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课程与教学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文

时间:2022-04-13 10:27: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课程与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程与教学论文

课程教学论文:对初中历史教学经验与课程内容思考

一、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利用有助于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

作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一线的老师,教学历史为什么要教,我们又要去教什么,怎样去教,又如何去教才算是好,这些都是我们所必须去探讨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笔者深深地感到:如果在让学生理解历史课程内容时,我们注意让学生进行一定意义上的生活经验乃至学习经验的回顾,那么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乃至把握也就显得比较轻松而又快速。初中历史的课程内容,便于初中学生去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出历史性的事件和问题。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地让学生去运用自己的生活方面的经验,探讨历史性事件所产生的必然原因以及事件所发生的必然结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肯定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所教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方面的经验,亦有了一定的社会方面的阅历,因为信息社会的降临丰富了学生获取学习与生活经验的渠道。譬如说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我们描绘了建设美丽的中国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实现宏伟蓝图中的实干兴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现阶段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了解去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历史、借鉴历史、发展我们的未来。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充分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充分地利用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比照于历史性的事件,就可以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与历史课程内容必须是科学的结合

当今学生的阅历已经不同于以往,比过去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又十分鲜活。但是我们又必须要看到其另外的一面,信息社会的降临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不自觉地接受着一些不健康的甚至是极不良好的情感因素的影响。由此我们所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是:作为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的教学,作为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去实施课程教学的历史课,我们绝对不能轻而易举地麻木行事,因为弄得不好,将会产生负面效应。所以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与历史课程内容的结合必须讲究其科学性,如何才能使得两者的结合具有科学性呢?笔者认为首先必须以历史课程的内容为主,在充分考虑好科学结合两者内容的主次问题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学生现实生活内容的关联性、新颖性、易懂性,这样就能比较顺利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是注意了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与历史课程内容的科学结合的问题,但是,有时我们的学生却不能恭维,为什么?经过与学生促膝谈心,才使笔者恍然大悟,不能使我们的学生恭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在结合两者之间的内容时还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信服和敬服的相关问题。

因此,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现实与历史结合,兴趣与能力共长的新课标下的历史课改,作为教者必须充分地考虑好以理服生的问题。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作为历史教师光有过去的一杯水、一桶水都是不能解决当今历史教学中所碰到的新问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有着扎实系统的历史功底的基础上,具备广博的理论视野,留心社会大事,真像顾宪成所说的那样: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课程与教学论文: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但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法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而目前,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法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体育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

一、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但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学生的模仿练习,而忽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师生间只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所以很难形成互动、合作关系。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是主体,教师的主体表现为引导性的主体 ; 学生的主体则表现为发展性。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会自学、自练、自检,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做学习的主人。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及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而且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想象、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机会。不应该全部都是教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模仿,而应该向他们提出要求,提出条件,让自己去尝试,并在关键的地方给予适当的提示、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杨振宁博士提出 : “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说明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切实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体育活动的特点是竞争与合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这一点,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不断超越自己,而且在精神上、心理上做好应有的思想准备,不断地挑战自我,迎接挑战。战胜自我、战胜对手,不只是表现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而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培养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四、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但由于体育课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根本不存在压力。所以只有他本人感兴趣时,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体育课教学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欲望放在中心位置。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很规范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因为,有了兴趣和欲望,学生才会自觉主动地去上好体育课,才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五、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即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以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此,在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应改变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教学内容的方法,而以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作为主要依据,并按照健康的要求,选取与体育关系密切的生理、心理、卫生保健及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力求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

改革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这场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来,积极认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去更新观念,去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以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 21 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

课程与教学论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 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论文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要坚持学校体育的活动性质,要坚持改革与发展并举。根据以上原则,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以人为本,淡化竞技,重在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2002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要求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新纲要提出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等等。那么如何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对高校体育课教学进行改革,是高校体育课教师急待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根据新纲要的精神和我校近几年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商榷,并望借此使高校体育教学尽快地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

一、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实质,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它和竞技体育有本质的区别。竞技体育是发掘人体生理、心理极限,去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虽然对人体极限提出了挑战,但在某种意义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属于群众体育,是为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打好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使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能够愉快地生活、精神饱满地工作,这是学校体育的任务。

2.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

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来施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果断、顽强的优良品质。

3.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做到,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如抗挫折的能力,拼搏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还有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精神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4.要坚持学校体育课的活动性质

高校的体育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但公共体育课不能上成室内课和理论课,要倡导精讲多练,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都活动起来,达到健身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待提高

目前,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还没有摆正,体育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重德智、轻体育的思想在高校中仍然根深蒂固。

2.高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由于受传统竞技运动项目的影响,高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是田径、三大球和体操等,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场地的设施很少或没有。如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

3.过分重视竞技运动,轻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这些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学生花很长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掌握和提高,所以便出现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另外,这些竞技性项目大多趣味性低,健身效果差,不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健身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也不能用于自我健身或社会交往。这样以来,学生大学毕业后没有一两个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长此以往就会造成与体育绝缘,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被忽视

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只考虑到体系的完整性,对于开放性和现代性重视不够。内容规定过死,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上课,选择幅度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体育教学内容以竞技为主,娱乐性的内容很少,学生因此很少积极主动地思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教学内容的健身化改革

大学阶段体育教育是体质、素质和技能的教育,是加强自我锻炼能力和锻炼方法及终身体育的教育。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增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熟练地掌握多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他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要实现“健康第一”的目标,就必须将以往的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的教材内容,改为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态度、兴趣和习惯为中心的健身内容,即教学内容要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学会通过体育锻炼调节心情,以及培养抗挫折的能力。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要强调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目标。

2.加强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

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并能自行锻炼,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锻炼习惯的养

成,主要取决于对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所了解,知道自己应不应该健身,用什么方法健身,怎样做才是科学的健身等。只有树立起正确的健身观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传授高层次的健身、养心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与理论,通过体育教育使其具备自我锻炼设计、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从健康教育学、营养学、运动人体科学的角度,重点讲授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减肥、营养、休闲体育等内容,要突出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特征。应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从而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方法,指导自己进行科学的健身,转变对体育的看法,喜欢体育运动,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3.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传统的运动技能教育,由于受思想方法和科学发展水平所限,认识不到人体在各种体育手段作用下变化的规律,认为只要运动了就有好处。世界各体育先进国家已发现了运动技能教育与现代体育目标的不尽一致性。长期以来由于学时少、项目多,学生运动技术课所学的只能是一鳞半爪。片面追求运动技能教学,丢掉了增强体质的根本任务,学生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好。尽管如此,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在还仍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健身教学强调通过适宜的身体运动,配合现代体育科学手段,促进人们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改运动技能教学体系为健身内容教学体系,其根本的转变是将由过去的运动技能教育只注重外部的技术形式转变为注重负荷引起的人体机能的变化,真正达到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的功效。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淡化竞技不等于不要技术,技术和健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制订考核标准时,都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竞技而突出了健身。比如尽量考虑男女性别之差、身材条件之差、体质强弱之差,争取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考核标准,这样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才有兴趣,才能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例如:利用篮球编排一系列既有娱乐性又有健身性的游戏,用以培养学生的相关素质能力,那么篮球项目的健身作用就大大提高了。

4.将时尚体育、实用体育和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

青少年大都喜爱娱乐体育、休闲体育、民间和民族体育等。时尚体育包括健美操、拉丁舞、搏击操、现代舞、街舞、体育舞蹈、形体舞等;生存体育类包括游泳、攀岩、野外生存技能、自卫防身术等;民族传统类包括武术、太极拳(剑)、舞龙、舞狮、腰(锣)鼓、珍珠球、曲棍球等;休闲娱乐类包括网球、羽毛球、软式排球、气排球、毽球等。若将这些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引入体育选修课堂,会大大丰富课程内容,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其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同时,由于项目本身趣味性强,健身效果显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势必会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体育运动能力增强的效果。

5.“三选”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高校体育教学应实行网络上的学生“三选”授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授课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有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也有利于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改革原有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体育课的考试不应该是主要目的,新时期体育课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应以学生参加的次数、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主,以各方面的能力、各单项的技术与技能、进步幅度和体质健康标准等为辅,采用学习效果和过程评价的方法,即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学生的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不应以百分制衡量,而应以等级制的“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来表示,每学年评定一次体育成绩。

7.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中,教师是关键。目前,最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出一支与改革相适应的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第一,在职培训。即通过进修、培训和国内外高校之间的交流等多种渠道,形成多规格、多形式的现代体育教师培养体系。第二,优化教师结构。即体育教师构成要多样化,不仅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体育”教师,而且要有受过严格科研训练的高层次体育学术带头人,还要拥有曾经和正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水平教练。要树立名师、大师,给与丰厚的报酬,并以他们为中心,展开教学、科研、训练、交流等活动。第三,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建立起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结束语

在贯彻执行新纲要,对高校体育课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优化课程结构;要提高认识,理解新纲要的精神实质,不断更新观念,改变习惯的思维定式;体育教学决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心理和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淡竞技,重健身,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体育教育真正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课程与教学论文:有关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甘肃定西普通高中选用的生物教科书里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环境保护和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生态发展平衡的内容,还有一些人口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生物的兴趣,为我们开展高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素材。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它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人试图利用特产资源为“专题”(或问题、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的工程中可以选取形式多样的主题进行,例如,马铃薯的专题讨论形式、马铃薯的课题研究形式、马铃薯的研究方案设计形式、马铃薯的模拟体验形式、马铃薯的实验操作形式、马铃薯的社会调查形式等,探究马铃薯的各种生物现象和问题。只有将书本中学到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识才会变得鲜活、丰满、深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内容。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4月进一步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就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目,并将研究性学习定位为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占所修总学分的 12.8%。

二、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进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我们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整合我们的生物课堂的资源和本地乡土文化马铃薯资源,在整合选取有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拟定综合性研究主题,为开展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和素材,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养成参与实践活动的习惯。对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开发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升师生的自豪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实效性大大提升了,师生的生物课程的生成意识和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提升了,本地特产马铃薯的价值和品位提高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实现了。只要我们多动脑,多思考,走出教室,走向社区,走向农村,走向实践,在大自然中求知、求真,我们的生物教学的目的一定会实现,并且会实现得更好。

三、整合课程资源注重选题指导

教师对参加者进行必要的基础知识讲座,帮助学生做所需知识技能的准备,并且举行选题讲座,将专题内容与课本中相关知识点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一)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

紧密联系课程资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乡土特色,选取学生司空见惯的马铃薯,引导学生走向农村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归纳总结马铃薯凸显的各种生物现象。学生要认真探究总结出其中的各种逻辑生物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举措,并形成小论文。在学生选题研究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题一定要小而精,不能人云亦云,要有创造性,让学生亲历实践,在实践中观察发现。

(二)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法

1.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延伸扩展法:对生物教学中有关实验作适当的调整、扩展,就材取题,借题发挥。如细胞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测定的一组实验,可以巧妙变换为“马铃薯不同品种、部位淀粉分布的因素”“淀粉含量与深加工”等专题。这些专题与教材要求贴近,课本知识与课题研究互相渗透,有利于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追根究底法:根据教材的有关知识点设疑激思,层层探人,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论证和探索,就能产生新的研究课题。如根据课本中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点设计“马铃薯的保鲜与催熟”专题。

3.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类比迁移法:在原型启发下,将现有的研究方法稍作改进,或改变控制现象产生的变量,来研究另一种信息,从而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4.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时事热点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层出不穷,选择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如“马铃薯瘟与马铃薯制品”“马铃薯育种”“马铃薯无性生殖”等,查阅图书资料,扩大知识视野。

5.整合课程资源,开展马铃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参考引进法:专题除自己命题,也可根据教学目标、能力要求引进别人好的课题。如“马铃薯脱毒种薯制备的调查研究”“马铃薯中淀粉的提取”“无土栽培与常见缺素症的分析”等。

总之,利用“马铃薯专题研究”开展生物课外综合活动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与生物学科课程教学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自己不同的最近发展区都有所进步,在这样和谐、高效、实践生物课堂中,我们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课程与教学论文: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

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探索

摘要:远程开放教育的开展,使许多因种种原因不能进入普通高校读书的人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成为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远程开放教育试点的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学>!教育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及《英语教学法》课程特点,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作了基本概括。“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是一种切合实际、与当前英语课程标准改革相适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开放教学与学习模式。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学习方式

一、英语专业(教育方向)培养目标与《英语课程标准》

远程开放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特点,这就是学生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学校和教师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利用学校提供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里自主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与教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特征。学生首先必须学会学习,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完成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

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现代英语教学策略,能够适应课程教学改革,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能致力于“教学创新”实践研究的新型教师。《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素质教育观,其目标设计方式打破了以往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这样既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关于课程实施和学生学习的观念和认识,更新关于教师角色的认识,既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又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知识技能、教学实践等进行反思,对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需要、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进行分析,对任务型活动与教学环境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展开研究……总之,要求教师成为理性的实践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二、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思索与设计

目前国际上对研究性学习有两种解释:其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教育方法。其二,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无论是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方法来看待,还是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实质这都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个人探索和个人研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强调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研究、探索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学会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对于课程教学来说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并在此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研究性教学方案的设计。《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第三学年教师职业培训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和主要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习者能够了解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为其自身的发展打下应有的理论基础,并提供应有的相关专业知识。教材在适当介绍理论的同时,将侧重点放在语言及语言知识的实际课堂教学上,同时不受某一家理论的限制,但求实用有效。该课程教材的另一特点就是自主性很强,教材设计了大量的“tasks”,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这些“tasks”的完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教学理论从事课堂教学。

为了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中贯彻自主学习的主体思路,满足学生适应当前新课程实施的需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01春和01秋两届英语本科学生进行了“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根据“教学法”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基于任务”的特点,首先,对教学法课程进行了总体设计。

1.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

《英语教学法》(上、下)分11个单元分别介绍了有关语言学习的理论、教学法简史、教学法的发展、课程和大纲理论;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类教学的操作。要求的学课时为110-120学时。由于该课程是省开(统服)课,学期末要进行闭卷笔试考试,内容包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因此,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理论部分——以集中面授辅导和网上、E-Mail讨论为主。(2)教学操作部分——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以网上非实时、E-Mail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培养学生搜寻相关信息、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利用教学理论和原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操作过程设计

面授课全部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以介绍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对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讨论为主,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并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采用课程实施方案中建议的反思性合作教学模式(ReflectiveoperativeAroach),操作步骤如下:

(1)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指在课堂教学之前,由学生首先自学教材,可做如下要求:(a)学生首先概括所阅读章节的理论要点;(b)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自己对理论的理解;(c)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d)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

教案,如一篇阅读材料的阅读教学活动,一篇对话的口语交际活动,一个假设问题的处理方式等等。

(2)脑激励(Braitorming)

脑激励(Braitorming)讨论的目的主要是信息共享以及丰富知识,观点交流以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理论的理解,完善其知识系统。

脑激励(Braitorming)讨论主要操作如下:(a)自我陈述:由学生面向全班同学陈述所学章节主要内容;(b)问题展示:学生展示自己难以理解或有争议之处;(c)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3-4人小组,合作解决所提出问题;(d)信息反馈: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解答;(e)归纳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陈述与讨论对所学章节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3)小组讨论汇报

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教学理论知识,弥补教材的不足,适合问题的解决:(a)小组信息共享与讨论:课前布置学生查阅与所学章节相关的材料(各显神通补充教材信息量),然后在小组内共享自己收集的材料,概括归纳;或在小组范围内介绍自己对课前教师布置的自学tasks的完成情况(如自己对一段阅读材料所设计的读前活动)等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种大家公认为最好的操作方式;(b)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共享材料,其它小组在第一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增补;或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操作方式,然后班内讨论,分析每一小组操作方式所反映的教学思想,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等,选出比较好的操作方式;(c)综合归纳:教师将学生汇报材料总结归纳,并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关链接,适当增加信息内容。

对于教材中教学具体操作部分,则让学生自由选择操作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具体过程如下:

(1)自由选择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水平,进行课题选择。学习课题可以是某一课堂活动的设计,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或教学中某一问题的探讨等。完成形式可以是小组协作完成,也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

(2)自主研究过程。此过程主要是对所选课题进行信息搜索、分析、整合、论证并进行教学实践,信息反馈。辅导教师主要以网上非实时、E-Mail或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引导,必要时集中讨论,解决问题。

(3)完成论文或方案。

(4)课题成果展示交流。最后进行集中课题成果展示交流。在成果展示课上,学生向大家展示自己或小组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现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参与对自己学习成就的评价。

(5)评价。评价形式为自评、互评和总评相结合。总评结果记入形考成绩。

三、“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学习过程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所以,不仅要有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更需要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要真正把电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能够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理论实践研究能力的人才,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教会学生熟练、自主地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而又充分地利用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将专业与职业相结合,进行探索研究型的远程学习。因此,在此教学模式实践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下特点:

1.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类教学资源相结合

(1)利用多媒体,精心组合各种信息资源。设计研究性教案,通过超级链接将动画、录像、课件、教案、网上教学论坛等各种信息资源精心组合。(2)建议并鼓励阅读相关的辅助材料,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研社出版的成套的英语教学和研究类图书,很多国内外刊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扩充相关理论知识,也可以提供一些教学研究方法。(3)将学生的教学创新成果(包括制作的小课件,创新课堂活动设计,发表的论文等)分类存档,上网,组成新的、活的教学信息资源,展示给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2.学习过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相促进

《英语教学法》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由于电大英语专业(教育方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中小学教师,大多都在教学第一线,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承担着新课标实施后的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任务,对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急需了解并付诸于实践,使教学理论的实施有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鉴于此,(1)鼓励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教学理论活用于教学实践,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寻找差距。(2)鼓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完成教学观念的转变,将新的教育思想融于教学创新之中。

3.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新课标实施后,为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而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展示自己的才华,探索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也成为每一位学生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鼓励学生将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教学行为研究纳入自己的学习日程。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去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所学教学理论设计合理的解决方式,既进行了课程学习,进行了教学创新和相关课题研究,又为集中实践性环节项目设计做好了准备。

四、对“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实践的评价

经过一年对两届学生教学的实践,总体来说,比较成功,颇有收获。在学期末的成果展示中,学生的成果丰富多彩,有这么几个特点:(1)学生成果类型丰富多样。有优质课程设计实际操作录像带、课堂设计的小课件、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其中录像带2盘、课堂设计的小课件20个、研究论文3篇。(2)成果质量较高。有不少同学的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表彰或奖励。比例平均占到12.5。(3)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参与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很有成就感。认识到有付出就有收获。成果展示成为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因而对这种学习方式抱有极大的热情。(4)学生“教”与“学”相长。学生们反映说,这种学习方式优化了学习过程,促进了他们教学创新与改革,刺激他们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寻找更好的理论支持。使自己的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由此可见,这种实践的模式是对的,既符合远程学习的要求,又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

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能够让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分析,操作性强,容易产生创新实践结果的一些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适时更新教学观念,兼收并蓄教学改革成果,要付出大大超过课程规定课时的劳动量,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工商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加,国际商务活动日趋频繁,企业需要大量精通专业外语的工商管理人才,因此需要高校提供高质量的双语课程教育。目前众多高校采取各种教学改革措施提高双语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然而双语教学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目前双语教学课程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双语实践应用能力迫在眉睫,因此需要尽快对双语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工商管理双语教学的目标是熟悉目前中外企业中常用的专业用语,提高工商管理工作用语的交流能力。为达到以上目的,双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 双语教材改革

教材是知识传承的载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在重要的地位。由于双语教学的内容需要与国际接轨,因此教学内容不应是中文教材的英文翻译,但也不能照搬国外大学的英文原版教材。首先,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语系,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英文原版教材影响和制约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其次,如果全盘接收英文原版教材,很容易使学生全部认同其内容,并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原版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中文教材差别较大,而中国学生习惯于中文教材的知识编排方式,这就对学生掌握知识造成较大的难度。目前的双语教材倾向于形成专业知识体系,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的内在逻辑路线编排专业知识,这增大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不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使学生降低学习的兴趣,形成厌学情绪,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理性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内容,借鉴教材编排经验,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编写适应双语教学特点的教材。

双语教材应在教学单元中提供跨文化交际知识,提高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在各个教学单元中,教师应提供相应的文化知识背景,例如与来自不同国度的商务人士进行商务谈判技巧以及不同国家对国际贸易术语的差异化的认识和理解等,并对重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用斜体字进行强调,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双语教材还应配套多媒体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应是系统的商务场景演绎。多媒体教学资料应有总体的背景介绍,然后是各个单元的不同场景相应的联系。在多媒体教学资料中所有角色都是实际从事商务的工作人员,使学生真实感受商务沟通的实际氛围。另外,为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应加入一些主题性的商务训练,如对于国际着名企业CEO的采访对话,使学生切身感受专业英语的实际运用,并使学生对实际国际企业管理能在较高层面上加深认识。

2 双语教学内容改革

双语教学内容应针对工商管理类学生的特点,根据商务工作中多方面的沟通需要,主要从听、说、读、写及跨文化交际方面进行训练。

(1)在口语训练方面,应训练学生形成地道的英语思维方式。对可将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一组,采用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课件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在课堂上用英语口语讲解,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CAI 专题项目制作能力。在大多数的讲英语活动中尽量保证学生能够始终用英语对话,增加练习口语的机会。

(2)在听力练习方面,多媒体材料应是由典型口音的母语播音员以他们的实际交流的语速录制完成。这样使学生能够熟悉日常商务工作中英语语音语速,提高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把握主要含义的能力。

(3)在阅读训练方面,应对重要的研究专题进行延伸检索。通过布置课下作业,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让学生去寻找相关文章。对一些专题进行检索。每个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开展学习,收集相关资料并完成读书报告,以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扩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4)在写作训练方面,应加强商务书信写作的语言和格式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商务写作的特点。作为未来工商管理类者,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较多,尤其是Eail的广泛使用,使国际交流更为便捷,因此教师应对英文书信写作非常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分析两种语境的思维模式差异,以此掌握两种语言在文章构架和行文风格方面的主要差别,排除汉语思维习惯对英文商业信函写作的干扰,尤其要避免学生把汉语思维模式直接移植进英语商业信函。

(5)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应加入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使学生能有效地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进行交流。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交流越来越紧密,为此,在工商管理专业英语各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应将跨文化教学始终贯穿各项训练内容之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中西商务文化的共性 与差别,才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国际商务交往中游刃有余。专业英语教师必须打破纯语言的教学模式,而应时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 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在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中,全面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恰当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应采取以下双语教学方法:

(1)商务角色演绎。商务角色演绎活动应确定参加活动成员不同的角色定位,成员之间可能是股东、客户、同事或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提供相应的角色资料,学生共同参与特定环境的商业活动,但参与活动的成员之间并不知道对方角色资料,存在角色信息断层,需要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获知对方的角色和信息。在学生进行商务角色演绎过程中,教师掌握学生交流的过程并给予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故事情节,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同时请学生公开演示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公众场合使用英语,并且对其他组同学也是有益的启发。这对于学生熟悉将来真实商务情景是较好的方法。

(2)商务主题辩论。在实际商业实践过程中,对于同一商务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产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双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安排有可辩性的主题,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提高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辩论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辩题资料,整理论点论据。在实际辩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辩论的重点和方向,使学生在辩论过程中熟练运用商务专业英语表达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同时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能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商务主题辩论能力。

(3)商务案例讨论。国际商务实践中的经典案例分析,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方式。通过提纲经典案例的背景资料,提出有关键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的观点、分析过程、商务知识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技能等方面提出意见,使学生认识到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双语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案例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篇幅的大小以及工商管理专业英文的难度等等。英文案例应篇幅适中、信息量较大。双语案例素材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选择适用的工商专业双语教学案例。案例的语言选择可以是英文案例,也可以是中文案例。如采用英文案例,可以要求学生用中文进行分析;如采用中文案例,则要求学生用英文讨论,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学生提高双语的转换表达能力。

(4)模拟商务谈判。商务谈判是商务实践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商务谈判模拟,使学生掌握商务谈判的程序、表达方式,掌握商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模拟谈判的过程应遵循以下顺序:首先,根据谈判计划,体现商务谈判的基本环节;其次,由双方展示对谈判的前期调查结论及所用策略,说明所希望达到的目标;然后,由其他组学生提问,并指双方在这次谈判中成功与失败之处。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必须具体指出谈判小组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避免其他组同学出现类似的问题。

通过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全面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能够形成较为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系统,以此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双语应用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文: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思品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和策略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技术 思品学科课程整合 误区 对策

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与体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技术具备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及强大的交互功能、海量信息等优势,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教师把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课堂上,情景交融,授课教师妙语连珠,加上多种媒体出奇制胜,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

一、误区

由于教育技术水平、认识水平、应用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1.照“本”宣科,忽视主体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只是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只是做了些“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搬家”的工作。还有的教师把教学过程程式化,想方设法地将课堂的进程限制在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按我的“圈套”发展,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代替他们回答。更有甚者,把多媒体当做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多媒体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为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

2.舍本求末,违背认知规律。

一些教师违背认知规律,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一味炫耀电教手段的作用,只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一些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就显示不出“档次”,结果喧宾夺主,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还有一些课件为了体现多媒体海量信息的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地尽数罗列,结果是良莠不齐的信息令人头昏目眩。

3.流于形式,轻视教学目标。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成效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没有实质内容。思品课的时效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有的教师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使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不能掌握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4.盲目应用,无视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显示教学能力,继而盲目使用,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法明显增强。一些教师在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时只是借用现存的课件,按照别人的设计讲课,教学过程捉襟见肘、受制于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对策

鉴于此,我们应积极采取对策,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走出误区,提高效率。

1.发挥直观性优势,激发学习兴趣。

一切学习活动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相伴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声、画同步,视、听结合,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由于思品课教材中的大量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激起对思品课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善于发挥多媒体教学“有声、有色”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升华他们的情感。例如在讲授“走向世界的中国”时,事先布置各小组通过网络、书籍等收集有关反映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所起作用的事例,在上课时各小组展示交流。教师在此基础上显示视频材料:“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等,让学生深深感受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我们为之深感骄傲与自豪。同时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营造自豪激昂的氛围,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境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学习,充分感受祖国的巨变及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情感的升华。

2.发挥动态性优势,突破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像、声音、图片的功能,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不仅有利于优化教育环境、提高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从而有效突破思品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要充分了解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各种媒体的不同优势和作用,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最佳作用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难点的素材,组合成多媒体。例如在教学“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是教学难点,要从实质上揭示环境问题的由来,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看“温室效应”、“北京雾霾”两个视频文件。这些视频中生动的画面,声情并茂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看到了环境恶化的表现,意识到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演示完毕我启发提问: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现象的原因有哪些?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了工厂烟囱排放出的滚滚浓烟、各种各样的有毒气体、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无疑是“温室效应”、“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增强了感性认识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质量下降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与灾难?通过提问,学生明确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才导致环境的污染与破坏,造成的环境问题又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长久持续地发展,就必须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发展 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真正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3.发挥交互性优势,引发思维冲突。

交互性是多媒体技术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特性,也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进行现场分析和答疑,以人机对话的方式灵活方便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前面所提的“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造小组协作和自主学习的环境。首先为学生提供一段录像——生活中常见的清新空气及由于人为破坏被污染了的空气,让同学们观看;然后请同学谈谈观看后的体会。学生纷纷指出:受人们的保护,空气质量很好,而由于人为的破坏,空气受到污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教师在肯定同学想法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想了解环境污染的哪些知识?准备研究哪些问题?学生争着说出了他们要了解、研究的问题: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是怎么被污染的?污染的环境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怎样才能保护环境?我们青少年能为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些什么?……学生所提的问题不可能逐个展开研究,这要求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确定研究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进行观察、查询,对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运用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反思,完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训练中解脱出来,学习主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思维冲突得到有效引发。

4.发挥综合性优势,增强自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像等丰富的直观表现功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心中强烈的真实的感受,使学生把具体的感知与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降低学习难度,使之更好地领会、理解和记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存储的海量信息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展视野,突破时空,自学热情高涨。

时代性是思品课程的重要特点,尽管教材时常更新,可读性增强,缩小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但始终跟不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节奏。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收集国际和国内的大事、要事、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把最新时政引入课堂,增加信息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一内容时,我抓住“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这一热点,向学生展示上海世博会会徽、吉祥物的图案,收集有关设计理念方面的资料,同时设计制作好相关CAI课件、电子教案等学习和复习材料,布置好自学提纲,一并放到局域网上供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上网查找或上图书馆阅览的方式获取与自学相关的知识,在上课前进行演讲,与全班学生交流、分享自学成果。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汇总,给予积极的评价与指导,并将结果到局域网或班级QQ群上。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认识、探索和总结。

在现代思品课教学中,只要我们切实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思品课教学中的内在功能,积极创设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思品课教学效果必将增强。

课程与教学论文:《操作系统原理》课程“互动式”教学研究与探索

【摘要】“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本文探索了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原理》中进行这种“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做法。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三大主干课程之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软件,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操作系统为用户屏蔽了计算机硬件细节,便得用户更加方便。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需要学好它。然而,由于操作系统课程的内容是由计算机各种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设计思想、方法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所以,该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大量学生学完本课程,只是通过背诵记住了几个基本概念,并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优秀的、大型的软件;没有学到程序设计中的很多精华思想和编程技巧;也没有真正了解这个重要的系统软件是怎样管理计算机的全部资源,这不便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计算机资源、进行大型项目的开发;

因此,在操作系统的讲授课堂上使教师和学生“互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互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学生的作用因素而完成教学的方式。它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还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发展。通过近两年操作系统课程教学实践,我就一些主要做法同大家探讨如下。

一、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充分发挥其“学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其实,教师的“喋喋不休”,他并没有听进多少,灌输无效。针对这种现象,我结合大学生自身较强的自学能力,选取部分章节,采用“设疑--自学--提问--释疑--总结--练习”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设备管理这一章的时,由于很多内容曾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涉及到,如输入/输出控制方式的工作过程己经在计算机原理课中详细讲过。如果再逐条讲授的话,费时费力且效果不见得好。于是我首先提出关于该内容的一些主要问题,然后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程序操作:先细看一遍书,再看我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重新看书,然后答题。任务完成后,我先按重点讲解,然后同学向我提问,没有问题后我再向他们提问,将其遗忘部分补足。接着我就该内容做总结,提出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要求其掌握,并请同学将在前面课程中学习该内容时的体会与在本门课程中再次学习时的感受做一张总结表,使其进一步透彻掌握该内容。最后提出思考题和作业题给其练习。经过这样一套程序下来,尽管教师没有逐条讲授,然而学生掌握的程度却比平常高。

二、根据课程的特点,通过开拓思维、研究实例和实际实践,培养学生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再进一步升华为理论的创新能力

操作系统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来自于客观需要,现正运行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上。操作系统中的概念在实际操作系统中体现,操作系统的实现技术在实际操作系统中实施。在授课过程中,我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源代码是这门学科的着落点,着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实例操作系统,如Windows20__,Linux。要求学生一定要重视分析和阅读源代码的工作。例如,我在讲授操作系统界面时,我先讲有关内容的基本理论,然后提出上机的任务,请同学上机实验操作。在操作前,我布置了相关的上机任务,要求学生在额定时间完成。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利用上网时间不务正业,便于教师的管理控制。操作时根据学生的总人数,适当安排2-3人一组,发扬合作精神,便于优势互补,又要避免蒙混过关。操作结束后,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请每个小组做一个总结汇报。要求上台演讲,小组成员全部参加,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汇报,并且要求做短时间的“答记者问”。这个过程有时间控制,有现场记录,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公平的考核,也就是请全体同学给每个小组民意评分,该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这实际上是我在这门课教学中实施教学法的一个非常有益的实践探索,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创新、积极动手参与实践的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再进一步上升为理论,开拓思维,主动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师生“互动”提问式的讲课,互出试卷型的自学,“十分钟老师”的交流,变枯燥的教为趣味的学,教学互动,相得益彰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教材绝大部分都是大篇幅的讲述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类似于哲学教材,学生对这些文字感兴趣的不多,加上教学手段没有及时跟进,这门课上起未免显得枯燥。于是我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例如,在讲授进程管理这一章中有很多的其本概念,如果上课就这么平淡地讲了,同学们就不会注意听,所以我稍稍改变了一下方式,采用提问式的口气,比如:“你们知道操作系统中的信号灯会是什么样的吗?”、“猜猜看,是谁叫醒了正在睡眠的进程?”。一个提问式的口吻,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他们会猜,会开动脑筋,得到答案后也容易留下深该的印象。由于这门课是考研的专业课,而且经过对大多

数学校考研试卷的分析,几乎所有学校都非常重视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所以我选择了书上重要的章节,额定时间请同学就相关内容采用一定题型互出试卷,要求一人一份、题型标准、选题合理、密度均匀、份量适当。然后由我随机调换,再额定时间给同学答案。最后再交出题人判分。这种互出考的学习,学生反映好,教学质量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学习重要章节时,我要求同学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做一篇关于这个内容的课程报告,课堂随机抽查学生上讲台做“十分钟老师”,这种寓情于理,绘声绘色的交流,不是讲课胜似讲课,课堂气氛活跃。四、采用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在仿真模拟实践中创新的机会

长期以来,操作系统这门课应重点置于理论研究和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实际上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发现计算机专业的本科学生,还不能根据某种需要灵活运用操作系统原理对核心代码进行使用、修改>:请记住我站域名/

五、在平时成绩考核模式上,加大口试、学生检索国内外前沿资料并且做小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的分值,使学生的学习在自主、自愿、协作、愉快的过程中完成

学生最怕考试,往往为了考试而学习,非常被动。而在最后的考试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这平时成绩的30分通常是点名、平时的作业决定的。这其中有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人来了但心却“飞”了,作业也交但却是“复制”的。而老师却不能不给他满分的平时成绩。因此,在平时成绩考核模式上,加大口试、做小论文,参与课题研究的分值,这样就能保证认真学习的同学和人在心不在,作业也交但作业是“克隆”的同学的平时成绩的差距,以最大限度避免有些同学想提高平时成绩蒙混过关。

在授课过程中,我尝试过以下一些做法。1、在课堂中穿插提问。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反馈,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其平时成绩的重要记录。平时的提问相当于对学生进行口试,可以及时反映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单边活动。这是互动式教学所不提倡的。学术民主也应该在课堂上体现出来。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2、小论文可当作平时的作业,但其中的管理控制很重要,随随便便的抄袭或在网上下载是最没有意义的,。所以题目应是学科的前沿并且值得研究,要在授课的初期或中期给出,而不要在授课后期,这样便于学以致用,利于创新。3、参与课题研究。把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课题进行分解,在授课过程中提出,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进行资料搜集和研究,充分发挥协作精神,促进教学相长。

我发现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能够保持相对集中,尤其是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变被动地教为主动地学,较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使其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

六、结束语

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终身事业,需要不断地追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每一位教师不懈的努力的目标。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和学习兴趣的提高自然是非常欣慰的。但是,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必须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一个学生若对本课程有了兴趣,就会很自然地去学习,而对一个相应领域问题的解决,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成就感,这就能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使本门课程从苦学、难学变成了乐学、好学。

课程与教学论文:论职高体育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体系的教学策略

摘 要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是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具有“技艺性”、“情意性”、“自然性”、“人文性”四性兼备。通过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的教育与培养。体育活动中需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要克服身心疲劳和学习上的困难,故为磨练意志,形成品质提供契机。因此,构建新时期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加强体育课程教学就成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关键词 职高体育 课程性质 教学目标 体系构建

体育是素质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一、当前职高体育课程性质研究

(一)确定职高体育教学目的的法规依据

确定职高体育教育,强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的发展与保健的能力。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方针和职高体育教学性质和教育目的,学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待人诚信友善、处世积极乐观的情感。

(二)确立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

在确定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时,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增强体质是不是体育教学目的的学科特点之一,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体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还是只要按学生自己的需要“活动起来就行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与讨论有很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功能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多功能论和为主论的讨论。这些都关系到如何确定职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把学校体育放到教育的范畴,充分体现体育的学科特点,并且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和论证体育教学的目标。提出的这些目标,尽管有的过分强调为主论,不免有些偏颇,但一般都应是普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目标的提出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愿望和要求,如果选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得当,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但是,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应当辩证地考虑和研究这些问题,既不能单一化,也不能绝对化,同样也不能把目标的内涵无限度地泛化。应当抓住育人的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育教学(或整个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中特别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达到改进学生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增强体质的目标,体现学科的特点,最终达到育人的总目标,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必须与终生体育相联系

学校体育教学要把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其走出学校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学校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验体育的乐趣。鉴于对终生体育的这种认识,在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时,必须考虑到体育的现实目的,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学会和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也要为走向社会后,仍能利用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使自己终生受益。为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体现这一基本精神。

(四)体育教学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加确定了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反映我国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别要体现社会主义的实际。但是由于只看到时间是常数的一面,担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的时间,而不懂得或认识不到学生按规定上好体育课,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得到增强,保证有效的学习,而且体育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和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都大有裨益。学生参加了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与专业的学习,相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在学生的体育课本里,必须在理性上使学生提高认识,在实践上运用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切实达到这一目标。

二、职业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体系建立

职业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职业高中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内容纵向系统可按年级划分的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结束语

综合上述,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

课程与教学论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方卫华

【摘要】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值得关注和研究。文章提出了运用积件思想,寻求高层次整合的方法:构建实验教学模式、发挥虚拟实验室功能、构建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科课程;整合

一、运用积件思想,寻求高层次整合方法

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而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想应运而生。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师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软件,或方便地制作新软件,为教与学服务。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联合从国外引进的数学几何教学平台《几何画板》,它不仅为教学几何教学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非常适用于物理中的力学、光学课程教学。又如《CSC电子备课系统》、《天翼全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版都是面向师生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科教学平台,它们集众多教命令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办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手段,它们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充分体现积件思想,很受师生的欢迎。

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许多教师在Internet网络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链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其它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学科资料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网络终端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运用积件思想,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思路,是软件开发和应用走出目前困境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高层次整合的有效手段。因此学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运用积件思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从而适应不同教与学情境的需要,彻底改变教学

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分离的局面,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或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

1.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实验教学整合,发挥演示实验作用

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均是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利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现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运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许多实验中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诸多限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实验材料的选用和实验产物的排出,有悖现代环保意识。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件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学生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动操作,进行虚拟实验。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理科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模拟实验,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多媒体虚拟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人机对话,一边操作,一边网上畅游,或

与其它同学交流、讨论、获取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进行虚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三、构建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依托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教学中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课题,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与高中生物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社会生活各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问时也存在着过度和滥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些负而的社会影响。这一研究性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并在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cn)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了我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例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可通过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的目的。

五、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理科学科发展较快,通过Internet网络小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从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文:对我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选项教学的思考

背景: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规定了学校应根据课程特点,在高中学生的三年学习期间,实行选项学习方式。按照高中阶段选项学习与获取学分相结合的特点,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选与自选相结合的原则,学校对选项内容进行适当的规划,学生可以在规划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进行选择性学习,每个学期有两次选择性机会。在完成一定教学内容与目标之后,获得必要的学分。高中阶段三年中获得11个学分,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合格。在学校开设的所有学习内容中,田径与健康教育为课程规定必选内容,各占1个学分。其余9个学分,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场地条件设备允许范围内开设的选项学习小班报名参加学习,在尽可能满足学生选择条件下,组织选项教学。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选项学习具有以下特征:学校根据条件开设尽量多的选项学习模块提供学生多种选择机会;学生必须在三年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采用选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在选项学习中也有两项内容是必选的,就是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和田径系列中的田径必修模块。选项学习形式构成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传统体育学科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即学生学习内容大大拓展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多次选择,在获取一定学分的条件下完成体育与健康课程高中学段的学习任务。

任何新生事物的开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力度是非常大的,它完全突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框架,无论是教学结构、教学组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要迅速适应这样一种变化,确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福建省平山中学自2006年实施体育选项教学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好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有关体育选项课的若干问题同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交流,结合平时在体育课上的观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一、学生对选项内容进行选择,确立选项班级成员。

一般在确定各选项班人数时以下几种方法:一是计算机软件进行选项。运用选项软件各模块教学班人数设置一定的人数,当用电脑点击选项时,某模块教学班人数已满时,学生可以改选其他模块教学班,直到选中为止。二是,由学生填写一至三个志愿,然后再由教师统计各班各项目的人数,教师根据学生志愿进行一定的调整,确定组合新教学班的人数。另外,还可以给各行政班分派各模块教学班的人数名额,如篮球班每行政班10人,这样可以由班级同学互相调整,以保证每个教学班的人数合理,不出现人数差异悬殊。

我校因条件限制,不能采用软件进行选项的方法。综合考虑,我校采用由各个行政班学生填写一至三个志愿进行选项。选项后一般都会产生各个教学班学生人数差异,这种情况是由多种原因产生的,比如较多学生对某个模块项目比较感兴趣,则这个模块的教学班人数会较多;或者一个年级实行文理上下区分班,各个行政班男女学生不平衡,如上理科区段时,男子篮球项目或男子武术项目的志愿人数就较多。当出现人数差异悬殊时,教师根据志愿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生分配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满足大部分的学生在自己的第一志愿中学习,但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总会有一小部分学生提出调项要求。

其实,出现各教学班人数差异悬殊,除了可以调整人数外,还可以增加相应模块的上课教师或增添体育器材、场地,对学习人数较多的模块再进行分班。但这种方法不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二、学生选择项目的主要依据是兴趣,模块教学中会有个别学生提出调项要求。

在学生进行模块选项时,大部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选项动机的。但我们认为,学生选项时的兴趣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直接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发生转变。兴趣会随着学生的即时体验而变化,当学生对某模块项目尚未形成持久、稳定的兴趣时,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很容易转移或消失,因此,在实施选项教学过程中,就会出想个别学生提出调项要求。除了因兴趣转变而提出调项要求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造成学生提出选项要求:一是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较好地掌握了某个模块内容的技术,想学习新的模块内容,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二是觉得原来选择的项目运动量太大,自己的身体不适合;三是从众心理,比如与自己关系好的同学提出调项要求后,自己也想随之调班,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

教师对学生调项申请要慎重考虑,不能因满足少数学生的意愿而影响学校整体教学秩序的稳定。对于因为已经较好地掌握某项技术的学生,会尽量满足其的调项意愿,而对于因为兴趣发生变化、不能适应运动量和有从众心理的学生,教师会进行积极沟通,加以引导。学生提出选项要求,除了对其沟通引导外,教师还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动机及学习过程心理的变化,及时变换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鲜感,吸引学生继续参加选项课程。

三、每学期安排一次选项比较恰当

教育部制订颁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规定:学生可以在规划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专长,进行选择性学习,每个学期有两次选择性机会。每个学期学生进行两次选项,理论上非常理想,但在实际情况中比较不合理。一是每周2课时,整个学期大概进行室外教学有30个课时。大多数模块教学内容不可能在半学期内完全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一学期进行两个模块项目的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两个模块教学内容不能系统化掌握,只能学到一点皮毛,事倍功半,不符合《标准》水平五的要求;并且一学期进行两次选项,教学班成员流动性大,这样不利于教学班的稳定和教师的管理。所以,经过选项教学的实践,从上学期开始,我校进行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实行每学期只进

行一次选项。通过跟学生交流沟通,大部分学生也认同这种做法。

四、选项教学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但要加强模块教学班的管理和规范

学生通过个人的选项分别组成各模块的教学班,开始时相互之间既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通过共同参与模块教学,不同行政班的学生之中在一起,使不通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密切了,选项教学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扩大了学生的交际面。但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加强对模块教学班的管理。在选项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班采取了以下几种管理办法:一是每学期的第一节课统一上室内课,分别由各班负责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选项,并重点提出选项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定下规矩,有利于今后教学工作的管理;二是教学过程,教师注意培养教学班中的体育骨干,做好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进行管理;三是每节课教师要对各自教学班进行严格的考勤,杜绝旷课或随意串班现象出现;四是严格履行请假制度,若学生请假必须要得到班主任的批准。体育教师一定要跟各行政班班主任多做沟通交流,共同管理好学生。

在进行选项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已经通过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后得到了克服,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实施选项教学后,教师的备课、授课、教法指导场地布置通过去有很大不同。我们学校高一、高二五位教师跨年段同时进行教学,造成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困难,相互学习的机会比以前减少了,这样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在实施选项教学后,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长项目,这样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色,但不能保证学生身体素质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在进行专项练习的同时,有必要辅修一定的基础项目,如田径类项目,这样能增强学生的基础性身体素质,也有利于专项技术的进一步掌握;我校根据教师、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提供三个运动项目选项,分成五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在选项前,我们教师有向学生明确说明,选项教学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但还是有学生对选项教学项目提出了不满,特别是那些被调整志愿的学生。对于这部份学生我们本着妥善处理,做好思想工作的原则同学生进行交流,也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志愿被调整的学生,教师有作登记。在第二学期进行选项时,会优先满足他们的志愿。

在今后的选项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继续探索,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完善新课程选项教学,以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己任。

课程与教学论文: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与重建

沙岭中心小学: 陈庆龙

教学制度介于教学思想与教学物质设施之间,它以特定的组织结构、规范体系与激励机制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将新课程方案嵌入实施的组织结构内、激励机制中,必须重视对现行学校教学基本制度——班级授课制的检讨与反思,建立民主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一、迄今为止,《教育学》、《教育原理》、《教学论》等讲“教育制度”,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比较分析,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不提“教学制度”,更不见专论教学制度的章节。可见,理论界对教学制度改革问题关照不够,而实践界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也很少。任何制度一旦形成,便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即使变革初见成效,还会出现反复。这塑造了群体的遗忘,在习惯性思维与行动中,强化了对已有规则的记忆与遵从,而忘记对它的反思与批判。教学制度也不例外。

教学系统素有有形与无形之分。有形的如教学时空、教学人员、教学设施设备等;无形的如教学思想、课程理念、管理者的权力意志等。教学制度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教学思想与才学物质设施之间,是客观教学设施与主观教学思想的有关内容洇蕴、交感、凝聚而成的,既不是纯客观的、行为的,也不是纯主观的、精神的,而是以特定的结构,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像计算机的线路设计与计算程序一样,它将教学系统的各种因素、教学人员的各种行动,联结和组成一个整体,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规范与高效,所谓有“条”才能不“紊”,无序必然低效。一方面教学理念总是借助于一定的制度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变成现实;另一方面时空、人员、设施等又总要借助制度才得以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没有一定的制度作中介、作支撑,理念再超前,也会落空;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浪费;技术再先进,也只能沦为一种时髦的包装。教学制度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组织结构,一套关于教学程序与教学行为的规范体系;同时,它还是一套分类系统与激励机制。制度总是赋予教学系统中的人以一定的角色、地位、权利与责任等等,形成一定的组织层级与差别,促使人不断向上流动。这种流动模式是否开放,是否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是否提供给个人充分的自主选择、自由发展的时空与机会等,乃是其讲文明与否的根本标志。先进的教学制度心而开放、灵活而富有弹性、高效而充满活力,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公正,在规范人的同时解放人,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任何先进教学理念的宣传、任何教学时空与人力物力的投入所无法代替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点要求高、前瞻性强,它强调从根本上转变课程功能,重建新的课程结构、革新教学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以崭新的理念、体系、结构与运作方式推出,涉及面广而任务艰巨。课程教材改革需要教学改革的积极呼应,要求教学设施技术、教学制度、教学思想观念等现代教学体系的主要层面的全方位的更新,整体连动。课程改革绝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理念去代替另一种理念,用一种教学技术去更换另一种教学技术,而是要将新课程方案嵌往前实施的组织结构内、激励机制中,嵌入具体而现实的学校教学体系之中,促成学校教育情境下的新旧教学理念的相互碰撞,新旧教学内容的交替更迭,新旧教学方法技术的彼此消长;同时,也促成教学组织机构、规范体系、内在激励机制的重建。而一旦教学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课程改革才不致于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半途而废。如果说,新课程改革方案在酝酿设计阶段观念应该先行的话,那么它的实话就不能不直面具体而复杂的学校教学的体系结构,反思并重建现代教学制度。

二、班级授课制过去、今天、今后一段时期内恐怕仍然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制度。反思教学制度,首要的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检讨。

新课程方案要求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它的实施必然要求革新传统的以“教”为本的班级授课制度,包括调整课堂教学的时空结构(制度总是嵌入时空的切割之中),改变目前学生学习时空的机械分割、过分拥挤和被主宰的局面,通过时空转型(将时空构架对儿童的外在监控、束缚转化为儿童对促进时间性质的根本转变)、整合(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对时人作必要的重组与整合,长短结合,内外沟通,富有弹性)与延伸(拓展至课堂外),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变革单一的集体授课、同步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同步学习与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基本组织形式交替运用,使其处在自己应有的位置,扬长避短,发挥独特作用;改变单一的按学生年龄阶段编班、自然升级的组织方法,尝试按学生兴趣、能力水平灵活编班,动态管理,分层教学,让学生自主编排课表、选择适合自己的班级,安排学习进度,有差别地学习,试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改变教师组织上清一色的科任制,失主进小班化教学、包班制,打破封闭的学科边界,推行小队教学(协同教学),让两个以上的教师交换教学,循环教学,或者同一时段合作教学,克服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等等。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与优点具有共生性质。针对班级授课制缺点所进行的改革,走过了头,也就丧失了它的优势,进而从根本上取消了班级授课制度。历史上“设计教学”、“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都曾风行一时,但未能长久,更没有大面积地推开。这与它们摒弃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关。班级授课制变分散的个别学习为学习共同体、生活共同体,后者蕴藏巨大的群体智慧潜能以及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学生由于共同的目的和共同活动结集在一起,相互观摩、激励,学业成绩和社会性得以发展。教师在钻研教学、优化学习指导方面相互启发、切磋,有计划的学科教学与研讨使教师的专业化有了可能。师生在积极有效的对话与交往中,共同创生和开发课程,教学相长,两代人共同成长起来。与个别教学相比较,班级授课组织被视为最经济的教学制度,只要人们不放弃经济有效地构筑教学过程的追求,也就不可能完全放弃班级授课制。只不过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活动效率观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所谓的“效率”不能只是同那种机构的、盈利性的、秒表测时的管理方式联系在一起,仅剩下经济化的内 涵,它还应包括民主、平等、公正、情感等社会价值要求的所谓的“高效率”,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效率;无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靠牺牲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换来的高效率、高分数,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上教室的开辟,使交互式、个别化的教学成为可能,一种从未有过的个性化学习,个人自主择校、择师、择课、择时、择地,将逐渐渗透至中小学。学校传播知识的职能将被网络技术取代或部分地取代,但这并非意味着学校与班级授课制的消解,而是意味着它在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促进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班级组织应该在促使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故而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应该贯彻“先立后破”和制度生成的渐进准则,在不取消班级组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改进,而不宜采取激进的态度

三、如果说班级授课制重在学校施教系统本身的制度的话,那么,教学管理制度则重在管理者对学校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指导、调控问题,对教学活动的外部监控与调适问题。

在效率优先、技术至上,管理机构未曾得到有效精简的现代社会,学校管理者开始移植企业管理模式,实行定岗、定编、定责,按照统一的规范,对教学进行全过程、封闭式的量化管理,并将奖金的发放、评优、职称晋级乃至聘用同量化考评成绩挂钩。这常常被视为“科学”的管理,总是自上而下,逐层布控,遵循统一规范,譬如备课,需按统一的格式进行,少了某一项,就会被扣分。处处有规范,时时有监控办公室、教室成了相互监视、比较、竞争的场所。一切被量化,教学被异化为量化操作的技术活动,教师变成了“技工”,变成了一堆可以描述、度量并能相互比较的数据。这里制造了一个“全景敞视”场域、一个被“宰制的空间”、一个权力被滥用的陷井、一个“管理主义”盛行的时代。目前的教学工作,就不少学校而言,不是没有规范,而是要超越规范;不是没有制度,而是要从“制度化”的陷井中走出来;不是简单地“强化”管理,而是要改善管理。或许正由于此,新课程方案倡导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办学传统,自主“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等,这表明了管理重心下移,从集权走向分权,同时要求学校教学管理克服专制主义,过分强调外部统一,分数至上的倾向。

与此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提出“各级教育德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对中小学教学工作不能放弃必要的外部监督,这当然包括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不能仅有学校内部评价、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还要开辟专门的教学评估市场,由教研部门或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之外的中介组织、专业评估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中小学教学质量进行随机的专项检查与测评,并以适当方式反馈给学校、教师,借以纠偏,检查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达成情况。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不完善,人们习惯于执行自上而下的教学法规、政策,按章办事,养成了一定的奴性,在改革过程中,极易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要避免走极端,在放任与高度集权两者之间动荡不安,而应走中间道路。民主化是一个过程,一个造就“更加开放、更具参与性和更少权威的社会的过程”(布特罗斯·布物罗斯加利语)。推进教学民主要同我们现行的学校管理水平、教学人员素质状况相适应。在“管理主义”盛行的学校或地区,我们需要克服专制主义,缓解不必要的外部压力,提供给学校与教师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或许在另一些学校和地区,教学秩序还异常混乱,我们需要最基本的建章立制、树立权威,在外部环境监控与内部自我调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外在的布控、监督不应该是为管理而管理,流于形式,而应重在帮助学校与教师建立和完善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把学校中‘既定’的结合(即外部强加的结合)变成‘建立中’的结合(即根据个人之间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结合)”(《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5页)。要以人为本,启发教师道德上自律,工作上自勉,从而将外在的教学管理制度与常规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为。同时,测评也罢,监督也好,都不应该是单向的,而应该是双向的、交互性的,将管理者置于被管理者的位置,给管理者的权力以必要的约束,形成相互监督的制衡局面。

四、新课程方案提供给学校教师较大的自由创造的时空,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研究者。研究不应该是专家学者的特权,专利,而应该还创造于民,使之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自觉行为。如此,建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也就显得必要而迫切了。

近年来,地方教研部门除了教研、编印教辅资料外,常见的教研活动就是组织不守备部队竞赛及优课评比,真正从事研究的不多,有些名不副实。在教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上,要求教师像专业理论工作者那样根据科研部门、专家编制的“课题指南”申报课题,接受专家的论证与评审,按正规的科学研究的程序操作。加上教师的职称评定过于强调专业化,对专业论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师的心目中,教科研就等于有一定级别的课题,有,有专著出版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研究与专家学者的研究等同起来,从制度上否认教师群众性教学研究的“合法性”,即所谓“他们的研究绝大部分属于教育总结或工作报告,严格说业不能称其为‘研究’”(《读书》2001年,第5期,第95页)。事实上教师的研究有自己的理念与准则,有自身的特点与要求,应该引导教师从严格的“学科规则制度”下解放出来,走一条有别于学院式科研的研究之路。

教学研究以教师为本,即它主要不是出于“繁荣教育科学”的需要,而缘于对教师专业发展、职业生涯的关注,要将教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来对待、来运作。具体地讲,也就是不要强迫教师从事“课题指南”中理论性强、大而无当的课题研究,而应该鼓励他们针对自身教育教学中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研究。不排除运用所谓“科学方法”,但更注重教师的自我观察内省、个案 总结与反思(内省反思、经验总结用严格意义的科学标准衡量或许是不够格的)。重视教学研究中的独立思考,同时要经常组织教师同行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教师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合作研究与对话。教师的反思是在对话情境中实现的。那些心照不宣和不言而喻的个人信念、预先设定,往往潜藏在历史深处,日常教学中处处依托之,习以为常,不再追问,成为思维的盲点。/在合作与对话中,借助于别人这面镜子,才能洞察自身,获得内在的启蒙和解放的力量。教师的研究成效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现实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更新,专业素质的提高,绝不仅仅表现为研究文本。仅就文本形态的成果也同专家学者的论文、报告有所不同,它重在描述分析案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自己反思、改进教学工作的历程,反映自己开发研究的技艺成果。

教研重心下移、主体多元,要求专门教科研机构重新思考自己的职能,调整自己组织教研活动的思路与工作方式。要从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恰当地进行研究课题的规划与管理;有效地组织教师与同行以及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交流、合作研究,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让不同的声音说话,彼此碰撞,激活思路,不能只有权威者的声音;热心为基层学校教师提供“菜单式”的服务,将自上而下的服务、组织与自下而上的选择结合起来;正确规范评价教师的研究成果,尊重教师创造性的劳动,不排斥教师的“本土知识”。研究不应限于专门的机构,而应拓展至中小学教学的现场;它不能没有规范,但这种规范主要是对教育事实的尊重态度,而非固定不变的程式;所应建构制度重在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默会知识”的激活、教学智慧的生成,而不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化、学科化。教育研究不能等同于教育学研究。我们不排除广大中小学教师中的佼佼者走上正规的专业化的研究之路,跻身于一流的专家学者的行列,但这毕竟只是少数。

教学制度的重建不仅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制改革、考试升学制度改革等相关联,与学校办学传统、所面临的社区政治经济访华背景相适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的制度因子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要使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就必须整体设计,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仅作微观教学层面的变革,有效果,但不会那么显著。

课程与教学论文:简论电视摄像基础实验与电视节目制作方向课程教学改革

一、电视摄像课程现状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主干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电视摄像中技术部分占据了其创作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主要体现在对摄像机的恰当使用、灯光的处理、画面的拍摄技巧以及摄像机的调度等方面。

所有高校的电视摄像课程都是配备实验的,实验对于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门以技术为主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并行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学习”无疑是我们的指导方针。如何把实验设计得更合理,更符合当前市场的需要与学生的特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教学,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电视节目制作方向课程教学改革,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二、电视摄像课程研究方向

电视摄像实验在每所学校教学重点上的不同,相应设置的实验会有所不同。但电视摄像实验的实验用机基本趋于小型化,以专业级为主。但是所有开设此专业课程的高校实验具体内容就不一样,无论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还是在实验具体要求的设置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当然这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每所学校培养目标的不同。但如何更好地设计一套有用的、可以推广的实验体系正是本文阐述的重点之一。

三、实验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分析及课程改革

(1)实验教学的场景应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意味着大学教学活动开始走出校园,从单一的课堂形式向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发展。在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合作教育”、“做中学”使大学的教学活动从课堂走向生产车间,并与企业结合在一起,由企业安排和负责学生的工作与实践环节。美国的大学除合作教育外,流行的教学形式有“现场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电视编导教学也应当借鉴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电视文艺晚会制作”时,教师就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一个晚会录制现场,针对现场场景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这种一一对应的讲解方式比课堂理论教学更为生动直接。

(2)在实验课程中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所谓阅读量,是指观看影片与节目的数量。教师在进行编导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对经典影片进行拉片训练,同时也要其对课外浏览的作品写观片体会。“经典段落”的拉片练习对学生非常重要,一些他们无法想象与构造的段落,在经过拉片训练之后许多的经典场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品在观看的基础上刺激了他们的创造灵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培养好的编导就要培养他们多看、多背、多记的好习惯,让他们体会其中的奥秘,最终融为自己风格的一部分。

(3)通过实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创新是社会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相关院系对学生创作的热情给予一定的支持。一方面院系可以将学生的实验创作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作为对学生考核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院系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类与专业相关的大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养成一种创新的思维,并同时形成创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院系还应该设立创新基金,对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对在学术上有突出创新贡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使课堂变成师生双向互动的创新园地。

(4)逐步形成网络环境下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教学模式

在这种新教学模式中,学生作为行业不同角色的尝试者和协作者,通过虚拟情境和真实社会环境实现了知识的建构,通过网络环境的利用深化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通过角色任务的完成过程学会了把握任务细节、环节的能力,通过同质不同类的难题的处理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迁移并在迁移中实现新的创意和创新。而在新教学模式中,网络环境是前提,角色学习是核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指导,“工作过程”理论是评价的依据。

(5)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应加大实践分量

基于对实践重要作用的认识,各高校传媒院系(教研室)在对课程的设置上要突出实践的分量,并改变考核标准,使实践占考试的一定比重。加大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比重,实际上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这就要求各高校传媒院系根据自身条件尽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最好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1:1的考核办法。

总之,电视编导教学改革的模式已经从实验阶段走向谨慎推开阶段,虽然实施时间很短,但已初见成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创作增多了,动手能力改善了,更可贵的是学生的从业精神得到了极大的加强。从这些效果看,此方面的教改是成功的。

课程与教学论文:保险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应用

一、保险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保险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没有改变,主要表现在传授性教学多,启发性教学少,教师喂得多,学生自己获取的少。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工作能力差,一接触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业务和操作方法,感到无从下手,更不能利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未来教育过程的重点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他们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这就需要改变整个教育和学习方式,由维持性学习转变为预期性、创新性学习,即不仅教会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更需要使他们学会怎样吸取知识,并学会创新以解决未知问题。

二、对《保险学》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

目前,在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都要上《保险学》课程,其他专业的同学可以选修。高校里存在一种普遍现象,无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弱,缺少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少学生是以无所谓、混学分的态度来对待课程学习, 课堂上不太集中精力听课, 有的为了考各种等级证书干脆看与课堂无关的书或英语书。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保险学》课程时就有意识地引入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出发点, 着力强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面从课堂讲学、问题探究、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等环节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以学生主讲补充教师主讲

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改变课堂教学由教师一人主宰, 甚至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 给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讲。结合专题性讲座, 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 每个专题讲授一小节( 20 分钟) , 主要是对该专题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介绍和解读, 特别要介绍当前学术界或社会各界对这一论题的主要态度和焦点问题, 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种由学生主讲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学会自主性和合作式学习。各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收集资料、整理观点、梳理和综述问题、撰写教学方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选优秀代表担纲主讲等环节。同学们为了讲好自己的专题, 往往在上课前都会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变压力为动力, 充分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 既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也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二)以专题授课替代对教材的简单复述

为避免对使用教材的简单重复, 在课堂内容的规划和设计上, 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教学,每一次专题之后,围绕特定主题共同探讨。在遵循保险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主要设计了以下专题: 风险与保险、社会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车辆保险等。这些选题在保险学课程体系的框架内, 突出其实用性价值, 以关注实用性吸引学生,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发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这就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保险学的兴趣和动力。

(三)案例教学方法创新

保险学属于应用类学科,因此, 在教学中要突出案例教学的比重, 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有所用。在保险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现场参与的成功方式就是增强案例分析的方式和问题探讨的力度。案例的选择和问题的提出, 既可以由教师提供, 也可以由学生提供。课上,可以先由老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教师针对理论知识结合精典案例把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课下由学生准备与所学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在下一次课上进行展示,仍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个保险学案例, 每个案例10分钟左右。形式不限,可以是传统的PPT形式的,也可以是根据案情现场表演,还可以将案例拍成视频。在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同学们更倾向于现场表演和拍成微电影的形式,他们课下自编自演自导,团结合作,分工明确,为了给大家呈现出精彩的案例,每组同学都认真地准备着,对与案例相关的重点或疑难问题进行反复的探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性空前提高。通过这种学生自己动手做保险学案例的方式将课程的知识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使知识点更加突出,既能温故知新,又容易引起共鸣,活跃课堂气氛。

(四)突出“问题导学法”的运用

论 “问题导学法”是指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各种信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从中构建出有意义学习体系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设问、疑问、留问、提问的形式,将保险教学内容化成一个个问题,使问题经常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用以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下面举例说明:

如讲“风险概述”这一内容时,应以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为主线,设置成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风险2、风险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风险的特征是什么?(将以上三个问题贯穿在古语:“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天有不测风云,人又岂能料乎?” 以及若干与风险相关的图片,如南方冰冻雪灾,胶济铁路出轨,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事件中启发同学们思考)。同学们通过图片结合所要思考的问题,层层深入,步步入扣,最后获得与风险相关的知识——风险就是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客观存在而又意料不到的事情,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工作失误等。

三、保险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保险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教学中对教师引导作用的理解和贯彻存在着抽象、孤立、简单化的认识,虽然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教师引导作用的存在是以学生的“学”而存在,这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保险教学中不能单纯运用一种讲授法,只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最佳效果的各种教学法都能采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能够将教为引导和学为主体这两者真正统一起来,这是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次实践活动。

(二)不断调整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各种教学 方法的潜在效用。运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个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不能以强制、压抑的气氛去束缚学生的思维活动或注入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应该创设一个充分民主、平等的气氛和环境,促使师生间心理协调一致,相互之间的言谈举止达到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接近,然后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特别是教师在回答问题时,说话态度要亲切自然,其语言要充分体现启发性、诱导性和可接受性,避免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三)教师在保险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连环导学的设问、疑问、留问、提问应做到“八要”:一要激发情感,叩击心灵,讲究思想性;二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化,讲究逻辑性;三要一石二鸟,触类旁通,讲究有用性;四要因势利导,点拨启迪,讲究启发性;五要扣其两端,活跃思维,讲究灵活性;六要形式多样,因人而异,讲究针对性;七要新旧联系,层层递进,讲究连贯性;八要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讲究趣味性。

课程与教学论文:“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践

摘 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Linux操作系统的教学要求,本文从“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 ”课程教学的教育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基于互动式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必要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 互动式 Linux操作系统

Linux 是一种可以运行在PC机上的免费的类UNIX操作系统,Linux最早是由计算机爱好者Linus Torvalds在1991 年开发出来的。自从Linux 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界的青睐,数万程序员和网络专家为Linux操作系统努力完善,极具影响力。具有优良稳定的性能和良好的安全性,Linux不仅在高端的服务器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而且在桌面和嵌入式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Linux 操作系统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学校已逐步被列为计算机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Linux 操作系统的操作命令繁多且每条命令都有一些选项、对于初学的学生记忆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对Linux 操作系统的命令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授课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课堂上师生互动,快乐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后或上机实验给学生多个Linux操作系统应用的项目任务,让学生或小组选择一个作业任务完成。这样能让学生对Linux操作系统下的相关知识能够较好的掌握和使用,从而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

Linux操作系统是应用性的计算机知识,由于学生学过的计算机知识一般是基于windows系统,初次接触Linux操作系统,很多同学觉得很难,所以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我们要始终围绕三个方面来设计。首先,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操作系统是很枯燥的,特别是Linux操作系统中的命令操作,学生记忆比较困难。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操作以后,应该给学生一些有趣的管理任务,让学生去实验,并给予讲解。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思考,并多给予表扬。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布置层次多样且与实际应用问题紧密结合的实验课题,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实验内容和进程。大力提倡、积极引导学生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由于目前课程教学课时较少,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通过较少的学时教学让学生对Linux操作系统有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其在Linux操作系统环境下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涉及从怎样在PC机上安装Linux操作系统到Linux系统的系统管理、网络功能应用及程序开发。根据内容的不同,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会有差异。

Linux操作系统的操作命令繁多,而且每条命令都有一些选项,学生记忆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把这些命令分类,以便于学生记忆操作命令。所以在内容上安排以下内容:(1)Linux基本知识及安装操作命令;(2)文件系统基本知识及操作命令;(3)系统管理知识及操作命令;(4)软件安装及系统配置操作;(5) Shell脚本及操作;(6)程序开发及方法;(7)网络服务配置及操作。这些内容受课时的现在基本限于基础知识,根据学生专业的差异选择某几个内容作较深入的教学和练习。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改革

1、多媒体教学与网络应用

Linux操作系统的学习倾向于系统管理与应用,并不涉及太多的理论及公式,而知识点太多,可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把枯燥的计算机内容转化为生动的图像、交互和视听媒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Linux操作系统中涉及到很多命令,这些命令常伴有很多参数选项,学习和记忆非常困难,在教学中一般采用现场命令操作方式进行讲解和练习,而教室的微机上一般都不允许安装Linux操作系统,我们可借助于网络服务连接到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服务器上,把自己的微机作为虚拟终端,访问和操作服务器,这样既不影响多媒体演示,同时可进行Linux操作系统现场操作演示。如系统管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多媒体演示内容,同时在服务器上进行用户、设备及软件的管理操作,这样形象直观,有利于同学的记忆和学习。同时布置小作业,让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上机练习,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和不足,并能及时的进行讲解和补充。

2、任务驱动实验教学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Linux操作系统教学, 在形式上是: 提出任务师生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适当讲解或自学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实践交流或归纳。

首先要确定好任务, 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 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 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培养目标,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项目任务,设置原则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选取的项目任务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设置“Linux 操作系统”的项目任务如下:

1) 用shell脚本系统任务定制,日常系统维护;

2) 用shell脚本管理用户及数据备份;

3) 基于Makefile实现某一功能(如排序、数据库)程序开发;

4) 在局域网中实现DHCP功能,要求IP绑定一台客户机,供企业的机房管理员使用;

5) 在局域网中实现DNS功能,要求分别能解析以下域名:财务处、科技处、教务处、研究生

院;

6) 为院系建立MAIL服务器(一台机器4服务),要求能通过Outlook收发各服务器的邮件;

7) 为机房建立FTP服务器,为每个学生创建一个用户,分别属于各班级群组,这些用户可以允许

3、互动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授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以改过去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的局。针对大多数学生对实际应用(如系统安全、网络服务)知识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列举一些现实中的例子,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例分析过程中,以启发的方式进行,先设置一些如多用户、访问权限、文件相互传输等问题,促使学生大胆猜想,踊跃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路;之后再解答实际工作中是怎样处理类似问题的。一般要遵循“设疑——思考——提示——解答”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学互动,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三、课程考试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试卷笔试方法不能完全地适应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要求,更无法产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作用。以前的考试方法,大多数要求学生对课本内容死记硬背,所以高分低能的学生时有发生。鉴于“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的特点,以考察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评价学生成绩的方式采区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笔试内容集中在一些基本常识和概念,同时增加一部分常用命令。实际操作测试主要结合任务驱动教学的项目,在上机实验课上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考查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将两项考核内容按一定比例给学生成绩。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Linux操作系统与应用”课程的特点,从教学目标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选择相应的内容,并重点讲解和练习,同时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其次,设计一定实际应用的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掌握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