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安全管理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时间:2022-04-04 10:59: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安全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安全管理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分析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几个方法

一、引言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确保每一位工程建设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控制影响作业区内所有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同时保护水运工程建设实体的安全施工。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建设人员的身体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确保风险预防,包括消除或降低不安全行为,消除或降低设备的不安全隐患以及实现作业实地控制目标的安全性。

二、水运工程建设安全控制的特点以及管理方针

水运工程的突出特点是操作范围广,所以有必要制定动态的控制系统,这就要求控制系统具有交叉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因为水运工程的建设的工序复杂、作业流动性大、高危险、位置变化多端、深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大中型水运工程项目,由于涉及许多交叉学科,且往往存在不同单体由不同的工程单位施工,各自作业的都有其特殊性,所以要求建设必须持续且动态。总之,安全问题一触即发,要求控制措施必须超前、严谨。

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为:一切生产都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综合治理”。水运是工程建设也以此为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安全生产的有效控制才能使生产得以保证,生产力才不会下降。时刻以安全生产方针为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安全控制的目的。

三、水运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突发情况,所以,采取强有力的科学措施提高实地的安全管理水平很关键。同时,监控单位要对工程建设的安全实行更为精密的检查,发现不安全的因素就应立即提出整改方案,对某些故意违反安全的行为给予监督和纠正。

(一)安全管理建章立制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安全管理的有利实施也离不开安全的规章制度,不管是工程建设的企业还是监管的单位,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都显得特别的重要。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也就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法律和行业规定为根据来制定,内容要尽可能的涉及工程建设过程的全方位、多角度。制定出来的安全规章制度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促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规范性的形成,从而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水运工程建设大多是露天的、手工的、复杂的交叉性水上工程作业,一线工人占工程建设人员总数的绝大部分,且农民工的比例占有50~70%。该部分人员往往文化程度较低,人员流动性大,安全观念也比较差,没有很好的自我防范意识。所以,对一线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传授一些安全知识、安全技能、操作规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保护技能,当遇到突发情况时,可以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随着水运工程建设中高科技成果的广泛使用,大型化、机械化、自动化施工设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这就对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有计划、长期性、多领域的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效降低了人为失误的概率发生,从而将工程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三)严格把关安全工程建设组织设计

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的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设立工程建设的安全控制度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合理有效的工程建设组织设计是实现安全管理控制的前提条件。一要检查安全技术措施,确保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符合各专业的工种和各工程建设的部门要求,特别是审查引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科技、新材料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具有可行性;二是要检查工程建设实地的安全保证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及规章,做到工程建设实地遵章守法、文明施工、安全作业,从而保证每一道工序都是万无一失的;三要制定有应急预案,识别施工各种突然情况,编制紧急应对措施计划和准资源,发生安全事故时应及时进行应急措施。

(四)有效落实安全措施

水运工程建设现场的安全措施是多方面的,仅从现场的材料及设备管理来看针对现场的诸多材料,如钢筋、水泥、大型预制件等,同时施工现场往往存在设备多、材料多、人员多等管理范围广,管理对象复杂的现状。对此如何有效的执行所制定的安全措施需重点考虑以下几点:1.将材料和设备分类管理;2.现场进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3.各项防护设施要及时到位;4.工前检查,规范操作;5.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五)妥善处理安全事故

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应以“四不放过”作为处理事故原则。即1.事故不论大小,根源没有查清不放过。调查事故不能敷衍了事、走流程、走过场,必须搞清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避免再次发生同类事故;2.事故责任者未受处理不放过。这是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的具体体现,对事故责任者要严格按照事故责任追究的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还需向广大群众说明具体原因和危害,让大家以此为鉴,在往后工作中得以重视;3.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使事故责任者和广大职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危害,对此提出可行的预防措施,达到加强安全教育的目的;4.防范措施没有整改、落实不放过。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止累似事故发生的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并严格要求事故责任单位整改、落实。

安全事故处理通常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迅速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迅速、准确、如实”的将安全事故情况上报安全监督局,内容要具体到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原因分析等;其次根据“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原则进行事故处置;最后对于重大的安全事故,通常由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以确保信息正确、及时传递,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社会公布。

四、引入“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

“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是江苏省淮安市推出的一项工程安全监控、管理体系,这种体系在水运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适用。因此,近几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安全监督部门和总工会引荐“1+3”安全监控工作体系。所谓“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即一种方法和 三种机制的简说。一个方法就是指存在弊端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监督法,采取现代安全管理总结、措施,对作业场所、作业岗位的危险源、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查处、区别、评析,立档,成立监管控制体系,加强参与者的劳动保护和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三种机制就是指存在隐患的安全事故和相关部门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连续升级机制、系统评估机制。推行事故弊端和行业危害监控法能将安全生产超前、困难退后,保证全体工人参与和担负责任,预防隐患转化为事故。实行“1+3”安全监督作业体系可以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结论

水运工程安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水运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各种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安全控制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有效的工程安全管理,为工程建设的质量提供保证,也有利于工程建设企业信誉的提高。

安全管理论文:谈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安全管理

我国企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成分比较单一,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政府可以通过较多的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的管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追求效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加之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企业自我约束力、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安全投入,当安全生产与效益发生矛盾时,往往更关注效益。近年来事故有上升势头,尤其是严重违反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坚持依法治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以法律规范各种经营行为,企业的安全生产也不例外。依法治理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法可依,二是有法必依。我国原有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过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有些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加快安全生产立法,建立健全完整的、适应的法律体系尤其重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监察的重要作用,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和规范的监督检查制度,严格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企业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是监督的主要对象,检查的重点应放在企业是否很好地执行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资源配置是否满足安全生产需要上。企业的法人代表重视安全,在工作中真正坚持了“安全第一”,资金投入、机构、人员满足需要了,一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是能够搞好的。为此,还应推行企业法人安全管理资格证制度。

2.合理运用经济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实行了现代企业制度,追求效益最大化决定了企业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安全生产投入大,效益又不是短期就可以见到的。不重视安全生产同发生事故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但对于单个的企业来讲,也存在着偶然性,概率不高,事故损失多少不定,部分企业在短期内尝到了甜头,利益的驱使使其更加重了侥幸心理、冒险心理,在安全上不愿意投入。因此,违反安全法律法规后,应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制裁,且应保证这种制裁结果的损失大于安全投入,即使不发生事故,在经济上也是划不来的,消除利益的驱动力。

3.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和管理方法“文秘站”版权所有

目前,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我们应该在吸收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市场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先进的安全技术,如危险的辨识与评价、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系统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等等。特别要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生产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将科学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生产,逐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4.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搞好企业的安全生产,执行各项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加强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才是长久之计。

安全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是人们对安全问题认识的飞跃,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领导者有效的推动,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并把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结合起来,最终使之成为企业职工的一种精神理念、一种向往与追求。当前,很多企业都把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作大事来抓,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大力构筑安全文化。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科学发展观征文-安全管理的科学发展观调查和思考

摘要:安全工作关系民生大计,是一切事业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发展和员工生产生活的基本保证。安全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关键词:安全管理 科学发展观 需求 培训

安全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既关系着国计民生,又牵挂着家庭幸福。安全管理,是服务于生产同时又能引领生产,规范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处理好管理要素、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利用有限资源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称之为有效安全管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安全管理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也是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度量表征

我们研究和探讨的全面安全管理,包含了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关联到各行各业的协调统一和健康发展,是我们生活和事业的根基。安全管理是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发展速度”及其可持续性,构成了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动力表征。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自然进化”、“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及其对于理性需求(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构成了衡量国家、组织或企业“发展”的质量表征。其中包括物质支配水平、生态环境支持水平、精神愉悦水平和文明创造水平的综合度量。

第一,它能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在是真正地发展?是否在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第二,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第三,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组织或企业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完满追求。

二、日常安全管理调查发现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人本化管理思想是实施安全管理的宗旨。安全管理的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但为何执行起来这么难?深入调查不难发现受众体是“人”,受益体也是“人”这没有错,而安全管理的利益体却存在天差地别,即安全管理回报和边际收入的悬殊,是事故频发的最大诱因。国家《安全生产法》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规则问题,使铤而走险的人受到了抑制和打击,也把安全管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是每个国家、每个组织和企业应该关注和必须关注的事情。首先,是如何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次,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有序、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去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

伴随不断的社会进步和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有了长足发展。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完成了量变,要实现“我要安全”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我会安全”和“我能安全”,才能完成安全管理的质变。通过调查走访电力、化工、煤矿、医疗等行业的近二十家单位,统计发现所有的单位都有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以及良好的学习培训办法。但认可以发现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仅仅归根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能说得过去吗?不免会想起追根溯源,统计得出,这二十家单位20__年度全员安全考试(考核)达到11000多人次,数理分析表明:其中满分的约占40%;85分以上(含满分)的约占80%;75—84分的约占总数的20%;其中发现三家单位四人次为不及格补考的。调查发现这完全符合考试的“正态分布”原理,也恰恰印证了安全事故的“倒二八”规则,即80%的事故发生在同一行业、同类事件的20%的人身上。就体系管理而言,考试应该是下一步教育培训和日常工作的“输入”,在深入调查中并没有发现针对“20%人群”的专门培训。

自然辨证法的观点认为:∑部分≠全体!?分解为:部分>>全体(数量而言);同时满足,所有部分∈全体(性质)。安全只有100%而不是99%,因为:∑部分1%∞。而这“部分1%”就成为事故发生的祸根和必然,只有把“部分1%”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培训中得到解决才能实现“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同时使得培训和考试有的放矢。

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执行人员认识不够,不能把安全问题与工作业务进行有机结合,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做到有效实施和监督执行。对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不能做的、做得到的和没做到的划分不清,没有学习改进和持续发展的突破点。

二是行为的主动性不够,对制度和文件学习理解不充分,需要别人指点和不断敲打。造成工作职责不明确,目标不具体,措施针对性不足,解决问题不能举一反三。安全工作要实现“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让他人受伤害)”干好本职工作还不够,应了解上一步该干什么、自己应承担什么、该对下一步创造什么,充分沟通和协调。

三是对记录和证据收集不真实、不及时、不具

体。日常工作记录、总结评价和考核不充分,造成证实证据的支撑性材料的缺乏。我们要主动承担责任,必须建立在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基础上,文字是最忠诚于事实的,文字是永恒不变的演说家,它能始终如一地告诉每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就是文字的妙用。“谈”不如“看”,“看”不如“站”,“站”不如“记”,“记”不如“写”。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工作强调的是“您如何证明给我看?”而不是“您如何证明给我听?”四是“规定动作”完成情况不理想,没有对制度和职责有效分解,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连贯,不能进行有效封闭。大多数自身管理制度中明确要求的事情都没有追溯,有些不能完成的事情、似懂非懂的写入制度建设中来。形成自己划的圈自己不能圆,可以推理出其他相关要求的执行情况了。

三、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路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不可同日而语,安全管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

首先,领导干部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重在落实,贵在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实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执行的力度上。群众看干部,不仅看干部怎么讲,而且看干部怎么做。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人民群众最反感;以文件传达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以讲话落实讲话,人民群众最看不惯;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人民群众最不满意。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为虚名所累、不为私利所诱,在脚踏实地、崇尚实干、推动科学发展上当表率、树标杆,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为安全管理和生产贴上标签。真正做到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

第二、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到监管的职责,做好服务安全的义务。在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专家的知识理性,又要甘做全面安全管理的“自愿者”和“推广人”,真心诚意地激励先进帮扶后进,使得安全管理参照有标准、实施有路子、检查有依据、考核有度量。要求安全管理从业人员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戒虚、戒假、戒浮,求实、求真、求深,动真情、出实招、求实效,让广受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敢于担当、善于谋划、身先士卒、靠前指挥、真抓实干,务求科学发展的新成效,感受安全文化新变化新气象。

第三、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和先进工具,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安全管理应该统筹兼顾,倡导安全管理技术化,“人、机、料、法、环”数量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管理者有决心,参与者有信心。合理有效利用统计报表、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合规性评价、pdca循环等科学方法服务安全管理和生产;摄像、监控、警报等在仓储、银行、车间等广泛应用,牧羊犬不是运用运动能力来管好他的团队,而是带领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安全性评价是对安全基础进行的一次全面、综合的诊断过程,通过对不安全因素、特别是隐藏在较深层次的隐患和一些长期熟视无睹的不安全现象的挖掘,找出人员、机械、环境和管理各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找出这些隐患的危险程度并实现“量化”,使各级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安全现状和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心中有数,从而为制定各种预防事故措施、各项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和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提供依据。

第四、“树冠原理”的安全文化营造。任何文化都是继承传统优势,不断发展创新并在实践中检验有效,不断去粗取精,日积月累而来。文化驱使能使事半功倍,然而安全这棵大树要枝繁叶茂就必须保证根系发达,任何盆栽和移植的东西好看但不实用。形式主义对安全生产是极其有害的,从表面上看,形式主义很容易打出各种创新的旗号,造出各种各样貌似新颖的说法和各种各样看似开创性的做法,但由于缺少实际调查研究的根基和对安全生产深刻认识的把握,而让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付出的人力、物力甚至生命的代价。从本质上看,形式主义有损于党的形象,贻误党的事业,疏远的干群关系,工人师傅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那是挂在空档上转哩”,只闻其声不见其动。安全管理横如何横到边,纵如何纵到底还待有志之士数量化分解。

第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里疏导。安全管理与任何一门学科的不同之处是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太大了,随着时展,人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由,民主意识加强,同时也遭遇了多元化时代必然经历的价值观念的混乱和迷茫。在任何一项安全事故调查的背后,我们似乎忽略了原因分析中的心理暗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安全管理必须关注和意识心理是支配行为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关键因素。注重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真正找出需要帮助的人,并让他们乐意接受我们的帮助,从而确保安全持续有效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和应用探讨

电力企业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离不开的构成元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的实际运营状况将会对系统管理应用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面对较为激烈的市场发展环境,要想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能够提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控制力度,不断提升管理工作质量,从而保证电力行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对我国现阶段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改进措施,从而保证电力行业实现稳定运行。

[关键词]电力企业 计算机网络 安全管理 发展措施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也开始不断提升。[1]但是,其安全管理技术和发展现状相比较存在一定的悬殊,这就导致当前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运行面临较大的挑战,其安全性能逐渐下降。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若能够选择有效的管理技术,必然会导致电力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受到影响。

一、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应用管理现状分析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力行业运行发展速度,也为电力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在电力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安全影响因素,若不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排除,将会导致系统受到破坏、瘫痪等现象。例如互联网络中的计算机机在运行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入侵影响,导致计算机硬件资源或者信息系统软件遭到破坏,泄露行业内部发展信息。

电力行业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一些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进行管理操作时不能够按照具体的规定来实施,导致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质量受到影响。[2]整个行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个别电力企业没有意识到管理工作对行业发展的影响,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技术和资金加以支持,从而影响到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设备相对落后,导致很多病毒通过邮件实现传播。电力系统管理网络所设置的接口防火墙只是装配包过滤的一种规则,无法满足电力企业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工作需求,从而导致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需求无法实现。

二、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措施分析

(一)提升网络操作系统发展安全性

首先,要能够保证网络操作系统安全性得到提升,这样就能够保安证整个网络系统实现安全运行,降低外部不利因素的负面影响。计算机操作系统属于网络体系的核心所在,只有不断提升控制系统访问的安全性,才能够保证操作系统的稳定性不受到影响。[3]在运用操作系统时,管理工作人员要能够对网络环境进行相应的扫描和检测,并对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补丁和漏洞加以安装,降低系统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从而让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二)做好病毒预防工作

在互联网网络运行过程中,电力系统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诱发计算机出现病毒入侵的现象,因此,做好病毒预防工作显得较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降低计算机网络系统出现病毒入侵的几率,还能够让店里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实现安全运行,降低企业系统维护需要投入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影响下,强化病毒预防工作力度满足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所以,电力行业要能够不断提升系统管理运行的安全性,并将网络防毒工作和单机运行有效结合在一起,建立相应的网络防毒体系,避免病毒对系统造成危害。

(三)做好管理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我国现阶段电力行业系统运行中存在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管理素质相对较低的问题,个别企业在选拔管理人员上面较为随意,从而导致整体管理人员质量较低。例如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能够按照相关规定来实施,管理工作出现任何问题之后,只是一味地逃避和推卸责任;其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够熟悉操作程序的运行,导致管理质量受到影响。[4]因此,做好管理工作人员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他们应对系统故障的综合能力,提升责任意识。在电力企业计算机系统实现升级之后,要能够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认识力度,并对其技术理论加以培训,通过严密的考核来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考核不合格的管理人员强化管理力度,从而保证其今后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来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

结语

总之,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将会对系统运行产生直接的影响。安全科学的/!/网络环境能够保证电力企业实现更大的进步,降低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压力,从而保证企电力系统能够实现安全运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进行工程建设时,安全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工程质量,而且还能保证工程的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积极探索电力工程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新型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程在建设技术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完善了相应的运行体制,电力工程的建设以及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电力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电力工程建设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电力企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还打击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最近几年来死于安全事故的人员多达十几万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估量。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的核心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首先需要了解电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

首先,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在我国,电力工程中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由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他们缺乏必要的安全管理知识。另外,长期盛行于企业的老式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缺乏安全责任意识,一旦出现事故就互相推诿,逃避责任。再次,缺乏先进的安全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的对供电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在供电网络上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等等。总体来说,在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分红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处罚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新型安全管理模式探究

3.1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1)要坚持安全第一原则。这个毋庸置疑,建立安全管理模式理应以安全为核心。安全和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孜孜以求的两个方面,但是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忽视了安全的质量我们不能要,即使要也承受不起。只有安全保证了,谈质量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安全管理和保证工期的关系。做好安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程施工的进度,施工人员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因此在二者的关系中要坚持安全管理优先的原则。

(2)安全资金落到实处的原则。要做好安全管理,必须要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施工单位要将安全管理的费用落到实处,积极修建和完善安全设施,为施工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施工环境。因此,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将有关安全的资金用到实处,努力提高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3.2建立符合电力工程实际需要的新型安全管理模式

顾名思义,要建立安全管理模式自然是要以安全工作为核心。那么如何有效的解决好“安全”问题?这就需要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现论述如下:

(1)要对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进行严格要求。日常的电力管理工作具有重复性强的特点,久而久之就使许多电力工作人员犯上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电力运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仅仅凭个人经验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很多电力事故都是由于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和麻痹大意有关;有的电力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随意,违背了安全操作以及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从而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2)建立动态的安全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的建设中,施工人员的认识水平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候做好了一方面的工作而忽视了另一方面;有的时候没有认识到施工环境以及施工条件发生变化而仍旧采用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发生相应的安全事故。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要对整个系统的环境、设备以及人员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有机的动态的整体,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

(3)提高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由于风险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因此我们需要对可能发生安全风险的原因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积极探索相应对策,这个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团队的作用。在这个团队当中,工程的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工程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同时,还要对工程管理人员加强监督,才能保证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4)控制好各种不安全因素。不安全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二,物的不安全状态。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工作,需要工程施工人员在操作和使用设备时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和危险情况之后要及时加以处理,同时一定要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测和检修,做好维修和养护工作,有效的延长其使用寿命。

(5)做好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工作。在电力工程施工之前,要首先做好风险评估。评估的主要内容是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从收集信息以及以后的各个环节都要开展相应的预警工作,并建立完善的预警以及应急机制。风险评估结果出来之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有效的降低施工风险。电力部门还要做好应急管理工作,设立并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可以迅速有效的实施预案,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安全事故中,有些是由不可抗力的因素引起的,这个无法避免。但是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其中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各种复杂的因素。只要企业在安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是完全可以实现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的。

4总结

随着社会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工程也日趋复杂,给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不但必要,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对于增强电力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在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工作,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运用新的科学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管理论文: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

电子政务中的安全管理,应当分为两个层次:1个层次是从国家强制角度的安全管理,这就是立法以及制订相干的技术标准,由执法机关来监督施行;另外一个层次是利用系统使用单位本身的管理。从总体上看,应当在下列的几个方面斟酌电子政务的安全管理:1、电子政务体系中各层面上的安全管理;2、电子政务系统中保护的安全管理;3、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4、安全技术与产品的安全管理。

认证中心的安全管理问题

电子政务流动中,传统白纸黑字的认证方式已经不存在,网上的身份认证是必须的。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整个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的症结环节。

证书中心的任务是要解决下列的问题:一.身份认证服务。为进行电子政务业务的实体定义惟1的电子身份标识,并通过该标识进行身份认证,保证身份的真实性。二.数据完全性服务。保证收发双方数据的1致性,避免信息被非授权修改。三.不可否认服务。为第3方验证信息源的真实性以及信息的完全性提供证据,它有助于责任机制的树立,为解决电子政务中的争议提供法律证据。

所以证书中心自身的安全,是电子政务甚至所有网上流动安全的症结环节。必需解决证书中心应当由谁来建,怎么建,谁来管理的问题。因而,应当从立法的角度对于证书中心的建设与运管及责任与义务作出规定。证书中心建设的立项以及审批必需通过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部门,未患上到公安部门安全许可的单位不患上树立这样的认证中心。

证书中心所采取的技术,目前来讲已经经不是问题,但采用甚么样的技术,采取谁的技术这是个问题。证书中心必需树立在咱们自己的技术平台上,这是1个瓜葛到国家主权以及安全的问题,也应当从立法的角度予以明确。

证书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首要的,否则安全就患上不到保障。应当由公安部门对于证书中心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管,必需有严格的人员审查机制以及日常的管理机制。

保护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电子政务中的利用开发、系统运行、日常保护、首要装备保护等大都触及信息安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是高素质的人以及技术队伍”。

电子政务的鼎力加强,必然致使系统保护工作量的大大增添,然而目前的公务员队伍只有极少数的人拥有必定的计算机技术知识,有至关多的人不懂计算机,这是目前政府实现电子政务中极其凸起的矛盾。此外,从事业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些保护性工作全由政府部门自己包起来的做法也不妥帖。1方面政府会增大开资,而另外一方面,1个单独的政府部门也难以在某1领域内进行深刻的钻研,所以也不能更好地使电子政务事业患上到发展。而专业的保护公司,可依据本身的经济与技术实力,加大钻研的力度,可以更好地为电子政务系统服务,也会为政府节俭至关大的开支。但这样就会发生1个矛盾,即保护外包与信息安全之间的矛盾。

从政府的某1个部门,很难解决这样的矛盾,但可以从行政法规进行某种规定,从立法的角度来解决这1问题。对于这类从事所谓“电子物业”的公司进行相干的管理。从事这种服务的公司或者其他单位应当拥有下列的前提: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内部有较好的管理机制;所有的员工均在接受由公安部门进行的安全培训并在公安部门备案;由公安、服务拜托方(政府的某部门)以及受托公司签安全保密协定;受托方公司的每一1员工也要签相干的安全保密协定,知道自己应当承当的义务;公安部门对于受托公司委约的不按期的检查;制订相应的罚则。

安全产品的安全管理问题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是实现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技术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也离不开安全产品的使用,对于安全产品的管理应当在目前的水平长进行加强。

一.安全产品选择的管理

安全产品同其他计算机产品1样,也存在着安全漏洞、后门、隐秘信道等问题,所以在安全产品选择以及采购等方面要进行管理。应当有明确的规定,安全专用产品的采购除了了必需相符国家各方面的相干规定,如公安部的许可证,国家保密局对于触及国家秘密网络使用安全产品的规定等外,还必需选择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产品。

二.经销环节的管理

安全产品不同于网络产品或者其他计算机产品,服务是无比首要的。安全部系建设应当是个性化的,要依据用户的“利用”来制订完整个性的安全策略,并构建安全部系。对于于相同的行业用户,即便是有相同的“利用”,也要斟酌采用不同的安全策略。现在有1种做法,许多行业以及部门,为了降低费用,常常采用从上至下选择同1种安全产品。这实际上存在着1种弊病,行业外的用户袭击咱们可能会有较好的防护,但在行业内,掌握相同安全策略的人在不同的部门中会有良多。就会呈现,多个防盗门用的是一样的锁、一样的钥匙,而这样的钥匙且掌握在多个人手中。

这类依据“利用”来制订安全策略的方针,其实是树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不同的网络利用对于风险所造成后果的容忍程度是不1样的,应当基于风险分析患上出的结论来制订1个公道的安全策略。寻觅风险与安全投入的1个最好的平衡点,也就是说这类策略的制订应当是公道的。不公道的安全策略,不但挥霍了投资,同时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后期服务与进级。安全产品的售后服务是10分首要的,对于1般的计算机产品可能有备机、备份的数据、备份的系统,就能够完成1般的灾害恢复。然而,对于于安全产品的后期服务来讲,就不能靠单纯的备机来实现,除了非是硬件破坏。如果呈现如黑客袭击酿成的灾难时,安全策略的从新制订就是必须的.

安全管理论文:运输企业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

新余市汽车运输公司机安科廖玉青

[摘要]:本文阐述了安全长效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从六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让安全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正常生产提供保障。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正文]:安全管理是运输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和根本保证,可是,如何搞好安全管理,让安全生产更好地为企业保驾护航,是我们从事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所共同思索的课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能很好的得到落实,存在时张时弛的现象。笔者认为,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以制约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保证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真正意义上的贯彻落实,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时段的安全管理局面,发挥安全促效益,安全促发展的目的。本文从六个方面的安全管理机制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机制

首先要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入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请记住我站域名,企业要建立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领导、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使每个人的权利清楚,责任分明,权责一致。

从企业管理层到各基层到每个班组、每个岗位到每个驾驶员、每辆车都要逐级建立安全责任制,签订责任状,以确保责任制落实到个人,并要制订各员工各工种的岗位职责,确保安全生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不留安全隐患和监控死角。在安全检查、安全考核工作时,就能较客观评价各岗位安全生产工作和措施的到位程度,发现问题就能追究到具体的岗位和人员,整改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就更有针对性。

以我们新余公司为例,制订了总经理负安全生产总责,各车队车站负安全生产具体管理人责任,驾驶员和每位员工负安全生产直接责任的安全责任制。总公司与各车队、车站负责人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车队与司乘人员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车队班子成员还必须实行分别按车到人承包责任制,确保每一辆营运车都有人盯有人管;车站与例检员、“三品”检查员、出发车登记人员签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状,车站班子成员对上述人员实行按人分岗承包责任制。

二.建立健全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奖罚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考核才能保障落实。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制度就是要将安全工作的各项内容进行分解、量化,列入企业年度安全目标考核内容,制订考核标准、考核评比和奖罚办法,建立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就是要使责任人吸取事故教训,承担事故责任,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我们新余公司近几年就相继出台了《重特大交通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公务公营车辆行车事故处罚规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表》、《gps监控管理暂行规定》、《总公司星级服务考评实施细则》等,对事故责任单位、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对gps监控车辆的违章行为给予通报批评,并对相关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各基层单位对司乘人员、站务员,维修人员实行星级服务评比,总公司年终对各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检查考核评比,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且总公司每年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完善安全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建立安全目标考核、奖罚和责任追究制度,总公司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岗位职责得以实施,各项安全生产指标任务得以完成。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检查机制

上级有关部门经常对运输企业进行各类安全检查,企业内部也会对要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状况进行经常性的、突击性的或专业性的安全检查,通过安全检查,能及时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可能引起的各种隐患及时采取整改措施,以避免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安全检查制度包括很多方面,主要有检查方式,检查记录,整改措施和复查等。要保证检查的实效性,就应当深入现场,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1、检查基层领导对安全的重视程度,是否将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检查各岗位责任制、各工种安全操作规则是否健全完善,通过现场检查可以察看到员工操作行为是否正确;检查现场的工作环境、安全通道、安全标识及曾发生事故的部位;检查车上设施、车容车貌等等。2、要做好检查后的整改落实,对查出的问题,要根据责任区域责令责任人限期进行整改,并复查整改情况。改进落实是安全检查中最关键的环节。

四.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

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和最终归宿,其它各项机制的目的都要落实到现场管理中,其作用最终要在现场管理中得到体现,现场管理好坏是检验各项机制落实情况的最终指标,可以说,现场管理机制就是将其它机制应用于现场的过程,企业建立健全现场管理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现场管理的内容

现场管理制度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车辆方面来讲,主要包括健全车辆例检制度、应班发车登记制度、“三品”检查制度等;从企业整体角度来讲,现场管理包括健全安全消防检查制度,班组管理制度、车辆发班管理、车辆回场检查、

gps监控管理制度等。现场管理可以采取多种形式:①车队长跟班指挥,他们对本单位各方面情况都非常了解,在现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班组管理、班组长担负着现场生产和安全的双重作用,直接担负现场安全检查贯彻的程度、隐患整改的责任,是安全管理最基本的组织者。③驾驶员和员工的自我保护,驾驶员和员工可随时发现和消除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或向领导汇报、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④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职能部门的现场检查和督促检查,可及时发现安全管理中的不足,督促其改进工作。

五.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1、安全教育和培训是获得安全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最基本手段,我们运输企业都已经把对驾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学习作为一项制度订立下来,目的是让驾驶员及时掌握有关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达到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企业的安全管理规定,树立“安全第一”“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

2、同时企业要建立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机制。通过对各岗位员工的安全教育、规范与引导,逐步形成共同信守的安全基本准则、信念和安全价值观以及安全行为规范、安全态度、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规范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和行为,构建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教育培训的形式,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①驾驶员的安全学习教育,是运输企业安全教育的核心,要结合驾驶员的职业特点,思想动态及工作环境等方面做有针对性的教育②员工刚进入企业上岗前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存在的主要危险源,防范措施等。③岗位教育,企业要加强以岗位为主的安全教育,特殊岗位工种必须严格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④召开班前会,班前10分钟,根据当班安全生产的具体情况组织学习和进行指导。驾驶员发班前的安全督促和叮嘱,针对性比较强,日积月累,能够提高他们安全意识和安全隐患处理能力。⑤事故分析会,发生事故后必须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召开事故分析会,并对事故进行通报,其中一个不放过就是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⑥安全宣传,宣传是制造舆论环境的主要手段,安全宣传可以通过张贴标语、橱窗、板报、广播、电视等形式,还可以通过举办安全学习班,安全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形式进行。通过健全的安全宣传机制和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人人讲安全,时时要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

六.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机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重特大交通事故,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企业正常的工作程序,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重特大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同时还要建立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运输安全和旅客的及时疏运。企业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预案的培训、演练,并要对应急预案及时进行修改完善,使预案与实际情况相符。

总之,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不能靠简单的方法做好,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靠先进的科学装备和科学的管理,对这个系统不间断的完善,并要持之以恒,重在坚持,为企业效益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安全管理论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短板定位和补强研究

从安全到公共安全,再到城市公共安全,逻辑上应该是一个由宽到窄的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这个人口、建筑物、各类活动密集的聚居模式出现后,这个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在城市发生的,不在城市发生的,发生在空中的、水上的、实体空间的、虚拟空间的各种风险,构成了对城市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研究自然顺应了这一特点,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分散化的特征。限于篇幅和主题,本文不对大量文献作综述性概括,只沿着全过程管理的路径做一初步审视,提出深化的方向,更深入的研究留作日后展开。

一、对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的简要回顾

城市公共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相应的,城市公共安全的相关研究涵盖了概念研究,如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水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体系建设,包括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支撑体系、应急体系、保障体系等;规划管理,包括风险源定位、排查、分布、优化、隔离、监控等,以及由此衍生的聚焦某一环节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支撑的各类研究,还有人防、技防、物防、犬防等手段的运用研究等。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产业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方兴未艾。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根据兰贵兴的定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就是城市政府及社会为预防和控制各种重大事件、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或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和因应策略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政府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而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市民个人则是不可或缺的参与主体。[1]

保障城市公共安全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防患未然,使公共安全事件不发生、少发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进行研究和防范,并从时间和空间上安排和准备、加强管理,从而控制和降低城市风险;[2]二是及时的应急管理,也就是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城市正常运转。因此,从内涵上来讲,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包括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两部分。日常管理的重点在于查明风险、消除隐患、消灭诱因。应急管理的重点在于编制预案、充分演练、巡查检验、及时反应。

二、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评价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已经进入了法律有依据、机构很健全、体制很顺畅、体系很完备的良性阶段。

(一)我国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无以复加

如果从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看,我国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已经达到顶峰,无以复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快速的立法进程。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进行了修订,200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日常管理由《安全生产法》来保障,应急管理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相对我国立法、修法十分缓慢的进程,这两部法的出台是十分顺利和快速的,足见立法机构和中央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之高。二是依据两法中央政府确定的地方一把手安全责任制。每当一次安全生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一把手都是亲临现场指挥,而且成为媒体报道的头条,重大事件中央还组成工作组现场调查,有些情况国务院总理、副总理还要亲临现场指挥并慰问。历次火灾、水灾、地震、沉船、爆炸、滑坡、井喷、透水、踩踏等事件,一把手承担安全责任而辞职或被罢免的并不鲜见。

(二)安全生产已经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

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事业单位到社区,各级各类的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已经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而且是大部分由主要负责人兼任单位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行业管理组织还设立了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制度、安全员联络制度等。如原建设部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类建筑企业的安全员联络制度,可以做到从上到下、从政府到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到人。日常工作中我们每个员工、家庭成员经常收到安委会的各类提示,包括交通、用电、用火、用气、防盗等。

安全评价通过危险性识别及危险度评价,客观地描述系统的危险程度,指导人们预先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系统的危险性。目前安全评价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分别从风险因素、灾种、环节和过程等多种不同的角度构建了安全风险评估体系,[3]已经成为安全生产的约束环节。

(三)从上到下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我国正式建立应急管理体系是从应急预案编制开始的,2003年我国战胜SARS疫情之后启动了全国性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为制定预案出台了《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要求预案编制要做到纵向贯通行政和各类组织层级、横向覆盖行政和社会层面。在国务院的指导下,全国制订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涵盖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4]

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我国以“应急预案、法制建设、体制建设和机制建设”为核心框架的应急管理体系。国务院办公厅设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各级地方政府相应成立了政府办公厅内的应急管理办公室。以北京为例,2005年4月25日,北京市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突发事件应对工作。2006年底,市专项应急指挥部体系建设完成,绝大部分街、乡、镇和社区等都建立了应急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当然也有其他形式的机构设置,如深圳把相关四个局合并为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市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 既然各级领导和各层各面高度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又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人祸或是应该控制而

没有控制的事故或灾害局势呢?吉林爆炸、昆山爆炸、天津爆炸,北京踩踏、上海踩踏,克拉玛依剧院火灾、哈尔滨仓库火灾、上海高楼大火、央视大火,北京淹了、深圳淹了、广州淹了、武汉淹了、济南淹了,东方之星沉了、湖南邵阳渔船沉了、西沙渔船也沉了,广州九江大桥塌了、湖南凤凰大桥塌了、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塌了,这说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肯定还有重大领域或者重要环节没有触及。我们的系统研究认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不断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基础薄弱和过程管理脱节。管理基础薄弱是指整个社会对城市的认识不深入,对城市的运行规律不熟悉,对城市功能属性和空间属性没概念,对各类功能包括基础功能和衍生功能的作用机制不了解,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危险和风险诱因的漠视,既不避也不管,任其恶变。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展开论述,可参见《现代城市综合管理的本质、功能与体系再认识》一文。[5]而过程管理脱节,可以反映在安全生产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多个环节。 (一)各级领导对城市公共安全很重视,但如何重视、重视什么没有细化

各级领导的重视体现在会议和文件,召开会议传达精神,文件部署措施,但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如何重视、重视什么往往没有细化。从安全生产的角度看,因为绝大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是兼职机构,安全意识和管理行为落实在日常工作中,开不开会、发不发文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会议连连的工作方式下,没有时间思考哪个环节更应该引起注意。从应急管理的角度看,大部分“应急办”作为内设机构设在政府办公厅,平时迎来送往,每天脚不着地,忙个不停,哪有时间思考风险和危险的发生规律?如果没有一个全日制专家团队和系列的专门研究支撑,应急办很难判断危险来临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也就难以判断启动应急响应的确切等级。

也就是说,无论事前事后,政府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很高,但面对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单用战争年代的死命令、军令状是难以确保城市公共安全的。会议和文件传达部署了,不能跟上具体的落实措施,或者落实上错位缺位,加上一定程度的侥幸心理和短期行为,很多没有取得避免灾害和事故的明显效果。类似的事故此起彼伏就是例证。

(二)公众的安全意识淡薄,危机宣传还有很多空白

社会公众是防范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重要力量。城市社会蕴含大量危机因素,不被认知很容易诱发或衍生事故和灾难。但政府在公众危机意识的宣传教育、行为引导等方面往往是面子工程,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热衷于安全宣传的社会组织又缺乏经费维持义务宣传,应该宣传提示的领域缺乏经费投入,由此造成了我国城市市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没有规则意识,对公共设施的使用缺乏常识,对公众安全缺乏起码的认知,遇到公共安全事件缺乏必要的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能力。如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住所、工作场所附近是否有避难场所,很多人在盲道上停车甚至建临时构筑物,很多人不知道在加油站打电话很危险,很多人不知道遇到火灾应该匍匐逃生和用湿毛巾捂嘴,很多人过马路与机动车抢行,很多高空作业的人员仅凭一条纤细的绳索维系安全,很多人不按规章乘用自动扶梯。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虽然警察一直在维持秩序,但几乎没什么效果,人群依然继续向前,对风险的集体无意识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不足,监管流于形式,评估成为赚钱工具

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与评估是保证城市运行安全的基础。在有效的风险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是公共安全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前提。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遍布城市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安全监管需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地全覆盖,这个工作不需要低成本运转,因为市民个人没有专门知识和专用设备加以鉴别,例如普通人没有办法分辨牛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日常吃的生姜很难辨别是否浸过福尔马林,空气质量凭感觉难以识别是否有害健康,不一而足。

当前风险监测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是程式化和工具化,前者表现为简单套用,脱离针对性分析,管理者看到报告就盖章,编制者交了报告就完事儿,走个程序罢了,后者表现为编制者为了经济效益,把评估报告作为赚钱的简单工具,评估的科学性被抛之脑后。加上技术手段的落后以及人力资源投入的吝啬,整个风险监测与评估的效果很差。每次事故发生后都有大量的质疑,安评哪去了?安监何在?就是很好的佐证。

(四)应急预案抄袭和部门化现象严重,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于2003年抗击SARS之后,在三个月内完成了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应急预案编制。这就应了“萝卜拔了不起泥”的俗语,抄来抄去,连灾害种类都抄了去,响应模式大同小异,经过多次大灾和事故检验才有所调整。目前仍有部门化和形式化的问题,对部门协调配合、资源信息共享、指挥平台统一有要求,没落实,遇到事件踢皮球。这次天津爆炸事故前几次新闻会就能让人有此猜测。如果把企业的应急预案与当地政府的应急预案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更多值得协调的环节,可操作性可想而知。

(五)应急演练按照规定次数执行,但流于形式、装备储备作秀演戏

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部门配合协调、物资设备完好程度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社会公共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可惜的是,很多演练强调演练本身效果的完美,不愿暴露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前打招呼,使演练参与者有了准备,最后变成了一次彩排,真正的演戏作秀。有的学校被定为演练示范校,专门迎接参观和参与接待,对该校的学生培养应急意识有一定帮助,但对扩散安全知识和培养社会应急意识的作用十分有限。避难场所本该存有与设计人数和容留时间相匹配的物资储备,但一些过期食品、残次品出现在这样的地方,更有一些地方电力和供水无法保障,或

出现清单与实物不符,并缺乏定时检验检查的现象,一但发生天津爆炸这样的事故,周围避难场所根本无法启用。 (六)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地方首长的重视程度,但也出现了因噎废食的现象 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了地方首长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视程度,但也出现了因噎废食、百分百确保安全的倾向。影响最大的应属2012年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该事故发生在陕西省延安市境内的包茂高速公路上,一辆宇通双层卧辅客车和一辆装有甲醇的罐车追尾,导致客车上的36人死亡。该辆客车是一红眼班车,意思类似铁路的夕发朝至列车,只不过由卧铺大客车运行在高速路为主的两地之间,很受一些暂时没有高铁或动车链接的城市间乘客的欢迎。事发之后,为了达到百分百安全的目标,省长当即就表态取消省内省际所有红眼班车,最后不仅陕西省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也被交通运输部借鉴,要求大客车夜间不能上高速行驶。该事故不仅牵出了“表哥”杨达才,还让国人体会了因噎废食的典故。结果是很多旅行团为了顺畅搭接航班,长时间夜路奔波在国道上,经常引发参团游客不满,这也是国务院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吧。类似的因应之策不少,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四、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补强措施

(一)夯实基础,把握城市运行规律,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细化为全过程环节研判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就是因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忽视造成的。夯实基础是指提高管理者对城市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没有对安全事故依托物的深入了解,防范就无从谈起。城市运行涉及的部门多、层次多,易发危机的环节多,主管部门必须始终保持对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一切因素高度警惕,不断引导科学研究,对可能引发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因素实时监测和预判,把各级领导对城市公共安全的高度重视细化为全过程环节研判,把问责机制和责任环节一一对应,增强防范的针对性、持续性,避免盲目性。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管理人员、专家对城市中各运行环节存在的各种可能风险隐患进行排查、筛选;合理配置人员、设备、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和办法,将各种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限定在可控范围内。要认真分析既往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原因,包括事前防范的长处和短板,事中处理的到位与缺位,事后救援与安置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等,及时调整目前的工作方式,改进预防和演练的工作内容和形式,使重视落到实处。

(二)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强化依法处罚的教化作用,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

城市公共安全教育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主要是因为我们刚刚进入城市社会,对城市的运行规则不熟悉,快速城镇化使大量农民进入城市,而农村和城市的生活习惯差异大,更加大了适应城市社会的难度。一方面要潜移默化,从幼儿园开始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让孩子们掌握大量的公共安全知识,进而影响家庭。另一方面,要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中国公民法不责众的心理强烈,必须通过大众媒体,包括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手机、网络等传播媒介,运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宣传,让城市居民公共安全知识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威胁公共安全的个人行为高额处罚。酒驾入刑就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如果把应急车道占用入刑,这类堵塞救命通道的行为必将大大减少。

(三)安全监管和前置许可必须落到实处,与反腐败紧密结合

我们说安全大于天。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地方领导一把手全责,这些都不为过。但是,老百姓看到听到的却是一个个安全事故、一批批有害食品,甚至怀疑政府有没有作为。其实我们不是人手少,也不是检验检测设备不先进,而是机制设计出了问题,监督机制和惩戒机制的设计无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对于产品,抽样检测和送样检测肯定不代表全部,抽样检测还可以有一定的可信度,送样检测一定是投其所好或有权钱交易;对于服务机构,一次性核定资质,任由机构把关,会有很多漏网之鱼。另外,这样的监督机制无法扩大监督面,通过举报机制和惩戒机制的配合,才可以扩大监督面,变机构监管为社会监管,形成全覆盖、无缝隙的安全监管局面。惩戒机制的配合在于使用重典,也就是发现安全事故和事件,当事人承担难以想象的重责,美国一个公司违法可以罚款200多亿美元,深圳汽车违章罚款1000元人民币还引起舆论关注,这不利于法律重典的引导和治乱作用。反腐败让大家看到了对以权谋私的严惩,但对食品安全的责任人还没有重刑加以引导和威慑。对天津爆炸事故的直接责任人严惩已成定局,但在规划环节、安评环节、环评环节负有责任的人员也用酒驾入刑的思路绳之以法,这样的悲剧至少会少得多!

(四)应急预案应该尽快梳理完善,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以上提到的爆炸、塌桥、淹城、沉船、大火灾害绝大部分发生于2003年启动第一轮应急预案编制之后,换言之,很多省市和企业的应急预案都经过了事件检验,已经有可以提升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基础。建议在灾害种类、风险分级、联动配合、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一指挥等方面梳理修订。

灾害种类应把可能的恐怖袭击和有组织的公共安全事件纳入,并依次进行风险分级。美国新奥尔良飓风之后进行的风险分级,把恐怖袭击、化学爆炸等列为最高等级风险。联动配合应该作为应急预案的重要内容,无论是部门预案还是企业预案都必须把医疗、交管、通讯等的配合作为基础。另外,应特别强调把安全和应急管理专家支持纳入预案。信息互通、统一指挥平台的建设和使用都需要一定时日的统筹,但却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应予高度重视。

(五)应急演练要增加次数和覆盖度,提升整个城市社会的实战能力

城市公共安全教育要自始至终贯穿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最有效的行动就是随机实战演练。结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的公共安全和应急反应培训,通过实践演练,检验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覆盖面、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提高可行性。在此过程中,优化调整安全提示、避险标志、引导标识的位置、大小、明暗、颜色等,增强实用性。改变很多场所

只满足于有无标识、有无灭火器的状况,强化遇火匍匐逃生有导引、人多拥挤可见标志、任何起火位置都可以便利拿到灭火器的基本要求。培养自救能力和把有限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的互救意识。美国在新奥尔良飓风之后频频启动应急预案检验,确保任何位置和任何层级的应急管理人员及时反应,值得我们学习。 (六)细化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权责一一对应,真正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安全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目的是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不是为了责任而责任。要避免因噎废食和难以确责的尴尬局面,就必须认真分析城市运行的条条块块,全过程管理的各个环节,把责任落实到环节处,细分到每一个责任人。上层安全管理者有权根据形势需要调整具体管理措施,避免城市公共安全事故出现和促进应急管理的切合实际。香港曾发生黑色元旦事件,它催生了香港一整套安全防范体系的出台,落实到日常管理中。例如,港铁在繁忙时段采用人流管理措施,包括间歇性关闭部分入闸机,安排更多的职员在月台上不断提示乘客排队。可见,把责任追究延伸到日常管理中,才能提升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能力。权责对应不是事后追究,而是权责履行在日常管理中。

安全管理论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以及对策

1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规避和解决,而实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则主要在于下述几点:首先,要以施工安全管理为途径来确保工程能够在安全的条件下有序开展,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次,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隐患,能够提高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系数,保证工程工期;最后,通过强化安全管理意识,使作业人员能够遵守相关的工作标准和流程,降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构建安全、优质的工作环境。

2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目前,在电力行业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其中管理权责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比较突出,从而造成电力工程中存在很多隐患,各种小事故频发,对构建安全的施工环境极为不利。虽然这些安全事故发生离不开客观因素,但主观方面对安全管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则是大部分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部分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在思想上比较忽视,也有部分管理人员走形式、走过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不细致,导致作业人员在工作中出现违规,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企业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不过有些管理者为了片面追求效益而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由于安全管理工作需要耗费一定的投入,但安全管理工作对企业所形成的效益是无形的,且通常不被人发现,因而对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往往阳奉阴违,只注重外表而没有进行深化;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在思想上比较浮躁,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对现场施工的情况并不了解,也就无法更加准确的把握可能存在安全问题的关键点,甚至出现“瞎指挥”的情况,导致施工安全管理产生非常不利的负面影响。此外,电力企业的员工受到各种社会舆论的影响,也会产生思想懈怠的情况,对待企业和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在各自岗位上无法独当一面,而是消极被动的工作。而这些情绪表现在具体的工作中,则使现场施工不符合规定和流程,对于各种安全检查工作存在很强的抵制心理,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对安全施工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导致一些本来可以避免发生的安全事故。在事故发生并追究责任时,有些人已经将这种错误的操作规程认为是“应该的”、“合理的”,长久形成的错误意识使人们在工作中更加麻木,从而极有可能导致更大的安全事故发生。

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3.1强化安全意识

在安全意识的强化方面需要注重下述几点:首先,需要对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在电力企业中,无论是领导层还是管理层,都需要提升安全意识,使安全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和实施;其次,要加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电力企业在工程建设中,施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需要努力吸引专业人才,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通过这些人才的专业化知识和能力来提升整体的作业效率。同时,要拓宽引进渠道,并且对人才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将专业人才的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尤其是在施工安全方面,要通过专业化水准来规避一些常见的安全风险。此外,对于安全培训要进行一定的考核,甚至可以与个人绩效挂钩,从制度方面来提升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最后,要构建更加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

3.2强化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是电力企业的项目施工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一切管理工作最终都需要在现场管理中得到落实。对于现场管理而言,首先要对现场的材料实施有效的管理。对于施工材料的渠道引进必须要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同时这些施工材料也要符合相应的安全质量标准,对材料的验收工作要严谨细致,对于不符合相关规定的材料要及时更换,避免出现由于材料原因而引发的安全风险。在现场管理中,对于材料要进行合理的保护,做好防锈防污等工作,确保材料质量不发生损坏和变质;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关键节点的管理。要严格贯彻和落实工序验收制度,通过细致的检查来规避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同时对于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材料或工序要进行认真比对和认证,避免对后期施工产生影响。以往的安全管理多为事后管理,而这显然不能满足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需求,因而需要采取事前管理与事中管理的模式来提升管理的效果,从根本上杜绝安全隐患,为现场施工创造更加安全的施工环境。

3.3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电力行业本身就是高危行业,因而对于安全责任管理必须要进行强化,使之能够明确各自的责任,并且要将这种责任进行细化,使之能够在每个人身上得到落实。通过这种精细化管理使各种责任都能够在每个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身上得到体现,从而更加使责任的针对性更加明确。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对于安全绩效较为突出的员工,不但要在经济方面实施奖励,同时还要提倡精神方面的奖励。而对于由于人为因素导致安全风险发生的情况,如果对企业造成损失,则要在其安全绩效方面有所体现,减免其相关福利待遇,情节严重者要对公司损失悉数赔偿。通过这种有效的奖惩制度来增强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极大的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安全管理与安全施工的热情。

4结语

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等问题,必须要转变思想,对安全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采取更加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得到提升,将安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更加完全的体现出来。

安全管理论文:加强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

其安全状况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有效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体系,对高校及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公寓安全管理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因此学生公寓的安全成了当前高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学生公寓有关的安全工作主要有消防安全、治安管理、卫生安全、政治安全和交通安全工作。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多数时间在公寓内。高校学生公寓存在许多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消防安全隐患。近几年。学生宿舍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各种电器越来越多,加之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别学生的生活习惯也差,造成学生公寓“险象环生”使学生公寓的消防安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12月,交通大学女研究生楼失火,原因是使用热得快烧水,离开后忘记拔掉电源,水烧干后自燃引发火灾。

防范火灾是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校校园内各种刑事案件呈现增多的趋势。公寓周边社会黑恶势力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治安状况堪忧。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公寓内贵重物品被盗等等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个人信息的泄漏,不法分子利用电话、网络、手机诈骗更是屡屡得逞。

脏衣服堆放很长时间不洗;有的宿舍内一次性饭盒、饮料瓶成堆,卫生安全隐患。学生宿舍的卫生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很多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早晨起床后不开窗通风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在人群高密集的学生公寓很容易形成流行性传染病。近年来,学生入校后进行的体验数据显示,乙肝、肺结核患者有增多的趋势。高校虽然进行了严格的体验,但病情轻微的仍然留在学校,给其他同学埋下了卫生安全隐患。

学生在宿舍内经常接到散布反动言论的电话,政治安全隐患。西方敌对势力和分子始终把高校学生作为争夺的对象。学生公寓区附近有不法分子发放反动光盘、传播反动思想,加上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如不引起重视,会影响到学生宿舍的安全稳定。

高校学生公寓的交通安全问题不是很严重,交通安全松懈。相对来说。但也因管理不严存在隐患。学生生活区内如食堂、商店,车辆进出频繁而又没有设置交通标志;有些学生骑自行车在学生公寓区乱闯乱撞,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还有部分高校基建施工车辆也在生活区穿行。

许多高校在学校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这些安全问题的存在与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安全制度不全、基础管理薄弱有关。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学校内外部环境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经验,安全工作一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在加强改革,大力进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同时,学校学生处、保卫处等有关部门如何与高校后勤服务部门齐抓共管搞好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改进的新课题。

二、构建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

学生公寓在服务与育人方面承担的任务日益增多,随着高校学分制的推行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公寓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一家庭,第二社会,第三课堂“[2]但我必须清醒地看到公寓的各项职能要想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以公寓的安全稳定为前提。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是最根本的利益和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构建公寓的安全管理体系必须牢固树立以生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

(二)防治结合。

学生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无论哪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当前学生公寓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受损害的都是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工作中,一方面要对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予以坚决的打击,另一方面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和安全教育,及时整改隐患,堵塞漏洞,有效防止盗窃、火灾、中毒、交通事故的发生,尽量避免学生利益受损。

(三)党政领导。

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将学生公寓转到后勤系统管理,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因此,一些党政领导把学生公寓简单地看成是后勤系统的一个普通部门,忽视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马家爵事件”等一批恶性安全事件的发生,给高校的党政领导敲响了警钟。加强对公寓安全工作的领导,学校党委和行政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必须把公寓安全建设作为学校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列入工作重点,摆上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

(四)安全 文化建设。

存在于集体和个体中的种种素质和对安全的态度、方法的总和[3]公寓安全文化是公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通过公寓安全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从而促进公寓管理。要把公寓安全管理寓于公寓文化建设之中,把死板的条条框框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规范的管理和教育。发动学生参与公寓管理,让他管理中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公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形成互动的管理模式。

三、公寓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健全公寓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代表学校全面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安排部署、监督检查、总结评价等工作,做好公寓的安全管理工作应当成立由公寓管理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学生处、各院系共同构成的组织体系。要明确各部门在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与权限。保卫处是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能部门。保卫处要把学生公寓的安全工作放在全校安全工作的重要位置。此外,应成立学生安全自律组织,主要承担自我管理和信息反馈任务,充分发挥安全保障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公寓管理部门定期与各院系、学生处、学生会等沟通,虚心听取他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存在矛盾和问题,通报学生宿舍管理方面的工作情况,争取得到最大范围的支持与理解。各方面的协助与监督,会使公寓安全管理工作更科学、更规范。

(二)完善公寓安全制度体系

建立和完善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制度是做好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基础。高校学生公寓日常安全管理一般应有以下制度:

学生公寓安全用电制度》学生公寓防火防盗须知》学生公寓治安保卫制度》学生公寓安全守则》学生公寓电梯运行管理办法》学生公寓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学生公寓值班服务制度》学生公寓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等。

(三)加强学生公寓安全检查

加强对学生公寓安全检查力度。学生公寓的安全检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公寓管理员日常巡查、值班员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每日水电巡查、学生寝室查房、重大

节假日安全检查等。检查可采取普查与抽查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安全检查制度。一般检查和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等。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日常检查责任到人、工作到位,空间上不留死角,时间上不留空白。要建立公寓安全管理的监督机制,负责此项工作的主要领导要深入基层对公寓安全进行抽查,要定期听取一般公寓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意见。

(四)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安全管理基本技能,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寓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培训内容包括防火、防盗安全知识培训、公寓管理值班操作规程、学生心理常识辅导、现代管理设施与技术运用培训、应急预案演练、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培训、紧急情况逃生与自救常识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学生中全面普及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使学生居安思危,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强化保障设施。

用一流装备确保公寓安全。工作中要对常规安全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与更新,加大公寓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主要包括:消防器材的检查与及时更换;消防通道的畅通、电器设备的检查、维护与保养;寝室门锁、家具设施的检查与及时维修等等。同时要注意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手段,例如使用安全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安装安全监控系统;安装自动报警装置;建立现代化的消防监控系统;配备先进的通讯设施;安装计算机网络过滤系统;安装门禁系统等。

(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

应对不及时,突发事件是影响公寓安全的重要因素。措施不得力,极易造成混乱局面。建立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可以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把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紧迫性的特征,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应当遵循积极预防、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妥善处理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明确职责、齐抓共管的原则;要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建立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突发事件的特征及处理原则,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处理突发事件的校、院(系)组织网络和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安全管理论文:浅谈中转站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浅谈中转站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安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如何应用科学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做不好,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我们需要研究探索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传统安全管理以往安全管理工作大多数采用传统安全管理,与现代科学化管理方法相比存在明显不足.传统安全管理的着眼点主要放在系统运行阶段,一般是事故发生了,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调查结果修正系统,这种模式称为事后处理模式.由于存在许多弊端,致使事故不断发生.而科学化管理工作着眼点是预先对危险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变事故处理为事先控制预防为主,关口前移防患与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化科学管理取代传统管理已是事在必行,现代社会要求必须从传统安全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同时,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和秩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使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真正成为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

当前,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已明确了将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的普查、辨识、评价、监控与预警列为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中心任务之一,国家加强了用行政、经济和科技三种手段结合起来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辨识与监控的力度。而对于在用的企业装置和设施来说,则必须对危险源和隐患实施辨识、跟踪、检测、评价、监控和预警。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的安全监控近年来越来越被各级领导重视而提上安全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而重视对危险源和隐患进行监控预警,就应采用高新技术手段实施各种监控预警措施,变事故处理为事故预防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随时发现隐患,随时进行排除,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牢牢掌握安全管理的主动权,从而把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中转站是采油队的“心脏”,如何确保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是摆在每个员工面前的一个课题。南六六中转站经过21年的运行,根据在工作实践中的探索和尝试,总结经验,得出风险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人、设备和环境。

我们首选对人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认真分析。一是中转站人员多,技术素质参差不齐,出现故障后,个别员工不能及时处理;二是一些员工责任心不强,交班时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对已存在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三是个别员工对交接班时该交接什么,交接点项等不清楚。由于交接班不清,出现故障后,分不清责任,相互推卸责任现象时有发生;是在巡检问题中,因每个人的技能和经验不同,巡检标准质量就会有所差异。这些问题是我站的“人”的风险。其次,是所处环境的风险等级不明确。再就是设备,我站是个老站,部分设备陈旧老化,给生产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为此,我们针对不同风险源点,分层次、分阶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整改措施,通过将各项工作做细做精,实现安全的有效性、长效性管理。

一、突出人本管理,强化基础,规范制度

为了能够使交接班规范化及在巡检过程中将所有的机泵设备和仪表都检查到位并达到标准统一,制定了中转站交接班规范脚本,并自己录像,编辑了长达二十多分钟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的声像教学片,制作成光盘。员工通过观看学习,在交接班时知道应该交接什么,交接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对出现的故障知道该如何处理。另外,由于在运行过程中,为保证液面平稳而进行的调整,阀门的调节情况、仪表的运行情况都直接影响到下一班的管理质量,因此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九不交接”,即:劳动防护不到位,不交接;上下班人员不在场,不交接;上班遗留问题交待不清,不交接;点项检查不全,不交接;物品摆放不规范,不交接;值班数据、记录填写不全,不交接;岗位卫生不合格,不交接;消防设备不齐全,不交接;交接班未签字,不交接。通过制定“九不交接”制度,明确了各班的责任和权利,使每名员工都能按标准进行交接,从而确保了交接班质量。经过几个月的实施,全站员工一致认为:虽然交接班工作有些麻烦,但岗位员工责任清、问题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重在具体落实。首先从细节深入,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以安全文化做引导,强化安全教育。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引导员工围绕生产岗位的实际,强化遵章操作,学习岗位操作知识,讨论岗位存在的风险因素及消除风险的方法,开展以“我的身边无隐患”、“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等内容的演讲活动。其次是通过强化岗位练兵、岗位轮换制度及开展事故演练活动等,来努力提高员工技术素质,使每名员工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关键时刻果断采取措施,提高了防控风险的能力。

二、探索实践,创新管理方法,制定有效的应急预警方案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重大工业事故未能得到有力遏制,国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如:1993年深圳"815"事故,由于化学品泄漏引起混装物爆炸,造成高达2亿多元的经济损失。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627"事故,由于储罐泄漏引起爆炸,死亡8人,燃烧区域达6万多平方米。1998年3月西安市发生的液化 石油气罐区特大燃爆伤亡灾难性事故等。国外发生的如:1991年法国巴黎的大型油库因泄漏发生燃爆事故,造成9名消防队员丧生。1996年巴西圣保罗液化天然气泄漏引起强烈爆炸,造成了至少39人死亡、近500人受伤。我们江苏省也曾发生了1993年金陵石化南京炼油厂火灾事故、1997年扬子石化燃爆伤亡事故等重大事故。

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是由危险源或隐患导致或引发的。人们常常提到的危险源和隐患其含意并不完全相同。危险源是某种危险的根源,一般是指客观存在着某种可能导致发生事故、伤害、损失等事故后果的有关危险物质或能量,并且其数量超过了临界值。这些往往是事故或灾害的基础原因或间接原因。而隐患则是隐藏着的祸患,一般是指存在着某种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管理上的缺陷。这些往往是发生事故或灾害的直接原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自动化程度、材料与工艺的革新都导致危险源和隐患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导致事故模式不断翻新,导致灾害规模不断扩大,事故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对各种事故所采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安全技术在其中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故不可能杜绝,安全技术的发展也永无止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是人类生产活动中事故与安全的形象写照。

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事故或灾害的发生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其酝酿伊始直至临界状态呈现,都有端倪可察、朕兆可寻。这’端倪’与’朕兆’便是危险源的安全状态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大多数是可观测的,有些还是可控的。

中转站作为集油、气、电一体的高危场所,每个部位有其不同功能和风险,且项项部位紧紧相连。如何在管理中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方法,使员工对中转站既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又能容易掌握个部位的标准,对相应的预案做到心中有数,还能规范员工行为,强化员工岗位责任心,使员工由他控变自控,从而形成由他律变自律的安全文化,在这样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中,通过提高责任意识、工作质量意识、执行规范意识来确保安全生产。为此,中转站作为一个由若干干部组成并且各部位之间都有连续性的系统,将每一个部位或环节都按质量执行标准去管理;将每一个部位都根据其容易出现的隐患相应地制定削减预案;将每一个部位都要按其风险类型不同,划分警示级别;将每一个部位巡查情况要有时间监控,每检查完一个部位,应知道下一个关联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部位。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才会提高员工安全预控能力,促进中转站安全平稳地运行。

根据以上综述,我们结合以前制定的《中转站交接班规范及事故预想》制定了《点项风险控制法》即:站内泵房、罐区的所有设备、仪表等检查部位分为26项检查内容、145个检查点,根据不同部位,明确了不同的风险等级。每一个检查部位都含有若干个检查点和相关的检查标准和事故预案,对于每个检查点,我们都制定了相应的检查细则和标准,要求每名员工在检查过程中都按统一标准进行检查。

另外,我们按《点项风险控制法》将各类事故处理步骤由经验转化成文字,进行文本化管理,并制作了HSE点项检查牌,见(图1)做到“五确定”即:检查时间确定,检查点确定、检查标准内容确定、风险等级确定、事故削减措施确定。使每一个点上都有相关的事故预想和削减措施,让措施从书本上走下来,落到现场,做到出现故障后,在每一个点上都能找到处理办法,从而提高了处理故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于此同时,还通过应用新技术安装了巡检器,确定巡检时间,对岗位人员实行全方位监控,并见到了明显效果。见(图2)

一是安全预控能力增强了。员工在日常管理中,更加注重识别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隐患,保证了平稳外输。

二是检查程序清晰了。无论主岗副岗,技能强弱,还是新上岗的员工,都能很清楚地按程序巡检。

三是设备标准掌握清楚了。无论巡检到哪个部位,应该掌握的标准都能一目了然,达到了过去的死记硬背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四是管理规范有序了。日常规范有标准、有内容,促使员工在规范的约束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行为标准。

五是自我提高技能意识增强了。员工消除了“副岗靠主岗,大事小事找站长”的依赖思想,不断提高技能。

六是责任心增强了。比原来更及时更按时间检查,自觉地做到巡检细致,操作准确无误。

20__年9月10日,夜班在排污时总是出现抽空现象,在处理过程中排队了盘根漏气和闸板脱落的可能性,估计管线可能有堵塞的地方,但是又不敢断定,这时他们按点项牌上的处理方法得到了确定,及时快速地解决了问题。

通过《点项风险控制法》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在安全管理上容易忽略的检查不认真,检查不到位,操作不规范、事故预案不清晰,事故处理不灵敏、把习惯当经验、把违章当技巧等关键问题。无论新上岗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都比以前更加注重技能的提高和良好作风的养成。目前全站有5名副岗都能单独顶起主岗岗位。

三、突出隐患治理,确保安全平稳生产

安全生产所涉及的危险源或隐患属于人造系统,所发生的各种事故都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设备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泵站的安全平稳生产。南六六站在日常管理中把设备保养,隐患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南六六站1#、2#外输泵排量不够,只剩下3#外输泵一台运转,我们严格执行相应的风险削减措施,定期对1#和2#外输泵试运,在试运的同时,加密对3#外输泵的检查和保养,在领导与各部门的协调下,及时更换了2#外输泵。

全站人员坚持小问题不过班,大故障不过夜的工作态度,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对全站的设备进行了重新防腐,防腐管线200余米,设备阀门180余部,维修渗漏松动40余处,同时,坚持每周对设备自查与保养,队里每个月进行一次月度设备检查,对岗位员工所负责的设备水平低于90分的要进行考核,保证了站内台台设备有人管,项项工作有人做,有效地杜绝了事故的发生。

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和各项措施,逐步建立了中转站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人、设备、环境”这三个风险源上:一是员工达到了四个增强,即:责任心增强了;风险控制意识增强了;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工作积极性增强了。二是设备管理水平提高了,站内环境得到了改观。三是形成了六六站的安全文化氛围,实现了人人为安全,时时想安全的大好局面。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1世纪是人类保护自身生存的世纪,安全与环保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辨识、检测、评价、预警与监控,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建设的大事,我们也将在生产实践中,通过安全监控做到辩识和预测危险,控制和消除事故,不断探索新思路,好办法,将企业安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安全管理论文:水上安全管理经验材料

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从认识态度上直面问题,集思广益。

领导干部深入现场蹲点,与码头业主、船户直接交流,聘请主干航道沿线厂矿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行风监督员,城区处还在各所办公大楼设立了处长联系信箱,第一时间了解船户的心声。通过政务信息这一形式,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如实反应当前水上管理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数十条信息得到了市长的亲自批示,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亲自牵头,召集有关部门,使许多海事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

二、从内部管理上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工作制度。

通过年度考核、双向选择等手段,对末位执法人员实行待岗或淘汰,把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胜任现场管理需要的辅助执法人员予以辞退。城区处还专门出台了一项“绩效考核制度”,每月末根据出勤、完成任务、内部管理三个方面对各科室、所(点)进行考核。对原有的工作制度进行完备和更新,先后制定了《110、12395接警工作程序》、《辅助人员管理规定》、《现场疏通航道及排除险情工作制度》等10余项工作制度,特别一提的是在《现场疏通航道及排除险情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辖区所所长在上报险情而未得到回馈指令期间,应当机立断、积极主动地做好排挡除险工作,不应因消息传递时间消耗而贻误战机。

三、从海事基础建设上加大投入,提高现代化水平。

城区海事处根据航道发生堵塞的规律以及环城河限航管制后船舶绕道通行的实际状况,投入150万增设吴淞江胜浦、车坊、苏浏线唯亭、京杭运河望亭、苏西线西跨塘、太湖元山海事值勤点,将通安海事所迁移到相成区元和镇,负责苏州城北面及阳澄湖水域的安全管理工作,从而使管理力量和值勤点、现场监控点的分布更加科学,大大提高了出警、处警速度,有效降低发生航道堵塞的频率。

三年来,投入600万元,用来新增顶拖、排挡的大功率海巡艇5艘、快速反应艇17艘以及50名辅助执法人员,还更新通讯设备,添置救助打捞艇1艘,建造2艘具有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系统等设备的搜救海巡艇,建立覆盖太湖湖区的无线电中转台和搜救基地;在当前通航条件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充分改善的情况下,现场监管、巡航检查设备和管理力量的增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从现场监管上防控结合,推出新举措。

“防”在前:对易堵区域的值勤、监控点,投入20艘海巡艇、80余名执法人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巡航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排除堵航险情。为使巡航检查措施落实到实处,领导轮流带班上航检查,并实行定人、定任务、定责任的制度,有效保证了巡查的工作质量。

“控”在后:继组织实施了“三无”泥船专项整治、四超船舶专项整治、古城河客旅船专项整治。04年以来,特别针对辖区大量“三无”、超载运泥船拥入主干航道航行、严重碍航这一情况,制定了《土方运泥船舶和“四超”船舶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在相对集中的园区土方业主和运泥船船员组织开展了法律法规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有力肃清了水运环境;同时,以苏州市政府2号通告为契机,开展了京杭运河、苏申内港线、苏西线、苏浏线等干线航道沿线装卸码头的综合整治,使用码头协管员,实行专管和群管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维护通航秩序,对符合通航安全规定码头颁发《苏州市船舶安全靠泊评估证明》。

安全管理论文:基于建立石油勘探安全管理制度的思考

石油在现代工业中的地位就如同血液之于人体,是必不可少的,它获得“黑色黄金”的美誉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社会各种交通工具和机械所必需的燃料是它提供的,还有服装、医药以及塑料制品等等日用品的生产也离不开它,石油供应的情况和价格的一点点波动都能左右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节结束一直到今天,导致西方国家爆发经济危机的因素中都有石油的影子,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经济危机频频发生,例如在上个世纪的中下叶,由于中东产油国大幅度的提高石油价格,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石油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显而易见。由于石油的短期内不可再生性和其他资源代替石油资源的难度,进行石油的勘探成为很多石油企业的第一任务。

1.石油勘探的过程及风险

由于地表附近的石油早已经被开采完,现在仅有极少数的地区还存在,大部分都是埋藏比较深的或者在海里的石油,在勘探某地是否有石油的存在时,可以用很多方法,但是要证实勘探结果的准确性最终依靠的是钻井,钻井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危险。由于井喷、泄漏、溢油以及火灾等事故的发生都是无法进行预测的,一旦发生会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以井喷为例,井喷事故的发生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技术方面和操作人员方面,技术方面的漏洞所造成的事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操作人员的认识不到位,操作不当使得井喷发生是值得石油企业深思和反省的,井喷时,所喷出的油气流高达数十米,原油数百至上千吨极易引发火灾,使得机毁人亡,而且泄漏的原油和伴生气都会给大气层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不但会扰乱正常的勘探工作秩序,影响到全局的工作进度,增加处理的难度,还会对地下的油气资源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严重时能导致油气井的报废,喷出的有害物质对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威胁,其涉及面之广,灾害之大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管理,防患于未然。

2.我国石油勘探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保证安全生产是石油钻探企业的核心任务,石油钻探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要将“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为基本思想。目前,我国的石油勘探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飞跃,自从1940年提出“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安全管理的原则之一,从以前的“听天由命”到注重“局部安全”和“本质安全”,再到今天的“系统安全”和“大安全观”的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是在不断进步的,但是大多数企业过于强调法制和规范,而忽视了对员工本身的管理,据统计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的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操作不当引发的,员工的责任感不足,麻痹大意,技术知识不过关等都会为安全埋下隐患,我国的石油企业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重视员工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激励机制,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而提升员工对于企业的责任感,在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加强对员工安全理念和价值观的灌输,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石油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坚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和加强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监察机制”、“安全自我约束机制”、“安全生产逐级承包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来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效的开展。“安全监察机制”的实行可以监督企业在进行勘探工作中是否安全操作,进行检查和考核。自我约束机制则是为了增强个人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自我控制,减少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逐级承包责任制”就可以将安全指标和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避免推卸责任情况的发生,使得每个人都建立起责任感。企业对遵守安全操作的部门进行激励,尤其是对全年未发生过任何人身伤亡事故的钻井队、作业队、试油队等特别要重视安全的部门要分别给予重奖。同时也要对发生事故,重伤死亡超标的部门进行惩罚,赏罚分明,也是推动所有员工加强安全行为的推力。

3.如何减少石油勘探的风险

石油勘探的主要工作就是钻井工作,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进行钻井作业HSE操作,即Health(健康),Safety(安全),Environment(环境),那么如何削减钻井作业HSE风险呢?

3.1制定风险管理措施

3.1.1为了保证所制定的风险管理措施有效的进行,必须要将钻井HSE风险防范保障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加以完善。

3.1.2准备进行风险防范措施所需要的人力、财力、设备等,制定一个采购和保护工具和设备的计划。

3.1.3对钻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HSE风险都加以了解,以便于识别,并制定防护和削减措施。

3.1.4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都分别制定应急计划,以减少事故发生时所造成的影响。

3.1.5将钻井工作的安全管理措施制定成规章制度,并下发到各个工作队中,指导钻井工作的进行。

3.1.6制定发生事故后的恢复措施。

3.1.7实行监控制度。

3.2制定安全生产指南

安全生产指南的内容主要有:钻井作业的安全规程、井场动火管理、钻井设备拆装安全规定、井场用电安全规程、关井操作程序、常规钻井安全技术规程、含硫油气田安全钻井法、

3.3对钻井HSE实行管理检测

在实施钻井风险管理措施的时候,对相关的情况进行检查和测试是必须的,还要将检查结果保存下来。

4.结语

企业的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关键所在,其主要是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随时监控和管理,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制定应对措施,防微杜渐,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

安全管理论文:关于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息安全 人员管理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电子商务建设中以技术为主的安全管理体制,忽视了人员对电子商务的安全影响。但近几年案例表明:企业缺乏针对内部人员的系统安全管理体制,是导致网络交易过程中泄密和企业利益损失的主要原因。本文重点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员安全管理的建议,为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1、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电子商务以高效、便捷、方便的优势和全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手段、经营环境吸引着广大用户,为世界经济赋予了无限的发展空间。随着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针对电子商务的各种犯罪活动也19益猖獗。国内外调查显示…,52.26%的用户最关心的是网上交易的安全可靠性,超过6O%的人由于担心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而不愿进行网上购物。加强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子商务的安全,可分为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两种类型。所谓技术安全,是指通过各种黑客手段窃取企业的用户lD、密码以及相关的机密文件,甚至网络银行帐号、密码等,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而管理安全则是指缺乏对参与电子商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人员的管理预防手段,最终导致的电子商务安全事件。从美国的花旗银行和中央情报局到中国的某家国有商业银行,都有过由于内部人员的违规和违法操作,导致数据被篡改和泄密的事件发生。

近几年的电子商务安全案件表明:人员是网上交易安全管理中的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犯罪大都呈现内部犯罪的趋势,有的竞争对手利用企业招募新人的方式潜入对方企业,或利用不正当的方式收买企业网络交易管理人员。有的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从本企业辞职后,迅速把客户资料、产品研发成果等机密出售给竞争对手,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原因分析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已经引起很多企业的重视,但大多数企业往往侧重于加强技术措施,如购买先进的防火墙软件,采用更高级的加密方法等,很多企业认为:员工泄密的安全事故只是偶然现象,很少从人员管理的角度来探讨出现这些事故的根本原因。“重技术、轻管理”是当前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的通病。由于管理手段不到位,很多先进的安全技术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很多企业管理高层对人员管理在信息安全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大多数企业将电子商务网络作为一项纯粹的技术工程来实施,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策略,只是被动的使用一些技术措施来进行防御,因此电子商务过程中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往往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实中没有一个网络系统是完美无缺的,不安全因素随时存在。因此,安全管理措施必须渗透到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和企业组织的~个层面,只有构建一个人与技术相结合的安全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整个电子商务系统得安全。

企业没有从整体上、有计划地考虑信息安全问题。企业各部门、各下属机构都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缺少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信息安全强调的是整体上的信息安全性,而不仅是某一个部门或公司的信息安全。而各部门、各公司又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对于不同业务领域来说,信息安全具有不同的涵义和特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性必须涵盖各部门和各公司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相关内容。

缺少信息安全管理配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人才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关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没有一批业务能力强,且具有信息网络知识、信息安全技术、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专门人才,就不可能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该从信息安全建设和管理对信息安全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信息安全人才的培养。

企业对员工的信息安全教育不够。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薄弱,9O%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疏忽所造成。如有些企业不限制内部人员使用各种高科技信息载体,如U盘、移动硬盘以及笔记本等移动办公设备。

3、加强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的建议

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管理实践表明,大多数安全问题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架构、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等各个方面,还牵扯到国家法律和商业规则。企业内部存在着诸多影响信息安全的因素:改变lT系统不等于改变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要使企业信息尽可能的安全,必须在技术投人的基础上融人人在管理方面的智慧i同时,不仅要防外,更要防内,即对组织内部人员的管理。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但又不能单纯依靠技术。整个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是人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何使管理与技术相得益彰十分重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阐述了信息安全的本质。

电子商务的安全管理,就是通过一个完整的综合保障体系,来规避信息传输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以保证网上交易的顺利进行。网上交易安全管理,应采用综合防范的思路,一是技术方面的考虑,如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身份认证、授权等,但必须明确,只有技术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二是必须加强监管,建立各种有关的合理制度,并加强严格监督,如建立交易的安全制度、交易安全的实时监控、提供实时改变安全策略的能力、对现有的安全系统漏洞的检查以及安全教育等。为了加强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现在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互联网的易受攻击性,盲目相信国外的加密软件,对于系统的访问权限和密钥缺乏有力度 的管理。这样的系统一旦受到攻击将十分脆弱,其中的机密数据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据调查,目前国内90%的网站存在安全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者缺少或没有安全意识。某些企业网络管理员甚至认为其公司规模较小,不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如此态度,网络安全更是无从谈起。应该定期由公司或安全管理小组承办信息安全讲座,只有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才能有效的减少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2)建立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即建立由行政领导、IT技术主管、信息安全主管、本系统用户代表和安全顾问组成的安全决策机构。其职责是建立管理框架,组织审批安全策略、安全管理制度,指派安全角色,分配安全职责,并检查安全职责是否已被正确履行,核准新信息处理设施的启用、组织安全管理专题会等。还应建立由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用户管理员等组成的安全执行机构。该机构负责起草网络系统的安全策略、执行批准后的安全策略、日常的安全运行和维护、定期的培训和安全检查等。如果需要,还可建立安全顾问机构。安全顾问机构可聘请信息安全专家担任系统安全顾问,负责提供安全建议,特别是在安全事故或违反安全策略事件发生后,可以被安全决策机构指定负责事故(事件)调查,并为安全策略评审和评估提供意见。

(3)制定符合机构安全需求的信息安全策略。电子商务交

易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安全策略主要包括客户认证策略、加密策略、日常维护策略、防病毒策略等安全技术方案的选择。安全执行机构应根据本信息网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策略中应明确安全的定义、目标、范围和管理责任,并制定安全策略的实施细则。安全策略文档要由安全决策机构审查、批准,并和传达给所有的人安全策略还应由安全决策机构定期进行有效性审查和评估:在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发现新的脆弱性、组织体系或技术上发生变更时,应重新进行安全策略的审查和评估。

(4)人员安全的管理和培训

参与网上交易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企业的命运,他们承担着防范网络犯罪的任务。而计算机网络犯罪同一般犯罪不同的是,他们具有智能性、隐蔽性、连续性、高效性的特点,因而,加强对有关人员的管理变得十分重要。首先,在人员录用时应做好人员鉴别,人员录用或人员职位调整时,一般要签署保密协议。当人员到期离开或协议到期、工作终止时,要审查保密协议。其次对有关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建立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安全策略和规程方面的培训。第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在岗位职责中明确本岗位执行安全政策的常规职责和本岗位保护特定资产、执行特定安全过程或活动的特别职责,对违反网上交易安全规定的人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第四,贯彻网上交易安全运作基本原则,包括职责分离、双人负责、任期有限、最小权限、个人可信赖性等。

(5)增强法律意识,促进电子商务立法

面对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形式,我国目前尚无专门法规可依,使得部分违法犯罪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近几年里,国家加强了这方面的投入。在全国性的立法文件中,《合同法》的部分条款可以看作是针对电子商务的立法。此外,广东省制定的《广东省电子交易管理条例》这个地方性的法规可以看作是对加快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有益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是对主要用于电子商务活动,电子政务等其他应用应该有新的适用法规。

尽管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立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还很不健全,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安全保护缺少直接性;相关立法比较分散,而且效力不高;对新出现的情况缺乏适应能力;立法速度慢。这些都需要电子商务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不断探索,共同促进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的法制环境建设。

4、结论

快捷的电子商务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各种安全风险。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管理体制的系统认识,很多企业都把其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作为一项技术工程来实施,而忽略了交易过程中,各种参与人员对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企业在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从安全防范意识、管理组织体系、信息安全技术策略、人员管理与培训、电子商务立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加强人员安全管理的建议。在企业走向电子商务时代,只有管理与技术并重,才能确保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

安全管理论文:论煤矿安全事故与矿山监察安全管理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采煤国之一,煤矿多,分布地域宽,涉及面广,就业人员多,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难度。近年来,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以及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的战略地位的影响!煤炭产量激增,未来仍将处在高位增长阶段,而与此同时,煤矿安全事故也频发不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经常见诸中小型乡镇煤矿的矿难,现在却开始向国有大矿蔓延,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国内外产生恶劣影响。本文就我国近年来国有大矿事故频发的根源作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超能力生产与设备老化

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9.56 亿吨,但其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只有12 亿吨,其余将近8 亿吨的煤炭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年我国原煤产量可能按近22亿吨,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炭产量将会更高。什么是有安全保障的煤矿生产能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的《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将此定义为:一是生产具有合法性,证照齐全;二是安全管理体系完整有效;三是矿井生产系统协调、合理;四是矿井灾害防治系统健全,安全技术措施完备;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完整有效。按照此标准,许多国有煤矿在某些方面都难以达标。

当前,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受行情看好与高额利润刺激,煤炭行业超设计能力生产与频繁“扩能改造”现象成风,许多煤矿纷纷挑战生产能力的“极限”,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加速煤炭资源枯竭,更成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祸首”。

据统计,在全国27 个产煤省区中,有20 个省区超产,其中19 个省区超产1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50%。据国务院安委会煤矿安全检查组对某省四大煤业集团进行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显示,这些煤炭企业 年超产情祝十分严重,最多的超产达800 万吨,最少的超产也达400 万吨以上,而在这些企业的 年生产计划中仍表现出了相当严重的超产倾向,这都将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超能力生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严重的超通风能力生产。据某煤业集团提供的资料,该集团目前所属的四个矿井都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情祝,超产范围在20%~32%。在当前煤炭如此紧俏的形势下,全国其他煤炭集团所属矿井平均超通风能力也基本在20%左右。然而,由于我国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按近一半,因此煤矿通风能力是安全生产的前提,对此国家早就提出“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方针。如果煤炭生产企业将通风能力置于不顾,势必给安全生产埋下极大隐患。

谈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让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其中诸多历史的深层次原因。自上世纪80 年代初起,由于国家实行“有水快流”政策,小煤矿滥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煤炭生产逐渐出现供大于求局面而到了1993 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煤炭市场则呈现萧条景象。加之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到1998 年煤炭市场陷入历史最低潮。20 多年来,煤炭工业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十几万煤矿工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目前,1/4 的矿井通风压力偏大或通风困难,只有60%的国有煤矿建有集中监测监控系统,国有煤矿高瓦斯矿井只有60%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而且主要是原国有重点煤矿。1/3 的煤矿存在防尘设施不足、老化的问题,部分国有煤矿机电设备超期服役。根据对某省四大矿业集团的调查,其主要设备超期服役率高达40%,其中上世纪50 年代的设备占30%,机电固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5。各地煤矿的防灾减灾能力很难令人满意。近年来,国家在煤炭的安全生产上不论从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下了大功大,使了大力气。 年到 年国有煤矿安全资金投入总计124.14 亿元,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没有满足产量猛增的需要。

(二)安全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原国家劳动部一直是国家职业安全监察的执法主体。1998 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再履行这一管理职能,煤矿安全监察及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交由国家经贸委新设立的安全生产局承担。由于煤矿事故频发,1999 年12 月30 日,国务院批准了《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履行全国煤矿行业安全监察职能。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基础上成立,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归国家经贸委管理,但涉及煤矿安全监察方面的工作,仍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名义实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体制不变,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

在安监局成立后的4 年时间里,煤矿安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格局确定,但在实践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如何把国家监察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安全监察执法的权威性,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等诸多问题。一位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资深人士评论说,“管生产的管安全,把己经与国际按轨的由劳动部门作为第二方进行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改得反而缺乏第二方监督了,大批安全工作者无奈离去或者改行”。而直接主管安全监察工作的地方政府也设有类似机构,主要监管地方国有煤矿、或者私有的小煤矿。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地方机构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对这些属于当地政府税收来源的煤矿企业,地方政府的“保护情结”依然严重,很难真正起到第二方监督的作用,直接关系中国煤矿职业安全的第二方监管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煤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煤炭人才紧缺是矿难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多年流失,缺乏补充,各地煤矿

人力资源青黄不接,处于“断档”状态。这不仅制约了煤炭产能提高,还严重影响到煤矿安全生产,使煤矿陷入“扩产一事故一减产”的怪圈,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瓶颈”。某省一位安全监察局局长说,几乎每一起矿难的背后都可以找到煤矿人才缺乏的身影。大部分煤矿事故都与井下没有专职技术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规操作有关。国家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在通报辽宁阜新“2·14”特大瓦斯事故调查处理结果时指出,这起事故的直按原因就是由于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煤矿人才紧缺直接导致安全生产无人落实。煤矿采区技术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井下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以前每个采区一般有2~3 名技术员,但现在很多煤矿采区没有了技术员,仅有的几个懂安全、通风和机电的,都集中到生产科去了。没有专业的技术员,生产方案拿不出来,安全措施制定不了,制定了也落实不上去,有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有效的安全装置不会使用,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就发生了。比如,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安全生产投入,很多煤矿都装上了“瓦斯报警断电仪”,这本来可以有效减少瓦斯爆炸事故,可是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及时调试,这些昂贵的仪器就像聋子的耳朵一样形同虚设。不仅如此,煤矿人才紧缺还使得产能难以提高。由于基层矿井没有技术员,很多原来由技术员把关的采掘方案都交给了总工程师,不少工程由于人手紧缺,造成采掘接替脱节,不得不中途停工。关于煤矿人才紧缺的原因,恐怕是众所周知的。上个世纪90 年代煤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煤炭行业艰苦、高危,煤校招生困难,不得不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

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原有的10 余所煤炭专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政策由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后,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改名换姓,脱去了“煤炭”、“矿业”的外衣,其煤炭类专业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70%下降到不足10%,造成全国煤炭企业采矿、机电、通风等专业人才只出难进,普遍出现了技术人才紧缺问题,有的煤矿甚至十几年没进过一个大学生而陷入“人才断档危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主要能源,国家应站在维护能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煤矿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加大对煤炭产业扶持力度,增强煤炭产业竞争力、吸引力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培养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就读煤炭专业、就业煤炭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煤炭生产与安全的瓶颈问题,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然,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造成矿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前煤炭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治理煤矿事故要多管齐下,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矿难的发生。

二:煤矿监察健全制度安全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五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应当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这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进监察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方针,所以,探讨如何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是搞好安全监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

我们进行安全监察的目的,在于依照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的事故隐患,保证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但是,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在现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自身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因此,必须着力于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内部潜力。这是因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搞好安全生产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那么,任何外部的监督检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安全监察,促进安全管理是我们作好监察工作的新课题。

2 煤矿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通过我们的安全监察发现,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相对来说,安全管理水平比较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比较低下,安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煤矿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管理水平上,难以适应现在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国有重点煤矿相比,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在安全管理方面,是比较原始的,一些乡镇煤矿甚至没有起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的甚至是空白,在装备上有的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产水平上,在职工的素质方面,大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非常低,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相当落后。试想,处于这样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如果煤矿的安全执法监察不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相结合,单纯的安全执法力度再大,也无法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

对于煤矿安全来说,煤矿安全监察与煤矿企业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煤矿企业本身。这是因为:一是煤矿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贯穿于煤矿一切生产活动之中,所以说日常的安全管理决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才会有提高;二是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在于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煤矿是否有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完全依靠外部的监督,自身没有安全的自律意识,是不会搞好安全生产的;三是煤矿生产的主体是煤矿职工,因此职工是否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成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同井下现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违章现象作斗争,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四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完善,管理层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只有企业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领导层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五是现场的装备水平也对煤矿安全生产

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煤矿安全监察不仅可在现场及时地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制约煤矿的违法行为,而且要通过行政执法,依靠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促使煤矿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管理机构,加强考核,加大对煤矿的安全投入,提高煤矿的装备水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所以说煤矿安全监察作为外因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根本性的好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严格监督监察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党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在现场得到正确答案,它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煤矿的专业部门和个人根据部门和个人专业的范围,在制度上确保专业范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如果部门业务保安做得好,每一个人在岗位上都能够按章作业,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安全生产,那么全矿也就做到安全生产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是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一个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生产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各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制定措施,落实时间、资金、人员、责任,限期整改,并进行验收,使事故隐患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事故责任追究制是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投入和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等都对煤矿安全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安全监察。

(2)监督监察现场生产情况。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当然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会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监察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的正确配合。在生产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当前由于一些煤矿企业盲目的追求改革,减少机构,裁减了一些必要的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如有的煤矿将企业的内部监察机构裁减了,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内部制约机制,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没有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等一些煤矿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机构,这样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使煤矿的安全管理无法正常进行,现场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时刻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这是煤矿最大的事故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