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10:17: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实用医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实用医学英语教学的理论依据及主要特征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上一直存在重输入、轻输出的问题。如何在外语课堂上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2008年,我国外语教育家文秋芳在Swain理论基础上提出“输出驱动假设”,其内涵包括: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一个没有输出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看,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输出是目标,又是手段。以输出作为驱动,既能够促进产出能力的提高,又能够改进吸收输入的效率。且在具体教学中,针对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的五项技能,提出听是输入,说是输出;读是输入,写和译是输出。
二、实用医学英语教学内容
1.医学视频及会话。
在这一模块中,医学视频属于输入型教学内容,为会话输出提供依托,同时也为课本学习提供借鉴和补充。将入院、诊断、查房等医院日常工作场景与医学会议、学术交流、专业知识介绍等专业场景相结合,为医学英语交流提供常用表达、语言结构及交际策略。学生可分组进行会话编写、模拟医院就诊各环节及医学会议等进行操练,将所看所学的知识外化为口语交流能力。英语会话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医学生在医疗环境下的交际能力、有效地提高医学英语口语交际的水平。
2.医学阅读与术语。
阅读是医学专业学生拓展专业知识、了解国外最新医疗进展的基本途径,而在拥有基本阅读技能的基础上,专业术语仍然是医学学生面临的最大难题。因此医学阅读部分以人体八大系统为线索,既涵盖对每一系统的主要内容的介绍,也涉及该系统常见的疾病及治疗方法,如中风、帕金森综合症、结核病和抑郁症等。文章均选自英语原版文献资料,注重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强调基础和前沿的结合,语言表达规范地道。文献阅读部分着眼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英语文献的特点,提高其词句理解能力、结构分析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医学术语部分则提取阅读材料中重点词汇,从语言学入手,重点介绍医学词汇的构词方法,让学生系统、全面地认知医学英语常用词汇及词根和词缀知识,为阅读打下基础。医学阅读与术语知识的输入和内化,无疑最终也是为医学翻译与写作服务。
3.医学翻译与写作。
翻译是建筑在文献阅读这一输入基础之上的技能。主要侧重英汉语言对比,医学专业词语及长难句的翻译。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言的灵活性,初步培养医学英语翻译的思维,为日后工作及专业研究中的求职英文和文献翻译打下基础。与此同时,可以在深入学习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技能过程中,促进口语表达技能和医学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则是医学生日后专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输出型技能。在沿承文献阅读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加强学生对英文摘要、临床报告、病历和药品说明书等实用技能的了解和训练。依据教材中提供的专业文献的体例讲解各部分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领。同时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基本功的培养,从词句入手再到段落,最后整体把握,由浅入深,最终使学生能够写出内容切题、条理清晰、语言正确的医学英语短文和修改英语摘要的能力。在当下外资管理医院涌现、中外医学交流频繁、出国进修增多的大环境下,医学英语写作课程需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写作技能。
三、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估
形成性评估中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我们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参与在医学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将学生参与分角色表演、问题回答、小组讨论、摘要翻译、主题内容讲演等课堂活动活跃度,参加医学英语术语词汇大赛和医务情景剧模拟大赛等课外实践活动次数,接受自主学习课程时长和相关作业提交记录均为成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性评估中课程建设的评价方面,注重学生作为评估参与者身份对教学过程的关注。通过定期举行学生座谈会,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反馈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及时提出整改方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效推进教师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用医学英语课程不仅满足了大学英语教学从EGP向ESP转变的时代需求,而且建构了多元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教学内容,注重输入的可理解性,强化输出的实用性,使学生在医学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初步掌握医学英语的素质要求。
作者:蒋甜王亚敏单位:皖南医学院英语教研室
【摘 要】针对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从加强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师资力量、设施投入等方面阐述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应如何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职业实用性体育 医学 高等职业院校
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P.E.Education)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将来就业时可能从事的第一职业特点来设置体育课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普通的体育课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所要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内容的特点进行开设的、与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岗位基本素质及岗位技能相适应的,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目的、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实现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的实用性;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身体条件、运动能力以及工作环境等科学规划和设计课程。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在高职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体育课教学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几十年来,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高校体育门类多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根据调查,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的主要形式有普通体育课、专项体育课(含竞技类体育课程)、医疗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含形体类体育课程)几种。
(二)体育教学效果不明显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虽然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种类繁多,学生的选择性更大,老师也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但总的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明显的提高。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目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越来越差,跟往年相比,更多的学生既不能跑也不能跳,甚至站队时间稍长就晕倒一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严格来说,并没有达到社会的期望。
(三)医学职业特点不突出
高等医学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特别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的基础上,能根据所学专业的需要和将来工作对身体的特殊需求,加强对某一方面的学习并掌握基本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然而,高等职业医学院校基本上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由于受其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体育老师也是由原来的中职老师转化而来,再加上受到体育教学场地、器材、观念等办学条件和办学思想的影响,有些学校体育教学甚至还不能够完全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展教学。由于办学成本的原因,多数学校不愿意按照国家体育教学的标准配备体育教师,造成职业院校体育老师长期超负荷承担教学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学部门能顺利完成基本的体育教学课程就算是较好的结果。要求老师能按照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的研究和开发,开出具有实际意义又能受到学生欢迎的特色体育课程,更是一种奢望,因此,医学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并没有体现出医学院校的特点,也是不争的事实。
二、医药类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深入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也不例外,没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只是盲目的,随意性的。就目前来看,我国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对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加强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对于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实用性体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设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实践中,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在宏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开设的目的等;在微观上,医学高等职业院校实用性体育课程开设的方法、模式甚至是开设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时数的确定等,都需要去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加强理论的研究,才能找出既符合医学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又符合当前学生身体状况的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规律,反过来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相互促进。
(二)配备更为完备的师资队伍
目前,在医学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开设上,除了普通的体育课程的开设比较规范和要求基本统一以外,其他体育课程的开设,包括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在课程的性质上,基本上是以选修课为主。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开设选修课,另一方面,学生根据教师开设的选修课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提供的范围内进行非常有限的选择。其根本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课程的开设是根据教师的特点特长设立,而不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课题,就学校的教学目的来说,是严重的本末倒置。之所以出现这种普遍现象和状况,究其原因,与学校体育课教师的配置有极大的关系。如果教师的基本能力就是这样,想超越教师的能力去适应学生的需要,开设出新课程,这是难以实现的。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培养高校体育人才的体育高等院校要深入调研,并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研究培养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开设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所需的专门体育教学人才;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在引进体育教师时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需要,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最后是对现有的体育课教师加强职业培训,通过进修、再深造等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满足课程开设的需要,真正建立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的体育课教师队伍。
(三)进一步改善体育教学的硬件设施
体育教学,离不开场馆、场地。没有一定的条件,体育教学是无法开展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设,仅有理论指导,思想上重视、配备可用的师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的支持。虽然经过办学水平评估的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包括体育课开设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对大规模开办职业实用性课程,这些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因为实用性体育课程毕竟跟普通的体育课程不一样,其授课内容不同,需要的条件也不一样,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需要开设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配套建设体育教学场地、场所,给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四)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增加职业实用性体育实用性
课程建设关系到课程的生命。要在医学职业院校中广泛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建设,应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的教学的改革研究与推广,本着全方位整体塑造人才的教学理念,借鉴竞技体育的项群理论,深入分析构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必要性、理论依据、设计思路,把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特殊身体素质分成不同职业项目群,并根据项目群下各专业的特点、未来职业特点、职业场景、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人为本,构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新模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结语
实践研究表明,职业实用性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医学方面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其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加,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在社会生活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课程作为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在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深入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不仅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增强他们毕业后参与职业劳动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吸引力。
【摘要】 目的:比较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和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探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运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治疗,对照组运用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治疗,治疗周期为2周,分别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健康状况和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对照组低于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 牵引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功能牵引床; 生存质量; 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1]。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其发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2-5]。自2012年10月-2015年9月,笔者所在科室运用自行研制的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专利号:ZL201120567190.7)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80±6.08)岁,平均病程(8.15±5.21)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50±7.64)岁,
平均病程(7.95±4.9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即:(1)经MRI明确诊断,均为单个或多个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麻痹疼痛感,活动困难,腹内压增加时可诱发加重疼痛,疼痛与体位有明显关系等[6]。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35~55岁;(3)影像学资料证明突出的髓核组织未形成游离的碎块脱落于椎管内;(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腰腿痛者;(3)合并有重度骨质疏松或腰椎管狭窄症;(4)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5)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6)国家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如盲、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残疾等)。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进行牵引治疗。患者俯卧于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专利号:ZL201120567190.7)上,胸部和双膝下垫一软枕,固定带固定胸廓,戴踝套将双下肢后伸牵引,重量常规为40~60 kg,,使腰部过伸牵引状态后,根据髓核突出情况,调整水平移动和侧旋治疗台参数,每次牵引20 min,1 次/2 d,连续治疗2周。
1.4.2 对照组 采用普通仰卧位机械牵引治疗。患者仰卧在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广州羊城医疗器械厂生产)上,用固定带固定胸廓和骨盆,牵引重量为30~50 kg,每次牵引20 min,1 次/2 d,连续治疗2周。
1.5 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疼痛程度、生存质量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是将疼痛程度用0到10共11个数字表示,0代表无痛,10代表最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11个数字中挑选1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又称简化36医疗结局研究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共36个条目,涉及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方面,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生命质量标准化测量工具之一。根据各条目不同的权重,计算分量表中各条目积分之和,得到分量表的粗积分,将粗积分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分值越高,健康程度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致腰腿痛的机制主要是腰椎间盘髓核向后突出,对相应神经根形成直接的机械压迫效应和通过压力损害其血供而产生的间接效应所致[7-8]。因此,在治疗LDH时,应尽快解除神经根的机械压迫状态,并最大可能回纳突出的髓核组织或改变受压神经根与髓核间的位置关系,减轻压迫,恢复血供[9]。
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仅为20%,因此非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首选[10-11]。非手术疗法包括针灸疗法、物理治疗、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按摩疗法、神经根封闭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小针刀疗法等[12-20]。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效果,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21]。牵引疗效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1)牵引力的来源(如自身体重、重锤、动力);(2)牵引时间(如长时间、短时间);(3)牵引的连续性(如持续性、间歇性);(4)牵引的体位与角度(如仰卧位、俯卧位、悬吊)。目前传统牵引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传统牵引床由于其设计存在缺陷,没有从牵引力来源、牵引力的连续性和牵引体位来考虑牵引治疗效果,不能满足和解决解剖学与病理改变的针对性及临床治疗的需要,所以牵引治疗方法受到局限且影响疗效。传统的牵引床多采用仰卧位水平或屈曲牵引,由于脊柱的生理弯曲特点,在牵引力作用下会使腰椎出现椎间隙向后张开,造成髓核向后的倾向,不利于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回纳甚至会加重突出。本装置治疗的体位采用俯式背伸位,使治疗的椎体间隙由后张口改为前张口,有利于突出、膨出的椎间盘回纳和修复,减轻神经根压迫,并且该体位可以使脊柱肌肉在最大限度松弛状态下进行治疗,有助于患者脊柱的生理弯曲恢复。本装置还设置有旋转摆动结构,可使腰部水平左右摆动及侧旋0~60°,使突出物在三维空间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位变形,增加了神经根、硬膜囊的相对空间,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牵引治疗。
综上所述,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确切。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病情复杂、症状多变的特点,更能表现出本治疗台较其他牵引床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培养适应21世纪医学检验专业专科人才,医学检验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将从医学检验的相关内容来研究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和不足,并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教改思路。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实用性人才培养 教改思路
医学检验学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在高层次上的结合,也是目前医学院校发展重心,近年来也为医学院培养了不少实用型人才,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然而,在目前的人才培养和教改思路中,关于医学检验方面的专业性任务依然很重,主要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监控和预后判断提供充分的专业数据报告。本文就从这几点入手,研究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现状和不足
检验医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又称为实验室医学,是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在目前各医学院校中均由设立相关的专业课程和系别教学,涉及到的检验项目、准确及时的实验数据和实验室分析手段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和实习内容。根据研究发现,目前在检验医学中专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学生思想固步不前
在目前的教改思路中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表现也不甚好,这就表现出了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可是,在培养中学生思想固步不前是一个大问题,在当今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思想的培养最为重要,这一点可以从国外检验医学的重点专业院校教学模式和思想看出,如果国内的学生思想依然不能得到完整释放,这样的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课程部分恐怕依然不能得到很好地传授和教导。
(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在研究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内容时,发现大多数的教改课程安排过于强调“知识技能储备”,而淡化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照本宣科的陋习,然而,在某些知识技能储备和实际经验培养不成正比的院校,则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临床第一线对检验技术人才实际需求的脱节,这样的结果非常严重,而且往往都是由于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的。
(三)优化师资结构方法不对
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优化师资结构,而目前各大院校对于培养优化师资结构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可是结果就是这样的师资结构需要的优化形式必须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改变老化的教学模式的空头支票。现在很多优化师资结构的方法都缺乏了实际的操作项目,由于师资队伍临床工作经验和专业素质的缺乏,很多优化办法都不能得以实施。
二、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教改思路研究
在重点分析了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较为严重的问题之后,下文将针对以上问题,以及行业内部的发展趋势,整理一些相关的教改思路和研究方案。
(一)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现阶段更适合的是“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采用这种理念能够更有效地梳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梳理学生心理,创建和培养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院校的共识。教学改革一直都是构建以创新教育理念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然而在实际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培养过程中,却没有着重提出关于学生思想培养的教学模式,导致在目前的教改思路中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表现也不甚好。传统医学检验专科层次教育也应该基于这个模式来教改,这种思路才更适合现在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培养中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如果想要改善当前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现状中的不足,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必须加以改善,减少教学质量参次不齐导致的各种教学陋习。这种已越来越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医学检验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教改思路中较为明确的方针,教学改善也可以从“模拟临床实际工作过程”教改的尝试与探索思路开始。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目前的师资结构大多数还是从教材的内容安排,这种教学模式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完整性,而且相对于优化师资结构的教改方式也没有更好更直观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更加严谨而有效的医学检验专业教改方案。在教改的教学内容的制定和设计思路上不能总是照本宣科,要注重工作职业的特殊性,作出有价值的调整。如果想要有更直接的教改效果,可以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淡化岗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样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应该具有更直接的改善效果。这些都是目前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教改思路。
三、结论
本文从医学检验的相关内容来研究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和不足,并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教改思路。希望这些内容对于提升医学检验专业性实用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帮助,可以在教改中树立更好的口碑和形象。
摘要: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医学教材亟待开发,《实用医学概要》教材从教材编写主体、教材特色、教材结构、教材建设体系、教材评价等方面对原有教材进行整合改革,将会更加符合高职教材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材建设;实用医学概要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教材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载体,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渠道,是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也是教育教学成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往的教材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仍然缺乏,因此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材开发显得十分迫切。
一、《实用医学概要》原有教材的问题分析
《实用医学概要》作为药学、药剂、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原有教材的选用,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将课程分为――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两阶段来学习,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教材理论与实际工作不相结合,不利于培养职业型人才。主要表现在:第一,原有教材缺乏“高职”特色,没有突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羁绊。教材内容多是对本科教材内容的适量删减或是对中职教材的理论知识的适当添加,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忽视应用型知识。第二,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而且有些不符合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缺乏临床应用实例,与高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第三,实训部分内容严重不足。实践性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高职培养目标要求实践性教学一般占高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的1/3-1/2。但是本门课程教材的实训内容过少,理论内容过多,严重制约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对于《实用医学概要》教材改革的探讨与思考
针对原有教材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教材发展职业化、市场化、系列化和多样化、立体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药学系药学基础教研室结合专业改革,并经过反复论证,重组课程体系,确定了《实用医学概要》教材的编写计划。
(一)教材编写组的确定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决定教材的编写主体主要由学院的教师和来自医院的医生组成。教师熟知教学基本规律,了解学生学习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而拥有行业背景的医生掌握医院的新技术、新标准和新规定,由这两类主体参编高职教材,在教材编写形式上保证了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为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和教材的适用性,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成立了由专任教师和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组成的教材编写组。同时,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由具有领导统筹能力的专业带头人作为编委会负责人,负责本教材编写前的培训活动、编写计划的制定、职责的分工、督导、协调与定期碰头交流会议的组织与安排。
(二)教材编写特色
《实用医学概要》教材是对原有教材的改革,在编写上既保留了原有教材的有用的、合理的成分,又融入有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特色的、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而增加的内容。第一,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结构体系适应高职高专的教学需要,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与临床常见病的诊疗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符合工作过程,体现高职高专工学结合的特色。第二,在教材体系设计上,也做了相应的改革。以神经系统为例,在篇首都有本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学生在预习时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每篇又相应地分为两章,分别为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神经和精神常见疾病。这样的编写结构改变了以往的解剖生理与相应系统的疾病分为两本教材两个学期来学习的模式,比较适合高职学生学制短,教学内容符合工作过程的特点,在每个系统基本的生理解剖知识之后,随即学习相应的疾病,可以起到知识的互相巩固的效果。第三,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医药卫生行业的实际岗位入手,根据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要选取教材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在疾病教学中穿插大量病例分析实例与练习。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在各篇后,供实践教学参考用。第五,在编写体例上,符合高职高专教育规律,有利于教师教学及学生自学、预习和复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置每篇内容之首,知识链接、知识拓展、课堂互动和病例分析居文中,学习小结、目标检测居每篇内容末。
在掌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在具体细节方面的内容选择问题上,不同的编写主体会有不同的选取,如病例的选择和设计,有的教师可能从病例的典型性角度选择,有的教师则倾向于治疗方法的新颖性等等。因此在这一阶段的编写过程中,教材编写委员会负责人通过不定期的碰面交流、沟通,最终得出一个大家比较认可或满意的结论,进而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和使用效度。
(三)教材的编写结构
在教材的编写结构上,本教材也做了适合高职学习特点的改动。本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对以往的解剖生理学、诊断学和临床医学几门课程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理论学习负担,切实做到“必需,够用,实用”的要求。本教材共分为十四大篇,其中第一篇是“实用医学概要基本知识”,是关于解剖生理和组织学的基本概念,以及诊断学的基础知识,是整本教材的基础篇。第二篇至第十三篇是各论,包括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各个系统的解剖生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十四篇是临床上常用的“实用技术”,包括生命体征的测量,血糖的测定等。在每篇文字内容之中,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的穿插知识链接、知识拓展、课堂互动等,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了解本学科的相关常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前沿,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篇末的学习小结,则是对本篇要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的系统的归纳梳理,方便学生的复结。在小结之后附带有目标检测,题型分为主客观,是对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可以起到巩固课堂知识的作用。在每篇的最后,安排有相应章节的实践教学,主要是给出一些典型的病例供师生讨论,加深学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知识的掌握运用,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内分泌系统的实践教学病例就非常典型,甲亢病症的临床表现在病案中有明显的体现,如食欲亢进、心慌气短、突眼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比较容易判断出疾病类型,进而实施相应的检查和临床治疗。
(四)打造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导向的教材体系
教材建设不是短期行为,要根据医学实际发展的需要并结合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和规划。目前《实用医学概要》教材编写组已制订了详细的教材建设规划,努力形成以国家级、省级精品教材为导向的教材建设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积极配合学院,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出版单位合作,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教学资源的研发。教师既开发与纸质教材配套的、有助于教学实施的、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多媒体教学资源,创造一个听觉与视觉联动、图文与音像交互、教师与学生共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也要积极与电教等有关部门配合,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建设教学资源,这一任务既显得十分重要,又显得十分艰巨。通过此教学平台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不同的参考资料,如网站、题库、课件等,使教学双方能接触到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内容,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理解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医学基础知识理论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抽象单调,任课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形象直观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到细胞膜的几种物质转运方式,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动画视频,很生动地演示了几种物质跨膜转运的方式。
(五)教材评价实施
教材评价是衡量教材编写效果的重要一环,教材出版正式投入使用后,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教材编写组广泛收集使用对象对教材的评价反馈,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通过以下途径展开评价:教材自评、教材他评(同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该院目前对教材的评价有规范的评价细则,评价对象也比较广泛,包括本院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及校外使用情况反馈,根据量化得分和书面意见,学院会及时反馈给参编教师,必要的时间做相应的修改。教材评价工作有助于改进教材编写质量,提高教材应用效度,应该做好教材的评价工作。
三、结论
教材建设要想跟得上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和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方针政策,围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展开讨论,使参与教材建设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特色有深刻的认识,树立高职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高职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教材建设规划。
摘 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主要渠道,实训教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培养目标的质量。解剖学又是一切医学专业的基础,解剖实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培养医学生质量的高低。在教学中通过重视加强解剖学实训教学,充分利用现代解剖模型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结合活体进行解剖实训教学来促进学生掌握解剖学知识,为学生以后的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解剖实训教学 培养 医学实用型人才
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主要渠道,加强实训教学则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实用型人才,决定了实训教学在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无可争辩的重要地位。解剖学又是一切医学专业的基础,解剖实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培养医学生质量的高低。解剖实训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解剖理论知识;二是培养学生通过解剖知识分析问题的实用能力;三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四是训练学生解剖学的应用技巧。因此,高水平的解剖实训教学水平是培养目标质量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在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解剖学的实训学时接近50%,可见解剖学实训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的教学质量,影响到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训教学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现就作者在解剖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加强实训教学的做法小结如下,以求教于同道。
一、加强解剖学实训教学,为培养医学实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解剖学也是如此,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是学生没有见到事物,脑海里没有建立起立体位置的形象概念,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对标本、模型的直接观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利用标本、模型直观教学可以取得用语言表达得不到的良好效果。在实训课堂上利用标本、模型边讲边指导学生观看辨认,既真实又具体,一目了然。例如各系统器官的形态位置,我们均结合实物进行讲授,并引导每个学生独立观察辨认标本、模型的能力,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发了智力,在标本、模型的基础上,变静态为动态,因为模型、局部标本和整体标本均为静态的物质,学生将来到临床实习面对的病人是有生命的、会动的活人,因此,只限于实验室标本、模型的实验是不够的、还要利用好自身或同学的活体多触摸练习,这样才能很好的去确认处于动态的病人和各器官的位置及形态,因为每个器官的位置、体表投影及形态均随着体位的改变、运动的改变、呼吸及生理的改变而变化,如肝、肺随着呼吸运动而发生位置的改变,膀胱随着尿液储存量的不断增多和尿液的排放而发生位置及形态的改变,子宫可因生理变化(妊娠)而发生形态及位置的改变,因此,我们还要求学生以人为本,学会在动态下观察和确认器官的位置和形态,这样才能为培养善于认真观察和辨认识别人体各系统器官形态位置的实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充分利用现代解剖模型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次实训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大量标本模型的观察,让学生验证理论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之中,从学会分析过度到应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利用传统的尸体标本外,还结合可拆装的模型人加强实训教学,用模型具有无气味、无刺激性、无变异、不易损坏、不变形、可拆可拼、科学性强等特点,是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开展解剖学实训教学的良好直观教具,特别是现在大多高职院校都缺少尸体标本的情况下则更适宜。我们利用可拆装的模型人将学生分组进行实训教学,可让每个学生自己认真观察,动手拆拼,研究每个器官的形态、方位关联,摸索规律,以指导临床实践,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结合活体进行解剖实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解剖学知识
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为了把所学的有关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用于活体上。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结合活体,凡在活体上能看到的必须要求学生在活体上找,这样做对于加深理解,学活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实用能力都有一定意义。如全身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都要求在活体摸到。讲授肘关节伸直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屈曲时,三点成一等腰三角形,让学生结合活体认真触摸,弄清肘关节的正常解剖学关系之后,接着讲授在肘关节脱位时,这种关系即发生改变,紧密联系临床,培养实用型人才,做到学有所用。讲授口腔的组成时,让学生对着镜子观察咽峡、腭舌弓、腭咽弓、腭垂、唇、颊、牙、舌等;讲授视器时,让两个学生互相观察眼球、眼睑、结膜等;讲授心、肺、肝、胆囊、胃、脾、阑尾、肾等胸、腹腔器官的位置与毗邻及其体表投影时,我们先让学生在活体上划线定位,然后对照可拆装的模型人,拆拆拼拼,不仅能使学生看到每个器官的位置、形态,并且对各器官的毗邻关系都一目了然,由表及里、逐层观察、定点定位、活化知识,验证对在哪里,错在何处,不但结合标本、模型,还要过渡到人体,在应用的实践中增长了学生的钻研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把所学到的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可拆装的模型人,加强了应用的实践,培养了实践能力,把死的书本知识变成了活的实用型知识。经过这样有机的结合,使学生明确的认识到我们所讲的一切知识,都在活体上可以找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的“标本”,过去由于忽视了活体观察,又无可拆装的模型人助教,常常培养了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到了临床不能把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一边讲授,一边结合活体及可拆装的模型人认真观察、验证,加强了理解,强化了记忆,提高了兴趣,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培养实用型人才铺平了道路。
四、小结
解剖学说医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其特点为内容繁杂,名词量多,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专业不同,情况较复杂。但是只要在解剖实训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材施教”,就能促进学生尽快掌握解剖学知识,为以后的的专业知识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作为解剖学实训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断总结实践教学经验,以保证解剖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简介:龙敏盛,男,1956年10月生,职称:解剖助理实验师,贵州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摘 要】医学检验专业的教育要适应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社会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要面向社会,预测未来,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育内容,注重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素质教育。我们通过在临床检验教学中运用“五阶段周期循环职教模式”,加强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素质教育;医学检验;教学方法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够具备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职业、个人发展的能力。其核心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懂技术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型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强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上,注意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发展。它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二、医学检验的特点和临床需求
通过多年来的临床调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临床上现代医学检验技术在向着经济、快速、准确、微量化的方向发展,近90%的检验项目都实现了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这些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可提供更多的指标,也不断出现新的检测内容。加上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和促进,使各方面的新理论和新技术都陆续应用到医学检验领域,使之不断充实、拓宽和更新。与之相适应,对从事临床检验工作的人员不再只是简单的实验操作员,要求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作为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的高职教育,也要做适当调整。从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采取有效手段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高度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型医学检验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检验人才的途径或方法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临床检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断、疗效的观察、判断预后、治疗用药的监测、遗传性疾病的预测和健康状况的评价等均有重要作用,直接关系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的安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工作结果对临床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自己工作的神圣和伟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爱医学检验专业。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肃认真的操作及示范,爱惜标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去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同时,结合教师在临床工作时亲身经历或看到的实际例子,教育和培养学生要养成严肃、认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对任何一件标本都应作到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确保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可信的检验结果。这样在专业教学中贯彻了素质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从而把知识传授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文化、基础知识学习,提高文化素质
检验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涉及面很广,并且现代检验医学的目标要求检验人员不只是为临床医生提供及时、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要求检验人员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分析结果,提供临床诊断、治疗等咨询服务和信息监控。这就需要检验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广泛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另外随着检测方法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仪器的说明书、屏幕显示和打印的内容以及人机对话均用外文;正确使用各种检测仪器,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应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加大外语、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时数和内容,或通过学生选修或自修相关课程,以提高整体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不只是“高级操作工”,而真正成为现代实验室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能素质
医学检验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我们运用“五阶段周期循环职教模式”, 即从“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等五个阶段入手,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从实际出发,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多种现代教育科学理论,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3.1 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因科技的迅猛发展,临床上医学检验工作发展迅速,新的检测项目和新的技术不断出现,造成教材的部分内容和一些检验方法与临床脱节。为确保学生毕业后不落伍,我们通过每年的调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删除与临床脱节的项目,补充与临床联系密切的新项目。另外,我们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如将部分理论内容改在实验室讲解即边讲解理论边实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既使学生获得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增强记忆,又可缩短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时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
一反面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学这些以后有什么用,所以很多人在迷茫中懈怠了;另一方面由于检验的标本大多比较脏,或由于实验时需要同学自己采集自己的标本(如血)时有一定的痛苦等原因,部分同学操作时不愿做;再者,部分学生认为将来到临床上,绝大部分检验项目都是自动化仪器了,只要到时学学就行了。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我们采取给学生建立“健康小档案”的方法,将每一个检查项目的结果给同学记录下来,并结合当时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分析。另外采取鼓励检验班学生帮助给他们的亲戚、朋友化验。通过这些方法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可从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乏,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3.3 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试剂的配制、标准液的标定、仪器的安装和调试等实验前的准备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同学们往往不予重视,因而有时实验结果出现问题时找不到原因。在医院检验科实际工作中,实验前的这些准备工作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由检验人员自己完成的。为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室工作能力,我们改变传统的做法,每次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完成。这样学生不仅熟习了实验的全过程,而且对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努力、观察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3.4 开放实验室
由于医学检验中有很多技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而学时又有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上不能达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开放实验室的办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各种操作练习,也可在专业教师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技能的综合强化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和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检验的常规操作及一些特殊仪器的使用方法,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5 定期到临床见习
由于经费紧张,检验技术更新较快等原因,造成学校实验条件落后于临床。为缩短学校与实际工作的差距,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落伍,我们组织学生定期到医院、血站见习。通过见习,不仅可让学生了解检验医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而且也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缺乏,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激发他们自觉学习,做到课上认真学,课后自觉练,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
3.6 加强技能考核
我们对临床常用的一些检验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模拟实际工作进行实验考核。在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之后,当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某项检验项目的技能时,按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评分,考核成绩与毕业成绩挂钩。这样促使学生平时就注重每一次实验课,自觉加强规范化训练,正确掌握各种实验技能。
总之,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探讨适应的教学模式,加强素质教育。只有把素质教育寓于专业课的教学中,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三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上,出任本届大会主席的全军心血管疾病专业组副组长、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海昌教授在阐述该届学术会议的理念时这样概括说:“第七届CCIT依然秉承了实用、创新的理念,突出复杂病变全程直播,前沿热点的探讨,让与会代表体验最新的‘复杂冠脉介入之旅’……”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时刻都在推动着医学科学前进的脚步;而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应该立足于“实用”和“创新”的基础上,否则,就会极大地减弱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普世意义和价值,医学学科尤其如此。那么,就王海昌教授上述话语所涉及的领域而言,哪些才是学科前沿的热点话题?王海昌教授在这方面作出了哪些努力和奉献?围绕这些话题,本刊记者对王海昌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实用:多位著名专家带来无限精彩
王海昌教授回顾起在古城西安举办的、为期三天的第七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三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时,首先介绍了这次论坛的盛况。他说:“此次学术会议通过扣人心弦的直播手术,丰富多彩的专题报告,互动热烈的病例讨论,规范实用的精英培训,为各位同道提供了一场国际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学术盛会,共同探讨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进展与未来。”
王海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主办、泰尔茂株式会社协办的这届论坛,在2012年12月14日举行的开幕式上,第四军医大学王茜副校长、西京医院医教部李谨革主任、广东东莞市康华医院贾国良教授等领导及嘉宾出席开幕式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在三天的大会上,本届论坛的内容涉及了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直播与专题热点讨论、导管室并发症病例专场、死亡病例讨论专场、冠心病介入治疗最新进展专场、分叉病变专场、深入解析CTO专场、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专场、答疑解惑专场、复杂病变介入治疗青年医师论坛及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精英培训班等十大板块。而组委会邀请到的香港大学William. K. Hau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阜外心血管医院徐波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高传玉教授、武警总医院刘惠亮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更是为与会代表带来了带来无限精彩。
热点:
CTO仍是学界未能攻克的“堡垒”
王海昌教授认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仍是这届论坛上的热点学术话题之一。他解释说:“这个话题之所以热得经久不衰,是因为多年以来, CTO一直被心血管病介入专家称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未被攻克的最后的堡垒’,更是冠脉介入术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由于患者冠脉病变的极复杂、极高危决定了介入技术的高难度和高风险,对术者的综合介入技术以及体力、心理均是一种非常考验。 所以在这个领域,国内诸多专家学者一致在孜孜以求地做着各方面的努力!”
王海昌教授具体介绍说:“比如说,在本次会议上,北京安贞医院的周玉杰教授即给与会同行们带来了左主干分叉CTO病变的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周玉杰教授在谈到介入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临床治疗策略时着重提到:‘PCI处理左主干病变的核心,是单支架技术或双支架技术。一般来说,对于左主干口、体部狭窄可用单个支架治疗。’周玉杰教授还强调了处理左主干病变选择支架大小的原则是‘选大不选小’,支架长度也不宜太短;因为支架太短不易定位,而且还很容易脱落。另外,周玉杰教授也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给大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在进行左主干病变手术时必须有充分的术前准备,仔细分析患者病变情况,制定可行的临床策略;手术医生需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要有强大的外科支持,随时准备外科手术;术前做好急救措施的准备工作。同时还应该了解患者能否坚持一年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手术过程中,造影剂使用量应该控制在最小量范围内。’而来自西京医院的郭文怡教授则对此话题作了补充,他认为:‘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要求术者具有必要的手术经验,在不能确定导丝位置时,一定不能盲目扩张;逆向技术时,要避免损伤微小逆向通路;功夫不到时,不要选择心外膜通路等。’”
谈完这个话题,王海昌教授接着介绍说:“除了有关CTO的讨论之外,会上的另一个热点话题是‘冠脉造影’。一直以来,冠脉造影都被大家公认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因其具有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不能精细显影支架情况,对支架扩张情况也无法充分判断;而在目前,由于血管内超声――即IVUS,能够精确量化支架扩张水平,也被认为是判断支架扩张情况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操作复杂、费用昂贵,而且还需要经验丰富的介入人员进行操作,并且需要延长手术时间,以及存在检查相关并发症等诸多不足因素,所以尚未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针对近年发展起来的Stent-Boost技术,来自武警总医院的刘惠亮教授在本次会议上作了简要的分析:‘与IVUS相比,其具有简易、快捷、安全和经济的特点。但是,Stent-Boost技术仅能观察支架形态,而无法判断支架与血管壁及邻近血管的关系,作为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Stent-Boost Subtract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在Stent-Boost显影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次造影剂注射显影,从而能够判断支架与血管壁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更加有效地指导PCI的临床应用。’”
王海昌教授说:“会上围绕这些学科内热点、难点话题的讨论,尤其是国内这些知名专家在会上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在临床研究方面多年的宝贵经验拿出来,毫无保留地和与会同道分享,必将在‘实用、创新’的基础上,有利于推动陕西地区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学科发展。”
而事实上,在本届论坛的大会主席、西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王海昌教授和副主任郭文怡教授的带领下,以及在大会秘书长王琼的策划下,作为“东道主”的“西京团队”更是与特邀嘉宾合作了20余场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的全程直播和百余场的学术讲座,通过专家对介入手术技巧的演示和对前沿热点内容的讲解,为广大与会代表精心打造了一场介入心脏病学的学术盛宴,对与会代表介入治疗水平的提高,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交流:古城西安的另一场学术盛宴
多年以来,为了推动区域学术发展,王海昌教授和他领衔的“西京团队”,一直不遗余力地做着诸多学术交流与推广工作。仅仅在第七届西京国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演示及研讨会暨第三届CCIT青年医师论坛开幕的5个月之前,仍由王海昌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的“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暨第十七届西京-Mayo Clinic心血管病学新进展研讨会”也在古城西安圆满地落下了帷幕。
谈及那次学术盛会的举办宗旨,王海昌则强调了“交流”与“合作”这两个关键词。他说:“那次会议是本着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同样是围绕‘学科新进展’这个前沿话题展开的。在那次研讨会上,我们邀请到的各位专家也与大家分享了心血管领域最新的PCI技术、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研究和治疗进展。国内外著名专家汇集一堂,通过互相交流和探讨,共同促进并带动了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实践、患者护理、医学研究及教育的革新和进展。”
王海昌教授介绍说,“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是由西京医院和美国Mayo Clinic共同举办的。这次学术会议把学术视界最大化地延伸到了海外。西京医院的熊利泽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霍勇教授、沈阳军区总医院的韩雅玲教授、美国Mayo Clinic的Win K. Shen教授、Thomas R. Behrenbeck教授等国内外著名专家不但出席了会议并致辞,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谈及这次规模更大的学术会议,王海昌教授有些兴奋。他坦言:这次会议仍然没有背离“追踪前沿热点”的核心目标。我们在在大会上设立了前沿热点追踪论坛。韩雅玲教授就《2012中国PCI指南》做了详细解读。韩雅玲教授在报告中提出,‘最新指南重点讲述推荐建议,而对临床研究及其结果未做详细描述。指南内容涵盖了心脏团队讨论治疗决策、稳定性冠心病的血运重建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血运重建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血运重建治疗、特殊人群(糖尿病、慢性肾病、合并心衰、再次血运重建)、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择期PCI、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PCI和STEMI PCI的抗栓药物应用以及血运重建后长期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同时,韩雅玲教授从STEMI溶栓后早期PCI的策略、抗栓药物的选择等做了深入的讲解。
规范:介入治疗的发展大趋势
在采访中,王海昌教授认为:“站在学术的视角回顾,从介入治疗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到,介入治疗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因为它在冠心病治疗中能够解决很重要的问题。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如何加强和推进‘规范化’的问题。”
王海昌教授继续介绍说,正因为如此,霍勇教授在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重点做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的专题报告,他在中指出:“如能规范救治流程,就可以做到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分类治疗,提高发病后早期救治,缩短诊断及闭塞血管再灌注治疗时间,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其他主要心血管事件,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患者远期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
另据了解,原卫生部不久前在京召开了“中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项目”,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等48家试点医院开展救治体系和区域性急救网络建设研究。对此,王海昌教授认为:“这将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注重管理,通过急救体系网、院前急救中心医师、急诊室团队、辅助科室等共同协作,优化整合医疗资源。”
在采访中,王海昌教授还坦陈:“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治疗器械的改进以及技术的不断提高,介入治疗不同时期的并发症已明显呈下降趋势,但由于操作不当所造成的并发症,仍然是冠脉介入治疗最大的障碍。虽然冠状动脉夹层是一种少见病变,但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其发病率却表现得逐渐增多。虽然应对并发症的最佳策略是防患于未然,但即使对于一名经验丰富的术者,介入治疗并发症也常常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而且PCI过程中一旦出现并发症,要求术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处理,稍有延误或处理不当,便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熟练掌握各种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特点和处理策略,对介入医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要提高并逐步规范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规范化救治问题,向国外同道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西京医院与美国Mayo Clinic共同举办本次学术会议的初衷之一。王海昌教授就此介绍说,在这届会议上,大会共同主席、来自美国Mayo Clinic 心脏内科的Win K. Shen教授从缺血性及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患者的危险分层、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以及ICD治疗的指南推荐方面,向国内外同道做了极为精彩的报告。他指出,7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具有冠心病病史,一些无晕厥病史的冠心病患者,Holter ECG能够记录到长达几十秒的室速发作,提示应当提高对于冠心病患者室速预防的力度。虽然院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室速患者的生存率,但即使在有目击者存在的情况下,美国院外心脏骤停室颤患者生存率仍低于50%。不明原因的晕厥, 电生理试验可诱发的血流动力学相关的室速或室颤(证据级别: B),应当尽早植入ICD,进行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而同样来自美国Mayo Clinic 心脏内科的Thomas R. Behrenbeck教授,则对比了冠脉造影及冠脉CTA成像效果后,发现二者对于冠脉病变部位及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极为相似,冠脉CTA还可以提供精确的冠脉钙化评分,为患者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海昌教授进一步介绍说,这次学术会议并未遗忘护理学科。为此,大会还同步举行了“护理论坛”。这个分论坛参会代表达到了400余人,分别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各大医院。特邀的18位护理专家分别就护理质量与风险控制、安全管理、优质服务、护理科研、护理教学以及专科技能和疾病知识等专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带来了大量国内外医护界前沿讯息,教授先进的服务理念、教学、工作技巧及管理方法,同时又给大家提出了更高的前进目标。
学科: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国际合作
据记者了解,在“2012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的开幕式上,西京医院的熊利泽院长对国内外专家多年来给予西京医院尤其是心血管内科的巨大帮助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同时还对西京医院和心血管内科的学科建设情况及近年来在医教研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简短的介绍。
据熊利泽院长介绍,主办此次大会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成立于1957年,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方面形成显著的医疗特色。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5 年开展了我国首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TCA),开创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河,并推动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被国务院授权成为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国家介入性心脏病学培训中心,同年成为亚洲急救中心,国际救援中心指定抢救小组成员单位;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确定为世界健康基金会冠心病诊疗培训中心;2005年被确定为原国家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培训中心。
西京医院心内科作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心血管病中心,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每年吸引了包括以西北五省为主的全国各个省市的病人前来就诊,其中多数患者是在其他医院无法处理的情况下转至该院治疗的疑难危重患者,危重患者收治率为82.3%,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高于88%;所收治的患者中有36%以上来自于陕西省以外的其他地区,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治疗中心。并且,该学科与各兄弟单位以多种方式携手合作,如:床旁会诊、手术代教、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等,建立了西部地区快速有效的心血管病协作网络。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好时机,提高整体医疗及学术水平,改善医疗环境,以最快、最好的技术服务于西部人民;对提高西部地区心血管病诊疗水平、加速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尤其是该学科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医疗特色,并有力推动了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
近些年来,西京医院心内科在王海昌教授的带领下,本着“立足学科优势、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国际合作”的宗旨,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极大促进了学科的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
另据记者了解,关于王海昌教授在逝去的龙年倾力举办的这两届学术盛会,业内同道这样评价说,这两次学术盛宴,作为心血管医生与国际交流的窗口,已经成为国家级继续教育的精品项目,同时也为推动陕西地区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冠心病防治与介入治疗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专家简介
王海昌,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兼任全军心血管疾病专业组副组长、陕西省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届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心血管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等职。他所领导的学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军队首批“重中之重”建设学科。曾赴日本冈崎国立共同研究机构生理学研究所和美国Mayo Clinic医学中心研究和学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肌微血管损伤,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陕西省基金2项,作为课题组副组长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作为第二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1项及军队特需药1项。作为共同作者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陕西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著9部,500余篇,在心血管领域高水平杂志Eur Heart J, Cardiovasc Res等SCI收录杂志发表论著10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46篇。现任多家专业学术期刊的副主编、编委等职。
摘要: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给预防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预防医学本科教学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现场组织指挥能力,以达到培养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 教学改革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H7N9禽流感、食品安全问题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及对社会危害严重性的特点[1],因而迫使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职能发生转变,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新形势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2]。传统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已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要求,转变传统观念,构建完善课程体系是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核心。
一、修订培养方案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公共卫生体系和职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把卫生防疫技术人才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与行政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并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此形势下,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拓宽专业知识、加强素质教育,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培养全面发展,既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有较扎实的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卫生检验检测技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卫生科研等单位开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流行病、食品安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二、调整课程结构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结构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个方面,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一般由五大卫生即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组成,随着疾病谱的转变,传染性疾病逐渐减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身心疾病及及亚健康状态等与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逐渐增多,传统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已经不能体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及时反映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我院整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本着应急与现场的原则,在预防医学教育中,除开设了传统的预防医学专业课外,还开设了人类行为学课程,如医学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另外系统性开展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课程。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开展生物实验新技术、现场调查设计、环境医学检测新技术、文献检索、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三、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改革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在某些教学上,采取案例分析或教学讨论等教学方式,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引入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调整教学学时,精简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在一定条件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动手机会,提高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能够协调发展。三是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精简传统理论教学内容,摒弃过时的内容,增加公共卫生新兴课程及现代预防必须的内容,补充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进展,系统化、规范化的设置选修课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其他专业领域,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学科体系的理解。
四、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3]。传统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然后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仅是被动的熟悉实验流程,缺乏独立思考、设计、完成实验的机会,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素养。所以我院在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一是根据公共卫生形式的变化将实验操作或内容上具有相似性或重叠性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对环境卫生学和职业卫生学实习课的空气采样、噪声测定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时,既要顾及相互衔接又要避免脱节等问题。二是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教学内容前提下,大力开展设计性实验,为学生开放实验室,提供相应的设备、仪器和试剂,使学生能够自己独立设计、准备和完成实验。激发学生潜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三是在实验方法上引进现代技术手段或先进技术方法。如引进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检验手段(如双道原子荧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微量元素、重金属污染物、生物毒素及有机磷农药残留物等物质的检测。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实验教学改革, 使学生对疾病防治任务的变化有了深刻的认识,熟悉疾病防控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树立大卫生观念,提高了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既面临着挑战,又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提高公共卫生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针对我校预防医学教学的现状,我们做了以上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步探讨,通过对预防医学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
【摘 要】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其教育工作亦越发受到重视,为更好的达到教育目标,预防医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中应该应用各种方法在次学科的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上下工夫,并突出其中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较特殊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因此,为了使这门课真正让学生掌握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本人总结了多年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同道讨论。
1 在教学中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学习的情况,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尤其应高度重视第1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我们的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1次卫生革命运动中[1],“反应停”(Grippex)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特别是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趋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2 在教学中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新学期开始,就让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就业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防疫站,其他像环保部门、城乡建设、建筑行业、饮水管理、食品卫生管理、气象局、职业病防治所、学校卫生管理等行业都需要用到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就业途径相当广泛,从而意识到学好预防医学大有作为。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例如,讲到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国情适当举例。比方说,在我国“SARS”流行期间,便可结合当时“SARS”疫情,给学生讲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因此,为了控制疫情,必须做好“SARS”的三级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在防止疾病发生的第一级预防措施,如室内定期消毒、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时戴口罩、适当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等,以及重在早发现以控制疾病发展的第二级预防措施,如每天组织学生监测体温等。这样将学校制定实施的“SARS”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自觉主动地做好“SARS”的预防工作。在授课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表达和例子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自我保健的内容时,就可以夸张地介绍说:“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们医务人员就该失业了,各家都有齐全的诊疗设施,所有的健康问题在家就解决了,这多好啊!”学生一听就笑了:这不太可能吧?这时就可以接着点出,自我保健是一种有局限性的非专业性的卫生保健活动,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赖医生”,强调的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医生”,对于这样的小知识点使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会更加牢固。
3 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医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如预防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群体意识及爱国思想。结合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如随地吐痰、自来水管一开就没人关、食堂里剩饭剩菜到处可见、一下课教室里粉笔头乱飞等等,体会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增加环境负担的不良行为,教育学生环保行为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意识到热爱环境就是热爱生命。另外,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关理论内容又恰恰在预防医学中有所涉及。那么在课堂上除了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结合不同篇章对学生实施适当的健康教育。如在饮食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才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控制身心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现等等各方面自我保健的知识[1]。总之素质教育不是经过一时一事就能提高的,必须从小做起,而且确实可通过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这种点滴的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可起到巨大的作用。总之,在当前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预防医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更应认清形势,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随时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身心、高素质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面对各类灾害事故时,需要动用当地乃至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去进行高水平的现场救援,最终体现灾害医疗救援的核心目的,即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尽最大努力去挽救更多伤病患者的生命。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准备以应对灾害事件的发生[1]。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诸多灾害救援过程中暴露出救援水平低下,各自为政、缺乏共识等使得救援现场异常混乱,还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缩小差距最快最好的方法便是进行标准化灾害医学教育普及[2]。但灾害医学教育不同于日常的临床医学教育,灾害发生后,面对大量的伤病患者,因救援人员、物资和时间均不充足,不可能在救援现场进行实战指导。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持续战争、恐怖频发等极度危险地带,不可能有对多数伤病患者救援的经验,即使在自然灾害频发的美国和日本富有灾害医学救援经验的医师也很缺乏。目前在国外开展的灾害医学教育,是由灾害医学专家或灾害学会等根据既往自身经验事先作成教学蓝本,采用以非床旁直接的医疗教育培训 (off the job training, OFF—JT)为主的方式在全球数十个国家进行[3]。该方法培训已成为国际化标准有近30余年的历史。鉴于我国目前急需培养一支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灾难救援队伍,积极引进国际化标准的灾害医学培训模式,是当前形势之所需[4],也是医疗事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1 大型灾难医疗管理与支援教育课程(major incident medical management and support,MIMMS)[5]
1.1 MIMMS教育课程主要内容
MIMMS教育课程是由英国开发,慈善团体charity经营专门针对培养专业灾难医疗救护人员开展的医疗教育,它包括讲义和训练两个部分,主要研究院外特殊环境下系统的灾害教育和训练方法[6]。作为在灾难现场全部组织和人员的共识,通用语言而使用。最初每期培训仅为少数人(24人以下)开设,近年来培训的对象和规模逐渐扩大。
1.2 MIMMS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灾难发生后在救援现场的活动原则和优先顺序用英文简写概括为“CSCATTT”,包括C(command and control确立指挥命令系统)、S(safety安全)、C(communication通讯和信息交流)A(assessment评估)、T(triage检伤分类)、T(treatment现场处置和治疗)、T(transportation转运)7项。 见表1。
“CSCA”属于灾难中的医疗管理(medical management)部分,“TTT”则属于医疗支援(medical support) 部分。灾难现场的活动,要严格按照该内容的顺序进行施行。即:首先确立指挥命令系统,在确保安全、建立流畅的通讯和广泛的信息交流渠道的基础上,进行检伤分类、现场处置和治疗以及转运。当救援现场情况发生变化或需要重新判断时,可反复进行CSCATTT的活动。该救援原则适用于所有的灾难现场,包括医院内应对灾难,所有救援人员都应该遵守该原则,尤其对于救援现场行医疗服务指挥的人员来讲更为重要。
1.3 MIMMS教育的意义
其意义在于MIMMS的教育内容涵盖了灾害准备、应对、恢复3个阶段,特别强调准备阶段,“准备”不仅是物资器材的准备,还应包括制定计划、教育以及培训,而且对事先想定的“所有危险状态”必须制定计划(all—hazard approach),在灾害救援中都可使用同一系统应对的理念,其现场处置的内容和方法不分国家制度的差别、民间组织和部队组织体系的不同,都是一个完整流程和统一应用标准。
2 紧急事态训练体系(emergo train systemTM,ETS)教育
2.1 ETS教育概况
ETS是由瑞典开发,灾害医疗/外伤医学教育研究中心(Centr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Disaster Medicine & Traumatology)经过20年开发研究的灾害演习体系,Emergo在瑞典语中为“紧急事态”的意思,是灾害和急救医学训练使用的教育模拟体系,它可以模拟各种事故和灾难现场,能够对不同水平人员的救援能力进行教育、指导、管理以及检验其方法的正确性。以瑞典为中心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空军以及众多国家采用该模式培训已达20年以上[7]。
2.2 ETS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
ETS的特征为 “有限的人、物、时间+决定方案”,即“受训者使用有限的人和物资源,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做出自我判断(如何救援),对灾害进行实战演习的综合训练”,这也是与既往的训练手法不同的特点。ETS是根据剧本在白板上模拟“灾害现场”,使用带有磁铁的贴画做成人形,受训者根据现场状况,收集资料汇报灾情,对人形道具进行包括救出、检伤分类、应急处理、选择转运方法和医院进行转移的一系列过程,直至全部救援完成。特别需要提出人形道具上均标有相应的病情资料,受训者可根据这些资料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态或紧急危重程度,以便做出正确的检伤分类或应急处理等。而且将患者转入医院后还可通过对人形道具添加的伤情进行管理和治疗。本演习训练内容适合医疗救援相关的所有人员,无论规模大小均可进行演习,人数较少时主要训练部署能力,人数较多时则进行综合训练,且在演习中或完成后随即可以进行讨论,让全部参与人员可分享和思考其中的得失以及显露的问题。
2.3 ETS教育的意义
ETS教育的意义在于模拟灾害现场,通过视觉的冲击,身临其境感受医疗救援的压力、快乐和成就感等,极易理解灾害医疗的整体构架、救护活动的流程,能够理解个人判断对救灾部署决定的重要性,此外还可检验现行的应对体系在实际训练中是否安全妥当。
3 我国开展国际化标准教育课程的意义
以上两种是具有代表性的灾害医学教育体系,目前在多个国家地区作为灾害医学标准化教育使用。作为意外事故和灾害多发的我国,参考MIMMS和ETS的灾难医学教育方法来培养我国合格的标准化医疗救援人才,不仅是国民的期盼,而且对提高我国灾难医疗救援的发展以及学科建设有极高的意义。灾害是全人类的共同大敌,目前在全球统一的减灾行动中,我国势必会加强双边与多边,区域性与国际性的合作,国际化标准教育不仅可增强人们的灾害意识,提高灾害救援水平[8—9],而且使用统一标准进行相互国际医疗交流,也是“国际救援一体化”的形势所趋。
摘要:作为培养人才的卫生职业院校,其教育教学的开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检验专业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到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医学检验;实用型人才
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的是在各医药卫生机构从事检验技术的人才,行业的专业性强,技术性高,且关乎人民的生命。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人才培养,是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作为承担检验专业教学的医学类院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如何促进和加快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是一个十分必要也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等视角,探讨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培养实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途径。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办好职业教育的基础,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为此,必须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构建健康、合作、和谐的教师文化。要根据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课程结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的要求来做好师资规划。多途径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如:①去各重点大学进修学习,学习新理论;②到各大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实践,学习新技术;③学校或教研室举办专题讲座、外出参观、听学术报告,了解检验专业发展新动向;④人才引进,积极吸取检验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从教,这是对新办学校或新升格学校最快捷的方式;⑤在教学之余,开展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相互学习,不断提高;⑥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重,在课程安排等方面为教师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提供保障。此外,要加强同各医院检验科的联系,随时了解医学检验发展的新动向,充实于教学中去。
二、以“教育为民,服务于社会”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检验专业教学中,通过对三甲医院、社区医院的走访和调查,了解社会需要和群众需求,结合《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自编了实用的实践技能操作指导手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兼顾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性和临床实用性,删掉了重复的内容和淘汰的实验项目,增加了新技术、新方法介绍。对原理相同、方法相似的选做其中的一种,对其他的方法进行了简介。由于中职、高职检验专业毕业生在一些社区医院、个体经营的医院就业较多,因此,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适用于基层的检验项目,要让每个学生都进行了操作。
三、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性强,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和实践活动,这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1.实训基地建设。为了确保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的正常进行,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因此,根据检验专业的教学特点,学院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实验室24个、实习医院50多家,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训场所。
2.理论实践一体化,走产学结合的道路。针对不同课程的特色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直观、更生动,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校内学习阶段,强化学生技能训练,除正常的课堂教学时间外,定期开放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寄生虫检验教学时,通过实践教学了解到了廊坊地区某些寄生虫感染现状,通过到幼儿园采集幼儿粪便,进行蛲虫检查为当地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参与本单位教职工的体检等,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行动中。总之,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习阶段的管理。实习阶段让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让他们感悟到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一个为社会群体服务的个体对社会的价值,这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但这一阶段的教育常常被忽视,因此,加强实习管理就显得很重要。①实习前的培训:由实习科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实纲;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为学生说明实习要求及实习的重要性等;请临床专家进行讲座;学习实习资料等。②实习期间的掌控:通过与实习单位有关领导科室的电话联系沟通信息;实习巡视(到每个实习单位走访、调查、座谈,向实习单位了解学生情况并及时与学生沟通,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抽查某些学生等。③实习结束时的评价:对实习手册收缴、查阅;检查实习作业和学生实结;做好出科考试;与实习医院进行沟通,并评出优秀实习生以调动实习生的实习积极性等。
总之,在医学检验的教学中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实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才使社会更和谐。而整个社会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要树立和实现科学的教育发展,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就没有人的科学发展,也就不能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发展终极目标[1]。
摘要:目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据所选中的教材,教师备课或制作课件,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容易厌学,学习效果不佳。而从实用性出发,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情景式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明显。方法:120名英护本科四年级学生,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以传统方法及创新方法分别讲授相同的5单元医学英语课,调查学生听课效果、学生满意率、考核学习效果等进行对比。结果: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情景式教学方法好评率高,学生掌握情况明显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论:从实用性出发,进行情景式教学,效果明显,适于在医学英语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实用性;情景式教学;医学英语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的日益广泛,医学英语已成为以医学生的必修课。尤其是对外护理专业,流利的口语交流能力、英语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考研等。用人单位已不只是将眼光发在学历上,而是强调能力[1]。即便如此,厌学、缺乏信心等等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医学英语词汇繁多,拼写发音困难,语法和句型都有特殊性[2],传统的教学方法培育的学生即使通过了四、六级等考试,仍然不能用英语交流,不能胜任对外医疗护理工作,缺乏实用性。如何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是适应新形势下英语教育的难点与重点。教育学家雅克搏维次(Jakobovits)曾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外语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动机占33%,能力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我们从学习动机入手,强调学习的实用性[3],将实际工作场景引入课堂,在英语教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方法
本校全日制英护本科120名四年级学生,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以传统方法及创新方法分别讲授相同的5单元医学英语课,通过闭卷考试,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比学生对讲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接受程度、学生满意率等。
1.1传统的医护英语教学方法:传统方法由资深教授讲课。是以篇章讲授为主,也使用多媒体。根据教材逐章讲授,教师备课,课堂上领读新单词,逐字、逐句、逐段地讲授课文内容,逐一讲授医学单词及用法,包括语法的讲授。领读课文。
1.2实用性,情景式的医护英语教学方法:由具有临床经验的带教教师,根据大纲要求,使学生明白要讲授的内容,如: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首先让学生真正的知道临床工作中,实际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Resuscitation(复苏),根据课文内容,掌握Cardiac Arrest的原因,实施Resuscitation的步骤。然后,结合临床工作,列举出实际工作中的真实例子及场景,讲解复苏过程,分析成功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模拟场景,引导学生对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如病因、复苏流程等用英语进行表述。阐述过程中会遇到如胸骨:sternum,颈动脉:carotid artery等常用医学词汇,首先,看本单元提供的医学单词在哪里能够用到,由同学看音标读单词,教师协助矫正发音,讲解语音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帮助记忆,在需要时进行引导学习,大家记忆效果非常好。补充英语表述过程中需要的词汇,结合新学的医学单词大家共同完成用英语的表达练习。然后,返回到课文,同学按位置排序每名同学读一句,下一名同学对句子进行分析,较难的句子由教师总结讲评,并讲述实际工作中及新进展与教材的差异,更新同学的观念。课后总结,复习此项操作中用到的常用医学单词,并让同学脱离课本讲述学到的内容,或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学习有用的、实际的临床知识,摒弃过期的、无用的东西。
2结果
2.1由教研室主任组织,不记名问卷调查,对两种授课方法进行调查。并发放考卷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表1120例,不同方法讲授情况对比项目 传统方法讲授 实用性,情景式讲授赞同教学方式 46 38.3% 116 96.6%能学到知识 91 75.8% 117 97.5%对讲课感兴趣 62 51.6% 120 100%考试合格率(>80分) 98 81.6% 112 93.3%3讨论
随着对外交流的深入,医学英语已成为以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课,尤其是有意愿出国发展或从事涉外工作的人员。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随着因特网的日益普及,90%的医学网络信息都是英文[4]的然而,强烈的意愿还必须有好的引导。通过本教学实践对教学方法分析如下。
3.1传统性教学方法
第一,选用教材选择范围窄,授课内容偏离医院实际较远,涉及到的词汇术语偏窄,不能反映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词汇,实用性较差,因脱离实际实用性不强,而导致学生厌学,产生逆反心理;
第二,传统教学法枯燥乏味,教师逐字、逐句、逐段地讲授课文内容,逐一讲授医学单词及用法[5]。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即便学生想好好学习,也难以一直集中精力。这种一多三少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得多,对学生引导启发少,师生间交流、讨论少,语言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少,使学生成为一个简单的存储器,是学生对知识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
3.2实用性,情景式讲授:以临床带教老师为授课教师,强调所学的实用性、先进行,语言从实际(医院情境)中来,教学中反映(体现)出医院的真实情境。本研究首先让学生了解现状,实际工作中的情况,再有意识的去学有用的东西,目的性强。进一步去理解课文,在批判中学习,既有互动又有分析,调动整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单词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先教会自己拼读,再进行矫正,进行正确引导,学生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加上马上要用,记忆效果好。课后总结,加深印象,加以互动式提问、总结,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用英语进行表达,即牢固了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口语。医护英语情境式教学法,强调实用性,更新性,将实际场景搬进课堂,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踏踏实实的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3应用价值:有临床经验的教师,结合实际,结合实践工作,先让其知道在学什么,带着目的再去学英语,批判性的接受书本的知识,并锻炼用英语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医学英语的听、说、读、写,做到现学先用,活学活用。教师有目的的为学生设计实用性的问题,即将书本上的知识变活,创造全新的教学模式。将这一方法推广,将有助于改变枯燥呆板的教学,为培养实用性的人才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实习;素质;教学方法
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医学生进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综合训练的关键时期。组织好临床实习教学是实现临床实习目标的基本保证。
1 临床实习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在大多数临床教学医院仍普遍存在以下两种临床教学模式,第一:科室主任整天忙于繁重的医疗任务。科室的教学查房,随意性很大,经常是临时抽一个患者召集一些低年资的临床医生、实习、进修医师到病房,实习医师或管床医师汇报病史后,就由高年资医师或科室主任就该患者进行一言堂讲课: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知识,偶尔也提问1~2个医学生,但是医学生回答的效果不理想,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差。另一个临床教学的模式也与上面类似,召集一些低年资的医生、实习、进修的医师坐在教室里,以某一个病例为主线,简单给实习同学介绍这个患者的病史后,就这个疾病进行系统的讲授,类似在学校课堂中教授的讲课方式,同学们认为与学校里教授们讲授的方式一样有炒旧饭之嫌。
以上两种临床教学形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内容较全面,传授的速度较快,但多是填鸭式的单纯讲授过程,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医学生则被动的听和记,师生互动不足,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使医学生常常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患者床边时也没有针对某一疾病,传授一些临床技巧,如:如何进行病史采集,问诊技巧,专科的体格检查技巧同时进行规范化的示教操作等,这种“一言堂”、“灌输式”或“填鸭式”的被动教育形式造就了一些理论娴熟、但动手、思维能力欠缺的医学生,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医学生。
2 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不能只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针对目前医学生的弱项,着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创新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就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向导的启发式教育,它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品质相伴随。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临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以促使医学生的智力和多种能力得到不断发展,这在国外已经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PBL的核心是以医学生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方式,以培养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3 倡导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方法亦属于PBL教学法
倡导以病例引导的教学方法亦属于PBL教学法,是目前提倡的最佳教学方法之一,选一个典型病例(最好是正在住院的患者;若无正在住院患者,也应选择典型病史,事先收集典型的阳性体征图片,阳性辅助检查结果报告单等),病例要求涵盖内容要全,同时建立一些假设并提出一些问题,事先印好发给医学生,以此为纲进行预习。有机会带领医学生到床边查看患者,同时查看各种相关资料。课堂讲授时抛开课本,以病例及问题为中心,让医学生充分发言,弄明白为何相同的疾病,在每个患者的身上临床表现、处理原则不一样。医学生们相互补充,教师在当中启发,最后总结归纳并适当介绍相应的治疗新进展。
PBL教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医学生可以沉浸在实际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医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和最新文献,不断充实知识,训练自己成为有效率和有能力的终生学习者,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作为一名医学生所必备的素质。通过交流不同的意见,医学生能不断地收到来自同学和指导教师的各种反馈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使医学生发展和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和自我指导学习的能力。医学生的学习是多向的而不是单向的信息接受,医学生能够从书本、杂志、网上资料、同学、指导教师那里得到广泛信息。在学习过程中医学生联系和综合与他们正在解决的问题相关所有学科的资料,使医学生把所学各种医学知识有机的连接起来,不断进行分析和总结,经常进行交互式讨论,这样做可以使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个更深的印象,保证医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熟练运用所学到的多学科的医学知识。
教学以培养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医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中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医学生逐渐地提高了他们在自学、自我批评、实际工作技能及相互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和锻炼了思维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层次理解知识和捕捉信息的能力。
4 教学效果
我院部分临床科室运用了PBL收获较大,普遍认为该法有以下优点。
4.1 能使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的兴趣不仅来源于学习动机,还来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授课技巧和风格,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联系实际,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在临床教学中引入病例讨论,能把书本上枯燥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与临床实际的患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使知识易于记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受医学生欢迎。
4.2 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病例讨论中,医学生分析病情,总结病例特点,提出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可锻炼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分析归纳总结,抓住主要矛盾,拟定治疗方案,让每个同学都动脑、动口,最后教师通过适时诱导,不断提出重点、疑问、假设,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激发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使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启迪。整个病例讨论始终贯穿:认识―设疑;思考―分析;判断―决策的临床思维模式。这样既巩固了医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在病例讨论中,强调医生服务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诊治过程中决不能主观、片面、马虎从事,任何诊断和治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只有具备了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才能成为优秀合格的医师。
4.4 有利于医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强化医学生的主题意识。在病例讨论中,大家积极参与,课堂氛围生动、活跃,医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医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5 新的临床教学模式新的要求
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教师从“教授”向“向导”的模式转变:①课前诱导重要:明确医学生预习章节,发放病例讨论指导。②课中引导关键:发挥医学生能动性,创造讨论氛围。抓住新奇观点、意见,启发性提示以及做深入性讲授。③课尾疏导:在讨论课结束前,针对问题因势利导,做好总结,完成病例讨论。
PBL教学法给广大临床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无止境是教学的需求,也是时代的进步体现。要求临床带教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既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也要了解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因此,必须改革教师的知识结构,有计划地参加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优化知识结构,大量获得和运用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科研攻关能力。教师应重视自然辩证法和逻辑推理学的学习,对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要有全面的了解,以利于医学生树立现代医学观和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临床教学是医学教学的关键,在综合性的教学医院,尤其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应该把临床教学纳入医院工作的议事日程。各级教学医院应该重视临床教学,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努力提高临床教师的待遇,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教学意识。临床知识、临床能力、临床思维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关键。让教师充分认识临床实习教学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并通过鼓励医学生积极参与医疗实践活动,加强临床思维、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实习中的规范化训练,以提高临床教学的水平,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