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5 06:03: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高中化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不可再生资源遭到掠夺式开采,能源消耗呈几何级增长,环境污染程度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既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要珍惜保护环境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我们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听到的凶猛的洪水、泥石流、沙尘暴、资源困乏……这些字眼越来越多,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全球面临的迫切任务。环境教育其意义深远,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高中化学教材中渗透着环保意识。作为一位高中化学教师更应该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把环境保护贯穿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现状,提高他们环境保护的责任感,让学生树立“化学无污染”“生活无污染”为奋斗目标,实现废物“不乱排放”和“零排放”。
一、由全球问题看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工业“三废”的大量产生,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资料记载,1943年9月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在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温室效应”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态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植被荒芜、沙漠化严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全民族特别是在校学生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从中学化学课开始抓好环保教学。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1.结合现行教材,利用化学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化学教材中,涉及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如氯气的制备、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与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而且在中学化学课本中,有很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备及性质实验,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在化学教学时,应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2、环保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低碳生活,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
(2)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3)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
(4)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处理,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地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5)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短缺的现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拯救地球、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的意识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物质的化学性质、制备都是通过实验去验证。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则,注意减少污染,将环保教育融入其中,对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后废物的处理等,学生自身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自觉把废液、废渣倒人废液缸中,减少对水体的污染。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实验课渗透环保教育意识。
三、利用环保法规,强化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9月16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作为化学 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把环保知识教授给学生,让他们人人掌握化学环保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环保局势的紧迫性,促使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1.翻转课堂的含义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网络环境;二是学生必须具备非常强的自觉性。
对于自觉去利用视频学习的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习效能;而对于自觉性不强的学生,课下自己不学,课上因为进度太快,导致学生学习直接出现脱节,这样非常容易造成两极分化,并且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两极分化。而要把它融入高中化学教学当中,就必须结合化学学科的特殊性,进行有效的教学,具体实施几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翻转课堂在化学课中具体实施过程
笔者将新高一两个不同层次的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一个班级为年级特保班,化学平均分为85.7左右,另个班级为平行班,化学平均分为68.5左右。通过相同的环节和步骤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具体过程为:(以鲁科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一)》教学过程为例).
2.1确定问题
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和实验视频、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理解与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题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选择题目。根据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要求他们各自课前先观看实验视频进行课前学习,其中:
第1组: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5毫升0.5摩尔/升的盐酸。将表面积大致相同的铜片、锌片、镁条分别放入三支试管内。观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2组: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毫升0.5摩尔/升和5毫升3摩尔/升的盐酸。取两块表面积相同的锌片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观察锌片上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3组:取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毫升过氧化氢(3﹪)溶液,再把其中一支试管放在热水中,另一支放入冷水中,观察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4组:取两个大小相等的试管,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半药匙二氧化锰,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第5组:取等量的块状碳酸钙、碳酸钙粉末,分别放入大试管中,向两试管内同时加入5毫升3摩尔/升的盐酸,观察试管内产生气泡的快慢。
选择同一个问题者将组成一个小组,小组规模控制在5人以内。然后,根据实验的难易、类型进行小组内部的协作分工设计。
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操作的实践,最后在课上一起进行协作式实验探究。
2.2独立探索
独立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从个体的发展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所以在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学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公式,然后观看课前学习视频,了解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以及实验的验证而达到自己理解化学反应速率这个概念,并且可以总结出影响因素的最佳效果。
通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把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让学生在独立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2]
2.3协作学习
在这节课的交互性活动中,因为有学生分组实验这个环节,教师需要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并及时加以指导。小组是互动课程的基本构建模块,其互动涉及2个或2-5个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实验中;允许和鼓励学生以低风险、无威胁的方式有意义地参与;可以为参与者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并可随时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例如第五组实验需要称量等量的块状碳酸钙和粉末状碳酸钙,笔者就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相互探讨可操作的方法,并且协作进行,结果有两组同学获得完全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组同学的方法是先称块状碳酸钙5g,然后称量粉末状碳酸钙5g.另一组同学方法是先将托盘天平调零,然后在两个托盘上分别放入块状和粉末状碳酸钙,只要天平指针在中心位置,说明两边的碳酸钙也为等量的。通过这个案例,我可以感受出学生思维的活跃度的创新性,而这又和相互协作是分不开。
2.4成果交流
在课堂分组实验之后,我让小组请一到两位同学起来描述本组实验内容和成果,并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与其他组同学分享。第一组同学通过实验得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本身性质。第二组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第三组学生得出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第四组学生得出加入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第五组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如此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实验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
3.翻转课堂在不同层次班级实施后的效果比较
3.1为了比较两种不同层次班级学生对翻转课堂上课的接受效
果,分别编制了相关的课后测试题。其中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10分钟,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0分钟,两套测试题结合课前和课中所学概念和实验,主要考查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实验所得结果等知识。具体题目为:
3.2测试成绩统计
经过两个不同班级对翻转课堂教学接受效果的对比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程度较好的班级可以有更高的学习效果。成绩情况具体为:总分30分,程度较好的班级平均得分为26.7,程度较差的班级平均得分为16.3.课前学习知识点,准备实验,且通过观看视频中的实验了解实验操作要点和注意点,课中学生练习操作效果明显好于没有提前观看过视频的学生。程度较好学生比程度较差学生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更有优势且接受效果更好。
4.研究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可得行以下几方面启示。
第一,对于操作训练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学生课前通过观看视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且运用这些技能解决化学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应该通过翻转课堂让学习即能课前进行专业学习,课堂过程中接受专业的训练。
第二,翻转课堂教学中的课前自主学习是重点。设计这节课前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自主学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当课堂过程中通过实验能过更加直观和深刻理解几个影响因素的意义。引导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仔细阅读教材,细致观看实验视频,关注实验的注意点、易错点、关键点,为课中独立实验作好充分准备。
第三,建立课前学习、课中活动、课堂检测之间的联系,不能将课堂变成课前学习的简单重复[3].设计课堂检测题时将考查的重点放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注意操作易错点,并且通过师生讨论及时纠正。课后检测习题注重定义和影响因素的考察,可以有效的巩固学生学习。
总之,在有学生分组实验的化学课堂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有多种,只有不断摸索、思考、积累、总结和完善,不断进行优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由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深深地反思: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等来自教师的困惑: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资源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转变教学理念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教学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因为教材的缺憾与空白靠教师去圆满,教材的运用与开发靠教师去创造。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通过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根据学情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进行重组、活用,使预设进尽可能得到精彩的生成。因为预设与生成都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水平高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靠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缺乏目标和计划,也不会有良好的生成效果。因此,教师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追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达成。
2、选择适应课改的教学方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课堂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教学是个千变万化的动态系统,不能刻意追求和照搬某一种模式。只有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使用教法,才能适应课改要求。新课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但并没有否认传统的启发式、讲授式教学等方式,只是以往的教学方式太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任何教学方式本身都是中性的,用得好是好方法,用得不好就是坏方法,它的功效发挥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和谐,所以要克服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是否适用,一要看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二要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三要看是否与教学内容的性质相符:四要看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要看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得当;六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
3、教学过程必须凸现三维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根本
3.1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新课程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生心理自由、愉悦、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这就要求在师生互动时,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倾述,教师表现出热情、信任,在充分倾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有效激励,形成师生"互动流",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中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2设置良好的教学情景、合理开展适度教学。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心向。创设优良的学习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当前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一方面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明确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醒学生的学习需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情景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好问题的要求是:一是问题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有价值。教学中千万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二是问题具有挑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教学中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三是问题符合可行性原则。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挑子",满足学生的成功感。四是问题要接问题,问题要套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同时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恰当地运用实验与现代技术等手段。提问技巧贵在以人为本、把握好度。
3.3创造有效的学生思维、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论认为:学习是无序到有序的结构化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不断顺应和同化的建构过程。教学过程好不好的标准,主要是:一看课堂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人人参与、教学流程是否有创意、学生的思维是否产生碰撞和智力是否得到挑战、师生的个性是否张扬等;优良的教学过程是以有效实现"过程与方法"课程目标为前提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二看学生的智力是否集中在教学重心相关的重要观点上。
总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可以对教材上一带而过的实验,进行深入地研究。引导学生充分关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化学的学习"活"起来。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经过一段时期的主导教学后,学生能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发展方面获得一定的进步.它是先进教育理念、有效教学行为、科学策略艺术、勇于创新实践和师生良好互动之间相辅相成的一种综合产物.主要体现在: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和个性发展为根本宗旨;要在时间观念下充分地关注教学效益;要在实现教师自身发展的前提下坚持有效性主导教学活动;要以转变学习方式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活动;要关注内涵丰富、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艺术.
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在简要解析现状的基础上,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一、简析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及其成因
如何概述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呢?那就是“缺乏情感活力,长期处于低层次化发展之中”.梳理其复杂多样的成因:一是由于受传统意识和应试因素的影响,实际教学中仍然过于关注并片面追求认知目标和技能培养,相对忽视了学习活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直接导致了课程教学活动的低效甚或无效.二是教学活动不能扭转“反客为主”的局面,学生在“强势教学”“以教制学”的压抑下学习,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无法得以充分地激发、释放与体现出来,进而从根本上影响化学课程的有效性教学活动.三是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基础学科,而操作实验活动中极其需要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这也是激发课程情感、培养合作能力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契机环节,非常遗憾的是,蕴藏其间的丰富性资源却在现实教学中被浪费了.如有些人片面地把“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理解为“师生互动”,还有许多人把形式上的分组实验视为学生在合作探究,却没有真正形成以双向互享、教学相长为实质意义的“教学共同体”.二、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1.积极开展情趣化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校教育是一项不折不扣的情感艺术活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质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艺术“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程性质特征和教学发展需要,通过有效途径和各类方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情趣教学活动,以此发挥寓教于乐的教学作用.如实验法——教学中努力把一些理论性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来揭示与诠释.再如设疑法——通过设疑、质疑和释疑,引领学生在“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思考、讨论、探究,从中明晰事理,提高认知能力.还有课外活动法,就是通过制作学具和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开展化学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化学小课题实验研究,撰写化学小论文等,从而让学生从课堂内外、有理有趣、动思结合之中开阔视野.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趣,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信念.
2.积极开展科技化教学活动
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其动画演示、媒体播放等功能,或者补充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或者把教学中难以讲解和实验的化学反应予以直观演示,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五彩缤纷的化学信息世界,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关于“原电池原理”内容,传统教学中通过普通实验演示,教师采用导线、电解槽、电极和电流表等,只能从宏观角度入手去讲述如何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这一原理,让学生从实验表面现象去感悟“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而他们却无法真正理解电子是如何进行定向转移并形成电流的.与之对应的是,如果我们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则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动画效果,让学生非常明晰地观赏到电子是如何由原电池的负极端流向正极端,从而帮助他们比较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要点.
3.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强调指出:“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既是对化学教学的最新要求,也是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在性措施.
例如,在讲化学电源时,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调查常见的化学电源,尝试研究电池的材料、原理和类型.
又如,在讲金属腐蚀内容时,让学生认真观察自行车、铁栅栏、铝合金生锈现象,并进行适当的调查分析.还有,在教学重金属汞的性质时,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危害,讲述汞蒸汽对人体的危害,指导学生怎样清理破碎的水银温度计,怎样处理含汞的废旧电池、废日光灯管等,这样既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赋予化学课程以较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感.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是一项知易行难的实践性活动.然而,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和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取得实质性成效.
[论文摘要]:年轻教师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是有效且必须的环节。教学反思不仅只局限于课后,同样适用于课前和课上,只有三管齐下,方能提高分析设计、随机应变、评价总结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G.J.Posner )提出的: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 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 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 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 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 反思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 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 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年轻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只需顺势而发,不用考虑课堂的完整性节奏性等问题。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 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 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 反思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间思维情感的不断碰撞,年轻教师思维的活跃性往往因此得到激发,产生一些瞬间灵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善了教学设计。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同时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所以年轻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加以捕捉记录,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添砖加瓦。同样,五十几个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五个几十个不同的疑问,五十几个不同的创意,原先预设的教学框架都可能因此打破,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后年轻教师应进行深刻反思,捕捉动态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寻找隐含在背后的理论依据,加以推敲总结,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获得规律性认识。
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年轻教师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使自己的有效经验得以升华,缺点和不足得到修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才会不断地提升。思之则活, 思活则深, 思深则透,思透则新, 思新则进。教学反思的过程是年轻教师夯实业务素质、积累教研素材、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专业化成长过程。
一、善于用中外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渗透德育
科学的飞速发展,是许许多多的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甚至献出生命换来的,这种为了追求真理,不畏权势的创新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目前新教材中关于科学家的插图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科学家的事迹也以小字体出现。由于考试很少考到,有的学校不重视相关内容,学生也很少去关注,这是一种学习上的失误。学习是艰苦的劳动,只有不畏困难、志存高远的人才能坚持下去。科学家的事迹是活生生的教科书,一旦学生感悟出来,并以此为榜样,将在其学习科学的道路上产生巨大的能量。其实,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渗透,如:用挂图介绍、办学习园地、阅读图书等,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抱负、学习的成就感,比我们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效。
二、通过习题教学渗透德育
1.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1)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炼铁的技术,他们将炭不完全燃烧产生,在高温下利用将铁矿石中的还原为铁。(2)我国载人航天飞机已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运载航天飞机的火箭使用的燃料是偏二甲肼。该化合物的式量为60,其中含碳40%,含氢13.33%,其余为氮。该分子中有一个N以-N-形式存在,该氮原子不直接与氢原子相连。火箭燃料的氧化剂为N2O4,燃烧产物为N2、CO2、H2O。写出偏二甲肼的结构式及燃烧的方程式。……类似的习题均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2.在习题编写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如:(1)含有元素的洗衣粉流入河水中会使水中藻类植物疯长而破坏水质,所以目前世界上严禁生产和使用。(2)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地球”。导致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水受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生产中的、、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的、随雨水流入河中。……所有这些都将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
3.在习题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等知识使学生明白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在讲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等知识时,使学生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总之,例子很多,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将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要自然,使之在学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若生搬硬套,则费时费力,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我相信只要我们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材内容,选择化学知识与德育因素的最佳结合点,一定能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在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要鼓励学生来掌握以及理解化学相关的基本概念,比如说物质量浓度、摩尔质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等等概念,引导学生能够对化学中概念每一个词以及关键字进行准确理解,要使高中学生明确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有其自身准确性以及严密性,不能够随意对其进行删除和更改,要明确高中化学中的概念以及涵义之间相互的联系,对基本原理实质进行透析,与此同时,引导高中学生对重要定律进行理解,明确定律推论的内容,这些措施都是强化高中学生对化学的计算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多做化学练习题,进而达到一种熟能生巧的境界。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不断实践
很多学生在自身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都有一些感触,这些学生认为高中化学一直都是一门高深、晦涩以及抽象的学科,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以后并不能将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新课程改革已经对其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必须要从化学的角度来对生活进行讨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的教科书也采用了章节的形式,各个章节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体现出了融合,并且突出了从化学走向社会以及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程理念。所以,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身边所熟知的物质着手,这样能够有效激发高中学生对于化学学习十分浓厚的兴趣,并且鼓励高中学生提供自己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在自身旅游的过程中看到了溶洞,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所见到的溶洞形成过程与化学知识有哪些衔接,并且要把这些问题带回到高中化学课本之中来。
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完善提问
提问是每一个课堂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更加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以及互动最为主要的方式方法,但是,每一个学科提问的方式都不同,教师怎么样才能够提出实质性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高中化学教师应该怎么样对课堂问题进行有效地设置,这对于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果十分重要。如果高中化学教师能够在每一节化学课堂上都能够精神设计问题,那么,不仅仅能够有效激发高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更加能够将高中化学课堂的氛围有效调动起来,从本质上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教学效率。因此,高中化学教学课堂问题的色剂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好的化学问题,都是一节好的高中化学课堂的开始,更加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人们实施教育教学的本质不仅仅为了使学生掌握课本上面的知识,更加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原因就在于书本知识仅仅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载体,如果学生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那么,学生在走上社会以后很难会学习到新的知识。本文中,笔者主要从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基础知识、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不断实践以及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要完善提问这三个方面探讨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本文作者:陈永菊 单位:内蒙古牙克石市第一中学)
新的基本教学内容是实验基础培训、实验设计培训、实验探究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索和研究。以甲烷实验室制备方法举例说明,实验中演示的是采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在加热情况下制备。这个方法并不完善,笔者通过研究,采用不同催化剂对甲烷制备实验的效果进行对比,得出使用氯化钙对甲烷的制备的效果最好(表略)。从不同的方法中得到更多实践理论,这样不仅会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自己的探讨创新精神,从而达到高中生科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的。
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实验药品和简化实验仪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应该简化步骤,用最少的实验仪器能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这不仅仅是化学课程的基本标准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开发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同时也与当代社会要求的绿色节能思想相符合。本文以实验课程中甲烷实验室制备方法举例说明,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锰等,采用最简单的实验仪器,利用排水集气法进行研究。这样的方法减少了实验本身的危险性,同样能取得实验的成果。
在新的化学实验课程中,也主张学生善于思考、团队合作,形成以学生为实验课程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个模式也是化学实验课程的中心思想。而且,传统实验教学中,经常出现在实验本身优劣的判断上造成较大的局限性。如在甲烷实验室制备方法举例说明中,旧的教学只注重考察甲烷产率的高低,忽略了反应的速率、实验过程中试管的破裂实验影响,其实也可以通过实验的反应速率、试管损坏程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催化剂选择”、“反应物的合适配比”和“催化剂用量”。
实验思路和步骤:首先,取3g无水醋酸钠、1.5g氢氧化钠和1.5g上述6中催化剂分别进行加热反应,在收集气体达到量筒的50mL、100mL、150mL、200mL、250mL、300mL、350mL、400mL和500mL处记录每种催化剂所需要的时间,然后画图找出趋势最明显的某种催化剂的曲线,同时还要根据表1试管损坏情况表综合考虑催化剂在实验中的稳定性和温和性。然后,在确定某种最优催化剂后考察在该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反应物的合适配比关系,选择醋酸钠与氢氧化钠质量比为6:1、3:1、2:1、3:2和6:5,在相同的反应时间内记录生成甲烷气体的体积量,从而确定最优的反应物的合适配比。
最后,在最优的反应物的合适配比下对该催化剂用量进行优化,选用该催化剂用量为0.5g、1.0g、1.5g、2.0g、2.5g和3.0g,记录在一定时间段内生成甲烷气体量的变化情况,根据反应速率和稳定性确定该催化剂用量情况。
打破以往的旧的思维模式,运用知识的原理、探索和创新的思维自主的进行学习和实验研究,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更好的发挥自我的创新力,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21世纪的接班人。
一、提高课堂互动水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互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赶进度,为了应对高考,很少开展课堂讨论,很少会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去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在课堂中迷失,常常会出现教师讲的多、学生学的少这一现象,不但没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阻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素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而无论是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还是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都需要建立在一个较好地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前提下.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科学素养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互动水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教学的关键性环节.例如在进行高中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限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课堂讨论问题,层层递进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该章节的学习,例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外因有哪些?内因有哪些?”“浓度、温度、催化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从而提高高中化学课堂互动水平,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引入科学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水平
许多学生在进行高中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记不牢,记不住现象,而且将其归结为高中化学知识杂而乱,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科学教学方法,在讲解知识点时往往采用简单的灌输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缺乏一定的理解,只能够靠死记硬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科学素养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应当多引人一些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例如在进行非金属化合物的知识讲解时,可以采用联系的教学方法,将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对比,让学生更为深人,更为系统的理解化学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记忆.再例如教师在进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个体到整体,再由整体到个体的方式去进行元素周期律知识点的记忆、建立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三、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时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知识都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高中化学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科学素养有效教学过程中,应当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性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素质教育更为注重对学生探究性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应当要围绕学生进行,要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中心进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探究性问题,不但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够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机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例如在进行“金属矿物开发利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工业上制备金属铝,采用电解熔融的月203(加冰晶石时)而不电解熔融的AICI,;而工业上制备金属镁,则采用电解熔融的MgC几,不采用电解Mgo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询以及小组讨讨论的方式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精神.总之,现代教育更为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为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科学素养教学则体现了综合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不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调整后的初中化学教材在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上都与现行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教材有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有的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起始阶段由于没有处理好初高中化学接轨的教学,不顾学生的知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就开快车赶进度,结果导致许多思维习惯不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而过早出现学习分化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务必搞好初、高中化学的接轨教学:——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复习初中知识的方法通常有:
1、集中复习法。高一化学课开始时,集中用若干课时复习化学中的重要"双基"内容与高中化学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高中化学不再重复的,但初中化学里又没有讲全讲透的知识。
2、穿插复习法。高中化学的许多内容与初中化学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以旧知识作"铺垫"去探索获取新的知识;同时把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以便使初高中化学知识得到合理衔接。
3、专题复习法。结合高一的化学内容,以专题形式复习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初高中化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1、开设学法指导课。既可以在上高中化学课伊始时,结合讲解初高中化学的区别:如知识的总量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能力、计算能力、记忆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采用的正确方法:如重视实验,抓好课前的预习与课后的复习,及时进行各种知识技能的总结归纳,要用理解记忆法识记知识等等。
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学法指导的目的是使学生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在"欲学"的基础上做到"会学",进而达到"学会".因此,学法指导应渗透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与优化主要的学习环节和建立学习常规相结合。要从高一第一堂化学课起,就建立和坚持必要的学习常规,如课前做好预习,记好预习笔记,答好预习思考题;上课做听课笔记;课后做学习小结;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等等。
一、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的特点是身心有成熟的一面又有不成熟的一面,他们对周围事物存在好奇,愿意去花费时间去研究外面世界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切入点,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化学作业,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深刻勾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与世间万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设计要求学生去观察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事物变化,增加学生对化学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渴望;
二、实施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即是一种将因材施教思想落到实处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它的实质是面向整体的学生,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从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分层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选择权利,真正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进行分层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和学生交流沟通,以掌握学生们的学习近况和心理感受。分层教学是站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平等、深入的交流,特别是基础偏差的学生,教师应多给予鼓励和安慰。
另外,对学生的分层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动的。差生有可能通过努力取得进步,优生也有可能走向倒退,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分层状况,以便和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加强实验探索教学模式
实验探索教学,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来探索化学概念或规律,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要把现存理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探索方案,积极引导学生按一定思路。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练习等多种活动,探索化学知识,发展各种能力,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的特点是从认识规律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与获取知识有机的结合,通过引导、探索、训练三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实验探索教学结构一般是启发质疑一实验探索一巩固扩展。
四、培养学科意识、揭示化学规律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掌握化学理论的基础上,而应该注重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培养其化学意识,以有利于构建化学知识体系。高中化学的学科思想、研究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抽象的化学知识时,老师应该结合相应的模型和方法带领学生去感悟各种化学的知识和概念,如在学习化合物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构建学习思路,形成对化合物相关知识的理论体系。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学设计涉及的内容众多,本文仅就其中几个方面做了探究性的分析,希望对现实中的化学教学设计起到积极地作用,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向着合理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其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我国教育工作者经历了多年的摸索和总结,通过对比它国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一个结论:在国际竞争中,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的能力。为了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也为了能在新时代涌现出可以使祖国走向强盛的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担任自然科学教学的高中化学教师,更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
二、“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从这个决定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创新”的含义有两点:引入新概念、新东西和革新。也就是说“革故鼎新”(前所未有)与“引入”(并非前所未有)都属于创新。由此可见,这两种对创新的解释,化学论文恰好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以此种理论为指导重新界定创新教育的基础原则,它不仅较以往的创新教育增加了更丰富的内涵,而且更符合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创新能力”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技能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或技能,或者在就体系中引入新的知识或新的概念的能力。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做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培养。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就要有新的教学观念。知识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决不是全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素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目的。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也要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有“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淡化结果。这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解除教师的“霸主地位”(讲授型教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我们要学生学转化成学生自己要学。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我们也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而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各个学生的特长。教师还要根据化学科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而不管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为目标。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在化学教学中创造“创新情景”
(1)课堂教学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可讨论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激情。例如化学反应速率这节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创新情景:
同学们请看一段短片(一段vcd,介绍世界着名的古建筑群北京的故宫,是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保和殿后有一块巨大的“云龙陛石”,上面雕有精美的蟠龙图案。但是,近些年浮雕已经开始受损,一些细小的花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太和殿周围的汉白玉护栏的蟠龙柱以及吐水龙头上的花纹也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蚀。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据统计,世界上的古建筑群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有的也面目全非。(引用于教材))同学们根据短片的内容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 是什么腐蚀了这些精美的古建筑群?
② 为什么世界上的古建筑群在20世纪所遭受的腐蚀比过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所遭受的腐蚀还要严重?
③ 这个短片中涉及到哪些化学知识?
④ 现在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好这些世界着名的古建筑群呢?
这下学生就开始根据已有的知识展开讨论,并向老师提出各方面的问题,这时一边回答问题一边积极的参与讨论。归纳学生得出的各种结论。
其次,问题讨论重过程轻结果,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创新意识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得)。所以在问题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造思维活动,让学
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使他们更加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无论学生的成绩怎样、所得结论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得到尊重,得到肯定。即使结论是“幼稚的”、甚至是“荒唐的”我们也要保护他的积极性,不能鄙视他的结论。
(2)实验演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师一定要用好实验,是学生动手的好机会,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过去都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象“演员”学生是观众。应该这样转变,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师生合作完成实验。这样的效果肯定比教师一个人“表演”完好得多。例如在高三氨气制法的复习时,可这样安排:
① 提出问题:氨气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探讨实验室有哪些方法可以制的干燥的氨气?
② 提出要求:三人一组到实验室根据自己的原理制氨气,并撰写出实验报告。 这样就会有以下结论:
① 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反应,加热制得。
② 浓氨水和固体氢氧化钠制得。
③ 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得。
④ 浓氨水加热分解制得。
却有学生设计出用氯化铵加热分解制得氨气。初看不可能,但他的创新却成功了。他设计出一套可将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分离的实验装置。如果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听我们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是不可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
拓展教材的演示实验,工商管理论文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教材上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是通过专家学者们反复验证过的,是用来证明化学知识是正确的。如果我们仅仅重复做做,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教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把教材上的一些实验改为研究性实验,让学生探索研究完成。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化学性质,讲了钠与水反应后可设置如下研究性实验:
实验名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目的:研究钠与盐溶液反应
实验现象记录与问题讨论:
实验现象
反应原理
问题讨论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先做好实验设计,然后再到实验室做实验;而后再归纳金属钠与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这样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无法替代的。在上述实验中有的同学不但发现生成蓝色沉淀,还有黑色沉淀。学生就要想怎么与理论推导有差异呢?这样他们便要查资料找出其中的原因。有的同学还得出纳燃烧的现象等等。如果我们只是讲结论不让学生去做实验是不可能得到如上现象。
2、设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开放性习题是指题目的设计是开放的,答案是灵活多样的,只要言之有理,都是正确的。开放性习题的答案不唯一,这样的习题是对传统习题的挑战。设计这样的题目的目的就是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来思考分析问题得到答案。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就是一个创新过程。例如在学习环境保护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调查我们学校前这条河的污染情况,想出解决办法;写一篇调查报告和保护学校的“母亲河”的报告。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项永久性的教育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根据不同学生,切实实施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成才。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各要素的角色、地位、作用发生的很大变化,必将引起课程和课堂的重构,引起“教”与“学”理念和方式的变革。本文探索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构建有新意但又不脱离现实基础的、具有个性化的学科网络课程,为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交互平台,并探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教师应有的课程现和教学策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和教学目标。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构建学科网络课程,突破传统文本课程知识的陈旧、文化的保守等局限性,是构建个性化学科课程的一种新模式。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求教师应具有新的课程规和教学策略。
二、新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与局限性
1.新高中化学教材的新特点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三、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四、结束语
在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中,课程与教学过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课程不再是一种指令和规定,教学也不再是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由于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课程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体验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新的课程观要求每个教师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让课程和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摘要:新学年开始,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为了使他们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顺利地学好高中化学。在讲授高中新知识之前,我们安排9课时复习初中内容,这实质上是初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过渡复习(以下简称过渡复习),扎实迈好从初中到高中的第一步。
高一新生在开学后渴望学习新知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化学却要复习初三内容较长时间。过渡复习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1)教材内容的需要。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2)学生学习的行为特点的需要。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3)新生适应教师、环境的需要。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师生间尽快消除“陌生”而带来的障碍。
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要保证顺利过渡,可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
这是做好顺利过渡的准备阶段。“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二、抓住重点问题,采取多种方式复习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如在化学分册中初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要求中就有15个知识点,《高考考试说明》也有多处明确要求,近几年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关于溶液溶解度和溶液的深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的考题。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启发式为中心培养能力的需要。在复习中既可以采用列表、知识结构图、归纳对比等复结方式,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层层诱导、实验启发等先进教改手段。不要一味满堂灌,要留一定空白,讲练结合,设置疑问,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以适应高中教学。
三、及时查漏补缺,适当拓宽延伸
针对初中知识重点突出地复习,还要对忽视和薄弱问题及时弥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普遍反映有以下三个方面急需弥补:
①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现行的初三新教材和高中教材之间存在一些脱节。如初三新教材删去了电解质、非电解质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概念和理论,也没有以选学内容的形式出现,但这些内容属于初、高中相互衔接的知识,高中讲到就感到突然和陌生。这些知识应在复习中注意弥补。
②关于溶液较高要求的计算。在初中关于溶剂和温度发生变化时溶解度的计算不做要求,以后学生却要在高中习题中常常接触到,这些内容要适当加深一些。
③有些选学内容。设立初中选学内容的主要目的就是既要提高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少数优秀学生的升学。有些初中教师认为不是“双基”,既不讲解也不指导阅读。有些初中教师很好处理了素质教育和高中升学的关系,采用分层教学法,就是针对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讲授深浅不同的内容。还要利用初、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拓宽延伸一些概念和规律。如讲解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范围将在高中进一步扩大,原概念就显得片面和狭隘,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信息传递媒介,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强大的综合分析与呈现功能,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化无形为有形的特点.这样的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有效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尤其是可以将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对实验环境要求严格、或是一些如果操作不当会对学生人身安全造成威胁的实验等,这些实验在实验室内很难完成,但是不做实验又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在传统教学中只能放弃这些实验,改为讲实验,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通过三维动画来真实地模拟这些难以完成的实验,这样更能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能够激起学生完成实验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对实验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让学生学有收获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亲自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器材、实施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总结归纳,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中来,让学生在实验中学有收获,这是实验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1.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以往的实验教学往往是教师做学生看,或者根本就不做实验,改为讲实验,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学生实验能力低下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更加关注化学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这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不管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实验,我们都要让学生认真观察、预测实验结果,做好器材的准备与数据的记录工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学作风.
2.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客体,而是积极的信息收集者、分析者与提炼者.新课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在做好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大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比例,改变学生机械执行实验过程的被动实验做法,而是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提供空间,让学生亲自来设计与操作实验.整个实验过程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展开积极而主动的探究性活动,在探究性实验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彻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让学生真正掌握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与探究.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不是固定的知识拥有者,而是灵活的知识创造者,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诱发学生创新兴趣,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既要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来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挑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学生用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就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方面提出更多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处于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