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教师德育论文

教师德育论文

时间:2022-04-08 08:56: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教师德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德育论文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技巧探求论文

众所周知,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如何,直接关系到工作成效。德育工作同样如此。实践证明,德育工作要收到事半功倍、潜移默化的效果,在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工作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这是因为,凡带有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艺术色彩的事物,大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和震撼力,从而易于被人欣赏和接受,在强化人们审美意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使人受到感悟和启迪,在思想境界的升华中更懂得人生的意义和真谛。由此可见,注意德育工作的艺术化是一门大学问,是必须深入研究用力抓好的一项工作。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那么,如何使德育工作入耳、入脑、入心呢?如何使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大锤炼、大净化、大升华呢?当然,上好政治理论课,加强思想教育,搞好日常的一些活动,组织学生学习有关的文件资料等等,都是十分必要的,并且我们每一所高校都已经积累和正在积累着丰富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但德育工作的艺术化问题则尚未受到足够重视。德育工作“雨过地皮干”的现象务必扭转。应当指出,这是一个较普通的问题。这一问题不克服,就不能保证德育工作收到预期的效果。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工作不细致、不扎实、不深入,说得严重点儿,有时甚至是应个景、应个名,所收实效甚微。表现最明显的,比如,有时的政治学习,由于学习方法缺乏新意,缺乏吸引力,读文件、讲材料、作辅导的人累得满头大汗,嘴干舌燥,可听的人呢,有的看小说,有的翻画报,有的窃窃私语,心根本没在政治学习上,致使政治学习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政治理论学习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换句话说就是,学习方式缺乏艺术性。又如,开展“学雷峰,做好事”活动,每年3月份都要掀起高潮的,可是3月份一过去,声势马上减弱了,没有保持长久的旺盛势头,所以有人说:“雷峰3月来,4月走,想留雷峰留不住,只怨活动不长久。”在高校里还有些屡禁不止的新生入学时和毕业生离校前夕,学校就刮请客风、吃喝风、老乡风、恋爱风;有的学生描眉涂唇染指甲,追求吃喝玩乐。沉湎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中;还有的学生做小生意,搞营销,想赚点小钱,学学经商的行当。诸如此类的不正常表现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上述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做德育工作的同志高度重视,这说明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呢?

一、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式要有艺术性

我们平时采取的知识竟赛、开卷或闭卷考试、学习经验交流会、写心得体会、时事报告会、看电视或录像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应当继续推广。除此之外,路子应当进一步拓宽,眼界应当进一步开阔。有的高校已经把大型文献记录片《邓小平》引入了课堂,使大学生们受到了形象化、艺术化的深刻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的高校把全国第一部向青少年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绘画本读物《光辉的旗帜》发给了大学生。大学生们认为,这部以政治抒情诗般的语言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绘画形式,讴歌了邓小平同志及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展示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践这一科学理论的成功历程。

还有的高校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经常举办形式活泼、内容新颖、格调高雅的各类活动。比如:有的高校为做好新生入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除对他们加强教育外,每个新生要轮流劳动一周,并把劳动情况载入档案,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激发了劳动热情,使之在劳动中受到了教育,在实践中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为了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高校与高校之间,联合举办辩论赛、演讲赛、巡回报告等活动。这些活动强烈地吸引了大学生,很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号召力,一扫直白说教的沉闷气氛,给大学生们送来了缕缕清新的春风,使之大受教益。

二、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围绕大学生们最关切的事情做文章

香港回归是同学们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大学校园里涌起了“香港热”。随着香港回归祖国日期的临近,这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国两制”伟大方针教育的大好时机,不少大学校园里树起了“香港回归倒计时”电子指示牌,这样便于同学们对香港回归期一目了然。有些高校还聘请专家、学者、作家、画家等有关人士,以及学校与学校联合,广大师生参与,举办以“迎香港回归,塑民族之魂”大型系列活动;有的以“东方之珠的光彩”为主题,制作香港回归的专题节目;还有的大学组织学生骑自行车长途跋涉,到达深圳罗湖口岸,沿途散发宣传材料,举办座谈会,广泛宣传香港基本法及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通过以上各种活动,同学们一致认为,一百年前香港的割让,意味着一个王朝的衰落;英国在香港实行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耻辱的一页;今天香港回归祖国,这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振兴。

由此不难看出,形象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具有多么强大的震撼力。

三、德育工作的艺术化要紧密联系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

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紧密联系同学们周围的人和事,他们才会感到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可学,最实际,因此学起来才最有效果。有一件真实的事:太行山深处的修武县土岭村,由于罕见的狂风暴雨的连日肆虐,使韩茜家后面上崖上的一块巨石突然滚落,把韩家的一间平房砸塌了,韩茜的妈妈和弟弟不幸遇难。正当韩家陷入万分悲痛之中的时候,韩茜收到了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韩家父女因无力负担学杂费而愁上加愁。河南城建高专师生获悉韩家的特殊情况后,不仅免除了韩茜的全部学杂费,大家还纷纷捐款,终于使韩茜圆了大学梦。随后,学校根据这件事,编了一个剧本《暖流》。戏很吸引人,在全校多次上演,并且由韩茜本人担当主角,这个戏演一次,满场学生感动得哭一次,学生们的思想觉悟提高一次。全校一年为特困生筹措、发放补助金3万多元,先后救助了800多名学生。同时,出现了大量好人好事,有舍己救人的,有与歹徒搏斗的,有助人为乐的,使学雷锋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扎实。这就是德育工作艺术化的魅力。

四、需要强调的是,德育工作的艺术化应当贯穿到方方面面,也就是说要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全过程地实施艺术化的方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从每句话、每件事抓起,这样必见到实效

有的大学校园里的公益广告写得很有意思,现抄录如下:“吞云吐雾,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奉劝抽烟者。”“好像喝的是水,其实吞下的是火——酒的自白。”“人间知音难觅,天涯芳草难培——草坪自语。”“请你动动手,别让我哭泣——水龙头求救。”“你轻轻地来,带来宁静;你悄悄地走,带走知识——图书馆对你说。”“请不要往我的脸上抹黑——墙壁诉苦。”这些公益广告词幽默、简练、高雅、赏心悦目,符合大学生的审美心理,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便于净化生活空间,美化校园环境,很值得推而广之。不但写标语、广告要注意艺术化,就是赠新年贺词、祝词也要注意艺术化,注意内容的健康向上,激励人心。比如,牛年春节,有一所大学的会议室里就写着这样的祝词:“九牛爬坡——个个使劲”。教职工和学生们也以“牛”为题对诗作赋。有的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的说:“老牛明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还有的说:“黄犊山南又山北,犁春犹有古人风。”另有人说:“黄犊春耕万陇云,牦龙夜卧千江月。”这一首首诗词,一声声绝唱,道出了牛的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品质和风格。这种艺术化的熏陶,要比那些干巴巴的说教来劲得多,同时,也使学生在净化心灵的同时,学得了一定的文学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的事情。综上所述,采取艺术化的德育工作方法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以贯之,发扬光大。

教师德育论文:高中地理教师德育教育心得体会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进行讲述。其中包括: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适时渗透润物无声、深入挖掘巧设案例、亲身体验自我教育、抓住机会大力推进等,具体材料详见:

一.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的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堂课不仅成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很好体现了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

一忌做“扑火队员”。有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目标就是“不出问题就行”,经常充当“扑火队员”,对违纪学生采取体罚、赶出教室、向家长告伏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仅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还很容易使差生产生逆反心理。

二忌德育工作流于空泛。有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一般说教多,而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少,满足于表面上的东西。不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密切结合就难以取得成效。

三忌教师仅以自己的好恶评定学生。老师的话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特别重。

所以,老师切莫对学生妄加评论。有的班主任总是把他喜欢的成绩冒头的学生看成是人才,当作掌上明珠天天表扬,而把自己讨厌的后进生看成是“朽木”,横加批评。这样势必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对德育工作极为不利。

四忌把自己的尊严凌驾于一切之上。有的老师容不得半点异议,特别是对敢于指出自己缺点错误的学生,更是不满,甚至将这种学生当作坏学生极力压制。

一旦学生有不同意见,教师的责任是因势利导,让同学在不同意见中辩出真、善、美;教师自己错了就应大胆承认,坚决改正;是学生错了就耐心帮助,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维护真理,改正错误”的优良思想品质。

五忌对人不对己。有一所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有几位班主任却坐在休息室打扑克。后来学校再组织看爱国主义影片时,不少学生就上街玩去了。可见教师自身的品德如何,对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完完全全成为学生效仿的好榜样。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职能下中学教育论文

一、中学教师德育职能发挥现状

德育是每名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教师却未能很好发挥其德育的职能,使得中学的学校德育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这些都能从中学生的在校表现和生活表现中可以看出。有的学生政治信仰不坚定;有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偏差,学生中拜金主义横行,虚荣攀比心理严重,甚至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总的看来,中学教师虽然已经能够承担起一部分的德育职能,但是,从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状况来看,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还存在很多漏洞,这正证明了中学教师的德育职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首先是考试目的存在弊端。

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考试,而在于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在于检测,在于查漏补缺。为了迎合考试,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2.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上面已经提到,自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至今已经有二十年的年时间,在这二十年间,我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并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固然有新生事物难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落实过程中的监管不力。分数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抓住这条生命线,许多中学只开设需要考试的科目,对提升学生素质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统取消,或者是虽然表面上说开设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安排专业的教师来任教。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二)学校体制因素

1.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情社会,许多事情也都是通过人情来办成的。为了拿到教师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有的中学在教师管理方面比较宽松,对教师甚至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甚至没要求教师上交教案,不要求教师做教学笔记和教学反思。这样往往使教师纪律涣散、精神状态不佳,对学生产生不好的示范。相反,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严格,对教师的要求颇多,布置的任务较多,这样就使得教师疲于应付各种突击检查,而无法专注于教学,无法专注于研究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使教师无法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三)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其实,教师的任务固然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他们具有高远的理想,高尚的道德,严格的纪律,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强化中学教师德育职能的策略

(一)明确考试目的

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明确教学目的,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的意义,改变观念,明白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不仅要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参观、学习,对那些只应付检查,糊弄上级的学校要通报处理,严肃批评。还要要督促学校积极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等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首先学校要明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了解如果教师素质不过关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招聘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检测,要对应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检测,更应该重视应聘教师教学技能、身心健康状况以及自身素质的考察。

(四)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工作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既不能过于严格,使大部分教师分身乏术,挫伤其教学的积极性;当然也不能管理的过于宽松使教师毫无纪律观念,得过且过,没有奋斗目标。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对教师的再教育,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学习、进修,时刻保持教师思想上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五)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不再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要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实践课程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再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唯一形式。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能采取粗暴的方式,避免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和示范。

作者:任星星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教师德育论文:农村科学教师德育论文

一、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现状

1.师德腐化,缺乏师表师爱

一方面对待学生,缺乏爱心尊重。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尊重学生,就是把学生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个性,富于主动性和发展性的个体来培养。”但据调查显示,48%的学生,32%的家长认为教师不能公正的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不闻不问,甚至时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你这都不懂!”“你不读书就滚回家种地种蘑菇去!”等,学生问“老师好”,老师也没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忽视、被轻视,甚至被歧视的地位,结果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部分教师依法施教观念淡薄,打骂或罚惩学生现象严重,如罚做作业、罚劳动、罚做好事、罚请家长来校、甚至罚款等不一而足。另一方面素质低下,功利思想严重。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努力,课外则拼命做有偿家教,在公共场所不顾及教师形象,常口出污言秽语,淫词不断,甚至赌博,女教师则烫发染发、着奇装异服已成为学生效仿的理由,还有的教师收受家长礼品甚至暗示家长送礼,功利思想严重,偏离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原则。

2.监督不力,相关制度缺失

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只关注成绩和升学率,不注重教师日常行为的监督,对教师为提高成绩而对学生采用不人道的教育手段视而不见,甚至帮助掩盖,而部分领导本身素质低下,如自家的有偿家教学生数比别人还多,有的甚至染上贪嫖赌通病,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和监督机制的确实,由此造成了师德师风腐化的局面。

二、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师德方面问题原因分析

1.学校缺乏相应重视。学校重师德理论,轻师德践行,对有违师德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注重师德实践能力的培养,监督不力,造成师德认知和实践的脱节,就只能培养一批师德理论上的“圣人”,师德行为上的“小人”。

2.领导自身素质不高。师德教育具有重要性、特殊性和艰巨性等特点,提高师德修养,需要靠领导的教育引导和同事的帮助,由于部分领导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造成学校师德建设质量低下,师德师风腐坏的现象日益增多。

3.教师队伍素质较低。有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淡薄,年轻教师在大学里缺少师德教育和熏陶,责任感差,缺乏岗位使命感,讲索取不讲奉献,贪图享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少教师由于平时不学法、不懂法,缺少基本法律知识,在执教过程中常常淡化或漠视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保护,违法行使或滥用职权,加上应试教育的压力在“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下,往往以过激的言行对学生进行体罚。有些教师还认为,体罚学生并非出自恶意,而是出自管理和爱护的需要,即使伤害了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好心办坏事”却全然不明白“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质”。由此看来,教师体罚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更多的是视为道德和纪律问题,甚至被视为教师的小节,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侵权和违法行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随意性很强,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不够、对其实质领会不深、联系实际的针对性不强、法律意识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的体现。

二、解决当前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教师的职业道德关乎学生的安全健康,关乎学生的身心健康,关乎学生的学业发展,关乎学校的声誉形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理想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初中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1.领导改变观念,强化师德建设

学校主管领导要改变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一方面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轻道德实践的观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领导者与教师应当是团结互助、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互相体谅的同时也要坚守道德底线,对有违师德的行为已经发现要依据相关法规进行惩处,绝不能坐视不管,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强化师德培训。学校要注重和强化教师的职后教育,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现代化的要求及终身教育思想,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开放式、多元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走向成功的基地,促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21世纪加强农村学校师德建设,要从学校发展目标出发,立足于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实,把握世界教育属性的趋势,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持续不断地自主发展,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个体发展。其次是加强师德监督。坚持多元化的的评价机制,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展开适时评价,与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挂钩,监督教师的道德行为,形成有效的约束。

2.依据学校实际,健全相关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依据《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法规,建立健全师德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生违纪处理法规细则,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过激行为,并加大对教师道德素质的考核力度,确定科学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把爱国爱家、爱憎分明、勤奋好学、感恩奉献等正面教育内容,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耳濡目染,形成系统、长效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德育培养机制。

3.从自身做起,注重师德修养

一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师德建设的核心要求。《韩诗外传》提出“智如泉源,行为可以表议,人师也”。总理曾经指出:教师的职业光荣而神圣,希望老师们不仅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表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文明的传播者;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文明行为,时时处处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方面都应为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在思想上、行动上,要用纯洁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特别是高校教师要做一个具有“大爱”之人,要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爱国家、爱民族,深谙中华民族的复兴系于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系于教育;要爱学生,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身心发展需要教师倍加呵护的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情感等各个方面,只有具有大爱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二要热爱学生。教师要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多与学生一起参加问题活动,做学生的朋友。作为教师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扬其长而避其短,树立“人人都能成材,人人都是人才”的信念。这样不仅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能体现出教师良好的师德。同时,当教师遇到困境时,要学会自我迁移,即有意识地转换目标,冷静分析事态,降低期望值,不要一味与别人攀比,主要应与自己比,看自己是否进步了。只要有目标,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了,就可以了。只有心态平和,才能正视自己,俗话说,“知足常乐”。

三要爱岗敬业。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热爱教师职业,扬弃拜金主义,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清心寡欲,敬业乐业,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总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农村初中科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重视和解决当前农村初中科学教师存在的师德问题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学校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始终作为学校的重点管理工作之一,常抓不懈。可以相信,只要勤于拂拭,擦净尘埃,必将再现教师崇高的人格光辉,农村教育事业也必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教师德育论文:中职教师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中职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普高热的掀起,中职校的招生受到较大的影响,中职生生源质量每况愈下,整体素质令人担忧。现今中职生或为家庭娇子,往往自尊心、优越感极强,自控力却比较弱,情绪波动快、幅度大;或者家境不好,自卑感极强;或者学习成绩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信。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处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心智尚不够健全、思想尚不够成熟,不善辨美丑善恶,对各种诱惑的抵抗力较弱,这就要求我们中职学校的老师在教给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更要注意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竭尽所能将每个学生都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落实、加强德育工作。

二、中职教师在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缺乏耐心和爱心中职生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年纪,容易冲动、管不住自己,很多学生自尊心强,但因为学习不好或者不守纪律,长期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他们比一般同学更需要得到老师“雪中送炭”式的爱。如果教师对待他们缺乏应有的耐心、爱心,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中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在心理上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听不进接受不了。

(二)德育教育中批评有余、鼓励不足很多老师认为,对于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只有对他们严格要求才是对他们负责任,对待那些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学生,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在批评学生时,有时采取讽刺挖苦或体罚谩骂的方式,甚至当众羞辱学生。教师教育不得法,师生关系紧张,长期如此,容易使学生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思想教育时,容易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实行心理封闭,甚至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使转化难上加难。

(三)德育教育中对待学生不公由于教师在师生交往过程中的支配地位使许多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带有更多主观选择性,大部分教师都会偏向于学习成绩好、乖巧或者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对于那些顽劣、期望值低的学生则比较冷漠,而中职生恰巧大部分属于这个特殊群体,长期的差异对待使他们对老师的教育帮助产生抵触心理,心理上自带“抗体”,这是很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做法。

(四)德育教育存在重认知轻实践的倾向中职德育一般以加强德育认知教育为主,即教育学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种教育能够对学生如何行为形成一定的指导,但德育认知只是基础,并不能解决学生自觉参与德育实践的问题,即在德育实践方面存在不足。传统的教师德育教育对学生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事实证明,老套的说教对当今中职生已经收效甚微。

(五)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协作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只是德育教师的工作,也是全体教职工的工作,但目前德育教师之间、德育教师与其他任课老师之间未能形成合力,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中职教师如何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从根本上讲,德育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总之凡是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的教育都可称之为德育。

(一)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首要环节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无数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教师只有用一颗真正热爱学生的心去对待学生,与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感化学生。教育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渗透的过程。学生最不畏惧的是权势,中职生更是如此,如果用恫吓、威吓去压制学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从情感上与学生接近,寻找共同语言,做到尊重并善于理解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真正从内心接受教师,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保护学生的心灵,理解、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相应的尊重。对待学生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如果你无法做到用你们的话让别人温暖一辈子也没有关系,但千万别因为你的一句话而让别人寒心一辈子。我们只有对学生付出浓浓的爱,才能赢得学生深深的情。

(二)多鼓励少批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特别是中职生在求学期间犯一些错误属正常现象,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经过教育都可以改变。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学生犯了错误不能只是训斥、压服,而是要心平气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正如《学习的革命》一书所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批评和处罚虽然可以起到处罚本人、教育他人的作用,但有时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效果。学生犯了错误,要尽量避免直接的批评,多给鼓励性的评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进行表扬,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加批评,而是要注意批评的艺术,一般采取单独进行谈话的方式,要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真正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三)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作为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公平、公正,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有鉴于此,教师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中职生大部分是各类高中筛选剩下的“双差生”,往往被视为一无是处,其实,他们并非天生顽劣、无法改造,他们身上固然有一些缺点,但同时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他们身上的那些微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往往比较微弱,有时一闪即逝,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在热心集体、热爱劳动等方面的积极表现,文体活动、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一技之长,哪怕仅仅是一些苗头,也要及时抓住给予真诚的表扬、鼓励和引导,加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促使其发展成为稳定的积极因素。

(四)身教是教育中无言的榜样动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是否有学生在场,是否与学生交谈,都要时刻不忘自己的教师身份,言谈举止要文明得体,切实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学生、带动学生,共创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应当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做到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二是要做好表率,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结合学习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各方协调齐抓共管学校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全体教职工形成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团队,为了实现教育学生这一共同目标,团队合作很重要。做好德育教育,单靠一位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全体教职员工和衷共济,团结协作。我们提倡一是与同事之间配合,不宜搞单干;二是与领导之间配合,不宜闹情绪;三是德育教育部门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配合,不宜互相拆台。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信任的重要途径。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可以说在教育事业上我们每个人都任重而道远。

作者:郭颖 单位:福建经济学校

教师德育论文: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研究论文

摘要在今天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来自各方面的社会诱惑越来越多,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当前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尤显重要。而教师的德育工作则正因这些来自当前多元社会背景下的特殊学生的特殊问题而显得困难重重。要分析当前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重在明确当前社会里学生的特殊个性和特殊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多元社会教师德育工作

身在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体会是最深的:现在的学生,一届比一届难教了。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中学的班主任,压力则会更大。其中最大的压力就是来自学生的德育工作。这个问题已经不是某一个人的个性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了,不仅仅是普通中学的教师有此感受,一级重点高中的老师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困惑。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同一个社会背景下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他们他们虽然在个人素质和学习能力上有着不同大小的差异,但是生活背景是相同的,因此,也有着独特社会背景下的独特共性。

我所面对的是浙江省二级重点高中的学生,这个群体比起一级重高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要差一些,但是比普高和职高的学生又要强一点,因此也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作为仍然以高考为评价标准的高中教师,我在工作中最大的困惑并不是来自教学,而是来自作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我觉得,德育问题是作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这群学生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教师的最大的职责所在。因为,我们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着我们社会、我们国家的不远的未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素质与价值观。知识是可以不断学习的,但个人素质和价值观、民族素质和民族的价值观却是难以再塑造的。高中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难调理的时期。

从我所接触的这群学生来分析,更带有普遍性。这群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年龄上所反映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的问题,还是跟他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家庭背景息息相关的。

首先,从年龄上来看,高中阶段,他们都在16到18岁之间,正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对自己的定位最为模糊的时期,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构成了矛盾,使他们自己也处在成熟与幼稚之间徘徊,叛逆性极强。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社会规范的要求或师长的教育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倾向,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已经懂事了,不希望大人还把他们当孩子一样看待,也不想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项规章的制约,这就给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其实,他们这种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尊重的心理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在尊重他们的意见的同时,也应该看清楚他们的个性特征的另一面,就是不成熟的一面。如果真的以为他们已经成熟了,对他们听之任之、把事情完全交给他们去处理而不过问,肯定是通不过的,而在错误面前,他们又往往会希望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一样来呵护和宠爱,不是当大人一样去批评与苛求。在这时,你会看到他们很不成熟的一面,很多事情面前,甚至连基本的是非观都还不成熟。这就是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反映出来的特殊的生理特征。而在这个阶段与之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无疑是要面对他们这种叛逆性心理的直接对象。而这个阶段在孩子的发育成长过程中是不可跳跃的,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则更应该倾注最多的精力来对之教育引导。这也便成了教师德育工作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阶段了。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造成我们这群老师德育工作困难的重要因素。当然,每个人所面对的家庭环境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的性格特征也不会相同,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都有着共同的背景,就是他们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无疑都是家庭中的绝对重心。而现在中国家庭中对孩子的过分关注也正造成这些孩子性格成长过程中的不可忽视的弱点:其一,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凡事都是以“我”为中心,而总是会忽视周围他人的感受和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其二,不会关心、帮助和理解他人,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比较淡漠;其三,无感恩之心,对自己的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给予自己的关心与帮助都视为理所当然,视接受关爱位自然、应该之事,不会感恩,也不知回报;其四,劳动观念较差,长期以来在家庭中有父母为之安排好一切的习惯养成他们对劳动毫无意识的心理。这些都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的带有共性的特征,而我们现在的教师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孩子,为了对社会的未来负责,作为今天的中学教师,尤其是对这群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负直接责任的班主任,这种德育工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中国论

此外,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也跟我们今天所处的多元社会环境对这群孩子的性格影响有关。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处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时期,来自东西方各方面的新的诱惑太多,老的传统的价值观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而新的价值观尚未成型,这就很难对这群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形成具有说服力的价值引导趋向。尤其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我们目前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是不同步的,这种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滞后性,是造成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困惑的最根本的原因了。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不可客服的,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性的反映,对此,教师只能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充分的信任他们的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是非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而多元的社会背景下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则不是单纯的依靠教师的力量所能解决得好的,也不是教师能够左右的,今天的孩子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全社会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引起我们社会的反思。

综此,我认为,今天多元社会背景下中学教师德育工作中的困惑,不是单纯的某一个教师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哪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影响着我们社会发展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社会的关注。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个体发展论文

[摘要]教师个体发展固然需要一定数量的时间消耗,但是更重要的是质性时间的投入。质性时间是个体生命质量的综合表征,它具有历史性、个体性和阶段性。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时期构成了质性时间的基本内容,并因此决定了每个发展时刻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增强质性时间意识、不断进行反思、自主把握发展节奏应该成为教师个体发展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教师发展;质性时间;时间策略

目前,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问题已越来越受关注,而在有关教师个体专业化的研究中,“缺少沿着时间维度、对教师专业发展诸方面作综合分析的研究”。本文即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教师个体发展的时间性特点

时间是一个自然流动的东西,也是促使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伟大力量,但是时间造成的这种变化往往是很复杂的。就教师而言,一方面,“一位工作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教师,很自然地会积累或多或少的教育经验”。教师从教时间越长,所得到的发展就越好;另一方面,“经历的时间长度并不能给予一个人洞察力和智慧,10年经历可能和重复10次的一年扭曲的经历价值相当”。考察教师的发展不能仅仅以时间的量(即长度)来衡量,而应以时间的质(即属性)来衡量,同样的时间长度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在意义上有本质的差别。换言之,时间不仅具有量的属性,更重要的是有质的属性。只有关注质性时间,才能把握教师发展的时间特性。

质性时间是一种生存性因素。人是在自然时间和历史时间中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时间是物理学意义的时间,它具有匀质性,每个教师在一节课里实实在在度过的时间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每个教师都没有特权将自己的一天变成比24小时更多或更少。虽然自然时间相同,但是不同教师的感受却有质的差别。一节赏心悦目的课总让人觉得时光飞逝而去,而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则使人“度日如年”。一节同样时间长度的课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其感受却截然不同,时间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表达着教师教育生活的质量,并从总体上描述了教师对教育生活中各种关系的感受,显示作为教育性生存的意义,这种时间被视为最基本的“生存性因素”,也被称之为“个体时间”。“个体时间是个人体验到的时间,它具有内在的客观性、可变性和个别差异性”。它主要不是生命上的广延,而是在生命的质量上成为生命发展的尺度。

质性时间具有历史性。历史时间不是一个可测量的、匀质的系统,它是对该时间里的各种关系的总体表征,是关系的系统。“时间并不仅仅是由一条由同样价值的部分组织的线索,同时也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系统,是一个由系列、同时性和连续性组成的系统”。正因为它是一个关系的系统,使得在该时间内的不同时刻都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不能相互取代,“根据时间的本质,时间的每一时刻都规定了时间的其他时刻不能替代的一种存在”。确实,对于教师来说,教师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之中,也不能在对明天的想象中生活,其教育生活的每一时刻都具有独特的意义,是不可逆转和不可重复的。因此,只有把握现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那些过去了的经历只能变成美好的回忆,而还未到来的未来只能在想象之中。无论是过去了的,还是未来到的,都因现在而获得其意义。

质性时间具有阶段性。教师的发展有其生命周期,在这个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发展重点也存在质的差异。如果在这些阶段中把握了“关键”,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会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这已为许多实证研究所证实。教师发展阶段特征即是对每一阶段特殊性的写照,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核心、主题和问题,每一阶段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程度对后一阶段有很大的影响,这决定了后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这不仅意味着教师的发展有其共同性,而且更关键的是有其特殊性。在共同性方面,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生命周期理论已在自然时间上显示了教师发展要经历的主要阶段;而在其特殊性上,则在教师的心理发展、社会化、“关注”研究上显现出来。这些研究都表现了教师发展时间上的历史性,因为它基本上是以教师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及其解决来描述教师的发展变化过程的。虽然教师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却有质的差异。因为在不同阶段里,教师所遭遇的情境是很不相同的。Bell,B.&Gillbrent,J.就没有对教师发展的阶段作明确划分,而是把“确认与渴望变革(con-firmationanddesiring)、重新建构(reconstruction)和获得能力(empowerment)”三种情境(situation)作为概述教师发展的重要指标。这其实也就表明,教师发展的阶段仅仅是一个概念框架,而无法表明教师个人发展的实际,它还说明每个教师在其发展中,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最主要的不是要去经历这些阶段,而是尽快地解决各种阶段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时间的质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以机械的重复去过单调的教育生活,这样的生活所带来的不过是教师自发的发展变化,而不是自觉的“自我更新”。教师的“自我更新”更多的是由其教育生活中的关键时期、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等潜在的力量所推动的,是由教师处理这些“关键”所获得的专业结构及其反思所引导的,是由其专业发展的自我调控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来调节的。

二、教师个体发展的时间策略

质性时间有其固有的特点,这些特点对教师个人发展策略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就时间策略而言,它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强化质性时间意识。教师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时间投入,无论是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实践经验的交流,还是对自身发展的反思都需要时间。因此,没有必要的时间作保证的话,教师将很难得到发展。但是,仅仅有量化的时间意识和投入是不行的。这可以从传统教师教育中的那些集中培训中获得证实。在这些培训里,教师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是他们的收获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时间是这种量性时间。“时间投入”几乎成了教师保证其教育质量的唯一策略,而这一策略所带来的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沉重的身心负担。在这种单一策略面前,教师的头脑已经变得简单,其教育方式几乎已经固着化,怎么谈得上发展呢?与注重这种量性时间相反,强化质性时间意识则不同。这种时间意识有其特定含义。首先,它强调“效率”意识,即要求以比较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比较大的成效,这必然需要灵活多样的教育策略与之配合;其二,它强调“首效意识”,即要求在第一时间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这自然要求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其三,它强调“效果意识”,即把时间用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而不是盲目的投入,这自然要求教师加强针对性。明了自己的发展轨迹。对教师的发展有意义的东西并不是教育活动中的那些常规的东西,而是在教育生活中出现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时期。关键时期既有因为教育整体环境发生变化(如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被迫改变自己的教育生活方式的“外在”关键时期,也有教师自身发展的自然演进而出现的“内在”关键时期(如教育实习、任职初期和晋级期),还有“个人”关键期(如家庭变故等所导致的身心骤变)。“关键事件”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作出选择”。虽然教师的生活无法避免突变,但是更多的是渐变。那些突发性的教育事件固然是关键事件,而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件也完全有可能对其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判断一个教育事件是否是关键事件与教师自身的洞察力有直接关系。这一判断过程其实是“由其所引发的自我澄清过程、个人思维的清晰化过程,也就是包括教师个人教育观念在内的教师专业化结构的解构与建构”。“关键人物”是对教师发展有着深刻影响的人,包括他在当学生时所崇拜的教师、实习时的指导教师、有影响力的同事、校长,甚至对其产生了观念转变的学生。事实上,教师在进入教育职业初期时,他总是以自己所认同的对象和教育行为作参照的。把这些发展中的“关键”记录下来,不仅为以后回顾和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提供资料,而且记录的本身也是对发展的经验进行归纳、概括、反思、评价与理解的过程,这样,教师也就能清晰地看到自我成长的轨迹。

保证自我反思的经常性和周期性。教师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对教育的理解过程。而一切理解最终都是自我理解。自我理解的根本方式就是反思。反思不仅是对自身发展的回顾,也是对自身发展中的各种事件的评价,是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再理解,还是对自身发展愿景的构想。从这个意义上看,自我反思的意义就在于“自我更新”。这是一个不断获得意义的过程,是对自己的“成见”加以过滤以保留合理的“成见”、剔除不合理的“成见”并获得新的“成见”的过程。因此,不能不按“时间间距”的规则进行。一个教育文本(教师自我发展中的各种事件乃至教师自身都是“教育文本”,只不过这些文本不是以语言方式来表现,而是以一种非语言方式的文本来表现,是“超文本”)随着时间的延长,被教师解读的次数越多,其意义就越丰富,越清晰。因此,教师要对一个确定的教育文本进行反复多次的反思,在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再加以系统的反思。

自主把握发展的节奏。质性时间虽然是绵延的,但决不是匀速的,而是以强弱不同的节奏在运动着的。时间是单向的,它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因此无法回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起点一旦确定便没有终结之时,这两者决定了质性时间是在特定周期里按照其内在节奏运动。把握这一点对教师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知道了发展的周期性之后,教师就可以自行设定发展的起点,就可以把全部的努力倾注于当前,从而极大地焕发自己的热情,并让自己在这个周期里充满自信地生活。知道自己的发展终点也同样重要。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发展有终结之时,那些活力四射、欢乐活泼和长久永恒的情怀就会在麻木的机械操作中销声匿迹,那些无数醉人的思想就会在令人厌恶中了无痕迹。“正是由于不愿去理解一切都有尽头,有多少本应赐予我的持久的快乐冲动在麻木的呵欠中无影无踪”。发展周期的自主设定为教师的成长赋予了节奏。而节奏本身不仅是有结构的,而且也是有生命的。“非生命的事物只要有了节奏,它就是‘类生命体’,就能焕发生命感应,生命意味着在时间中的成长变化,时间带来了生命的质变和量变的不同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身的生命发展便获得了统一。

三、结语

教师发展的问题在学界一直存在专业发展与自我发展之间的矛盾。前者突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具有的职业特征,而后者则突出教师的生命意义。从以上讨论中可以看出,在质性时间里,这两者可以获得统一。质性时间是表示个人生命质量的基本成分。教师在其发展中所耗费的质性时间越多,其发展也就越好,其生命质量也就越高。强化质性时间意识,淡化量性时间的投入,不仅对教师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对教师工作现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德育论文:高校思政教师德育论文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仍存在较多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政治教师的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工作。也要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从而打造出一支一流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团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命题的产生,基于两大历史事实:一是因为近代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社会分工趋向精细,社会需要能够专门负责从事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的特殊的教师群体,希望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任教师”。因此,也就出现了对思政教师特定的专业成长要求。二则是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导致了大规模的教师职业岗位不足,社会急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与之相适应,由此就出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自然,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也包括在其中。

一、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定位

首先,要正确区分教师的思政专业成长和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两大命题:一方面这二者有相同之处,即都是围绕思政工作问题展开探讨;另一方面,这二者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前者主要在于探析全体教师在展开思政工作时的专业成长问题,而后者则主要是从思政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成长角度来展开思考与分析的。因此,二者不是同一个命题。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本质上讲,其实是对狭义的思政教师或专职的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是由专门的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在教学上的本质区别决定的。众所周知,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更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政治信念的树立等,因为这些才是思政教育追求最根本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思政教师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进一步把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内涵:首先,专门的思政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需要非常有创造性劳动的职业,需要教师掌握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融会贯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中,展开有效的思政教育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品行的发展。由此可见,专门的思政教师这一职业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其次,思政教育是一种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职业,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功能,所以它应该充分享有应有的社会地位与专业自主权,并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展开自身的教育教学研究,而不能仅仅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们把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定义为思政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思政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思政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二、影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不良因素分析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也大大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还远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趋势,问题表现如下:

(一)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研究能力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思政工作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缺乏展现:高校思政教师无权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无权自主安排思政教育的内容等等,因而也就极大地削弱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主体性,使得思政工作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不能自救。同时,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研究视野狭窄,这一方面表现在其工具性、随意性过强,日渐丧失自己独立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另一方面对思政学科的研究重视不够。在研究中,关注理论研究,忽视实践研究。

(二)对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充分地关注和投入,对思政教师从业资格管理不严

尽管近年来,高校增强了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但现实上却收效甚微。作为一种专业职业,不但要求高校思政教师经过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高度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但在实际选拔思政教师的过程中,却要求较低,大部分思政教师其实质来自高校辅导员,而且他们大多数所学专业不是思政教育,再加上他们日常事务繁杂,因此,根本无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导致与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相差甚远。

(三)高校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不高,社会对思政的专业属性也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思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根本不能与其他相应的社会职务与职业(医生、律师)进行对比。同时,社会对其专业属性和专业素质的认识也亟待提高。因为社会并没有真正把思政教师同工程师、律师等专业人员一样看待。另外高校自身也没有真正把思政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看待。认为思政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比较“虚”,根本无法与专业教学的价值相比。因而无论是职务还是专业也就自然不能得到公众的重视。

三、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思考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水准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严把思政教师入门关,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要实现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一方面需要思政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使自己成为业务能手。同时也需要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障。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体系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落实与长期稳定的发展。

1.严把入门关,建立职业标准

当前,中国高校思政教师的选拔体制还很不完善,没有一套科学合理而又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在高校思政教师的选拔上,一方面我们应该像考察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考察其是否符合高校教师规定的条件,同时,鉴于高校思政教师的特殊性要求,还应重点对其人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特别是行为品德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要真正落实“德才兼备”的选拔原则,真正做到招贤纳士,把那些专业对口、政治素养强、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组织管理经验丰富、讲奉献、有爱心、热爱思政工作的老师选拔上来。因此,建立完善、合理的职业标准势在必行。

2.严把管理关,规范业务流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加强对从业教师的管理制度建设是保证高校思政事业健康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应该在高校思政教师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教师的管理制度,如职务聘任制度、领导考评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等。通过体制的完善来充分尊重思政教师的专业地位,专业组织权利与职责,给他们留下充分的自主空间,使他们的职业发展具有可操作性,从而促使高校思政工作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不断扩大思政教师专业自主权以及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专业要求颇高的职业,其教育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要求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与速度。那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自主呢?那就要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强调思政教师的前期培训与后期再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例如:积极聘请校外专家来校讲学,帮助校内思政工作者分析形势,正确把握症结所在,以便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要让校内高素质思政工作者走出校门,同其他一线的思政工作者、研究人员开展交流与探讨,从而产生思想的火花,进而进一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外,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部决定设立“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计划”。2008年先行试点,之后逐步扩大规模。这也为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和现实途径。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校内思政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科学方法,及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拓宽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以便能更好地取得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努力打造思政教育的专业团队

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德育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所以,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就是明确思政教师就是专业教师,要把思政教师摆到正确的位置上,提高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大众关注度,要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专业思政工作者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减轻工作阻力,降低工作难度,提高思政工作实效。同时,要加大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政教师的待遇问题、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工作。也要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质量,以赢得同行及学生高度评价,从而打造出一支一流的从事思政工作的专业团队。

教师德育论文:如何开展高中英语教师德育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指出: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作为新世纪的高中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塑师德,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决定性的因素是教师。在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承担的是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的工作就是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世界观、健全的人格等起了决定作用。高尚的师德对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对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净化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必须具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为祖国培养现代化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令学生所敬佩;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将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行为示范,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健康成长。

二、立足课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利用课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学生的绝大部分在校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将知识传授和思想道德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高中英语教材是一套系列教材,涉及的题材具有较强的生活性、时代感,思想性、和人文关怀特征。既包括历史名人传记、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妇女权利,也包括能源与交通、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这些内容都渗透了较强的德育因素,是活生生的最便捷的德育材料。我们应该努力挖掘这些德育资源,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

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笔者对现行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做了研究统计,并根据自己对这些因素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一)自强不息,奋发图强

学完SEFC 3 Unit 8 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后,我问学生Why could the boy get his geography book at last ? Why did the captain succeed in saving the ship and the passengers?学生们根据小男孩买书的经历回答:Because he didn’t give up his hope even though there was much difficulty in getting it. Because he could stick to his thought and never lost his heart. Because he was a person of great determination \will\ courage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然后我又继续让学生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his family according to the story?学生便推断出他家境贫寒,但他能克服困难,在劣境中磨砺意志,刻苦学习。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应该坚持学习,应该学习小男孩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 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SEFC 1A Unit 10 The world around us 讲到了地球上的动植物濒临灭绝的危险。由于人类只顾眼前利益,捕杀一些珍奇动物,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等,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根据课文,我制作了一个动画――地球在哭泣,并且呈现了许多图片,有的曾是风景如画的草原而如今却是戈壁荒滩,有的曾是碧波荡漾而如今却是鱼虾不见的死湖等,还有濒临绝种的一些珍稀动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应保护自然。讲完课后我打出了一条公益广告语“人类的最后一滴水便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对保护环境有种紧迫感,同时让学生分别讨论两个问题:1.What can we do, as a student ,to keep animals and plants from becoming endangered now? 2.Suppose you are a teacher ,a lawyer ,a mayor, a worker, a manager and so on .What will you do in 20 years as the master of the 21 century?

这样既创设了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寓德育于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优良习惯,良好素质

学SEFC Book 2A No smoking这一单元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Which person do you know smokes?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又问Shall we learn from him?他们齐声答“No”我又问How to encourage him to stop smoking?学生积极主动地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1.Smoking is bad for your health. 2.Smoking costs you a lot of money. 3.It makes your clothes smelly. 4.You will have yellow fingers and teeth.又有学生补充说Smoking has bad effects on your family等。这样,既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了语言应用的锻炼,课本知识的学习,又让学生注意到了吸烟的危害,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SEFC 1 A Unit 1 Good friends是很好的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材料。讲课之前我问学生:What should a good friend be like? What qualities should a good friend have?学生们十分踊跃,说出了十几种朋友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品格。学完后我又问学生:What should you treat your friends in your life? What should we do in getting on with others?同学们更积极了,他们的答案远远超出了老师的想象。这样做既利用好了教材,又超越了教材,育人效果明显。SEFC 1 A Unit 6 Good manners介绍中西方的一些礼仪规范。在授课中我让学生将东西方的餐桌礼仪进行分类对比,同学们迅速通过阅读和对比将其中的差异掌握了。我又问:What should we pay attention to when we go to a formal Western dinner party?同学们很快用自己的语言谈了一些礼仪,气氛非常活跃。由此让他们既训练了阅读和口语表达,又在无形中加深了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其实教材里还有很多地方遵循着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如自觉排队、不随地吐痰、爱护公物、乐于助人等。又如在SEFE 1B An Interesting Life 中讲述了歌星Bob Celdof实施了一个为非洲贫困地区献爱心的计划,于是我问学生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Bob Geldof?学生们谈到帮助身边的贫困同学,为希望工程献爱心,为灾区人民出一份力等。这里不一一累述。

在英语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是我们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风尚与健全人格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我们应当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教育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美好心灵。

作为新世纪的高中英语教师,贯彻和落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精神要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要提高认识,不断探索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让德育之花在校园越开越美!

教师德育论文:教师德育与促进教师成长四项基本原则

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使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不仅关系到学生成才的问题,还关系到学生成人的问题,更关系到长大后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说,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常抓不懈,在无形中,把德育教学与知识传授衔接在一起,那么我要说,教师德育是促进教学发展辅助线。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学生对教师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接受和承认教师的权威。”我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教师德育原则。即:以思求智原则,范中求效原则,朴中求新原则和学中求进原则。

1、以思求智。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传说一个得道高僧擅长赶山,有人向他请教秘诀,他笑着答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从中领悟到的道理就是:一个人是没法改变社会或某个群体固有的习惯和作风的,必须融入到社会或集体中。尤其是进入到一个形成了良好习惯和作风的集体,就更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在认可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尊重原来的工作习惯,使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进行。然而,只靠稳定原则,学校是难以发展的。伴随稳定原则的是“和平演变”,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悄悄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叫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转变。主要是在办学理念上渗透了自己的思想,受大庆靓湖学校的办学理念“桥”和我校七年一班用学生照片组成一个“家”字的启发,我与学校领导研究,初步把我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家”,要把学校办成教师与学生的文明之家、知识之家、发展之家、温馨之家,最终成为和谐之家。为了把这个家建设的更美,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加强了班级和走廊文化的建设,给同学们营造了良好的德育氛围。当然这个办学理念还只是个雏形,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的完善,但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2、范中求效。一学期来,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很充实,有人问我的感受,我开玩笑的说:忙并快乐着。既然说到勤勉,我觉得我校的老师做得最好。开学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老师上班极其困难,有时要倒好几次车,走五六里路。晴天还好,一到雨天,那些女同志常常弄得浑身泥巴,有时还要挨雨淋。每当我看到他们疲惫的走进校园时,那种感动真的无法言表。老师如此,班子同志更是率先垂范。那段时间里,大家骑摩托上班,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最让人难忘的是有一次早上下雨,我们没有雨衣,只好买了几米塑料布,裁开,套在身上。冯老师很有创意,从头到脚都套上了,只在鼻子、嘴处挖了个窟窿,路上交警看到他这个样子都笑了。那天没有照相机,要是拍下来,我相信,那将是独一无二的。

3、朴中求新。在一次化学课上,老师给学生们做演示实验,连一个铁架台都没有,就是将就着把实验做完了。几年来学校的实验器材已经基本耗尽了,原有的药品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损耗。由于资金问题,近几年没有得到补充。到库房里看了看,很难过,所有器材与药品,就是左一箱,右一箱,拼拼凑凑一大筐。说实话,要想完备、补充实验器材与药品,学校的能力也做不到。怎么办呢?穷则思变。没有条件就得创新思维、创新方法。老师们研究了一个新方法,就是安装多媒体,用实验课件来上实验课,变做实验为看实验。前一段我们安装改造了两个多媒体教室,理化老师用它来“做”实验,演示得很到位。这种做法,也算是实验教学的一个创新吧。现在,不仅实验课用多媒体,也带动了其他老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也把多媒体很好地利用了起来。

4、学中求进。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在抓好业务学习的同时,我校经常组织学习各种教育文件和和社会中发生的大事小情,这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教师的思想,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增强了教师的乐业、敬业意识,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完成,这些和学习是分不开的。在教师长远目标建设问题上,确定了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即学习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准备通过学习,让我们逐步成为学科的教学专家,进而全面发展各学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层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可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国的教育方针正是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在了第一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自我教育.”

教师德育论文:提高高职公共课教师德育时效性的途径

【摘要】高职学院的公共课教师担负着德育的重大使命,从德育内容、主体、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寻求德育的时效性。

【关键词】德育;时效性;德育情境

我国历来把德育放在大学教育的首位,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淡漠,急功近利,往往忽略踏踏实实地自我积累和奋斗,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高校德育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要体现针对性、科学性,要有的放矢,让学生既会做事,更会做人。公共课教师可充分发挥其在心理、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做好德育引导和渗透方面的工作,建立一个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融入社会做好个人素质的良好储备,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一、德育首先是爱的教育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道出教育是门艺术,爱是这门艺术的主旋律。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说明爱作为高尚道德的核心是互动的,是有感染力的,是可以传递的,应该把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作为重要课题。

爱他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以感恩这种情感为主题的德育模式。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以及博大的社会之爱, 学会爱他人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从原始的、自发的爱的获得提升到理性的、自觉的爱的回馈,树立回报意识和奉献意识,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公共课教师可根据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大学语文课可组织学生进行书写家书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故事讲演活动,写调查报告等。心理课老师可组织感恩为主题的心理访谈,两课教师可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提供主题,学生进行自我策划,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关爱他人,感恩他人的快乐。

爱自己。鼓励学生学会自爱,能够自律、自立、自强。自爱,一方面要美化自己的外在气质,这包括服饰、仪态风度、规范语言、情趣等;另一方面,自爱更应该美化自己的内在气质,主要有:品德、理想、学识、个性等。自爱除了内外兼修以外,还要求我们自尊、自律、自强,这包括爱惜自己的名誉,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够经受得起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等。心理老师设计如周末训练营等活动系列活动让学生更好了解自己,热爱活动。两课老师可设计文明活动月活动,让学生在文明的举止中学会自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职业生涯设计,从很好地认识自我到更好地实现自立、自强。

二、倡导自主教育,激发学生德育潜能

㈠让学生成为自我激励的主体。学生是道德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我激励,德育才真正达到目的。利用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实践体验激励等方法,为学生设计激励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心理剧模拟活动、争做道德标兵等具体活动,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激励中体验德育带给他的引导。

㈡让学生成为自我调控的载体。学生是自我调控的承担者,是载体。有意识地从意识、语言、注意力、行动等方面去调控自我,修炼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在利益得失中找到平衡,很好地平衡身心。心理课教师从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邮箱、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入手打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语文课可从口语和书面语等表达入手,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诉求,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体育课老师可从体能上训练学生,让学生学生从行动上宣泄自己的情绪。

㈢让学生成为自我评价的客体。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的目的是进行自我反思,进行自我积累,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评价要求学生首先懂得自我认识,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客观、全面、持续地进行自我评价。公共课教师应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原则等环节进行引导,并建立教师的监督机制,使自我评价活动成为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有力环节。

三、创设德育情境,实现道德内化

这是一种侧重行为体验的德育模式,强调德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获得较为真实的的情感体验,不再是书本的空洞说教,而是立体、真实的生活体验。道德情感具有感染、激励和驱动的功能,而学生道德情感的获得是正是通过参与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完成的。

㈠榜样示范与情感互动相结合。

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力量。要求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公共课教师可充分发挥课堂的交流平台作用,用良好的师德感染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其言。还可开设交流的信箱,发挥课下互动的空间。教师和思想上需要帮助的学生结对子,进行思想的帮助和引领。

朋辈互助――自己的烦恼自己帮。朋辈互助指同龄人之间的心灵互助,同学之间或年龄相仿的朋友之间进行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等心理帮助,实现自助与助人相结合的目的。心理教师可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克服学院心理咨询师人数有限的局限,发动学生的优秀分子组成心理咨询团,进行心理辅导业务上的培训,为同学间的心理矛盾提供援助,还要配合学院心理中心宣传、组织和参与讲座、沙龙、同辈团体训练等活动。

㈡角色担当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参与学校管理,做好道德自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管理,身在其位,就会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心理咨询员、文学社小记者、心理杂志编辑 、板报宣传员等,道德的积极影响力在反复生活实践中逐步强化,趋于自觉,在学生自省内化的基础上,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进行自我反思,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民族凝聚力和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源泉,传统文化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德育目标顺利实现提供理论参照。大学语文、“两课”、心理课及体育课都可在实现知识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㈢走进现场与自我提升相结合。

德育基地观摩,感受德育精华。带领学生到爱国主义、法制基地等现场参观交流,获取实际案例,作为自己培养良好心理状态的支撑,以此为鼓励,提升自身的修养。

在实习实训中,实践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实习实训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两课”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与学生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加强学生岗前引导,做好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成为明理、守信、真诚、互助、富于创新精神的职业人。

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任务艰巨的工作,公共课教师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应把自身课程的专业性和德育工作的特殊性、长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德育真正成为发扬文化精华和积蓄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