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1 04:34: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林业经济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当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林业资源其实就是森林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林地、林木、森林以及依托林地、林木、森林生存的野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和。目前,由于遭到了大规模的开采和浪费,我国的森林资源现状并不乐观。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多,森林物种丰富,宜林地区广,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资源较少,同时空间分布不均、生产力低下、森林结构不合理。此夕外,森林资源也遭到了破坏。并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生动物栖息地消失、环境恶化、灾情频繁、流沙堆积堵塞河道水库、水土流失导致沙漠化等,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林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林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同时系统也影响其他外部的系统,并受其他外部系统的制约。
1、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各个行业对于林业资源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虽然使得林业经济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对于林业资源也造成一定的破坏。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并不是十分的广泛,由于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人口众多造成城市用地紧张,所以必须在原基础上进行扩建,很多城市在扩建的过程中毁坏大量的林地,使得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同时森林资源紧缺、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的采伐有着相关的硬性规定,要求对于林业资源的采伐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该要求主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考虑到林业资源中林木的生长自我恢复能力,第二就是考虑林业的生态平衡,加强对于林业开采的控制,避免乱砍滥伐和过度采伐现象。
2、林业产业化低当前,我国林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林农普遍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且缺乏相应的行业协会,这一方面阻碍了与市场的接轨,不利于销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林业产业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发展失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别。在林业产业化比较完备的地区,产业链和规模已经形成,而部分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却由于缺乏管理和引导,无法实现与市场的准确接轨。
二、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1、加强管理制度改革要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首先要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建立产权明晰的林业管理制度,激发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使劳动者关心社会的集体物资利益,体现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结合。加强林业分类制度改革的可操作性,真正落实林业的分类经营制度,并设计可行的林业效益补偿制度。其次,建立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将管理机制用在管理制度中,保障管理机构能够正常运行。林业的管理机制是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权力机制和利益机制。利益机制作为管理机制的主体,应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益机制,促进林业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应以实现利益机制为目的进行权利机制的设计,让各个林业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地加强林业建设。对林业管舰构的改革应以政府的职能转变为重点,组建高效的林业管理系统,注重林业管理系统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关系。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有完善的社刽艮务体系、林业市场体系等配套体系,才能构建成互相协调的完整体系。林业政府部门作为林业的主体机构,应先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体系,搞好自身建设,配合其他体系的建设。
2、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产业化之路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发展模式,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力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和深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包括森林资源在内的林业资源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森林虽然是可再生资源,然而如果过度开采,则会超过森林再生速度,造成不可逆的毁灭性后果。我国的林业资源虽然丰富,但是人口众多管理不力、开采过度、粗放经营等原因,正面临着严峻的威胁。要使我国林业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只有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新的资源利用模式,林业经济产业化之路才能顺利展开。
作者:冯晓东 单位:方正林业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规模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通过合并、改建成立的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已有十余所,从办学规模上来看。在校生人数已经占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在校生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尽管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好的前景,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但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促进林业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除了国家需要制定更有利的政策,加大对林业高职教育的投人,加强宣传导向,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外,学校必须树立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确立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坚持走与市场结合办学的路子,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专业设置和课程的改革。本文就林业高职院校作为林业等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林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任务。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根据林业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主干专业课。这门课程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与相关林业科学交叉的产物,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林业经济领域的具体化,因而,林业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它是以经济学和现代林业为其理论基础,研究林业经济活动的合理组织及其规律性问题。其任务就是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森林利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正确评价各项政策的得失和提供新政策的依据,对林产品贸易的趋势和利弊进行分析,充分重视森林的环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工林,以期改变森林的经济结构和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真正把林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的“大纲”。对于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林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大纲》进行过研讨和审定;对于中等林业职业学校,20的年在“国家林业局中等林业职业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完成了编写和审定工作。作者本人也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已于200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而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处于“真空”,无“纲”可循,一方面为该课程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没有统编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己有成熟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有谢家佑、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年11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和邱俊齐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林业经济学》(1998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两部教材;中等林业学校林业经济管理教材已于2O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林业高职教育虽然起步晚,但也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而这一领域的教材建设尚属空白。
3、教学计划不够严密。近年来林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计划不够严密,一般都属学校组织制定和实施,随意性大。截止目前,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有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没有组织过集中、统一的研究和讨论。如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经
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的学校纳人到政治课教学计划,忽视基础理论教学;林业政策学、环境(生态)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滞后,甚至没有纳人教学i}•划等问题。4、课程体系结构不完整,课程内容增减随意性大。由于该课程缺少大纲和教材,加之教学计划不够严密,致使林业高职院校在林业经济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不够完整,随意性很大,既不能保证学生对该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全面掌握,又不利于高职教育对应用型高等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现代林业的发展及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林业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的要求,林业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改革应从课程休系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加以调整、规范和完善。
1、课程体系的完善。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面对飞速发展的改革形势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体系的确立应与现代林业经营目标和环境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技术基础上而自身适应和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可建立六门课程体系:即林业经济学、林政学、森林及林产品贸易经济•课程.教材.教法•与管理、森林环境(生态)管理、现代林业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等相关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内容就应涵盖上述六门课程体系中的相关内容。
2、课程内容的调整。总书记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该课程内容的调整就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同时要更加有助于培养既有一定职业技术水平,又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课程内容包括:①林业经济学:林业经营与份•理、森林资源开发及经济评价、林产品市场及林产品贸易、非木材产品经济;②林政管理:林业政策、林业所有制及管理、林业工作站管理、西部大开发战略;③现代林业:现代林业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林业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及管理;④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林业企业管理基础、林业企业经营决策与经营计划、林业企业市场营销、林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林业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林业财务管理、林业项目经济评价与可行性研究。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经济学课程改革,涉及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国家林业建设方针、政策,同时还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加之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人和完善,本文只是我们的管窥之见,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还需要老一辈林业经济学家的不吝赐教,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
林业经济管理是林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发展林业经济的关键,而且林业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周围经济的发展。但是,林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改善林业经济管理现状。
1林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1.1林业经济发展中的内部关系问题
在林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林业资源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在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一味追求林业资源的增长,而忽视了合理的利用。片面地认为只要林业资源足够多,那么林业经济就能迅速得到发展。
1.2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林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依靠林业政策的调节,林业政策主要包括管理部分和资金部分。政府在林业政策方面并未进行有效持续的制定与完善,这给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资金的不到位,分配的不均匀,也给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1.3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
林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仍旧是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对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来说可能有短期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并未能产生长久的效益,甚至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反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从解决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关系、加强林业政策的引导、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林业科技经济等方面,加强林业经济管理。
2.1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内部关系的措施
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之间通常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需要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科学的数据分析得到最有效的协调途径,提出合理化改善建议,将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最有效的方式。
2.2解决林业政策对林业经济发展影响的措施
通常林业政策能够指导林业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林业政策时,需要对整体的林业发展情况和林业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政策本就是帮助人们协调林业经济发展的,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全面考虑。例如,在管理方面,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体系;在资金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无论政策还是资金都适度向林业经济管理方面倾斜,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
2.3解决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措施
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林业的科技研究工作,改变林业的体制结构,优化林业的经济结构,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将科学的发展模式融入到林业经济发展实践中,以市场需要为导向,推广新型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重组。
2.4发展林业科技经济
林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现代化科学技术。依靠科技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保护我国林业资源。重视林业研究,不论是基础性的还是应用性的,并要注重培养专业的人才来引领我国林业的发展,真正从整体上改善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现状,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进行林业改革的关键,依靠科技发展林业经济,才能逐渐步入正轨,找到正确的发展方法和途径。
3结语
本文分析了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发现依靠科技是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林业经济发展与林业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协调好林业资源与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整体上把握林业的发展历程,做好政策的指导,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使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真正找到出路。
作者:盖广辉 单位:内蒙古根河林业局人力资源科
林业可以说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不仅仅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也对于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强的作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兼顾这两方面的基本职能,如何做好林业经济管理也就显得比较重要。分析现阶段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状况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还是比较多的,这些问题只有得到较为理想的解决和优化,才能够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总体资源短缺问题较为严重
从我国现阶段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上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林业资源数量较少,资源短缺问题较为严重,进而也就难以发挥出林业经济发展的最大效能,这也是当前林业经济管理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在。目前我国林业资源的总量正在呈现出越来越少的发展趋势,相应的滥砍滥伐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得不到有效监管和处罚,进而也就导致了森林资源日益短缺,从整体上制约着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林业结构单一特点较为明显
从我国大部分地区林业的发展效果上来看,区域内林业资源的单一性特点较为明显,尤其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林地区域,其往往采用单一树种进行培育,如此也就失去了林业经济在生态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价值效果,对于最终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制约和影响。针对这种林业产业结构单一性特点的产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相应的技术含量较低,不具备长远发展和总体协调的效果,最终也就出现了产业单一效果,产品的附加值也比较低,从最终经济效益的获取方面形成了较大的障碍和问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受损。
1.3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工作来看,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还表现在相应的管理体制方面,这也是制约林业经济有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相应的林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着较多的局限性,难以对于林业资源形成较为全面有效的监管和规划、保护,进而也就导致了各类问题的产生,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滥砍滥伐问题就是因为监管不到位造成的。这种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相应的管理制度不全面导致的,另外一方面,还和具体的林业经济管理人员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一些落后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手段,都会影响到林业经济管理的效果。
2林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2.1提高林业资源整体数量
对于未来林业经济未来发展而言,相应的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着眼于全局进行探索和控制,逐步提升整体林业资源,进而才能够为林业经济的有序发展打好基础,做好林业经济管理基本工作。具体到林业经济管理中整体数量的优化提升中来看,其需要加大林业资源的培育工作,尤其是对于林业资源的后备资源培育,更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此才能够为总体数量的提升做出相应贡献,当然,加大滥砍滥伐问题的打击力度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前提条件,双管齐下,最终提升林业资源整体数量水平。围绕着这种林业资源整体数量的提升,还需要从地区发展角度进行协调规划,针对不同地区的相应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区分和优化,进而也就能够保障林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最终为整体水平的提升做出最大贡献。
2.2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在林业经济的管理优化发展中,为了提升其最终的经济效益,还需要着眼于相应产业结构进行协调和优化,尤其是对于以往较为单一的产业结构链,更是需要进行不断丰富化调整,促使其能够实现真正的产业快速发展。具体到这种林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需要着眼于整体规划以及具体林业区域布置两个方面进行管理,从林业整体发展角度进行探索,结合各个区域的特点进行分析,如此也就能够选择最为合理的苗木树种进行培养,在选择过程中注重苗木植被的适应性,并且提升其丰富化效果,最终也就能够提升其整体可持续化效果;此外,具体到某一个林地区域的管理中,则需要尽可能做好不同树种的搭配培育,促使相应树种之间能够协调共生,并且能够在最终的林业经济发展中体现出较强的实际效益,对于生态稳定性同样需要进行参考分析,保障该区域生态稳定性得以实现。
2.3完善林业经济管理体制
提升林业经济管理水平还需要重点从具体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完善和弥补,对于现阶段存在的各类缺陷进行补充,针对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严厉打击,如此也就能够最终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效益。从林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完善中,首先需要制定较为全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划,针对林业经济管理需求进行分析,如此也就能够明显相应的管理目标,将管理目标融入到管理制度中,提升管理的实效性;此外,为了提升其管理效果,还需要针对具体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分配和培养,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能,并且从管理理念上进行逐步创新优化,综合运用一些新型的管理技术手段参与到林业经济管理中来,提升林业经济管理人员效率的同时,降低问题故障的发生几率,最终实现林业经济的全面监管控制。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依然存在着较多的管理缺陷和问题,相关林业经济效益不高,需要在今后的具体管理工作中,切实加强对于林业经济管理各个方面内容的优化和完善,加大监管和培育力度,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作者:赵彩雲 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榆林市分校
摘要:对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进行阐述,并且从四个方面,对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建设、目标、以及对策给出建议和观点。
关键词: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发展历程;目标;对策
中国林业的发展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领域里的重要分支之一,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向着可持续、循环经济的科学化方向拓展。探究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从林业学科发展至今,它也面临着现代经济形势下林业经济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等的变革挑战。如何适应现行林业的快速发展,是林业经济管理学首要的目标。针对以上问题,下面具体阐述一下。
1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1.1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不断规范,以及科学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了林业。各个国家对林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这就是产生林业经济学的起因。由于林业产业产生的利益分布不均,在林场主和森林工业资本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人们为了能够从林业产业当中得到更多的利益,开始着手对林业资源展开调查。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学科的重要分支,很多研究人员都开始从事研究林业经济的问题,这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历史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不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近年来。由于对资源的滥采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现在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由生态环境破坏而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灾害与次生灾害。随后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也融入了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体系,这就是世界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现状。
1.2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情况
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是始建于1959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全国10多所林业高校布点,并且30多年来为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大量的林业经济管理学人才。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初期,林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空前加快。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林业经济问题,在建设初期,我国并没有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有的只是针对性地对农业经济中的一部分林业经济问题的相关研究。当时我国缺少专业的人才来解决林业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与经济问题,所以当时的林业迫切要求开设林业经济管理方向的科学研究。同时我国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形成了独立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在初期,我国开始对林业展开研究,我国首先向其它林业上相对发达的国家借鉴学习,在通过对苏联林业经济体系的研究后,我国形成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各高校加大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近年来,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学方向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以及渐渐地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
2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与目的
林业领域的相关学科种类繁多,林业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和影响,经济科学与环境、资源、生态等学科的交叉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这其中有林业经营管理学和林业经济学等学科。森林产业的产值巨大,林场主,客户,林业衍生产品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还与另外两个体系发生了影响关系,分别是生态系统和环境协调发展系统。林业本身就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在对森林资源进行开采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的开采。有人说,开采生态资源就是破坏生态。这句话并不正确。在开采森林资源的同时做到合理开采,种植树木,协调好林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林业经济管理学在这里就起到了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应运而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科学的发展让林业经济发展得到了深化,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也是的利益最大化,资源再生最大化。林业经济管理学就是这个学科领域的重要学科,林业的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这就是林业经济管理学这一学科成立的重要目的。
3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未来发展的对策
3.1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的国内经济形势的特殊情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是来自于林业的快速发展。所有经济形势的实践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和人才的供给。建立完善健全的人才体系对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木材和林产品贸易是一个专题,对外贸易的出口,产品质量的把关,都需要相关人才的管理。林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难以把控的领域,林业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宏观管理要求也较为严谨。林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这就对管理者有着多知识领域的要求。管理模式往往需要开拓创新,同时从业人员基础的理论知识要相当扎实,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且实现再创造。林业经济管理学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
3.2科学团队的建设。理论研究产生科学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研究需要一个健全的科学团队。一个分工明确的理论团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将各自的研究成果分享并加以分析,往往能够产生新的理论,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林业经济管理学是林业经济的理论指导,也是联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是可持续的,高效能的,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科学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完善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理论体系,建设健全学科理论研究。我国的林业科学研究在应用到实际当中有一定的困难,科学的团队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研究出现代化的设备,投入到生产当中,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做到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不污染环境,不造成资源的浪费。
3.3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当今时代,人们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历程中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的经济教学体系、科研体系以及无法适用于现在的时代。因而,我们需要建立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经济发展推动了高科技化设备的发展与创造,如何将现代化设备应用到林业的实际生产中,让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是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要解决的问题。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经济体系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不同领域的交叉现象越来越多,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环境。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更有针对性也更多元性。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有发展也更需要创新。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林业经济还有着很多的问题,建立健全和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学当务之急。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而林业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林业经济管理学是宏观调控林业经济的重要学科,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科学队伍,加强交叉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现代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让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发展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
作者:刘玉龙 单位:通北林业局公路管理处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林业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林业经济管理是发展林业经济及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提保障,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林业经济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在符合国家经济的前提下制定林业管理标准,以此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对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措施,希望可以为提高林业经济管理实践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仅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林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此,林业经济管理不仅关系着林业的发展,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然而,虽然我国对于林业管理开始的时间较长,但是发展速度却比较慢,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存在着管理效率低下、管理不严、执行不力、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等问题。基于此,要加大林业经济管理力度,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对于提升我国林业管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目前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森林资源过度开发
与国外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林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林业经济以及产业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是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化发展迅速,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包括对树木的需求,过渡开发森林资源,使得森林面积迅速减小,从而使森林资源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1.2林业产业化低
林业化产业低也是我国农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现阶段,我国农林的经营方式为分散式,缺乏有效的经营机制,机制的缺失阻碍了林业向着市场化发展的步伐,一方面不利于林业产业化的深化,另一方面也给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林业产业化低会导致林业发展失衡,致使林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别。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林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产业链及规模,而有些林业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管理水平低下,无法与市场接轨,从而为林业的总体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
1.3林业执法不到位
林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保护林业资源,随时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使用情况。对此,林业相关部门建立了林业监察体系,并设立了林业基层执法检查站,为方便管理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提供基础条件,监察体系与检测站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为优化林业产业化结构及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其在为林业提供发展平台的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林业工作没有受到重视,相关人员执法不到位,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较低,而且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没有清晰地认识到林业执法的重要性,林业法制观念淡薄,导致执法过程秩序混乱,降低了林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从而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2.1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林业的产权制度与林业管理制度相辅相成,在现代的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具体的林业工作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现代化的、符合林业经济发展规律的林业管理制度。首先要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只有明晰了林业的产权制度,才能激发相关的林业工作者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林业管理工作中奉献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其次要有效地进行林业工程的分类经营制度,落实林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的不产制度,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林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落实。再次,要做好林业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方向的划分,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保障林业生产符合市场的发展方向,能够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利润。最后林业经济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加大对林业经济管理的监管,提高监管力度,这样才能够形成协调统一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更好地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2.2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之路
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林业的发展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生产能力,既满足了科学发展的观念,又适应了现代化时代的发展。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达到了发展经济的目的,而且又以保护环境资源为准则,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为后代的和谐发展和安居乐业提供了资源。森林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之一,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在超过林木生长速度的基础上过度开采森利资源,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我国的林业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其管理力度不足,乱砍乱伐的现象严重,使得其面临着毁灭性的威胁。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之路,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全新的资源开采模式,同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使林业经济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为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2.3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
目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林业产业链结构还不完善,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在部分地区有着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其形成时间过早,已经不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无法有效地与市场接轨而逐渐被淘汰。因此,林业部门的相关人员的工作重点就是改变其行政式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使其在林业市场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增强林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林业产业链结构。
2.4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2.4.1加强木材采伐管理
近年来,我国乱砍乱伐、非法经营大加工木材、盗伐林木的违法行为日益严重,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大管理力度,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执法,严禁违法现象再次发生,杜绝超限额砍伐森林资源,加强木材采伐管理,为保护我国林木资源做出贡献。
2.4.2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管
根据现代化时代的特点,完善木材采伐指标规范标准,在加强林业管理的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依据规范准则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管力度,严厉杜绝超证运输或者无证运输等违法现象的发生,有效保障木材的正常开采。
2.4.3加强林地管理
加强林地管理也是有效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方法之一,严禁过度开采行为,对于开垦过度的林地,要退耕还林,依据国家制定的林地保护规定严禁继续毁林开垦的现象,一经发现,必须依法处理。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宣传保护林业的重要性,使保护林地观念深入人心。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工业化以及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过度开采林木资源的现象愈加严重。因此,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力度,为保护森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从而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林业管理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要不断改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在林业管理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执法严明、操作性强、监管明确的森利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林业建设的经济基础,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莉 单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业调查规划院
【摘要】科学的林业经济管理是林业产业得以良好发展和实现经济化、产业化的重要前提。为了给林业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推动力,必须有意识地提高林业管理工作的水平并从根本上转变林业管理的观念,以及改善相应制度等。本文首先针对林业经济管理的概念进行阐述,随即明确当下林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管理工作者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林业资源;制度改革
林业产业始终是国家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交通、建筑等多个行业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意义。现代林业属于科学发展的林业,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多种功能,必然需要在其管理工作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注重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培养。随着市场需求状况的不断发展,林业资源的开发越发不合理,导致林产品供给缺口的不断扩大,林业经济发展本身迎来了更大的市场机遇和挑战。为解决发展过程当中所遭遇的各方面问题,需对其进行进一步明确随即采用相应的科学方法来推进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完善,使得林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引导林业经济朝向更为适应时代需求的方向发展。
一、林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林业经济管理旨在对于林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管理、保护,并通过培育、保护以及利用等环节来进行工作的一种管理措施和方法。结合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林业经济管理能够对森林资源的各种效益得到持续科学利用提供保证,同时也是实现林业生产基础和公益事业的关键所在。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林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流程以林业的生产周期为基准,从而保证林业生产的自然生成和管理的长期稳定性;第二,林业经济管理需要结合现实经营的各种风险,实现林业生产工作的健康需求;第三,从林业的经营成果和效益方面入手,以此作为基础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工作,使得生产工作顺利进行并不断得以完善。
二、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林业资源实质上就是森林资源,指的是一个地区的林地、林木、森林以及依附于这些环境当中的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总和。自我国进入建设时期以来,森林资源遭受到大规模的开采和浪费,现如今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并不乐观。即便总量多,物种丰富,宜林地区广阔,但由于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导致人均资源少,而且在空间的分布上也不尽合理,生产力低下、不合理的森林结构等问题都为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而在开发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环境质量的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要想使得这一系统正常顺利运行,必然需要其各个发展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同时也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一)森林资源不足,开发过度
由于我国本身的市场经济特点,长久以来林业发展道路上始终存在着资源总量不足、森林质量下滑的问题。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的人均储蓄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使得木材比例不断减少,在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保障。同时,对于森林的开采用度方面,法律上具有明确规定,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时间和量的限度范围内,如果一味地进行过度开采,一方面无法为森林的自然效力提供保障,一方面会破坏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而我国当前正处于新时代社会建设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程度不断深化和扩展,对于林业资源的开发正在不断的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城市化的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森林面积,缩小林地范围而导致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其管理保护工作也逐渐发展至十分严峻的趋势。
(二)林业改革配套措施较为落后
林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不断的深化使得我国现有的许多林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得到了明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众积极性的激发。但是在林权制度改革之后,现有的管理体制已然不能够完全适应当下林地和林木的合理经营和合理流转的需求。在对森林资源的评估、林业科技法律信息的咨询以及森林资源的规范化、法制化管理方面都出现了一定欠缺,无法保证相应配套措施的合理落实,在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上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改善。
(三)林业产业化较低
目前,我国的林农普遍采取的是分散经营的模式,其产业化程度较低,相应的行业协会缺乏建设。这种现象一方面阻碍了林业产业与市场的接轨,不利于销售,另一方面在林业产业化的深化发展上也发挥不了推动作用。此外,林业的产业化发展还面临其他问题,就是发展失衡,在区域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地区林业管理工作较为科学化,其产业链与规模的发展都已经较为成熟,而一些地区即便拥有较为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缺乏正确的管理和引导,也无法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林业产业化不完善,因而无法实现与市场的准确接轨。
(四)林业经济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实施的目的,在于实现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并不断提高林农的经济收入,林业相关激励政策没有切实明确这一目标,在林业致富的问题上明显认识不足。集体林权改革应以激励广大林农积极从事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作为主要任务,通过对林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以及对林业生态环境的需要来推进林权改革顺利进行。而当前的林业经济管理上经常出现投入偏差的现状,没有充分考虑经营林业的条件和其他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差距。而林业市场上的领头企业也没有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众多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明确的管理目标。随着相关制度改革的不断收入,林农对政策的稳定性也秉持一种怀疑态度,不分林业区域的划分界限不明晰,林农的收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三、林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对策
(一)更新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时俱进是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演变过程,现代林业产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是林业经济管理发展的必然性选择。首先,需要建立科技发展观念以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当前的林业发展处于市场竞争力较差的状态,科学技术含量低,很多时候无法满足发展的需要,所以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够保证林业资源的正常健康构成,也能够保持其正常开发情况下的供给,为林业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证。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随即增收加大林业技术普及推广的力度,从而确保资源存活率,在新造和抚育管理方面都能够有所提高,进一步逐渐增大市场占有率。
(二)加强管理制度改革
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林业管理制度的基础条件,建立产权明晰的林业管理制度,激发林业建设的主动积极性,能够使得林农工作者更加关心社会的集体物资利益,将自身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进行紧密的结合。林业经济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必须加强其可操作性,使其分类经营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并在林业效益的补偿制度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完善。与此同时,建立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和管理机构相互结合的管理体制亦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较为完善的制度下,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将会更为顺畅有效,应有意识的将管理机制应用于管理体制的核心部分,包括利益机制和权力机制,这些相关机制的明确建立能够帮助林业经济管理工作更加有所依据,使得保障管理机构也能够正常运行。所谓的利益机制指的是针对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方面利益进行均衡划分与管理,尽可能的实现利益的公正化,利益机制可谓是管理机制的主体内容,应当建立更为合理高效的利益机制来促进林业建设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应对各种发展过程中的临时问题。对林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应当着重关注政府相关方面的职能,有针对性的组建高效林业管理系统,协调好农业管理系统与各个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且政府职能的转变目的在于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应当积极响应其职能的目标,建立林业市场的配套体系,通过相互协调来构建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各配置方面也予以相应的加强,从而更加方便其他体系与林业管理体系的关联性树立,从而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贡献。
(三)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产权的合理安排和明确,由于林业经营周期比较长,所以其承包契约必须是长期稳固的,林区产权的安排在长期中必须是清晰的,如果无法保证其未来产权的清晰必然无法保证其未来收益的稳定。林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激励机制的存在意义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肯定,如果林区产权不清楚,激励机制亦无法产生效果。在这种前提之下,制定的策略应当满足激励的条件。一是要确保林农的经济收益,让林农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环境中,建立合法有序的产权交易,让林农可以选择适当的承包对象进行林权流转,使得林业生产发挥在林农经济收入过程中的作用。对林农的积极参与林业产业建设给予重点支持,并对其开发林业区域予以适当保护,增强林业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此外还可以通过病虫害防控机制的建立,加大对林业承包生产的支持,让林农切实获得应有效益并对林业资源进行有力保护,有效维持生态平衡。而在林业产业链结构的建设方面,目前工作还不够深入,为此林业管理的重点应当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宏观调控的模式,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主导林业产业化的具体方向,从而使得市场能够在此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业链得以进一步深入。
(四)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道路
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追求长远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和观念,这一观念的建立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无损于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当代最值得倡导且最为科学的发展基本要求。而作为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可谓是我国宝贵的财富。虽然林业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面对今天的社会发展现状,对该项资源的开发和用度还在不断增大,且森林资源本身的生长周期较长,如果出现过度开采的状况,则会超过森林再生的速度,使其供不应求,造成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的后果。现如今沙尘天气的不断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森林以及各种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黄土高原也曾是林地,可由于上千年的过度开垦最终沦为了荒凉之地。所以,即便我国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但面对人口压力和粗放经营等市场特点,森林资源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威胁。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的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化道路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建立新的资源利用模式,才能够有效保护林业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各种有利作用,使得林业经济产业化道路顺利展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各项制度的改革是加强其管理效力并解决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面对我国当前的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如果不正确认识森林资源的开发意义,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仍然有所忽视,只会导致森林资源的无端浪费和林农经济收入的较低水平。为适应新时代的林业发展需求,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不利于森林资源管理的方式方法,并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正确落实制度管理并着重认真对待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林业产业的深化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水平。逐步形成监管有力、办事高效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作者:尹连英 单位:淄博市淄川区林果技术服务站
1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①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强大约束力。由于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这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致使林业资源不断的退化。这种退化逐渐的演变成了林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②林业企业产权关系不顺,政企职责不分。由于林业企业制度适应计划紧急体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导致林业企业基本没有经营的自主权,成了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在所有制形式上企业资产归全民所有国家经营,国家对企业负有无限连带责任,企业既无权也无责,致使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不顺,企业的财产经营权也不顺。由于国家是财产所有权为宜主体,尽管资产所有权分散于各个行政机构,但他们都不是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在这种制度下,谁都是财产的支配者,而谁都不对国有资产负责,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③企业经营方式单一,创新能力偏低。大多数林业企业采取的是单一的经营方式,即国有的经营方式,对许多生产活动无法实现充分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林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具有多样行的特征,各种生产活动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异,既有直接从事土地经营的应林业和种植业,有养殖业,还有各种林产品采集业和加工业。这种多样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要求有多种经营方式与之相适应。同时,由于多样性的林业生产其劳动强苏和分散性不一,管理的幅度和资金循环方式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要求林业企业的经营方式不能采取一种模式。
2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构建
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类对林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因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涉及到林业资源的量、生态环境、经济状况、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想要确定林业资源的多功能作用的发展道路,就需要对现存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善。由以往的靠资源发展逐渐转变为林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的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证林业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生物系统的稳定及生物的多样性等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真正的做到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的创新工作较为复杂,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实现林业经济管理有法可依。其次还要加强林业环保监测。在进行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时要做好环保监测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资源利用或者是开发不会出现过度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在具体的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会出现边开发边污染的状况。对于一些对林业资源产生威胁的因素要进行及时处理,例如: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火灾隐患都要进行及时的排查和处理,以确保事故隐患零存在。此外,加大林业经济税的征收力度,加快林业经济亏损的恢复度。
2.2加强林业经济产业的优化从云南林业经济管理的长期发展来看,对与林业经济相关的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将是未来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点。但是想要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就不得不做到技术的革新,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现有技术的改善将是林业经济发展中工作人员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必须要政府部门做到对林业资源整合,发展核心技术以保障林业经济产业化水平的上升。至于林业经济产业化管理的实现需要将市场作为其发展的导向,将科学技术作为主导的模式。以市场效益获得为中心实现以实现林业经济生产化和生态化。同时不仅要做到林业经济在国内的良好发展,还要保障其在国际中的地位,实现林业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大力推行林业经济的进出口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第三产业的发展。
2.3转变林业经济管理方式,实现林业科技管理的创新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将推动生产的规范化以提高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目标。林业经济要想突破当前发展状况较差的局面就必须要加强企业核心形象的树立,不断的带动相关林户的发展,为其提供合适的生产计划,实现产业化生产,从而不断的拓展林业增效的途径。
3林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形式
3.1重视林业管理知识的创新在科学技术急需发展的今天,知识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性日益凸现出来,有知识本身所演变出的附加产物的价值也在日渐上升,成为产业经营的重要战略。由此可知,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经济的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林业经济的管理者需要加强自我管理,提升管理理念,改变管理的方法、方式,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林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创新做出应用的贡献。
3.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应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狭隘性,从广义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其作为主体。这种思想和实际操作的转变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这要求人们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去挖掘优秀的人才,实现人才的有效汲取。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战经验,在应用中不断的优化理论知识结构。对队伍进行不断的优化,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充分发挥高技术人才和知识生产力的作用,提升全体林业经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3.3强化制度创新在管理创新中的基础位置林业经济想要在管理和发展上实现创新和超越就需要强化其制度的创新。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只有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人们才有可能实现其他职能的创新,制度创新和完善是基础,是客观的保证。林业经济制度要创新就要现在生产权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因为林业经济承担着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故而,实现制度的现代化,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制度创新的必然趋势。
4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如果要全面的实现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就必须要加强人们对林业经济发展趋势的认识,实现与世界接轨,促使实现国际化。当前状况下,林业经济还处于战略转变的阶段,其体现具体为由最初的木材生产逐渐转变为生态环境建设,由传统的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从开山造田转变为退更还林。这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发展的需求,是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提。所以,林业经济发展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仅仅追求较高的财富值,而是要努力实现绿色经济,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绿色林业经济成了当下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如何做到有效维护林业资源、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今后林业经济管理创新和发展趋势研究的长久方向。
作者:马省阳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林业局
一、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林业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经济问题备受重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经济活动作为学科的落脚点,理应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然而,林业经济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难以觅得与专业一致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学科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国内林业经济管理学术界足够重视。
二、学科性质分析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大约50年的发展历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阵容逐步形成,然而该学科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1、林业经济管理学作为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职能缺位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科属性,其研究对象特定,即林业范畴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然而,中国林业发展与理论支撑脱节,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林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缺位,并未成为名符其实的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林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人才难以在林业中觅得一职。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缺乏学科基础林业经济问题研究一定要贴近林业技术,才能解决林业发展的经济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然而,我国林业经济学家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就决定了国内外林业经济研究水平的差异,也制约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尤其是林学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的不足,使得国内林业经济学者难以关注森林经营活动效益最大化这一林业经济最根本问题。
三、学科功能分析
设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育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推动林业经济学科理论创新,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管理政策优化提供决策服务。因此。该学科的功能体现在2个功能:其一,教学功能;其二,科研功能。
1、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教学功能不健全
培养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基本功能。然而在现实中,该学科并没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功能。学无以致用,专业人才难以从事所对应行业的专项工作,使得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化之东流,也使得学科的长期发展后继无人,这无疑是教学的失败,也是基本功能不健全的体现。为实现学科的基本功能,即实现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功能,学科建设应与林业经济活动进行紧密结合。
2、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虚化
为林业经济活动效益最大、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科研功能。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学决策支撑功能缺乏实现的空间。迄今,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科研功能与林业生产活动实践脱节,难以指导林业生产实践活动,这也是该学科教学毕业生难以在林业行业中觅得职位的原由之一。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科研功能的实现。既有待于科研环境的优化,更取决于学科基于自身性质,逐步实现自我完善。
四、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分析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开展科研活动,既是为具体的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也是将学科理论接受实践检验,寻求学科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中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学术研究、方针政策与与中国林业实际脱离。
1、研究对象未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领域中的科学研究未将中国林业经济活动根本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林权改革是中国牟取林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所在,然而,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林权改革成效并不能从根本反应此项政策的优略,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研究的缺乏,也决定了对于森林经营主体长期收益关注的缺位。
2、缺乏定量研究方法
从本世纪开始,中国的社会学者使用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文献不断增加,出现了显着的数量化趋势,这是中国社会研究方法科学性增强、研究成果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与途径。然而,在林业经济管理学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欠缺与中国该学科长期以来未能形成完备的理论构架密切相关,这也使得林业经济学领域与农业经济学及国外林业经济学领域之间的研究水平差距逐步扩大。
五、结语
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能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也关系到能否为林业经济和决策活动提供理论支撑,进而关系到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现阶段,应正确认识林业经济管理学学科性质,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林业经济活动的根本问题,进而促使该学科的教学功能和科研功能得以更好实现。
本文作者:魏本胜工作单位:吉林省白河林业局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调整,近年来,我国高等林业职业教育规模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好的前景,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但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促进林业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除了国家需要制定更有利的政策,加大对林业高职教育的投人,加强宣传导向,提高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外,学校必须树立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确立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目标,坚持走与市场结合办学的路子,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而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专业设置和课程的改革。本文就林业高职院校作为林业等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林业经济管理》课程改革,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林业经济管理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任务。
《林业经济管理学》是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根据林业等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课。这门课程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与相关林业科学交叉的产物,或者说是经济学在林业经济领域的具体化,因而,林业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它是以经济学和现代林业为其理论基础,研究林业经济活动的合理组织及其规律性问题。其任务就是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提供森林利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正确评价各项政策的得失和提供新政策的依据,对林产品贸易的趋势和利弊进行分析,充分重视森林的环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工林,以期改变森林的经济结构和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从而,真正把林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的“大纲”。对于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林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林业经济管理学》教学《大纲》进行过研讨和审定;对于中等林业职业学校,20的年在“国家林业局中等林业职业教育教材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完成了编写和审定工作。作者本人也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研究与开发项目—中等职业学校林业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已于200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而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经济管理”教学处于“真空”,无“纲”可循,一方面为该课程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没有统编的教材。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普通高等林业院校己有成熟的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有谢家佑、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年11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和邱俊齐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重点教材《林业经济学》(1998年10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两部教材;中等林业学校林业经济管理教材已于2O0(〕年12月经林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并由教育部于2001年8月在全国颁布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林业高职教育虽然起步晚,但也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而这一领域的教材建设尚属空白。
3、教学计划不够严密。近年来林业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教育教学改革滞后,教学计划不够严密,一般都属学校组织制定和实施,随意性大。截止目前,高等林业职业院校有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没有组织过集中、统一的研究和讨论。如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的学校纳人到政治课教学计划,忽视基础理论教学;林业政策学、环境(生态)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开设滞后,甚至没有纳人教学i}•划等问题。
4、课程体系结构不完整,课程内容增减随意性大。由于该课程缺少大纲和教材,加之教学计划不够严密,致使林业高职院校在林业经济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方面不够完整,随意性很大,既不能保证学生对该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全面掌握,又不利于高职教育对应用型高等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对课程改革的建议
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现代林业的发展及培养面向21世纪新型林业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的要求,林业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改革应从课程休系和课程内容两方面加以调整、规范和完善。
1、课程体系的完善。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面对飞速发展的改革形势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体系的确立应与现代林业经营目标和环境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技术基础上而自身适应和发展。为适应这一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学可建立六门课程体系:即林业经济学、林政学、森林及林产品贸易经济•课程.教材.教法•与管理、森林环境(生态)管理、现代林业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等相关专业的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内容就应涵盖上述六门课程体系中的相关内容。
2、课程内容的调整。总书记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该课程内容的调整就必须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同时要更加有助于培养既有一定职业技术水平,又有较高人文素养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课程内容包括:①林业经济学:林业经营与份•理、森林资源开发及经济评价、林产品市场及林产品贸易、非木材产品经济;②林政管理:林业政策、林业所有制及管理、林业工作站管理、西部大开发战略;③现代林业:现代林业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林业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及管理;④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林业企业管理基础、林业企业经营决策与经营计划、林业企业市场营销、林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林业企业技术开发与管理、林业财务管理、林业项目经济评价与可行性研究。林业高职院校林业经济学课程改革,涉及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国家林业建设方针、政策,同时还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加之高职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人和完善,本文只是我们的管窥之见,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还需要老一辈林业经济学家的不吝赐教,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
一、目前在营林生产管理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1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现有的良种基地树木和营林工程的数量并不匹配,基地和良种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1],使得在营林生产建设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品种数量比较少,再加上营林良种培育基地本身的管理水平就比较低,便严重阻碍了良种培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2育苗生产方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育苗技术也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然而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各地情况的不同,就使得育苗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普遍比较低,相应的对整个林业的生产作用也比较有限。同时,育苗的不及时,严重耽误了林业的生产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成本。
3造林数量和工程质量之间的不协调
目前,“政绩工程”仍普遍存在于不少县域的林业工程建设中[2]。一方面不追求造林数量和工程质量之间的协调统一,仅仅只是盲目的完成上级所交代的各项任务,对相关林业建设方面的技术也只是简单的追赶;另一方面,没有在科学的规律的指导下对林业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往往忽视工程造林的质量,通常都是如火如荼的开展林业工程的前期建设,对于后期工程的建设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
4缺乏市场化经营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营林的生产管理发生了重大变革,但实际上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变革过程中。同时,在生产管理中对于长期利益的关注度不够,仍然比较注重短期利益,再加上没有建立完备的市场化经营理念,对于未来营林的发展缺乏长远性的考虑,就使得整个林业工程滞后发展。
5对营林生产的总体投入不足
一般而言,在整个营林的生产和管理中往往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员方面的投入做保障,但是目前我国对营林生产的总体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和模式也过于单一,直接导致营林生产工作的滞后性发展。
6不健全的营林生产管理制度
当下,营林生产的各个环节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没有形成一定的链接体系[3]。不健全的营林生产管理制度,造成低下的营林生产效率,长期有效的营林生产监督和管理机制也就建立不起来。
二、加强营林管理推动整个林业工程发展的有效措施
1严格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对营林的生产管理进行一定的完善
一方面,要根据营林的实际情况对其生产管理模式进行科学规划,打破以往比较传统的、以造林面积为主的单一评价指标,从苗木质量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对林业工程质量评估提供多元化的指标;另一方面,建立起有效的多元评估模式,严格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加强对营林生产管理方面的建设,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多元化评估模式[4],确保营林生产质量的有效提高。
2不断提高苗木抚育质量
关于林业生产开发并不是简单的平面开发和大规模的种植树种,而是将立体开发的原则运用到苗木具体生产培育中。一方面,进行苗木培育和管理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苗木抚育的科学的标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苗木的移植管理和栽培,严格控制苗木生产的质量以及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此外,还要对苗木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和构建,制定采伐活动时要将苗木的具体情况有效的结合起来,尽可能的实现造林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3做好与林业有关的防护工作
防火、防病害是林业防护的主要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在科学方针的指导下开展林业工程管理的日常工作,不断加强对病害的防治,同时制定好科学的防病害方案,实现对病害的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做好林业相关的防火工作。
4加大对低产林地改造力度
低产林大面积存在,严重浪费了我国宝贵的林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一定要加大对低产林的改造力度。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方法[5]对低产林进行技术方面的改造,不断提高其现代化的生产能力,有效提升整个低产林的经济效益,现代化的方法主要有:施肥、垦复、补植等。5大量引进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对提高林业工程的生产效率、大力减少人力方面的投入以及有效提高生产的稳定性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将机械化生产大力引进到营林的生产管理中去,逐步提高营林生产的现代化,推动现代林业工程的发展。
6建立和健全营林工作制度
目前,营林工作应紧跟时展潮流,迎合市场化发展需要,建立一定的绩效考核制度、工作质量评定制度以及营销业绩评定制度等来大力的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做到分工明确,奖罚分明,为营林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林业工程生产管理以及植树造林等方面给予了营林工作足够支持,并从国家层面出发切实有效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极大改善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效提高了营林的整体生产能力。此外,营林生产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林业工程的发展,对于整个森林资源的保护、建设的质量、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经济效益的取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加强营林的生产管理,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整个营林管理水平以及质量,从而确保林业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作者:常趼凡 单位:吉林省蛟河市林业局龙凤林场
过去和现在是未来发展的基础: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根植于计划经济时代,以前苏联为模本而建立起来的,从而注定了它的先天不足。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及发达国家林学和林业发展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我们也探索着改革。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给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方向,并随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科的规范,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铺平了道路。
1.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问题
1.1理论体系建设滞后
当前,学科边界更加模糊,涵盖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与林业相关的大多数命题。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更为鲜明。不仅如此,针对宏观和政策层面问题的关注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的要求也更高。具体而言,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导下,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框架上的林业经济模型存在严重缺陷,而需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对理论体系进行重构。相对于学科领域中的林业经济实践,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构建工作存在滞后,导致相关研究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撑。
1.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当前,受到理论界关注的林业经济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碳汇等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言。多数研究忽视了改革的目的与本质,从而忽略了改革对集体林经营方式和效率的影响等关键命题,使得研究成果难以成为政策优化和决策选择的科学依据。
1.3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脱节
事实表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同学对专业认同度低,不愿意在学科领域中进行就业。如果学不致用,导致学科建设耗费的人力和财力等资源配置低效,也使得学科长期发展缺乏持续动力。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现行的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与实践存在脱节。在林业实践中,学科毕业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与以往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而要求教学活动应与时俱进。诸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当前林业实践中较为活跃的一项经济活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仅应需要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参与林业实践来固化理论学习的成果。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面临的机遇
2.1森林资源多种效益共同实现的发展机遇
森林资源既是经济资源,又是生态资源,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双重功能,决定了林业在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我国森林经营将延续分类经营模式,将森林继续按用途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体系。就此,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重应如何设定,商品林经营收益如何分配,公益林管理权、责、利如何对应,都为学科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2.2森林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创造的发展机遇森林资源经营理论与模式是林业经济学
发展早期就关注的问题,也是研究和积累最多的领域,但森林资源经营具有较大的动态发展性,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条件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变化,在限定资源及生态环境下经营理论及模式都应作出适当调整。我国森林资源相对贫乏,单位森林质量不高。森林面积的增加而言,需在明确土地边际替代率的基础上,理顺现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经济关系。就森林蓄积量的增加而言,则需在明确不同经营模式效率的基础上,需求最佳的森林资源经营模式。
2.3森林资源权属结构优化创造的发展机遇森林资源等是林业经济研究的基本范畴。
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价值属性、产权结构、产权制度安排以及基于产权的生产组织和经济活动资源配置是林业经济重要基础理论。我国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涉及越来越多资源产权制度层面的问题。有待学科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以更好的服务于国家林业改革需要。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集体林地、林木权属得到了进一步清晰。与此同时,森林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而单位主体生产经营规模快速下降,与林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规模经济不相符。不仅如此,此次改革后,集体林资源经营产生的经济收益是否增长,经济收益的分配是否更为合理,尚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契机。
2.4林业行业弱质性创造的发展机遇
由于林业兼具产业和公益双重属性,林业经济发展受非市场因素影响和制约较多,导致林业经济活动具有特殊性。此外,林业还具有生产的长周期性,效益及收益实现的多样性,自然力与经济力共同起作用,外部性普遍存在,林木资源多元所有制结构,森林资源既是生产经营对象又是林业基本生产资料等特点,使得林业行业具有弱质性。在林业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投入、要素配置、生产者经营行为、产品价格、不同类型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均衡、贸易及贸易壁垒,以及林业经济宏观发展政策有别于其他行业。
3.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强教学和人才培养。根据实践需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模式重新进行确定。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更加注重经济学及方法性知识的传授,并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3.2加强理论研究方面。注重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与政策等学科的理论与林业进行关联和结合,构建起以林业经济学为基础,林业管理学、林业政策学、森林资源经济学、林区社会学、林业区域经济学、森林生态经济学等为分支的学科理论体系,并积极引入和导入经济学方法在林业经济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案例,为今后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3.3加强实证研究方面。结合国家现代林业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注意研究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与此同时,可根据不同院校的优势和地域特点,形成各有特色和整体协调的格局。
3.4加强队伍建设。增加经济学类人才引入,并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重现有学科人才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产生一些在国家和国际层面有影响力的林业经济学家。
3.5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层面,应加强与农业经济及生态环境领域等相关学科的交流,寻求跨学科的科研合作。在国际层面,应加强导入国际林业经济前沿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同领域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国内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面对飞速发展的改革形势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我们林业经济管理学,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建设与发展我们的学科。应注意的是,专业是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变化的,而学科则与林业生产的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夯实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出发点,全面建设与发展我们的学科。
摘要:林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产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重视林业管理。林业经济管理能够有效推进林业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满足社会多样化产业链条的增长。林业经济管理是针对实际情况有目的和有计划的管理林业工作,目前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从保护和利用等环节进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林业经济管理水平。本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加强林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确保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自然性。推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问题;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我国的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对林产品林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因此林业管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林业经济管理是以林业生产周期为基础,能够最大限度拓展林业多种功能。在符合国家经济的前提下,进行转变发展方式,政府应该制定林业管理标准,利用政府力量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和群众利益。坚持生态建设与优化产业布局,林业经济管理能够促进林业的发展,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总结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完善的管理机制,加大林业经济管理力度,为人民生活提供丰富的物质服务,使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实现科学发展。
一、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林业资源过度开采问题严重。虽然我国在林业资源开采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禁止过度砍伐树木,将森林开采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但是在我国林业资源实际开采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化建设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对林业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没有得到保障,这样就导致了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采,林业资源生长的速度小于开采的速度,森林质量下降。森林蓄积量不足,人均蓄积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使森林资源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2.我国林业资源产业化水平比^低,技术推广应用有待加强。林业产业化水平低是我国普遍问题,没有统一专业的行业规范,经营方式为分散式,缺乏有效的经营机制。导致林业与市场接轨过程遇到更多阻碍,阻碍了林业向着市场化发展的步伐,对林业产业化发展没有益处,也给林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林业经济发展失衡和区域间差异大,在经济发达地区,林业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形成基本的产业链。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管理上较为缺乏,无法与市场接轨,阻碍了林业总体的发展。传统的林业管理技术跟不上现展需要,无法发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3.我国林业资源执法不到位,管理力度不足。林业管理的核心就是保护林业资源,林业资源保护工作非常重要,有效的林业管理能够随时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使用情况,对林业资源使用有一定影响。在实际的管理中,我国林业监察体系,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并没有为林业提供发展平台,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林业法制观念淡薄,相关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地,忽视林业工作,对林业经济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利的影响,阻碍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1.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建立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由于营林周期相对比较长,承包契约必须在长期是有效的、可信的,必须保证其未来产权,确保其未来收益的稳定,制定激励政策激,促进激励机制产生最大的效果。确保林农收益,针对营林造林存在的风险,建立合法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林业在增加农民收入过程中的作用,增强林业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加大对林业承包生产的支持,选择现代林业产业,建立现代林业产业模式,加入科技的投入,加强新造林抚育管理,让让林农切实进行林业维持生态平衡。
2.深化我国林业资源科技体制改革,应用高新技术开发林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化之路。建立起适应林业市场经济发展的林业科技管理体制,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以长远的眼光看待林业的发展问题。加大对林业的投资力度,重点研发林木良种选育森林病虫害防治,既要满足科学发展的观念,又要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引进先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和资金,引导各地林业部门实施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并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完善现代林业产业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为后代的和谐发展提供林业资源。
3.强化我国林业资源执法力度,加强管理。 依法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督管理,避免乱砍滥伐,严格控制木材采伐和使用管理,杜绝无证运输等一系列违法情况发生,对于毁林开垦的情况要限定期限实现还林。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处罚,严厉打击。提高专项打击整治力度,做好提前预防工作,以标本兼治为方针展开行动,扩大打击整理范围。严格按照相关林业经济管理法律执行,强化林业管理力度。根据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情况,建立现代化的林业管理制度。确定林业的产权制度,激发林业工作者的积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的促进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虽然我国森林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较少。由于分布不均衡,林业结构不够科学,会引发水土流失的问题,严重影响生态平衡。为了更好的推进林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要加强林业经济管理力度。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适应新时期林业发展需求,转变传统的林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改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加强林业管理制度、执法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针对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避免过度开采林木资源的现象出现,保护森林资源。在林业管理实践工作中积累经验,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下,林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问题。改革传统的林业经济管理机制,完善各项制度,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了重中之重。文章针对林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富足,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国家当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这说明国家领导人也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只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才有可能。
1 林业经济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发展也遇到了新的发展问题。目前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林业经济的发展与相关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提出,说明我国的领导人也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过去为了追求物质的富足,人们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是大自然对于人们的无情也进行了严厉的回击,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唇亡齿寒,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破坏了,那么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到时有再多的金钱也将失去意义。只有和大自然和谐地相处,人类也才能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好在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文明生态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话题。
2 林业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林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开创了良好的林业经济发展新格局。现如今我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正面临一个重要的机遇期,同时也为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林业经济作为大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与效用也在进行不断的延伸,内涵不断的丰富,在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林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在国民经济以及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林业产业同时也是人类生活与发展场所的重要提供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优质的环境。林业产业不仅是我国的经济基础,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之一。
3 当前我国林业经济机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经济机制的结构模式受到一定的约制
国内的森林资源大部分都是国家或者是集体所有,很少有属于个人的。这是在实施计划经济所形成的一种产权结构,同时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作用下,林业产权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公有制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和我们所强调的林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却是不一样的。
3.2 关于林业生态效益中的一些法律问题
国家为了强化对林业产业的保护,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来保护林业的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地避免林业产业受到大面积的破坏,但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中的生态补偿机制却没有被有效地保护起来。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具体指的是生态受益者或者是自然资源使用人遵照法律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对自然资源的所有者或者是生态的保护者支付相应费用的法律机制。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含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由于其自身的资源资产属性具有一定的生态与经济价值。使用自然资源的人,有必要向资源的所有者支付一定的报酬,同时这也是自然资源所有者获得经济效益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保护者由于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精力理应获得相应的补偿。同时作为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不是免费的使用生态资源,而是付出了一定的努力改善原有的生态环境,从而使得原本的生态环境具有更高的价值。
4 改革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机制的具体措施
4.1 健全我国现有的林业经济管理机制
林业产业想要获得发展离不开森林生态体系的支持。建设林业产业系统就是在建设大规模的森林资源载体。加上森林文化精神体系建设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人为本的系统,只有把林业产业系统、森林资源载体系统以及森林文化精神体系这三者的建设结合起来才能管理好我国的林业经济,促进林业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性
发展。
4.2 将复杂的办事程序进行简化处理
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我国的林业系统制定了制度以及公众服务制度,此举为广大的开发商以及相关的投资者参与林业项目的投资提供了非常便利以及优质的服务。为了保证林业部门的办事效率,对于一些有事没事故意找茬的、工作不服从安排的以及办事效率拖拉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严格的整改。为营造良好的林业经济发展环境,组织定期或是开设不定期的人员培训与考核,从而确保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知法、懂法、守法,促进执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改革后的管理机制更加注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与监督,强化工作人员的严格执法意识,实施明确的责任制,从而有效地解决传统的林业经济管理机制中遗留的多头执法问题、一件事重复进行处罚问题以及执法人员的职责交叉等问题。同时实施严格首问负责制,在规定的期限内,工作人员没有做好相关工作,必须追究责任人,从而促进了林业经济管理质量的有效提升,确保我国林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改革后的林业经济管理机制更加注重为投资者以及开发商提供相关林业开发项目地块的优先选择权。设立专门的部门为开发商以及投资者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服务以及其他的相关服务。
4.3 确保各项生态工程的建设质量
在生态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为了确保其建设质量一般都是采用资质合格的森林研究学院作为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的单位。通过选派优秀的技术人员下到基层进行更近一步的研究考察,进行科学的指导,从而确保所选的森林资源中含有品种多样的树种。相关的技术人员还会对每个林业项目进行细致的单独分类,并加以合理的规划,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形进行设计,设计时严格地遵循相关的要求标准进行,并确保种子以及种苗的及时有效供应。另外,派来的技术人员还会指导如何进行严格的整地、树苗种植、及时浇水以及后续的相关管理与保护措施。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苗木种植在运输过程中的分离。技术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把关,采用首问责任制,从而促使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并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
4.4 完善各项管理机制
由于林业项目的质量与效益主要受到生态项目管理质量的影响,因此只有完善相关的林业目标管理机制,才能使其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比如项目目标的管理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及公示制等。只有结合实际的管理需要,健全各项管理机制,才能使得制定的管理机制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而不是走过场走形式而已。
4.5 提高对农村林业发展的关注力度
林业经济想要获得更近一步的发展关键在于人,在于人的思想意识。只有强化人们对于林业发展的思想意识,才能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发展。同时在进行大规模林业经济发展的时候也要兼顾农村的林业经济发展。完善农村林业市场管理机制,要求政府及时转变自身的职能,完善社会服务系统建立起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兼顾的农村森林资源管理机制。
5 改革林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意义
保障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林业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是森林资源,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直接影响着社会和林业的多元用途以及林业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繁育任务是进行森林Y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同时对现有的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以及建立起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也是重中之重。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相关森林资源档案的建立,记录森林资源的动态数据以及分类管理、科学规划等。对森林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利于促进森林资源的有效运用,同时通过对其加以宏观调控有利于确保森林管理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在经济、法律、技术以及行政等层面建立与其相应的规定,并采用严格的森林资源管理机制,从而促使其顺利的实施。
采用法律手段来对林业经济的宏观发展加以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森林产业不仅是一种生产产业更是一种公益性的产业,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以及可持续性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林业经济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只有通过严格的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保护好林业的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环保问题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肆意破坏环境已经严重地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了能够活得更好,为了促进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必须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不再随意破坏环境、破坏森林,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绿化环境。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实现一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热爱自然,从而获得大自然丰盛的馈赠。因此,必须加大对林业经济管理机制的改革,加大对林业经济管理力度,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从而使得林业经济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要想实现林业的经济化与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强对林业经济的科学化管理,不仅从思想上提高对林业管理工作的重视,更要转变林业管理的落后观念,相应的采取有效改进措施。本文主要研究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内涵,深入分析林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应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期为促进我国的经济管理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改善;林业;经济管理;对策
林业属于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部分,对于促进交通与建筑行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代林业在全民协调管理工作的同时,更重视形成与培养产业链,从而充分发挥出林业的多种功能。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致使不断扩大林产品的缺乏,林业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多机遇与挑战。因此,应加强对林业经济的管理,提高林业的生产技术,推动林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
1.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内涵
林业经济管理通过培育、利用与保护等措施,有目的性、计划性的对林业生产过程的各项工作加以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加强对林业经济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可以保障林业生产的社会效益。要想落实林业经济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应当以林业生产周期作为工作流程的基础,确保林业生产无论是自然生成还是管理的长期性与稳定性;第二,在开展林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林业经营的效益与成果,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从而不断的完善生产工作。
2.林业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1过度开发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林业面临着森林质量下降、资源总量减少等方面问题,虽然我国的地缘辽阔,森林资源覆盖面积广泛,但是在沉重的人口压力下人均储蓄量较低,加上过度采伐森林的问题非常严重,直接减少了木材比例,难以保障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此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森林开发用度做出明确的规定,避免出现过度开采的问题,为森林的自我恢复能力提供有力保障。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发展程度都在不断的深化,基于此对于林业资源开发提出全新的要求,但是在城市化不断扩张的进程中,导致森林面积在不断的缩小,而森林管护工作形式非常严峻。
1.2落后的林业改革配套措施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的深化,进一步明确林地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极大激发出民众的积极性。然而,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后,当前的管理体制难以满足目前林地与林木合理化经营与流转的需要,在森林资源评估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落实与之相应的配套措施,急需要进一步改进林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1.3林业产业化程度低
现阶段,我国林农主要采用分散式的经营模式,产业化程度较低,缺乏相应行业协会的建设,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林业产业和市场的有效接轨,更会阻碍销售的顺利进行,不利于深化林业的产业化。与此同时,林业产业化还存在发展失衡的问题,各个区域发展存在显著的差距,部分地区拥有科学的林业管理,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与发展规模;然而,另一部分的地区虽然森林资源非常的丰富,但是在管理与引导上明显不足,不能够有效的利用森林资源,难以实现完善的林业产业,影响着与市场接轨的准确性。
3.改善林业经济管理现状的对策
3.1加大对林业资源管理宣传力度
首先,民众的参与对于提高林业资源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从思想层面上提高民众对林业资源管理认识,使其积极的配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其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于林业管理工作而言作用也不容小觑。为此,应增强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与责任感,调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至林业管理中。因此,国家应相应的制定关于森林保护的教材,从小开始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再次,积极组织成立专业化的森林资源保护团体,集结各个环境保护的自愿者,及时地遏制个人与组织对森林资源的破坏行为,对各类破坏资源的行为予以法律的制裁;最后,林业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大对林业资源管理重要性的宣传,通过设立微博与宣传公众号,及时地公开各地区的林业动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林业资源的状况。同时,开展围绕着林业资源保护的摄影与网络宣传活动,让民众充分的认识到资源浪费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借助于舆论的压力给予各种林业资源破坏行为一定的警示,使其因害怕舆论的谴责而纠正自身资源破坏的行为。
3.2实现林业资源与旅游规划结合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开辟林业资源与旅游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道路,发挥当地的林业资源优势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挖掘地区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建筑风貌与民俗风情等。通过结合林业资源与生态旅游,实现对林业有效管理的同时,开创区域经济的发展新局面。
3.3开创现代化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在林业经济管理中应积极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针对于生态林业运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应强化对此的沟通与交流;针对于各类技术性的问题,应给予专业性的解答。除此之外,应加快成立各个专家小组,建立健全值班与信息收集与制度等,就林业资源中园林花卉、病虫防治等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从而提供综合性的林业资源旅游服务。
3.4加强林业执法的力度
首先,强化对木材采伐的管理,针对于滥砍滥伐以及非法木材经营等违法行为,应加大对其的打击力度,积极应用有效的措施与严格的执法管理,防止出现无证采伐与超限额采伐等现象。
其次,强化对木材流通的管理,针对于木材的各项采伐指标,应强化对其的使用与管理,严格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木材流通领域的管理与监督,避免出现无证运输与超证运输等问题。
再次,强化对林地的管理。我国的森林法关于林地保护做出明确的规定,对此应认真的执行,从根本上遏制毁林开垦等行为,针对于已出现毁坏的林地,要限期对其进行全部还林处理,严厉查处屡禁不改的毁林开垦企业。
最后,强化专项打击与整治,应在坚持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下,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打击与整治的专项活动,强化工作的力度,对于各种破坏森林与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严厉的打击与制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促进其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重点内容是加大改革的力度,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森林资源的管理方式,制定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构建起监管有力、严明执法与高效办事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应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实施科教兴林的政策,提升林业建设的科学技术含量,促进我国林业事业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