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4:40: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中学体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教学有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与练习必须密切结合,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且须配合默契。因此师生感情是否融洽,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要保证师生感情融洽,教师自己必须带着爱心去上课,并把这种感情体现在行动上。
带着爱心去上课,教师要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比如,上课时天气较热,教师就要想到减少学生活动量;天气较冷时,教师就应想到学生衣着的厚薄,出汗后是否会感冒;遇到学生头疼脑热,教师就应让学生休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处理得当,就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一次,上课时突然刮起了大风,学生直捂着眼睛,我马上命令学生向后转,背对风站,自己却走到学生面前顶风而立。这虽然是件小事,但是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上体会到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尊师之情。
其次,教师要有热心和耐心。有些动作学生一时掌握不了,教师千万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满腔热情地帮助、指导学生。有一次,在教支撑跳跃山羊时,有位女生总是不敢起跳,急得直哭。她一哭,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沉闷下来。这时我马上走过去安慰、鼓励她,进行耐心讲解,并专门给她做了几遍示范动作,帮她练习了几次,这位女同学果然有了进步,课堂气氛又活跃起来了,她也开心地笑了。
另外,还要注意教育方法。当学生出现失误或对教师不尊重的时候,教师应宽容,应冷静,要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主动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一次在练习双手传接篮球时,有个女生边练习边吃零食。我瞪了她一眼,她毫无反应,我就走过去接过球同她一起练习。看着她那漫不经心的样子,我一用力,球打在了她身上,她大发脾气,我当时真想过去训她一顿。可稍一沉思,觉得不妥,就让其他学生继续练习,然后把她叫到一边,告诉她刚才她没有接住球的原因,接着又和她一起练习。下课后,那位同学诚恳地说:“我错了,谷老师,您别生气,今后我一定好好练。”我也检查了自己做得不够的地方,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师生间感情也更融洽了。当然,宽容不是无限度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的人,这一目标同样也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等方式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须重视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从转变创新观念、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培养
一、前言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转变;阶段性体育与终结体育向终身体育与终身健康转变。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既要完成教育任务,还要实现教育目标。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教育功能上,体育课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重要的是,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自身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实践性强,整体性强,社会性强,差异性大,复合性明显以及交叉性明显等。基于该特点,可以看出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为: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身体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为学生观察和发现各种复杂的体育现象提供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体验创新带来的乐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本文根据体育课及体育教材的特点,就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方法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望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二、体育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主要强调对已有知识经验的重组和再发现,具有探索、求异、求是和求佳的特征。创新,重在“有中生新”。创新教育是从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新个性品质教育。广义上讲,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性思维增长创新才能而开展的一切活动,都可称为创新教育。
1.体育教学的开放性、超越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石
首先,体育教学场景开阔,组织灵活,学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与自由。尤其在分组活动或自由活动中情绪更为高涨,思维更为活跃,想象更为丰富,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表现欲望得以充分的挖掘和体现。其次体育教学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最适宜生命力旺盛与好动的中学生的“口味”,能充分的满足他们的好奇、探究、体验以及创造的心理。最后,体育活动崇尚“更高、更快、更强”,通过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去挑战自我、挑战他人。这些特点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石。
2.体育教学的活动性、练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时机
创新能力是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活动才能了解人的能力和发展人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平衡发展。1981年获得医学诺贝尔奖金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斯佩里的研究,揭开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即人的创新能力与左脑功能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右脑功能密切相关,左脑具有语言、概念、分析、计算等能力,右脑对音乐、美术、空间与形状的识别,对复杂关系的理解能力、整体综合能力、想象能力则优于左脑,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创造了一切可能的条件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所以在体育活动中,做一些左侧肢体的各种运动,比如左侧单足跳、左手打篮球等都具有开发右脑的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观念
树立以健康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的的教育理念。体育教育应身体力行,转变观念,从单一的生物体育教学观转变为多维的、健康的体育教学观,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灌输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树立起自理、自制、自练、自评的思想,只有让创造者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才有可能使其创造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2.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心灵互动,教师不断进行创新性教学,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结构的全面和谐发展,学生主体性的素质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素质。所以,要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体育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创新意识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习创新意识才会激发出来。教师在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和学两者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3.创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
作为体育教师,如果进行创新 教育,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并需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把教知识和教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地想象,这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动机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动机集中在成就动机上,而成就动机由三个组成部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阐明和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一求知欲,它表现为好奇的倾向以及为应付环境而提出众多的各种问题。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它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促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体育课堂教学,因其活泼生动的特点符合学生好奇探索的心理而深受学生喜爱。由于体育课上师生处于动态之中,所以学生和老师的接触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酷爱体育活动的学生大都喜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作风专制、态度蛮横、方法粗暴,甚至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反感和不满情绪,进而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厌烦。在一定程度上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不如说是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唯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5.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教学情境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创新教育的实施者。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在参与中领略运动与锻炼的价值,把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娱乐、休闲结合起来,为终身锻炼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探究训练体育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1. 探究式教学内涵
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理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得体育知识,发展各种能力的体育教学活动模式或策略。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正确认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内涵。本人认为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学习过程中上定要有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内容,但又不能机械在理解为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每一个问题只要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就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探究训练体育教学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高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在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感情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发展学生最深层的指标方面有所长进。此模式的教学不仅是一个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摄入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着态度和情感的综合体验过程。片面强调知识和片面强调价值都不是探究教学的风格,只有使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才是探究教学理想和追求。
2.教学程序
从遵循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情感规律和交往规律出发,我们可以将探究训练体育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①呈现疑难情境。萨奇曼认为,这种情境应自然而然地激发个人去解决这个疑难问题,如提出相对简单而又不需要十分复杂的背景知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来自于那些与我们对现实的观念相对冲突的不合逻辑的现象,它会使人产生困惑(因为我们不知道答案),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体育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寻求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趣的材料,创设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究的问题。例如4x100米接力跑,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如何提高4x100接力跑的成绩?影响4x100米跑的因素有哪些?奔跑对身心有什么好处?
②提出假设。教师在使所有学生都异常清楚地理解回答或解释问题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对所探讨的问题做出假定的说明或解答。在班级教学中,各个学生提出的假说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技巧建立轻松的气氛,让好、中、差
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要充分运用他们的直觉思维做出创新的回答。
③得出结论,总结提高。在验证假设的基础上,学生将假设组合起来,做出结论性的解释。例如通过探究性的教学,学生知道了4x100米接力跑影响因素是:快速协调传棒,个体反应速度、起跑能力、速度耐力、步幅与步频等,这些因素与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密切相关,从而促进了学生课外练习的自觉性。
3. 教师的作用原则
在探究训练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提供有力的帮助。教师的作用在第二阶段最为重要,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而不是代替他们去做。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提问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体育教师必须要求他们复述问题,重新置他们于问题情境之中。必要时,教师可以提供新信息引导学生集中于某一特定问题或是自己提出新问题等方法来推动探究的进行。认本人认为该模式与问题解决体育教学一样,教师用该模式之前要把握好教材,对浅显的体育课程不宜采用这种模式。
五、结语
人的创造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这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在体育运动中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同时要求体育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一个能够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与场所,给学生们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实现更高的境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善于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去理解问题,形成知识的网络体系,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研究,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与见解,加速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并在实践中体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耐久跑是中学体育教学中不可少的一个主要项目,耐久跑练习对改善学生的内脏器官机能,增强学生体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由于它是一项长时间的单循环运动,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枯燥无味的感觉,甚至使有些耐力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学生逐渐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地位,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课内却变的死气沉沉,甚至出现厌课、逃课现象。在教师严密的组织、大密度高强度练习的挤压下,学生获得的时间较少,空间较小,不能更深的思考探索问题,学习气氛沉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耐久跑之所以不受欢迎,除了学生的主观态度外,很大程度是练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造成的,"快乐体育"就是积极探索耐久跑教学方法的创新,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范例,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耐久跑教学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当今的学生普遍怕苦怕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自信、坚毅、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良好心理的锻炼,对耐久跑中会出现的生理、心理现象和应对的方法要详细地讲解,教学艺术要风趣幽默,用激励性的语言来开展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应多考虑非遗传因素,对有差异的学生采用差异的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革来完善,耐久跑的教学方法会有许多,本文只是从改变"跑的方式"这方面入手抛砖引玉,希望引起广大同行的共识。
1 关于快乐体育定义、特征
1.1 快乐体育的定义
快乐体育是指教师正确运用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能动性,使他们快乐的参与体育教学,并从中享受体育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以得到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体育教学过程。简单的说,就是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体育、进行体育活动。
1.2 快乐体育的特征
1.2.1教学的指导思想上,主张以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教育,以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使学生能在一个师生间、生生间亲密无间、和睦融洽的环境中,锻炼身体、磨练意志、陶冶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2.2教与学的关系上,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既爱护关心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又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做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1.2.3教学的观念上,强调学校体育必须是全员的体育、成功的体育、终身的体育,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和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学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和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1.2.4教学方法上,主张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反对注入式的模仿教学。强调教法多样性和学法的实用有效性,提高课堂生活质量。
1.2.5教学组织上,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既有严密的课堂纪律,又不失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并强调多向交流和教学环境的优化。
2 耐久跑教学中的三要素
2.1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考虑到耐久跑教学的实际情况,加上耐久跑的自身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耐久跑知识的传授、灌输讲解上,而且还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认识和挖掘调动上。本身学校体育"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以达到全面健身目的。
2.1.1了解学生耐久跑的兴趣和爱好,分析原因。其一,学生对耐久跑的认识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耐久跑只不过是跑跑步而已,没什么好学的;其二,对耐久跑或老师讲课的方式不感兴趣;其三,部分学生体质弱,基础差,对耐久跑产生恐惧,害怕心理。找出原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1.2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个体差异, 耐久跑要运用多种方法、手段、精讲多练,使学生能体会到其中的健与美。把耐久跑和校园定向运动、跳绳、健美操、游戏等相结合进行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2.2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效。因此,教师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所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引导、启发、教育、鼓励",将"言、行、意、情"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平时多关心学生,洞察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心情不好时教师及时疏导其不稳定情绪。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实是一种教学反馈,可以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学习效果。
2.3以健身为目的,课内外一体化
在耐久跑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耐久跑是一项极好的锻炼身体项目,同时也是终身体育中简单又实用的锻炼手段。跑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身,因此跑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有很大是比例,所以耐久跑教学要运用各种群体活动相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课内外相结合,达到教学的一体化。
3 结合快乐体育特征与耐久跑的三要素,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3.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端正学习态度 本文来自文书文秘网_免费的文秘网、、论文网
在教学开始时就要讲清耐久跑锻炼的价值,把耐久跑教学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通过耐久跑教学能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让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不懈努力锻炼,将会得到身体机能的提高,并从中感受快乐,在这里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一系列的运动健将来列举或用身边的事例(有同学有长辈等)等直观的方式来传达快乐动机。
3.2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运动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途跑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 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同时讲述耐久跑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物质代谢等各系统的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鼓励学生,激发学生自信心。并重视运动后的整理恢复活动,让学生感觉到锻炼后的快乐,树立了信心,这样学生在练习中出现身体不适时就会正确对待、主动克服、顺利度过难关。
3.3创设环境,增加学生新鲜感
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趣味欲,所以可利用校园、校外的地形、山坡等自然环境,利用越野跑、障碍跑、定向运动跑、图形跑、法特来克跑、跳绳等练习方法,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和耐久跑的专项身体素质,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鲜事物的刺激常使学生忘记疲劳,在快乐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要组织好,确保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4增加教学趣味性和教学原则
耐久跑教学形式单调,枯燥是影响耐久跑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上要利用活泼多样、内容丰富的练习手段,如利用比赛、测验、多地形、定时和定量结合,走跑交替等形式的练习调节学生的情绪,也可采用球类项目长时间竞赛的练习,以及游戏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活动兴趣,而且会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 5遵守教学原则,运动量由小到大
在教学中,利用由短到长距离跑,由慢到快跑的练习,使学生逐渐适应耐久跑教学要求。由短距离到长距离跑,要求学生保持一定速度,逐渐增加。跑的距离,随着学习跑的距离增加,逐渐提高学生耐久跑的运动能力。由慢到快跑,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距离中,逐步提高跑的速度,随着跑的速度的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得到适应与提高,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逐渐适应耐久跑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激烈跑动中感受快乐。
4.尝试的具体方法:
4.1 校园自然地形跑
利用校园里各种走廊、小径、花坛之间的石子路、林间小道、台阶等地形,给学生创设一种情景:"我们在优美的公园里自由奔跑"。学生的注意力会因为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分散,感受和在田径跑道上截然不同,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轻松完成练习任务。
具体实施:
1)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尤其是下肢关节;
2)安全教育十分重要,教育学生在规定范围进行,跑步时不可以说笑打闹,不要在水池边跑步,注意脚下的路面情况,小心崴脚,不要踩踏草坪和翻越栏杆,不做危险举动等;
3)学生分成8个小组,一路纵队慢跑前进,在跑的过程中排尾同学依次跑到排头当领跑员,领跑的人可以自由选择跑步路线,带领全队同学前进;
4)时间控制在6-8分钟,一堂课最多两次;
5)教师巡回观察,给同学们加油,对违反规定的小组给予提醒。
练习效果:
学生比较喜欢在校园里跑步,没有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带来的心理压力,在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慢跑心情愉快,也不觉得很累,因此没有人中途退出,都能顺利完成任务。从教学的角度看,自然地形跑强度不大,时间较长,属于有氧运动练习,学生在上下台阶、转向、超越到排头的过程是变速跑的方式,这比在跑道上匀速跑效果好。
4.2 1000米障碍跑
模仿田径比赛中3000m障碍跑的形式,在跑道上适当设置若干障碍,学生在跑的过程中要用合理的动作越过障碍。障碍物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学生反而跃跃欲试,利用学生好强不服输的心理这个强度较大的项目很受欢迎。
具体实施:
1)每隔50m设置一种障碍,考虑学生的差异,过障碍物的难度也体现差异,比如跨越体操小垫子,同时设置高、中、低三个高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高度,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选择负重练习。设置的障碍应该安全,比较容易越过,通常用体操垫(连续跳越)、橡皮筋(跨越)、跨栏架(钻越)。
2)让每一位同学事先了解障碍物怎样用最安全、最省力的方法越过,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学生逐个体验;
3)创设情景:"海军陆战队越野演习";
4)规定如果故意不越障碍将每次加5秒,弄倒障碍应该把它扶好,否则加3秒,如果两人同时到一个障碍前应该礼让,如果故意影响他人,每次加5秒;
5)每次练习人数不超过12人,每处障碍前安排学生监督;
6)一组进行时教师带领其他同学加油助威,鼓励同学们勇于克服困难,树立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信心。
练习效果:
练习前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鼓舞学生的士气,让学生真的有种自己俨然是特种兵的感觉。学生都能完成练习,很少有同学故意偷懒不越障碍,耐力素质较差的同学会觉得很累,但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这种带有障碍的长跑练习利用重心的不断起伏变化,跑步节奏、速度的变化给练习者相当的强度刺激,学生的呼吸功能、心肺功能,肌肉、关节、神经系统得到的发展比匀速跑1000米强。
4.3"校园寻宝"
笔者把定向运动引进课堂,针对校园环境设计"校园寻宝"的游戏式长跑练习,学生手拿学校平面图,按规定的顺序找到事先藏好的"宝贝",在较长时间的奔跑中发展耐力素质。
具体实施:
1)课前准备24个乒乓球作为"宝贝",一组4个编号A、B、C、D,把他们分别藏到6处不显眼的角落里;
2)上课时给学生分发学校平面图,并训练如何分辨方向和找到目标在图中位置;
3)讲解校园寻宝的规则:必须按照每组规定的寻宝顺序依次找到相应编号的宝贝;全队所有队员到达"藏宝地"找到宝贝后才可以到下一处目标;只可以拿自己组的宝贝,不可以破坏别的组的宝贝,也不可以向别人透露宝贝的具体位置;以每组最后一个同学达到终点的时间计时,从而比出名次;
4)分成A、B、C、D4个小组,每组自主选出组长,组长保管"寻宝图"(学校平面图)带领组员寻宝并监督组员遵守寻宝规则;
5)派出几名监督者(可由见习者担任)远远地全程查看,对不遵守寻宝规则的小组酌情加时;
6)教师发令出发,巡回查看学生进行的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最后为每组计时,并总结同学们的总体表现。
练习效果:定向运动是非常健康的集体能、智慧、团队合作于一体的体育项目,笔者把它引入课堂后设计成"校园寻宝"的游戏,学生对这个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也是第一次手拿地图奔跑在校园里,到了目的地后大家分头寻找宝贝,当宝贝被一个个找到时学生非常兴奋,此外大家还要相互鼓励扶持,共同等待落后的同伴达到后再出发,这也是在平时的长跑练习中不会出现的。找全宝贝回到终点的时间平均要12分钟,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跑步,这无疑是良好的练习耐久跑的方法,学生在寻找宝贝时可以稍作休息,降低了运动强度,学生间歇地跑步感觉不那么累而练习效果可以保证。许多学生流着汗,喘着粗气却还想再玩一次。
4.4 校园铁人三项赛
笔者从"铁人三项赛"受到启发,把它引入耐久跑教学,设计成校园铁人三项赛:400米跑+150个单摇跳绳+上下5层楼梯跑。这三个项目可以发展不同的肌肉群,合在一起后对练习者的耐力素质和意志品质有较高要求。
具体实施:
1)教师讲解真正的"铁人三项赛"的概况,让学生对那些体能和毅力都非同寻常的"铁人"产生钦佩之情,鼓励同学们在"校园铁人三项赛"中能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困难和疲劳面前不屈服,成为有铁一般坚强意志的人;
2)安全教育,做好充分的热身运动,在跑400m时不要急于争抢跑道,在跑楼梯时靠右行,下楼不允许一跳几阶,否则取消成绩;
3)每次10人,选派10人数跳绳的个数,两人负责在楼梯监督同学,教师主要在楼道给学生加油和提醒遵守规则;
4 )比赛结束后根据成绩评选出"玻璃人"(中途退出的)、"塑料人"(成绩一般的)、"橡胶人"(成绩较好的)、"铁人"(成绩优秀的)和"超级铁人"(班级前3名)5个等级。
练习效果:"校园铁人三项赛"对学生来说充满挑战,其中400m需要速度和耐力,跑完400m后跳绳就不轻松了,两个项目完成后跑5楼上下需要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耐力,许多学生会停下休息片刻,上楼梯的速度很慢,但绝大多数都能坚持下来。完成练习后学生感觉非常累,心率能达到160以上,不能完成的同学主要是楼梯爬不动了,只好放弃。这三个项目重心起伏频繁,上楼肌肉做功耗能巨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项目的强度。这个练习虽然艰苦,但是多数学生还是表示喜欢,它提供了重新认识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身体是疲惫的,而精神是愉悦的。通过强度的循序渐进,这个练习对提高有氧运动能力很有帮助。
5 结论
将"快乐体育"引入耐久跑教学中来,能够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极大地丰富耐久跑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心肺功能)、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体力与智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快速反应、果断处事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探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的生成性学习活动。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下面就谈谈笔者的肤浅之见。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
立足课堂,充分利用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提高研究成分应当把握以下两个环节:其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一个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对象,使学生深入其境,真正成为一个主体去从事研究;其二,暴露思维过程,不仅要给学生成功的范例,还应当展示失败与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体验研究的快乐。例如学习分腿腾越技术,传统的体育教学首先让学生自选适合自己的高度,然后在教师统一指挥下,先做分解练习后做完整联系,依次进行。这样上的效果实在不佳,学生只是完成任务,应付一下,没有一点乐趣可言。研究性学习则改变了传统的教法。它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样的课,有位教师设置了六组不同高度的器械(有山羊、有跳箱)供学生自选,展示了若干种学练方法示意图。让学生选一种或组合若干种或自创练习方法进行练习,目标是基本能完成动作。结果全部学生都完成了动作,有些学生还越过了横箱、纵箱。由此可见,在课堂中,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时,才能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到实际中来。
二、倡导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
当今社会,竞争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合作学习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因素和学生之间交流的社会性作用,通过学生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教学模式是充分考虑了体育教学中的集体形成和人际交流的规律性来设计教学过程的。例如在初二⑴班的小组篮球赛时,我将十位男同学分成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同学的篮球个人技术要高于乙组同学,但我在比赛之前已将一些简单的篮球战术配合教给乙组同学。比赛时,乙组的同学配合得当,打的有板有眼,而甲组的同学们就只会各打各的,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传球。比赛结果很明显,甲组同学输了。这时,我问台下的同学们为什么甲组会输,他们回答说因为缺乏配合。结合这个例子,利用现场教学,我因势利导地启发他们在体育运动和学习中合作的重要性。
三、突破传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
研究性学习要适应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探索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例如2003年4月12日,我有幸听了义乌市课改实验区陈玲娟老师来我区上的一节篮球课,这节课主要是运球练习,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自玩球,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编各种运球动作。结果同学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认真探索,创编了丰富多样且很实用的运球动作。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四、适应社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发展者
适应原来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有机体改变其生理构造和功能以适应环境、图谋生存的过程。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它有别于生物自我调整以适应自然环境过程的生物性适应。当今的社会是变革的社会,是一个由半封闭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应这种变化,与社会相融。使学生学会在体育锻炼中与他人友好的交往、合作,学会在现代社会中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崇尚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观察、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考虑问题,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角色扮演往往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群体意识与协作能力,使学生从角色扮演中体验人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五、体验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体育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是对生活中的一些游戏、娱乐、集会等活动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重新组合和创造加工。体育非常强调运动过程和生活环境的一体化。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因此,体育教学活动的素材,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或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技能、技术积累,尽可能地利用周边体育资源条件,增加一些生活体育、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类的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提出有关的常识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获得愉快的体育活动体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动机,使学生感受到体育与健康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体育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领域并使终身受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转换角色,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主者
个体创造潜能的开发,首先依赖于个体自主性的发挥。在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自主性因受到了压抑而无法真正得到发挥。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挥创造空间。这时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1、教师的教学过程
中应当充当学习者的角色
体育是一门社会化的课程,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体育教育者有不同的要求。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对怎样进行体育教育,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处身于知识爆炸的21世纪的体育教师,只能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永远的学习者。我们每个体育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一方面在于了解新知识、掌握新信息、熟悉新技术,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在于摸清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认识特点,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体育学习过程,以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映问题。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体育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尽可能地表现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总是以高出学生一等的地位,对学生发号施令、实施管教,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答案。研究性学习要求体育教师更多的是与学生“平等交流、心心相印”的组织、引导者的角色。即尽可能地启发、驱动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多动脑、勤练习。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中介者的角色
教师虽然是知识的拥有者,但他更应该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师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将学生所需要的最新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加工传递给学生。研究性学习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帮助学生获得踏上社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和社会双方都满意。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服务者的角色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尊者”、“长者”,是学生心目中令人敬畏的权威,学生只有服从于教师的教育。然而时展到今天,我们体育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此时教师应该是一个服务者。服务的过程充满艰辛、富有创造性;服务形式是显隐结合、不易察觉;服务的方式一定要满足学生内在的体育要求。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中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有很多,如性别年龄、教师的教与学、运动项目及体能状况等方面的因素。下面针对教师的教与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的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
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可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完后看谁投中的最多,让观察的学生说说原因,让投篮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投篮动作。以赛促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美国着名教育家布内认为:“中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以学习材料作为刺激的“诱因”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这种动机的产生,它的选择和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2.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规律。虽然学生在以前也掌握了一些技术动作,但是他们没有很好的基础。因此,在教他们的过程中要以打基础为主,基础学好了,他们就会要求学习较难的技术。
3.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
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勇于突破新教材,使教材真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
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体育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和信息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和了解的程度。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心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和动力,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从无趣到有趣,使学生不仅爱运动而且更爱上体育课。
自卑心理是指个人由于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具有体育自卑心理的学生,总觉得自已的运动能力不如他人,不愿参加各种运动,对学习丧失信心。因此,这种心理不仅对学生自已的学习行为,而且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都有消极的影响。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自卑心理,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产生的原因是
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已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其他人(特别是有权威的人)对某一学生作了较低的评价,就会影响这个学生对自已的认识,过低地低估自已。另外,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一些学生多半喜欢拿自已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较,因而越比越觉得不如人,越比越泄气。这种只看到自已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已的优点的比法,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每个学生在学习一种新技术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些学生因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可能学不会’.由于事先有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台抑制自信心。学习时过分紧张,不敢放开手脚练习,因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当然很难学好,而掌握不了所要学习的技术,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同时又使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印证”了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的自我暗示,结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自卑心理进一步加重。
三、挫折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失败或挫折后,不能正确对待,又未能得到必要的心理调整,再遇挫折时,就容易变得自卑。
四、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
有些学生身材矮小、体弱或有某方面的残疾,因而常为这些苦恼,总觉得不如他人,不敢做练习,对体育活动提不起兴趣。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牟,除在课中不愿参加练习外,还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对批评过于敏感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对批评过于敏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丧失了练习的情心,不愿继续练习。这种学生常常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针对自已的,因而非常注意他人的言行,并认为班级中每一个人都在注意自己的行动。平时也显得神经过敏,好猜疑别人。
(二)过分计较比赛的胜负
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在平时的比赛或游戏中,他们只跟显然可以赢的对手比赛.如果没有取胜的把握,他们便尽量避免参加。如果非参加不可,他们便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样子,以表示自已并没有认真比赛,或者选择自已有明显的客观原因无法取胜的对手比赛。
(三)希望得到表扬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因为自我认识不足,不相信自己能学习、掌握某项技术,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为了克服和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已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已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只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二、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到集体温暖、同学友善、老师信任、活动有趣,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对他们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以避免他们再受心理创伤。
三、及时肯定,多加鼓励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正面诱导,加以鼓励,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克服行动和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当学生克服了某一困难,在学习中取得了那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同时,教师还应引导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让他们把习惯与同学比较转换为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使其经常看到自已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学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浅谈农村中学体育的现状与研究对策。但是,农村中学体育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体育教学滞后性日益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学校体育功能严重减弱,体育场地及器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不高等。因此,要重视加强对农村中学体育的管理,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地开展体育教学改革,以适合学生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了解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增强深化体育改革的紧迫感
学校体育教学作为中等中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要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每年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体质的测试并上报到教育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大多是以专业竞技项目和应试教育为主,同教育改革的趋势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
1.1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还根深蒂固,很多学校把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在行动上还是以应试教育评价学生,导致了师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由于学生有自已的专业课程,而觉得其他课程无关紧要,因而对其他课程没有太大的热情。学校、教师、家长对文化成绩优秀者偏爱有加,很多学校在初三年级甚至不开设体育课。
1.2受家庭教育和电脑网络的影响。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造成很多学生有怕吃苦、怕困难的不良习惯。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在体育学习和体育竞赛中,多数农村学校学生进取动机差,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自控能力差,如在中长跑测试中,大部分学生缺乏耐力和毅力,表现出一种怕苦怕累的厌烦心理。
1.3学校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在农村学校,文化课是放在首要位置的,而体育课是相对次要的。每周课时量少,还常被占用,这也影响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无位置,教师无活力,学生无兴趣,使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功能严重弱化。加上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缺乏,这是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原因。
1.4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目前多数中学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大多数学生以求毕业时很快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而不重视体育课。老师也在这种氛围和体制中失去了应有的动力,很少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平时教学采用灌输式、单一教学等方法,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而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教学思想注重教法,忽视学法,缺少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从而造成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体育教学一般都在室外进行,老师怕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心理压力加大,使得学生只为应试而锻炼。而不是为“健康第一”而学习,更难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的快乐。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进行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是尤为迫切的。
2明确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中小学校体育教育应贯彻“健康第一”,享受“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的理念。根据青少年中学生的特点,制定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要淡化运动技术规范要求,强调体育对人的身心快乐的影响;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带给人快乐,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明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与专业相对应的体体,良好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是培养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者重要保障。因此,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中学生全面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3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
3.1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的发展,重视学校体育场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体育经费要按规定拨足金额,由专门的机构的检查落实。要确保师资力量充足,配备齐体育教师,要重视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掌握最新动态,接受先进体育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往的体育教学过于呆板,师生交流不够,不利于学生的体育思想及身体素质的提高。要从深层次探索体育内涵的重要性入手,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改革,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2调整体育教学思路与深化改革相适应。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有追求与专业性相关联、兴趣性大的体育活动的特点。因此,职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安排,既要发展其个性,又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适应当前社会竞争的需要,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教学改革,即完成体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和内容,又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提出改革的思路。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教学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消除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的不良影响,才能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3.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搭配教学内容,以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上课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不同年龄学生用不同的练习手段,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开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野外生存、定向运动、拓展训练、预防运动损伤、体育养生等介绍内容,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学能与中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相结合。在树立“快乐体育”的思想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灌输到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体育锻炼中去。
3.4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深化体育改革的
必要手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已将营养、运动损伤、心理健康等有关知识融入其中。体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学到有关的各方面知识。以便使学生在学校学到自已喜欢的体育项目;要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让学生在发展体育的同时也做到德、智、美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从传统的竞技体育为主转向以健身、趣味型的大众体育为主,建立“快乐体育”、“兴趣体育”的教学模式。
一、探究教学法的概念及其优点
探究教学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和促进学生发展而提出来的这种教学方法,其实质就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用探究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或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探究教学法可以体现“实践本位”的教学观,注重将思考权、发言权、实践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二,探究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人发展”的教育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达到锻炼人和完善人的目的。
第三,可以充分体现以平等合作为基础的师生观。体育课中实施探究教学法要始终将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情景之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去发现、探索,使学生觉得教师可信可亲,有利于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创新提供保证。
第四,通过探究教学法可以改变体育教师示范、学生机械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探究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探究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首先,学生不受教师过多要求的制约,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选择学习方法,注重自我个性的张扬;其次,可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运动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的过程。
2.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过去“一刀切、齐步走”大统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失去的是对体育课的兴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失去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探究教学法所展示给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地选择的余地,给学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探究教学法依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如:不同的体育基础,不同的身体形态,不同的运动能力,采用分层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落到了实处。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教学法一般的呈现方式是:①问题法。如怎样才能跳得高?这个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②讨论法。既能引导学生思维判断,追根朔源,又能达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探究的结果具有创新价值;③启发法、启发学生“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力求自己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另外,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4.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探究教学法一般运用于技术技能和比赛的学习中。只有体现一定难度和可探究性,学生才对这种学习内容感兴趣,并去探索和解决学习中的相关问题,使单调枯燥的技术变得趣味化。如:跨越式跳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解决怎样才能跳得高。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就在器材的设置上用一根跳高架,绑上四个不同高度的皮筋,学生自主选择,体验跨越式跳高的技术动作,然后让学生逐步升级,每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对技术动作就有不同的认识和体会。随着高度的上升,技术动作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也就更加重视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探究教学法经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交流和探讨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合作意识、批评精神,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胆略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另外,学生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加强。
三、探究教学法的操作要求
1.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中学体育课运用探究方法对目前广大师生来说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因此,实施这种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这种教学方法的时代意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的重要性,给学生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而不是将正确的答案抛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另外,要不断地吸取各地的有益经一验,以此来充实和完善该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本着全面、易学、实用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地发展。其次,要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兴趣、爱好和内心需要出发,做到区别对待,同时还应考虑教学环境,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因素。如在篮球教学中,学生都很喜欢投篮,但命中率很低,于是,就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多次练习,从中发现,出手角度、弧度、瞄准点、手腕手指的拨球动作,是决定投篮命中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下,体验投篮动作。如改变篮圈的高度,在地上放置铁环,让学生距铁环一定的高度,将球投进铁环,然后把铁环逐步升高,让学生在趣味性极强的学习氛围中体验交流,共同协商,反复练习,最终较好地掌握了投篮的技术,提高了投篮的命中率。
3.正确处理“放”与“收”的关系。探究教学法的主导思想就是将学生放开,而放开并不是随意的、毫无目的的。放开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最终要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收”要明确为什么要收,要注意收的时机,从教学过程来看,“收”就是要解决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加强指导。因此,放要放得开,收要收得住,如果学生的思维还是在教师的约束下,那就失去了放的目的,也就无从谈及探究。
4.通过正确评价和引导,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探究式学习的可持续性。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评价要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以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即便有些学生体会不多,收获很少,教师也要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分析,探讨、交流,以极大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另外,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现,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而探究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评价机制就是内部动机的发动机。通过评价学生能够认识到: 体育学习并不是简单的身体练习,它具有较强的乐趣和较深的简力,能够给我们带来无穷的能量。
四、运用探究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探究式教学法多用于技术动作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和准备所教内容的技术动作,明确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设想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2.让学生探究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创设的问题情景要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3.探究教学,主张放开,但一定要和“放羊式”教学区别开来。应注意放开的实效性,减少盲目性。同时也不能因为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各自为战,教师应加强引导。
五、实施建议
1.教师对教材要充分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对课堂的每一个步骤要有充分地构想。
2.教师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既要保证课堂纪律活而不乱,又要保证让学生放开。
3.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器材、设施资源的功能,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运用中应尽量发挥一种器材多种功能的作用。
4.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课前要反思学生的探究能力,课中要反思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课后要反思学生探究问题的实际效果。
【论文关键词】 体育教育 人才素质
【论文摘 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中学的体育教育改革,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体育教育的功能不断完善、深化。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选择。
体育教育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中学的体育教育承载着强健体格、培养健全人格的重任。然而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却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强健体格的塑造。在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状况,专家分析是由于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育锻炼在时间和强度上均达不到体锻达标要求。为此,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当前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相关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观念陈旧
“健康第一”“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要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来展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论,但如何将其进行落实实施,很多学校研究的还不够,并没有在实质形成以“健康第一”为主线的素质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过于侧重“技能教育”,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学科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未能落实。
(二)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刻板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方法单一刻板,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和尝试。此外,还存在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设备老化、简陋、现代信息技术很少使用等现象。
(三)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设施落后
体育课程对于场地和设施的要求,是这门课程良好开展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遇到风雨天则不能使用;有些学校田径场设置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不符合田径场规范要求,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很多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缺乏维护管理,很少进行相应的更新,甚至出于应付的目的,只是配备简单的设施以应付检查,而在广大农村中学,体育器材一直以来严重不足。
(四)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作为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教师的职业道德及教学能力在整个体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付诸实践的主要原因,便是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滞后、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理论功底较薄、教学和科研经验不足、对教育思想、观念的理解跟不上时代步伐等等。因此,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二、完善中学体育教学的对策
(一)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中学体育教育方法的转变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要求广大体育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转移到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上来。单纯的体能训练不能代替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总体目标。要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现代中学体育的根本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法,活跃体育课堂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首先要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变体育教学过程的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趣味性与情景性相结合,多运用电化教学,把声、光、像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身体运动感觉充分融为一体,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
此外,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体育重视度,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应将体育提到一个能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重视的层次上来。只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体育课程的资金支持才能达到应有的层次和规模。加大对学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大选择空间,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四)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首先要完善队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使之成为趋于适应工作需要的合理的学术集体,同时做好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体育教学业务研究,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学术活动。制定激励和竞争机制,切实落实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制,加速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促进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群体迅速成长壮大,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使中学体育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女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进健康,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使之能更好地胜任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身体各部的肌肉得到协调均匀的发展。但是由于进入青春期发育后,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使她们身体各方面出现急剧变化,男女学生在形态上,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方面都出现较大的性别差异。特别是在运动能力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这个时期的女学生除心脏、呼吸、骨骼和肌肉等方面的发育和功能与男生的区别越来越显着以外,还出现了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月经正常的女生应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而且腹肌与盆底的收缩与放松活动对于子宫所起的柔和的按摩作用,还有助于经血的排出。但是由于多数女中学生出于一种害羞心理,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再加上月经期生理上的一些反应,因此使她们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女中学生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与她们的身体发育和月经期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身体发育的特点
1.进入青春期后,女学生的体重明显增加,皮下脂肪较多,身体显得丰满,骨密质的厚度较薄,肌肉内水分及脂肪的含量相对较多,含糖较少,这使女学生的肌肉力量比男子弱,易疲劳。
2.心脏体积较小,心肌收缩力较弱,调节心脏的神经中枢兴奋性较高,心率快于男学生,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脏每分输出量,心脏贮备力量低于男生。因此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低于男学生。
3.胸廓和肺脏的容积小,肺通气量、肺活量小于男生,心脏血管系统功能不及男学生,故女学生安静时和最大体力负荷时的吸氧量也小于男学生,这就限制了女学生在运动中的供氧能力。
二、月经期的特点
1.女学生的初潮一般约在12-15岁之间。初潮年龄一般受遗传、营养、健康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时期家长和老师对她们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置之不理的话,往往可能引起她们不良的心理反应。
2.月经期一般平均28天,女学生由于内分泌功能尚不稳定,月经期开始显得不规律,约1-2年后逐渐接近28-30天左右行经一次。正常情况下经期约为2-7天,多数3-5天。女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她们身体发育的特点,本身就不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再加上她们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父母及教师又不能正确引导,往往会使她们对月经期的适当体育锻炼产生恐惧的心理,不敢甚至害怕参加体育运动,怕引起不良后果。而且由于部分女学生在月经期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如可能有腹部及乳房胀感、腰酸等现象,少数人有头痛、失眠、疲倦嗜睡、情绪波动、烦噪、易怒以及便秘或腹泻等,这就更加剧了她们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
要改变女学生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这就需要:
(一)多对女学生进行月经期的生理卫生教育,特别是体育卫生教育。让她们了解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人体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因此月经正常的学生在月经期间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有利于身体的发育。而且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减轻全身的不适反应。逐渐消除她们的心理顾虑。
(二)平时加强对女学生的身体锻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她们热爱体育活动,具备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从而减轻她们的畏惧心理,或有意识地克制这种恐惧心理。
(三)一般在月经期间,女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适应能力、肌肉力量、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及灵活性等可能有所下降。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合理安排女学生月经期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不安排她们参加比赛,因为比赛时运动强度较大,精神过于紧张,体力及神经系统都不适应,易导致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经血过多或月经紊乱,避免增加她们的畏惧心理。
(四)月经期间不宜安排游泳、跨跳、腾跃等剧烈运动,避免寒冷刺激,特别是下腹部不受凉,避免子宫因受到过大震动,造成经血过多或腹痛等不良反应。
(五)建立月经卡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女学生的月经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多关心她们,鼓励她们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消除她们的恐惧感。对于月经紊乱的学生,月经期可暂停体育活动,并经常进行医务监督。中学生体育课,应安排男女学生分班教学。
一、问题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 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 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 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 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 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勿容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中学 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 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 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 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屏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 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 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 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 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 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 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 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 功夫。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 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 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 ,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 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 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 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 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 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 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 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屏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 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 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 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 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 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炼。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 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 坚强意志,是人格精神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运动是培养坚强意志的一片沃土,有待我们中学体育 教师的深耕细作。
中学体育教学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关键在于中学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和认识,理性认识上升到这个 高度,行动才能产生飞跃。另外,中学体育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中学生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 ,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挖掘体育精神的要素,丰富和发展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手段,使我国的体育教学迈上 一个新阶段,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女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增进健康,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使之能更好地胜任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使身体各部的肌肉得到协调均匀的发展。但是由于进入青春期发育后,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使她们身体各方面出现急剧变化,男女学生在形态上,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方面都出现较大的性别差异。特别是在运动能力上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这个时期的女学生除心脏、呼吸、骨骼和肌肉等方面的发育和功能与男生的区别越来越显著以外,还出现了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月经正常的女生应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如羽毛球、乒乓球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改善盆腔的血液循环,减轻盆腔的充血现象,而且腹肌与盆底的收缩与放松活动对于子宫所起的柔和的按摩作用,还有助于经血的排出。但是由于多数女中学生出于一种害羞心理,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再加上月经期生理上的一些反应,因此使她们在月经期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不敢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女中学生:请记住我站域名这种畏惧心理的产生与她们的身体发育和月经期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身体发育的特点1.进入青春期后,女学生的体重明显增加,皮下脂肪较多,身体显得丰满,骨密质的厚度较薄,肌肉内水分及脂肪的含量相对较多,含糖较少,这使女学生的肌肉力量比男子弱,易疲劳。
2.心脏体积较小,心肌收缩力较弱,调节心脏的神经中枢兴奋性较高,心率快于男学生,运动时主要靠加快心率来增加心脏每分输出量,心脏贮备力量低于男生。因此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低于男学生。
3.胸廓和肺脏的容积小,肺通气量、肺活量小于男生,心脏血管系统功能不及男学生,故女学生安静时和最大体力负荷时的吸氧量也小于男学生,这就限制了女学生在运动中的供氧能力。
二、月经期的特点1.女学生的初潮一般约在12-15岁之间。初潮年龄一般受遗传、营养、健康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时期家长和老师对她们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置之不理的话,往往可能引起她们不良的心理反应。
2.月经期一般平均28天,女学生由于内分泌功能尚不稳定,月经期开始显得不规律,约1-2年后逐渐接近28-30天左右行经一次。正常情况下经期约为2-7天,多数3-5天。女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她们身体发育的特点,本身就不喜欢体育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再加上她们对生理知识了解过少,父母及教师又不能正确引导,往往会使她们对月经期的适当体育锻炼产生恐惧的心理,不敢甚至害怕参加体育运动,怕引起不良后果。而且由于部分女学生在月经期身体上会出现一些正常的生理反应,如可能有腹部及乳房胀感、腰酸等现象,少数人有头痛、失眠、疲倦嗜睡、情绪波动、烦噪、易怒以及便秘或腹泻等,这就更加剧了她们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
要改变女学生月经期畏惧体育运动的心理,这就需要:
(一)多对女学生进行月经期的生理卫生教育,特别是体育卫生教育。让她们了解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月经期,人体一般不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因此月经正常的学生在月经期间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不但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还有利于身体的发育。而且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还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减轻全身的不适反应。逐渐消除她们的心理顾虑。
(二)平时加强对女学生的身体锻炼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使她们热爱体育活动,具备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从而减轻她们的畏惧心理,或有意识地克制这种恐惧心理。
(三)一般在月经期间,女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适应能力、肌肉力量、神经调节的准确性及灵活性等可能有所下降。因此,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合理安排女学生月经期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不安排她们参加比赛,因为比赛时运动强度较大,精神过于紧张,体力及神经系统都不适应,易导致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经血过多或月经紊乱,避免增加她们的畏惧心理。
(四)月经期间不宜安排游泳、跨跳、腾跃等剧烈运动,避免寒冷刺激,特别是下腹部不受凉,避免子宫因受到过大震动,造成经血过多或腹痛等不良反应。
(五)建立月经卡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女学生的月经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运动量及运动时间。多关心她们,鼓励她们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消除她们的恐惧感。对于月经紊乱的学生,月经期可暂停体育活动,并经常进行医务监督。中学生体育课,应安排男女学生分班教学。
1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水平参差不齐,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有效教学成果。这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中学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轻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这就使得学生没有能够形成积极锻炼身体的意识,出现了文化知识水平与身体素质存在较大偏差的现象,不能实现身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第二,部分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项目过于传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进步。在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主要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这些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体育教学的需要,许多学生的兴趣十分广泛,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项目的范围。这就体育的魅力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第三,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上“教”的味道过于浓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现代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教学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知识起到辅助的作用,两者的位置关系是不能互换的,否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2在新课标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正确理解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它主要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以身体锻炼为主,保证中学生身体健康。学生的进步与否是衡量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否有效的最佳标准。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该由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如果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获得了健康知识并且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是有效的。第二,在新课标下,教学效性不仅仅是指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增强,还包括学生的适应能力的增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第三,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为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从总体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教学表现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3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有效教学的建议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和健康知识的掌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中学体育与教学课程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以后,我们不难看出体育与健康教学是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核心,一切教学都应该仅仅围绕着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在人教版的《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中,把《自觉参与和科学锻炼》章节分为了“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和“全面发展体能与科学锻炼”两个部分,做到了内容的精选和细化。本章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觉锻炼的意识,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培养出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本章的第一节中为了让学生形象的明白有规律的进行体育运动的好处,以张帆和王飞学习篮球的不同结果为例,引导学生去明白自觉有规律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好处,不再是硬生生灌输给学生。教材的这种内容安排极大地明确了教学目标。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才能真正的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从根本上减少教学的模糊性、随意性、散漫性,提高教学的效益,节省教育资源。教学目标的明确使得中学体育教学更加注重有效性的提高,减少不注重教学内容只是把教学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的情况出现。
3.2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书育人是中国最基本的、最古老的,也是目前教学最应该具有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使学生可以实现身体素质和健康知识水平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既包含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也应该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既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教学不看重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式。这有助于实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目标。两者并举、两者并重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要树立高大的形象,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也应该实行积极地互动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或者互帮互助,使他们感受到体育的魅力,看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积极因素的熏陶,产生积极地情绪,最终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3.3建立协调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协调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反之,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出现对立,这将使得教学很难继续下去,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威信,使学生信服自己。只有有了学生的信服和支持,教师才能做到让学生听话。另外,教师应当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单独与个别的学生相处,否则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且使其他学生感到自己被边缘化了,这十分不利于整个学生团体的团结与友善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才会打造出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利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
3.4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新课标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的学生有很多室内活动,比如:看电视、打游戏等等。这就在无形中减少了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行动源于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至关重要。新课标提出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观念的形成,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学生的兴趣下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运动产生了兴趣,才会产生养成运动习惯,树立运动意识的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增加体育项目,改变教学方法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4结语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又要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最终才能实现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实现了自身的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充分表现。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分析,促进教学的发展,适应学生的自身情况的变化。所以,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升是一个长远的过程,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前言:
所谓的素质是人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按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注重开发青少年潜能训练。其目的是在于提高学生素质入手,全面提高整个民族素质,造就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体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与载体。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和审美素质的作用,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素质教育的统一体。体育教学是实施体育素质的主渠道。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有素质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功能。
1、1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1、2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些人道德素质的每况愈下,道德沦丧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的当务之急,但道德的修炼不是坐而论道就能够功德圆满的,道德的养成需要学生个体的身体力行。道德问题又往往是与利益的竞争相联系的,道德的培养也需要在竞争的情况下进行方能见效,体育恰恰可以为道德教育提供这样的机会 ,体育的内容载体之一是现代竞技运动,其不断完备的规程、规则体现了一种社会的道德期盼,参与其中便会使人懂得社会或群体对个体的期待和行为规范,也能够使个体逐步具备、实现这些期待的条件,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来指导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如足球竞赛中要求队员之间要团结协作,队员要服从裁判、尊重观众,要正确对待比赛,要正确对待胜负等等,所有这些都使队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还表现在通过参与或观看体育比赛,提高了整个民族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如悉尼奥运会期间,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为运动健儿的胜利更为祖国的荣誉欢呼雀跃,无处不体现了学校体育的德育功能。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 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 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 教育。
2、具有素质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功能。
2、1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知识经济的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宽松和健康的舞台,作为个性教育的体育,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塑造了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了个性。如体育教学中的耐力跑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参加团体项目(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校体育的功能绝不仅仅限于以上几具方面,如其他还有健身、增强体质的功能,竞技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社会交往的功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功能等等,它们对推进素质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不一一列举。
2、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3、具有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能。
3、1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3、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3、3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3、4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
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 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 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 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 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3、5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 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 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 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
4、具有素质教育中的生存教育功能。
4、1学校体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运动,也就是说体育是通过运动所进行的教育,体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尽管今天生活在都市或农村的学生不必再到原始森林里去谋生,但是今天的体育与“生存”的关系依然比较密切。因为,生存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赋予了“生存”二字新的内容。现代人也许不必再去和猛兽或自然环境抗争,但却要去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以免被淘汰,还要预防运动不足导致的过度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文明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寿命延长的趋势日趋明显,为了“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迅猛发展,终身教育应运而生,而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锻炼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体育不但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心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能力和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如学校体育通过教学中情境教学或情绪脱敏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生存意识和生存手段;通过基础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各种运动技能;通过游戏或比赛培养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为适应以后竞争日益的社会环境打下了扎实的身体基础和良好的意识品质,实现了学校的生存教育的功能。
4、2现代社会的人除了要能够生存以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终身体育运动成为现代人文明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是不争的共识,体育在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中,体育应当说是最为“市俗化”的教育,无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在学生走上社会加以运用之前,都只能是“经院文化”,而对学生而言是难以使之立足即融入生活的,体育则不是,蕴含其中的“玩”的教育、“美”的教育、“安全”的教育、“健康”的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生活习惯”的教育“欣赏”的教育等等,无不立即可以“内化”并付诸学子的生活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不要把体育仅仅看作是运动的教育,而是要看到运动作为一种载体,其教导生活的承载力是其他任何教育所难以比拟的。作为生活教育的体育也许不能直接培养出引发产业革命的旷世奇才,但却可以造就一代懂得如何健康、文明地生活的现代人。
5、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提高身体素质功能。
5、1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体育教育除了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播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5、2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6、具有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开发功能。
6.1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7、具有素质教育的劳动素质培育功能
7.1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敬业教育。学习体育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
结论
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