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情感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论文

时间:2022-03-29 11:28: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情感教育论文

情感教育论文:论情感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海顿

在白岩松给即将出世的儿子的信中这样写到:“生命之路并不顺畅,坎坷和不快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但爱上音乐我便放心。在你成长的时代,信息的高度发展将使人们的头脑中独自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小,然而走进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在和音乐的对话中学会独立,学会用自己的感受去激活生命。”

我们不难从白岩松的话中看出,音乐除了其审美功能之外,最基本的还是使人得到心灵的慰藉,使灵魂得到鼓舞和升华,从而使人们更好的审视自己,把握自己,使人生更加的充盈,圆满。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它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如果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肌肉”,那么“情感”就是音乐的“灵魂”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个空间,以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学生自身的情感为纽带,用教学中的感染、激励、教化、启迪等效应,激发学生兴趣,使之爱上音乐,走进音乐,最后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从而实现完善品格、高尚志趣的育人目的。

一、正确认识高中音乐学科的作用和意义,把握学生情感

高中音乐主要是以欣赏为主,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愉悦的感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方面的修养和素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能因学生的嗓音不够甜美或五音不全的弱势给与否定;另外,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死板机械的将音乐理论知识强行填压灌输,以致使学生感到音乐课的高不可攀又枯燥乏味,音乐艺术中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状态,我们应让学生在轻松自如、无拘无束的状态下通过情感教学使技术技能训练变得乐趣横生。

二、利用音乐元素,推进情感教育

音乐元素是作者传递情感的载体。作品中关键乐句和音乐交渐处往往是作者感情喷发的火山口,正确分析,把握音乐元素,如音高、节奏、旋律、调式,在关键乐句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在感受中理解和碰撞,这是深化学生对作品情感体验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学生在内化和吸收中理解作品。教师也应该应用自己的身体元素(肢体语言):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情绪明快活泼,语言幽默精炼、富有感染力等,这样一系列的元素会感染和激发学生,在他们感知理解音乐作品过程中就不自觉的:动情、哼唱、模仿、表演、讲述、创作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入手,注意学生情感的训练和培养。

三、利用多媒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总和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四、链接其它姊妹艺术及学科引发情感共鸣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中有一个单元安排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结合,其中书中提到诗歌、戏剧、舞蹈、影视、美术与建筑这些艺术门类所表达的形象,大都具有视觉的可感性或文字语义性,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相性相互补充,这说明了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的不同之处,但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之所以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和许多相似的特征,就是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所以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在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激发其情感共鸣。同时,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息息相关:如体育,可以为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该把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相关知识、文化背景、风格流派融于一堂,然后触类旁通,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情感。

五、音乐教育的情感评估

在音乐教育逐步完善的今天,也存在着许多不太另人满意的地方。就有一些学生被老师和同学们嘲笑的说:“乌鸦嗓”“五音不全”或者“没有音乐细胞”等等。让他们从此不敢去唱歌,甚至不再去欣赏音乐,这让人觉得非常心痛,音乐如果带给孩子的是伤害,是使他们的缺陷更加引人注目,那么何谈育人?首先音乐就没有让音乐教师自己懂得什么是音乐教育,如果我们非要让那些身体不协调的学生表演跳舞,让那些五音不全的学生表演唱歌,音乐还有什么美可言。

即使学生对复杂的知识技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包括所存在的各种音乐缺陷,但只要他们从音乐中受到了感动、引起了思索、开阔了视野,这其实就是成功的音乐教育了。只要教师自己能够真正走进音乐,用心灵诠释作品的情感,我们就不难发现,只要拥有一双健全的耳朵和一颗感知的心,任何人都可以走进音乐,并在这美妙芬芳森林中自由呼吸。

所以情感教学是实施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教学情感和音乐作品的真挚情感做诱导,唤起学生的 情感经历和体验,使那些因为缺乏音乐天赋而胆怯的学生增强自信心,让所有孩子都能因音乐而打开心灵的大门,用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做纽带,正确引导,合理施教,让所有学生都能听懂音乐,爱上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最后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效果。

情感教育论文:情感教育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班主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否有成效,核心就是看实施情感教育是否全面深入,班主任亦要注重情感性,尤其对少年儿童。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优化主体作用的目的。

大量实验表明,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挫折、害怕、紧张、烦恼等不健康的心理,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下降,从而损害认知因素;而当学生受到表扬,引提喜悦、快乐等健康情绪,则能促进认知因素发展。同时,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往往智力水平也高;那些排挤、疏远、冲突等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则往往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和挫折,使其产生焦虑、烦恼、嫉妒、抑郁、灰心等不健康情绪,干扰认知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认知因素的发展,只有让学生沉浸再1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气氛之中和融洽的人际交往之中,才能使学生的自爱、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在因材施教中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立。因此,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得使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首先,要热爱学生,教师具有爱心,是千百年来中华教育史的精髓,亦是炎黄子孙中1代代英才辈出的源泉。晓之以理首先要动之以情,情之感人胜之理只2化人。要热爱学生,就要洞悉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就要善于在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中深入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为此,班主任必须经常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去,和学生打1片。我经常参加学生的1些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学生,还可以增进师生感情。了解学生,就的去关心爱护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作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我曾教过这样1个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平时沉默寡言,胆小怯懦,从不发言,作业更始1塌糊涂,看得出他心里也很自卑。于是我们关切地问:是否最近身体不太好?要不要老师带你到医院去看看?还是你爸妈批评你了?或者是-------可是他仍不开口。我想他1定怕受批评,加之心里害怕才不肯开口。我就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知心朋友,如果你有困难,我很乐意帮助你。”整个谈话他始终1言不发,之后我就特别关心他,无论是在劳动中还是在班级体活动中,我都特意照顾他,还指派班干部去接近他,消除他的自卑和与人交往的心理障碍,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看到他的点滴进步就立即给予鼓励。我真诚的感情打动了他的心,他终于肯开口对我说心理话了。

其次,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情感教育中,要求在融洽得人际关系中是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1些后进生,1旦增强了自尊、自信,就可能避免“破罐子破摔,”防止在自卑心理主导下的错误行为。如我班的1个学生,使学校有名的淘气包,大家斗殴,侮辱同学,造成同学与其疏远,常发生冲突等,学习成绩也极差,从而丧失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偶然的机会里,我发现他的歌唱的不错,就为他创造显示才能的机会,令大家刮目相看,以恢复其自信心。我以民主平等的心理对待他,使他的自尊心得到尊重,同时树立了自信心,也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融洽了关系,使该生学习跃进班级前茅。

第3,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得是利用他们的内心矛盾,也就是以他们积极的情意因素去克服消极的情意因素,及时发现和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曾教过这样1个学生,平时表现很差,不但经常干扰课堂纪律,课外也绿屡屡无端滋事。但经过1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爱打抱不平,还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便多次找他谈心,并通过谈心使其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友爱,不能因为个人情绪而影响集体利益。在融洽了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我又启发他关心班级,负责管理班级图书角,他1次就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喜欢的多种书刊,并把图书角管理的井井有条。在他的带动下,学校也掀起了1阵“捐书热”。期末他还被评为“3好学生”。

第4,班主任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是要深入到家庭中去。家庭的不良影响,大大助长了孩子的自私、霸道、任性、攀比、不愿吃苦、依赖、享受、总想出风头的心理行为,也造成了孩子畏缩、胆小、对抗,不是“望子教育”,就是“武力教育”,纵观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和态度。就是“冷漠教育”,而造成儿童心理的障碍,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困难。所以班主任工作更要做好,必须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家庭中去,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引导他们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有位家长,孩子在校表现不好,成绩也不理想,就拳脚相加,导致孩子胆小怕事,对家庭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我多次进行家访,使家长明白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改掉了原来的作风,如今着孩子,已经进步了,而且成绩1直很不错。

情感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教师对学生怀有真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诲。

情感教育论文:情感教育贯穿在中学思想政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情感品质。”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情意能力的质量。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就是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而“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对于他们来说,不但要接受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接受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很大的教育环节——那就是情感教育。

一、中学生的情感教育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新的要求是让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正确对待学困生、转化学困生,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应该承担的重任。

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很多,但绝大多数学困生是由于环境及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比如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孩子有了压力,直接影响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能力发展;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压力也影响着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离异家庭的单亲学生情感畸形发展;家长外出务工家庭让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也不能获得大量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发展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充满磁性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操。

二、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思想政治课的对策

1.发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利用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把教材中的情感信息进行捕捉与挖掘,这样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就会产生共鸣。学生被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先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如不屈不挠的战斗英雄、忘我工作的劳动模范、废寝忘食的科学家等,学生的情感都被这些牵动和丰富着。教学中,要使教材、教师之情融会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冲动,陶冶学生的心灵。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与各方面因素的整理,再经过艺术加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淋漓尽致地将祖国美丽的风光进行描述。这样,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课文的内容,也深刻地体验到人与自然需要和谐相处,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了情感上的陶冶,对大自然的美感被激发,对爱护自然环境责任感的体验得到增强。

2.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

古人云:“情乎于辞。”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因而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政治课的美,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政治课看做是教师的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融入教学情境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新课导入中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样,精彩的课前导入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具有较大的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教师要精心备好课,将悬念的设计、情境的创设、精心的设疑等运用于新课,学生出于好奇,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较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笔者在讲课前就用幻灯片展示“潘多拉魔盒”,先向学生了解熟不熟悉这个故事。如果有学生知道这个故事,就让学生讲述此故事,并回答从中得到的启示(抵制不住不良诱惑会带来众多危害),那么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呢?由此导入新课。

通过上面的情境导入,学生就被教师很自然地引入到教师所构建的情感世界中,学生心灵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学生受到了情的感染,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通过“启发”,增强学生信心

恰如其分的课前导入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启发”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把新课导入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启发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发展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如笔者在上《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先用幻灯片展示如长城、故宫、旗袍、中国结等关于中华文化内容方面的知识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启发提问学生: “你从这些图片中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很快进入状态,进入本课的学习。这种先营造“启发”氛围的做法,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引用鲜活的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政治课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在很多学生看来,政治课就是说教,很多学生对学习政治课有厌倦情绪。如果在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把政治知识和 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带着一种亲切、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如笔者在上《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问题时,就运用了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屈臣氏”超市案件来说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这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所以学生很关注这一案件,较深刻地理解了本节课的知识点。

在上《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框内容时,笔者运用了2010年3月王家岭发生矿难事件这样一个题材,在生死考验面前,人的求生本能使这些矿工饿了就啃树皮和木头,吃炸药包装纸,纸箱的纸片和棉衣里的棉花等,这些在平时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事情却发生了。笔者动情地讲给学生听,引导教育学生认识什么叫坚强,这些矿工们被困在漆黑的井底179个小时后依旧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这就是坚强。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当代社会,让这些父母的掌上明珠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也要积极对待困境,勇于战胜挫折,坚强面对人生。这些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的材料,能改变过去上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摆事实的状况,变得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自我提升意识和能力。

所以说好的课前导入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触发点,它能迅速使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并能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古尔曼也说:“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此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让学生在情的感召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政治课堂教学变得生动起来,轻松起来,让学生不再觉得政治课是在说教,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情感教育论文:浅议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化学学科特点出发,做到以境育情、以知育情、以理育情、以情育情、以需育情。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境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先让学生推断它们的酸碱性,然后引导学生用PH试纸或紫色石蕊试液测试、验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什么氯化钠溶液呈中性而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四、以情育情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为此,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总之,要用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情感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

五、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

。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

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

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在讲"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时,教师可这样导言:大家知道,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极易生锈,为此全世界每年损失的钢铁占当年钢铁产量的20-30%,而在干燥的空气中钢铁制品却不易生锈,这是为什么?怎样保护钢铁制品?又如,在实验室里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反应速度较慢,这时如滴加进少量硫酸铜溶液,则会明显加快反应速度(可配合演示实验说明之),这又是为什么?此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情感教育论文:克服情感和认知障碍提高职校学生素质──人教版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心得

克服情感和认知障碍提高职校学生素质──人教版国家规划教材《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心得

大家都知道,职校的学生在初中时大多属于中下游的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我觉得主要的原因还是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近几年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作了初步的探讨。

所谓情感障碍,是指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情感体验。这种错误的情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学习生活本身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各科学习均缺乏兴趣,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另一种是有指向性的,即对学习某门课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学习某门课或某门课教师的恐惧感。这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比较普遍。

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某些教材内容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红灯高照”,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表现在学习上,不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更主要的是缺乏良好的科学素质,阻碍了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阻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阻碍了各种能力的继续锻炼。

认知障碍的形成也是复杂的,主要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严密训练。

要克服情感和心理障碍,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全体学生。

要想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情感障碍,道德作为教师本人要克服对学生的情感障碍,通俗些说,就是首先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有正确的情感。不仅要理解他们,而且要真诚爱护,热情帮助、教育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在教育上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

1.转变人才观念。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的人才算人才?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中承担什么任务?要真正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不能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升不上学的都是“蠢才”。

2.转变质量观念。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

3.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笔者之所以首先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因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总是直接支配着教师全部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而且是教师自学消除对职校学生情感障碍的思想基础。

第二.重视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1.给予信任感,消除自卑感。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有自卑情绪;看看自己学习成绩,又长期不理想,丧失了信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形成新的心理定势呢?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晓之以理”。即从道理上说清楚,打好攻心战。可以,而且应该向他们明确指出:根据科学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种种表象证明,他们的智力水准跟目前被认为优秀生的同龄人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些微小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同等级水平的。脑子并不笨,智力并不低,能力并不弱,即使有些差别,那也仅仅影响些学习的速度,但并不影响学习的深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别人能掌握的,他们也一定能学会的,至多比别人多化些时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一科学的断定。但是也应该承认,以前在学习方面还不如别人,这并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自己的行为。即一方面是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自控能力差,自抱自弃,叫做“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不尊重自己”;第二方面是惰性较强,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叫做“自己管不好自己”,第三个方面是学习法不对头。不重视自学,不重视理解,这叫“自己用不好自己”如果“知疾乐医”,及时克服定能迎头赶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教师若能在说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充满信心,充分的信任,必然在他们的自卑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且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对建立和谐、融洽、活泼的学习气氛大有益处。当然也应该充分认识和估计到,这种靠教师用“道理”使学生情感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暂的;要使其在心理上形成“定势”,不仅要多次的反复强化,还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始终对他们充满热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其以后的学习中确使其获得成功感,使其通过自我验证,深信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2.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唤起理智的觉醒固然重要,但要获得长久的效应,务必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第三.根据实际施教,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1.低速度、高

频率;低目标、高质量。所谓低速度,就是整个教学进度不宜过快,重点章节,关键内容降低速度,放慢节奏,让中下学生来得及接受,来得及思考,能够消化,不吃“夹生饭”,不积食。例题习题要少而精,宁可少讲几个,也要讲一个使其切实理解、掌握一个,学会一个。

所谓高频率,就是对学过的概念或规律使其有计划地多次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要懂得“遗忘”本身是一自然规律。不能要求学生把教师讲过的都要记牢,但又要使学生记住必要的内容,这就必须使他们多次接收同一“信号”,逐步增强这一信号的刺激。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和思维的延续作用,而且防止了学生学习中的得新忘旧。

所谓低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目标不宜订得过高,难度和深度要很好控制。注意到概念的理解只能逐步深化,规律的应用只能逐步熟练,不能“一次性过关”,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势将适得其反。

所谓高质量,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高质量。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正确理解、不含糊,重要的基本规律一定要切实掌握、学会应用。

两“低”、两“高”,总的思想是“宁可慢一点,但求实一点,貌似慢了,实际知识增长是快了,实质上是“以慢求快”。宁可少一点,但求好一点,貌似少学了一点,实际切实掌握的知识多了,实质上是“以少求多”。

2.严要求,勤训练,点点落实,块块清楚。

所谓严要求,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课堂纪律要严格,书面作业要严格,实验操作要严格。例如对书面课外作业,不仅要及时完成,有错订正,而且要步骤完整,书写整齐,符合“规范化”要求。一言贯之,成为规矩,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所谓训练,就是经常作有目的的训练。练习的内容可以是各方面的,有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训练,有的是培养某种习惯的训练。形式上,有是形成性练习,有的是总结性测试,时间上,有时利用新

课前的5分钟、10分钟,有时是讲课后5分钟、10分钟;有时利用几分钟,有时也可整节课,根据实际需要。有必要在他们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容易错误的问题,让其碰碰钉子,吸取教训。

所谓点点落实,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个知识点,一个个学生逐个检查落实。为此,在类检测中,对反馈的信息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处理。发现哪些知识点在哪些同学中尚未落实,要及时进行矫正、补课。所谓块块清楚,就是把每一教学单元,或一章作为一块,教完一块验收一块,要求把这一块知识搞清楚,不积累问题。为此一个单元或一章结束,首先根据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列出测试要点,拟一份知识点较全但难度不大的测试卷进行总结性测试,测试后对席卷反映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人分析。对普遍性问题则集体分析,若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进行个别矫正。如果问题较多,涉及面又较广,也可以在分析、补课基础上,用类似试题,抽部分同学再行测试。务必做到基本过关才行。

情感教育论文: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一、为什么要进行情感教育

首先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当代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可以说呈荒漠化的趋势。现今的青少年由于家庭关系,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备受宠爱,导致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热情,外在表现较为冷漠。部分高中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对自我的定位也不够准确,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

二、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文本有效进行情感教育

单纯的说教空洞乏味,可以结合文本。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情感。

《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20多岁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对他来讲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任谁也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他在一段时间内曾颓废自伤,想要轻生。帮他重树生的信心的,除他自身的因素外,他的母亲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学习“我与母亲”的部分,应该抓住文中蕴含丰富情感的词句。例如“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等句。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振作起来,找到一条出路,但她又不能强迫儿子,只能把苦吞进肚子里,她承受的是无法在儿子面前流露的痛苦。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作者自己也坦言“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母亲这个形象,可以结合《秋天的怀念》,让学生感受母爱的深沉、真挚、伟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以让学生感受《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那必然会对作者连用十八个“死”以酣畅淋漓对抒发九死一生情况下的爱国情感产生更深刻、更具体的体验,并顺理成章地激发调动学生对作品内容及思想意义的求知欲望。同样也可以感受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精神。

文学作品中很多人物身上都有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他们身上积极向上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突出朗读诵读,体会文章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朗读教学便于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通过诵读自然地融入到作者创作的意境中,感受词人建功立业的情怀,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3、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要创设情感氛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4、在写作实践中培养情感,强化学生体验

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这样既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还会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生活的空间,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可以增设随笔训练。写随笔形式较自由,内容不受限制。学生往往会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这样的文章写出来不致空洞乏味,至少能做到“文中有我”,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教育的作用

如果语文教师一直以说教者的姿态,讲授给学生生硬的大道理,学生就像容器一样被动地接受,这种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既僵硬又封闭,会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厌倦语文课,以逆反的心理对待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

情感教育论文:用书信构建师生情感的桥梁-教育案例

从最初参加工作到现在人到中年,前前后后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先是中师,然后是高中,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有一点体会特别深,那就是要当好一个班主任,要真正抓好一个班集体,首要任务是要让这个集体形成一股合力。只有让学生“亲其师”,学生才可能“信其道”,而要学生真正做到“亲其师”,仅仅依靠校规校纪、班规班约是根本达不到目的的。通过我这些年的经验,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给学生写信。给学生写信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这个方法是我在带九七级(3)班是发现的。

九七级(3)班是一个成绩一般且稍稍偏下的班级。当时学校对班级和班主任的考核都是采用德智体综合考评的办法来进行的,扪心自问,对这个班级的建设,我没有少费心血,可是,第一学期综合考评的结果,让我大失所望。考评经过公布后,我一直在想:对班级的管理,我花了那么大的功夫,为了保证班级制度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并且还充分利用班会课和其他时间,在进行着不断的总结,可为什么班级面貌并没有根本的转变?难道这真的是个“差班”,难道每个学生都是听不进话、不思进取的“差生”吗?

假期中,班上的一个班干部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讲到了班级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读了学生的这封信,我感到背脊发凉。也许是不甘心吧,我终于放下班主任的“架子”,非常委婉的给这个学生回了一封信,请他给我找找问题的原因,替我想想解决的办法。也许是我诚恳的态度打动了他吧,几天后就收到了他的回信,信中的文字虽然含糊其词,但我还是从中找到了问题的结症: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管理中过于注重纪律和制度,对“后进生”要求高、沟通少;不少学生有抵触心理……哦,原来如此……

怎么办呢?当时,我只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给学生写信,在信中,我向他们坦诚我工作上的简单和工作方式上的粗暴,并表达了我非常希望听到他们心声的想法。

这一招果然见效。第二学期刚一开始,整个班级面貌焕然一新,不管是班会课还是平时,学习风气蔚然成风,干部的工作扎实了,教室、寝室干净了。同学们完成了基本的学习任务后,有的在图书室查资料,有的在操场锻炼身体,有的在琴房练键盘,有的在草坪临摹作画……没有一个空闲人,没有一个人有空闲时间——我也根本不用操心学生去泡录象室、打康乐球。第二学期期末总评时,我班的总评一下子从原来的倒数第四名上升到全校第二名。

第二学年到第三学年,我们师生之间的信件来往从没有间断过,班级也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状态,我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评是全级第一名,月评从没下过第二名。学校举办活动,我班的学生总是积极参加,如果评奖,几乎就没有拉下过我们班,有时甚至是人人拿奖。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曾经的“差班”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班还是那个班,人还是那些人,班主任也还是原来的班主任。人没变,人的心态变了。是什么让学生的心态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那,就是写信。

为什么写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其一,老师给学生写信,学生的自尊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那种“保姆”式的管理会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主性、“警察”式的被动管理则压抑了学生的自尊、自主意识,而两眼死盯着学生是否犯规的“裁判式”管理则剥夺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那样的管理方式,班主任累不说,管理效果也不见得怎样。这种对学生的坦诚,其实质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你尊重学生一尺,学生就会尊重你一丈。这也必然会增加学生的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学生的动力之源,是学生追求进取的加油站。

二、老师给学生主动写信,实际上就掌握了班级管理的主动权。因为书信可以拉近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使学生觉不出老师有“架子”,学习上、身份上是师生,情感上、心理上是朋友,学生就会信服你。而且,学生有很多不便于直接反映的问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传达给你,也就使你掌握了第一手资料,这样,就便于班主任集中管理的目标,也使班级管理能够真正有的放矢。

情感教育论文:对思品课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被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曾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 》中作了规定,在新近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中也作了 具体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像落实“明理”、“导行”这两个基本环节那样,来落实“育情”这个 环节。“育情”这个环节落实得如何?学生是否接受了教育?接受了多少?要回答这些问题又必须像测试道德 认识那样来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测评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测评的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熏陶、感染和教育的过程。它既是 评价措施,又是教育措施。因此,情感教育测评越来越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运用。本文欲就测评的 意义与方法等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 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 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 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 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 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 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 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 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 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 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 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 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 、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 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 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 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 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 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图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 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 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 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 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 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 ”(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 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 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 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 ,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的测题为

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 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 ,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 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 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 ,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 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 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 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 “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 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独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 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 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 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 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 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 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 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 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 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 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 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 《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 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 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 “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 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 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 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 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 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 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 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 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 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 。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 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分析:对量化结果的定性与归因。

分析这个环节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具体的。因为影响、制约着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 是单一的。所以,分析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各个年龄段产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学生 情感产生的现场环境,还要把握准测题及测法的可信度。

四、情感教育效果测评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 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等文献,从理性上明确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解决思想认 识问题,彻底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一些有关情感目标分类学,情感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论 等理论书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

2.熟练掌握情感目标参照表和情感教育测评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操作程序

情感目标参照表,是情感教育达成和编拟测评试题的主要依据,而测评方法与操作程序,又是测评过程有 机、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熟练掌握。

3.不断总结,开拓进取

实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测评,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 师,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进行。

情感教育论文:论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据美国《时代》周刊引用最新的脑部研究报告指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而是情感。因为能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拥有更多的成功机遇,较易做出成绩。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在体育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它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方面。 情感在体育教学中既有信号功能,又有动力、感染等功能。 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发挥出来的。例如.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时,语言生动、形象、有趣,示范动作准确、优美,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概念的理解。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前者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情绪好时便记得快、领会深,就是较难的动作,做起来也感到容易,而情绪不好的,便出现记忆困难,思维迟钝,连平时已掌握的动作也做不好,通常能克服的困难、能超越的障碍也克服不了,超越不了,因而有可能导致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训练中,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频频发生。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训练中,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集中,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并加以引导和鼓励,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仔细揣摩动作要领,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自卑感,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对老师产生反感,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如从单、双杠、高低扛上摔下)。

因此,教师要热爱学生,关怀、体贴、鼓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感情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甩到教室、训练场外,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走进课室和训练场馆,让整堂体育课、训练课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人就都有七情六欲,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发现情绪不良时,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及时调整情绪。

2.布置整洁、优美的训练场地。训练场地整洁优美,能给人以美感,使人心情愉快,增强练习或训练的欲望。

3.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动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除了讲动作要领外,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如勇敢、果断、不怕因难等)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语调要亲切、动听,注意抑扬顿挫,注意节奏。教师的讲解切忌背书般的平铺直叙、枯燥乏味,更不能在课堂上讲粗口、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5.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又要显示威严,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要中规中矩、一投手一举脚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觉,让学生感到羡慕,这就能用教师的行为举止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要善于让不同水平 、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在一个班或一个运动队中,学生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以调动全班学生或全队队员的学习积极性。训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人与人之间略有差异,如基础好、起点高的,可以给他"开小灶",增加训练内容或训练量,某项(如柔韧性)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这一方面的训练内容。在课堂提问时,一些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答得准确的问题可以让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也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当回答不合要求时,要肯定其中正确的部分并和属地指出其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给予适当的鼓励,切勿过多地指责和苛刻的批评。让学生出来演练动作也应如此,演练得好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不能自满,对演练不成功或动作不规范者,要和霭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够规范,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鼓励他们增强信心,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增强他们的信心

情感教育论文:谈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的过程,既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重认知能力培养,轻情感因素培养,仍然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视情感为副产品,既无针对性的培养,又无科学性的评价,更无实效性可言。现在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些探讨。

一、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有正确地学生观,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1、语文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每一位教师应让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创设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说说教师的积极情感对语文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古人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充分说明了教育效果与师生感情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各种爱等积极情感必然能激发出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喜爱等积极态度,和愿意同老师接近的交往倾向。

3、语文教师应带着微笑走进课堂。我喜欢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微笑着给学生讲课。这一切都是为了那些爱我的学生。我会把一切不顺心的事抛在语文课堂外,永远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学语文。

二、情感教育应以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语言为基础

1、语文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

2、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敢于说话,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

三、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善于换位思考,进行角色互换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长久以来,语文教师熟于扮演固定的角色,教师总爱把学生看成一个个任人摆布的物体。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欣赏、宽容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其人格。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以真诚为基础。表里如一的真情实感是师生情感交流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时常进行换位思考。遇到问题时,应自问:“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进行角色交换。只有这样,师生之间地情感才会越来越深。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有可能喜欢上你的语文课。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爱屋及乌”,意思是说,由于爱某一个人,连同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也都爱。如果师生之间关系好,相互尊重,学生从内心感到自己的老师可亲、可敬、可信、可爱,学生喜欢你,因此就会喜欢听你讲的课。“亲其师而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若能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就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搞好语文教学。

四、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应对每位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

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每节课都在为之而努力奋斗。因此,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有意无意间所表露出来的创新闪光点。这样学生会非常喜欢上你的课,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确立起来。” 特别是对学习语文有困难的学生,哪怕只是一小点进步,都应当给予肯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例:我们班有一位小女生,平时沉默寡言,从不回答问题。“沉默是金”用在她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但在一次分组背诵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时,我突然间发现她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比较特别,此时此刻,我兴奋极了。微笑着面对这位小女孩,拍起了双手,随后,其他学生也跟着拍了起来,鼓励的掌声响成一片。我说:“小丽同学,你背书的声音非常好听”。这位女孩非常激动。后来,她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而且一次比一次回答得好。她的语文成绩也渐渐地提高了。因此,每当学生爆发出闪光点时,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及时给予鼓励和引导。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优、缺点,用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焦躁不安时,及时给予安慰等,这种口头评价,随机评价的方式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表扬不当,言过其实,也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在教学中客观评价学生,可增强学生情绪的正向变化,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最好不直接提出批评,而采用正面提出要求为好,这样做,有利于防止负面作用的产生,避免产生消极影响。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注意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我们相信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论文: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教师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情感实践。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魅力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是由教与学双边关系组成的统一体,教师的教离开了学生有效的学,要么事倍功半,要么毫无意义。同样,学生的学没有老师正确的指导,学习效果肯定不行。有专家预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传统的授业功能将逐渐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加强,这就预示着情感教育在今后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原因就是教师并未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你自己首先要具备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要有利于美术教学传递情感的能力。乌申斯基说的好:“教育别人应从规范自己做起。”因此,提高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丰富个人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怎样丰富自己的情感?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加强理论方面学习,加强智力、道德与情感的整合,树立当代教育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气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在教学时,我们才能利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

1.角色互换,体验快乐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认为首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要让学生接受我,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我的教学,并能主动的参与,“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作为教师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教师可以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玩”的乐趣。例如:在写生课上,我让大家画老师和同学,其目标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审美能力,以及记忆力的提高。我开始先让孩子们观察自己的同桌和老师相貌并说出每个人的不同特征。孩子们纷纷描述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我让孩子们写生画老师,刚开始孩子们不敢画,怕把我画变形了,于是我鼓励孩子们大胆描绘,只要画面生动、丰富而有趣;能让全班同学开怀大笑那你就有收获了。孩子们听了之后觉得老师和他们就像同伴,一节课后孩子们的作品是丰富多彩,他们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描绘老师。因此,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要改变过去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要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学习,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情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增强自信心。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回答问题,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及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前,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下一节课怎么上;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教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切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教学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4.音乐欣赏,体验情感

常言道音乐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和美术是姐妹学科,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时用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来得到宣泄。因此,我经常把音乐引入课堂,通过边听音乐,边欣赏绘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内涵表达的感受,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比如:在欣赏西班牙画家米罗的《动物》这张作品时,我还特地配上了音乐《在山魔宫殿里》,音乐的旋律衬托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绪,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作品奇特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从而创作出了形形色色的作品。

美术课堂上的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即真诚,而真诚则源于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当你对教学有着执着的追求,千变万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会应运而生,美术教师要紧紧抓住情感性这一个基本品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真正做到“教得真情”,“学得动情”。

情感教育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蒲雪雁

[内容]

。进行情感教育,可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和重视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首先,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其次,中学生正处于一种情感迷茫状态,这是一种无法忽视的客观现实。一般来说,这种情感迷茫状态从初中开始出现,到高中阶段便十分明显。伴随着青春期的开始,封闭型的心理状态把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被人理解的欲望同时带来了,而社会、家长、自身的压力及日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名目众多的各种考试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使这种情感迷茫(或称饥饿)状态无法回避。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对中学生的情感教育,就不能保证他们的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三,从课程的本质特征来说,语文课与别的自然学科的课不同,它与情感教育的联系很紧密。它兼有认知训练和非认知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因而它对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祖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想象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所说的情感教育绝不等同于传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的教育目的是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而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意在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和个性的完善。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与政治思想及美育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这与其说是一个理论问题,还不如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无疑和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和教学方法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

进行情感教育,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教学内容方面

高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土地》、《荷花淀》、《故乡的榕树》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情。如《项脊轩志》、《祭妹文》等。第三类,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作品,如《与妻书》、《荷花淀》、《孔雀东南飞》等。还有其它的如表现气节的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第一类篇目,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流于疏漏,只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大道理。依据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对说教式的大道理是很容易反感的,常常把这类课的学习与一些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等同起来。作为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心理,讲述一些古今典型事例。如:现阶段留学归来报效祖国的年轻学子,名人回报祖国的具体行动、言语及落叶归根的想法等。讲清楚作为一个公民为什么应热爱祖国,热爱故土和人民的道理,切忌只讲大话。这样,再结合读、讲、写,学生接受起来是不会有抵触情绪的。

对第二类篇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除了紧扣课文的内容,仍要辅以大量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典型事例。可抓住现阶段中学生的逆反思想和心理,他们同父母的所谓隔膜、代沟问题,把中华民族瞻养父母的传统思想,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之情贯穿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树立一种美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三类篇目,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也是我们想着重谈谈的问题。面对这类课文,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等着瞧他怎样讲”的心理。过去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多有忌讳,往往顾左右而言他,轻描淡写地一晃而过。这种“回避或禁锢”的作法,反而加深了他们对爱情的兴趣,以及对爱情的涉足与尝试。这对中学生的健康的情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的看法是,现代传媒及文艺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成熟早,中学生早恋也似乎成了一种风气。那么何不抓住这类课文来一个“借题发挥”正确引导呢?如果中学生走入社会没有爱情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爱情道德观,就很难正确对待爱情。因此,语文老师应转变教育思想,不视爱情问题为禁区,针对中学生身心及思想行为特点,引导中学生小心踏入这片圣洁的土地。因而在上这一类课文时,我们不应回避爱情这个字眼。如讲到《荷花淀》的爱情内容,用爱情故事里奏出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赞歌感化学生。讲《孔雀东南飞》时让学生明了爱情表现出的崇高美德:真诚、挚爱,负责和奉献精神。讲《与妻书》时,阐明国家和小家的关系,从作者令人动容的娓娓叙述中表现出对妻子对国家的挚热浓情。这样,结合课文我们一方面讲清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的爱情,一方面以大量的早恋导致学业失败的实例(当然也不回避早恋成功的实例,但一定要强调它们的比例)讲清什么是所谓的爱情。与此同时再进行两次关于早恋的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求有定论,但教师要归纳总结,谈清自己的看法,晓之以理,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从道德上认识爱情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样,学生消除了神秘感,也从老师那得到了真正想得到的“金玉良言”,其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前面笔者已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实践问题。它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广博的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似乎更紧,它几乎可说是一个纯知识的问题。而博爱、宽阔、敏锐的心则涉及到一个教师的人品修养。中学生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敏感而不稳定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一触即发的丰富情感,但又缺乏足够的自持力。他们希望在老师、同学面前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们要求老师尊重、信任、理解他们。他们憧憬将来成为有价值的人,更期望人们承认他们的价值的存在。但由于处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在渴望认同的同时又怕失败,怕被拒绝否定。这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和渴望人理解的欲望,使教师的态度上稍不注意就容易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而这种影响也许是终生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差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

导。这引导应把它看作是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学生,原谅学生,关心学生。高中生的练笔本(周记)是我们抓的一个重点。从进高中第一天起,我们就作了规定:写周记不能当作只完成作业而敷衍了事,要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希望把老师当作朋友,有什么心事如果信得过老师就尽情的吐出来。对老师的教学及为人也可褒可贬,一句话:写真。这样,学生消除了厌恶心理,由被动变主动,对生活中的人、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也从中得到了帮助和鼓励。周记的内容涉及宽广:学习、亲情、爱情、友谊、社会几乎无所不包。我们从周记中获取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及时联系家长,避免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一致。在某年级高三复习紧张时我们曾宣布停写周记,很多学生要求恢复旧制,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还有个别学生把留有教师大段批语和笔谈的周记本郑重的作业毕业留念的礼物送给教师。那一刻,教师更多的是自豪,为他们成熟的情感而自豪。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种教育应引起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把它贯彻到课内课外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设计和促成一种民主的、活泼的、适合于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真正完善的发展。

情感教育论文:高校德育价值情感教育研究

一、情感和情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情感

所谓情感,是个人或群体对自身需要满足状况的内在体验。简单地说,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我们通常所了解的情感有:自我认同感、责任感、正义感、自尊感、羞耻感、同情、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等诸如此类多种多样的情感。从广义上来说,情感包括了人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感触,既包括原始的、自发的情感,又包括社会化的、自觉的情感;既包括非道德性的情感,又包括道德性的情感;既包括积极的正面情感,又包括消极的负面情感。不同的情感对人的实践活动和事物发展有不同的作用,亦即情感功能具有双重性。当情感调适正常、和谐发展时,它能够激发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发展,促进人的身心和谐,有利于人全面发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的正向功能发挥;但是,当情感调适不当畸形发展时,它会刺激人的消极性、偏狭性,阻塞甚至破坏实践活动的发展,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负向功能的影响。情感的内涵十分复杂,难以具体界定。我国各类词典关于情感的解释甚少,其解释又往往语焉不详。朱小蔓认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境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它又是一种能力,它主要是由内省性认知能力和交往性的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生存能力,爱己、爱人、爱国,正是个体的自我感、归属感和价值感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1]”。由此可见,情感虽然也包含自然情感,但是它的本质内涵仍然是社会性情感、道德性情感。社会性情感、道德情感是高校德育中情感研究的重点。

(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理念本源于西方教育理论,是建立在情感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教育理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引入我国,并被运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后又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情感教育主张,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情感手段,积极创设教育情境,挖掘人的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生成;在教育评价中,注重教育过程的评价、整体性评价。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是人的这种现象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最集中表现,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朱小蔓说:“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本质正是其情感的质量及表达。确信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变化、发展,包括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情感能力提升和增长的过程[2]”。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感染功能、移情功能、信号功能等,在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育应该充分运用情感所具有的功能,发挥情感的作用,寓情感于教育之中。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不仅仅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它更是教育的重要目标。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智能发展,更要促进人的精神、情感的和谐发展。培养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人是一个多重性存在,既是理性的存在,又是感性的存在,既是物质性存在,也是情感性存在。教育培养人,就要承认并发展人的多重性存在。甚至有学者认为,人类最精细的文明体现在情感的文明里,教育要发展和培养人的情感文明。

二、当下的高校德育中,一贯忽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情感成长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方面之一。情感应是高校德育中的重要因素,培养大学生健康、丰富的情感更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目标。而当前高校德育中却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致使情感教育未能发挥其应有效用。

(一)高校德育忽视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既包括理智成长的需要,也包括情感成长的需要。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情感最丰富的阶段,对情感发展的要求十分强烈。高校德育应充分关注大学生情感发展的要求,在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及德育评估等方面体现并满足大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情感发展和需求具有个性化、内隐性等特点,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针对大学生的情感发展进行教育和考查确实存在操作上的难题。从而导致高校德育往往把精力集中于较易操作的知识教育上去,忽略大学生的情感发展需要,阻碍了德育交流沟通过程顺利进行。这也是德育低效性的原因之一。

(二)高校德育忽视了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我国在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高校德育的发展理念却变化甚少,在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上仍显不足。在德育目标上,仍然忽视甚至否认情感因素的地位,至多是仅仅把情感因素当作德育的手段之一。在德育内容上,忽视对德育内容中情感因素的挖掘,仅仅着眼于所谓理性的推导和传授,否认道德情感应作为德育内容的一部分。在德育方法上,遵奉传统的灌输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传授,而忽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激发和培养。

三、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价值

(一)情感养成是高校德育的目标之一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有着各种各样的答案。在当代,大家比较认可的回答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是为人的教育。但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个问题。难道要继续培养“单向度的人”吗?“全人”教育理念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更加宽广的视域。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完整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理智和情感协调发展的人。肖川教授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3]。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整的人的发展,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都只能作为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步骤而存在。根据教育部规定,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目标是:“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4]。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德育目标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且内含有情感目标,如教育部要求高校德育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和各方面素质等,这些要求里都渗透着情感的因子,因为情感是理想信念的基点,是精神的内在部分,且情感性素质也是素质的重要指标。融合了情感,才使道德推理显得更加人性,才使道德理念得以实践。人类社会越来越显示出这样一条真理:人类要有正义和仁爱的生活。对情感、信仰提出要求的理性必然性才是真正的道德理性。道德教育作为输送道德理性的形式也就在于传递和造就合乎理性必然性的道德情感,即高尚的情感[5]”。因此,情感应该成为德育目标维度之一。 (二)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情感具有体验性、私密性,这使人们很难把它和德育内容联系起来,并且长期以来作为德育内容之一的情感也受到忽视。但是情感尤其是道德情感无庸质疑应是德育的内容。有研究者认为,“道德情感是道德理性的实质内容。任何道德理性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实际内容的,因为道德理性不是对实际道德生活的无限超越。……不同的社会存在有不同的道德情感,也有不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在不同的历史形态也具有自己不同的理性形态。在不同阶级、不同经济、政治地位的主体之间都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或明或暗、或深或浅的道德理性[6]”。从高校德育情感内容的具体内涵上来说,可以划分为:自我认同感、自尊感、同情、责任感、正义感、荣誉感、价值感等。高校德育应围绕这些情感内容展开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

(三)情感教育是高校德育过程的重要环节

德育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情感作为德育中介、手段已是众所周知。情感给德性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支持。情感是德育过程的中间环节。在德性的养成过程中,情感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如果主体能够把德性和情感有效结合起来,以情感来丰富充实自己的德性,就形成了黑格尔所谓的“真实的良心”,否则形成只是“形式的良心”。道德是社会的,但又是个体的。道德在社会和个体之间应达到某种契合,而其中社会和个体德性情感的契合是重要因素,也是德育成功的推进器。德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德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不仅有理性的道德知识的传递、交流,更有感性的道德情感的传递和交流。在此过程中,德育把社会性、普遍性的德性情感传递给个体,力促社会和个体的情感契合,从而使社会道德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但一般来说,德性情感的传递、交流是一个微妙的过程,是一个互动、内化的过程。内化的德性情感具有巨大的示范、命令、表率等外显功能。这一功能是德育有效性的心理基础。高校德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我们要重视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把情感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校德育中去。作为高校德育对象的当代大学生的情感内涵丰富,社会性高级情感发展突出,情感倾向尚未完全定型,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科技的积极学习者和掌握者,其情感发展也亟待提高,以和高科技发展相适应。“提供业务发展和科技竞争的精神动力,保证物质利益的合理取向,增强高科技所需要的高情感、高责任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大量而经常的任务,应不断满足师生在理论、精神上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高情感,推进高校事业与人的全面发展[7]”。因此高校德育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并对症下药,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动力作用,牢牢把握德育过程的中间环节,促进大学生的德性养成,实现高校德育的育人目标。

情感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陈华

[内容]

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1)有表情地朗读----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有表情的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产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对这一段,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有力,以表达韩麦尔激昂的爱国热忱。最后一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在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这时须读得轻而缓,末句可按三个音节断开,每一个音节均应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于是,学生就会进入角色,体会出韩麦尔先生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结尾处体会出作者悲壮的情感。

(2)入境----师生共同理解情感美。教师应先“情动于已”,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就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例如《社戏》所描绘的是以双喜为代表的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我”作为客人来到偏僻的鲁镇,得到这群少年的热情款待。“伴我游戏”:“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也不会“犯上”陪我钓虾:“虾照例是归我吃的,”显示出这群少年的好客,不拘礼教。更充满诗意的是,在双喜“我写包票”的英雄式的承诺下,“我”得以观赏到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味的画面。更有趣的是归航中偷豆、吃豆这一情节。随着双喜:“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 家,我们偷哪一边的呢?”的询问,阿发无私地表示;“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在那些洋溢着豆麦蕴藻之香的乡间夜景中,这群少年是多么可爱。如果此时教师用精湛的语言,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自己就是夜航去看戏中的一员,那偷来的豆就是如此特别的好吃。……通过入情入境的体悟,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感情倾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便会不禁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讲述、品析作者的情感。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时势必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且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如果教师这时能讲述、品析这种思考,引导学生探索其思路,就能开解作者的情感线索。《驿路梨花》所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10余年,作者根据情感的需要,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主线,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亲身体会,截取了最佳的时间阶段----夜行投宿,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旅老人之口引出助人为乐的梨花姑娘,又借梨花妹之口引出解放军营造茅屋和梨花姐妹照看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释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引导学生明悟主人公以梨花命名,人物描写又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又引陆游的梨花诗点睛,将景物美、人物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之中,辉映折射出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旨,从而领会作者那份由衷的赞美之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把情感移进去,与作品的情感、作者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感情共鸣。

情感教育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情感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什么是情商呢?就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内容。良好的情感,应该包括关心和同情别人,表达和理解情感,控制情感,自尊、自信、有独立性,适应能力强,能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受到人的喜爱,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勇敢、善良等。从90年代开始,人们越来越关注情绪发展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孩子未来成功20%取决于孩子的智商,80%取决于他的情商。所以,孩子成功与否与情绪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说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他人生的失败和成功,情感智力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

过去,人们更关注孩子的智商、关注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大多数父母都想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通过学习开发智力,认为孩子越聪明,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成果。来自新西兰的一个研究表明:如今孩子的智商是提高了,高于前半个世纪20个百分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一代比一代更聪明的同时,情感和社会技能却在急剧下降。在精神健康等方面,今天的孩子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上一代。比如:美国近15年的统计,儿童和少年的忧郁症增加了近千倍,来自保护儿童基金会的一组统计数字呈现出:美国平均每天有3名25岁以下的青年死于爱滋病;平均每天有25人感染爱滋病;每天有6名儿童自杀;有342名18岁以下的少年犯暴利罪被捕;每天有1407个少年母亲生下婴儿;有2833名儿童退学;每天有6042个孩子犯非暴利罪被捕;有135000儿童携枪上学。这说明不是孩子智商高了,孩子就必然有成功幸福的未来。情商是靠后天培养的,有关研究表明:智商更多是天生的,而情商更多是靠后天培养的。这就意味着无论你的孩子天赋如何,你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创造成功的人生。所以,我们的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只要我们的方法得法,只要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一定能取得好成效. 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通过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仅仅将情感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识(理性)发展的手段与工具,并没有把它作为实现理想教育目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未能使教育真正真情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学生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教育,应当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对生活产生热烈的感情。这从有关教育"四大支柱"的观点更能说明。第一,学会认识,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第二,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第三, 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参与和合作精神;第四,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以不断的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从"教育的四大支柱"的内容来看,它更多地强调未来的学习不是以认知内容的获得为主,而是认知以外的情感知识的获取与情感能力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和养成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技巧是教师要爱学生,要理解学生,要尊重学生,要依赖学生。

1.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体验作为好

孩子的快乐. 关于这一点, 我认为不仅要始终贯穿在课堂上, 而且还要在学生的作业中得到应用.基础好的学生我们需要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基础差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 对于他们在课

堂上的良好表现要给予肯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乐趣.

2.教会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下基础. 在”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向学生介绍我的难忘的旅游经历, 在介绍过程中, 写下一些重要的句型来提示学生. 然后询问他们是否有难忘的经历, 抓住机会让一些学生起来叙述他们的难忘的经

历. 有助于学生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初步的道德感,包括道德荣誉感、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 在”The world aroundus” 的教学过程中, 我告诉他们: when I’m a little girl, I often swim in the river. People can drink the water in the river. There are a lot of tree near the river. The water is very clear,and I can see the fish swimming in the river. But all things have disappeared. The watersmells terrible. Do you know what had happened? 学生回答:”Pollution”. 在介绍污染的不良

后果后, 告诉学生只有一个地球, 这是我们的责任去保护我们的环境.然后要求他们进行小组讨论”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的道德感, 而且使学生对集体生活和同学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4.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精神. 在这点上,关键是教师要做好铺垫,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 如在”protecting cultural relics ” 的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调查当地的文化遗产, 并且提出一些可行的保护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精神.

5.通过游戏、音乐、形体、美术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美感及其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将这种美感和自己

的生活结合起来。友善是人的天性,教师应该在教育实际中向学生灌输这友爱互赞的思想。一次口语上,我任教的班55个孩子围坐成一圈, 相互介绍彼此的爱好。学生们不时交头接耳,互相赞美"我是个拼写能手"、"你的字很漂亮"、"你画得真不错"……课堂里一片温馨友爱。此时此刻,传统的教育方式被温柔的"情感教育"代替了。我用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想告诉学生

们"人人对别人都应该友善,这是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学生们已是小大人了,可以理解这些道理。另外,在”the sounds around us ”的教学过程中, 我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还讲述了各种音乐的不同风格.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美感时, 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情感教育要注意四个效应:

教师工作中要投入大量的情感,情感交流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学生进

行情感教育,教师仅是满腔热忱、尽心尽职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情感教育的科学性和技巧性。要搞好情感教育,就要注意处理好四个效应。

一、避免晕轮效应,全面地了解学生,进入学生真实的情感世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做过一个实验,给被试者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等

五种品质的表格和一张列有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等五种品质的表格,让被试者想象具有这几种品质的人是什么样子,结果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尽管其中有四种品质相同。实验表明,热情与冷酷,不但影响了对一个人总体上的认识,还影响了对一个人其他品质的认识。这种评判一个人在某方面的业绩和表现时,由于评判者对被评判者在其他方面的印象的影响而作出偏高或偏低判断的倾向,叫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在班主任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常常表现为:班主任容易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并由这个印象形成总体印象,从而用主观上的偏见掩盖了学生的其他特征,导致难以公正地评价学生。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教师掌握学生情况的信息不多。克服晕轮效应的关键是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准确地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波动,切忌以点带面,用主观的情感或偏面的认识对学生进行总体上的判断。

二、依据马太效应,平等地教育学生,把握学生自尊的情感特性。

马太效应提示的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各种"不平等"的存在。一般来说,学校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可概括为: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教育和越来越多的照顾,对于学习差的学生给予不足的教育或很少给予照顾。教育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能以成绩好差这个标准来区分优劣并偏袒或歧视学生,以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受到溺爱,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导致自尊心的畸形发展,心理耐挫力减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遭受"遗弃"而产生自卑感和逆反心理,对老师甚至学习好的学生产生怨恨,诱发各种异常行为,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在班集体建设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的合理的教育环境。

三、利用霍松效应,充分地肯定学生,建立学生进取的情感基点。

1924年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发起的"霍松研究"表明:物质条件并非导致生产量增长的有力因素,而管理方法的改良可以使态度改变,产量提高。霍松效应提示我们:当人们知道别人注意自己时,会产生不同的表现。管理需要不断地给人以精神奖励,诸如经常的赞许或提供更有意义的工作机会,等等。把这个效应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或某一方面的成绩要有经常的肯定,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从情感上调动他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成长要提供有利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不断的产生需求,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肯定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泛泛地肯

定或错误地肯定容易引起误导,产生反感甚至是敌对情绪。

四、光大皮格马利翁效应,热情地期待学生,拓展学生憧憬的情感通道。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教师的期待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对一所小学的1-6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智力测验后,随机地抽取一些学生的名单交给任课老师,声称这些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潜力,其智力与学习渴望得到进一步提高。八个月后,他再次测

试时,发现这些儿童真的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权威人士的告知使教师产生了期待,使学生在期待中感受到信任,对教师也产生好感,在学习上作出更大努力,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对这种教师的期待结果,罗森塔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酷爱亲手雕刻的一座少女雕像,并希望她能活化,长相厮守,后终于如愿以偿。罗森塔尔借此神话来比喻教师的期待对学生进步的巨大影响。很显然,在对学生进行

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期待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希

望,觉得学习上生活中越来越有奔头。

寓批评于情感教育中

批评教育有过失的学生,如果不讲究批评艺术,只是简单生硬地训斥、责备甚至处罚,很容易刺伤学生的心灵,使教育工作越做越难做,作为教师,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先充分表扬,再适度批评。

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要作具体分析。有的错误,学生的动机和愿望可能是好的,只是行动的方式方法选择不好,才造成不良后果;有的可能是年幼缺乏社会经验所致。如果我们能充分发掘他的闪光点,先表扬与肯定他正确的一面,消除他与老师之间的心理差距,从而创设一种能彼此容纳、沟通情感的氛围,在解除了学生防卫心态之后,再诚恳而适度地指出其缺点和错误,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寓批评于鼓励之中。

不是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从侧面绕一绕,巧妙地给予鼓励和提醒,同样会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如有一学生, 偏爱理科,课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理科上, 期中考中理科取得好成绩,但英语学习成绩就是一直上不去,我就对他说:“你理科这么好,与你平时的刻苦训练分不开,要是你在英语学习上也能这样下苦功,你的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这种方法的特征是: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明确自己的不足而又不灰心丧气。”

三、选择适当场合,把握最佳时机。

俗话说:“箭伤肉体,话伤灵魂”。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从爱护学生出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人格结合起来,选择批评场合原则上最好以一对一,避人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提出批评,免得使对方受自尊心的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另外,把握最佳时机也很重要,即如何针对学生特点,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进行批评。如有个学生,经常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多次教育,效果都不理想,一次在上课时他起来回答问题, 但是由于其他同学还在底下讨论, 他非常不高兴地要其他同学安静下来以便我听清他的回答。我便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对他说:“当你在回答问题时,你非常反感有人在底下讨论, 老师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我和你有同样的感受. 而我们有的同学喜欢私地下讨论,不管他人的感受, 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尊重之上,这

就太不应该了,你说呢?"他低头不语,似有所悟。自那以后,在上课他不但不讲话,而且还制止他人上课讲话.

四、在实施批评过程中,要心平气和。

态度要蕴藏期望,表情要充满关怀,放下架子,用和风细雨般的言辞与学生谈心、交心,以心换心,心心相樱记得有一则伊索寓言: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使披着斗蓬的游客脱掉斗蓬。冷风拼命地吹,狠劲地刮,游客反而死死抱着斗蓬不放。而暖洋洋的太阳晒在游客身上,只几分钟,邵位游客便取掉斗篷,坐在树荫下纳凉去了。这则寓言充分说明了春光融融胜过狂风暴雨,委婉说服胜过粗暴。干涉,毋庸置疑,心平气和地启发、开导是中学生思想转变的催化剂。

总之,教师应该用情感教育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行,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21世纪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