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06:08: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煤矿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由建国初的人背肩扛到有简单的机电设备再到高档普采及综合机械化采煤,使我国的煤炭生产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煤炭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安全生产大大改观,不管是人工结合简单的机械化生产,还是现代化的综合机械化生产,抓好机电管理工作,对于保证煤矿的安全正常生产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煤矿机电;问题;对策
从井上到井下,从采掘到辅助,一台设备完好率达不到要求,就有可能不同程度的引起各种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全矿毁灭性的重大损失。针对于地方煤矿机电管理,我们只有认真抓好机电管理和维护工作,保证每台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设备的完好率,上水平,达标准,才能保证煤矿的正常生产,以确保矿井机电设备安全性为中心,扎实地搞好管理工作,保证矿井机电设备可靠、高效、安全地运行。
一、地方煤矿机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电管理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多数矿井机电科都承担两种职能:机电管理和机电生产。机电科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生产上,管理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地方煤矿的领导对机电管理重视不够,机电职能管理作用淡化。
2.对机电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一些矿井没有专职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多为兼职。部分机电职工标准化意识差,未能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3.设备管理不到位。
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在某些环节还不到位。
4.设备存在隐患较多。
设备老、旧、杂,带病运转,安全设施、保护装置不全,距《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差距较大。提升系统缺少缓冲装置和托罐装置,电控系统、制动系统保护不全。井筒装备锈蚀严重,未能定期防腐。一些固定设备的电压表、电流表、压力表、真空表、安全阀未按规定定期校验等。
5.机电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手段落后。
一些地方煤矿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管理不能指导生产,以政带技的现象相当普遍。井下供电“三大保护”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整定、测试、检查,一些仪器仪表老化而且不全,测试手段和方法落后等。
6.机电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一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人员文化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机电职工一般未接受过机电专门技术培训,理论知识不足,实践经验缺乏,违章作业时有发生。设备故障率较高,因电气失爆而引起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几乎年年发生。
7.机电培训走过场。
尽管地方煤矿的机电培训工作年年进行,但由于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抽象理论讲解,职工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未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培训达不到目的。
8.资金不足。
地方煤矿受资金制约,普遍存在设备数量不足、备品备件数量有限的现象。机电职工待遇相对偏低,一些高水平的机电技术人员纷纷跳槽,致使机电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
二、改进地方煤矿机电管理的对策
1.重视管理,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矿井领导重视机电管理是加强机电管理的关键。
实行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从技术、经济、组织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把工程技术人员、职工组织到管理活动中来,学习先进矿井机电管理的经验,制定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提高机电管理水平。
2.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矿井机电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组织形式、体系结构都要因地制宜、因矿而异,不能采用一个模式,但应相对稳定。对于井型较大、基础工作比较扎实的矿井,设置机电管理科,负责全矿机电技术、设备管理、机电工作调度,对全矿机电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井型小、生产环节简单、设备拥有量少的矿井,机电管理科和机电工区可以合二为一,有利于减人提效。
3.加强机电标准化管理。
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组织,提高全体机电人员的质量标准化意识,按标准化要求开展机电工作。机电标准化是确保矿井机电安全生产的基础,地方煤矿应逐步完善机电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小组,制定标准化建设奋斗目标及具体措施、完成时间。
4.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掌握设备动态,各矿应建立设备综合管理体系,完善设备综合管理制度,配齐设备管理人员,实行流程化管理,扎实做好设备综合管理工作,确保设备管理制度化、正常化、规范化。
5.认真落实规章制度。
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目前急需重点落实的规章制度是:机电管理人员责任制度;设备使用操作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检查、维修、质量验收制度;机电事故管理、设备现场管理、技术管理、综合平衡、班组经济核算等制度。
6.计划管理,综合平衡。
计划管理是机电管理的核心。编制机电工作计划,一般应根据机电设备的技术状态、矿井生产计划、企业财力和物力、机电施工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手段、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要求等进行编制并及时有力地正确协调平衡是计划顺利实施不可缺少的手段。
7.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强化技术管理。
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是充分发挥技术人员作用、强化技术管理行之有效的方法。①严格技术文件的审批制度,分级负责,层层把关。②重视积累技术资料和科技情报的检索工作,做好图纸资料技术档案的管理工作。③做好设备的运转、检查、保养、检修、事故等记录资料的分析整理,妥善 保管,存档备查。
8.突出机电管理重点。
①安全可靠性。②井下供电和提升运输2个系统。③操作、维护、修理3个环节。抓好这三方面,矿井的生产秩序也就基本保持正常。
9.提高职工业务技术素质。
业务技术培训是机电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受培训的人员,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学习当前管理、使用和修理设备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方式、方法必须做到学用一致,教材、教员、教室落实到位,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如技术职称评定,结合企业经济能力提高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等。
10.明确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认真考评机电工作质量。
矿井机电管理的总目标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运转,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使设备综合效率最高。每个矿井都要根据设备维修质量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技术条件、领导重视机电工作的程度,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逐步达到最高目标。
总之,提高地方煤矿的机电管理水平,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行。
我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采煤国之一,煤矿多,分布地域宽,涉及面广,就业人员多,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难度。近年来,受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拉动以及煤炭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的战略地位的影响!煤炭产量激增,未来仍将处在高位增长阶段,而与此同时,煤矿安全事故也频发不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过去经常见诸中小型乡镇煤矿的矿难,现在却开始向国有大矿蔓延,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国内外产生恶劣影响。本文就我国近年来国有大矿事故频发的根源作分析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超能力生产与设备老化
年我国煤炭产量为19.56 亿吨,但其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只有12 亿吨,其余将近8 亿吨的煤炭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年我国原煤产量可能按近22亿吨,没有安全保障的煤炭产量将会更高。什么是有安全保障的煤矿生产能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研究中心的《全国国有煤矿安全保障能力调研报告》将此定义为:一是生产具有合法性,证照齐全;二是安全管理体系完整有效;三是矿井生产系统协调、合理;四是矿井灾害防治系统健全,安全技术措施完备;五是应急救援体系完整有效。按照此标准,许多国有煤矿在某些方面都难以达标。
当前,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受行情看好与高额利润刺激,煤炭行业超设计能力生产与频繁“扩能改造”现象成风,许多煤矿纷纷挑战生产能力的“极限”,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加速煤炭资源枯竭,更成为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祸首”。
据统计,在全国27 个产煤省区中,有20 个省区超产,其中19 个省区超产1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50%。据国务院安委会煤矿安全检查组对某省四大煤业集团进行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显示,这些煤炭企业 年超产情祝十分严重,最多的超产达800 万吨,最少的超产也达400 万吨以上,而在这些企业的 年生产计划中仍表现出了相当严重的超产倾向,这都将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极大的隐患。超能力生产另一个突出表现是严重的超通风能力生产。据某煤业集团提供的资料,该集团目前所属的四个矿井都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情祝,超产范围在20%~32%。在当前煤炭如此紧俏的形势下,全国其他煤炭集团所属矿井平均超通风能力也基本在20%左右。然而,由于我国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95%以上都是井下开采,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按近一半,因此煤矿通风能力是安全生产的前提,对此国家早就提出“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方针。如果煤炭生产企业将通风能力置于不顾,势必给安全生产埋下极大隐患。
谈到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让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其中诸多历史的深层次原因。自上世纪80 年代初起,由于国家实行“有水快流”政策,小煤矿滥采乱挖现象十分严重,煤炭生产逐渐出现供大于求局面而到了1993 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煤炭市场则呈现萧条景象。加之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到1998 年煤炭市场陷入历史最低潮。20 多年来,煤炭工业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十几万煤矿工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目前,1/4 的矿井通风压力偏大或通风困难,只有60%的国有煤矿建有集中监测监控系统,国有煤矿高瓦斯矿井只有60%建立了瓦斯抽放系统,而且主要是原国有重点煤矿。1/3 的煤矿存在防尘设施不足、老化的问题,部分国有煤矿机电设备超期服役。根据对某省四大矿业集团的调查,其主要设备超期服役率高达40%,其中上世纪50 年代的设备占30%,机电固定设备新度系数仅为0.5。各地煤矿的防灾减灾能力很难令人满意。近年来,国家在煤炭的安全生产上不论从财力物力人力上,都下了大功大,使了大力气。 年到 年国有煤矿安全资金投入总计124.14 亿元,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远远没有满足产量猛增的需要。
(二)安全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原国家劳动部一直是国家职业安全监察的执法主体。1998 年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之后,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不再履行这一管理职能,煤矿安全监察及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职能,交由国家经贸委新设立的安全生产局承担。由于煤矿事故频发,1999 年12 月30 日,国务院批准了《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履行全国煤矿行业安全监察职能。初,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基础上成立,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行使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能,归国家经贸委管理,但涉及煤矿安全监察方面的工作,仍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名义实施,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体制不变,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分级监察的管理体制。
在安监局成立后的4 年时间里,煤矿安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基本格局确定,但在实践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如何把国家监察与煤矿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如何提高安全监察执法的权威性,如何发挥地方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管理等诸多问题。一位从事煤矿安全工作的资深人士评论说,“管生产的管安全,把己经与国际按轨的由劳动部门作为第二方进行监督的安全生产体制,改得反而缺乏第二方监督了,大批安全工作者无奈离去或者改行”。而直接主管安全监察工作的地方政府也设有类似机构,主要监管地方国有煤矿、或者私有的小煤矿。然而,有关专家指出,当前地方机构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对这些属于当地政府税收来源的煤矿企业,地方政府的“保护情结”依然严重,很难真正起到第二方监督的作用,直接关系中国煤矿职业安全的第二方监管还面临相当大的挑战。
(三)煤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
煤炭人才紧缺是矿难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煤炭行业技术人才多年流失,缺乏补充,各地煤矿
人力资源青黄不接,处于“断档”状态。这不仅制约了煤炭产能提高,还严重影响到煤矿安全生产,使煤矿陷入“扩产一事故一减产”的怪圈,成为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一个“瓶颈”。某省一位安全监察局局长说,几乎每一起矿难的背后都可以找到煤矿人才缺乏的身影。大部分煤矿事故都与井下没有专职技术员、矿工不懂安全规程违规操作有关。国家总局副局长王显政在通报辽宁阜新“2·14”特大瓦斯事故调查处理结果时指出,这起事故的直按原因就是由于工人违章带电检修,产生电火花引起瓦斯爆炸。煤矿人才紧缺直接导致安全生产无人落实。煤矿采区技术员在处理突发事件、确保井下安全生产中不可或缺,以前每个采区一般有2~3 名技术员,但现在很多煤矿采区没有了技术员,仅有的几个懂安全、通风和机电的,都集中到生产科去了。没有专业的技术员,生产方案拿不出来,安全措施制定不了,制定了也落实不上去,有重大危险源无法识别,有效的安全装置不会使用,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就发生了。比如,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安全生产投入,很多煤矿都装上了“瓦斯报警断电仪”,这本来可以有效减少瓦斯爆炸事故,可是由于没有技术人员及时调试,这些昂贵的仪器就像聋子的耳朵一样形同虚设。不仅如此,煤矿人才紧缺还使得产能难以提高。由于基层矿井没有技术员,很多原来由技术员把关的采掘方案都交给了总工程师,不少工程由于人手紧缺,造成采掘接替脱节,不得不中途停工。关于煤矿人才紧缺的原因,恐怕是众所周知的。上个世纪90 年代煤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煤炭行业艰苦、高危,煤校招生困难,不得不压缩甚至取消煤炭类专业。
目前,全国煤炭行业原有的10 余所煤炭专业院校在大学生就业政策由包分配改为双向选择后,为适应市场需求纷纷改名换姓,脱去了“煤炭”、“矿业”的外衣,其煤炭类专业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70%下降到不足10%,造成全国煤炭企业采矿、机电、通风等专业人才只出难进,普遍出现了技术人才紧缺问题,有的煤矿甚至十几年没进过一个大学生而陷入“人才断档危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主要能源,国家应站在维护能源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煤矿人才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加大对煤炭产业扶持力度,增强煤炭产业竞争力、吸引力的同时,加强舆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创新培养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就读煤炭专业、就业煤炭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煤炭生产与安全的瓶颈问题,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当然,我国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造成矿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深层次原因,也有当前煤炭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治理煤矿事故要多管齐下,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只有标本兼治,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杜绝矿难的发生。
二:煤矿监察健全制度安全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五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应当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这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进监察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方针,所以,探讨如何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是搞好安全监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
我们进行安全监察的目的,在于依照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的事故隐患,保证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但是,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在现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自身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因此,必须着力于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内部潜力。这是因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搞好安全生产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那么,任何外部的监督检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安全监察,促进安全管理是我们作好监察工作的新课题。
2 煤矿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通过我们的安全监察发现,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相对来说,安全管理水平比较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比较低下,安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煤矿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管理水平上,难以适应现在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国有重点煤矿相比,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在安全管理方面,是比较原始的,一些乡镇煤矿甚至没有起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的甚至是空白,在装备上有的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产水平上,在职工的素质方面,大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非常低,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相当落后。试想,处于这样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如果煤矿的安全执法监察不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相结合,单纯的安全执法力度再大,也无法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
对于煤矿安全来说,煤矿安全监察与煤矿企业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煤矿企业本身。这是因为:一是煤矿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贯穿于煤矿一切生产活动之中,所以说日常的安全管理决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才会有提高;二是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在于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煤矿是否有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完全依靠外部的监督,自身没有安全的自律意识,是不会搞好安全生产的;三是煤矿生产的主体是煤矿职工,因此职工是否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成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同井下现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违章现象作斗争,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四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完善,管理层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只有企业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领导层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五是现场的装备水平也对煤矿安全生产
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煤矿安全监察不仅可在现场及时地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制约煤矿的违法行为,而且要通过行政执法,依靠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促使煤矿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管理机构,加强考核,加大对煤矿的安全投入,提高煤矿的装备水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所以说煤矿安全监察作为外因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根本性的好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严格监督监察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党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在现场得到正确答案,它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煤矿的专业部门和个人根据部门和个人专业的范围,在制度上确保专业范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如果部门业务保安做得好,每一个人在岗位上都能够按章作业,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安全生产,那么全矿也就做到安全生产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是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一个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生产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各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制定措施,落实时间、资金、人员、责任,限期整改,并进行验收,使事故隐患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事故责任追究制是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投入和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等都对煤矿安全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安全监察。
(2)监督监察现场生产情况。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当然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会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监察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的正确配合。在生产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当前由于一些煤矿企业盲目的追求改革,减少机构,裁减了一些必要的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如有的煤矿将企业的内部监察机构裁减了,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内部制约机制,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没有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等一些煤矿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机构,这样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使煤矿的安全管理无法正常进行,现场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时刻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这是煤矿最大的事故隐患。
1液压设备常见的故障及其成因
1.1泄漏故障
泄漏是井下液压机械系统最常见的故障,主要是由于液体在液压元件和管路中流动时产生压力差及各元件存在间隙或者恶劣工况条件引起的。液压系统一旦发生泄漏将会引起系统压力无法建立的重大问题.甚至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如果是阀的表面几何精度不够,阀的同心度不够引起的,此时应对阀进行研磨或更换。如果铸造的零件有砂眼、气孔、裂缝,密封件老化或损坏,都应予以更换;若是由于相对运动产生表面严重磨损情况的,应研磨修复或更换,油管接头松动的,应拧紧并检查是否扣坏。
1.2液压系统不能供油
当液压系统发生不能供油故障时,应尽快找出故障部位,加以维修。如若检查发现油箱油位过低,可能是有泄漏,要及时查找油箱泄漏处并修补,随后加油到规定位置;也有可能是吸油管路堵塞造成的,要检查吸油管路及滤油器,并排除阻管路堵塞物;如果是油液粘度过高的问题,必须排空油箱,更换低粘度油;单向泵转向错误也会造成无法供油,应进行更改线序进行换向;若泵内有渣尘,应拆泵进行清洗排渣,泵元件严重磨损或损坏,此时应更换泵元件或更换泵。
1.3系统没有压力和系统过热的故障
如若液压系统没有压力,应先对照液压系统不能供油的情况进行分析与处理。系统没有压力主要是安全阀的原因,若是安全阀的误动作,应检查压力调定值并进行调整,如安全阀弹簧失效,则需更换弹簧。由于存在杂质使得阀不能打开的,拆开并清洗;若存在阀漏油现象,要查找出失效的密封,更换或修理,液压系统也会出现压力正常而在某处却没有压力的状况,当液压系统出现此故障时,可能是管路、小孑L或节流阀被脏物堵塞或漏损严重,此时应检查压力和油流情况。如果出现液压系统过热故障时,可能是安全阀压力调定值不适或有故障,应检查调定值并进行调整;如是泵磨损造成的内部漏油,则检查泵的内部漏油情况并进行更换。泵修理后安装太紧,则要拆开并重新组装;要检查油的粘度是否合适,不可过高或过低。
1.4工件机构运动不稳定
当液压系统工件机构运动不稳定时,表现为逐渐减慢,突然增快及跳动等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润滑不良,摩擦阻力增大引起的,此时应改善润滑条件,清除脏物;也可能是油泵吸空,空气进入系统所致,此时应检查油位,油位不能过低,并检查密封的完好性。若是压力脉动较大或系统压力过低,不足以克服外阻力的,要检查溢流阀的调定值是否符合要求,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不符合要求的应进行调整。如出现油中杂质堆积在节流通道壁上,或节流阀内外泄漏使之不稳定的。此时应检查节流阀,并进行清洗或修理。
1.5牵引力不足故障
液压系统牵引力太小的主要原因是主油路压力低。应检查是否漏油,如漏油则拧紧接头更换密封件或管件;主泵或马达泄漏过大,可更换马达或主泵;如果是冷却不良产生的油温过高,可调整冷却水量和水压至额定值;若是安全阀调定值低,可重新调定;若补油量不足,则可能是辅助泵泄漏量大,需更换新的辅助泵。
1.6噪音故障
如果是机械系统的振动引起的故障,要检查螺丝和联轴节;也可能是空气进人,出现气穴,要检查油位和密封装置并排气,如果泵体内有空气,要排除泵内空气;油流发生漩涡的情况,要减少流道的弯曲和截面变化。若油面过低,考虑吸油管堵塞或阻力太大等,要按规定加足油液,疏通进油管,清洗滤油器,紧固进油段联接螺丝。如若油粘度大,则要使用合适型号的油;泵和电机不同心,重新调整使其同心。
2煤矿液压设备故障的排除和维护
液压系统故障的现象各种各样,产生故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在具体的实际检修过程中,要根据工作经验具体地判断出故障的部位,然后按着检修程序进行修理。在诊断时先要搞清楚故障的基本现象或特征,再根据液压系统的构造和原理,深入细致地思考和具体分析有可能产生故障的部位和原因,按系统分段进行检查诊断,检查时可采用先查两头,后检中间,逐步逼近的方法,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断。首先,任何故障在发生前总有预兆,所以首先要到现场问操作者,询问设备出现故障前后的工作状态及异常现象,产生故障的部位和故障现象,故障的症状以及故障是突然发生的,还是逐步出现的,同时还要了解过去发生的类似现象的处理情况,通过仔细询问,可以充分了解故障发生的来龙去脉,在未搞清楚上述情况之前,切不可盲目拆卸。其次,要对液压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仔细地查看,观察故障现象,查找故障部位,查看泄漏情况,全面掌握液压系统的外在现象,为故障的分析诊断提供正确、直接的依据。同时,要诊断液压系统的异常声响,并确定产生异常声响的部位,仔细检查该部位零部件构造和运行机理,再根据思考和分析,推断出引起故障的原因和具体部位。此外,可用手触摸有关零部件的表面,直接感受到零部件的温度、振动及磨损等情况。通过一些有效的试验及先进的检测手段来进一步证实初步的诊断是否正确。比如,通过维修人员亲自操纵设备,试验故障产生的部位,体会故障的症状或通过更换某一个零部件利用排除法来试验故障部位等。
3煤矿液压设备的有效管理途径和方法
煤矿液压设备的有效管理,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液压设备中的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施工性能越来越高,对机械管理员、操作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采取各种培训方式不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掌握机械的结构、原理、性能,掌握安全操作规程。通过学习、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操作,具有良好技术水平的人员。
3.2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设备管理的前提保障,设备管理涉及施工的各个环节建立机构、专人负责,重分发挥各个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责任到人。独立行使设备管理职能,减少管理中间环节,能够更加行之有效的贯彻、执行各项设备管理规定,落实各项设备管理制度,提高设备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工作效率,确保液压机械设备始终处于性能良好的技术状态。
机械操作人员通过考试和考核竞争上岗,实行岗位、技能、工作定额工资制,引入设备使用与保养的激励机制,必将极大地促进设备操作人员管好、用好、保养好煤矿液压设备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的良好性能。煤矿液压设备的安全管理,首先要以人为本,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不因机械操作失误伤人或造成人为机械事故。另外还要抓好设备的安全,严格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和机械使用制度,严禁机械操作人员违章作业、带病作业和野蛮操作,杜绝因为操作不当造成机械损害。
摘 要:煤矿井下开采中的采面顶板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据相关数据显示,每年采面顶板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上亡占煤矿各种灾害引起人员伤亡总数的2/5左右,因此,如何加强煤矿井下开采中的采面顶板管理工作,尽可能降低人员伤亡率,成为多年来煤矿开采安全管理探讨的热点。文章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采面顶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重点研究了提高顶板安全管理的途径,以期对煤矿井下开采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煤矿井下;采面顶板;安全管理问题;途径
由于煤矿井下开采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开采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给安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而作为引发矿难事故原因之一的采面顶板安全管理工作是煤矿生产管理的重中之重,采面顶板事故一旦发生,不仅给矿井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威胁到大量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煤矿井下开采中的采面顶板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保证煤矿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井下采面顶板管理工作的概述
由于采煤工作面随着开采工作的推进,采面顶板的状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即采面顶板的状况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为其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采面顶板的安全管理常常通过现场控制,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通常在采面顶板发生事故之前会有一定的预兆,是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才导致事故的产生。根据经验,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事前预兆来判断事故的发生率,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人员的伤亡和经济财产的损失。
1.1 采面顶板的预兆
①要注意当顶板发生断裂时往往会发出比较清脆的响声,而岩层和老顶分离断裂则会发出较为沉闷的声音,一旦人工顶板有碎石和煤渣持续掉落,则说明冒顶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应该及时撤离或采取补救措施。
②要分辨地质构造造成的顶面裂缝,通常可在裂缝中镶入楔子,以检验是否由地质构造引起采面顶板裂缝。
③通过击打法来判断顶板发生的脱离现象。
1.2 支护的变化
通常在发生采面顶板事故前,支柱或支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如果单体液压支柱的损坏程度明显要比平常大,这就说明大型的采面顶板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3 煤层壁的变化
一般来说,在采面顶板等大型事故发生前,矿井的压力将会突然增大,开采的煤层煤质会在巨大的压力下变得柔软,使得在开采时更容易、更省力,这就意味着采面顶板事故将要发生。
在进行煤矿井下开采中采面顶板的管理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上述事故发生的预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或撤离,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2 采面顶板事故原因的分析
由于矿井下的开采环境复杂,受限于开采空间,造成采面顶板事故原因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2.1 客观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煤矿区原本地质结构引起的,如在开采过程中遇到断层等地质因素,其中地质的破碎带下的采面顶板事故最容易发生,这方面只能不断的提高预测预报技术,尽可能的避免开采此类地质结构的煤层。
2.2 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这主要与管理制度和开采人员的工艺技能,安全意识、处理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有关,导致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解决问题,而监督检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恪尽职守导致检查制度缺乏执行力,也是导致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科学的选择合适的支护,大大降低了支护对采面板顶的支撑作用。此外,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不按照既定的规范顺序进行开采,对岩层的爆破方法不科学等也会导致采面顶板事故的发生。
3 加强煤矿井下开采中采面顶板管理的有效途径
3.1 提高开采工作人员的工艺技术
煤矿企业要对开采人员定期培训,对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上岗工作,并将其纳入到考核机制,督促工作人员不断的进行自我提高,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对施工工序、施工工艺按照既定的标准规范操作,可以设置树立榜样,评选优秀员工等奖惩方法来激励施工人员。
3.2 加深工作人员对安全管理理念的认识
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是保证井下安全作业的关键环节:
①要求在每次作业后,管理人员都要对现场的整体情况进行一次排查了解,并做好记录,以便交接班的班组能够全面的了解现场的情况,节省工作时间,也为突发状况提供可靠地信息支持。
②要求井下开采人员要提高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认真的完成每一道工序,保证开采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此外,管理人员还要对支护质量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处理,确保开采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3.3 合理的选择支护方式
合理、科学的选择支护方式是进行采面顶板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常在选择支护时需要考虑支护在工作时的阻力和支撑力,要根据开采工作的实际高度、顶板的变化幅度和工作面在控顶距离内顶板的沉降来确定支护形式。此外还应该考虑到煤层的储藏的结构以及防滑防倒等因素。其次,巷道支护的确定。通常需要根据整个采面顶板的稳定程度来确定开采通道的支护方式,选择合理的支护方式可以有效的保护采面顶部不会往下串矸石。
3.4 对地质构造带进行特殊支护
①提高地质预测预报的技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对煤矿的地质构造带进行全面的掌握,充分了解地质状况,做好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
②要求加强现场管理,在预知的可能出现事故的地质构造带做好防护措施,现场工作人员应当注意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事故,并且要求安管人员全程参与到现场管理当中,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此外,还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保证逃生通道的畅通。
[提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煤矿事业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产业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煤矿生产工作当中安全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它是促进煤矿产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我国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这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主要是由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不够全面和系统,缺少事故发生之前预测能力以及防范效率。本文对煤矿安全管理进行介绍,分析当前国内煤矿安全管理现状以及安全管理体制,最后对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并且也采取了很多重要的举措,这样能够促进我国煤矿事业的稳定、长久发展。尽管煤矿产业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但是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仍然会有很多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煤矿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想促进煤矿产业发展,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就需要加强对生产安全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目前煤矿安全管理现状
(一)安全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相对比较严重的便是安全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安全管理体制并不够完善,并且对安全管理体制也不够重视,从而使安全管理体制发挥不出真正的价值,不能有效地处理生产、安全以及效益的关系。对于煤矿企业的领导人来说,如果不重视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会对煤矿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观念都比较落后,并且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也不够完善,这就严重地导致煤矿安全管理机制满足不了实际生产过程,两者严重的脱节,从而阻碍了煤矿产业的发展。
(二)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在我国煤矿生产中还存在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首先,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安全检查办法,只根据管理和监督工作人员自身经验进行工作,对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据自身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和解决。如果一个煤矿企业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安全检查方法,那对于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以及财产都是很大的威胁。其次,从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角度来说,如果缺少比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就不会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工作,并且也没有标准可依照,再加上管理力度的不够,这就不能有效地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在国家采取重要措施之前,煤矿必须意识到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要加强落实和实施安全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保证我国煤矿企业能够稳定、长久地发展下去。
二、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一)煤矿安全监察化。对煤矿安全生产建设过程进行系统的监察便是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在煤矿安全监察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煤矿产业的特殊性,同时还要考虑环境以及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煤矿生产过程中,工作地点具有移动性,并且作业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煤矿安全监察中,一定要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安全监察工作方式。监察工作方式包括很多种,例如日常监察、定期监察以及重点监察等。煤矿安全监察内容也有很多,其中包括检查制度、检查安全设施、检查思想等,同时还要对该煤矿企业进行调查,查看其企业资质以及生产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安全管理法律化。目前,我国非常重视法律运用,这也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评价标准。煤矿安全管理法律化包括很多内容,如法律、法规以及标准等。近几年我国对煤矿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标准进行了改进和调整,从而让其更好地为我国依法治矿提供依据,严格控制煤矿企业工作程序。虽然我国一些煤矿企业还没有完全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煤矿企业仍有明显的改善,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取得成效,其主要就是因为执法力度不够,并且煤矿守法意识不强。
(三)煤矿保险责任化。首先,根据保险公司的相应保险条款,要设计好相关投保企业以及承包保险公司的责任,同时要激发煤矿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并且当煤矿安全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惩罚,从而高效、安全地完成工作;其次,煤矿生产企业不要因为进行了保险,就不重视安全状况,只在乎企业获取的经济效益,这会严重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综上所述,整个过程就是煤矿保险责任化的内容和宗旨。我国要引用不同种的保险形式,单一的社会强制保险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对于煤矿企业来说,仅仅引入社会强制保险是不够的,必须要增加一些和税收相似的支出。从收取保险费用机构的角度来说,在加强煤矿生产企业安全监督以及技术改进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强的经济动力。
三、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是需要管理人员关注的问题。煤矿产业是我国一次能源核心,要想促进我国煤矿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保障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同时煤矿安全生产形式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稳定。当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时候,不仅会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形象,甚至会降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我国非常重视煤矿产业的安全性。近几年,由于工作的不到位,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尽管我国的煤产量相对于其他国家高出很多,但是因事故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占世界煤矿安全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所以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受到世界的关注。煤矿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不仅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形象,还会阻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建立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是解决煤矿安全事故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首先,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能够规范煤矿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行为,同时还能控制监管行为,最主要的是完善煤炭安全管理体制,能够提高煤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安全生产的意识,并且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次,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仅能够规范煤炭企业的经营行为以及工作流程,还能帮助煤矿企业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他们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这样不仅能够促进煤矿企业的自身发展,还能提高我国煤矿产业在国际上的形象。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对于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煤矿开采规模急剧扩大。但是,煤矿矿井系统极为复杂,这就导致其安全影响因素控制难度大,其中瓦斯爆炸作为一项高发、危险性大的事故类型,如何做好事前预控极为重要。该文主要针对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做了具体探讨。
关键词:煤矿采掘工作面 瓦斯评价程序 闭环管理
我国是一个煤炭大国,直至2014年,其煤炭总量达到了40亿吨,因此做好煤炭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根据相关调查,我国半数矿井为瓦斯矿井,这也就使得瓦斯爆炸事故成为煤矿开采中的一大重要问题,做好瓦斯地质预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十分必要。
1 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爆炸灾害分析
在煤矿矿井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五种灾害分别为火灾、水灾、瓦斯、煤尘以及顶板。其中,瓦斯爆炸主要发生在煤矿采掘工作中,这是因为煤矿采掘工作面出口风流呈现为直角拐弯的形式,因此上隅角存在涡流,瓦斯无法被带走,从而积存在采空区中;此外,若是采煤机截槽中、截盘附近以及机壳与工作面煤壁间通风不够畅通,则十分容易导致瓦斯局部积存。在此情况下,煤矿采掘过程中一旦因为爆破或是摩擦出现火花,则极易导致瓦斯爆炸[1]。
一旦煤矿采掘工作面出现瓦斯爆炸事故,则会产生高温高压气体,其高速向外冲击的过程中必然会伤害到井下设备和井下工作人员。同时,瓦斯爆炸事故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还会降低井下氧气含量,对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得其他的采掘工作面无法正常工作。总而言之,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爆炸灾害危害极大,应做好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实现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
2 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
在煤矿安全安全闭环管理中,其重要内容即为采掘工作面的“三项评价”:瓦斯、水害以及顶板支护状态的定期评价。下文主要探讨了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2]。
2.1 瓦斯评价程序的组织架构
瓦斯评价程序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主要是矿长、各系统矿长以及业务部门的领导,要求领导小组中必须有通风科,主要负责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等工作;(2)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的组成人员主要是矿长、副矿长,主要负责瓦斯防治评价的考核工作。
2.2 瓦斯评价程序的闭环管理
2.2.1 瓦斯评价资料收集
每月召开相应的瓦斯评价会议,其中业务部门做好会议中所确定的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同时配合通风科进行采掘作业面通风基础条件、瓦斯地质以及通风系统等等相关资料,从而为下一次的瓦斯评价会议提供完整有效的资料依据;安全监察科做好落实情况的监督工作。
2.2.2 瓦斯评价效果检验
针对业务部门所完成的资料收集工作,通风科应对其做相应的统计、分析,并与评价要求相比较,最终编制好本月《回采工作面瓦斯防治评价效果检验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回采工作面隐患的辨析、各项安全措施的评价、校验。要求相关部门根据报告进行相应的整改,提高自身安全防护水平。
2.2.3 瓦斯防治专业小组评价
通风科通报完毕后,专业小组应重点做好下一个瓦斯防治评价工作的部署。(1)专业小组根据本月报告进行讨论,充分了解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实现下一个月瓦斯防治评价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应根据各煤矿企业具体的管理办法,做好评价人员的工作考核、打分。(2)业务部门参与评价的工作人员,应充分掌握本月所收集的资料以及评价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下个月组长隐患辨识、防治。评价人员责任制度应严格遵循“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3)专业小组的组长应带领所有的组员,对于已经讨论出的下个月瓦斯隐患辨识、防治措施进行逐条确定,从而形成系统的安全技术措施。针对部分无法达成共识的措施,组长则应对其进行汇总,在瓦斯评价会审会议上进行讨论[3]。(4)专业小组组长将经由讨论后所形成的报告以及评价人员工作考核评分表格上交通风科。
2.2.4 瓦斯评价资料会审
在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为了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需在每月的固定时间开展矿瓦斯评价集体会审工作,从而进一步明确瓦斯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分工、监督、考核以及奖惩等方面的内容。在整个会议过程中,要求严格遵循“集体讨论”原则,每个回采工作面组成一个小组,由小组组长进行隐患辨识和防治措施的汇报工作,会议进行统一讨论,确保每一条措施科学、合理。
对于会议中通过的瓦斯隐患辨识和防治措施,应严格按照“谁评价(审核)、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制,做好下一步的落实工作;同时,各部门工作需做好职责分工,确保评价工作有序、有质地进行,最终实现整个矿井生产安全。
2.2.5 煤矿企业瓦斯评价意见落实
煤矿企业评审意见下发后,应由通风科各负责人进行审阅,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改进条例,及时联系个业务部门做好整改工作。
2.2.6 瓦斯评价工作考核管理
瓦斯评价工作考核管理小组主要由业务部门的技术骨干所组成,其主要是通过百分考核制,对各个评价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应的考核,其具体标准如下所示:(1)通风程序??20′;(2)评价纪律??10′;(3)评价可靠、准确性??40′;(4)公司批复意见的有效落实??30′。瓦斯评价工作考核管理工作的落实有利于进一步规范评价人员工作,并通过相应的奖惩措施,提高其工作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评价工作质量,以达到超前防范事故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瓦斯事故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灾害形式,其直接威胁到煤矿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对此,在进行煤矿安全生产时,必须重视瓦斯安全隐患的提前预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上文中通过煤矿采掘工作面瓦斯评价及其闭环管理,确保了瓦斯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治措施的科学合理性,从而有效杜绝了瓦斯超限等问题的出现,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摘 要: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煤矿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但是由于煤矿生产环境复杂,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必须对其进行维修和管理,而如何做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的管理、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运行已成为当前煤矿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策略;绿色维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煤矿行业迅速发展,煤矿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煤矿机电设备的种类和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对于煤矿企业来说,机电设备使用性能、使用效率以及使用寿命与煤矿生产的出炭量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关系着煤矿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这就对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瞻观现阶段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现状,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无法从源头上消除设备故障,严重影响了煤矿生产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分析目前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积极探究有关管理策略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1 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随着煤矿生产方式的转变,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大多数大型还是一部分中小型煤矿企业都相继建立起了相应维修技术管理制度,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组织管理机构,一些企业还逐渐引进设备故障检修和状态检修技术,以此来加强维修技术管理,实现机电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仍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即事后维修、状态检修、定期检修、改进维修,加上受到技术、人员、资金、环境等方面的限制,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有待完善,比如目前仍然有很多企业实行的是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的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很多工作人员将设备维修工作中心放在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上,而忽视了企业整体对市场的适应力;煤矿企业与机电设备厂家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对设备的设计、加工、使用、保存、维修管理工作相对独立,致使无法将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映给生产企业,延长了设备维修时间,严重影响了设备原有使用性能;定期检修和事后维修方式是煤矿机电设备故障维修的主要方式,定期检修能够保证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但是由于设备运行条件在不断变化,这种检修方式可能会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事后维修则是在故障发生后进行的维修工作,由于不确定性较强,所以造成的后果也不可预知;监控系统覆盖率较低,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无法及时获取设备故障信息,不利于做出切实有效的故障处理对策,从而影响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
2 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策略
2.1 建立健全维修体系
当前,煤矿企业大都摒弃了单一的维修方式,而是根据设备运行状况、故障特征通过选择最为科学、最为合适的维修手段开展机电设备维修工作的。煤矿机电设备种类繁多,适应环境、场合和条件不同,设备运行规律和故障类型不同,不同机电设备故障维修方式也不同,所以维修成本、生产效益也会出现较大差异,基于此,应当建立健全维修体系,针对同一个设备要制定不同维修方案,这样以来才能保证故障的及时排除,才能提高维修效率和维修质量。建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机构,设立专门机电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对机电设备运行全过程的管理和维护,完善维修技术管理制度,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分配煤矿生产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落实奖惩机制、考核机制和责任机制,将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人员,有效提升煤矿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水平。
2.2 改进维修技术管理方式
在煤矿机电设备实际运行中,应加强对设备使用过程和维修过程的管理,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工作效率。对于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不仅要从设备自身出发,还应重视人员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加大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或自主学习方式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强化其安全意识以及对机电设备巡回检查、日常维护、定期检修的意识;根据设备日常检查、技术测定、运转状况、设备特征、设备使用性能、运行环境特点等组织设备管理和维修编制工作,制定详细的检修计划,进而形成科学、全面的维修技术管理方式,保证机电设备
的正常运行和煤矿生产的有序开展。另外,积极推行绿色维修方式,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环境保护为目的,将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率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产品保持或恢复原有性能状态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不仅要使煤矿机电设备处于良好性能状态,还应最大限度降低设备从维修到报废过程中有害物、废弃物的排放,以实现煤矿企业环保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3 推进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煤矿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煤矿机电设备使用类型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发展,那么机电设备维修信息也必然量大、繁杂,传统管理手段无法实现对维修信息的高质、高效处理。现代生产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则为做好设备维修技术管理工作提供了条件,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进维修技术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维修技术管理工作的可执行性、准确性与效率性。
2.4 强化对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力度
煤矿机电设备在设计、制作工艺、材料、装配调整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从这几方面强化对设备的改造和更新力度,依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本着安全、经济的原则对机电设备进行优化,以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和质量,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首先,在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管理中引入绿色管理和和绿色维修理念,贯彻落实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目标,实现煤矿的无污染生产,争取以最少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其次,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机电设备相关零部件、装置、局部结构等的技术改造力度。再次,加大资金投入,尽量引进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机电设备,简化设备操作程序,实现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和管理一体化。
3 结束语
总之,煤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了煤矿企业更高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对煤矿机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给予高度重视,正确认识维修技术管理的存在问题,深入研究机电设备维修技术和管理方法,改进当前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提升其管理水平,同时积极推行绿色维修方式,强化对设备的改造和更新,保证煤矿生产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促使煤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最大化。
【摘要】一般大型能源公司中煤矿采用的都是以“科技兴矿”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开发新的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并创建新的科技体系。随着科技创新型矿井逐渐开发和建设,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水平也要随之一同发展。本文对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价,并且提出可行可靠的建议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科技管理;运行机制
一、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指导思想
一般煤矿科技创新管理所采用的指导思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条件下,探索并发现新一套煤矿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思路,同时尽最大的限度使用,改进配置企业中物资资源的不足,发掘新人力,实行科技创新管理的新战略,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些指导思想下,还要坚持科技兴矿为宗旨,以市场上对煤矿的需求为引导者,激励人才为主要核心,加强对科技创新的开发和管理、研发新的科技创新成果、创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一个煤矿企业是以科技兴矿为主要方针,同时引进发达的的科学技术,培育创新管理新文化,从而创建新型矿井。也正因为如此才大大提高了矿井的经济效益和提高矿井之间的竞争力。要想使科技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服务,首先要保证人才的利用和资金的投入,还要为技术人员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以便培养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引进先技术设备能有效的保证生产安全,能使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使煤矿的生产能力提高,为矿井的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二、煤矿科技创新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2.1 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
一些煤矿企业为了解决在矿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和高新技术一同发展,引进了先进的理论技术,使科技创新管理水平能够得以发展。此外,煤矿企业还结合了自身研发的科技成果,因此,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将科技创新转化成为了生产力,使得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问题。
2.2 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根据科学统计,煤矿的技术人员占全职工总数的比例是少之又少,仅仅不到10%,远远低于工业企业的平均值,所以导致科技人员缺乏,出现“机关学校普遍增多,生产线人缺少”的现象。此外,由于许多科技人员技术不达标,缺少好技术和素质佳的技术人才,导致企业在劳动上的分布不合理,结构失衡,学的用不上,用的不能掌握得现象。近几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煤矿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有很多煤矿企业中对科技人员的管理还只是局限于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只是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并不能带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人才的开发和企业的发展方面。因此,煤矿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2.3 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管理
一般在科技创新资料和档案里所指的都是煤矿企业科学技术的资源,它是科技成果的载体,在企业生产和建设活动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生产和建设的前提。而当前煤矿企业对科技资料和档案的重视不够,导致了管理人员没有积极性,从而影响工作进程。
与其他企业相比,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周期长,在时间上不固定,涉及的范围也比其他企业广,但是收集时的难度却比较大。煤矿企业的科技资料和档案首先要求管理人员要对工艺流程和技术状况有了解,此外为了避免产生遗漏和错误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的。由于煤矿企业在生产中有特殊性,生产中的科技资料和档案也是处在一个变化的动态中,导致在管理资料和档案的时候工作量大且繁琐,如果不能及时归档,会导致资料档案不完全不准确。煤矿信息化在近几年虽然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科技资料档案的信息化却跟不上进度,也阻碍了资料档案高效的利用。
三、煤矿科技创新的走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技术、全球化、人才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强,在此情况下,要想保持煤矿自身的优势,必须发展科技,增强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1、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要体现规范化、现代化和高效化。说的是要发展机制创新来加强科技创新。还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工作制度,优化资源,以便提高自助研发的创新能力。
2、依靠自己的科技知识研究发现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加快生产力转化速度。
3、对多种经营实行结构的调整,使得能够促进多种经营技术水平的提高
。根据煤矿企业经营的部署,要积极开展与煤矿有关的新技术和相关材料,还要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大力支持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同时,开发新产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规范对项目的管理,完善竞争中的激励机制,提高煤矿企业的竞争力和开发创新力。要做好这些,首先要有足够的开发基金,同时规划好资金的分配和资金管理,以便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证。在开发资金的同时还要改进质量,不断增加新品种,加强对项目管理一确保质量和水平。三要对科技成果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估,以此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四要强化用人机制,使工作人员使用新机制,保证能更好的发挥创新技术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要对科技人员按劳分配,在住房、工作调动方面给予优惠,形成尊重爱护人才的好气氛。
四、对科技管理发展动向的探析
4.1 对科技创新建立长远的规划
什么事都是事先要有准备,才能得到成功,不然只能是失败,对于煤矿企业,也是如此,要想更好的使科技创新为矿井生产,就必须要建立一个长远规划。煤矿企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生产工艺,生产状况和装备情况,为矿井提出长期规划,为煤矿企业的科技发展提供发展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地将煤矿企业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企业,在市场的竞争中百战不殆。
4.2 建立专项的科技资金,改善激励机制
煤矿的科技创新管理离不开激励机制,它虽然不全是对资金的奖励,但却是以资金奖励为主要方向。煤矿企业应该建立一个科技资金,研究合理完善的一种奖励制度,同时发现有效益、有价值的科技资金并加以奖励。煤矿企业不仅要对技术人员有科技资金奖励,还要鼓舞全体工作人员举办科技创新活动,以便能够创建好的科技创新气氛,并提高煤矿争产中的科技含量,另外以奖励资金维护科技创新管理,能对生产经营的局面有改善,而当生产经营有好的效益资金奖励也会随之增加。
4.3 通过培养专业的人才来提高员工素质
煤矿企业的科技创新应该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进程,加强引进现代煤矿企业的技术、管理方法、创建培训体系还要提高员工的技术。在培养员工科学技术的时候,还要能够掌握国内外煤矿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以便能在竞争中获胜,还能为煤矿企业未来的发展做贡献。实际行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技创新的成果归功于实际行动。煤矿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着重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只有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科技和生产力紧密结合,发现问题并排除问题,才能让科技创新能更好的为煤矿企业生产服务,为煤矿企业提高效益。
4.4 规定资料档案的管理
煤矿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对资料档案管理的重视,提高员工对资料档案管理的认识,将资料档单规划到煤矿企业工作中。加强对档案资料资金方面的投资,也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工作效益加快。将传统的管理方式转变为现代化,也可以加快信息化的进程。
结语
煤矿的科技创新需要以先进技术作为基础保障,此外,科技创新管理还涉及煤矿企业中的各个方面,它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另外,科技创新管理工作还要本着高效安全的方针,不断完善创新技术,加强激励机制,强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完善资料档案的管理,提高煤矿生产中的技术,加强煤矿的竞争力,使科技创新能为煤矿企业的生产提供便利条件,实现科技兴矿的目的。
摘要:目前,煤矿企业的施工和项目管理体制越来越完善,各方面制度也不断健全越来越现代化,一个精细化的管理用在煤矿的各施工中必然会对煤矿的发展和各方面效益大有裨益。本文就煤矿企业的施工来谈谈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精细化 管理 煤矿企业施工 重要意义
0 引言
煤矿企业的两根坚强支柱是:技术+管理,只有技术没有一个好的管理不行,只有管理没有好的一个技术支撑也不行,技术和管理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给煤矿创造好的更大的效益,在煤矿的施工中更是足以证明。当前煤矿的科学技术进步飞快,相关的煤矿管理却有缺陷或是不完善,下面就结合实际来谈谈精细化管理在煤矿各土建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1 当前煤矿企业的施工管理模式分析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得有规律有纪律,对于煤矿企业的施工管理来说更应如此,一,煤矿施工的环境较为特殊;二,煤矿企业的施工作业人员水平层次差别较大,因此在煤矿企业的施工管理中更应引进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现如今的各煤矿企业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的制定很重要,但是得不到有力的执行也是零,要把制度的制定贯彻到执行中,制定者和管理者带头遵循和践行以为榜样。煤矿行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工程管理人员就显得尤为的突出和重要,由此工程管理人员也一直很缺乏,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现状,亟待环节,在高校培养煤矿企业施工管理人才的同时,作为煤矿企业自身也要加大在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的煤矿企业施工管理人才。煤矿施工企业在加大的引进的同时加大自己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培养精细化管理所需求的人才。纵观目前的煤矿企业施工管理,没有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有:
①没有从根本的内部抓起,没有很好的贯彻学习的制度,在煤矿企业施工内部的管理上,在创建精细化管理时没能很好的创建一个适合学习的工作环境,不能在工地需要时及时出现,没能很好的解决工地的需求,没能定期的定量的安排管理人员学习精细化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最新研究进展。
②不能精细化很好贯彻执行的原因之二是不能很好的明确责任,不能做到分工明确。作为管理人员应做到事无巨细,应对每一天的工作进度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协调分配并及时做好台账的记录。
③要严格执行领导跟班制度,合理协调安排领导的巡视,应做到每班都有人跟随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一线的问题,把问题处理在一线,保证煤矿精细化管理服务于煤矿施工的实实在在。
2 千方百计利用精细化管理确保煤矿企业施工的进度
无进度无效益,无效益就不能体现精细化管理的好处。煤矿企业的施工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工程进度缓慢或是停止,这对企业的效益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度,体现精细化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人员需要做到以下:
①一用一备,准备两套施工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影响施工进度,并时常的定期的检查设备的完好情况。
②充足的施工人员,对于掘进、打钻、检测等配备人员严格按要求来,对于关键的节点施工的人员力量配备要多做考虑,关键时刻节点的施工可以增加人员力量。
③及时上报施工一线的情况和数据给管理决策人员,以便及时的改进变更施工方法和设计,做到动态施工和动态设计,已达到最佳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3 煤矿精细化管理关键环节控制要点
凡事都得有原则,作为施工管理人员要严格做到“对事不对人、对人不对事”,不能搞裙带关系,从各个小处、细节方面的管理做起来搞好工程施工的质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步骤:一,精细化施工管理的前期阶段;二,精细化施工管理的中间阶段;三,精细化管理的后期阶段。作为一个煤矿施工管理人员,考虑到煤矿施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做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全程的全面的把关、控制和改进。
3.1 煤矿施工工程费用的控制
开源节流,多举措控制煤矿施工的成本投入,节省开支。工程费用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最终效益,对于隐蔽性工程更要加大监管,严防腐败豆腐渣工程的出现,对于煤矿施工这样危险性就大为增加,管理的效益一旦出现不安全隐患也就无效益可言。对于关键节点的施工和隐蔽性工程施工以及高投入的施工要全程记录,严防偷工减料,同时加大审计。
3
.2 主动积极协调,管理全方位
作为煤矿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的与相关部门协调,搞好关系,全方位的掌控整个施工,做到每一步都了如指掌。做好管理者的同时时刻意识自己是服务者的身份,一切为了施工,全心全意搞好精细化施工。
3.3 执行力落到实处是精细化管理的根本
要想将精细化管理的根本执行力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到:①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培训制度、严格的遵循合同要求,按要求办事;严格的办事流程,按合同约定的先后来办。先签合同后办事,该完善的报批及时报批,不留拖累工程进度的隐患;严格的台账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分配到人,大家集体的搞好安全,作为管理人员,有人管安全时严格听从,安全管理人员不在时,就要及时充当安全管理人员的角色。②规范作业、样板引路,实行施工操作标准化、质量标准化,高起点高标准,把每一项施工都当做标准施工样板来做。③作为一个出色的煤矿施工管理者应该清楚的了解每一个项目的重点是什么,什么地方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如岩巷掘进时,前方什么岩性采取什么施工方式和支护方式,遇到断层该采取哪些措施,要不要增加特别的施工工具和措施。如此才能做到精细化,践行精细化,享精细化之果。
4 小结
①精细化管理是体现煤矿企业施工水平的最好证明。中国从入世以后,信息革命和科技革命发展更为顺猛,煤矿国有企业更应顺应时代潮流,紧随国家产业政策步伐,加大对国有煤矿企业施工管理的改革,大力度的宣传推荐精细化管理的践行,进行管理的体制改革,并在改革中融合再创新。推进精细化管理就是推进煤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精细化管理时人本化管理的重要思想体现。新时期的煤矿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更要注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注重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②不论什么样的管理都是以人为群体来操作执行的,所以在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全程中要始终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作为煤矿企业施工中的管理,唯一同时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就是人,所以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就是为了确定人在管理中的主要地位。作为煤矿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拥有“人人管事,事事人管”的思想,不扯皮、不踢皮球,积极主动的充实到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大家庭中去。
③煤矿企业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是由制度、管理人员和考核组成,根本是制度,关键是管理人员,精细化的结果好坏是考核。只有根本这一基础打的好也就是管理的制度制定的好,才能后续工作开展的好,再好的制度,管理人员不领悟不践行和不施行都是零,制度制定的好,管理人员管理的好,可是没有一个好的严格的独立的考核,还是不能有效约束制度和管理人员的最佳精细化体现。
摘要: 煤矿开采的事故发生率高、从业危险性高、要求劳动强度高。因此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开采的根本、效益的保障。本文就煤矿安全管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重要性加以探讨分析。
关键词: 煤矿开采;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管理
0 引言
煤矿安全管理是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全部安全工作及一系列法制、组织、技术、措施和管理工作,从专业角度包括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生产建设中的动态安全管理及安全信息化工作。近几年来,国家和各级部门召开多次会议,下达一系列关于煤矿安全管理的文件,事实表明这些理论上的工作是起不了太多效果的,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实践操作到每一个具体企业,每一个煤矿职工身上。
1 我国煤矿安全现状分析
煤矿开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系的实行和强化,煤矿安全状况有了很大改观,然整观我国煤矿安全状况,灾害事故仍旧频繁发生,如瓦斯煤尘爆炸、透水事故、冲击地压和顶板灾害事故。我国煤矿95%属于地下作业,地质条件复杂,我国开采装备的不良、科技水平低、自然灾害以及诸多主观原因等因素,是造成了我国当前煤矿安全状况差的现象。随着近年对煤矿的深度及强度上的开采加大,更多的重大动力灾害也随着开采条件的加剧复杂性而日渐频繁。
目前,我国乡镇煤矿安全事故最高,国有地方煤矿次之, 国有重点煤矿最低的特点,这种形势是由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导致的:①当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察、监督方式方面的不足。比如:现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人员配置远远不够,监察方式无法实现危险源的动态系统监控,以及大量煤矿事故企业对上面隐瞒不报。②安全观念、煤矿开采生产技术(特别是安全管理技术方面)比较落后,保护意识不强。比如,目前还有1/3以上的乡镇煤矿还采用落后工艺式生产煤炭,使得资源浪费且安全系数低。③缺乏安全科技人才,对职工合理的现场管理及科学的安全指导的不善,增加了煤矿事故机率。④安全投入未合理落实,缺乏安全人才培训与储备。
2 煤矿安全管理的任务、意义与作用
安全管理是指对相关安全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进行,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第一要素。煤矿的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的根本所在,是职工的效益保障,是煤矿发展的基本前提,其根本任务是预先发现各种危险,加以分析后,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控制或消除,其目的是保护广大职工的安全与健康,避免各种损失,防止伤亡事故发生,促进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
2.1 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 安全管理的缺失或失误,能致使人与物的不安全情况、环境的不安全,这一连串的因素往往也是国内外发生重大事故的基本原因,可见安全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要杜绝煤矿开采过程中伤亡事故,必然从安全管理上加以控制,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方面进行优化,以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水平,以此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
2.2 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方针的基本保证 经过长期安全生产实践工作经验和教训中,科学总结为十六个字“安全第一、生产第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建立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增强广大职工的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防御能力,提高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落实,实施对各种事故的防止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切实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
2.3 加强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重要前提 搞好安全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保证,安全管理涉及在煤矿开采中对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利用。安全技术措施
需要科学的决策,包括对尘、火、易爆品、水等的防范处理;劳动卫生包括对尘毒、噪声、有害气体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危害的防范。煤矿灾害防治水平的提高要改善煤矿的劳动条件,组织安全技术人员采取有效措施,并在开采先进设备,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是确保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改善和经济效益提升得到体现的根本。
3 煤矿安全管理常用的方法
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对对环境因素的研究、安全措施的思考、安全隐患等措施的解决技巧,归为安全管理方法。基于安全管理中安全工作的重要与复杂的特殊性,可以采用是一些基本方法,但必须随着社会和企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进步。常用的煤矿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检查法、安全目标管理法、系统工程管理法、煤矿系统安全预测法、煤矿系统安全评价法。其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为前两种方法。安全检查,又称安全生产检查,是管理技术中一种很实用方法。包括查现场、查隐患、查领导、查制度、查管理、查思想六查。根据煤矿企业的生产特点,通过检查与整改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来促进安全管理应用于煤矿企业中。
安全目标管理是一种指导性的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是实施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性的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的目的和集中要求所在。通过工作任务的明确转化,既重视人的作用,又强调工作成果,提高了系统功能,达到降低事故发生率;通过定目标、定方针、排日程、自觉行动与严格检查,实现安全目标值,保障搞好企业安全生产这目的重要策略。
以上两种为煤矿管理中的两种主要方法。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工程的研究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也需要用到系统工程管理法、煤矿系统安全预测法和煤矿系统安全评价法,从安全痢疾专业技术、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及人的安全行为方面,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对事故制定预防对策等,采取降低危险性的措施,实现系统安全化,从而达到最佳安全生产效益。
4 结论
煤矿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原理就是研究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自然条件、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与煤矿开采的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规律,是实现煤矿安全开采及煤矿职工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保障。对于煤矿开采的安全管理需要把安全预防落到实处,安全管理必然务实,安全开采要强化细节管理,警惕不良习惯灾难,安全工作需要强化闭环管理,但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从业职工的自觉、自律的学习安全常识、增加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自觉遵章守纪,才能保障煤矿安全管理各环节的安全开采。
[摘 要]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十分重要。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真正落实在煤矿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使广大职工逐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意识转变,进而达到“我会安全”的境界。
[关键词]煤矿 安全生产 思考
一、全面建设是基础
班组及职工的安全文化建设。运用职工班前安全活动、标准化岗位和班组建设、安全技能竞赛活动、亲情教育、“三不伤害”等传统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培养全体职工的良好安全心态,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提高安全技能,从而达到充分利用人的安全意识指导安全行为,用安全行为有效控制生产事故。
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系统安全评价、全面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责任制体系、严格执行“三同时”、安全例会制、安全工作定期汇报制、检查制、奖惩制、岗位责任制等行之有效的传统安全文化管理手段,促进管理层及决策者的安全意识与管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强化事故隐患的排查与整改,加大安全投入,避免违章指挥,全面控制各种原因引发的事故。
作业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对营造煤矿安全氛围,强化职工安全意识,提升煤矿形象,现场事故多发点、危险点、危害点控制和尘、毒、烟三防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张贴安全标语;悬挂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等安全标志;制作事故警示牌等传统安全文化建设手段。
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采取举办安全宣传墙报、安全生产信息;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竞赛活动、安全演讲比赛;组织事故报告会、安全文艺活动、事故祭日、安全贺年活动;实施安全宣传的“三个一工程”(一场晚会、一幅标语、一块墙报);青年职工的“六个一工程”(查一个事故隐患、提一条安全建议、创一条安全警句、讲一件事故教训、当一周安全监督员、献一笔安全经费)等传统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深入开展煤矿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
二、“以人为本”是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本理念是创建煤矿安全文化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以提高劳动者安全素质为主要任务。煤矿作业现场点多线长,环境复杂,只有集中力量采取“多点打击”的战术手段,“全歼”安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各种薄弱环节,才能有效发挥安全文化的整体效益。因此,应着眼与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健全和优化“进入”、“退出”机制,对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低劣的职工予以及时“退出”,优胜劣汰。围绕提升安全理念、职工素质和安全思想境界,不断强化“人本建设”。如在职工中实行岗位作业标准化考核制度,由班(组)长、安检员和验收员三人负责,做到一天一考核,一天一打分,一天一公布,并与当日的计件工资挂钩。通过“关口”前移,实现安全管理对象全员化、形式多样化、效果跟踪化,最终确保人的本质安全化。
坚持理念先导。心态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人本思想。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只有心态安全,才会有行为安全;只有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
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但为什么还存在“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的情况呢?关键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比如说,少数煤矿管理者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安全管理的行为导向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任务、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应是职工的内在需要,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安全理念不树立,安全文化建设就是竹篮打水。
发挥亲情的感染作用。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是“我说你听”,不是大道理满堂灌,就是家长式的训斥。解决安全教育入心入脑的问题,一定要注重情感投入,“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如采取为职工过生日、送警句、交心谈心等亲情教育法,不失时机、潜移默化地向职工宣传安全思想;并真诚邀请职工家属参加到安全共保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亲情的感染作用,筑牢安全第二道防线。
三、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保障
塑造煤矿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心理工作,需要煤矿有意识
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需要煤矿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作保障,把煤矿安全文化所确立的价值观长期地、全面地体现在煤矿的一切经济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并得到更深的宣传推广。
积极创造切实可行的煤矿安全文化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煤矿安全文化是需要设计和管理的,它重在实践。因此,煤矿安全文化一旦定格,就必须积极创造适应自身特点的运行管理制度和机制,确保其融入到煤矿的经营管理中。煤矿在创建安全文化时,要与经营管理相结合,不可孤立地做文化。所以,安全文化建设需要煤矿不断改革创新,完善运行机制,推行科学管理;加强职工的安全文化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造就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积极开展民主管理活动,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监督与考核,建设一个煤矿与职工的利益共同体。
利用制度进行强化。要巩固和发展无形的煤矿安全价值观,不能单纯停留在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叫在口上,还必须落实在行动上,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及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中,进行强势推进。使职工从事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都能够感受到煤矿安全文化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只有把制度建设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并有意识地结合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让职工把那些约束行为的制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真正从思想上接受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煤矿安全文化才有恒久的活力。
极鼓励正确行为。煤矿安全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当职工的正确行为受到鼓励以后,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成为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职工的深层观念之中。不仅如此,对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让职工感到我们的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把煤矿安全文化的塑造更多地落实在行动上,也给其他职工树立了实际的仿效榜样,从而产生模仿效应。因此,对符合煤矿安全价值标准的行为不断给予鼓励和强化,是巩固煤矿安全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四、管理者以身作则是前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煤矿决策者和管理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牢固树立“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意识,在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上“多看一眼、多防一步、多查一处、多支一招”,煤矿安全文化的创建才有生命力。
煤矿负责人以身作则、积极倡导。煤矿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要积极宣传安全文化,身体力行,让职工看到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什么样的准则和规范从事工作。反之,领导不去倡导和身体力行,煤矿安全文化在职工中就不会得到强化,就难以变成全员共享的文化。久而久之,只能游离于安全文化价值观规范体系之外,陷入空谈,经过精心设计的积极的煤矿安全文化也会逐渐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中去。
必须努力提高管理者素质。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是有直接联系。过去,管理者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加经济处罚。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使职工感情上受到伤害,进而对安全管理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潜移默化改变人的习惯性违章行为。
【摘要】 煤矿企业的精细管理是一种经营理念,是创造价值和消除浪费,而煤矿企业精细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山西阳泉国阳新能新景公司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先进的煤矿企业精细管理模式——“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即全面预算管理、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和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关键词】 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 全面预算管理; 全员目标成本管理; 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市场竞争的加剧迫切要求煤矿企业生产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善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煤矿企业的精细管理是一种经营理念,是创造价值和消除浪费,而煤矿企业精细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重点是资金管理,资金管理的核心是成本管理。精细生产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营运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是组织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生产,最大限度创造价值的管理活动。山西阳泉国阳新能新景公司自1996年大力实施全员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以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先进的煤矿企业精细管理模式——“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即全面预算管理、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和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起步经营抓源头,用预算管理把握方向;经营过程抓方法,用多种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办法管形式、管效果;经营创新抓机制,用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模拟市场、价值管理、损益核算。十几年的实践证明“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是传统管理的延伸。它有适应市场经济管理的本质特征,它有多层面反映约束管理者、操作者岗位经营情况的作用,它有激励员工自觉双增双节的潜能。综观其管理内涵、运作方法、产生效果等,的确是一个可以借鉴推广的成功精细经营管理模式。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基础
全面预算管理是被广泛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其管理方法的核心是按预算办事,有目的做事,从一开始就做到心中有数,要办什么事、标准有多高、需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都要明确;然后按预算执行。打有准备之仗、办有计划之事、走程序化管理之路。简言之就是凭预算做事,通过预算管理,实现人、财、物等每项支出的精打细算;通过预算管理从容完成各项任务,从而做到管理预算化,量入为出精细化,有的放矢效益最大化。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公司构建了较为全面的预算管理平台,主要做法是:预算管源头,以全面预算管理来宏观把握经营走势,以全面预算管理来分步控制成本费用,使每项工作置于全面预算管理之中。年初,以成本费用预算、销售收入预算、专项资金管理预算把整个经营盘子编制出来,同时将所有的成本费用支出、各种专项资金投入落实到分管单位及人员;然后按成本费用、专项资金管理程序与规定依次发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实事求是编制预算;坚持宏观把握微观控制落实预算;坚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激励员工完成预算。
二、全员目标成本管理是方法
(一)抓现场成本管理
煤矿企业要持之以恒地抓现场成本管理,不断修订材料定置化及管理标准,坚持常年累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地检查,建立静态与动态检查的书面反馈制度,奖罚分明,狠抓现场管理细节,使标尺永远高于实际。有人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有人说煤矿企业、煤矿井下作业材料使用有什么可管理的。而实际上煤矿企业应将井上、井下材料定置化管理看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管理工作,管理就会有明显的实效性与实用性。管理的意图就是要向材料定置化管理要效益、要安全、要和谐、要形象,做到材料存放“码见角、堆见形、立要直、放要正”;材料管理实现“标识、标志、编码、定置化”;让所有施工队组所管辖的井上、井下现场成本管理责任区域内实现“新材料零浪费、旧材料零丢弃、现场零无序、视野无杂物”,从而打造一流的煤炭生产作业现场。
(二)抓标识、标志、编码管理
对标识、标志、编码管理要做到常抓不懈,煤矿企业要在追求管理效果方面看得远、想得远。21世纪人类已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将是时代管理的最高境界。煤矿生产属内脏式作业,管理者渴望掌握更多的现场情况。标识、标志、编码管理能满足这一要求,并能被广大员工自觉接受。标识、标志、编码管理能使找问题异常简单、分责任异常清楚。煤矿企业还要注重原始数据的记录与管理,要设置详细记录每一天每个班的工作量、完成工作量的负责人、材料消耗情况的台账,这为落实工作质量、作业消耗提供了严谨的历史记载,也为以后追溯工程质量提供了证据,从而提高了员工干工作的责任心;还要设置详细记录每一天每个班作业消耗的动态流水账,要求详细记录领入、发出、结余,它的主要作用一是反映材料的管理使用情况;二是便于管理人员掌握材料消耗信息;三是了解监督材料管理的历史情况。
(三)抓磁卡管理、经纬线管理
1.煤矿企业要设立内部银行推行磁卡结算,要结合煤矿企业的管理模式相应设置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成本费用的计划管理与控制。负责对内部银行所有开户单位进行资金管理控制,办理各种计划外的费用批增,以及部分重点工程的跟踪管理。发挥内部控制职能,对超计划费用进行通报反映。实施严格的磁卡管理,通过磁卡对下一级单位的资金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循序渐进地抓星级攀升管理,每年按攀升或降级进行表彰与处罚,此项基层管理活动,考核指标切实可行,对提高管理与经营实绩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运作公平公正,很受基层单位欢迎。
2.煤矿企业要泾渭分明地抓“经纬线管理”。所谓“经纬线管理”就是把原先至上而下的逐级管理作为经线用指标串起来,同时把生产、通风、机电、财务、供应、劳资等横向职能管理作为纬线与之交织,形成一张完整的网,使整个煤矿企业任何一个点位的经营管理活动都能连接在一起。之所以用“经纬线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上级管理单位往往看不到全貌,只知道该用什么,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调整。而职能管理单位就能够综观自己的余缺,合理地进行调剂。所以,以“经线”自控与以“纬线”调控相结合的经纬线管理法,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在上述一系列全员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的引导下,煤矿企业牢牢地把经营过程人性化,所以说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管理,而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形式与要求的程序化过程管理。
三、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是目标
煤矿企业要认真抓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更新观念,模拟市场,大胆实践价值管理,执行岗位损益核算。岗位好懂,价值难定,准确衡量一个岗位的价值含量确实不易。如何把岗位和价值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员工看到自身在企业的价值非常关键。
(一)明确岗位价值责任体
岗位价值责任体是指构成完整的成本消耗单元的主体,广义上讲它是能够单独进行计划管理、定额管理、责任管理、指标考核管理的一个实体。狭义上讲它既可以是一个实体单位,也可以是一个能单独落实考核责任的小组(工段),又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工作岗位,还可以是承担某项成本指标管理的职能单位或职能人员。传统的岗位责任制是把岗位工作内容、工作量明确下来,按百分制形式进行考核,以考核分来确定奖罚。而岗位价值责任体精细管理,一方面是扩展了岗位责任的内涵,即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考虑完成岗位经营指标,把岗位工作任务和岗位经营捆在了一起;另一方面是整合了岗位概念,把一个或几个岗位的集合看作是岗位价值责任体,突出了岗位的共同作业性、可控性与可精细化管理性;再一方面是确立了岗位作业的经营性。煤矿企业在抓岗位经营中,把具体落实岗位经营指标摆在了重要位置,经营指标到岗位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对逐个岗位的核算与考核上,让岗位经营的结果直接影响员工的工资。因此,员工把岗位消耗看得比以前重了,岗位经营成为员工上岗作业中认真考虑的内容,它与任务、安全一样受到了同步关注。
(二)制定内部市场化运行管理办法,建立较为完整的消耗定额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完成内部商品与服务的有价交换问题。能否认真执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关键是能否执行严格的索酬与索赔。为了确保内部市场化机制的正常运作,煤矿企业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为了适应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核算的要求,煤矿企业应根据历史数据与管理经验制定较为完整的消耗定额。
(三)实施覆盖煤矿企业的岗位价值核算管理
原先煤矿企业员工认为,到岗上班,能不能创造价值、创造多少价值与己无关,因为,上岗作业是按领导安排办,只要遵守时间、不懈怠工作就可以了,至于完成多少工作量,是内部作业环境与外部作业条件决定的。而执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之后,员工懂得了自己的岗位是有价值形态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岗位,必须创造相应的生产价值或服务价值、管理价值,否则,就会出现负价值现象,负价值集合是肯定无法长期生存的。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就是不可避免的事,于是员工悟出了因人而易、同岗不同效的差异,主观能动性会改变作业效果的重要意义。煤矿企业的岗位价值计量工作要求所有部门执行成本核算,最高一级管理部门通过汇算基层所有部门的基础数据编制整体的成本报表,实现成本指标的闭合管理。
(四)确定切实可行的财务补贴与利润分配办法
根据工作地点的实际情况通过财务补贴的方法对定额的特殊情况进行修订,根据修订后的利润或亏损进行分配利润或弥补亏损,从而形成煤矿企业自上而下的考核激励机制。岗位价值管理的落脚点是岗位价值增值,若把煤矿企业看作是一个大岗位,几千员工上岗工作看作是小岗位,岗位大小之分只是岗位集合的大小问题,而不是价值大小的比较问题。管理层岗位、操作层岗位的价值含量不同,但都既是岗位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量的消耗者,只有岗位创造价值大于消耗价值才能实现岗位价值增值。而标志岗位价值增值的唯一标准是完成岗位价值考核指标。
(五)抓关键点运作岗位价值精细管理
在煤矿企业产销两旺的大好形势下,往往追求增产的积极性高于抓内部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追求大上产量时,经营工作一般会放在从属位置,这给推广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煤矿企业一定要遵循关键重点岗位控制原则,力求精细管理把握大方向,做到以点带面,以关键岗位为龙头进行管理拓展。任何工作都是始于足下,行在过程,只有抓住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和效果。煤矿企业应本着确立基础、狠抓过程、看重效果的原则,认真抓住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过程控制,不仅把眼光盯在指标分解、考核上,而且把精力投在实际操作上。追求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完成问题,而且有企业的管理状况、员工生产作业环境、安全、和谐、文明、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等,这些全部需要经济的支撑。正是有了运转灵活、方法全面、能调动上下两个积极性的经营管理体系的支撑,企业才会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地、科学发展。
“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有着令人深思与遐想的空间,全面系统地做到位,决不是一件易事。然而,做一分就会有一分的收获。“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在煤矿企业连续多年来的实践应用,对实现产能提升、成本控制、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煤矿企业实现了核算基础、经营方法、经营理念、经营组织结构的创新,从实践中总结出运作“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的五种经营理念是为事事都算账、人人都管事的全员经营理念;编码、标识、标志精准精益经营理念;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的自我经营理念;全面预算、全员成本、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的“三全”经营理念;损失成本费用、经营收入,追溯到岗到人的责任经营理念。正是这五种运作理念,使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效果的完满结合。
全面预算管理、全员目标成本管理、全过程岗位价值精细管理构成的“三全岗位价值精细经营管理模式”,突出了一个全字,抓住了一个管字,落实了一个细节控制,将经营管理的应用方法、应用范围、应用目标全部涵盖了进去,使经营管理工作有秩序、有节奏、有目的地理性运作,良性循环。这一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三者各占其位,互相铺垫,发挥各自的管理作用。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这一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很严谨的管理思想,是较为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精细生产成本管理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每个员工及其岗位的安排原则是必须增值,消除一切不增值的岗位。精细生产成本就是及时消灭故障,消除一切浪费,向零缺陷、零库存进军,最终达到包括市场营销在内的各方面最好的结果。所以精细生产成本管理模式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能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文化。这种理念和文化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力。
由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精细生产模式,由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转变为精益生产成本管理模式,二者在互动中得到转化就把握住了企业生存的要点——市场要求的成本竞争力,就能实现企业增利、员工增收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煤矿监察 健全制度 安全管理
论文摘要:通过对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关系的分析 ,论述了煤矿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和对其进行监督监察的必要性
1 问题的提出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五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应当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有效纠正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实行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这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进监察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方针,所以,探讨如何实现煤矿安全监察与促进安全管理相结合,是搞好安全监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的根本出路。
我们进行安全监察的目的,在于依照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及时发现和消除现场的事故隐患,保证煤矿实现安全生产。但是,我们煤矿安全监察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盯在现场,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企业自身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因此,必须着力于构建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挖掘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内部潜力。这是因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搞好安全生产决定性因素在于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如果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缺乏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那么,任何外部的监督检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安全监察,促进安全管理是我们作好监察工作的新课题。
2 煤矿安全监察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通过我们的安全监察发现,国有重点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比较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等管理制度比较完善,相对来说,安全管理水平比较高,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职工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比较低下,安全装备水平普遍较低,煤矿企业领导的管理水平大多数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粗放型管理水平上,难以适应现在安全形势的发展;与国有重点煤矿相比,地方煤矿,特别是乡镇煤矿在安全管理方面,是比较原始的,一些乡镇煤矿甚至没有起码的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的甚至是空白,在装备上有的还停留在非常原始的生产水平上,在职工的素质方面,大多数是临时工、季节工,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非常低,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也相当落后。试想,处于这样的煤矿企业管理水平,如果煤矿的安全执法监察不与企业的安全管理相结合,单纯的安全执法力度再大,也无法实现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
对于煤矿安全来说,煤矿安全监察与煤矿企业的关系,是外因和内因的关系。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关键的因素在于煤矿企业本身。这是因为:一是煤矿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安全贯穿于煤矿一切生产活动之中,所以说日常的安全管理决不能脱离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才会有提高;二是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在于企业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说煤矿是否有安全生产的自律意识,完全依靠外部的监督,自身没有安全的自律意识,是不会搞好安全生产的;三是煤矿生产的主体是煤矿职工,因此职工是否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成为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煤矿安全生产活动的实质是同井下现场的各种自然灾害和违章现象作斗争,提高职工的自身素质,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提高每一个职工的安全意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四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决定性因素的也是最为基础的是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完善,管理层是否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只有企业具有完善的安全管理机构,领导层具有较高的安全管理意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五是现场的装备水平也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煤矿安全监察不仅可在现场及时地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制约煤矿的违法行为,而且要通过行政执法,依靠法律手段,强制性地促使煤矿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管理机构,加强考核,加大对煤矿的安全投入,提高煤矿的装备水平,加强对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所以说煤矿安全监察作为外因对于煤矿安全生产实现根本性的好转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加强安全监察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严格监督监察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的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者落实党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的责任制度,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的责任制度和所有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它的建立健全和考核落实,使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煤矿法律法规在现场得到正确答案,它使每一个管理者明确了安全管理责任,增强了安全管理的责任心,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业务保安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是煤矿的专业部门和个人根据部门和个人专业的范围,在制度上确保专业范围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如果部门业务保安做得好,每一个人在岗位上都能够按章作业,每一个专业都能够得到安全生产,那么全矿也就做到安全生产了;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是落实“预防为主”的重要基础工作,它要求每一个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生产现场的事故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各专业和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根据排查出的事故隐患,制定措施,落实时间、资金、人员、责任,限期整改,并进行验收,使事故隐患真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事故责任追究制是发生事故后对事故责任者根据责任的大小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它促使煤矿管理者增强责任心,使管辖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达到标准要求,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投入和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等都对煤矿安全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必须作为重点进行安全监察。
(2)监督监察现场生产情况。煤矿安全管理的结果反映到现场,就是现场是否具有较好的工程质量和完善的安全设施,职工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一句话,现场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有关煤矿的法律法规是否真正落实到现场。当然在现场的安全监察过程中,会发现事故隐患和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要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法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
(3)监察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是否健全。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面和诸多专业的正确配合。在生产的过程中,每个方面,每个过程,每个专业,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有缺陷或有漏洞,都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安全因素。当前由于一些煤矿企业盲目的追求改革,减少机构,裁减了一些必要的煤矿安全管理机构,如有的煤矿将企业的内部监察机构裁减了,大大削弱了企业的内部制约机制,特别是一些乡镇煤矿没有技术科、安全科、调度室等一些煤矿必须具备的安全技术管理机构,这样就造成了煤矿安全管理机构的不健全,使煤矿的安全管理无法正常进行,现场的事故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时刻存在发生事故的危险,这是煤矿最大的事故隐患。
摘 要: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是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重要内容,而班组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搞好班组安全管理必须切实解决班组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落实好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才能真正切实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根据多年对煤矿各类班组长的培训经验,总结出煤矿班级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煤矿班组;安全;管理;对策
1 制定高透明度、科学的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是指导、维护安全管理、安全作业的依据,经多年调研,认为,搞好煤矿班组安全管理必须认真解决下列问题:制度应具有较强的透明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安全生产。目前煤矿企业班组管理制度基本上是班组长个人说了算,管理独断专行,班组制度说变就变,说改就改,既影响了班组长的管理权威性,又伤害了安全制度的连续执行。更有甚者,有些班组的制度对上一套,对下又是一套,对一些特殊员工又是一套,长久以往,严重破坏了安全管理的中心地位,打击了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导致消极怠工等现象发生。故此,班组管理制度透明度越高,也就不会存在特殊员工。越有利于制度执行,越有利于职工参与安全管理意识的提高。而制定高透明的制度并保证其可执行,可操作的关键:一是区队等各级领导的参与及支持,二是制度本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班组长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
2 坚持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的全员化、全过程化
班组全员安全培训教育是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基础。班组的安全培训教育应针对本班组生产实际和职工的作业安全需求,采取集中与分散、班前会、专业会、脱产送培等多种形式,分析典型经验或事故案例,对要害岗位、特种作业人员、新上岗或换岗人员进行经常性安全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职工自保、互保和联保责任意识。提高处理和防范事故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避免和杜绝各类事故发生。
目前,煤矿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其表现现象首先是班组长参加脱产培训人员少、次数少,有的甚至没有参加过一次安全培训,主要原因一是煤矿企业认识不足,认为班组长作为班组核心,生产骨干脱产后会影响生产,二是个别班组长只顾眼前利益,认为脱产培训期间收入降低而派人冒名顶替培训,甘冒违章违法风险。班组长不参加安全脱产培训,不仅不利于班组长本身业务能力提高,也挫伤了职工学习业务的积极性,对班组安全管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次是不按需送培职工,对核心岗位人员、生产骨干成员不愿送培,针对强制性安全培训应付差事,搞专业培训户,班组内甚至有人长期参加各类学习班。至于不脱产的安全教育培训,如专业学习会,安全每周活动日制更无庸谈及,班前会讲安全也是一句“注意安全”了事。以上种种,不及时纠正,不及时提高,搞好班组安全管理就是一句空话。
3 严格细致落实班组安全管理措施
从严从细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是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班组首先要严格贯彻规章制度,执行好各种安全奖罚措施,做到铁面无私,平等对待。有的班组,在落实安全措施上,对外一套,应付检查一套,对上级一套,而对下、对内、不检查又是一套,注重面子活,不讲实际效果,措施落实成为空中楼阁,好看摸不着。例如,对某些安全隐患的处理落实上,有的班组、制度措施落实常常是说起来严肃无情,做起来感情至上,先看面子,先看人情,制度落实因人而异,例如安全奖罚制度。有的班组、制度只有布置,而无落实的反馈与监督,制度落实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例如,班组“文明生产”此项规定。总之,制度不从严从细落实,就会危及制度、措施的严肃性、权威性。长此下来,班组安全管理也就随风而逝。
4 经常注意班组安全检查
注重班组安全检查是搞好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班组要经常性自查互查、专项检查等多种形式,对生产现场各类隐患进行及时查处和治理,纠正违规违法行为,堵塞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制定严密的监护措施,彻底消除事故隐患,以促进班组安全管理工作。各级执法人员、群监网员、青监岗员、班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经常性、不定期地深入生产现场监督查处各类隐患和问题,确保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运作。班组安全检查的主要问题也即是某些班组长们的“经验”是如何应付上级单位和部门的安全生产检查,他们摸清了检查规律,例如月检、季检、年检,检查前大搞突击,班组安全台帐补得整整齐齐,各种隐患整改完毕,工作场所干净整齐,生产停工准备迎接检查。其实,这种自以为聪明的做法既不利于检查,又不利于整改。给班组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不利。要真正达到安全检查的目的,班组安全生产应该“检查前后一个样,有无领导一个样”,纠正应付检查的思想,同时搞好互查、自查,让安全检查成为班组安全管理的检察员。
5 建立科学的班组安全体系
班组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体系和严密的安全管理网络;加强对各种设备设施的全方面管理和班组生产方式施工的全过程管理,加大安全管理的投入,提高班组生产中安全防护的科学含量。就煤矿生产而言,各种安全制度、措施不可谓不全,各种安全设施不可谓不多,如何组合成一个科学系统的班组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煤矿人员面临的而且应引起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笔者认为,义马煤业集团的“班组长职能转变”这一制度值得借鉴。
班组是企业中最小的生产单位,在班组中形成齐抓共管的“大安全”格局,营造浓厚的“人人事事保安全”、“向管理要安全”、“向管理要效益”的安全文化氛围,切实解决好目前煤矿班组安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充分调动、激发每个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对搞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提高煤炭企业效益、维护煤炭企业经营环境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6 抓重点,创特色,全面推动班组安全管理
一是搞好班组现场安全管理。企业的一切生产任务都要在班组完成,各项规章制度都要靠班组落实,把班组安全工作的重点放在现场,是企业把整个安全生产目标转化为实施运作的有效途径。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必须把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即人、机、料、法、环)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勤检查等手段搞好班组的现场安全管理,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二是进一步深化安全文化建设在班组的推广,促进安全工作持续改进。要将“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等安全理念为广大职工所接受和认可,形成制度文化。重点是将其具体化,以进一步落实到班组,落实到职工的生产和生活中去,形成职工的自觉行为。为此,应把安全文化和制度建设相结合,从职工的仪容仪表、日常行为、作业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制定并推广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安全行为标准,抓好人的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养成。
三是班组安全生产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的安全理念,按照“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要求,以“人员无失误、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为目标,做到不安全不生产,生产向安全让路,以安全促生产。
四是建立完善班前提示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小结安全制度,规范班前会制度,完善班组安全活动日制度、班组技能培训制度、班前安全宣誓等管理制度,抓重做好现场安全交接班、安全隐患排查以及登记编号、整改、巡查、验收等工作。特别是建立职工“三违”档案。对“三违”建立档案,依据违章时间、地点、原因、人员,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进行教育。
五是完善班组安全互保(联保)标准,实行动态联保,切实落实安全互保(联保)制度。强化互保(联保)对子认真履行互保、联保职责。工作中互保(联保)对子之间要对对方人员的安全负责,做到互相提醒、互相照顾、互相关心、互相监督、互相检查、互相保证。班组各互保对象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在作业过程中要实行联保。在工作中发现互保对象以外的人员有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因素,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时,要及时提醒纠正。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市场逐渐的开放,企业的在管理,在理念上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尤其是在成本管理上,管理的模式越来越多元化。在煤矿企业中,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是提升煤矿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但从实际情况看,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煤矿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合理的规范成本管理是加快我国煤矿企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
二、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的问题
随着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其在成本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成本管理的理念陈旧。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开放,企业的经济发展不断与国际接轨。然而,我国在企业的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管理理念。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尤其在煤矿企业领域,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进而其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是片面的对成本进行管理,对部分的项目,存在人为臆断的控制管理。虽然,在成本上降低了成本输出,但却疏于对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得煤矿企业的事故频发。这种重“表面”,而忽视“实质”的管理理念,严重制约着煤矿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进程,同时陈旧的管理理念反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输出。
(二)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我国煤矿企业,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缺乏合理的成本管理机制,进而使得煤矿成本管理领域的混乱局面。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管理项目不全面或漏算的情况出现。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对成本的管理缺乏有效的审核、复查等机制,这就更加使得管理秩序的混乱。在管理报表的形成中,过于的追求低成本的输出,而忽视了管理中的实际约束。使得成本管理的数据价值不高,也就是说,当今的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含有太多的“水分”。企业基于这种管理数据,是很难以得到本质性的发展。反而,会造成企业在重大决策上存上出现严重的方向性问题。
(三)缺乏合理的成本预算。煤矿企业在成本预算的环节中,缺乏合理的成本预算。煤矿企业在成本的预算阶段,对于预算的项目费用不够明确和具体。而且在预算的过程中,缺乏全面性。进而使得预算的结果与实际的预算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在预算的过程中,对于关键领域的预算,缺乏有效的市场调查。
(四)我国煤矿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成本运营形式,严重制约着成本管理的创新性发展,也就是说,当今的煤矿企业的管理目标过于的短浅,缺乏有效的管理眼光。因此,现在的煤矿企业过于的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同时由于注重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所以,这种成本利益化的管理模式,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使得我国的煤矿安全事故过于的频发。
(五)煤矿企业的管理方式过于呆板。我国的煤矿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成本管理的方式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数据平台的单一化就是其关键性的问题。并且管理的过程中,数据的处理平台也比较的落后,在对于复杂的成本预算时,平台的运行效率不高。而且,在一些小型的煤矿中,甚至缺乏真正意义上成本管理,进而在生产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煤矿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成本管理模式就存在较大的缺陷。
(六)管理人才的缺乏。我国煤矿的成本管理,在管理层就缺乏合理的管理人才,而且现在很多的煤矿成本的管理者,往往是凭经验对成本进行管理。这就使得我国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有力的基础支撑,也就是出现形式大于本质的问题出现。因此,我国的煤矿企业在成本管理上,管理的形式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合理的管理人才。
三、加强煤矿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管理机制。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的机制,进而更加规范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避免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管理误差。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合理化管理的流程,尤其是过于冗长、陈旧的管理模式要逐渐的运用新的管理机制来代替,进而可以加速煤矿企业的现代化建设。
(二)优化管理的方式。传统的人工的成本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煤矿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优化自己的管理方式。尤其是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管理模式,可以很好的便于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而且基于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呀,可以很好的实现管理数据的资源共享,进而使得管理的流程更加的科学化。这种现代化管理平台的建立,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实质性的便捷。
(三)加强成本预算。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成本的预算,可以优化企业的成本管理。然而,实际的成本预算过于的粗糙,没有实质性的参考价值。因此,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成本的预算,同时可以预算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审核。因此,在煤矿企业的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成本预算这个环节。而且要规范好成本预算这个环节。
(四)加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立。我国煤矿行业的管理人才比较的缺乏,有爱是对于成本管理的人才。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加速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样可以为成本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我国的煤矿企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成本管理的有效性是其发展的关键。然而,我国煤矿企业在实际的成本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进而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矿企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基于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建立,是加速煤矿企业成本管理信息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