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

时间:2022-03-22 03:02: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城市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地域文化城市景观设计论文

1地域文化的含义与传承

城市在形成过程中的特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记忆,景观设计的目的应该是让城市的文化特征得到传承,这种传承也是设计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需要将地域元素经行演变,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处理好城市景观的更新与城市传统面貌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景观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现代化既可以是高科技,同样也可以是传统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域文脉为背景的“立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第二次创造。对地域特有文化的深入理解可以使我们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中找到塑造景观个性的亮点,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关键在于设计师如何将传统的文脉符号赋予第二次生命,在保留历史符号的同时,以现代时尚的形式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结构。传承是在文化的内在精神基础之上,是对城市非物性元素的继承。

2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的意义

在当下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形式上的创新似乎成为设计的主流,设计背后的文化因素,地域特色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只有形式的设计作品只能在某一时间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经不起时间的推敲。设计需要文化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只有对城市区域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透彻的理解,设计者才能提取出地域的特有文脉元素,在提炼文脉元素的基础之上,将元素进行艺术形式的处理,以具体的艺术形象应用到景观设计之中。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设计者对文化解读过程,地域文化是原创设计之“源”。只有理解了设计的源泉,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城市景观艺术,做到“千城千面”,而不是一味的照抄西方的形式,让城市景观成为外来文化符号的堆砌。

3地域特色在个性景观设计中的实践

个性即事物的特性,也就是个别性,每个人回归本土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人的个性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景观也是如此,城市个性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城市逐步形成了她自己独有的个性。南方城市如小家碧玉的女子,北方城市如粗犷的汉子,这些都是在历史,文化,民俗,艺术长期影响下所形成的。个性又以内隐的形式存在于文化之中,个性凝结为文化,文化又促进个性的形成。城市的个性与城市的地域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景观设计只有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景观艺术,景观设计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力。形式的炫酷、追求功利的景观设计是对城市个性的抹杀。吴良镛院士曾经说过:“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在学习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全球的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自尊态度、文化自强精神。”城市创新是在构筑城市的躯体,地域文化则是城市发展的文脉,保住了这个文脉,就会形成自己的性。对于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3.1文化因素的提炼

地域文化是设计的原创基础,设计实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提取设计元素首先需要对文化因素的提取。提取文化因素必须先对地域文化有相当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文化进行归纳,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地的民风民俗,地貌特征,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人,气候条件的方面。找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将这些文化因素经行归纳,提炼。例如苏州火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其设计提出“城市山林”的概念。将苏州古城格局(九宫格)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对苏州古城景观新的再现,围绕“城市山林”这个文化概念进行设计,深灰色的屋顶与白墙描绘出苏州古城的历史印迹。具有文化因素的设计使景观的艺术形式有深厚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卖弄形式,文化因素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提炼出文化因素是个性景观设计的前提。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对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提炼后,将提取的文化因素,从形状,色彩,质感等几个方面出发,转化为艺术符号,这里的“艺术符号”也可以说是“表现形式”。也是在对文化因素进行提炼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时,保留其主要的文化特征,既要具有文化的特征,也要有时代感。用现代的手法来演绎传统,需要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再设计,去繁就简,找出最具特征的文化因素,将其转化为艺术符号。艺术符号需要给人在传统的基础之上有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与心理感受。创造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的新元素符号。例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景观设计。其设计在提取传统元素的基础之上,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广场景观设计中大量运用到汉唐符号,将唐朝的诗词文化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如广场中的雕塑设计,将唐代书法的代表人物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的著名书帖,雕刻于紫砂岩石材之上,与广场上的唐代花纹地景浮雕协调搭配,石材的厚重与书法文字的潇洒相结合使广场唐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气息,广场的灯具设计也独具匠心,将现代材料与汉唐纹样相结合,很好地做到了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3.2艺术符号在个性景观设计的应用

将文化因素转化为艺术符号后,就是将其在设计实践中运用,对艺术符号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归纳,演绎。个性化的设计,就需要出强化饱含文化因素的艺术符号的运用,符号的运用是将符号通过有形的载体表现出来,成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寻找这种载体的过程,就是设计实践的过程。有的设计使用符号较为直接,在设计中可以直接发现艺术符号的存在,有些则是让符号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观者面前。如著名建筑师王澍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将旧城区废弃的砖瓦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归纳,进行黑白灰的分类,将其用形式语言的法则进行重新组合,排列。每一块砖瓦都是不同的艺术符号,他们以特有的方式诉说宁波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文化特征。宁波浙商的故事通过建筑上的每一块砖瓦来体现,这种饱含历史文脉的材料的有机组合方式体现出宁波这块土地上特有的浙商文化。设计只有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并且解决这种矛盾,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巧妙的运用新的形式,突出符号的运用,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景观设计作品。所以我的设计既要继承古人的思想,又要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元素,景观设计就没有进步。

4结语

城市景观的变迁是文化不断传承的过程。城市是文化,设计也是文化,景观设计的发展也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设计延续的背后是文化的延续。地域化的景观设计才能使城市的魅力永恒的流传下去。只有把握好对设计背后文化的理解,才能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设计忽略了设计背后文化要素和精神要素,造成了设计一味追求形式,只会使城市个性丧失,景观设计“千城一面”。对本土地域文化的回归是现代景观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个性化的景观设计需要对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突出景观设计中的地域元素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景观设计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这个原创设计之源,在设计中做到“立新”而不“破旧”,“模古”而不“失今”。

作者:谢玄晖 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后开发城市景观设计的探讨

一、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景观失去特色。现代化进程不断飞快前进的今天,城市中的传统景观、文化遗产、古迹等不断地遭到破坏。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在建设过程中,许多百年古树、传统民宅都成了牺牲品,建设起来的成了一座座高大靓丽,却毫无新意的建筑楼群。那些记录着一座座城市发展历程和文化沉淀的景观、古迹、名胜作为城市的标记,是人们认识这座城市,了解城市人民,吸取城市文化的重要参考,而且这些景观、名胜也是城市中极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的展现,然而,今天为了兴建现代化城市,盲目地拆毁、重建,让城市缺少了自己的特色和气质。

(2)“奢侈”的景观设计。在功能合理的情况下,景观的“档次”感也是不可缺少的,在如今“档次”这一词语在建筑中,仅仅被简单的解释为宏伟、奢华这类简单的诠释。城市建设的设计出现了规则化的现象,城市普遍的广场化,园林普遍的宫廷化,绿地普遍观赏化。在建设中,一些人简单地认为,只有“标志”性的建筑,才更能体现城市的景观气魄与城市的档次感。

(3)“急进”的景观设计。城市建设中,绿地的面积扩大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树木和草地能够有效改善环境,净化城市空气,有效改善空气的干燥与有害气体的含量,还能够使城市的噪声降低,缓解近几年来的城市绿岛效应严重之势。如今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为了扩大绿地的覆盖率,放弃本土种植,采用直接引进古树、名贵树种等方式,对植物的生长规律有欠考虑,造成了巨额浪费,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让人们对大规模地种植草坪、绿地产生了怀疑,可是一些建设者为了短时间的绿化效果,仍然大规模的进行公共绿地的种植。

(4)“崇洋”的景观设计。城市化建设中,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被人们所推崇,使得城市中的广场、政府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趋向欧洲和罗马的建筑风格,这种“崇洋”的建筑设计使中国自身的民族特色建筑逐渐消失。我国的建设者为自己的辉煌建筑所骄傲时,国外的建筑者已经对中国城市中的建筑失去了向往感,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身边随处可见的罢了。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方法

(1)加强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这就要求生物链的完善。落叶归根是大自然中树木自我保护与养分的自我供给,将树叶清理掉,也就等于破坏了大自然的自我循环系统。城市的管理维护设计中,还“废物”与自然,给大自然一个完整的生物链。

(2)解放思想,改变“见缝插绿”的保守观念。城市绿地建设应把重点放在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环城绿地、大型交通绿地以及居住区绿地上,强调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在生态绿地的建设上应强化科学性,并且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追求艺术性。

(3)维护和建立城市绿色廊道,保护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城市绿地建设应尽量保留具有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城市河岸的带状公园和城市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等。“渠道化”的城市水体,丧失了自然美也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4)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21世纪生态建设的主题是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城市建设中,应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区域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组成,有节制地引种。乡土树种是构成地方性自然景观的“主角”,也是反映地区性自然生态特征的基调树种。

(5)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屋顶绿化应在我国城市生态建设中得到积极推广。生态型屋顶花园已经成为防止气候变暖、节约能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的一种综合性手段。

三、结束语

后开发景观设计的中心在于我们所提倡的理念,而其要求在于我们所提倡的观念,在这一理念当中无论是中心化的设计还是理论化的研究,很难脱离对人文的要求,因为人文理念是一种社会形态所形成的必然联系,我们将此融入城市的景观设计当中,无疑就会发现所寻找的景观化设计就是一种对于人文创造与景观理念结合的方式。

作者:尹红婷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老年人需求因素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城市的景观、公园等处是老年人进行休闲、健身等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针对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设计十分必要。本文从老年人的需求角度,分别对城市景观中的景观共通类、设备设施、材料的使用、景观绿化等几个部分的设计,提出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城市景观;老年人;设计

1景观共通类的设计

1.1路线与通道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路线与通道设计是整个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引导人流及划分区域空间的作用。老年人走路步速与步幅相对较缓,景观中的路线设置应尽量减少曲折,路面宽幅相对更宽。考虑老年人视力上衰退,道路的颜色应与两侧的路沿或植被等有明显的色相对比。在不同方向路线的交汇处或路口前后方两侧,最好有声音提示,便于视力较差的老年人通行。在斜相交的路口,避免出现小角度转弯,这会影响轮椅等老年人生活辅助工具的通行。廊道也属于景观设计中的通道形式,老年人在游园过程中喜欢在廊道进行休息,廊道两侧护栏的样式、宽度、高度也应考虑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1.2扶手

进入老年以后,人的身体机能比年轻人会有明显的退化,对于老年人来说较长的坡道、梯阶和甬道需要设置扶手,给老年人安全感,该类扶手高度0.9~1.1m为宜。很多老年人走累了会随时坐在一些花坛外沿、台阶等处,老年人在这些场所需要经常弯腰、下蹲、起身等动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站立的稳定。在这些区域设置一定数量的扶手,可以方便老年人完成这一连贯动作。该类扶手可以设置得较低,便于坐下时起身,设置为双层,上层为站立时使用的扶手距离台面0.9m左右,下层扶手为老年人席地而坐时下蹲或起身时所扶,高度距离台面0.4~0.6m为宜。同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会有一些产生高度差的景观设计,以形成景观的层次感。比如水景、地台、沿河观光带等,产生这些高度差时应该设置防护栏并加上扶手,以防意外跌落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扶手材料应该能做到防锈、防滑,直径以保证抓握为宜。

1.3台阶与坡道

老年人不适合较陡的台阶和坡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将台阶与坡道设计得较为平缓。距离较长的阶梯,中间段要设有休息平台。单个台阶的高度最好在0.16m以下,台阶的宽度应该在0.3m以上。台阶上要有防滑条,且防滑条能与台阶在一个平面上。同时台阶的立面与平面最好能用2个对比度较大的不同颜色区分开来,方便老年人识别台阶的高度差。城市景观中的坡道净宽要保持在0.9m以上,甚至更宽。坡道两侧要设置相应的护栏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在坡道的图案上,应尽量减少横向直线类的几何图案,以防止在视觉上产生和台阶类似的视效。

1.4水景

在自然水景类的城市景观设计时,可以在湖畔或河畔设置石头,供老年人休息乘坐。如水岸设置为堤坝类,在堤岸上需设置双层护栏,上层护栏高度在1.1~1.2m,下层护栏高度在0.7m左右。可以分别为直立行走和乘坐轮椅的老年人,提供观光水景的保护屏障。如是城市干道的滨河观光道路,其步道宽度最好不小于5m,并尽量接近水面。而公园、居住区等滨水道路的宽度3m以上即可,也需设置护栏。较宽的路面可以保证走路相对较慢的老年人不影响其他游人的前行。而人造水景相对自然水景考虑的更多。如当今城市水景中常见的人造瀑布景观,人造瀑布会因水量不同,产生不同视觉、听觉效果。如水流落差过大,其产生的声音分贝,会一定程度影响老年人的听觉判断,同时飞溅的水花,也会使路面湿滑。因此城市人造水景,特别是居住区的人造瀑布,单级落差宜在1m以下。喷泉等水池的池沿高度应设置为0.4~0.45m的高度,以便于老年人随时就坐休息,同时在池沿内侧设置护栏,以防跌落。

2设施与设备的设计

2.1交通导向设施

老年人的记忆力相对年轻人有一定衰退,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设置清晰醒目,简单易懂的交通导向标识,对保障其游园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交通导向设施的指示牌要有足够的尺寸,同时在色彩上应该能与周围景观色彩有较大的对比度,而指示牌自身的底色与图案文字在色彩上也应有鲜明的对比度。指示牌的图案尽可能地精炼,易于识别。较为活泼的图案与色彩,老年人更容易记忆。为照顾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需求,指示牌上的图案或符号相对文字更重要。各种指示牌都应该固定牢固,不能产生倾斜、摆动等现象。指示牌的位置应选择安置在最为醒目的地方。指示牌设置的高度应大致在人眼睛水平视线的高度区域,较为合理的高度为1.4~1.7m。如是悬挂的指示牌,其高度就要在2m以上,以防碰撞。目前轮椅使用者多为老年人,而国内景观导向系统中对轮椅使用者的考虑还较少,老年人视线的位置较低,很多情况下轮椅使用者不能充分接近想看的东西。对于轮椅使用者的指示牌的设置高度应该降低至1.1m左右。针对老年人,还可以在指示牌处设置声音导向提示作为交通导向的辅助设施。

2.2服务与娱乐设施

城市景观服务与娱乐设施包括卫生间、饮水处等。城市景观中的卫生间中的水龙头等洁具,应采用便于操纵的感应式开关,便器旁要设有扶手,供老年人顺利完成站立下蹲,再到起立的动作,便器旁还应有挂钩等供老年人放自己的物品。同时,每一个便器旁最好都设置紧急呼叫装置,以防意外。在城市景观的设计与施工中,还应该考虑老年锻炼的需求,在场地上规划出一定面积的平整区域,根据老年人的运动特点,在景观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运动器械。有条件和场地了还可以专门规划出用于运动的健身区域、球类区域等。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中均不缺少售卖饮品的摊点,但这并不适宜每天来景点散步、锻炼的老年人。城市景观设计中专为老年人考虑的饮水处还较少,可以在运动场地区域设置能供给冷热饮用水的自动投币饮水机。同时,城市景观区域还应在有可供急救车直接驶入核心区域或运动区域的通道。

3材料的选择

景区中的路面材料首先要防滑,尽可能做到平坦无高差,无凹凸。如景观装饰需要地面材料使用鹅卵石路面时,不宜面积过大或路线过长,有条件可以直接选用木质地板等脚感较好的材料。在有运动器械或运动区域所在景观道路地面最好有塑胶路面,一些运动器械下方则应该设置为沙地。交通导向系统、指示牌等的材质选择,尽量不要有较强的反光,也不易选择透明的材质。整个景观的入口或标志性景观等处的标志物的材质,要选择识别性强的肌理或色彩,增强材质的识别性,利于老年人对景观的熟悉与记忆。而休闲座椅的面材尽量避免金属材质,金属材质的特性让其早晚低温时座椅冰冷,而夏日阳光下座椅又会发烫,这都会给老年人的休息带来不便。

4景观的绿化

植物能释放大量负氧离子,能净化空气,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绿化也是老年人选择城市景观进行休闲活动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使用植物造景,除必要的道路、建筑以及运动娱乐场地等,其他均应为绿化覆盖。多种植乔木,适当配以花色艳丽的灌木及色叶树木,忌用有毒、带刺,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绿地上的辅路铺设也应考虑使用轮椅的老年人的通行。绿化要注意营造生机勃勃的自然效果,使老年人在城市景观中所至之处鸟语花香。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景观设计不能单考虑景观效果,要更多地考虑老年人的需求。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为其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作者:宋端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美

一、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的形成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的推行,实际上是人类对于推动工业发展所做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弥补。在工业文明发展初期,为了尽快推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最终破坏了原本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工业化进程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致使原本城市中花木葱茏、碧水蓝天的和谐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用冰冷的钢筋混泥土所堆砌的城市建筑,随之而来的还有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让我不禁想起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如今,城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越发严重,使得原本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理想中的背道而驰。痛定思痛,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发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强调装饰美的同时,更应该将设计焦点放在如何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统共生。

正如“美国现代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所说:“景观技术作为一种‘美术’,其重要的功能是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美观;同时,还必须给城市以舒适、便利和健康;在终日忙碌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中,缺乏自然提供的美丽景观和心情舒畅的声音;弥补这一欠缺的就是景观设计的使命[2]。”伴随着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提倡和发展,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人们更注重环保和生态的发展,如此一来,如何建造一个更适合人居、更环保的生态城市就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中西方就如这个问题,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究。20世纪英国著名的城市学家霍华德是“花园城市”之父,他所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可以说是西方城市建设的奠基石。在中国,著名的钱学森老先生首先提出了构建“山水城市”的提议。在他给吴良镛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除此之外,他还在给李宏林的信中写道:“我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我国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所以我不用‘山水园林城市’,而用‘山水城市’[3]。”

二、生态美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产物,并结合了传统园林设计和现代设计手法。人类非常迫切的希望将生态美的观念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而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就需要将文化与自然相融合,并将美的形式和生态功能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让人类能够重新与自然亲近、体会自然的美好,并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对自然展开生态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外在表现,它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是极其重要的。城市景观中融入生态美的设计是这个时展的动向和潮流,是城市化发展所提出的新概念。城市景观设计应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城市文化创造与传承的统一。城市景观设计应当和旧城的保护和更新互相协调、统一,这样才能既满足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又增添了人类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文化感、认同感,从而达到人类生活与城市景观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完美状态。

三、城市景观中文化传承性的生态美学特点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城市正在逐渐失去个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精神文化的地位已经远高于城市的地理位置。芒福德曾说:“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4]。”简单来说,城市的文化是否能够得以传承影响着这座城的“个性”乃至“精神”。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创作一直重视人及其个性的重要性。从微观上,生态美学看重人的自身价值以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宏观上,它强调要全面地,即从人、生态、自然生命的意义上去看待“美”。既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生态美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将人和生态自然结合的更好,不仅仅是人改造自然,更是自然融入人类正常生活的集中体现。日本在民族精神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喜欢在设计中加入自己的大和文明,比如将枯山水艺术在日本的景观设计中应用起来。对于我们国家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城市景观的迅猛发展,但是,千城一面即城市个性化消失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们就要用到生态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观念来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由城市规划师、生态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共同对城市及其周围区域的构成有机统一整合,再根据人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进行的自然生态和空间等方面的设计。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生态城市景观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景观生态的设计者最首要的事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所设计的生态景观应该是最纯真、最原始的,大自然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任何的人类活动都可能影响乃至破坏生态的稳定和平衡,甚至导致生物种群和群落的消亡。当地区经济在发展的初期,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虽然无法避免,但同时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根据城市生态规划,战略性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好一批典型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自然生态系统所呈现的自然美,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心里和生理健康水平也是颇有脾益的。同时,保护好本来的生态环境也是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维护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历史的不断沉淀,它们被保留的越来越少。其次,景观生态设计的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高度的适应性。城市的景观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化的美好愿景,这就需要去模仿自然生态景观,,并把它加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这种设计手法称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许多欧美国家开始流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尽量模仿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手法,人为的为生物种群创造出适宜其生存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这个生态设计是规划设计师根据他的主观审美观念创作模仿的艺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化建设应当学习生态保护之理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上设计师的设计,使之成为连接艺术美感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

四、结语

高度的城市化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但是都市人的精神生活层面、审美观念与自然生态的发展却停滞不前。以及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唤起了回归自然的讨论,城市规划者与设计师应该为了营造美好的宜居环境付出应有的努力,去担负起将生态化审美观带给都市人的责任。在兼顾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生态平衡的同时,运用回归“自然生态美”的方法来抚慰当代都市人疲惫的心灵。只有真正做到这样,在未来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才能真正地倡导并融入生态美,才能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的城市形态,也才能让城市设计真正成为美的化身。

作者:史羚妍 单位:上海大学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传统环境审美观和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一、我国传统环境形成的因素

1.风水学因素

原始社会时期,大自然作为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为人们提供生存的食物,由于人们生产工具、生产力等水平低下,对自然界充满敬畏和恐惧心理。在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探索下,模仿自然中的景观元素,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打造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居住环境。如村落的选址常常背山面水、藏风聚气,坐北朝南可地域冬季寒冷的西北风,由于人们心中水具有灵性,被神化后作为人们生活的源泉,而靠水而居,视野开阔,在整体上使村落形成自然山水的环境格局。这样的风水环境是现今景观设计的一种艺术追求,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灵慰藉,自然式的环境打造模式常被运用于现代城市居住景观环境中,为人们打造宜居生态的居住环境。

2.“天人合一”的思想因素

古代由于人们知识匮乏,常常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对生存环境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或事物加以神化,人们在对居住环境进行打造的时候受自然神灵崇拜的影响。认为人在打造家园环境的同时应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平共处,实现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体现人最初的本性,在大的生态环境里,以自然为基础,打造与自然相和谐的居住环境,山、水、树、石等自然景观元素都应以自然形态进行设置,形成有规律、生态的景观环境。

3.君子“比德”的思想因素

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经济、政治等许多因素,部分文人不得志,文人常借助园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愿望、品德等,从而出现一种叫“比德”的自然审美观。其中“比”即象征或比喻,“德”即人的思想品德,比德即借助山水林木等自然山水景观之美,赋予人的道德情操,将自然环境元素人格化后从中感受和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如以山、竹、松、水、梅、菊等元素,利用其自然的规律特性赋予人高尚的品格,进而对环境进行打造。这种君子比德德思想促进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作为审美理念的文化影响因素之一,至今仍影响着许多文人大师居住环境的设计。

4.“神仙”的思想因素

在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受炼药师、风水师以及道家学说的影响,追求神仙长生不老的生活方式,许多神仙思想在上流社会广为流传并引入园林设计中,常在较大的山水园林景观中虚构出神仙的生活环境,并在山水空间格局中建造方丈、蓬莱、瀛洲三座神山,强烈表明了山与水的美学关系和对神仙居住环境的向往。神仙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山水结构对后来的园林景观审美的打造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也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二、我国传统环境审美观

1.传统环境审美观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通过对中国园林历史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造园受到的影响因素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环境审美观,中国传统环境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可概括为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创造适合人类发展的空间环境。其中,每一个阶段环境的审美意识反应出这一时期园林的发展,以下三个过程分别说明了不同时期环境设计中审美观的形成特点。首先,环境审美观起源于两汉及以前的时期,人们依靠最原始农业生存发展,对自然环境充满崇拜和依赖,认为不能征服自然,应顺应自然而发展,从而形成对环境向往自然美的观点。其次,环境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体现在魏晋、唐朝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环境审美意识越来越高。但由于战争统治使得生活环境不安定,人们对自由、安逸、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充满向往,所以,这期间的环境审美观以体现对田园自由生活和自然山水的喜爱为主,从思想上追求哲学美。最后,环境审美观从宋朝至明清时期有了较大的飞跃式发展,人们从物质追求过渡到精神追求,不但追求环境外在美,而且强调用环境美来表现内心美。从环境的每一个细节利用诗词、寓意或美学形态等进行设计,追求环境的意境美,使环境在增加景观趣味的同时,丰富环境空间的文化内涵,从心灵上想象并感受环境所营造的意境空间。

2.传统环境审美观

通过对传统环境审美观的形成过程的了解,根据我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把我国传统的环境审美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审美观以天然山水的自然美为主,传统环境打造遵循自然法则,在模仿自然真山真水的基础上追求“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普遍将山水的自然美作为审美标准,从而融入大自然,陶冶个人情操。如苏州拙政园的环境打造,以理性的思维将个人感情寄托于园林,从精神上获得解放并感受环境带来的怡然生活。第二层次审美观以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美为主,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理论等都客观的阐述了环境、人之间的生存关系,人作为宇宙万物的主要主宰者,天、地、人合一是传统环境美学思想特点之一,尊重自然,形成人与环境相生相克的和谐发展模式,构成虚实、均衡的艺术审美空间。第三层次审美观以追求环境的意境美为主,意境作为美学的概念之一,从诗词歌赋到水墨山水画的鉴赏,“意境”作为主要评价内容,逐渐形成的美学法则被运用于山水景观设计中。具有“意境”的环境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情感交流的载体,从而形成了“寄情于景”“景中情”的环境艺术评价标准,使环境在情与景融合的同时充满人文情感气息,让人在环境空间中感受美的体验。

三、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

1.传承传统环境审美的设计手法

虽然传统环境从自然美、人与环境和谐美、意境美等追求层次不同,景观中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根据设计中美的相通性,可以总结出环境设计手法的相同点并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现今城市景观类型丰富,如滨水、道路、居住区、广场、校园等,其景观审美设计原理与传统环境设计相类似,景观追求大同小异,在景观设计时常以山水画中虚实、对称、均衡等审美原则,结合传统环境中借景、框景等空间营造手法,强调景与人的和谐统一进行整体打造,传承我国环境审美观,运用现代材质进行形态设计,凸显社会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艺术性生活环境。

2.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性设计

由于现代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生态问题已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城市居民越来越向往回归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当今城市环境设计时,应遵循传统环境的设计原则,以自然为基础,顺应自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可持续的角度设计回归自然的城市景观环境,在对城市景观设计时应做到:(1)尊敬自然,保护当地物种。因为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环境的基本内容,也是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景观设计时,减少外来物种的引用,利用当地乡土物种进行景观打造。(2)从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景观设计,如利用地形设计自然管道排水,减少工程造价,打造景观效果较佳的天际线景观。(3)遵循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传承传统环境,遵循自然审美观进行景观的打造,如根据植物四季不同的变化特征打造四季不同景观,模仿自然,从花开到花落观看景观不同时间的景观效果。

3.追求以人为本参与性设计

我国传统环境审美观的设计以服务于人为主,在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后,提高环境的审美品位。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如此,以人为本,注重人参与性,合理的设置景观节点空间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如树荫下设置乘凉座椅,小区里设置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和休憩设施等。

四、结语

在数字化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下,城市景观环境打造因素越来越多,景观设计师应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继承我国传统景观文化的同时进行生态化设计,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景观环境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虽然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地提高,但是通过对我国传统环境审美影响因素、形成过程研究,发现传统环境审美观主要内涵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直接作用,所以,当下城市景观设计应在传统环境审美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打造与现代社会特征相符的环境景观。

作者:郁珊珊 单位:厦门大学建筑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与景观小品研究

一、景观小品的特点和现状分析

景观小品是集艺术和实用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艺术品。室外小品体积小、分布广、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对整个空间能起到很强的装饰性作用,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实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景观小品在具体的设计中,更加注重公共的交流互动,注意社会精神的体现,通过雕塑、壁画、装置以及公共设施等艺术形式来表现大众的需求和生活状态。目前我国的景观设计中常常会忽视小品的精神功能,制作粗糙、材料恶劣、缺乏美感,这样不仅降低了整个空间主题的和谐融洽,也导致了空间的单调乏味。其实,好的景观效果是通过大量的细部艺术加以体现的,好比绘画,如果有一处没处理好,就会影响到整体的效果。因此,景观中的细部处理也一样,更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二、景观小品的功能

(一)实用功能。景观小品,尤其是景观设施,主要目的就是给游人提供在景观活动中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服务,如休息、照明、观赏、导向、交通、健身等,这是小品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合适的地点放置合适的座椅,可以创造出功能性强而又迷人的场景。经过精心设计与细部推敲的坐憩设施,能够给人们提供心理上的引导与调节作用,例如大学校园中坐憩设施的设计。首先明确要营造的氛围——良好的人文气息;大学校园中设置坐椅的地方,很自然会成为人流汇集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要选择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的场地,让学生乐于在此处学习交流,同时也能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识别区域特色。优秀的景观设施与小品具有特定区域的特征,是该地区历史文化、民风民情以及发展轨迹的反映,通过这些景观中的设施与小品可以提高区域的识别性,关于这一点,体现最深的应该是雕塑和建筑类小品。例如我国南北方不同的建筑小品在表现形式、色彩、材料等方面就有很强的地域特色;西安曲江遗址公园的某处道路设施设计很好地将自然条件和文化历史结合在了一起,具体表现便是曲江岸边的卵石。人们在江边玩耍或经过时,可以感到江水潺潺地从卵石缝隙间流入江中且不会弄湿鞋子,这一创意让人联想到古时候的曲江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在岸边吟诗观景。再比如具有时展意义的小品——深圳莲花山邓小平主席的雕像,让人牢牢记住了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的成功。现在许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其中最常见的应该是旅游业的开发。好的旅游景观设计可以展现整个区域的最大特点,设计者一定要负起责任来,将景区的特色展现地最好,尤其是景观小品的设计,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提高整个环境素质。通过小品设施的设计来表现景观主题,可以引起人们对环境和生态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产生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同时可改良景观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小品的艺术质量,从而提升整个环境的品质。广东岐江公园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设计实例,岐江公园的原址是以前遗留下来的一个废旧工厂,里面有废弃的铁路、厂房、船等设施。当代设计师俞孔坚先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现代原生态理念,将它设计成了一个以现代化材料、色彩、形态为主要表现元素,和原有的废旧场地相结合的主题公园。公园内保留了原来的铁路和厂房等设施,厂房内部则被设计成了一个当代艺术家作品展厅;废旧船只则和岐江结合在了一起,利用芦苇、水稻、水杉等植物的搭配,形成具有一定景观特色的小品。园内座椅、饮水机、垃圾桶等小品的设计则结合了整个主题,采用钢材、纯色、简约的形状来进行烘托。整个环境呈现出一种现代化、简约但又不失生态的特点。

(四)美化环境。景观设施与小品的艺术特性和审美效果,能加强景观环境的艺术氛围,创造美的环境。如广州的青青世界中的许多小品设计都是利用植物和废弃物的结合来进行设计的,顺应了当前提倡环保和绿色。

三、结论

优秀景观设计中的小品设计可以成为让空间环境生动起来的关键,好的室外环境小品不仅能带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且具有意味深长的意义。好的环境小品注重地方传统,强调历史文脉中饱含的记忆、想象、体验和价值等因素,常常能够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使观者产生美好的联想,成为室外环境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由此可见,景观小品设计不应只是满足实用功能还要提高整体环境的艺术品质,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作者:陈风焕 单位:西安培华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造型艺术研究

一、西安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造型艺术风格

西安的景观设计除了需要考虑造型和景物要素之外,还需要考虑地区文化、城市特色、居民的心理需求等,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才能创造出具有艺术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

1.城市文化的影响

西安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周、秦、汉、唐时期一直矗立于古代文明城市的顶峰,并且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西安的景观造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汉朝的石刻,唐朝的建筑、歌舞、音乐、书画、诗歌等都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找到历史痕迹,如大雁塔北广场中的雕塑“大唐盛世宝典”唐诗展现、曲江“贞观广场”的雕塑造型、大唐不夜城中的景观小品的图案运用都是以唐文化为背景进行创作的。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要进行景观创作,必须在尊重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发展、保护古城遗迹,延续城市文化,以及传统和现代和谐共生的思想,这才是西安最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西安还有很多特色民俗,所谓的民俗指的是从古代流传到现在的习惯,能体现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情况,其作为一个窗口,历经历史的变迁与传承,有助于外界展开对西安的了解。西安风俗民情比较浓厚、丰富,渐渐产生了“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特点,重点通过戏曲、工艺、饮食所构成,其中、工艺品、戏曲、雕塑、会话、剪纸、绘画等能在景观设计中表现出来。如大雁塔北广场陈列的雕塑中有吹糖人、老碗吃面、唱戏吼起来、辣子是道菜等题材的再现,生动地反映出关中民俗,为城市景观增色不少。

2.城市色彩的影响

色彩也能代表一个城市景观的特色,景观的颜色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色调。西安的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色调和色彩,在景观造型的时候也需要以传统为基础,随后引进别的色调来对西安的城市色调进行丰富。城市的主色调是通过城市硬质方面和软质方面组成的,表现在外部环境、古代建筑以及现代建筑、城市景物、城市街道等很多方面,这些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西安现阶段的城市色调是通过历史原因、民族原因、材料原因、天气原因、心理原因等很多要素发展产生的。西安城市的基本色彩为灰色,古代的建筑物等历史建筑的主要颜色都是灰色,表现出了西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另一个主要色彩是土黄色,最著名的大小雁塔、窑洞等都是土黄色的;还有一个主要色调是绿色,这和大力发展绿色西安的主题相吻合。景观造型中色彩的使用也能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景观草坪中跳跃的红色雕塑就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高新区景观小品中的红色、黄色、蓝色高纯度的色彩运用展出高新区景观定位的时尚。

二、西安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造型方法

在景观造型方法上也是有很多方法可以借鉴的,如运用视觉传达基本形式美法则的规律,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方法,将这些规律运用到景观设计中去,创作出具有视觉美感的景观造型艺术。

1.运用对比与协调的方法

城市景观设计中到处都存在着比较,有了比较才会形成视觉美感和多样的层次。对比是对于调和来讲的,而不同则包括多种对比要素,也表现了事物的很多特征。比如形状的大小,色彩的明亮度、纯净度、色相,所处的位置,质地的轻重、强弱、粗细、刚柔等。这些都能形成对比形态,进而组成拥有多样美感的形式。对比是张力的体现,可以利用视觉感受让观看者产生感触,其是特定情感的象征。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假如没有对比,在形式上就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景观造型单一、单板、无层次。但是对比的使用就会让画面在一致性中体现出不同,将物质衬托得更加突出鲜明。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假如对比太强力,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最后导致失去视觉美感。因此,在设计城市景观的时候,不单单要有对比、变幻,还需要有一致性,需要在对比中找协调。

2.运用变化与统一的方法

形式美学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变化统一,统一代表着调和,变化代表着多样,不但要使用不一样的要素进行区分,还要使用相同的元素进行沟通,进而产生完整的新形状。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应该拥有统一性,景观设计也是这样的,其中包含的元素和内容更多,这就更需要在景观造型中找变化,丰富的变化才能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在城市景观中,繁复的功能需求、多种的组成要素,能形成多样化的状态,即便是单一的组成要素会产生很多的改变,这就让设计师清楚所有要素之间的联系,创建一个统一的景观环境。景观环境中主要的一点就是统一性,包含了很多内容,需要使用统一的方式,能利用颜色、形状、机理、特色上的相同或者相似实现视觉上的整齐。例如,一系列的景观造型中虽然有很多的形状,但是它们都是几何形状,这些形状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协调的,有助于形成整齐感。此种协调的统一方式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使用得非常广泛,虽然色调、质地、高低不一样,但是统一的形态获得了整齐的视觉效果,还能使用同样的主题或者一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实现视觉上的统一。

3.运用节奏和韵律的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节奏指的是相同的视觉要素不断地重复继而形成的运动感觉;韵律的美感主要是通过严格的标准式的重复获得的。韵律的定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既有显著的、有规律性的韵律,也有自由的、自然的韵律。节奏能让城市景观造型中的所有要素之间拥有非常简单而明晰的关系,让形式变得有规律性,让景观形成平衡性、匀速的运动美感。在西安的景观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关注景物的节奏,使景观变得生动丰富。

三、西安地区城市景观设计的造型原则

1.“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指,在满足了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更关注人和自然的统一,这是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这里说的以人为本指的是要在设计中考虑人的感情、心理及生理需求。例如,景观设计和公共器材的分布及尺度要符合视觉美学的位置、角度,还有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位的摆放要充分考量人对私密空间的要求等。人在景观中的参与性与互动性都是设计者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整个的造型也要围绕这个内容展开。

2.整体性的设计原则

人在察觉美的过程中对形象的认知是通过它的总体效应得到的,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从总体到局部再到总体的过程。城市的景观是通过详细的设计要素组成的,如线条、形状、质地、色彩这些要素是互相影响、相互协调的,并给人一种统一的视觉美感。这就需要设计者关注整体及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要重点关注的是整体的美,而个体的美只是整体美的辅助。西安的城市景观设计要重点关注整体设计风格,在风格统一之下找变化,比如整体的主题定位、整体的色彩基调、整体的材质运用、整体的尺度把握,体现统一性和整体性,才能设计出完整的、统一的景观造型艺术。

3.体现文化景观的原则

历史文化是西安景观的灵魂,也是西安的名片,只有形式和功能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作品的内涵和灵魂,这样才能使景观设计作品更让人流连忘返,更触动人们的心灵。在设计景观的时候,设计者把文化背景、地方的特色、风俗习惯挖掘出来,融合到相关的设计之中,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是否成功的重点,是创造出具有独特风韵的西安景观造型的依托。

4.增强趣味性的设计原则

光前,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繁重的工作让人们感到疲惫,他们渴望在工作后拥有一个轻松、美丽的环境,能让自己身心放松:在美丽的广场上散步,在绿树掩映下的躺椅上看书;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和朋友交谈。因此,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之外,还需要有视觉美感,让人们感到身心愉悦,让居民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城市景观环境中去。文化语境下的西安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造型艺术,应把城市特征、风俗文化、历史文化、形式美法则等应用到设计中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西安特色的景观设计,才能使西安的景观既有造型的美观,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者:牟夏 黄缨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植物造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植物造景的配置原则

(一)功能要求

由于人们对不同的园林绿地具有不同功能的要求,因此植物造景的配置要对其功能要求进行全面的考虑,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其功能的要求,还具有强化和衬托的作用。比如:小游园和儿童乐园性质的园林绿地,要选择无毒刺、姿态优美以及花繁叶茂的花木;对于行道树来说,要选择抗性强、树冠高大以及叶密荫浓的树种,这样就可以实现美化、吸尘、遮阳等效果。

(二)景观需求

对于园林绿地来说,不仅可以形成不同的景观,还具有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而带来人们美的享受。所以,植物造景的配置应该进行合理的搭配,应与艺术美的规律相符合,以此将园林植物美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植物的选择:(1)因地制宜结合景点建筑物的特征和园林功能的要求来进行植物种类的配置,这样才可以将风格体现出来。比如:廊、亭、榭、轩应选择姿态优美、绚丽多彩的花木,这样才可以体现景色的美;风景点、公园应选择多样、色彩丰富的树种,这样才可以体现四季美观、繁花似锦以及活泼明快的特点;由于寺院、碑刻和古迹具有庄严、肃穆的特点,因此应选择体型大小、色彩浓淡的树种,并与建筑物的性质相符合。(2)因时制宜植物作为园林构成的重要内容,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从在生长的过程中,其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由于植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园林景观随着也会产生变化,所以植物的配置不仅要保持景观的稳定性,还要设计出四季有景可观赏的景观。为了实现此目的,就需要对树种的选择进行全面的考虑,并按照设计的意图将统一的季相构图做好。

2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园林植物可以表现时序景观随着四季的变化,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季相特点,植物的生命规律为四季演变时序景观的创造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按照植物四季的变化,将不同花期的植物进行合理的搭配,这样就可以实现在同一景点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景观的效果,以此给人们带来不同美的享受,让人们能够体会到季节的变化。(2)园林植物可以创造观赏景点由于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各异、变化万千的形态,不仅可以展示植物的个体美,还可以根据设计的图纸进行植物的配置,以此体现植物的群体美。另外,可以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将园林植物进行合理巧妙的搭配,从而创造出乔、灌及草相结合的群落景观。(3)园林植物具有防护作用对于园林植物来说,不仅具有防风滞尘、涵养水源的优点,还具有保持水土、降低噪音以及减少污染的优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人免受放射性的危害,从而具有保护人体的作用。比如:悬铃木、刺槐具有滞尘的作用;云杉、水杉、圆柏及柳树等具有枝叶稠密、叶面粗糙的特征,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的径流量,还具有缓和流速的作用,以此达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效果;乔灌木具有降低噪音的作用。

3加强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措施

(1)加以注意四季植物的形态变化通过对植物四季不同的形态进行全面的了解,可以有效地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植物的配置,这是园林景观调整的重要措施。在进行植物造景的过程中,将一个季节景观重点突出,并将季节植物进行交叉种植,以此体现植物季节的特点。由于园林景观四季的交替变化与自然景观的特点具有相似性,这样人们就可以体现大自然四季交替的变化,从而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2)明确主次、疏密有度在进行景观绿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植物造景技术必须要明确主次、疏密有度,方法自然,将人工痕迹尽可能的减少。首先要进行整体的布局,再进行细小部分的设计,使近景和远景进行有效的结合。从整体进行分析,从较大的部分着手,再对局部的细节部分进行设计,大的地方增加景观,小的地方增加趣味的景观。另外,对于植物的设计来说,必须对园林景区内部树木的协调性进行充分的考虑,将树木进行合理的栽种,与附近其他的树木和背景相衬映,以此达到艺术规律的整体性。(3)设计贴近大自然的植物景观对于植物造景的设计来说,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减少人工的设施,从而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据植物自身的颜色和形状等特点,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可以将生态公园划分为不同的空间,而每个空间都具有自己的功能。比如:将开放和半开放、封闭和半封闭等空间进行合理地转换,这样就可以使游客具有神奇的感受。(4)生态景观的所有因素进行有机地结合对于植物景观设计来说,并不单是拥有植物,还应该将植物与建筑、道路铺装、山体和水体进行有机地结合,这样才可以实现相得益彰的目的。将公园内的建筑与植物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以来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与植物具有统一性,从而使环境变得更加的和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植物造景在我国现代化城市景观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可以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植物造景已经成为了现代城市文明、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所以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将人作为设计的主题内容,将生态景观所有的因素进行有机地结合,以此来创造出一个文明、生态和生活完美的园林化城市。

作者:路瑞杰 单位:国有中牟县林场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留白艺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启迪

一、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时,并没有设计师一类的职业。我们现在所说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其实都是由古时的画家所创作。为此,中国山水画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象图。“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中国画早已密不可分,血脉相连。中国山水画从“师法自然”中描摹出的多为开放空间,国画中的“留白”已成定法。中国古典园林也多在追求无尽往复的山水园林空间,尤其到了封建末期,明清两代,园主更是在有限的庭院空间中构建出“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延续空间。如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意匠之妙,就妙在路线的循环,周流不息,“处处邻虚,方方侧景”,小小园林,虽地仅数亩,总使人有游之未尽的遗憾。

二、“留白”对我国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意义

1.在文化传承方面“留白”作为一种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最早受我国道家思想所影响。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空”,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有进一步的象征意义。在考虑文化传承方面,要客观地去分析当今环境设计,不能一味盲目地仿古,这是不科学、不理性的。时代的不同,人们的观念、需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要考虑继承传统“留白”手法的同时,与当代设计潮流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对话。如周边建筑形象互相协调,“留白”空间以简洁大方为主,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并努力创新拓展,促进我国城市整体环境面貌得到改善。2.在设计技巧方面(1)“留白”设计体现的虚实性“留白”在艺术中的运用就是通过对比烘托出虚实关系。如密斯•凡德罗设计巴塞罗那德国馆中,其空间特征与东方的设计手法极其相似,营造出具有“留白”的过度空间,我们称之为“流动空间”。这种表现方式不仅用于室内,同样用于室外。在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后院,以不起支撑作用的矮墙隔开庭院,越过矮墙可观看天空和自然,而遮蔽了中景,这与东方式的庭院“留白”手法几乎相同。整个空间将灵动水面的“虚”空间与德国馆表面石材展现的“实”空间进行强烈对比,加之现代主义功能、简洁的思想设计,凸显一种洁净、静谧的感觉。(2)“留白”设计体现“场所精神”日本文化受中国古典文化影响最为深远,不断借鉴、吸收、创新,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息,此后在诸多领域甚至超越了中国。同样受道家影响的“枯山水”在空地上铺沙以象征大海,放几块石头象征岛屿,余下都是空白。大海因为风掀起浪涛,但在枯山水中由沙象征的大海是纹丝不动的,是静止的,象征着永恒的空间。龙安寺石庭院中有15块岩石,这些岩石的布局不管从哪一方向看,都只能看到14块,总有一块被其他石块遮挡住。据说,这是为了告诉人们“知足之足,常足矣”的道家思想。从中可以体现出“留白”在龙安寺中营造一种宗教意义的空间。3.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东方人把“空间”看作是超过单纯的“空地”,存在着某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恰恰是我们景观设计所寻求的意境。大部分城市在建设中急功近利,看中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目标,忽视绿地、广场、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导致城市空间拥挤不堪。城市功能分区模糊,核心功能不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与城市发展规划脱节。在强调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种“填鸭式”城市发展模式还能走多远?按照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的各组团之间,本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作为“永久性的非建设用地”以达到缓冲功能,这些“留白”的广场、绿地帮助城市改善并解决未来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对促进城市可持续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对中国画“留白”手法的分析以及指出中国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出中国画与景观设计中对“留白”的运用本质上是相同的,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应继承传统园林的虚实空间审美意识,功能达到设计以人为本的目的。怎样将景观设计功能性、技术性、艺术性与快节奏的城市发展相互协调,还需要我们设计工作者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

作者:关剑锋 刘圆圆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低碳语境下城市景观设计创新思索

1.低碳语境简述

低碳,指较低或者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即是一定意义上通过减少碳排放为途径的环保。近些年来,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口规模、社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各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天气现象频繁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低碳、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景观等一系列新概念也相应的兴起,为解决全球危机问题带来了一线希望。由此,“低碳”作为极富社会价值的观念,成为了全球主流的意识形态,也为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契机。

2.低碳理念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2.1以自然为本的设计

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高效的自我修复系统,尊重自然,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开启自然的自我恢复功能成为解决碳排放问题的最佳策略之一。而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许多设计方案打着“低碳”的标签,事实上并不低碳。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一股城市绿化“草坪热”在全国许多城市兴起,为了跟随潮流,许多城市砍掉原有枝繁茂密的大树,用大面积的草坪取而代之。在西北一些严重干旱的城市,设计师为了达到奢华的视觉景观效果,不惜建大面积的水景设施。这些形式作品在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碳的排放和自然修复功能的退化。

2.2人性化的设计

当代城市景观其本质就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是使用的艺术,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从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其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以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我国的山水画论中言“心无水则不活”,可见在整个自然景观要素中,水景设计的重要。在低碳语境下,水景设计除了考虑效果上的营造,还应该因地制宜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如在地址的选择上,就应该依据地势特色、水源环境来设计水景,创造出符合市民需求的优雅的景观环境。

2.3生态型的设计

西蒙兹说“人类需要从城市中获得灵感、激励、身心放松、优美及愉快的源泉。”城市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建立的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这就要求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必须以生态为核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掘现有的绿地资源生态效应,利用生态维护和再生的设计方法,使城市景观设计为人类提供无尽的生态型服务,使城市真正走向低碳化。

3.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的营造要则

3.1自然优先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创建的首要原则就是以自然优先。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人文条件等,使设计适合原有基地环境,达到城市景观建设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达到最低程度。例如,在园林水闸的选择时,就应顺应自然水流自上而下,由高到低的自然原理,将闸口正对水流地处,这样既能使水流顺畅的通过水闸,又能防止水流不均匀的对水闸基地的冲刷。结合土地本身的自有净化修复功能,大量使用乡土植物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以降低景观后期的维护成本,延长景观的使用寿命。尽量保持原有河流的自然形态,水景植物的配置上模仿自然生物群落,保持植物多样性原则等。

3.2适度设计

城市绿化系统是实现低碳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加大城市绿化,提高植物覆盖率。通过提高园林绿化质量,科学的布局绿地的分布结构来提高城市景观的公共绿地效果。例如,在现代化城市中,多采用标准化的市政雨水管道来处理雨水。一方面雨水失去了与地表接触的机会,割断了自然界雨水的循环,另一方面在暴雨天气管线排水不顺时容易导致路面局部积水现象。基于国际一些经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在城市街道的局部地段建设一个雨水园恢复雨水与地表的接触,既简单快捷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绿化率又节约了后期维护成本。

结语

在低碳时代背景下,基于低碳语境构建当代低碳城市景观已是大势所趋,也是实现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众多毫无意义夸张的景观形式或是各种异国情调的社区景观和追求奢华视觉效果的市政景观,构建当代低碳型城市景观设计其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它对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坚持适度设计和人性化设计原则,将低碳思想贯穿于整个景观设计选材,设计施工,后期维护各个环节,才能创造出真正低碳的、可持续的、生态的、节能的、整体的当代低碳型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竹子对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贡献分析

1竹资源

1.1竹资源概况

在植物种类中,竹类属禾本科竹亚科,有70余属,千余种之多。世界重要产竹区———亚太区的中国,是世界竹类植物的起源地和现代分布中心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竹子栽培与利用历史,无论是竹子的种类、面积、蓄积量及竹材、竹笋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被誉为“竹子王国”。

1.2竹子的价值

a)美学价值:竹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竹之美体现于姿、色、声、韵诸方面。竹子杆型挺拔秀丽,枝叶潇洒多姿。其色彩美体现在笋色、杆色和叶色上,笋色多为黄、红,杆色最富于变化,有嫩绿、金黄、暗紫和斑纹等;叶色从墨绿、翠绿到黄绿等;在整体上会表现为竹林的色相变化。同时,竹子在风中、雨下、昆虫飞鸟活动时的天赖之声,加之竹在不同季节创造的不同景观,使人们在美的享受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b)生态价值:竹类植物具有成林快,生物量大,造价低等独特的优势,在现代园林中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一是竹类植物的生长速度是任何植物无法比拟的;二是竹类植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三是竹林负离子含量远远超过或高于其他绿地类型,大大提高了竹林的游憩价值。

c)文化价值:中国被称作是“竹子文明的国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梅、兰、菊、竹”被称为四君子,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竹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和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音乐、园林等艺术领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经济价值:由于竹类植物生长快、产量高、适用性广、繁殖能力强,作为观赏苗木进行开发具有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将竹类植物大面积地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既可以降低绿化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园林绿化用地提高生态效益,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2竹子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领域

随着世界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追求自然、保护自然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带动了整个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思想的转变。园林植物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满足城市园林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的需要,而且要有为人们提供遮荫、除尘、降噪、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而竹类植物的场地适应性、强大的生态效益、独特的空间结构和艺术景观效果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等特点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具备可持续性、循环性、文化性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创造自然生态的人居环境。而竹景观作为一种具有高美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植物,必将在未来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2.2现代城市绿地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城市绿地支撑着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竹类植物由于其特殊的生态、人文和景观价值,是理想的城市绿化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在城市生态环境中虽然涉及的竹类植物种类不多,但其开创性的工作及成果,无疑将对竹类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随着人类对城市竹类生态环境效应研究逐步深入,竹类植物生态功能的城市利用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科学。

2.3现代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竹子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色彩也具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同时,竹子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可以设计成不同的造型,如竹类雕塑、竹类座椅等城市公共设施小品,或做成障栏状,在广场中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甚至可以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充当点睛之笔或作为城市标志性雕塑,提升城市形象,宣传中国文化。

2.4现代城市商业区景观设计中的竹子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大多已经厌倦了硬质景观,向往回归大自然。而竹建筑及小品因竹材天然的色彩、形态和质感,易与环境要素统一协调。同时,竹小品蕴含着清新、朴素、雅致的意境,使人联想到中国的竹文化,在人流量大的城市商业区可以对中国竹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选择竹秆高、枝叶茂密的竹类物种,在城市商业街区还能起到很好的遮阳效果。

3竹子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a)首先,竹子在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竹子大部分仅作为景观设计中的配景,只限于在路旁、墙边、岩际、窗前,构成竹径通幽、粉墙竹影、竹石小品、移竹当窗等传统的竹子景观。相比前几年,竹子在城市中的应用大有提高,主要集中于公园、绿地、小区等绿化区域,在城市街道美化中也略有提升。现代竹子作为一种新的景观设计材料,渐渐在各个城市初露头角,并且以“竹子”为题的设计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各种生长葱郁的观赏竹高矮搭配、错落有致,与周边的竹篱、地被植物组合成景,形成一道独特的竹林景观。图1是四川温江中国花卉博览园内的观赏竹应用效果。

b)其次,竹子在城市景观设计应用中形式相对单一,缺乏竹景观的营造。在国内,很少有专门的竹景观设计。竹子作为一种平凡而脱俗,带有东方民族精神的景观材料,必定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占有一定分量,有强大的竞争力。例如:广州竹韵山庄别墅区的竹韵景观园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竹韵山庄以竹韵主题“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为始终,营造出了一番别具风格的城中异景。在竹韵山庄中心广场的进口,布置了一个高4m、长6m的石景,上面刻有一个大的“韵”字,“竹”字以身旁的金丝慈竹喻示出来。石景前面分别用观音竹球、佛肚竹球、1m高方竹进行点缀,宣染竹子的气氛,营造石景的生态景观;石景背后用玉韵竹、黄金间碧玉竹及佛肚竹的竹叶来衬托“竹韵”的内涵,让茂盛的竹叶来表示竹子的韵味;周边是在小佛肚竹环抱下的紫美人竹,竹以黑为美,紫色柔和发光,竹枝修长,竹叶飘洒,雍容高贵的紫美人竹在小佛肚竹的衬托下,显示高昂的气势,有温馨的观感,让背后高大参天的大树黯然失色,把“竹韵”表达得淋漓尽致。

c)城市景观设计中对竹文化的开发挖掘深度不够。竹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应该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得以传承。例如楼盘中的经典景观设计———广州番禺南村镇“清华坊”楼盘中的竹文化景观,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意韵。水木清华、坊间流芳的清华坊竹子景观的设计初衷就是以竹为师,以竹为友,营造一个清幽、质朴的居家生活环境,以点带面,用竹子特有的文化气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整个“清华坊”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红竹、金竹景观的营造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于情处、于理处都将竹子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小溪蜿蜒而过,溪水潺潺而流;竹林清风斜影,竹径百里通幽。

4竹子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4.1加大城市中竹景观的应用,实现竹景观的共享性

竹景观能让人们共享,在规划设计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竹林景观,让人们能沉浸在这些优美竹林环境中,并享受其乐趣。同时强化空间围合功能,做到品种多样、形态各异,达到完美配置的最佳境界,从而创造出高品味的城市生活环境。在竹景观的营造方面,可以从以下方面应用。

4.1.1以竹为主,创造竹林景观

依竹之特性及具体环境要求,以竹林作为景观焦点而形成的表达方式,即群植、片植大片风景林地,形成成片风景,营造较为独立的竹林景观。竹林主景在景观营造的表达方式上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静态景观主要是指竹林的整体美感,远观修竹林涛,色调一致,林相整齐;近观翠竹片片,清新淡雅,如浙江普陀山紫竹林、无锡惠山公园“翠筠深处”的竹园景观等。动态处理主要体现在竹林中曲径通幽的动态空间序列,利用竹林小径的斗折蛇行,点缀竹林小屋、池潭碧水等,力求含蓄深邃,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如杭州西湖景区三潭印月的“竹径通幽”和“云栖竹径”景观等。

4.1.2与建筑小品搭配,美化环境

在我国园林中,建筑要素与植物配置之间的有机结合最为普遍。园林创作通过花木与建筑两者空间、体形的组合,调和建筑与其所在的山水环境,使人工和自然在共同的主题思想下得到和谐。竹与建筑相配,既可衬托出建筑物之美,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之质感。古典园林中,常在亭、堂、楼、阁、水榭附近,栽植数株翠绿修竹,不仅能起色彩和谐的作用,而且陪衬出建筑的秀丽。在园林建筑和墙拐角处,用常绿的凤尾竹、紫竹、方竹等和假山石遮挡,相配成层次丰富、造型生动的景色,起到阻挡、隐蔽作用,同时竹与山石相配也使环境变得更为优雅。

4.1.3与山石及其他植物配置

竹石组合是指竹子与奇峰怪石通过艺术构图,组成充满艺术魅力的竹石景观。假山、景石是具有特殊风趣的庭园小品,若配植适当竹子,能增添山体的层林叠翠,呈现自然之势,山林之美。竹类植物与其他植物材料的组合,不仅能创造优美的景致,更能将无限的诗情画意带入园林,形成中国园林特有的情境与意境。古典园林中,竹子与其他植物配合造景,把古人的志向、情趣以及高尚的理想寄情于植物造景,创作出既充满美感又富有特定含义的独特景观。如竹与松、梅组合创作出的“岁寒三友图”;与梅、兰、菊一起,突出了“四君子”的主题。此外,将一些具有色斑和条纹的竹类,配以其他观赏花及彩叶植物,与竹相映,艳丽悦目,颇有特色。

4.1.4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的专类竹园

竹类是植物形态构造较独特的植物类群之一,类型千差万别,建设专类竹园,可将不同品种的竹类集中于一个园林中,充分运用现代园林的造景手法,将竹与地形地貌、溪流、假山、亭、廊、榭等园林造景元素合理组织起来,并结合当地的人文要素,创作出一个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全面展示竹子外在秀美风姿和内在品质,并普及竹类科普知识的专类休闲娱乐的空间。如四川成都望江楼公园有140余种竹子广植其中,此外,井冈翠竹、浙江安吉竹种园、北京紫竹院公园等,都是合理利用竹子创造优美环境的成功典范。

4.2突出竹林景观的艺术性

竹林景观配置应遵循美学原理,在遵循生态的基础上,根据美学要求,进行融合创造。讲求竹林设计的现时景观同时,更要重视竹子季相变化及生长的景观效果,从而达到步移景异,时移景异,创造出“胜于自然”的优美景观,有利于观者的精神和谐。例如:竹径是一种别具风格的园林道路,在用作竹径的普通竹子中有规律地选择一些加以人工造型,或在竹秆上营造花纹、文字,或将圆形竹秆造型为方形、凹形、凸形、椭圆形,或将直的竹秆造型为弧形、螺旋形、弓形等等,能给人以韵律美和人工美之感。

4.3突出竹林景观的生态性、环保性

在追求环境效益的今天,城市景观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在设计过程中每个决策都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效应,如何使人更多的亲近自然,是设计在构建生态景观过程中的重要主题。竹林作为绿色植物群在光合作用下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这种环境效益的两重性与当今的设计主题不谋而合。

4.4突出竹林景观的文化性

借鉴中国传统建筑、园林构筑布局中强调空间序列和借景的设计手法,引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胸怀宽广、节节向上精神内涵的竹子。作为绿化的主要植物品种,将现代城市环境中的竹林景观与本土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能体现人们修养、文化、进取的精神,还能表现出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

5结语

我国有着丰富的竹类资源,又有着深厚的竹文化底蕴,只要因地制宜地加以合理运用,把竹文化内涵巧妙地用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就可以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可发挥竹子美化环境的生态功能,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实现其经济效益与观赏效益双丰收的效果。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人与自然互动的城市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也是人们生活、居住、休闲的重要场所之一。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来探索现代城市互动景观的设计方法及途径,旨在利用城市互动性景观设计引导人们活动方式,希望城市景观建设能够结合现代科技技术更多地融入互动性设计理念,为城市景观的建设提供一些设计思路。

关键词:

人;自然;互动;景观设计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来讲,对美的追求永远都是设计的主题之一,美是风景园林学科的灵魂和价值核心。本文从人和景观互动的角度,来探究城市景观中人、物、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在景观设计中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强化互动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可持续性的观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与场所的互动

景观设计首先要尊重地方性,这地方性是由环境形态与当地不同的气候、环境、地理特征并综合当地人们在此地世代生活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形成的。景观设计是与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一种适用于各种地区的设计模版,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人与场所的关系。

(一)行为与场所的互动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城市中人最大化的使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以此来达到人与场所的共赢。首先,在设计中要注重场所的共享性。“场所的共享性也指在同一空间中可容纳人群多样化的互动需求,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动在同一空间中交叉碰撞激发了新的互动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使得互动景观场所更多变更富有生气。”[1]如其设计时,既要预先考虑空间的灵活性,又要强调功能的复合性、兼容性。空间的情景转换使资源利用得更充分、更合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实现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即在一个空间中,不同的时段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早上满足老年人打太极等活动,晚上满足老人跳广场,其他时间还能满足另外人群的活动需求。此外人们还能通过运动找到共同兴趣点和话题的人群,从而产生更多交流与互动。其次,在设计中考虑空间的私密性。从人的行为习惯方面考虑,良好互动的空间不仅具有一定私密性,还能对周围环境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只有保障人们活动的相对私密性,才能使人在该场所中有较久的停留。如座椅数量由多人变为两人或者通过灌木植物与座椅结合起来设计,起到对视线的遮挡,从而达到一定的私密性。当人也可以通过空间的虚分割,如地面材质的不同、地面高低的不同等来界定特有领域感等。再次,设计中要注重空间的位置感。空间中的位置感让人有安全感的同时,也让人有良好的方向感及对空间的辨识度,我们可以运用高科技的显示设备,人在空间中清楚地知道空间位置,同时也应考虑到空间道路的设计易达性,使人们能短而便捷的到达相应的空间。

(二)情感与场所的互动

城市景观是人为景观,它是设计者审美和思想碰撞凝结出来的物质文化,为城市中人提供活动的场所,人便成为景观中的主题。景观中的人和景观外的人看待景观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景观的表达,后者是景观的印象或是更贴切地说是对景观的情感互动,正如卞之琳《断章》中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景观是人与自然秩序的融合,是人们对外部世界最直接、最具体的感触,也是通过人们在特定场合下体验所定义的。如果我们与所在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互动,那么我们对场所的认同度就比较高,也就使自己对该场所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归属感。简单说,认同于该场所,是一个适应该地方的自然过程和格局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更是个体人的秩序和与其周围环境秩序协调融合的结果。如象山校区的建筑看起来仿佛自土地中生长起来,从形态上,设计师反城市主义,借鉴了民居建筑之间不完全对位、不阵列、不复制的做法,使建筑之间的间距更像一个被有意设计的空间。质朴而谦逊的砖墙、石墙、夯土墙、水泥抹灰本色墙,简单的砌筑方式,随自然而变,生趣盎然,间杂以简易木作、钢构,体现出人们长期与山水的共存中面对自然的本能的基本智慧。让建筑场所回到重新再造自然场景之中,回到一个有森林、花草、山水组成的原生态自然之中,山边原有的溪流、土坝、鱼塘均被原状保留,只做简单修整,清淤产生的泥土用于建筑边的人工覆土,土坡种满燕麦,溪塘边的芦苇被复种,还有诸多的向日葵。人们走入这个空间就会产生无形的归属感和亲近感。另外,上海徐家汇公园位于上海城市副中心徐家汇范围内,其中大中华橡胶、中国唱片厂和周边居民旧住宅区地块为公园的旧址。在公园的设计中,通过置换大型污染企业、兴建大型公共绿地,改善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耸立在原大中华橡胶厂的那根烟囱非但没有拆除反而增高了11米,用光导纤维发出的光亮寓意烟囱顶端冒出的白烟,这样既尊重了原有场地的历史,又具有现代公园的独特之处。同时,在贯穿公园的湖上,架设了象征徐浦、卢浦、南浦、杨浦大桥的4座桥,在桥的中央又设计了上海老城厢等。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山岐江公园,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原是粤中造船厂所在地。设计师在公园的设计上,利用老厂的门式析、铁轨、龙门吊等组成新的景点,利用芦苇、水草等野生的植物构筑新的风光,利用一些旧机器作为重温历史文化的硬质雕塑,等等。这些都是对地域文化及原有场地的保护,让人们在公园中感受到历史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场所与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人与动植物的互动

人与动植物的互动,首先要对该区域的生态因素和物种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系统。设计师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保护着基地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基地生态系统,使其更加健康地发展。浙江省杭州市江洋畈生态公园,其前身是西湖淤泥疏浚堆积的场所,其拥有湿生林、浅水沼泽、湖泊池塘等多层次的湿地景观。设计师在整治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拔掉一株原生态植物,而是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态植被和动物,为鸟类、鱼类、水禽、两栖类等野生动物提供舒适的栖息环境,这样的设计在原有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适应的同时也使景观更好地发展起来。另外,公园里的房屋、道路建设都是以生态为前提,路面大部分采用砂石路,园内基础设施的承重材料都可作为回收材料。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是对环境的补偿,设计成为了辅助,环境中的动物和植物成为景观的主题。每年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蜂飞蝶舞、虫叫鸟鸣等,其设计不仅具有良好的视觉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悦耳的声音。另外,植物是城市景观设计中绝对的主角,它们对划分空间以及营造景观中都起着主要作用。植物可以软化建筑边界,并且随季节变化的生长现象还能给建筑带来几分生气。而在如今的城市景观设计中,由于植物叶子质感不同、色彩不同,反射出的光线也略有差别,与景观中硬质设施融合,营造出不同空间的氛围,色彩给单调的场所带来新亮点,同时也体现着该地域的文化内涵。在满足人们视觉的同时,芳香类植物与人们在嗅觉上也有互动。很多不同的植物有特殊香气的花草,有的有镇静作用,有的是醒神作用;而观果类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类植物则与人有更多的互动,其在整个过程都与人有互动的作用。

三、人与景观小品的互动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的点睛之笔,对空间起点缀作用。其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壁画、亭台、楼阁、牌坊等;生活设施小品———座椅、电话亭、邮箱、邮筒、垃圾桶等;道路设施小品———车站牌、街灯、防护栏、道路标志等。其在设计中更加注重与场所的对话及与人的交流、互动,更加注重“社会精神”的体现。如中山岐江公园的重塑中将原有的烟囱、龙门吊、火车轨道、厂棚等景观小品经过更新重新运用到场所中,使人无形中与场所中的小品有一个情感的互动。再如秦皇岛汤和公园的设计,没有一丝的造作,完全运用本土的植物和一些本地廉价的材料进行设计,使走进来的人能够马上融入到环境中,使人们去享受这个环境。红色的飘带贯穿其中,与木栈道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则可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又成为一条指示线。它由钢板构成,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发生宽度和线型的变化。以乡土的狼尾草、须芒草、大油芒、芦苇、白茅为主要植物品种,构成五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如“云”的天棚,五个节点分五种颜色。斜柱如林木;地上铺装呼应天棚的投影;在这天与地之间是人的活动和休息空间及专类植物的展示空间……充分体现本土文化设计尊重自然、尊重人、关怀人类精神需求的设计理念。换句话说就是设计要接地气,要从场地环境入手,了解场地不仅是对本地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本场所使用人的尊重。

四、结语

本文从空间、场所、小品、情感等方面论述看人与景观互动的设计方法。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下,我们要跳出一些框架,采用国外先进的手法,立足于本土文化,挖掘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创作中让人成为环境的主题,即要考虑设计初的绿植设施等的选择、设计中场地的处理、施工过程中工艺的处理、投入使用的维护等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而使景观与人成为互通、互补、互融、互动的艺术空间,最终实现人、物及环境的有机融合。

作者:周鸽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住房建设是主要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以外的空间一起被称为城市景观。笔者对园林植物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园林植物;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1园林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1.1用园林植物来表现时序景观园林植物的生命特征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只有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的生长和季节变化规律,根据植物材料不同的颜色在每一季节的设计。例如,大多数植物春季开花,在设计布局中,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原则,搭配开花植物为点缀,给人以山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观效果;夏季配以观叶植物,能呈现绿荫匝地、林草茂盛的胜景;秋季配以叶、果植物,能呈现丹桂飘香、秋菊傲霜,金秋硕果的秋景美色;冬季北方草木凋零,山寒水瘦,可配以长青植物,以使萧条的隆冬增添生机和活力,以此构成四季演替的时序景观,引起人们的不同感受。

1.2用园林植物形成空间变化布局植物本身是一个空间实体,在景观空间设计中起到一个重要作用。喜欢郁郁葱葱的树木被视为一个单独的建筑,不同的葡萄藤覆盖的脚手架和屋顶,一个完整的整体形状,柔软的草地上,显示空间的变化。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效果。同时,工厂的布局应以干密度散射背景中的实际需要,同时,植物配置不应该阻挡人们的视线,树木种植要正确,树冠不应该阻挡人的视线。在视觉效果差,高于视平线的灌木将围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园林中地形的高低起伏,造成视觉上的空间变化,比较容易给人产生好奇感。植物的运用恰当能强化地形变化,如在地势高处种植高大树木,更能显地势之高,植于凹处,让人感觉地势更平缓些。

1.3用园林植物创造观赏景点若根据固定布局要求,按照植物自己的特点,乔、灌、草结合,合理搭配,可创造出不一样的景观。例如,棕榈、椰子、制造假槟榔是热带风光;雪松、梧桐树和大草坪形成的疏林草原是欧洲风格;竹安静、梅疏影斜表现的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优雅。

1.4植物景观形成地域特色由于植物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和地域的气候差别,使植物呈现出不同的地区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景观特点,如南方地区适合阔叶常绿林,而北方适合常绿针叶林如松树、柏树。植物的生长要选择适合的气候条件,才能造就出适合地方特色的景观。各个地方在园林景观的培育和种植过程中,形成与地方文化相融的特点,在培育和种植的过程中,有些植物还渐渐地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性植物。杭州西溪花间堂度假村落,坐落于杭州市余杭区西溪湿地内,景观采用自然风光为主,在景观庭院的空间设计中,采用纯自然植物,丝毫没有人工装饰的味道,营造出了另一番古朴自然的风味。

1.5植物能够起到烘托建筑、雕塑的作用植物作为景观的软装饰,不同的植物在颜色和材质上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觉。建筑和雕塑作为硬装饰只有和植物这个软装饰相互搭配才能够体现景观的美。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选枝干高大枝叶繁茂的树种;在低矮建筑周围,可以选一些枝叶繁密的灌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任何硬装饰都离不开植物的搭配,而且植物在色彩的选择上也要园林植物与山石搭配,使景观四季都有丰富的色彩,在树形的选择上,能够与周边的配景形成高低错落、一步一景更好地和大自然贴近的原则,在与水景搭配时形成水中望景,景中有动的特点,使景观营造出更加深远而富有内涵的特色。

2景观设计中应用园林植物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谨慎用有毒植物。有毒植物不适合居住景观;在幼儿园和儿童游乐场,不可以毒、带刺的植物,为避免伤害孩子。经常见的有毒园林植物有夹竹桃、毒箭树、常春藤等。第二,应注意原植物的利用于城市景观规划。伴随建筑或道路新建,可以在建设之前保留的树木、草坪、草厥等之类植物,在原有之上规划建设。保留原有之源,还节省植物栽种培养的资金。第三,园林植物搭配方法综合应用。植物可以用在不同的配置中。第四,工厂区景观植物要注意抗性。第五,外地引进植物景观。不仅要考虑成本和引种植物本身的环境条件,必须通过严格检疫,防止新的病虫害。

3结论

综上所述,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培养,要从艺术效果、文化、经济领域、功能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景观生态。同时,城市景观设计中还要避免一味地去模仿,体现出以人为本,既尊重城市文化底蕴,又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从而使城市景观设计独具特色,营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郑周满.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

作者:巩宁 赵莹 单位:沈阳福瑞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设计

《艺术百家杂志》2015年第三期

一、地域特征因素的提出

“地域”(region)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是指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通常理解为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也叫区域。它是由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空间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空间产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拥有不同的地域特征。研究地域特征必须将自然、人文和空间等因素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自然因素是城市景观存在的基础条件,它是构成不同城市格局和影响城市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和动物等等。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自然因素,不同自然因素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城市景观空间。以地形为例,在开阔的平原地区,城市的布局以横向为主;而多山的地区,则多会利用坡地的落差形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城市空间格局。在特定的地域内人类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这是自然因素所形成的特定的地域景观;人文因素是人类在一定范围内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因素,同时这样的因素又反作用于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如今的人文因素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地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征,代表着城市的灵魂和性格,设计时考虑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城市活动中来,从根本上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设计,才是充满人情味的、体现地域人文关怀的设计;城市空间由城市各物质要素的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组成,城市的形象与城市的空间布局关系密切,人在城市中生活,所有活动亦离不开城市的空间。在此,空间的有序组织需要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和景观设计的全局统筹考虑。深入了解城市景观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空间,用统筹的战略性眼光对城市进行总体规划,使整个城市景观成为独特而又统一的整体。

二、营造具有地域特征城市景观的表达方式

美丽而富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是体现城市整体质量的标准和关键。保护、利用城市已有的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以此为基础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将自然与传统人文结合起来,开发新的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在保护、开发突出地方特征的同时,注入城市新时代景观设计的活力,表达方式如下:

1.“天人合一”哲学观下的生态园林城市“天人合一”是中国朴素哲学观的基础,它认为人应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存在于宇宙这个统一体之中。经过几千年的孕育和积累,最后沉淀为一种稳定的、永恒的精神精髓存在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美学观。这种思想作为具有中国地域特征的美学观不仅存在于传统园林艺术,也正在以新的姿态融入到中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之中。这就对中国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应符合中国传统园林自然美学观、具备中国特征的生态园林城市景观。生态园林城市是在保留原有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修复,营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景观,它是以维护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为宗旨的理想城市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讲究因地制宜,“据高堆山,依低挖湖”,真正做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原有的地域景观特征,能够激发城市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营造出和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生态环境。设计时还应考虑到城市地域特征与人的需求相和谐,保留历史文化景观、保护城市名胜古迹、构建历史人文空间等,以此传播城市历史和地域传统文化。生态是可参与的,应当树立起哲学的、文明的生态观念,引导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发生转变,产生自觉的生态意识,让人们自觉参与到城市生态园林的氛围中,乃至自发的保护和营造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生态是美的,生态景观赋予了城市空间自然美的要素,加强了城市的可识别性与可欣赏性;生态审美不仅仅是人们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而且还以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与外在的自然美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关系,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典范。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体现为人的活动与生态环境相融,任何形式的城市空间都是由人类生活空间发展而来的,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生态园林城市设计以重视自然环境为基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设出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独特的生态环境。

2.现代审美观下的中国意境景观人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朴素的审美观,传统的园林景观由此而生。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概念是将自然环境作为审美对象,其设计主要是模拟大自然的景观模式,以艺术的手法师法自然,以假山假水再现真山真水。随着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同步发展,西方主流价值观念被引入,人们发现除了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更多不同的价值观念存在,人的审美观随之变化。传统的高雅文化受到来自世俗文化的猛烈冲击,部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审美理念渐渐变成一种小众艺术离开大众视线或者逐步被淘汰,人们的审美趋向表现为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景观设计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同时,城市景观的设计应当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城市的景观审美,将现代设计新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力求做到与原有环境相融合。尽管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出现了大众化、多元化的审美趋势,仍应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城市景观设计的意境与人文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统意境空间的营造模式也许不能够完全适用于现代景观设计,景观意境的营造应侧重于对人文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传统园林的纯粹临摹,落在实处即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环境营造不同的意境景观。城市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在满足现代审美与多元化审美观的前提下,将人文文化和时代特质相结合,彻底改变全球一体化形势下城市趋同的现象,营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

三、结语

我国文化正处在转型期,我国城市景观发展亦是如此,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地域特征城市景观的营造存在于城市建设的矛盾统一体之中。城市景观出现了全球化、毫无特征的现状,城市居民面对这样的情况无所适从,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大不如前了。当前,本土文化的回归、重拾城市地域魅力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天人合一”的生态角度和现代审美的意境角度进行探讨,力求营造出令城市居民自豪的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城市景观。

作者:杨蕾 单位:南通大学 艺术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西方风格对国内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

由于旧中国被列强划分为不同的势力范围,因此,各地的景观风格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例如哈尔滨的各种巴洛克建筑,具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情,而作为20年代末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工业都市的上海,其城市景观设计中,则展现了大量的英美文化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城市景观设计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建国初期,由于政治上“一边倒”的选择以及经济建设上的苏联援助等原因,我国开始了全盘学习苏联的过程。建筑界此时也接受了苏联当时的建筑创作思想,在强调民族风格的同时,结合了苏联建筑中的雄伟大气,城市景观设计中以各种英雄群体雕像为主。此时的欧美的设计理念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西方文化,从而被完全摒弃。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一方面由于中苏交恶,另一方面国内的经济形势恶化,城市景观设计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只有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中进行了少量的景观设计建设工作。在这少数的设计中,苏式风格被逐渐排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欧美景观设计理念又一次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并且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景观的设计也掀起了一个热潮,特别是在深圳、厦门等沿海开放城市,数年间,一大批新颖的城市景观拔地而起。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景观设计更加丰富,并且设计理念中的中西方文化融合更为深入,类型更为多元,创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的城市景观,标志着我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在中西融合的基础上,更加开放和兼容,迈上了多元风格的发展道路。

未来需要注意的问题

防止盲目崇洋媚外。由于近现代以来西方列的综合国力较强,造成部分国人对其盲目崇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则一切以西方为标准,这非常不利于打造中国特色景观设计;

注重保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些年出现了各地一律修建仿古建筑或西式建筑的情况,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其实各地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传不仅异常珍贵,而且能够凝聚居民认同感,因此需要注意体现地方特色。

与城市整体建设风格保持协调统一。在城市景观设计时,不仅要注重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还要促进人与自然的整合,除此之外,要打造成功的景观设计,一定要使其能与城市的整体建设风格相协调。

要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吻合。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注意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旅游型城市要增强景观设计的观赏性,而省会等政治地位较为突出的城市则需要注重景观设计的文化性。

突出绿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近年来绿色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城市景观设计要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增加绿色生态理念,以切合社会文化的改变。

作者:王晓华林崇华刘辛夷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北方城市景观设计特点论文

摘要:本文结合哈尔滨城市景观设计的实例,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城市景观的设计原则。并且通过对寒地城市的植物配置原则和配置手法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植物配置方案,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寒地植物景观。

关键词:寒地;寒冷地区;配置原则

一、概述

城市景观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景观的设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一些“特殊”城市如何做好城市景观的设计,比如——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寒地城市是根据城市所在地域的冬季气候特征所定义的一个概念,指北纬40°以北的高纬地带,其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而给城市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西安、兰州、拉萨、沈阳、哈尔滨等一些省区。

二、国外寒地城市景观设计

国外寒冷地区的城市景观设计起步的比较早,如瑞典、挪威等北欧城市通常采用建筑单体精心的围合出形态积极的户外庭院空间,并通过调动绿化、小品、围墙等建筑元素来降低风速等一系列措施,改善了室外局部环境的小气候,从而延长了人们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前苏联针对寒冷地区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提出了,建立气候防护单元、设施布局紧凑、注重街道走向和冬季风向的关系、发展室内景观等理论。

三、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地域特色性原则

我国北方地区城市所具有的特定的气候条件及四季分明的景观,是创造北方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国内外有许多的城市都善于利用北方特有的冰雪条件开展冬季景观建设及各种文化艺术和节日庆典活动,并相应的发展冬季旅游项目。我国哈尔滨在每年冬季举办各式各样的冰雪节旅游活动,利用松花江的冰面营造城市冬季景观。将冬泳、冰滑梯等冰雪活动汇集在一起,再利用江堤开辟雪橇滑道,建冰雪大世界大型主题公园;在太阳岛公园中举办雪博会、雪雕比赛,从而营造出一个别具特色的冬季游憩空间。

寒冷地区城市景观是基于自然及长期演化成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人工建筑及景观形象。一些形式简单,布局紧凑,既利于冬季的防寒,又可以阻挡春季的风沙的城市地区设计形式,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其中,封闭的人行系统就是北方城市特有的城市交通空间之一。比如,哈尔滨大型地下商业街、美国明尼阿波利斯空中步道都是为适应寒地城市气候而设计的。

(二)利用室内空间表现的原则

北方冬季的寒冷气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从事户外活动和公共交往的需求,而室内环境的室外化则给我们提供了在某种程度上尽量接近室外空间的室内化公共空间,为寒冷季节的室外社会活动提供了一个较为舒适的气候环境。比如设计有玻璃顶棚的街道、庭院、屋顶花园、空中步道及地下商业街等多种形式的室内化公共空间。这种设计方式不但可以引入自然光线与室外环境保持视觉上的联系,还可以在室内种植绿色植物,丰富冬季城市景观。

四、寒地城市植物景观设计要点

寒地城市其冬季漫长寒冷、日照时间短,植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进入休眠期,除了一部分植物具有冬季观叶观干等特殊观赏效果外,大部分的树木叶子干枯,呈现出一片灰暗的褐色。因此,寒冷地区城市植物景观的设计应以改变人们对冬季寒冷的感觉、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努力方向。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选择方面:依据四季景观不同主题的要点选择植物。

冬季枝干形态优美的树种;常绿针叶树;各种风致优雅、婀娜多姿的常绿树树形,如偃卧形、悬崖形、临水形、迎客形、奔月形等。这些树种枝形飘逸,给人以优美的审美享受。如冬季美丽的雾凇景观;落叶阔叶树。落叶树木之美不仅在于其生长季节的叶、花和果,也在于其冬态条件下干的线条结构。除了充分挖掘树冠的自然形成外,还可修剪成各种人工形态,白雪覆盖后也可作为雪雕观赏。

枝干色彩与质地。与春、夏、秋三季比起来,树木的色彩在冬季是比较单调的,枝干多为灰褐色。但有些树种的枝干却具有鲜艳的色彩,如红瑞木、京桃等。应用这些树种可丰富冬季城市中植物景观的色彩,打破色彩单调的冬季效果。

冬季宿存果实的植物。宿存果实是冬季植物的另一景观,若在白雪的映衬下其观赏效果会更好。

结语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优劣在于能否创造丰富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否有良好的视觉空间感受,以及是否能满足寒冷地区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优秀的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面貌,而寒地城市景观同样有其独特的设计手法,产生有别于一般城市的风景。所以,在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主要以城市的实际情况为前提,因地制宜。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个城市面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景观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处理,原有场地特点的利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广场、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设施的设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视觉及心理问题。传统的景观设计概念以绿化为主,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对景观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时在美学上也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所以城市硬质景观大量使用,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2.2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高潮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2.3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的雕塑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3.结语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然而,在现代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很严重的雷同现象,且也有很城市不根据城市原本的自然条件,随意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也会造就很多建筑垃圾。

其中的原因,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是由政府官员决定,其为追求政绩,很少实在的考虑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缺乏主动性,而又与施工人员欠缺沟通,最终的设计成果就留下很多遗憾。因而,要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创造出有特色和体现城市特点的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分析论文

在今天,许多人认为有两种文化类诗人存在于社会,其一是诗人,其二就是景观设计师。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景观的创造活动”并迅速普及到全国,这种活动大多是地方或居民自发的,景观设计师利用当时的机会与民间活动融为一体,创造出很多优秀的作品。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近代主义理念急速变迁的城市建设及建筑机能主义、合理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制限曾一度出现缓慢状态。使“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得不到人们广泛深刻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它的真正价值才被人们重新再认识。

随着越来越大范围的地球环境污染侵袭人类,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及深思阪神大地震结束后留给人们一个课题,在复兴计划中如何设计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合理的人居环境,并结合科学技术手段指导创作。即使这样综合各方面条件,也无法解决多样而又复杂的自然观念、生活观念,由此造成了很多不合理问题的出现。这时人们意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与人的直接关系。日本能在城市景观设计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应该说是国民整体对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意识的全面提高。我曾经在日本留学工作8年多,在研究生院读书的时候学的就是景观设计,在日本就职工作也一直是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内容,在学习与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充分认识到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日本的专利。中国在城市建设中也应该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首位,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全社会的人都应重视。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把中国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环保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于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精神家园”的作用。要通过对城市景观的设计创造出心理景观概念,与建筑和周边环境空间融为一体。起到表现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融洽的景观理念,走入“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时代。

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特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重视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在人类的现阶段,对作品的表现是离不开地域文化根基的。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取决于此的。从日本城市景观设计看日本城市生活、文化,可以从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山村小镇还是大都市,景观设计都离不开它的地域文化根基。进入这样氛围的环境中无法不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内涵。自然与人的共存是日本景观设计理念。因此,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2.利用有限的空间再创造

对每一位景观设计师来说,要想创造历史文化与自然景物的时空关系,即空间再创造,始终都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对利用空间的艺术再创造,否则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人们深知景观设计师创造的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服务于使用者,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空间,景观应该与地域文化特点相结合,这样才是景观设计师的创造程序,在创造中使用者和地域文化是二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我拍摄到的日本城市景观实景图片中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使用者,地域文化,再创空间”这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人与自然共生

日本城市景观设计,可以说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存”的主题思想,这样的作品随处可见,我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共存”这样的概念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对视觉形象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包括用身体去感受自然界中的一切,这就是现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理念,用中国人的语言表述就是“与自然对话”,日本城市景观设计都是在体现这一理念,城市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涵盖了视觉、触觉、嗅觉等等。就像大家看到的文中图片那样,为使用者提供了体验自然与人类文明的魅力场所和时空关系。这一点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在城市景观设计上成功的法宝。

4.城市花园中,乡村桃园中

中国人常用“花园”和“桃花园”比喻美景和盛景,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化生活环境的向往。这样的城市景观意境在今天的日本可称得上是实现了。“城在花园中”的这一理念在规划设计上被日本设计师作为头等大事,也是衡量规划设计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们设想到的“理想”变成真正的“现实”。

5.用日本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成功之处,促进中国现行城市景观设计理念。

现在中国的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当中认识到了使用者与景观环境的相互关系,至少许多房地产开发商认识到了,管理部门认识到了,除市政规定的绿化面积外,开发商们为使项目能顺利进行,用很多思路去与设计师探讨景观与空间、小景观与城市大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中国的建设走向成熟的开始。

城市景观在快速建设的同时,不要过分模仿外来文化,要根据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去创造现代城市景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中国现代视觉形象表现空间。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明确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真正涵意。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的5个方面,指出城市景观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能够给使用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的活动场所,起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相互沟通的作用,这样的景观设计才有生命力。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分析论文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

城市景观设计论文: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1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对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对土地的性质研究后对之作出的综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样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绿地,哪些应保持其现状。

城市的美,不仅仅意味着应有一些美丽的公园、优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个环境乃至细部都应是美的。这些内容构成了城市风景的所有东西,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题材。景观设计除了必须满足其适当的功能外,还应符合客观的美学原则,即形式美原则。

规划师、建筑师、道路工程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须表现精巧的美,但又必须组成一个具有同一性的画面,即它们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观。例如,上海浦东的陆家嘴上,在南京东路纵轴线延长线上建成的亚洲第一高度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观,不是简单的A+B=AB,它等于X,这是一种新的因素,是南京路空间的延伸与定位。

城市的景观应反映城市的性质与规模。城市规划工作在确定城市规模与性质后,其景观设计就应反映城市的性质。如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观组织中透着浓郁的古都气息;首都北京的长安街政治气氛浓重;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气脉相联、自然景物与人文环境融洽。

城市景观,还应反映城市各物质要素之间功能分区与布局。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各地不断出现了工业城市、工业区,一些现代化的厂房、高炉、水塔、码头等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就成为这类城市的景观。

原有的城市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类型,都是景观设计的创作之源。

2城市景观形成要素

人们对一个特殊的景观或整个城市的印象,不仅仅来源于视觉,对城市的印象,还来源于自身的回忆、经验、周围的人群等等,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建立起关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联系的形象,但一个城市的基本形象则是他同时代人所共同的感受。

每一个建筑物都会影响城市景观的细部,并可能影响到城市整个形象的整体。人们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图象由人们所看到的许多东西的综合。

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要素有路、区、边缘、标志、中心点五种:

路:一个城市有主要道路网和较小的区级路网。一个建筑有几条出入的路。城市公路网是城市间的通道。路的图象主要是连续性和方向性,因此应构成简单的系统,起点和终点要明确。路旁的建筑和空间特性是方向性的基础,有助于对距离的判断。

区:它是较大范围的城市地区,一个区应具有共同的特征和功能,并与其他区有明显的区别。城市由不同的区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高等学校教学区、郊区等等。但有时它们的性质是混合的,没有明显的界限。

边缘: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是边缘。有的区可能完全没有边缘,而是逐渐混入另一区。边缘应能从远处望见,也易于接近,提高其形象作用。如一条绿化地带、河岸、山峰、高层建筑等都能形成边缘。

标志: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景观。有些标志很大,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如电视塔、摩天楼;有些标志很小,只能在近处看到,如街钟、喷泉、雕塑。标志是形成城市图象的重要因素,有助于使一个区获得统一。一个好的标志既是突出的,也是协调环境的因素。

中心点:中心点也可看作是标志的另一种类型。标志是明显的视觉目标,而中心点是人们活动的中心。空间四周的墙、铺地、植物、地形、照明灯具等小建筑物的布置和连贯性,决定了人们对中心点图象的形成能力。

道路、区、边缘、标志和中心点是城市图象的骨架,它们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景观,在城市规划时,应创造出新的、鲜明的景观,以激起人们对整个城市的想象。

3城市远景和轮廓线的作用

每个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远景景观。进入和离开城市的景观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点,需要保护一些有价值的城市景观,或采取某种手法,去平衡这些景观。

城市的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如上海的外滩建筑群轮廓线,同时也是城市潜在的艺术形象,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的远景,是唯一的。对每一幢可能改变城市轮廓线的建筑都应研究它与城市的整体关系,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一幢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轮廓线得到改进。

远景和轮廓线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灯光,富有戏剧性的灯光以及黎明和黄昏的朦胧的阳光提高了城市的艺术感染力。

4城市各类中心的景观设计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内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区,因此就存在着各类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为:城市中心、市民广场。城市的景观设计与这两类中心的景观设计密不可分。

4.1城市中心的景观设计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业、文化和娱乐中心的区域,是表现城市有价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这里,人们对这个城市个性的认识得到强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据城市规划决定的,因为中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观能否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从市中心有什么远景可以眺望?怎样使人去观看重要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与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重要的特征的地点之间有什么视觉联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观中应有重要作用?能赋予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因素是什么?对这样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心景观设计中,都应作出回答。

4.2市民广场的景观设计

市民广场具有多样性,它是指由各种用途的道路、停车场、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带。由建筑组成的空间形式有三种:(1)市民集合的主要广场,它一般与市政厅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结合;(2)娱乐建筑的空间,如影剧院、宾馆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广场;(3)购物的空间,如商业街、商业区和市场以及办公建筑所围成的空间。

市民广场上的公共建筑物对广场景观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处理的重点,应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强调个别建筑物的立面;作为纪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应是一个视线焦点,是可以被人们欣赏的主要景观。

使用轴线可以使多个空间相互发生关系,是景观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轴线。当一个建筑物与另一个建筑物有一定距离,同时是行道树形成狭长景观以强调一个理想的视点,于是建筑物变成了一个有镜框的焦点。在一个对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获得的狭长景观也就愈多。

市民广场应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当广场的地面过大,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间的边缘,墙和地面分离开来,使空间的封闭感消失,广场的景观也随着发生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