配外,在学习和实践的行为上则应给学生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我们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可邀请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员工,进行现场教学,介绍相关经验,组织学生去软件企业参观学习,体会项目运作的实际环境,提供多种自学资料,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

学生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实践教学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协调意识。

(3)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完成项目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我们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和知识的应用者,把学生能应用自己所掌握知识解决规定的问题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完成项目”这个中心展开,不论是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了保证学生遵守企业项目运作的过程,可以将总目标分解为各个过程目标,引导学生有序完成从需求分析到集成测试的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教师按照企业项目考核体制,参照任务提交物质量、计划执行情况、文档编写情况等,制定成绩考核体制,激励学生参与项目。

5 结语

实践教学是“卓越计划”强调的教学手段之一,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方式。我们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详细探讨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希望能对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开展提供帮助。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以专业竞赛促进计算机软件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摘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软件类专业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专业学科竞赛对计算机软件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指导意义和实际效果,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案。

关键词: 软件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专业竞赛

0 引言

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于2004年成立,是河南省首批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之一,近年来办学层次由单一的专科扩展到本专科兼收。学院按照“面向软件领域,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学院创立的“计算机技能大赛”、“软件知识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网络应用技术大赛”、“软件测试大赛”等专业赛事为代表的竞赛活动,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成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平台,有利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这些专业赛事已经形成品牌项目,并推广到全校兄弟院系以及其他学校软件学院开展实施。

1 传统软件类专业教学弊端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校连年扩招,生源质量下降确实给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陈旧,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软件人才,大部分用人单位更多的是从实际需要出发来选择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需要毕业生有很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软件类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能力结构不清晰;对学生如何取得这些能力的教学规律没有认真研究,一般来说都是按照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安排上没有以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宗旨,仅仅以理论验证为目的;没有重视“工学结合”的作用,毕业生水平距离企业的实际要求有一定差距。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低,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2 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专业学科竞赛活动是整合教育技术课内外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与专业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参加过相关学科竞赛的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比未经实际锻炼的学生提高很多。

参加一项竞赛的整个过程,相当于经历了一个实际的开发项目,类似于企业项目研发的实际过程。名次是对能力的肯定,而临场实践对参赛选手来说更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与宝贵的财富,为今后参加实际工作打下了基础。在参赛过程中,选手通过对比找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利于今后不断完善自己,加快适应社会需求的步伐。参加竞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工作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3 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措施

3.1 大力宣传“用行动书写简历”活动 宣传和鼓励学生用行动为求职简历书写丰富的一笔。坚持以“建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为目标,把学风建设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带着任务去学习”。以“三级课题”实战演练,每学期课外上机120个学时的强制措施和“三个一工程”(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及平台、一个软件作品、一万行代码经验)的要求,强化实践锻炼,配合专业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

3.2 创建“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为了给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包括课外实践、开发训练、社会服务活动的基地,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搭建学生实践交流平台,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同IT产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畅通就业渠道。

目前创业中心分中软信息公司、大学生机器人实验室、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师项目工作室,共有6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创业中心中软信息模拟公司特色突出,严格按照公司模式进行招聘、管理、培训、考勤、考核,实行签到制度、例会制度和分享会制度。软件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公司学校双赢。目前入驻企业有中科软Sliverlight、浙大网新、英孚美信、航天金穗。创业中心多名优秀毕业生至杭州淘宝网、北京华科世佳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工作。

3.3 专业学科竞赛设置 从2005年开始在学生中组织专业赛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以“计算机技能大赛”、“软件知识大赛”、“软件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网络技术大赛”和“软件测试大赛”为代表的有机联系、相互支撑的学科竞赛体系。

3.3.1 计算机技能大赛在学生进校后的第一个学期进行。在这个学期学生的课内教学主要是了解计算机、学习初步编程技术,也就是以熟悉计算机为主要任务。计算机技能大赛,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 软件知识大赛在第二个学期进行,主要是让学生开展一个学习软件知识,了解软件行业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对行业和技术都有更多了解,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3.3.3 程序设计大赛从学生进校的第三学期开始组织,各年级学生均可参加。主要目的是配合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实现能力,同时为河南、全国、亚洲和世界的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培养参赛选手,力争我院学生参加校外专业竞赛取得标志性成果。

3.3.4 软件设计大赛在第四个学期进行,这个学期学生基本上已经学完了软件技术的大部分课程,大赛能给学生有一个展现自我学习成就的机会,以便进一步培养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实习实训中。

3.3.5 网络技术竞赛第五学期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网络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网络理论的兴趣,督促学生尽快熟练掌握网络设计的管理技能,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3.3.6 软件测试大赛在第六学期进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软件质量意识,使学生在就业前就具备基本的软件质量控制能力,切实提高测试动手能力,推动测试职业化发展。

3.4 加强校外专业竞赛活动的组织 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计算机专业竞赛在社会上也越来越多,为了提升学院的知名度,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学院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专业竞赛,同时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到本项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取得标志性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更好地利用校内各种专业竞赛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挑战杯”、“河南青年软件创新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等重要赛事,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4 结论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发挥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及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目前越来越受到国内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通过各种专业赛事,满足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有效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校园学习氛围、学习风气得到根本扭转。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构建

摘 要: 针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的特点,作者对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出了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原则、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阐述了实践模式下具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原则,旨在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专业 实践模式 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培养信息技术领域高科技人才的主要学科,为我国的信息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计算机软件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和经济发展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在计算机人才供需方面,却出现这样两种相互矛盾的情况:一方面公司、企业招不到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产生的原因在于学校不了解公司、企业相应岗位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脱离实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普遍不高,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因此,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构建一种应用型本科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标准,确保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

1.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现状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评价机制。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实验室和实验教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其次是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科学。目前高校各专业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生产实习和实验操作、实践调查时间较少,教学评价主要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操作技能都较差,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1.2实验环境单一,缺乏体现专业特色的创新性。

信息技术企业衡量求职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计算机工程的实践能力,但目前许多地方院校实验环境和实习基地建设相对落后,学生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实习与实验环境,使学生的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很好的实习实训,实践能力缺乏,工程技术能力差。这对于刚毕业离校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就业的一个大障碍。

1.3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支撑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实践课程所占课时量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操作技能的适能够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多数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的课时只是理论课时的1/3,最多一半,达不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现行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必须架构具有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2.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原则

根据我院软件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现状,遵循“厚基础、精理论、重实践、强能力”的基本原则,确定“突出特色、强化基础、优化资源、提升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并以应用型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为重点,全面推进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具体设计原则为:更新观念,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学生的能力拓展为中心、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为目标,坚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专业技术发展实际、社会需求实际的原则;依托商科背景和学科优势,坚持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同步的原则;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基础,坚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统一的原则;遵循先进的教育理念,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坚持实践教学全过程和质量监控全过程的原则。

3.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根据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以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为目标,遵循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原则,按照课程内容和学生能力分类、建立以课程实验教学为基础,以课程设计、综合实验、项目开发和专业实习为补充,毕业设计为重点,学科竞赛为龙头,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课程的教学和考试的立体化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不断提高。

3.1加强实践教学基本资料建设。

实践教学基本资料包括各课程及综合性开放性实验的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社会实习、专业实纲和实习指导书,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书,等等。这些资料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性文件。为了保证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的一致性及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学院鼓励专业课程教师自编实验教材,经常适时地对相关资料进行更新、补充和完善,通过教学网站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方便地获取最新的教学资料。

3.2加强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建设。

根据实践教学各阶段和各环节的要求,学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制度,在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对实践教学的严格监控和管理,保证实践教学整个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实施。结合教学实际,适时地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制度的持续和有效执行。

3.3加强实验环境建设。

实验环境主要包括实验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建设主要通过构建数字化实验教学平台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硬件环境建设则以实验室、机房建设为基础,保证和加大对实践课程的投入,并通过建立相应的实验室开放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实验软硬件环境的同步建设,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资源效率,而且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多层次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培养学生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4加强实验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主体和关键。学院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充实和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对学院青年教师进行方向性培养;计划从企业、公司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指导教师,使学院逐步建立起一支能适应新形势下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高素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3.5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学院积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并将实习基地建设与专业特色建设、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教师科研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结语

构建以实践创新为核心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和全过程的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注意的问题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如何快速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都要符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际,适应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规律。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论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摘 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搞好软件专业教学建设极为重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职业队伍建设。本文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简要分析,对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的能力构成做了总结。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了联系现代社会的重要纽带。中等职业软件技术学校以填补计算机软件基础技术人才缺口为主要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拥有专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肩负教学任务的教师,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但是现在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这和中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及其教授的方法和手段存在这弊端是分不开的。为了改善现状,必须加大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如今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本科以上学历,而且基本上都只是和计算机软件开发相关的专业,基本没有系统、规范地参与过软件开发,这就导致了这些负责教授软件开发的教师根本不熟悉软件开发的流程,专业教学能力较差。

首先,教师大部分都缺少企业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多都不具备企业软件开发的能力;其次,这些教师对企业软件开发的流程并不清楚或不熟练,这就导致他们对企业的岗位设置没有充分了解;最后,在中职计算机软件学校中,普遍采用/VB作为教学语言,而大部分教师只会这两门语言,并且他们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陈旧,教学效率不高。

二、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构成

(一)教师知识要全面

教师应该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不仅要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基础,能够更好地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还必须要精通程序设计编程,并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1.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应具备对行业、岗位的认识能力和适应实践工作需求的工作技术。较好的岗位认知能力,包括对行业发展和应用的认知以及对软件企业岗位架构的认知。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能准确地表述出某个地方软件行业的现状,以及本地区和省级软件行业现状之间的差异,要了解软件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且能够表述程序员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的规范。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对岗位关系的理解能力,包括对软件企业岗位职责、技能的分析和对专业培养方案与岗位技能关系的认知。具体表现在:能表述初级程序的技能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画出工作流程,表述各环节的工作的任务;能够根据学校的师资、生源情况和学校的教学环境资源,选取和岗位技能相适应的专业培养实施方案。

2.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评价能力。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对他们自己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自我评价,以及根据团队项目的表现、小组测验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给出合理的评价;要能够从学生的案例行动表现和学生的课后交流,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给出适当评价,并提出一些利于学生适应岗位的建议;具备在实习评价基础上指出学生知识和技能缺陷的能力,要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向给出合理的建议。

3.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师要能够基于自己的专业特征,通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进行授课。具体表现在:要能够引导并且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完成案例;要能够对岗位工作的任务进行分析和整合。

(二)注重调整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个优秀的中职计算机软件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和所教学科的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在教学工作中占据基础性地位,专业技能主要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巧。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计算机软件专业很重要,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所以有必要通过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帮助实现培养目标。标准层次可以分为基础能力、提高层次和骨干三个部分。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以及知识的难易程度,采取适当的方法传授知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职业道德、基本知识,还应符合中职学校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认清当前计算机软件教学存在的弊端,研究好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极为重要。这样有利于解决现有的问题,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培育更多优秀的计算机软件人才,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计算机软件专业论文:浅析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改革的促进

【摘 要】本文结合作者所在院校实际情况,分析了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解决办法,探讨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对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改革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技能大赛

专业改革

教学方法

一、 引言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高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通过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展现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检验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参加大赛还可以对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师资建设、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 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必要性

(一)以竞赛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技能教学

技能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如程序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就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开发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在对软件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时就可围绕职业资格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牢固树立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通过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二)比赛有利于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在校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全面参与竞赛项目的组织和指导培训,尤其是在竞赛前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督促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职业技能大赛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很好的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的机会,通过展示、切磋、交流,与设备、与标准、与评委、与教师、与选手之间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场”,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交流收获融为一体,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吸取了好的经验,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四)以竞赛为机制,营造校园育人文化

高职院校可对计算机专业建立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对职业技能竞赛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扩大竞赛范围,尽量拓展到更多课程,让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重在参与、学习、提高,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同时,学院可通过每年举办一次 “技能竞赛月”和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炼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本专业品牌。

三、 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办法

职业技能大赛一方面提供给我们展现学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较低,背离了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初衷,学校及专业教师对行业及职业的变化敏感度不高,缺乏市场调研、考察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借助于职业技能大赛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师资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有效地把握教学过程,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参赛队员的时候,我们采取了笔试和上机考试结合的考核方法,挑选出自愿并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大赛,然而在集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却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原有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潜能开发的激发点。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学习、自主学习、探讨学习、创造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水平,有研究问题的能力,最后,有解决问题的真本事。

2. 尽量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生的特点是想“动”、好“动”、愿意“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共同体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过程离不开互联网,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常用聊天软件QQ来建立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师生交流信息、分享资源和探究学习的天地,因此,可以以QQ群为平台建立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在QQ群中进行基于网络的主题式探究学习活动、小组协作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提高师生的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我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也发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这些问题,职业技能大赛它像一个“风向标”,引领着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改革,它又像一个杠杆,“撬动”着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改革,使它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