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3:11: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护理研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观察;护理。
流行性出血热是野鼠中流行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东北地区12月至次年2月为流行高峰。“。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护理体会。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和护理的关键在于发热期进行恰当的液体疗法及免疫治疗:低血压少尿期需积极扩容。恢复有效血容量:采取综合性利尿措施。防止肺水肿。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出现。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2006—2008年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龄范围为23~52岁。
1.2方法
1.2.1发热期的护理:早期卧床休息,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噪声。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予以高热量、高维牛素、易消化饮食。随时观察体温的变化。特别是高热的患者,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由于此病有毛细血管中毒性损害。故不宜用酒精擦浴。尽鼋少用解热镇痛药,定期测量血压。患者发热后期多汗、缸液浓缩。应鼓励病人多口服补液。必要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防止休克和保护肾脏。
1.2.2低血压期的护理: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每30min测血压、脉搏1次,并做好记录及时报告医生;注意补液速度,低血压早期应快速补液。必要时加粗针头或多静脉通道。但对老年体弱及心、肾功能不全者,速度应适当放慢,减少用量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准确记录24h尿量。尽早发现少尿倾向;低血压期患者注意保暖,禁止搬动。
1.2.3少尿期的护理:少尿期应注意尿量每日3000ml为依据。此时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含钾量较高的饮食,对严重贫血者可酌情输入新鲜血液。尿量每日>3000m1.补钾时应以口服为主。必要时可缓慢静脉滴人,同时注意钠、钙等电解质的补充。对尿量每日>5000ml者。可试用双氢克尿塞、去氧皮质酮、垂体后叶素、消炎痛等。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应注意预防感染。注意病室内空气消毒。特别是加强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1.2.5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一般需l一3个月左右,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时间。
1.2.6并发症的护理:①观察是否有鼻出血、咯血、呕血、便血:是否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休克的表现。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给予相应的护理,并按医嘱给予止血药。②心衰、肺水肿患者,应减慢输液或停止补液。半卧位。注意保暖。氧气吸人保持呼吸道通畅。③脑水肿发生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应镇静、止痉脱水。注意观察疗效。④高血钾病人静注葡萄糖酸钙时宜慢。输注胰岛素时应缓慢静滴,随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町血液透析治疗。⑧进行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宣教,特别是宣传个人防护及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方法。以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本病恢复后,肾功能恢复还需较长时间,应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结果
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各期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明显地提高了治疗效果,有效地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共治愈患者46例。2例危重型患者死亡。
3、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因各期治疗原则截然不同。且各期也有交叉重叠。并发症严重等而成为流行性出血热护理的难点。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人实施整体护理,通过护士严密观察病情。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效果。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指对每个出生的宝宝,通过先进的实验室检测发现某些危害严重的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从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宝宝因脑、肝、肾等损害导致智力、体力发育障碍甚至死亡。这些疾病有些是由于单纯的遗传因素所引起,有些是由基因异常及染色体异常引起,另一些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诊疗技术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逐渐降低,而死亡原因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先天缺陷[1]。2009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护理研究新进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的进行筛查和进行相关护理。
1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
1.1 筛查技术:1961年美国Guthrie医生建立了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方法,他通过细菌抑制法,对滤纸干血样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此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利用相同方法对同型胱氨酸尿症、糖尿症等疾病进行了筛查。1973年加拿大Dussault等采用干滤纸血片法测量T4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1975年日本Irie等采用同样方法测定TSH筛查CH[2-3]。在1998年以前,我国CH筛查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为主,1998年以后,CH筛查主要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DELFIA),少数地区采用ELISA法和EFIA法,RIA法已基本不再采用[4]。1985年我国开始使用细菌抑制法筛查PKU,截止目前荧光定量法已经被大部分地区采用,但还有少数地区采用定量酶法来测定血苯丙氨酸(Phe)水平[5-6]。筛查技术方法向着简单易行、结果精确、费用低廉方向发展。
1.2 筛查疾病种类:我国主要对新生儿血标本筛查CH和PKU这两种疾病。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高发疾病种类也有差异,也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也不同。例如:广西广东地区增加了G6PD 缺乏症筛查,江苏和上海部分地区增加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筛查[7-8]。
1.3 新生儿筛查比率:全国各地(除西藏)均建立了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每年筛查290万人次新生儿,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按照每年出生1 500万人计算,我国平均筛查率只有19.3%左右。按照卫生部《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2012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5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2015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8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1.4 我国发展情况:我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1981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开始对新生儿筛查3种疾病(CH、PKU和半乳糖血症),1982年3月成立了全国11省市PKU筛查协作组,首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新生儿PKU筛查。随着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普及,新的筛查实验室不断增加,至2009年,全国已建立了179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对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质量控制[8]。1994年《母婴保健法》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有了法律保障。
1.5 筛查情况:徐艳华等1985年~2006年间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筛查情况进行了回顾,期间共对13 666 750例新生儿进行了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检出患儿1 170例,患病率为8.6/10万(1 11 681),同时对13 666 750例新生儿进行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筛查,6 505例,患病率为49.2/10万(1:1 063)[9]。全国按地区分析,西部地区CH发病率高于东、中部地区, 可能是由于西部多山区、高原,较易导致碘缺乏,或西部地区筛查覆盖率较小和筛查切值不同所致。PKU发病率南方低于北方,以广州最低。1998年之后发病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检测方法的改进与可疑患儿召回率增加等有关[10-12]。
1.6 护理进展:护理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筛查率,由于新生儿年龄小,许多家长因为心疼小孩而放弃筛查,所以首先应该安排专门人员对需筛查人员家属进行宣教,做好采血前解释工作,签订知情同意书,确保每位新生儿得到筛查。其次改善采血方法也有利于家属更容易接受筛查。采血必须在婴儿出生满72 h后,充分哺乳后进行,暂时不宜进行筛查者在1个月内采血筛查。控制采血室温度,温度宜在22~25℃之间,采血时间可以安排在每天上午新生儿沐浴后进行;选取采血部位:宜采用常用的脚根内外两侧,采血前保证新生儿足部足够温暖,下肢发冷者或寒冷季节可用温暖的湿毛巾(≤42℃),热敷足根,充分按摩局部皮肤,让足根周围皮肤充血变红,以保证血液顺利流出。采血方法:按摩新生儿足根,常规使用75%的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一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包绕新生儿足根部并绷紧皮肤,另一手用无菌采血针穿刺。刺入深度2~3 mm,使血液自行流出。轻轻用无菌干棉签弃去第一滴血,通过轻微挤压交替放松,以形成较大的血滴(约1 cm),不得局部用力挤压,如挤压超过3次,穿刺点仍未有血液滴出时应重新穿刺部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影响采血效果和质量,每个新生儿取3个血斑,每个血斑≥8 mm,多血斑取血滴入滤纸,血样必须透过采血卡滤纸背面,取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3~5 min,必要时用胶布加压止血。血标本充分凉干,不能互相重叠或竖立放置,避免标本堆积引起交叉污染。取血后妥善保存血样,避免紫外线照射和液体污染,血样保存于4℃冰箱,可长期保存以备复查[13-15]。
2 新生儿疾病筛查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对先天性疾病预防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因此新生儿疾病筛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视并且获得了广泛开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过程中筛查技术不断革新,筛查疾病病种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16]。
2.1 新生儿筛查率低:虽然新生儿疾病筛查得到了较快的推广,但是筛查中心数量相对于我国每年1 500人的出生率来说较少,到目前为止部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设置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普及不足,大部分地区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属于收费项目,患者依从性差,另外国家投入资金相对较少等导致新生儿筛查覆盖率相对较低。
2.2 筛查病种需要增加:目前常规筛查疾病为PKU和CH,而实际存在的新生儿疾病包括异染性脑蛋白质营养不良、戈谢氏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逐渐引起社会重视,这种疾病由人体内某些酶、膜及受体等的生物合成遗传缺陷导致,大多数在婴儿期起病,涉及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IMD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如早期发现可调整饮食和补充相应缺乏物质控制治疗疾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己发现的遗传代谢病达600多种,常见的即有30余
种。总发病率约占出生人口的1%。可导致小儿智力发育异常和身体发育障碍。 2.3 筛查技术有待创新: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每检查一种疾病就需要采血一次,另外检测时间长,结果不稳定等导致筛查者和家属都较难接受。1966年Tanaka等首先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应用于诊断遗传代谢性疾病,之后通过不断改进[17]。它可同时检测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和核酸的碱基,可有效筛查遗传代谢病。该技术一次能筛查多种IMD,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我国于20世纪末引进了GC-MS技术,应用于高危儿童的筛查,并陆续在全国推广应用,该技术稳定,各地阳性检出率相似,为8.26%~10.4%。虽然该技术应用范围广,但存在着分析成本高、耗时长等缺点。目前最新的串联质谱分析技术(Tandem massspectrometry,MS/MS)正逐渐成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有力手段。该技术有筛查病种多(一次能筛查出氨基酸代谢异常、脂肪酸代谢异常及有机酸血症等30余种遗传代谢病)、分析时间短(每次分析只需2 min)等特点。该技术灵敏性高、特异性强。从2005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应用串联质谱技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群体筛查。
2.4 筛查质量有待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缺少监督,大部分省市区没有制定督导方案,也没有专门针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专项监督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技术规范,筛查质量不能保证。随访制度和评估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于阳性或疑似阳性患儿由于经费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及时随访,特别是对流动人口的新生儿实行早期筛查及对病例的随访与评估均有待加强。
2.5 护理水平有待不断提高:护理水平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提高筛查率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者的发现与及时治疗与否,由于筛查技术不断更新,筛查病种不断增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知识适应新技术新病种,尽可能的提高筛查率。
3 新生儿疾病筛查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一定会被社会家庭所重视。国家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筛查质量控制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建立有效的评估督导机制,推广新技术,提高护理水平,提高新生儿筛查覆盖率、召回率和治疗率,使新生儿筛查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
【摘要】三级甲等医院护理管理在整个护理管理中体现着领先和话语权。但是,我国医疗机构系统化护理管理质量和水平和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还有距离,和世界先进护理管理比较,还有待从硬件和软件方面,特别是人本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研究、分析,进而深入思考护理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使护理管理经过改革得到质的提升。
随着护理工作科学化的不断提升,在护理管理方面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尽快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当前护理管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1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系统化护理管理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系统化整体护理”先进理念和实践在我国的逐步推广,我国的护理状况和护理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理念、实践、管理等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医院分级管理的施行,更让护理管理迈出了一大步。
1.1 科室、床位和护理人员的激增,倒逼护理管理上水平、提质量。上世纪80年代末,我院仅有科室 26 个,护理人员280名,护理管理人员 28名,住院床位800张。2011年初新门诊住院大楼启动运行后,科室增加到 60个,护理人员猛增到近1159名 ,床位增加到2166张,仅护士长就增加了 85名 。护士长和护士一次就分别增加了近3倍。医院护理管理质控组织由原来两级护理管理改为三级护理管理,采取护理部总体抓、科护士长分片抓、病区护士长具体抓的组织形式,各级质控组织做到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重点的检查落实,采取随机抽查和定期检查,科室自评与质控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及时反馈、及时改进,并施行了护士长轮流每天24小时全院巡查制度。人员和硬件设施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护理差错率逐年降低,护理管理提升了档次。
1.2 “整体护理”先进模式在我国的逐步推广,促进了护理管理迈上新台阶。随着 “整体护理”在我国的推广,护理工作由被动执行医嘱变为对病人生物、心理、生理、生活全身心的主动整体护理,护理管理发生了相应的重大变化。就兰大二院来说,虽然整体护理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没有达到所认知的目标,但在护理管理的理念、制度、监督、检查、目标任务的实施等方面,已经有了十分明晰的实践和工作要求边际 ,在报酬、奖惩、层级分类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制度约束,信息化、制度化、人本化、系统化护理管理完全取代了过去单纯抓人的护理管理,主要实行了在院长领导下,设护理副院长——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垂直管理的护理管理机制,较好地推行了“系统化整体护理”,减少了管理中的漏洞,护理投诉逐年降低。
1.3 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保证了护理系统化管理的向前推进。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仍以中专教育为主,大专、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仅占一小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学历程度较高。以兰大二院为例,从上世纪90年代后招聘录用的护士几乎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都接受过正规护理专业教育。护理人员学历的普遍提高,奠定了整体护理的实践基础,增强了对整体护理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大大降低了护理工作中的差错率,整体护理成为了可能。
2 对在推进整体护理的中凸显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的护理管理事业较从前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明显底气不足。诸如护理人员数量偏低,每千人口平均护士(师)数偏低,护理教育层次偏低,护理管理仍受硬软件条件的制约,护理科研有待走向前台,整体护理还没有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普及等等。
2.1 一些医院领导对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的认识存在偏见,思想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据《健康报》报道,宁夏某医院党委书记在阐述医护关系时说,“病人到医院来是找大夫的,不是找护士做护理的,做护理还不如去桑拿,那里有小姐按摩,多舒服。”此番讲话极大地损坏了护士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导致该医院护理工作几乎陷于瘫痪。虽然这是一个对护理工作存有偏见的特例,但反应了一个不重视护理工作的事实。这种行政式管理偏见,虽然反映在个别地方,但对护理工作重视不够,就往往扼杀护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护理管理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
2.2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床护比例失调的矛盾加剧,难以适应医学科学及新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护理人员的数量长期处于缺乏状态,护理人员长期以来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在新的医学模式的推进中,心理护理,生理护理,生活护理一股脑儿对护理工作提出较高要求,但床护之比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在近年对医院体制的改革中,这种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在部分地区或医院,甚至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护士待遇低,收入少,工作苦,责任重,职称低,晋升难,理解少等原因,护理人员“转行”现象较为严重,其中受到当前市场经济副作用的影响,使护理专业的吸引力下降。
2.3 护理服务价格体系缺乏市场调节机制,致使护理管理处于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我国护理服务价格体系一直处于与实际价值相背离的状态。许多基础护理服务收费低廉,甚至不收费。如床上洗头擦浴.洗脸洗脚,口腔护理,翻身,更换床单,观测生命体征,陪送重病人作特殊检查以及心理护理等,均是耗时多却 无费收或收费甚微的护理劳动。如像我们眼科,不管轻重病人,由于蒙住眼睛,事事都需要护理和帮助,可这种护理往往是免费的,在这种情况下,基础护理质量就难以保证。护理管理面对这种无费收或少费收或高收费的情
况,追查起来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使护管质量受到影响。
2.4 护理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继续培训教育落实不到位,影响护理管理任务的落实。一是护理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从护士中选拔而来,缺乏科学的专业护理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缺乏创新基础和自身动力。二是新上岗的管理者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培训;三是院内护理管理新理论、新知识培训的深度、广度不够。因此,势必造成管理上的缺陷和误差,进而影响护理质量的控制管理。
3 在应对策略上的几点建议
在医院这个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风险的特殊环境里,如果不能正视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不能正视护理人员的正当诉求和护理工作必备的软硬件条件,不能正视医院的系统化整体管理,整个医疗事业都会受到影响。
3.1 医院各级领导解决护理问题和矛盾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自身对护理工作认识的思想和观念。要真正解决护理工作、护管工作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减少或者杜绝医患矛盾,首要的问题是要转变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医院一盘棋思想,真正把医疗和护理的作用等同起来,真正树立起“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观念,把护理工作始终放在议事日程中。
3.2 以改革的精神着力逐步解决护理工作的一些问题,是推进护理工作发展的必备要件。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正视这些矛盾和问题,以改革的办法着力去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创造一个宽松的护理环境。
3.3 推进以人为本的内涵管理和人性化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护理系统化管理,是科学化护理管理的真正体现。在推进以患者为上的人本理念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护理工作的要素配置,在制定制度、计划时,要自下而上进行讨论,广泛征求一线护士的意见。在确定福利奖金时医院要确定统一的奖金分配系数,适度考虑护理人员的利益,以免造成利益分配上的过度倾斜。
3.4 不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素质,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当前一方面护理人员教育层次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亟待进一步在岗继续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培训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护理人员培训财力投入有限,培训教育计划得不到很好落实。要真正解决好医患关系,要推进医院的整体发展,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非抓紧不可。
3.5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管理队伍,将为整个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动力。《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到2010年底,100%二级以上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取得岗位培训证书。为了达到《纲要》要求,全面落实护理管理任务,院本部、护理部和各科室都要重视护管人员的培训,要有计划选派管理人员外出学习,参观学习其他医院成功的管理模式,拓宽视野、激发管理思维。同时开展院内培训和岗位指导,如轮岗多科室或到护理部参与全院宏观质量管理和工作规划的制定。要加强医护沟通,建议建立每周一次医护沟通会,以加强治疗和护理的信息舆情和讨论,促进每个人对整体治疗计划的理解和服从,从而确立护理管理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近年来,新生儿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一些综合医院,由于医院患者众多,病情多样性,而新生儿正处在生长阶段,自身的免疫力较差,很容易发生感染,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关于配奶的护理方法[1],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之间对120新生儿中的60例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一、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出生的12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分配,将这些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5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4.5±10.9)岁,体重最轻的为2600g,最重的为3900g,平均体重为(3250±550)克;对照组新生儿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出生时间最短的3天,最长的28天,平均出生时间为(15.5±11.2)岁,体重最轻的为2500g,最重的为4000g,平均体重为(3260±560)克。所有新生儿的母体没有出现宫内感染,新生儿在出生后身体健康,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出生时间、体重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所有新生儿使用的无菌物品管理、保温箱、呼吸机管道、监护室空气、护理人员的清洁工作等均是一致的;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由我院的护理人员按照日常工作进行护理,不采取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的具体方法如下:(1)所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新生儿配奶流程。确保奶源的来源安全可靠,配奶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戴好口罩和帽子,并使用洗手液方法清洗双手,并准备好配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奶瓶、奶嘴、瓶盖等,所有器具必须严格消毒,之后中倒入适量的温水,水的温度要控制在40―50摄氏度之间,之后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加入适量的奶粉,套上奶嘴,摇匀奶粉,摇匀后将奶水滴到手腕部位,感觉奶粉的温度,保证奶粉的温度适合新生儿服用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喂奶结束后,将奶瓶、奶嘴等立即使用洁净水清洗干净,所有清洁完毕后将奶瓶放入专用的消毒柜内进行消毒,每一位新生儿对应有自己专用的奶瓶,发生感染的新生儿需要将奶瓶等实施隔离消毒;(2)成立专门的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小组,对所有护理人员的配奶操作实施监督,确保操作过程中的规范化;(3)定期的对所配奶进行抽样检查,确保配奶的安全卫生;(4)消毒柜要定期的进行检查,保证限消毒柜的干燥卫生;(5)做好配奶的相关记录工作,保证配奶留有数据资料。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新生儿采用不同配奶护理方法之后,新生儿感染率的比较,并对新生儿的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
1.4评价指标
对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5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
二、结果
2.1新生儿感染率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比较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感染率(P
表1 两组新生儿感染率比较[n(%)]
2.2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比较
两组新生儿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新生儿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P
表2 两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比较[n(%)]
三、讨论
产科属于综合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医院的护理质量,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做好感染的控制护理工作,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无发育完成,属于医院中的易感人群,根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新生儿在医院的感染率高达16.1%,新生儿感染明显会提高心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这些感染因素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配奶工作的感染与控制[2]。这是因为在配奶过程中多次经过护理人员的操作,而且其中使用的奶瓶等物品都有可能携带病菌直接造成新生儿的感染,所以做好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对于做好整个医院的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3]。
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期间对120例新生儿采用了不同的配奶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配奶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对两组新生儿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33.3%,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0.0%,观察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感染率;新生儿不同护理方法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新生儿家属满意度为90.0%,对照组新生儿满意度为51.7%,观察组新生儿护理的满意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新生儿护理满意度。
在整个新生儿配奶过程中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有:(1)奶瓶等用具在保存过程中没有经过干燥处理,清洗干净之后的奶瓶直接放进消毒柜之后,使得消毒柜内部环境有所改变,在潮湿的环境中,细菌易于繁殖,可造成奶瓶的污染,进而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4];(2)配奶操作室缺乏必要的消毒措施,这种环境下的病菌很容易在配奶过程中造成奶瓶感染;(3)操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配奶的规范操作,出现了配奶过程中的病菌感染。
提高新生儿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的措施主要有:(1)护理人员定期培训,提高职业综合素质,保证配奶过程中规范化的操作,降低病菌的感染率;(2)定期对消毒柜进行检查,保证消毒柜的干燥洁净;(3)对配奶室的空气环境实时监控,保证空气中的菌落数处于安全范围;(4)做好配奶过程中的监督工作,重视配奶操作过程;(5)配奶过程中的相关记录必须及时进行并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
综上所述,做好配奶感染控制和护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水平,所在综合医院新生儿护理过程中采用监护室配奶感染控制与护理方法对于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生物化学的基础课程作用
分子生物学的各项技术如分子杂交、基因重组、PCR等均以生化的蛋白质、DNA、RNA的生物合成为基础;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也是以生物化学的物质代谢为基础,如蚕豆病的成因是细胞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致,表现为不能经磷酸戊糖途径得到足够的NADpH,体内的谷胱甘肽不能保持还原状态,一些含-SH的蛋白质或酶容易受氧化剂或过氧化物的损害,表现为食用新鲜蚕豆后会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亦需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只要熟悉糖代谢以及三大代谢之间的联系就很容易掌握此病,糖尿病是由于血中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导致糖代谢紊乱,进而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糖监测表现为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从其发病机制便可推断出各大系统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针,学习便可事半功倍。因此只有熟悉生化的基础知识,将来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临床课程。
2生物化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联系
2.1配药
配药是临床护士的一项主要职责,怎样尽可能避免输液的配伍禁忌,药品溶解不全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均要运用基础生化知识。如静滴抗生素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给药途径,在临床给药途径中,我们需要根据抗生素本身的理化性质、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来注意溶媒的选择、合理的滴速等,从细胞的生化和生理特点考虑,抗生素的溶媒必须是等渗溶液,否则会导致细胞涨裂而亡,一般会选用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来作为溶媒,多数抗生素会选用生理盐水作为溶剂,因其不仅起到良好的等渗作用,也是剂型的稳定性。以临床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例阐明其生化机制,β-内酰胺类在近中性(pH值=6~7)溶液中较为稳定,pH值过高或过低均易使β-内酰胺环开环,失去抗菌活性,而成品的葡萄糖的pH多为3左右,生理盐水的pH值约为4~5,故应该生理选盐水作为溶媒。其次抗生素的滴速也值得讨论,速度太快会引起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引起不良反应,速度过慢会使血药浓度达不到最低抑菌或杀菌浓度而影响药效,最后还要考虑药物半衰期的问题而确定给药时间,这些均需以生物化学知识包括人体物质代谢特点和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基础来判断。另外粉剂的溶解不全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常见问题,常见原因可能为pH值不当、温度不适宜,以及由于操作不当引入杂质或生物体的感染等原因所致,为此护士在配药过程中不仅需加强无菌意识,注意规范护理操作,更要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特点。
2.2消毒灭菌
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消毒灭菌法有很多种,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便可阐述其原理。(1)高温灭菌法:包括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原理为高温可以使细菌蛋白质凝固变性、细胞膜功能受损、菌体遗传物质破坏;(2)紫外线杀菌:常用于治疗室、手术室、配药室和病房等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灭菌,波长240~280nm紫外线可破坏DNA相邻的胸腺嘧啶二聚体,干扰细菌的正常复制,对病毒也有一定的灭活作用;(3)过滤除菌法:滤头的孔径很小,是利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目的,实验室应用的较多。(4)化学消毒法:因其杀菌谱广、可操作性强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常用的消毒剂有乙醇、戊二醛、碘伏、含氯消毒剂等,日常护理中如换药常会使用含碘伏或酒精棉球擦拭伤口进行消毒,输液及注射前也会对病人的皮肤进行消毒,能杀灭菌体甚至芽孢,原理为化学消毒剂可使菌体或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干扰其正常复制。只有掌握好各种消毒灭菌的原理和方法,才能更好的运用到临床护理中。
2.3健康宣教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防大于治的观念也在逐步加深,健康宣教在护理工作中的比重亦越来越大,特别是糖尿病病人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越来越提倡饮食运动疗法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因此在该病的治疗中护士的承担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常常会向护士提出的问题常见有“怎么才能控制好血糖?”,“哪些食物能吃,哪些不能吃”,“我今天没吃糖,为什么血糖就高了?”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熟知生物化学书中所述的三大物质代谢便可轻松回答患者生活饮食中的困惑以及帮助患者拟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和运动方案,另要告知患者血糖的监测方法和低血糖发生时的自救措施。糖尿病患者补液时需要在糖水中加入胰岛素,模拟正常人体糖代谢特点。高脂血症病人的健康宣教要低脂饮食,加大运动量,其原理为脂类代谢。在这里就不加以赘述。以上均要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可见生物化学在护理工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生物化学虽为医学的基础课程,却与临床护理工作联系尤为紧密,尤其是糖类、脂类、蛋白质三大物质的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在临床医护人员的工作运用中贯穿始终,护理人员在配药、消毒灭菌、健康宣教、术中或术后为患者补充能量以及和医生的配合诊疗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生化的基础支撑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要把生物化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加以深读、熟悉和掌握,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才能从容不迫,以做一个合格的护士。
疼痛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疼痛剧烈则引起机体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丘脑一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可影响为机体免疫力和身心康复[1].文献报道[2],外科择期手术中有75. 5 % 的患者担心手术疼痛,有 50% 以上的患者术后72h 仍疼痛不止,严重影响患者临床治疗和生存质量。因此,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 ①具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症; ②良性胆囊疾病,近半个月内无急性胆囊炎发作; ③无腹腔严重感染和腹膜炎; ④术前 3d 没有使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 ⑤无药物及酒精依赖史; ⑥能进行有效沟通,同意进入本研究。排除标准: ①可能存在胆囊或胆管癌; ②有黄疸、肝炎及严重肝硬化病史; ③出血倾向或血液病者; ④化脓性胆管炎、腹腔严重感染或合并急性胰腺炎; ⑤具有非手术原因所致疼痛。
1. 2 一般资料: 2012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0 月,收集在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 87 例,按照入院的单双号顺序分为观察组 44 例和对照组 43 例。观察组: 男23 例、女21 例,年龄21 ~72 岁,平均( 35. 84±9.35) 岁。受教育年限 6 ~ 21 年,平均( 12. 53 ±4. 67) 年。
疾病类型: 非结石性胆囊炎 18 例、胆囊息肉 16 例、胆囊结石10 例。对照组: 男24 例、女19 例,年龄24 ~70岁,平均( 35. 27±9. 12) 岁。受教育年限 6 ~ 20 年,平均( 12. 14±4. 60) 年。疾病类型: 非结石性胆囊炎 17例、胆囊息肉 15 例、胆囊结石 11 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
1. 3 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基础护理及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帮助患者采用正确姿势、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措施: ①认知干预。术前,向患者讲解术后可出现疼痛,加深患者对疼痛的了解; 并告知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及程度等,防止进入疼痛恐惧的误区。②饮食干预。术前以易消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为主,不易进食产气食物; 术前 8h 禁水禁食,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 6h 可进少量的流质,如白开水或米汤; 24h 后开始进食低脂低糖半流质,少量多餐,每日进餐 5 ~6 次,多选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 饮食由细到粗,循序渐进,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③心理干预。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内心状态,认真倾听患者的讲述,给予患者精神鼓励。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恐惧感。④音乐疗法。评估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背景及病情程度,向患者介绍各类音乐特点,选择其喜好的音乐进行音乐疗法,嘱患者可以自由意愿配合心中默唱、哼唱或肢体语言,每天 2 次,每次 30min.音乐疗法可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有效减少患者对疼痛的感觉强度,减轻焦虑和抑郁缓解疼痛。⑤活动干预。术后麻醉清醒后,可进行床上躯体活动,经常变换体位; 术后 6 ~12h 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无明显不适可在病房内活动,活动量逐渐增大。⑥松弛疗法。指导患者放松全身肌肉,从头部开始到足部结束,循序放松,深慢呼吸,频率以自然舒适为宜,每天 3 次,每次 15 ~20min[4].
1. 4 疼痛评价: 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法[5],在标尺的两端标有从 0 ~10 的数字,0 代表无痛,10 代表最严重的疼痛,让患者选择符合自己疼痛的数字,分别于术后 6h、24h、48h 及 72h 各评价一次。
1. 5 胃肠功能: 观察记录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肛门排便时间,以及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胀、便秘及腹泻等。
1. 6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珋±s) 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比较,P
2 结 果
2. 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 VA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 6h 疼痛 VAS 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术后 24h、48h 及 72h 观察组患者疼痛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 论
1987 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成功,与传统剖腹手术治疗胆囊疾病,该术式具有创伤小及出血少等特点,逐渐取代了 90% 的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6].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属于微创性手术,但是任何手术对机体都存在应激,术后仍可发生疼痛。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7].本研究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施护理干预,患者术后 6h 疼痛 VAS 评分与常规护理相似,但是术后 24h、48h 及 72h 观察组患者疼痛 VAS 评分明显降低。认知干预、心理护理、音乐疗法及松弛疗法等,通过不断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转移注意力等,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消除消极心态,提高对疼痛的依从性和痛阈值,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轻患者的痛苦体验。
腹部手术操作、麻醉、原发疾病、治疗药物、术后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术后疼痛及被动体位等因素,可共同作用抑制肠壁内源性运动活性的神经,表现为胃肠功能恢复延迟和肠麻痹[8,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虽然减少对胃肠的刺激,但造成胃肠功能紊乱的刺激因素仍然存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均早于常规护理。术后早期活动和早期进食,可刺激肠道的反射活动,胃肠蠕动加快、分泌功能活跃,有利于消化道血液循环和淋巴液回流,从而有效预防胃肠功能紊乱,促进胃肠内容物的排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速度加快。
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对术后患者的康复、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的复杂反应[1]。由于术后疼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患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手术后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减轻患者疼痛。本研究通过对术后患者镇痛护理,比较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得出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的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人,随机将120位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作为实验组,患者60人,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的镇痛护理,第二组为对照组,患者60人,不进行镇痛护理。实验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22岁至80岁,平均年龄(42±5.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为21岁至83岁,平均年龄为(45±5.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实验组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即基本的包扎,检查,换药等,除此之外,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即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泵设定的参考值为持续剂量在2.4ml/h,两次注药的时间间隔为20min,根据患者个人的疼痛情况患者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在实施的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和镇痛效果,疼痛情况一旦出现,护士立即按剂量调节用药量,直至止痛;同时,开展关于病痛认识的座谈会,提高患者对镇痛护理的认识,提高自信,以提高止痛技巧[2]。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不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
1.3效果评价方法按照疼痛的程度,划分为零级:无疼痛;一级:轻度疼痛;二级:中度疼痛;三级:重度疼痛;划分的标准为:零级无疼痛现象;一级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二级必须在吃止疼药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止疼效果,疼痛明显;三级疼痛无法忍受,干扰睡眠,需要止痛药进行止痛。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的疼痛情况统计,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实验组的疼痛程度高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进行X2检验,记录P值。P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实验组的零级疼痛为4人,一级疼痛为52人,中度疼痛为4人,重度疼痛为0人;对照组零级疼痛为0人,一级疼痛为32人,二级疼痛为24人,重度疼痛为4人。实验组的各级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级的疼痛率,P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由组织损伤和伴随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以及焦虑等的综合性复杂反应。导致术后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手术创伤、性格、注意力、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疼痛对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伤口愈合的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对患者的生活、患者家属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3]。本研究显示,通过术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强自信,从而可以坦然的接受疼痛,痊愈率高(P
镇痛护理有止痛注液泵和护理干预两大方法。止痛液注射泵法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的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在患者疼痛时,可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直至止痛[4]。护理干预分为:认知干预:通过加强健康宣教、知识讲解等方法,使患者了解手术步骤、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程度、时间、以及疼痛产生的利弊等;心理干预:第一:经常和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并进行合适的心理教育,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第二: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了解患者内心所想,并积极制作出相应的方案提高患者的自信以至康复;行为干预:通过患者的行为采取积极的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5]。
研究发现,进行镇痛护理和不进行镇痛护理中,进行镇痛护理的实验组术后零级疼痛和三级疼痛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镇痛护理可降低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是必要的,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分组方法,在过去一段时间内(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即我院实施护理管理模式前后各一年内),发放调查问卷264份,调查对象均为内科患者,主要包括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112例;抽样研究对象中年龄最大者79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46.2岁。内科护理人员中年龄最大者38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平均年龄27.4岁。所抽取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方法
对在抽样时间内患者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并对开展护理管理前后我院内科的病房管理情况、护理和消毒质量、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3数据处理
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
2具体制度
2.1病房管理
①在护工方面采用统一招聘的方法,招聘方式具体如下:只有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的应聘者才有应聘护工的资格,年龄小于或是等于40周岁,在参加招聘时应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护工在经历过面试、培训、试用等这一过程的筛选后,进行择优培训才能够录取上岗。被录用的护工均应进行统一的管理,必须统一进行着装,仪表要端庄且得体,应该佩带胸牌[1]。
②制订一系列合理的陪护流程。所录取的护工应该受内科科室的统筹调度以及安排,该过程具体表现为: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工产生需求后,需要得到责任护士的同意,由护士对陪护服务的通知单进行填写,内科科室负责人收到通知单并确认后再对护工岗位进行安排[2]。
③在疗区制订管理规范。按照内科的一些特点,编写要系统,在确认完岗位职责、工作范围、工作守则后,奖惩措施的制定要严格明了。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严格,严格规定陪护家属以及护工的行走区域,在病区内要吸烟、大声喧哗等要坚决予以禁止,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等[3]。
2.2消毒质量
对病床、饮食、消毒剂的使用等方面都要有一个详细且规范的要求,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对患者及其家属、护工以及护理人员就隔离消毒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科室应该对陪护家属以及护工做定期的体检,必须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交叉感染现象要予以坚决的避免[4]。
2.3护理质量
①在护士与护工之间施行捆绑管理,将他们的工作流程予以系统梳理,明确界定其各自的职责,要制定有弹性的排班制度,施行早晚帮班的方式,将人文关怀这一方面予以更好地体现。
②对所有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心理状况等每天进行一次评估,依照患者自理能力的级别,来制定护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以及标准,按照评估结果每天都应有一个相应的调整。
③对护士以及护工都要定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理论知识、静脉采血、无菌技术操作、鼻导管吸氧、静脉套管针留置等,对护士的操作技能以及实践能力进行检验,使护理水平能够得到整体提高[5]。
3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在实施护理管理后,病房管理情况、护理和消毒的质量与实施前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且具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
4讨论
如何对住院治疗的内科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一直以来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家属或护工陪护,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对该类患者进行陪护的两种方式,但是由家属对患者进行陪护很难满足专人长期陪护的要求,而所谓的护工又大多数都是以农村闲散的劳动力为主,该类护理人员的普遍特点是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专业的护理技能严重缺乏,陪护过程中没有可遵照的统一的规范标准,服务质量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6];另外,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个对该类护理人员进行规范管理的专门部门或机构,导致管理出现无序现象,护工自身会携带一些病菌,在与患者进行接触后会出现交叉感染,更有甚者在对患者进行陪护期间会出现斗殴、偷窃等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一些事件,对医院的患者医疗和护理服务规范管理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在内科实施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既能够对护理工作进行严格的操作,又能够使内科患者充分感受到强化护理服务的优点,在护理项目非常复杂和特殊的内科病房中,可以有效预防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出现院内感染现象。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校2011级学生110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55人。两组学生性别,年龄等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两组学生所学习的操作项目相同。
(二)教学方法
1.实验组。建立一个护理人员的模拟环境,这是进行实践的重要基础。模拟专业护理人员的工作,能让学生有较强的代入感,从而提升职业使命感,提高学习兴趣。模拟体验的具体操作是,现有教师进行真人示范,再由学生分组进行病人与护理人员的演练,让学生在护理人员与病人两种角色间进行体会。
2.对照组。对照组就是传统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将关键内容,学生机械的对其进行记忆,教师不做过多的引导。
(三)评价标准
此次实验两组学生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教师根据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护理人员这一职业的认知程度,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评定。
(四)统计学分析
此次试验用到的数据均用SPSS22.2软件包进行处理。结果P
二、结果
(一)患者认知程度对比
对照组学生在角色认知上普遍较差,不能体会患者的痛苦,能够对角色有深入认知的人数占29.09%,而实验组通过体验,对角色有深入认知的占98.18%,两组数据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二)对护理人员的认知
通过体验,实验组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护理人员的重要性,能更清晰的明白自己的责任。
(三)团队协作能力
体验式教学需要同学们分组,互帮互助,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对照组则得不到这方面的训练,两组学生在团队协作上具有很大的差距。
(四)动手能力
实验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亲自操作,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对知识的掌握更透彻,而对照组同学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三、结语
通过此次试验,实验组同学的综合素质有了全面的提升,学生在角色认知、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动手能力上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对照组同学则无明显提升。对比两组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性可以看出,应用体验式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通过实际情景模拟,在角色扮演的时能亲身体会到患者感受的痛苦,明白护理的重要性,只有规范操作,患者所受的痛苦才能最小化,这也是护理人员的职责所在。有时候护理人员需要同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完成护理工作,这就需要学生有团队协作意识,学会配合他人,达到效果最大化。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的明白护理人员的职责,提高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心态。所以体验式教学法应当在护理教学中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提高未来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对术后患者的康复、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的复杂反应[1]。由于术后疼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患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手术后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减轻患者疼痛。本研究通过对术后患者镇痛护理,比较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得出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的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人,随机将120位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作为实验组,患者60人,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的镇痛护理,第二组为对照组,患者60人,不进行镇痛护理。实验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22岁至80岁,平均年龄(42±5.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为21岁至83岁,平均年龄为(45±5.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实验组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即基本的包扎,检查,换药等,除此之外,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即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泵设定的参考值为持续剂量在2.4ml/h,两次注药的时间间隔为20min,根据患者个人的疼痛情况患者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在实施的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和镇痛效果,疼痛情况一旦出现,护士立即按剂量调节用药量,直至止痛;同时,开展关于病痛认识的座谈会,提高患者对镇痛护理的认识,提高自信,以提高止痛技巧[2]。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不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
1.3效果评价方法按照疼痛的程度,划分为零级:无疼痛;一级:轻度疼痛;二级:中度疼痛;三级:重度疼痛;划分的标准为:零级无疼痛现象;一级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二级必须在吃止疼药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止疼效果,疼痛明显;三级疼痛无法忍受,干扰睡眠,需要止痛药进行止痛。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的疼痛情况统计,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实验组的疼痛程度高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进行X2检验,记录P值。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实验组的零级疼痛为4人,一级疼痛为52人,中度疼痛为4人,重度疼痛为0人;对照组零级疼痛为0人,一级疼痛为32人,二级疼痛为24人,重度疼痛为4人。实验组的各级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级的疼痛率,P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由组织损伤和伴随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以及焦虑等的综合性复杂反应。导致术后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手术创伤、性格、注意力、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疼痛对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伤口愈合的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对患者的生活、患者家属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3]。本研究显示,通过术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强自信,从而可以坦然的接受疼痛,痊愈率高
镇痛护理有止痛注液泵和护理干预两大方法。止痛液注射泵法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的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在患者疼痛时,可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直至止痛[4]。护理干预分为:认知干预:通过加强健康宣教、知识讲解等方法,使患者了解手术步骤、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程度、时间、以及疼痛产生的利弊等;心理干预:第一:经常和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并进行合适的心理教育,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第二: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对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了解患者内心所想,并积极制作出相应的方案提高患者的自信以至康复;行为干预:通过患者的行为采取积极的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5]。
研究发现,进行镇痛护理和不进行镇痛护理中,进行镇痛护理的实验组术后零级疼痛和三级疼痛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镇痛护理可降低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是必要的,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近些年,我国医学方面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护理学科的外延及内涵也进一步扩展,人们对健康有越来越高的需求,这对护理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是一种严格的考验,因此护理管理阶层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有效的培训在职护理人员.而ICU是集中观察及治疗危重症病患的主要场所,病患转归的效果直接受ICU监护人员的护理质量影响。在专科护理时,对ICU护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创建并实施了一系列培训新护理人员的制度,具体包括岗前培训、试用期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临床护理人员全方位培训等,不断完善培训护理人员的管理方法及手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到2014年时间段,并对其进行讨论研究,对照组是2013年度,观察组是2014年度,对照组没有采取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观察组采取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科室总数、护士比例、疾病发展及病患人数等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临床上能够进行比较。
1.2分层管理
1.2.1各级护理人员的划分
我院依据护理部的要求将护理人员分为实习生、试用期规培生以及N0级~N3级。进入ICU工作在1-3年的低年资护理人员为N0级;有1~2年的护师资格并进入ICU工作超过3年的高年资护理人员为N1级;进入ICU超过3年的高年资护师为N2级;得到专科护士资格证及主管护师是N3级。
1.2.2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培训目标和培训要求
(1)对实习护理人员及试用期规培护理人员要实施扎实严谨的岗前培训措施,促进新护理人员转换角色,带教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科知识并严格实施规范化的培训,使其了解ICU科的工作制度、布局以及工作程序,消除其不安、恐惧等心理,促进其把心思更好的用到学习和工作中,用到病患身上;带教老师要选择专业护师对其进行规范化、统一的培训,要求专业护士有超过两年的护师资格,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专科的理论知识及专业的实践操作;带教老师指导该级护理人员每月写一份护理文件,锻炼其书写文件的能力,每个月带教老师或护士长至少要提问4次;同时每月要进行一次技能操作及ICU科的操作考核,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三个月评估该级护理人员。
(2)N0级护理人员是进入ICU的新护理人员,不能很好的了解ICU科的专科性及工作强度,此时要选择有超过三年的高年资护师对该级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及系统化地培训。
新入护理人员在进行一周岗前培训及护理人员行为培训后才能上岗,上岗之后由带教老师带领其进行学习,让他们深入了解科室的工作制度、布局以及工作程序;每年该级护士最少参加一次专题讲座或护理查房,并由全体护理人员及护士长进行评价;参加培训班、护理查房、科内、院内业务学习等,修完每年的学分;必须熟练掌握ICU科常见药物的剂量、作用、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了解ICU科比较常见的急症的评估要点、临床表现、护理常规及治疗原则,每月上级护士或护士长至少提问两次;每季度至少完成一篇专业知识的读书笔记;每月进行一次专科技能操作及科内理论知识考核,每月由护士长绩效评价该级护士,并进行年终综合评价。
(3)N1级护理人员有了三年学习、培训的经验,已经了解了ICU科的专科知识和护理常规,因此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对这级护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该级护理人员要协助专科护士或护士长开展工作,以病患为中心,深入了解ICU专科仪器的使用及保养、ICU专科的基本的急救技能、护理操作及专科抢救流程;了解突发事件处理及护理安全管理,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并完善;护士长直接管理该级护理人员,每年最少参加两次教学查房及专题讲座,并由护士长进行评价。
(4)N2级护士是ICU科的主干力量,因此培训要更加的严格,该级护士必须具备专科护士的操作及理论水平,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临床上护理的主要对象是特殊疾病病患及危重病患;深入了解ICU科常用危、重、急症病患的抢救原则、生命支持技术及抢救流程,积极参与科内、院内护理查房及业务学习,修完每年的学分;并进行护理研究设计,书写论文,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建设好护理队伍,做好科内行政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临床带教、护理教学、带领下级护理人员的能力,每年最少参加护理查房或专题讲座一次;6个月进行理论及专科操作查验一次;每月护士长要绩效评价该级护士,年终综合进行评价。
(5)N3级护士是ICU科的骨干力量,一定要具备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精通专科护理技术,深入了解ICU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熟练的掌握本科室比较常见重、急症抢救及专科疑难杂症的救治原则。指导制定疑难、危重病的护理计划并实施;参加院内、科内的护理查房及业务学习,修完每年的学分[2].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
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2结果
比较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发现采取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后的护理差错率、和医患纠纷都明显比采取前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如表1.
3讨论
此次研究中,在ICU护理的工作中对护理人员采取分层管理措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比较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发现采取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模式后的护理差错率、和医患纠纷都明显比采取前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3].分级管理能多层次、多方位的让不同的护理人员发挥业务水平及技能水平,大大促进了安全护理质量的提高,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的几率。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值得广泛进行推广和应用。
精神病是困扰现代社会的常见疾病,是由于人体丘脑、大脑功能的发生了病变或者是紊乱而导致的。一般原因主要包括个人的先天的遗传或者是环境的刺激,或者是由于个性特征、体质因素等所导致。很多的患者往往在情感和思维,甚至是行动上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错觉,他们经常的陷入到幻觉之中,出现妄想、情感障碍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暴力状况,严重威胁着本人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严重,各种的抑郁症开始流行,精神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地提升,这些都是医学研究者应该积极重视的问题。
一、用中药来进行精神病治疗
中国的中医有着几千年来博大精深,中医对精神病的关注也是非常的丰富的。古代就将精神病称为\"风癫\",《内经》有言\"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认为精神病的发病机制以肾、肝、心、脾四脏的不协调为主。《景岳全书》认为\"狂病多因于火\",多半由于肝火旺盛、肝风内动、肝阳偏亢。还有的人认为是肝郁气滞,肝木克脾土所导致的,脾虚湿限,就会让湿气聚集形成痰,这个时候就需要疏肝解郁、健脾化痰,这种治疗理念在朱丹溪着《丹溪心法》较为流行,涤痰开窍成为精神病的重要治则。
中医讲究辩证施治,对于各种不同机体脏腑功能失调都是有着不同的治疗措施,用中药消除其病理产物,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对于那些耳鸣、恍惚不清、急躁易怒、头痛、头晕的精神病症,可以用枸杞果、生地、菊花、丹皮、白芍、萸肉等来进行治疗;对于健忘、食欲减退、多梦、心悸等症状,可以用芪、参、术、草益气健脾,用当归、远志、枣仁、炒麦芽等中药进行治疗;还有一些郁郁寡欢、经常失眠、精神不振、倦怠疲乏的,可以用柴胡、当归、白芍薄荷、香附、枣仁等治疗。这些都是轻型的精神病,对于重型的精神病,像脏躁症,精神不安,烦躁心悸等,需要平肝泻肝,涤痰泄下,用甘草、小麦、白芍、合欢皮等进行治疗。
二、精神病人服中药的依从性现状
所谓的依从性就是病人或者患者在治疗行为中对医嘱的遵从程度,因为服药依从性的好与差是直接关系治疗结果的,这往往都是康复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实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对于中药的依从性比西药要差得多,一般的西药都是各种丸片、胶囊,无色无味。其接受相对于中药来说既简便,又无其他繁琐步骤。中药不仅制作过程繁琐,而且刺激性气味较大,口感性较差,往往导致很多的病人并不喜欢,使患者服药的依从性降低。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情况又显得非常的特殊,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精神病患者拒药、留药、藏药等行为。
精神病按照一般的划分可以归结为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阳性的往往都是存在着偏执和思维障碍的,根本就不配合医生护士;阴性的则是精神动力低,抑郁或者需要督促才能吃药。根据一份对297例精神病病人调查统计:\"无自知力,不承认自己有病210例(70.71%);精神症状中有被害妄想,认为服药是吃毒药32例(10.77%);认为自己吃药多会变傻或影响身体健康,对服药持恐惧心理25例(8.42%);因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觉得服药后不不舒服23例(7.74%);认为病已经痊愈,无须服药5例(1.68%);其他(如受家属影响、认为药不对症等)2例(0.67%)。\"1
总结各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并不承认自己有病,很多精神病患者是轻度的精神病,对精神病并不了解,对社会影响和自我认同有着清醒的理解,总是怕会影响了自己的名誉,所以拒绝服中药,来表现自己的正常性。其次,还有的患者对于中药有着偏见,认为服用抗精神病中药会使人变迟钝,有可能变成真正的精神病,所以拒绝服药。再次,很多精神病患者看到中药就有恐惧心理,口感差,导致很多的病人一入口就吐药,再也不会进行二次服药。还有,中药治疗的疗程长,一次服用的药物数量多,导致很多的患者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如果没有很明显的疗效,往往都会因而拒药。最后,还有的患者较为严重,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往往喜欢藏药,来捉弄治疗者和家属。甚至直接对抗护理者。
三、提高精神病人服中药的依从性的护理策略
在很多时候精神病人不肯用药并不纯粹是精神的问题,和护理者的工作也有重要的关系。很多的精神病患者除了在接触家人以外,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周围的人接触,或者因为羞愧心理而不敢出去走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护理工作者能够积极的转变态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让精神病患者在困难面前看到希望,能够让他们提高对中药服用的依从性。
护理工作者要让患者了解精 神病的出现的普遍性,以及目前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主管护士要在第一时间接触病人并进行病情的了解。护理人员要积极的与他们多交流,进行精神上的疏导,让他们有着被爱的感觉。另一方面,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由于对病症不够了解或不够重视,或因长期陪护且患者次数多而产生厌烦情绪。因此,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与精
神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要根据每一个人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不同,制订有针对性的可实施的健康计划,向患者讲解病因、病情进展以及康复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增强对控制病症的认识能力。主动关心、体贴患者,都是护士的职责所在。
护士在进行护理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语,态度一定要和蔼诚实,从而给精神病患者一个舒心的用药环境。一般情况下不要与精神病患者进行争论,本身他们的状态就不稳定,服用中药本身也有一定的困难,这点都是可以体谅的。护士要仔细说明所服中药的名称,耐心解答病人的疑虑,增强治疗信心与耐心,以提高中药服用的依从性。
当然上面的所有的方式并不契合所有的精神病患者,对于一般的觉得自己可控的精神病患者,要通过自己的爱心和真诚来打动,告之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通过取得信任来提高服用的依从性。对于那些依从性稍微差的患者要积极的与他们沟通,看看到底是在哪个环节阻止了他们依从性,看看有什么不良反应,是不是对中药的气味、口味过敏等,耐心、细致地询问患者,帮助他们解开心结。如果依从性还是不强,就要刚柔相济,斩钉截铁的要求病人喝下去,无任何商量余地。
对于那些相对难缠的藏药或者吐药的患者,可以在不改变药性的情况下放少许的糖,或者其他方式来增强依从性,可以简化服用过程。如果难缠的病人可以通过家属来进行调节,大家齐抓共管一同监督,帮助病人提高服药依从性。如果护士本身的权威性不高,可以请医生来进行疏导。精神病患者之间往往很容易形成良好的辅助关系,护理工作者用药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将患者组织起来,通过病人的相互 教育和相互劝导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还有一类的精神病患者,拒绝一切药物,往往认为世界和其是对立的,整天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这种病人的治疗往往既是需要患者家属的帮助,可以配合食疗的方法来潜移默化的渗透到的到治疗中。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在病人比较高兴的时候,或者是行为比较亢奋的时候,不经意间诱导他们服用中药,以此来提高用药服用的依从性。但是这种行为需要分清对象,有些病人情绪急躁,一旦发现自己上了当,往往会走向极端,拒绝进食甚至是发生暴力。
总之,精神病患者并不像其他的患者一样通情达理,患者的不依从性是当今医疗界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很多的护理工作者所头疼的。只有积极的找出影响住院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积极的对症下药才能够将护理工作完成到最好。爱心、耐心、舒心的对待患者才能够提高他们用药的依从性,进而早日康复。
精神疾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1]。由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不同,精神病护理也呈现出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在精神疾病的稳定期,药物、心理治疗和护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对疾病的治愈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我院在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痴呆病人,对其进行全面评估和精心护理,取得的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痴呆患者,其中男性36人,女性24人,年龄55-90岁,平均70.1岁;其中老年前期(55-59岁)8人,老年期(60-79岁)40人,长寿期(80岁以上)12人。职业:干部28人,高级知识分子12人,工人11人.农民9人。住院时间为7-369天,平均96.8天。老年痴呆患者具有同时罹患多种疾病的特点,本组病人中患有脑血管疾病26人,高血压病28人.冠心病12人,糖尿病11人,颈椎病6人,神经性癔症的5人;同时患有5种疾病的2人,4种疾病的5人,3种疾病的8人,2种疾病的16人。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本组病例治疗方法分别采用维脑路通、消栓灵、脑活素、西比林、都可喜等改善脑血液循环和促进细胞代谢的药物以及相应的康复治疗以缓和病人症状。但老年痴呆病人一般病因不明,尚无特殊病因治疗方法[2],目前主要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来促进病人的一般健康状况,延缓其精神衰退。护理重点是保障安全防止意外,帮助患者利用残留机能过日常生活,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生活自理能力。
2 结果
全组病人经过全面的评估和精心的护理,临床效果明显。痴呆症状有明显改善的28例(占46.67% ),有一般改善的20例(占33.33%),无变化10例(占16.67% ),因再发脑溢血死亡2例(3.33% )。
3 讨论
3.1 护理措施和要点
3.1.1 正确全面评估
我们通过与患者变谈,观察病人的行为举止,询问家属等方式详细了解掌握病情。对病人的病态行为后归纳分析拽出病人的护理问题,并订出护理措施。
3.1.2 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体现人文关怀
老年痴呆病人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我们在与病人交流时,不仅对病人关心同情,还要求具有高度的耐心与恒心,采取适合的方式和技巧[3],有意识地排除妨碍交流的因素,并体现人文关怀。例如:交谈时护士所取的位置是与病人保持视线平行,避免护士居高临下俯视病人,使病人产生心理压力;交谈中护士始终保持目光紊切,态度温和,主动与病人打招呼,以增加交流的次数;说话语言要简单通俗、语调适中语速稍慢、吐词清晰,一次只说一件事,必要时重复几次,直到病人完全听懂;尊重病人,病人说话时注意耐心倾听,对其语言表达不嘲笑,不否定。
3.1.3 强化记忆,预防病人躯体损伤患者因严重的记忆减退,易忘记物品的放置地点或把物品与脏破物件包在一起,事后又忘记,护理人员应耐心帮助整理,将病人常用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注意保持清洁,对找不到房间床位和厕所者,应多次强化其识认自己的房间及床位的特征。老年痴呆病人多数站立不稳,穿脱衣服时最好采取坐位或卧位,宜穿合身长袖和长裤衣服预防摔伤。
3.2 护理体会
精神疾病护理是整个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工作对象是各种类型的精神病人,护理人员除掌握患者疾病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医疗护理外,还须了解每个患者的心理状况[3]。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所以护士除具备医疗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给予患者适当的人文关怀,提高护理工作的实际效益。
3.2.1 心理护理 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后心理不平衡,对疾病认识不够往往否认自己有病,不愿主动配合治疗。病人一般情绪比较低落,有悲观厌世心理,护理人员要关心和尊重病人,教育病人正确对待疾病,讲述此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正确处理与己有关的社会矛盾和不良的社会舆论,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心情愉快,主动配合治疗,鼓励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做好心理护理,首先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热情接待每一个患者,详细介绍注意事项,耐心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病人的需要,安排病人住院治疗,语言要亲切文明,使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
3.2.2 药物治疗的护理 精神障碍的病人大部分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且此类药物副作用较大[4],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定期查血象、肝功能、尿常规,如常用的抗躁狂药碳酸锂,因其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服药期间应经常监测血锂浓度,如发现有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联系。在家庭治疗期间,家属要对药品管理好,以免误服、漏服、自伤等,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以防复发。
[摘 要]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是由荷兰全国各界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致力于对全国各拘禁场所和缓刑机构的行刑情况实施机构外监督的组织。该理事会集监督、审判、建议三职能于一体,独立公正地行使职责,加之以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开透明的建议方式,由此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监督机制,在维护荷兰被剥夺和被限制自由者的合法权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的工作,卓见成效;它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 机构外监督机制 刑罚执行监督
在荷兰,有一个保护被剥夺和被限制自由者合法权利的组织——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的工作,卓见成效;它的经验,对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理事会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许多其他欧洲国家的人民一样,许多荷兰人被德国占领军投入监狱,受到非人待遇。痛苦的经历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保护被剥夺自由者合法权利的问题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48年,由联合国通过的战后第一个关于人权的专门性国际文件——《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地在国际范围内提出了人权的具体内容和奋斗目标。该宣言在唤醒荷兰人的人权意识的同时,又进一步促使荷兰不少有识之士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一向被人们所遗忘的人群——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社会上希望深入到矫正场所内部去了解那个与世隔绝之地所发生的事情、保护其中那些因丧失自由而处于弱势的群体的合法权利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与当时的其它国家政府职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样,荷兰中央政府的职能也在经历着一场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对某些权力的下放及转移。
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由政府部门授权私人机构代行某些职权;第二、将部分中央职权交由地方当局行使;第三、中央部门赋予部分职能机构更大的自主权。这些变化在荷兰刑事司法领域,主要表现为私营矫正场所的出现和司法部下设机构——国家矫正局(the National Agency of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①]日趋独立地行使职权。由于私营矫正场所和国家矫正局的运作远离中央政府的监控,因此建立长效的机构外监督机制,对上述机构进行客观、公正、独立的监督,无论从政治层面上还是从社会层面上而言,都被认为是愈发的重要。在这样社会背景之下,1953年,以《理事会建立法》[②]为基础,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在海牙建立了。在该理事会成立后先后通过的重要的国际性法规—《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及重要的区域性法规——《欧洲监狱规则》(《the European Prison Rules》),在涉及到受拘禁者的待遇问题时,也都强调了建立独立的机构外监督机制的必要性,从而为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国际和区域法规的支持。[③]
二、理事会的基本情况
(一)理事会成员组成
荷兰刑罚执行和青少年保护理事会是在荷兰刑法领域拥有独立地位的保护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的合法权利的重要机构,同时它也是保护少年合法权利的重要机构。它的成员全部由荷兰女王任命,这就保证了理事会能独立于司法部履行职责,而司法部仅为理事会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办公场所和秘书之类的辅助人员。该理事会的60名成员由来自荷兰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荷兰《理事会设立法》对理事会成员的入选条件作了明确规定。其基本条件是:成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良好的社会声誉、能够胜任理事会的工作。为了保证理事会独立公正的履行职责,该法还规定,任何在司法行政机关和刑行机构供职的人员,均被排除在理事会成员人选之外。
理事会成员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中有的是法官,有的是律师,有的是行为学家,有的是医师,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士,他们代表了社会最广泛的利益。这些成员尽管来自不同的领域,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对投身于维护被剥夺或被限制自由者的合法权利的事业拥有极大的热情。理事会成员都是兼职为理事会服务的,其工作具有为社会尽义务的性质,因为除了获得少量必要的差旅补助和活动经费外,他们不会从理事会获得任何报酬。理事会成员每届任期6年,可连选连任,但最长任职期限不得超过12年。
(二)理事会的职能
理事会在建立之初被赋予两项职能:对矫正场所的执法状况进行总体监督的职能和向司法部长提出建议的职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荷兰囚犯获得了通过正式程序提出申诉的权利,由此理事会又被赋予了另一项职能:作为上诉庭,对涉及到囚犯的合法权利的上诉案件进行审理的职能。这三项职能中,监督职能是理事会的中心职能,它作为一个纽带,将前两项职能紧密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下面对理事会的职能进行介绍时,将重点对其做较为详细的介绍。
1、审判职能,对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主要是囚犯)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上诉案件做出最终裁决。在荷兰,除了理事会对全国矫正场所刑罚执行情况进行总体监督外,在各监禁场所内还设有地方监督委员会(Local Supervisory Board)[④]对所在监禁场所的刑罚执行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该委员会有两个工作重点:一是听取囚犯的申诉和控告,并设法调解和解决争端;二是实施个案监督,直接处理囚犯通过正式申诉程序提交的申诉状,并做出裁定或裁决。囚犯或监所长对地方监督委员会所做裁定或裁决不服,可向理事会提出上诉,由理事会做出最终裁决。据统计,荷兰每年大约有3000到4000份囚犯的书面申诉材料被提交到地方监督委员会,其中约1/6的此类案件被最终提交到理事会审理。
2、就刑罚的适用及青少年保护问题向司法部长提出建议。理事会可以两种方式向司法部长提出建议,一是主动建议;二是应司法部长的要求提出。建议的内容往往涉及到在各拘禁场所、精神病患者监狱、缓刑与释后安置辅导中心如何适用和执行有关政策和规则的问题。这些建议将在政府期刊上、专业杂志上以及理事会的网站上向社会公开,为任何感兴趣的人士提供有关信息,从而提高了政府执法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
3、对刑事判决的执行情况进行总体监督。这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部分。
(1)监督的范围
理事会监督的领域涵盖了监禁刑和非监禁刑,具体表现在监狱系统、青少年矫正场所、精神病患者监狱、缓刑机构四个领域。对上述领域中剥夺和限制自由的方式进行视察,是理事会履行监督职能的重要工作。每年理事会成员会根据不同的视察任务,按三人一组形成若干视察委员会开展工作。理事会 视察的内容主要是检验监管方式是否适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理事会并非针对法院判决本身是否适当或法院是否具有审判资格进行监督,其监督直接指向的是刑事判决的执行情况。剥夺和限制自由的方式是理事会关注的焦点。例如当法官做出缓刑判决时,该缓刑的适用是否适当并不属理事会的监督范围,缓刑所附条件是否合理合法才是理事会审查的对象。
(2)确定监督的主题
理事会的监督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是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①矫正场所对囚犯的监管和待遇水平;②矫正场所提供的正规法律保护程度;③矫正场所为被拘禁者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水平和机构内人际交往水平;④监管和待遇政策以及在监管和待遇方面进行的管理所产生的结果
围绕以上四个主题,理事会在对各受视察场所进行具体视察活动时,将把关注点集中在下列7个项目上:①总体的矫正制度;②被拘禁者的司法地位;③受拘禁者间的交往情况;④受拘禁者与行刑人员间建设性的和自发的交往情况;⑤受拘禁者与外界社会(如法律顾问、亲友等)的交往情况及对此所适用的限制性条件;⑥缓刑的执行情况;⑦矫正场所为被拘禁者所提供的诸如劳动、教育、技术培训等项活动的质量和数量。
由此可知,理事会对各受视察场所的相关政策和管理而进行的审查和评估,都是围绕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的待遇这个问题展开的,所以,被剥夺自由者和被限制自由者的待遇问题才是理事会监督的主题,理事会并不过多地干预被视察场所的其他管理工作。此外,涉及到某些职业活动的质量的监督也不属于理事会的职责范围,只有该职业领域的视察组织才有资格对此类活动实施监督。例如,矫正场所内职业医师们的医学活动是由卫生部的卫生保健巡视团来定期进行视察的。但是,理事会可以采用这些巡视团对职业活动的调查结果作为自己开展相关监督活动的重要参考。
(3)形成综合大纲
对每个监督的主题,理事会都会将其所特别关心的问题列一个详细的项目清单,且每个项目下都附有相应的质量标准。这些标准均为理事会在参考了相关法规、条约、政府性文件中那些最值得借鉴的规定后,结合本国的实践,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制定出来的。虽然这些标准并非经国家正式颁布,然而却具有很高的效力。实际上,从一开始,理事会就对判断执法是否公正合理的标准拥有广泛的解释权。
总和所有的被关注项目,结合那些相关的标准及制定该标准所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就形成了一个综合大纲。大纲的系统性布局在理事会准备和开展视察活动、对视察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在起草调查报告等方面都产生了结构性的影响。此外,该大纲还为理事会的审判活动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概括了主要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参考性文件。
(4)开展视察活动
理事会的视察活动由其派出的三人视察委员会来定期(每两年一次)或不定期地(根据特定情况的需要,如收到囚犯的上诉材料等)进行。在开展视察活动之前,委员会都会先进行缜密的案头研究工作。研究对象包括:受视察场所的年度报告及其为预防发生临时事故而制定的计划、司法部给理事会提供的相关信息、前视察委员会工作报告等等。在广泛罗列各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委员会将对不同层次的视察活动进行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将被用来为视察活动提供相应的支持。
在视察活动中,理事会视察委员会成员可以在任何时间对矫正场所内的任何地方进行突然造访(surprise visit)。矫正场所的管理者有义务向委员会提供其要求了解的所有信息。视察委员会成员可与被拘禁者进行秘密的交谈,也可自由地与任何可能提供相关信息的各阶层人士进行联系。这些人中有管理人员、行刑人员、医师、理疗师,活动督导员,当然还包括服刑人员代表及地方监督委员会成员或监督委员会下属的申诉委员会成员。视察委员会还会对矫正场所的建筑设施进行视察并对设施安全状况和建筑设计情况予以特别关注。在视察活动行将结束时,委员会将把初步的调查结果以及由此而得出的明确的结论,通报给刑罚执行场所管理者。
在视察活动结束后,理事会将会做起草出视察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司法部、矫正场所管理人员及地方监督委员会。此外,理事会每年还要拟定一份视察活动综述,这份综述因被收入理事会的年度报告而为广大公众所获知。与此同时,司法部也要每年向理事会提交两次报告,将其针对视察委员会调查结果而采取的相应措施通报给理事会。
三、理事会经验的启示
理事会是应历史的需求而产生的社会性监督机构,它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地发挥作用是同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的:
第一,理事会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理事会在国内有《理事会设立法》为依据,同时它的建立也满足了《欧洲监狱规则》及《联合国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所提出的建立机构外监督机制的要求。这些既保证了理事会存在地位合法性,又保证了理事会工作的规范性。
第二、理事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首先,它的组成人员都是一些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专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这些人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威望,还具有在对相关情况做出判断及搜寻有关证据方面必不可少的专业技能;此外,这些专家学者均来自监狱系统和司法行政部门以外,并且,它的每一个委员都是由荷兰女王亲自任命的,由此确保了它的组织形式和职能活动独立于司法部、刑罚执行部门和任何政府组织、
再有,它的活动方式是面向社会、公开透明的,随时接受社会的监督。
所有这些,才使得理事会的各项活动做到真正独立地开展,而不受政府权力部门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保证了理事会工作的客观、公正性,在社会上有很高的信誉。
第三,理事会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善的监督方法。
成熟的工作方法是任何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理事会的监督工作从一开始就遵循着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始终坚持明确的视察总目标;2、充分的视察前准备工作;3、深入细致的视察活动;
理事会监督工作之目的就是为了考察拘禁场所及缓刑机构在实施现有法规,贯彻政策目标及在罪犯的待遇上是否且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国内,国际法所要求的标准,满足了国内、国际相关法规的立法意图。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理事会从一开始就为自己确立了明确的视察目标,即四个主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理事会各项工作皆具指导和参考作用的综合大纲。各视察小组的视察工作始终遵循综合大纲的指导,这就使他们的视察活动能有的放矢的进行,避免为琐事而耗费精力。同时也避免了发生在19世纪中期英国米尔班克教养所视察员身上的那种滥用职权,过多干预监所长工作的情况。[2]
综合大纲是视察工作的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各视察小组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则是视察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它是对视察目标的细化,使视察活动更具针对性。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视察工作又是视察活动富有成效的保证。视察活动中,视察员们采用突然造访和广泛接触的方法,使得他们的调查结果更具客观真实性。
理事会的监督活动目标明确,方法科学,才使得理事会的监督职能得以更好的履行,并取得积极的效果。这也正是该组织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
第四、理事会的监督、建议和审判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权利保护机制。
首先,理事会的监督职能与审判职能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职能可被看作理事会同一核心职能(独立地审查法律法规适用情况)的两个方面。就这一含义而言,监督职能是指在整个机构层面上进行的审查,而上诉案件的审理则是从个案的角度进行的审查。审判活动中所获得经验及所形成的见解将会为理事会监督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支持;而在视察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也会被理事会上诉委员会[⑤]用来作为裁决有关的上诉案件的重要参考。再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没有申诉案件裁决权的监督,则监督的效果也将会大打折扣。这一点在香港‘和平正义’(Justice of the Peace 简称JPs)的监狱执法监督中教训颇深。[⑥]
其次,监督职能与建议职能也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视察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可作为重要的依据,为理事会向司法部长所提出的建议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实地的考察还可促使理事会除在视察报告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外,还可进一步提出更具普遍意义的建议,从而提高了建议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理事会所提建议也可为其本身的监督活动提供指导与支持。
最后,理事会的建议职能与审判职能之间也是互相积极影响的。理事会作为上诉庭审理有关的上诉案件,所获经验可作为建议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建议往往被司法部长所采纳,作为其制定相关规则的法理基础。而作为理事会经验和见解之结晶的建议又必然会对理事会的审判活动提供指导和重要参考
正是由于理事会集监督、审判、建议三项职能于一体,才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监督机制,从而有力地维护了荷兰被剥夺、被限制自由者的合法权利。
第五、理事会的存在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众所周知,荷兰是一个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家。在荷兰,从政府到社会,人权保护意识普遍较强。在重视普遍人权的同时,人们更把关注点集中到了那些包括囚犯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权状况上。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社会基础,才有大量的专家在百忙之余投身于理事会的工作中来,使理事会的力量不断得到补充,同时也使理事会的工作能够得到各方的支持,这也正是理事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保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我国民众的人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我国囚犯的合法权利的保护问题;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也有将社会力量引入了刑罚执行领域,使其参与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实践,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服刑人员、劳动教养人员教育改造方面,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刑罚执行领域或其他领域的监督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当然,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督机制。荷兰的经验值得参考。
论文关键词:护理 专职教师 临床实践 质性研究
论文摘要:目的深入了解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以探讨其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措施。方法 运用质性研究中的深入访谈法,对12名护理专职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并及时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 从访谈内容中提炼出两个主题: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认到重要性但参与积极性不高);影响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包括对效果的不确定、角色冲突、缺乏归属感、潜在的职业危害及经济顾虑)。结论 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参与临床实践现状并不理想,这主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与自尊的需要等得不到满足有关。
临床实践可以提高护理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和信心,提高其护理理论和实践授课能力。临床实践是护理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许多高校]安排专职教师以短期进修、见习带教等方式参与临床实践工作,以提高护理专职教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防止学校教育与临床实际脱节。目前国内也有关于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报道[,但多以临床实践的经验介绍等一般性报道和临床实践现状的量性研究为主;在影响临床实践的因素上也主要从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下临床等客观因素出发,没有从教师需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曾参与临床实践的高校护理专职教师为访谈对象,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感受,并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立意取样法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有目的地选取12名从事护理教学的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进行质性访谈。年龄28~37岁中位年龄29 5岁;男1人,女11人;其中已获得硕士学位者6人,硕士在读6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5人;有临床实际工作经验者(不包括实习经历)人。
1.2 方法
本研究在征得受访者同意后,采取深入访谈法,以获取受访者的真实感受及体验。访谈以“请您谈谈您对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看法及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主题展开。访谈尽量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具体时间不限,以受访者认为已经较准确全面地说出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的感受为止。在访谈过程中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并及时将访谈录音内容逐字记录。将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取与本研究有关的内容并进行归类,形成相关主题,并返回受访者处求证。在资料分析处理过程中尽量以受访者原话呈现,对部分表述不明确的内容经核实后予以修正。
2 结果
2.1 主题一: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态度
2.1.1 认识到重要性 在访谈中,12名护理专职教师均表示出临床实践是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有帮助。“每次学生听我讲在临床碰到的实际例子的时候学习兴趣会更浓一些,对书本的知识也更容易理解”;“如果我给学生举的例子是我在临床实际碰到的,会讲得比较生动,会有自己的体会,不会干巴巴的,而且举例的时候更自信一点,如果是虚构的病例总是怕与实际不符,说的时候感觉底气不足。”
2.1.2 参与积极性不高
受访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的意愿及态度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仅有2名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并喜欢参与临床实践。“我很喜欢下临床,可以学到很多新的知识,长时间不去就发现很多东西跟不上了”“;上次去医院的时候她们正好要体格检查考核,很多护士不会,我在学校正好教这部分内容,我就示教了一次正确的检查方法,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平台让临床老师和学校老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挺好的。”8名教师存在愿意但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的矛盾心理。“我心里是很想去临床的,但在医院又觉得呆着不舒服”“;我是愿意去的,但是现在每次去的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2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现出不愿意或不喜欢的态度。“如果可以不去临床那我就不想去了”“;我不愿意去,在那里基本学不到什么知识,浪费时间”“;目前这种临床实践的方式根本没有什么意义”。
2.2 主题二: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
2.2.1 对效果的不确定
是否能学到知识是影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因素。“有些科室带教老师比较认真,我觉得学得挺多的,那我还是很愿意去的”“;除了附属医院外,最好还能去一些其他的大医院,这样能学得更多”“;带教老师既带实习生又带我们的话,一般我们就没什么操作机会了”;“我以前在临床已经工作了好几年,护理操作也很熟练,但是临床实践还是跟着护理带教老师做日常护理工作,这样基本学不到什么,我希望能让我自己去学我想学的东西”“;不同年资教师应有不同的临床实践方式及目标。”
2.2.2 角色冲突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承受巨大的压力。“碰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也在那里实习,总觉得挺尴尬的,所以有时候尽量避开,不和他们一起工作”“;有一次我和一个学生跟同一个带教老师,当时学生说有个患者的静脉不好打,让我去打,当时我觉得心理压力挺大的,如果我没打进,那觉得太没面子了”;“带教老师一般也不教我们,她们觉得我们也是老师,可能比她们懂得更多,就让我们自己看看,不会和我们主动说一些相关知识”“;我怕万一做错了会被护士笑话”“;当学生的时候自己做得不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现在做老师了,总觉得如果做得不好会被人嘲笑。”
2.2.3 缺乏归属感
是否有归属感也是影响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因素。“我比较喜欢去我熟悉的科室,那里的护士、医生都认识了,感觉好一点”“;跟在医生后面查房时,医生都很奇怪地看着我,如果护士长能先介绍一下我可能会好些”“;刚去科室的时候,谁都不认识,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挺难受的。”
2.2.4 潜在的职业危害
部分教师表示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的安全问题及职业危害存在顾虑。“万一因为我的操作不当,发生医疗事故该怎么办?”;“我们不是经常在医院,所以很多操作都生疏了,带教老师有时候也不敢放手让我们做,说实话她如果真让我做,我也不一定敢”;“真不想去下临床,医院病毒、细菌这么多”“;被患者使用过的针头扎伤,万一这是个艾滋病患者怎么办?”
2.2.5 经济顾虑
“临床实践与其他工作任务相比较,在各方面都不平衡,下临床也不算工作量,又没有补贴,还不如多上几节课”“;我每个月还要还房贷,如果不上课去下临床或者外出进修,其实经济压力挺大的。”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职教师普遍认为临床实践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临床实践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临床实例及密切联系实际,提高授课质量和效果。但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大部分人在表示愿意参与临床实践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喜欢的态度,因此目前参与临床实践的现状并不理想。根据访谈的结果,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教师不主动进行临床实践的现象可能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尚未满足所致。
3.1 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与受访的12名教师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人认为目前的临床实践方式学不到知识,不能达到临床实践的目的及效果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护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教授护理操作相关知识,还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这就要求护理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熟悉临床护理工作内容,还应重点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临床新技术新进展等。目前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以直接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方式为主,难以学习到护理工作以外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医院缺乏相应的带教制度,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带教老师对带教方法和内容也存在困惑。在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专职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会产生枯燥乏味、学不到知识的感觉,不喜欢参与临床实践。
3.2 尊重与自尊的需要
教师在参与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仍以教师的角色要求自己,觉得教师应懂得更多,当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面对自己曾经的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护理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往往不被患者、护士及医生所理解和认同,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在学校上课,来医院能做什么?这些都影响了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3 爱与归属的需要
护理专职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对临床工作环境及医护人员不熟悉。陌生的工作环境、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教师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产生孤独感及缺乏归属感。另一方面,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时间较短,医院也缺乏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相关管理制度,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院没有提供工作服、储物柜等,而这些更加重了教师的无归属感。归属感缺乏会导致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影响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3.4 安全的需要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多种危害因素中,护理工作的潜在职业危害影响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随着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教师对临床实践中护理安全问题的关注开始增加,也导致教师对参与临床实践工作存在顾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提供政策支持,以保障教师的临床实践工作。
3.5 生理的需要
对于少部分青年教师,刚刚成家立业,积蓄较少,有的还需承担房贷等压力,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其临床实践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4 对策
可见,要提高护理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和热情,应从满足教师各层次需求的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改善教师临床实践现状及提高临床实践效果。
4.1 建立个体化的临床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教师参与临床实践的模式主要有短期进修、参与临床见习带教、不定期下临床了解新技术新进展等方式。应根据教师的不同工作年限、工作经历及个体化需求,建立相应的临床实践目标、方式及内容。
4.2 完善相关专职教师的临床实践制度
包括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制度及培训制度。学校应与临床实践基地共同合作,制定相应制度,以加强专职教师临床实践的管理,提高临床实践效果。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及新同事,以减轻无归属感;在带教方式上,尽量安排高年资带教老师提供一对一带教,以提高带教质量;管理制度中还应包括对进行临床实践的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护理安全的保障。
4.3 提供相应的支持激励政策
适度的激励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学校可采取如临床实践计入教学工作量、与晋升挂钩及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助等支持激励政策,以鼓励教师参与临床实践,提高教师临床实践的积极性。
【论文关键词】护理学 教学基地 建设
【论文摘要】建立能够满足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临床实习基地,保证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建立临床实习方案、确立临床实习医院关系、实施协议、加强建设,最后进行总结,以便提高实习医院的带教水平。结果:探讨出与教学基地建设相关的方法、条件、措施等。结论:建立起 "三结合一稳定"的护理学专业(本科)临床教学基地。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而对于以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等护理教育来说,校外实训条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受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医院护理队伍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积越来越广,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许多高校缺乏必备的校外实训场所,没有布局合理资质良好的校外实习基地,疏于对实习基地的管理和考核评价,导致办学水平的低下和人才规格的"缩水"。如何选择与建立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是护理专业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院经过调查研究,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方法
我院于2006 年6 月- 2007 年5 月通过调查研究,对现有承担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的临床教学基地和可能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关系的医院进行相关研究资料调查、核查、补充、完善。对拟建立临床教学基地关系的医院进行相关内容的联系、沟通、磋商与谈判,对形成共识的提出建立方案。建立教学基地关系的协议(合同)文本,签定协议,明确关系。必要时,可在医院加挂"北华大学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牌匾。选派适合、适量学生进驻接受临床教育教学实践。在教学方面,临床带教老师按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明确重点、难点,熟练掌握操作规程,统一标准。实行护士长管理,专职老师负责,以一对一的带教方式,落实每位护生的实习计划,安排每周1 次讲课, 1 次护理查房,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1 ]。对与临床护理教学相关的要素进行必要的建设,适时检查指导,使其适应、符合、达到、提高临床教学阶段的质量要求。对每一轮临床教学的中期和结束时,都要进行总结,提出发展和改进的具体意见,为下一轮教学提供借鉴和保障,以便得到巩固和提高。
2、护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类型单一, ,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协调
许多院校在选择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只关注医院的地理位置,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医院的层次和级别,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生所接触到的病例过少,动手能力差。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和职业发展。
2.2 部分老师缺乏带教意识,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
有的带教老师业务能力较差,不能指导学生掌握全面的护理知识。有的老师只分派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不讲为什么做、怎样做好,以致护生感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师生沟通欠缺,教学评价不全面。影响实习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2.3实习基地过少,与护理专业的发展不匹配
问卷调查中有的护生反映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原来实习医院只有12家,各科室加床多,重症多,周转快,临床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下,临床带教老师既要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保证病人需求,又必须以临床病人为实习对象来指导护生练习各项操作,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拒绝护生操作,造成教学与临床工作的现实矛盾。
3、校外实习基地的选择策略
3.1 结合就业建立多元化实习模式
实习加就业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道路。经过近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校在实习与用人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创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实习促就业的模式,如"订单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医院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在实习医院就业。充分利用了学校和医院双方资源,是很好的实习形式。
3.2 实习医院的合理性选择
实习医院的层次是保证学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实践最重要的因素。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区域板块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医院技术能力最为先进的地区,也是医学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护理专业在选择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除考虑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因素外,还应与中国医学的发展主流相适应,校外实训基地的区位应当布局合理。对其实习教学环节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合理的区位分布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高校招生范围的不断扩大,生源已不局限于某个省份,在实习就业的选择中必然会出现多区域选择的趋势。因而高校在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布局中应当从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角度出发,兼顾不同区域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建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基地,避免校外实训基地区位分布过于集中的情况。
3.3 运行机制的选择
专业实习是一个系统化过程,有效的运行机制是校外实训基地得以正常运转、实现共赢的保障。学生到岗实习并不意味着学校完成了教学任务,它代表着新的管理阶段的开始。为避免实习过程中矛盾的产生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运行保障机制尤为重要。应增加实习医院之间的联系[ 2 ],成立由校方和医院方共同组成的实训管理机构或产学合作项目教学负责机构,对基地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安排、师资培养、基地考核全面负责。同时,选派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强的校方和医院方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岗位工作情况、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提高实习质量。加强实习过程性控制与评估,建立学校、行业、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实习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动态的对医院方的考评机制,提高医院对实习工作的重视和管理,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稳定与和谐地发展。
4、实践成果
4.1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通过上述方法与基地建设选择策略,我们的实习基地逐年扩充,由原来的12所,增加到20所,取缔3所,并且相对稳定,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4.2建立完善了实习管理制度
成立临床护理教学指导小组,制定临床护理教学程序、护理教学质量控制办法等对全院的临床护理带教给予检查、指导与评价。并举办临床带教老师培训班,以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技能。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自学;应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学等形式,以更好的掌握知识 [3 ] 。
4.3提高了就业率
该研究成果于2006年开始应用于北华大学护理学院护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操作成绩明显提高,对临床实习的态度积极,实习单位评价反馈,学生具有很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好,进入临床角色快。学生的就业率由原86%上升至99%。
总之,通过研究,建立能集临床实践带教教学与临床相关理论知识教学相结合、与提供生活服务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的,相对稳定的"三结合一稳定"型护理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论文关键词]护理学 中西医结合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著、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论文关键词:医师 分级护理 调查
论文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医师对患者分级护理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临床护理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 对63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一、二、三级护理登记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住院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住院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结论 住院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应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以人为本,确定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提高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意度。
军队医院住院患者的分级护理等级,是由医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以下简称《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等级设特级、一、二、三级护理并分别设统一标记,由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为了解军队医院患者的各项护理服务要求与患者的护理等级、护士所付出的劳动强度、时间以及护理服务的效果是否一致,分级护理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是否相适应,我们对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相关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行了调查,对3个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并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服务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提供全面、系统的临床护理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选取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11个病区,包括创伤骨科中心、内分泌儿科、消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发放调查表71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 03±9. 99)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51名,硕士11名。职称:医师19人,主治医师25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 62±11. 28)年。同时选取以上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6岁的患者、ICU及特级护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龄7~86岁,平均年龄(41. 98±15. 06)岁。
1. 2 方法
1. 2. 1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内容认知调查表,共17项分3个等级,对63名住院医师知晓《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问卷信度为0. 79,效度为0. 80。
1. 2. 2 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和医师共同对以上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2 d内按医嘱确定为一、二、三级护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术及病情变化改变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3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按Barthel指数进行记分。
1. 3 评定标准
根据《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判定护理等级。一级: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0分者;二级: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1~60分者;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记分>60分者。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2 结果
2. 1 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情况(见表1)
被调查的63名住院医师在校期间接受护理等级教育者仅有20人,占31. 75%。
2. 2 护理级别评估情况(见表2)
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3种护理级别方法判定等级后,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56. 484,P<0. 01;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 525,P>0. 05;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83. 859,P<0. 01。
3 讨论
3. 1 分级护理制度是进行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人们对享受高品质和保护其个人权益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力,而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率在医院整体服务满意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有力保证。
3. 2 提高医师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是落实分级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 75%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 25%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提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 63%,部分了解者为79. 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 70%,部分了解者为86. 51%。《常规》中规定一级护理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生活上完全依赖护理即完全由护士护理,但医嘱护理分级中完全依赖护理者只有3. 17%,部分依赖护理者为76. 19%,不依赖护理即让一级护理患者自理生活者为20. 63%。在188例患者中,被医嘱护理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为0,被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分别占25. 53%和26. 60%;医嘱护理级别与标准护理级别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说明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和分级护理质量落实[5],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3. 3 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作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能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上的自主权[6]。调查显示: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患者实际需要,反映护理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地解决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项目,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并完善其内容。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的护理程度,但未包括医嘱所含有的大量治疗工作[2]。本组资料中,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记分法无显著性差异(P>0. 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由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论文关键词:住院病人;护理工作;病人满意度;华北地区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华北地区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并为护理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华北地区15所三级甲等医院,每所医院各抽取住院病人60例,采用根据台湾大学医院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修订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5所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总体及各维度的评价较高,平均满意率为93.08.各维度平均得分3.79分~3.84分。[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和沟通交流,满足其对医学知识的需求;护理管理者应将满意度测评结果充分用于护理质量改进过程。
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是病人对理想护理的期望与实际接受护理照顾的一致程度。病人满意度可较客观地反映医疗服务质量是衡量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金标准嚏。护理队伍是医院第一线的形象代表,在工作中与病人接触密切,因此,护理服务是影响病人对整体医疗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证实,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影响病人对医院的忠诚及是否会再次到该医院就医。病人满意度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获取能够真正反映病人感受和期望的数据,从而更有效地改进服务,提高满意度。。本研究对华北地区三省两市(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的15所级甲等医院进行了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旨在了解该地区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并为护理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于2007年9月在华北地区3个省及2个直辖市的15所二三级甲等医院中各随机抽取60名内外科住院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病人人组条件为;意识清楚;年龄18岁及以上;能够用中文进行交流;自愿参加本调杏。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3份,有效率为99.22。
1.2研究工具调查工具是以台湾大学医院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为基础.对其中的条目进行了部分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包括20个条目,分为人院介绍、健康教育、基础护理、责任心、服务态度、同术期指导6个维度及总体评价,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q系数为0.903,请国内护理管理专家评价问卷的内容效度。条目的计分方法采用李克特5级标度法,每个条目的答题方式分为从0分(很不满意或未介绍)到4分(非常满意)5个等级,分数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1.3资料收集方法在获得研究对象口头同意的基础上,由专人(非临床工作人员)发放问卷,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对于视力障碍或不能书写的病人,由资料收集者将每个条目读给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的回答记录在问卷上。问卷当场收回。1.4资料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住院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率、均数士标准差进行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各省市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被调查各省市住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中,除一个省平均为87.36%以外,其余均超过90%,最高值达98.97%;被调查的15所医院中有11所满意率超过90%,其余4所也均高于8J%,满意率最高为99.93%,最低为85.21%。15所医院平均满意率为93.08%详见表l。
2.2各省市医院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各维度平均得分情况病人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各维度评价的分值最高为3.97分,最低为3.43分,总体评价及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均大于3.75分,提示满意。详见表2。
3 讨论
3.1病人对护理工作总体满意率本次调查涉及华北地区5个省市,被调查的15所医院总体满意率较高,有些病人还在问卷的空白处写下了自己最满意的护士或最满意的事情,表达了对医务人员的感谢。这表明,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护士在服务中更注重对病人整体人的关注和关心,病人的护理服务期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
3.2病人对护理工作各方面的满意度
3.2.1入院介绍本调查在入院介绍方面共设置了3个条目,包括护士是否介绍病区环境、安全注意事项及紧急状况时如何呼叫医护人员。全面及时地入院介绍可以帮助病人尽快熟悉、适应医院环境,减少陌生和焦虑感。表2显示,该维度平均得分3.81分,提示住院病人对入院介绍总体较为满意,在开展整体护理后,各医院均把入院介绍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且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3.2.2健康教育和围术期指导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病人获取知识是护理满意度一个先决条件,知识增加可提高病人满意度l6。健康教育维度设置了4个条目,包括对于疾病、检查、饮食、用药方面的健康宣教,围术期指导主要针对围术期病人,条目内容为护士能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健康指导(如饮食、休息、运动、药物使用、深呼吸等注意事项)。表2显示,本次调查各维度的得分差异虽然不大,但健康教育的得分低于其他维度,与国内其他同类调查结果一致[。一方面提示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病人对医学知识、健康科普知识和康复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方面的不足,原因包括: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巧;由于人力资源缺乏,护士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病人进行信息沟通等。
3.2.3基础护理基础护理维度设置了6个条目,分别为环境安静、床单位整洁、解决睡眠问题、协助翻身、协助鼻饲病人进食、帮助保持口腔及身体清洁,其中后3个条目为选择项目,供卧床、鼻饲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填写。表2显示,该维度得分也低于其他维度,其原因可能是基础护理工作不够扎实,部分护士仍有重治疗轻护理的现象,特别是手术后或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没有给予及时、全面的帮助,其中得分最低的一个条目是病房是否安静整洁,提示在病房管理中应重视各种噪声对病人的影响。建立人文关怀理念,是指引护理人员人性化护理临床实践的前提,从细微的基础护理做起,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和安全感,满足病人的基本需求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关键。
3.2.4护理人员的态度和责任心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主要体现在病人能否得到及时、可及的护理服务等方面。态度体现在是否亲切热情、尊重隐私、尊重病人意见3个方面。表2显示,护理人员的态度和责任心维度得分较高。病人到医院的基本期望之一就是得到良好的治疗,但是,影响病人满意度的最重要的因素却是“是否真正得到关心”。他们期望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关心体贴,而不是一种商业关系。王国权等。分析了5年内病人投诉原闲,其中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不满为由的投诉占到61.6%。由此可见,良好的护患关系可提高病人满意度,改善服务态度是提高病人满意度的重要举措。
4 小结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医院体系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提高医护服务质量是医院仔和发展的根本。病人满意度调查是评价医护质量的重要部分,对满意度进行研究是提高病人监督能力和“以病人为中心”原则的体现。病人满意是治疗、护理的目的和结果,病人对护理满意度反映了医院所提供的护理服务实际满足病人需求的程度和成效。人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精神等多种变量的综合体,现代护理的发展赋予了护士更多的角色职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护理人员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应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制订完善的教育方案,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同时护理管理者应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充分利用满意度调查的信息不断改进护理质量。
论文关键词:PBL教学;终身学习能力;护理学生
论文摘要:介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概况及应用,综述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研究进展,包括PBL教学对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的影响。
随着终身学习在世界各国的广泛盛行,培养护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已是当代护理教育工作者必有的教育意识和教学任务,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长期依赖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讲授,极大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1 终身学习能力概况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一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终身学习则认为是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学习上能自主探索,在心理上能自行调节,在思想上能自我教育,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处理与社会、自然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国外的护理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应用了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如PBL教学、个案学习法、任务驱动式和启发式等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国际护士联盟发表了题为“转变护理教育”的号召,要求护理教育将是基于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特长和能力的发展,以促进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国外护理教学不但广泛应用了PBL教学法,并强调了研究性学习方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关系。
2 PBL教学法概况
PBL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病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教学,通常6名~8名学生1个导师,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导师只起导向作用l。1969年,PBL教学在加拿大被首先引入医学领域,其关键是把对卫生保健的分析作为获取和应用知识的主要方法,以独立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的护理教育中将PBL教学法广泛应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开展PBL教学,且成为学校的特色教学法而被确立。
20世纪末,PBL教学法引入我国的医学院校,随后将PBL应用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并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课程教学改革中,将护理研究、护理管理、护理伦理重新组合,设置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技能和策略》的综合课程,节省了教学时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护理教育将PBL法应用于护理查房和护理记录的书写中,且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基础学、临床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等中应用了PBL教学,使得PBL教学模式在护理教育领域中日趋完善。
3 PBL教学对护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影响
3.1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自主学习也是自我导向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PBL教学是通过提高学习策略水平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PBL教学多问题、多资源、讨论式的民主学习方式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了持久的学习动机,增强对学习的自我责任感。同时,小组学习减轻了学习者的焦虑感,培养了学习者的合作精神,使其充分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素质是在师生互动中得到的,让学习者逐渐掌握了学习策略,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技巧和策略从事有效的独立学习。PBL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2对评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影响评判性思维也称批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的情境中,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正确取舍的高级思维方法及形式。PBL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包括对同学、对老师和对课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增加选择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教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给予肯定,小组讨论中对病例问题的相互争论,团体的合作,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提高。PBL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轻松的学习环境。学习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情景、小组讨论、自由争论带来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气氛,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PBL支持性学习环境中,开拓了思路,启迪了各种横向思维,不断挖掘潜力,开拓和丰富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
3.3对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难易度来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计划,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控制。对自己学习负责的学生总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自我控制力指导学习。PBL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常有自我评估知识的需要,要进行评估自己和他人,并进行信息管理的反思及评判性思维,从而去指导和控制其学习行为,锻炼意志的控制力引。
3.4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前提,终身学习意识又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动力。PBL教学中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出现,查找资料中的疑惑,对于其他小组掌握的新知识点以及书本知识与临床新知识的差距等,都使学生意识到知识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4 问题与展望
PBL教学法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PBL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尚待进一步改善,如PBL病例问题的设置要求、PBL教学环境的改善、后进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以及如何提高小组汇报的效果等。因此,不能照搬国外经典的PBL模式,应将传统教学与PBL教学相结合,尽快发展和完善适合我国护理学生的PBL教学模式,提高护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使其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