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经济生活论文

经济生活论文

时间:2022-03-14 05:59: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经济生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生活论文

经济生活论文:体验式教学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必须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做好体验准备,然后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并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加深体验,最后在总结阶段让学生深入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关键词】经济生活 体验式教学 创设情境 亲身经历

体验式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获得对相关事物、现象和知识理论的相应感受和认识,使认知世界、意义世界、情感世界得以建构。高中《经济生活》贴近生活,内容丰富,应当积极探讨应用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认同课程价值观。

一、充分预习,准备体验

体验式教学强调在生活情境或者生活化情境中围绕相关知识理论进行体验,而一定的知识理论则是开展体验式教学的基础,这就使得体验式教学的体验要有针对性和实质性内容,而不是仅具有体验的“形”。

首先,合作预习教材。合作预习强调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通过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分享,提高预习能力和有效性。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预习教材,发挥学习基础良好的同学的作用,带动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如在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围绕“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学习内容,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等模块的内容进行预习。为了提高预习效果,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中了解货币、纸拧⒁话愕燃畚锏牧系与区别,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等内容。学习基础较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对这些内容形成较清晰、准确的认知,而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合作学习小组则相反。

其次,分享合作预习。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和强化预习意识,笔者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学习难点、学习重点和学习优化策略,通过PPT展示、个人发言等方式分享预习经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分享了预习过程和预习结果,如预习分工、预习的疑惑之处、预习展示等方面。通过分享,学生对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交换、货币交换等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货币的基本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格、价值与价格等方面有了良好的认知。通过分享合作预习,各合作学习小组对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知,为开展体验式教学建立了基础。

二、亲身经历,直接体验

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借助视觉、触觉、嗅觉,调动情绪、情感,借助直观印象而交流、思考,形成感性认识,使他们的情感、价值观在亲身经历中得到新的元素。

首先,笔者带领学生亲身经历。笔者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深入分析教学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围绕一定的授课内容,带领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学生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论的体验。在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的教学中,笔者围绕“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教学内容,选取了本地最大的民营企业作为教学资源,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调查。通过实地参观、听取企业负责人的介绍,学生对民营企业、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市场规则与经济伦理、公司发展战略、公司经营目的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参观,学生的见识得到丰富,使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强烈情感,不仅达到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理论的目的,而且也达到了情感、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笔者坚持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围绕教学任务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以到达教育教学目标。笔者在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的教学中,围绕“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这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一方面,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办理银行账号、支付宝账号,对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进行了解;另一方面,笔者引导学生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使其有储蓄存款、利息、利息率的直接体验。到了期末,学生通过查询银行账号、支付宝账号余额、提取现金等,对商业银行、储蓄等知识理论有了更清晰的体验经验。

再次,引导家长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家长是教育学生的好帮手,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在第二课“多边的价格”的教学中,围绕“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教学内容,引导家长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体验瓜果蔬菜、蛋奶禽肉类等价格的变动及其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主题,笔者特意延长了家长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到了期中,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形成了调查报告,在调查报告里,学生区分了淡季和旺季,对影响商品价格的各因素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物价变化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有了新的认知。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体验式教学强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接触实物、直观形象的生活场景中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养成(下转第97页)(上接第91页)健康的价值观。

首先,笔者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如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教学中,笔者围绕“消费心理面面观”创设了生活情境小品。小品立足不同的消费心理,创设角色,通过编写剧本、表演排练、角色扮演、演后分享等环节,使学生对不同的消费心理有了新的认识,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了应该做理智的消费者、践行正确的消费观。

其次,笔者创设实物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如在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的教学中,笔者围绕“纸币”这一内容,创设实物情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纸币,了解纸币与金属货币 、电子货币、纪念币等的关系。相关实物包括:人民币、美元、日元、越盾,等等。通过创设实物情境,学生初步掌握了不同纸币的真伪识别方法,对纸币的形成、发展、发行、使用等方面有了进一步了解。而在“信用工具和外汇”的教学中,围绕“信用工具”这一内容,笔者向学生展示了不同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展示了支票,同时,笔者还通过课堂演示信用卡消费让学生了解信用卡的功能,让学生对这些常见的信用工具形成直观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区分信用卡和其他银行卡,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为他们进一步增加信用工具方面的体验提供了基础。

再次,笔者创设形象情境,加深学生的体验。利用视频、影像、音乐、图片等,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加深学生的体验。虽然学生并没有出现在这样的情境中,但由于它引起了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注意,激起学生认知、理解、体验课程知识的兴趣。笔者在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的教学中,围绕“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这一教学内容,选取了农民工维权的视频、为农民工讨工资的新闻等视频、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劳动法、了解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知道如何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则要不断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对劳动法、劳动者权利、依法维权等有了体验,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四、合作总结,深入体验

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不同学生的长处,使知识、经验、体验得到分享,不仅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生生关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高中《经济生活》的应有之义。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合作总结所学所见所感,提升他们的体验。

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合作总结课堂活动。如在第三课“多彩的消费”的教学中,围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总结课堂教学。他们总结了不同的消费心理、消费观,深化了对正确消费观的认识,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使他们不仅“知”,而且“行”,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笔者引导学生合作总结实践活动。笔者引导学生合作总结关于价格、消费、企业经营、储蓄等与课程知识相关的实践调查活动,使他们对这些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体验这些知识,如卖东西应该明码标价、买东西需了解价格、消费需结合自身家庭经济水平、创业经营应当讲究诚信、需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等,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导。

(责编 卢建龙)

经济生活论文: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运用

摘 要:生活化教学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升,强调经济生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是符合教学目标、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特征以及教师实际情况的,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教学效果;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合理整合课本内容,以高超的技巧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参与课堂,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理念认为,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学生的一切活动均需围绕教师的要求展开,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被完全忽视。政治课上的学生被看作是一个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是在“高考工厂”制造出来、符合考试挑选的“产品”。政治课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上一潭死水,教师的教学不受学生的欢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把课堂还给学生,将教材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生活化,让政治课生动有趣,不再让学生感到空洞难懂,不再是教师曲高和寡。因此,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经济生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策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实生活资源

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方面转变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方向。在教授“多彩的消费”这一课时,笔者有意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到两个班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授课,下载课件,然后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略做调整,理论讲解再加题目练习完成这节课;另一个班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家庭消费调查。在上课过程中,前者平淡无奇,后者热闹有趣;前者收效甚微,后者既能做出概括分类,又有了对父母辛劳认识的情感升华。

教师充当课本知识的留声机,过多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也会使学生逐渐失去自己学习的能力,更无从谈起潜能的开发。一堂高效、有质量的课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内在的动力,否则就陷入了形式主义。例如,笔者在教授“货币的职能”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花钱意识;其次让学生归纳总结;最后引入课本理论知识进行小结。那一节课,学生思维活跃,课后学生记忆深刻、领会透彻,教师教得轻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贴近生活的内容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化繁为简,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教学特长出发,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传统的高中经济生活课基本上是教师“满堂灌”经济学理论和不断练习,脱离时代、脱离生活,完全以应试为目的,没有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消化的时间,只剩下一味地说教。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同时也是满足人类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经济生活课程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让高深的经济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学习“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深入银行、保险公司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业务内容和基本范畴、工作流程、存贷款利率、理财产品等;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家庭经济收入或个人零用钱制订一个理财方案。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改变了许多家长和学生对政治课的看法,一致认为此类教学活动非常好。经济活动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化”经济生活课程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于生活之中,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学会从观察现象到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

三、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必注重合理构建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经济生活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目标。总之,经济生活课程是高中政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创新应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经济生活论文: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课堂是学生素养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必要场所。在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我们每一位授课老师需要担负的使命。

理性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学科的培养,集中表现为学生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学科思想和方法是“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最能够体现“带得走”的特征,具有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意义。基于此,教师透过教学内容深究学科思想和方法,探寻学生掌握学科思想和方法的途径,就成了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重要话题。

《经济生活》作为高中政治的一大板块,涉及到数学和计量的有汇率、价格、价值、储蓄、比较优势中的商品交换等知识。在这些知识中,有的涉及到计算、有的涉及到图表,都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也都与理性思维密切相关。本文拟以《经济生活》模块为载体,以学科内容中蕴藏的逻辑思维、综合思维以及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为抓手,谈谈如何涵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一、培养逻辑思维

从一定意义上说,判断人的素养如何,不能只看他一时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而要看他面对问题时习惯用什么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的引领和教化,更需要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深层次领悟,历经“外部推动――内在自觉――自发首选”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契合《经济生活》的学科目标。高中《经济生活》是大学经济学理论的普及版,逻辑推理是其最基本的学科思维。从理性思维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看,掌握逻辑思维对学生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高中逻辑教学的要求,主要是掌握基本的形式逻辑,集中表现在培养学生从概念、判断到推理的把握,帮助学生理清基本概念、重要原理背后的逻辑演进,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判断和推理。

我们以《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教学为例,在这一课中,学生对货币概念的理解是关键。教材编写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经典定义进行了发展。现在的定义是“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比旧定义多了“世界”两个字,从逻辑上讲,其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一般等价物,从原来的货币只能以金银为载体,发展到现在涵盖纸币及虚拟货币(少数国家已经确认其合法性)。

如何帮助学生从逻辑的视角掌握概念,科学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呢?我的备课和上课是从补充“题外”的逻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内容开始的。从经典的“人是两脚站立的没有羽毛的动物”这个关于人的错误定义出发,分析什么是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然后将之运用于对货币定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展示与货币定义相关的判断题,让学生加深理解,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定义的一般规则。当关于定义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掌握后,我把对定义的思想的理解推广到对“商品”“使用价值”“价值”的理解,鼓励学生用逻辑去思考问题,并让学生掌握逻辑思维。

坚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用逻辑的方法理解概念从自发变成了自觉,说明他们已经养成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一定意义上,当这种习惯外化为他们常态的行动,说明他们具有了逻辑思维的素养,也证明我们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二、提高综合思维

一方面,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是知识的碎片化,多数学生因为不具备系统综合的能力,面对众多碎片,只有处于无休止的忙碌之中,这也成了教学活动面临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低层次的教学满足于拆分概念、原理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掌握许多各自独立的东西,表面上理解了,结果面对的仍然是“一盘散沙”。因此,无论从教学的要求,还是学生素养发展的要求来看,我们都要把如何“串起珍珠”的办法教给学生,即将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教给学生。

系统思想和方法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与部分关系衍生出来的重要的认识方法,也是《经济生活》教学内容重要的思想方法。运用系统思想和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对经济生活中许多实务,我们必须要用系统思想,进行优化取舍。

比如人作为投资者面临投资理财的选择,我们通俗地说“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多数学生从每种投资的特征出发理解为投资的多元化。其实这是不够的。如果学生真正领会了系统优化的思想,他们不仅会坚持多元化投资,更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争取收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这才是系统论思想和方法的要义所在。

再如对待市场经济,用系统思想组织教学,我们就从市场经济的优点和不足两条线来认识。从优点看,市场经济能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发展市场经济。从它的不足来看,由于它存在一些调节的盲区,加之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所以一方面要有健全的市场规则,另一方面要有科学的宏观调控。

2013年上海市高考政治试卷第36题,就是围绕市场经济来命题的,其评分要点是要求学生把市场经济、收入分配两方面的理论和知识系统地呈现,如果能达到把市场经济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就可以获取较高等级的分数。其背后的考察要点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思想和方法。我们现在流行的思维导图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教学生掌握系统思维。

三、培育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

我们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目标之一定位于培养“合格公民”,表面上看降低了培养要求,其实,解放学生、培育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意识,才是真正的目标。因为创新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所在。而创新是与辩证思维、批判思维联系在一起的。

矛盾无处不在,换言之,教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看是教师领着学生认识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经济生活》承载经济学道理,如果我们带着学生剖析经济现象背后的矛盾,并恰当地运用矛盾的方法去分析、解决,就会触发学生新的思考。从学生的生活看,他们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学习活动就是认识矛盾和解决学习中的矛盾的过程,处理人际关系的活动就是认识矛盾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过程。因此,他们对理解和运用矛盾分析法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我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两个重要思想。如讲到一般等价物的变迁,从早期的牲畜、布帛、贝壳,到后来的贵金属金银,再到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等等,这都是基于每一作为等价物商品自身的二重性,即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替代背后的动力就是矛盾。如果只是列举事例,学生很难理解。当我们带着学生发现一般等价物替代背后的矛盾时,学生解开了“整个链条”,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从牲畜到纸币都是以实物为载体的,假如有一天资源枯竭了,我们用什么来作交换的媒介?面对质疑,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讨论。讨论中他们互相批判、反诘,不断闪现智慧的光芒。其中,有个学生提出用电脑编程来解决,我便借此介绍了虚拟货币。学生兴趣高涨,课后,我建议学生去了解虚拟货币。

回顾这一过程,我认为这一讨论中就有创新的火花。其实,当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去诠释经济现象时,当他们用批判性思维质疑某一观点时,他们不再延续初中阶段的机械思维,表明他们需要并正在运用辩证思维指导他们处理成长中的困惑。教学中,只要大胆尝,我们完全可以用矛盾的思想,帮助学生真正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奥秘。这种辩证思维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更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学生理性思维的涵养一定要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现状、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课堂是学生素养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师生生命发展的必要场所。在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我们每一位授课老师需要担负的使命。

【周步兵,江苏省高邮市第二中学,教师】

经济生活论文:重新整合经济生活教材内容的思考

[摘 要]现行经济生活教材虽为佳品,但也有不如人意之处,如其对理论逻辑注意不够,对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与路径选择的阐述不够清晰,讲述各种经济角色必须掌握的知识不够集中。重新整合经济生活教材内容的基本思路:将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一部分经济学原理集中讲述;更加明确地揭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与路径选择;将各种经济角色的必备知识集中讲述。

[关键词]经济生活;理论逻辑;发展路径;经济角色

在所有的课程资源里,教师与教材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资源。教材是承载课程目标具体要求的文本资料,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所有的文本资料都无法企及的。现行经济生活教材系根据教育部在21世纪初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编写而成,已经使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其精粹所在与不足之处均已充分显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教材进行适度整合,方可尽扬其长而力避其短,更好地做到物尽其用。

一、现行经济生活教材的瑕疵所在

毫无疑问,现行经济生活教材可谓佳品,但是,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十全十美之物毕竟不存在,教材也一样。笔者个人就觉得,现行经济生活教材在以下几方面存在瑕疵。

1.教材内容的结构强调生活逻辑甚足,而对理论逻辑顾及不够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模块要求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现行经济生活教材对生活逻辑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从微观来看,几乎所有知识的问题情境都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来设计;从宏观来看,教材的知识结构也高度地生活化了,纵观其内容,依次讲述的是: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入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样的宏观安排,从生活逻辑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从理论逻辑的角度来看,则无疑是很大程度地碎片化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尽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轻松,但是,在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却不能建构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会导致他们无法准确而灵活地运用知识。

有些专家认为,现行教材的内容本来就不是很多,即使不构成严密的体系,教师在复习时再做一定的梳理或者指导学生自己梳理来形成体系,也不是一件难事。这种想法实在是太脱离实际了!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专家的视角来看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绝然不是一样的。专家是对这一学科的内容极为熟悉且极有研究的行家,在这一行业中浸润了好些年,而学生是未成年人,且是这门学科的初学者,更何况,优秀的学生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能力很一般,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很弱。在专家眼里极为容易的内容,在学生眼里,却犹如天书般难懂!

2.对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与路径选择的阐述不够清晰

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富强”,排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之首。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就是通向富强的路径。对这一路径的充分理解,有助于学生增强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从而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增强政治认同,这正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B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生活重要的教育价值所在。

教材对这些内容也使用了一定的篇幅来论述。实质上,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正是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教材在这些方面所费的篇幅不可谓不多,而且,在第四单元中,教材还专门设置了一课的内容来阐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与主线等问题。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这一课的内容只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鳞半爪,且没有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并形成体系。

尽管教材的论述并不系统,但是高考命题在考查这些知识时却毫不含糊。历年高考的非选择题在涉及这些内容时,均有不低的要求,学生如果对这些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就根本拿不到高分。

3.讲述各种经济角色必须掌握的知识过于零散,不够集中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是课程标准在界定思想政治学科这门课程性质的时候明确提出的要求。现行经济生活教材对在社会上担任一定经济角色所必备的知识也有所论述,譬如作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等角色,在碰到某些常见的问题时应当怎样应对,也做了一些说明。但是,这些知识给学生的印象仍然比较零碎、散乱,需要重新梳理形成一定的体系后,学生才能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既然教材存在上述瑕疵,我们就有必要对症下药,对教材内容予以重新整合,以提高其效用。

二、重新整合经济生活教材内容的基本思路

1.将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一部分经济学原理集中讲述

现行经济生活教材文本中散布着许多经济学原理,但它们在教材中的地位各不相同:有的原理是服从于一定的主题的,比如市场机制的运作原理、政府干预的原理等;有的原理是直接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比如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等。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原理全部抽离出来。但也还有一些原理理论性相对较强,在教材体系中,与实践的关系也不是十分紧密,例如:价格的含义、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关于分配的基本理论,关于全球化的基本理论等。把这些原理集中“打包”,学习效率可能更高。

2.更加明确地揭示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与路径选择

如前所述,我国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与路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需要将现行经济生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重新整合来使其体系化。

首先,我们要强调,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因此要将我国的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之后,将第十课的全部内容(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与第十一课最后一目的内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整合在一起,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让学生学习。第十一课最后一目的内容,其理论依据已经在集中学习部分经济学原理的时候学习过,这里的实践要求,与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主线等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整合在一起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3.将各种经济角色的必备知识集中讲述

关于公民作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必须掌握的知识,现行经济生活教材已经讲了许多,将这些内容及其相关理论重新梳理、集中、整合,学生在学习时目标更加明确,学习结束后也能形成更加完整的印象。

综上所述,经济生活教材整合后的基本结构可以设置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讲述基本的经济理论,第二单元讲述我国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战略,第三单元讲述各种经济角色的相关知识。这样的整合,完全不会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也基本保留了现行经济生活教材的生活逻辑,但整个教材的理论逻辑却更加清晰,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防止知识碎片化。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中的决策分析

摘 要:文章利用概率论的思想及应用方法,研究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对企业决策、损失评估、最大经济利润、经济保险等问题的影响,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关键词:概率论;市场预测;最大利润;经济生活

一、概率中的经济决策问题

由于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企业的决策者在经济决策之前,需要利用概率论的相关知识做出决策,来规避风险,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小李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申请大学生贷款,得到了一笔创业资金。他选定三个投资项目:餐饮业、养殖业和种植业。要是小李的收入与其对市场开辟的水平有关,把此后的市场分为优、良、差三个品级,概率依次为P1=0.3,P2=0.5,P3=0.2,已知不同品级下投资的年收入(万元)如表1,问:小李如何投资?

分析:我们先看一下数学期望,就可以得知E(x)=4.3,E(y)=6,E(z)=5.6由上述的计算结果可以得知,投资养殖业的平均收入最大,它们的方差依次为:D(x)=14.98,D(y)=14.1,D(z)=17.44。因为方差越大,收入的波动就越大,既投资的风险就越大。从上述方差来看,投资养殖业的风险比其他的方差都小。若从收入与风险两个方面总体考虑,小李应投资养殖业,因为投资养殖业平均收入最大,风险最小。

二、概率中的经济损失估计问题

商人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会有相应的损失,有些无法避免。使用概率论来评估损失,可以规避一些风险。香蕉市场不景气,大量香蕉滞销。假设某蕉农的仓库里积压了大量香蕉,因为不可抗力很多香蕉腐烂,损失重大。要是损失的金额正好服从正态分布N=(μ,δ2),随机抽取10次货损资料,获得库存香蕉损失金额如表2:

可知平均估计值1400元,标准差估计值331.66元,这直接反应了损失情况和每两次损失之间的波动情况,这样的损失是否能够承受,哪些损失可以减少或消除,从而有利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概率中的求解最大济利润问题

某地产公司房屋竣工后向外售卖,假设需求量(单位:套) 服从(100~300)上的平均分布,如果卖出1套房,获得10万元,积压1套,少得3万元,该公司应修建多少套房,才能使利润最大?

分析:设该公司建设经济实用房a套,则有100≤a≤300,设y为卖掉a套经济实用房所获得的利润,则利润为需求量的函数。

当x≥a时,则a套房都被卖出,得利润10a;当时,设卖出x套,利润为10x,还有a-x套积,利润为-3(a-x),最终获得利润为,由此得:

四、经济保险中的概率问题

购买保险是不少单位和个人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的一种方法,中心极限定理可以对保险收入进行预测。

五、结语

本文列举了四个概率论知识在经济中的实际应用,借助概率论的思想及相关的知识,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损失最小化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分析

[摘 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经济生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渗透,全面地融合在了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生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生活形态中开展的根本就是对其渗透性的掌握,同时将其利益属性也充分地反映出来,从而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实现高度契合。文章基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理论维度这三方面分析了经济生活形态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希望能够为我国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经济生活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三维分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有着有机融合、互相渗透的关系,它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人们通过在实际生活中耳濡目染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政治素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规避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而使显性与隐性之间可以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深入研究经济形态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于历史维度的经济生活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古往今来,经济生活形态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存在。古代的经济生活往往非常简单,这主要是因为生产水平低且生产力不够发达造成的,因此,缺乏典型的在经济生活形态下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

当我国处于革命时期的时候,伟大领袖同志就强调过“所有的空话都毫无作用,只有创造更多实际的物质福利才是最真的”,他指出要充分地重视人民的生活问题及其切身利益,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效地结合人民的生活问题和利益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可以帮助人民大众对自身利益有明确认识,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争取最大的利益。如果想要动员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到革命战争中,毫无疑问必须要对其进行革命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因为有这些正确积极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导,才推动了我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当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依然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的关注。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我国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的改革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因为其非常广的涉及面导致其必然不会很顺利,肯定会有很多复杂的问题出现,一定需要经历很多的障碍。从群众的思想层面解决其实际困难,也就是在人民群众的经济工作和物质活动中逐渐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当我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党重点强调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群众的切身物质利益及其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同志曾指出“应该把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和对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不仅要讲道理而且还必须能解决实际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事实上,很多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都是通过人们的物质利益派生而来的,这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2 基于现实维度的经济生活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究其本质,经济生活形态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经济工作的“用”,将经济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就其形式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具有唯一性,它是物质生产活动。但是从其实质和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二重性,它不仅是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而且也是经济活动。经济生活形态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把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深度的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经济工作单独进行或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口号和标签贴在物质生产实践和经济工作中,像这种生硬的做法并非是在经济生活形态下真正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真正意义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与经济生活实际上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的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寓体是经济工作,前者比较“软”,而后者却比较“硬”。我们也可以将这两者形象地比喻为有血肉和骨骼,而经济生活形态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有血有肉具有生命的物体。

基于经济生活形态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切不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利益物质所取代。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物质利益为原则,它充分地考虑到了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物质利益的需求,而非仅仅是单方面的重视物质利益。换言之,也就是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保证有物质利益方面的关怀,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被物质利益所取代,切勿出现唯物质利益论。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物质利益,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将别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抛开,而仅仅注重自身的物质利益。要不然群众在个人的经济工作中就会坚持实用主义原则,其人生观也奉行物质主义,这就使得很难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如果是这样,人们的眼光就会被限制在那些细小利益或某个时间和事件中,计较狭隘的利益,从而导致其无法正确地处理和区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久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被物质利益所取代,物质利益也不可能被包办。

3 基于理论维度的经济生活形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把人们的道德规范、政治观念以及思想观念问题解决掉,经济生活则主要是把群众在物质需求和物质利益方面的问题解决掉,这两者之间具有彼此独立又互相区别的关系。因为物质利益问题是经济生活最核心的内容,因此,研究经济生活形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讨其如何成立的基础就是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两者的关系。

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都会贯穿利益问题,人类发展和存在的动力和基础就在于对利益的满足、追求和需求。纵观国内外历史的发展,机械唯物论和唯心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形成的,这两种利益观念是根本对立的。前者的利益观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进行割裂,它将个人利益无限夸大,强调个人利益的重要性,将唯物论庸俗化、教条化,而且它还否认或轻视道德和精神存在的作用,把个人利益视为唯一的利益。后者的利益观则是将精神的作用片面地夸大,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精神与物质对立起来,对物质利益存在的合理性置之不理,它坚持的是精神万能论。唯心主义认为能够支配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道德和精神,而非群众的物质利益。

利益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现实作用和历史地位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家的充分肯定,他们强调个人行为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利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努力争取的都是围绕其切身利益展开的。著名的思想家恩格斯和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能够生活进而创造历史,而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必须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由此可见,作为思想方面的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质利益这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它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它的主要内容涉及了意识、观念以及思想方面的精神问题,而它们产生伊始与群众的物质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把我国统治阶级的思想反映出来,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充分地体现了其利益观念。

4 结 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生活形态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对精神万能论的观念持反对态度。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它的特征是具有能动性。诚然在经济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能动作用,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物质因素不可能被精神因素所代替,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万能的。因此,作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途径,经济生活形态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但是切不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经济生活造成冲击,不可以将其能动作用片面夸大。

经济生活论文:发现教学法在高中“经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由于受制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存在着过 于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政治课堂有了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转 变,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仍然是配角,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发现教学法是当前新课 改理念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能为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带来更加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 发现教学法 经济生活 教学应用

1.发现教学法的简要概述

发现教学法最初是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杜威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而来的,其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对知识探索发现的过程,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协助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自主观察和认识学科的知识结构,并结合老师所提供的资料进一步“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事物内在的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发现学习这种方式在学生学习知识中的作用。发现教学法最核心的理念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化发展到“主动发现”,让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好奇心等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启发和指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发现教学法在“经济生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2.1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经济生活”教材编写内容方面,重点结合了当前高中生变化性极强的思想和可塑性的特点,这些内容通过情景内容的安排,再到问题的设置,然后得出观点和结论的结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其中,问题的设置上都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教材所涉及的材料类型非常丰富,以数字、表格或者漫画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强化和突出重点和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2在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生活实践性

“经济生活”在教材编排方面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更加注重对学生周边生活实例的选取,然后把教材中相对抽象性的经济理论观念渗透到实际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并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日常用语的教学引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生活与消费”单元的编排设计,学生在完成学习后,掌握了基本的消费知识,同时懂得了如何在日常生活理性、正确地做一个消费者。

3.发现教学法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

3.1发现教学法的准备阶段

3.1.1强化探寻教材编写的意图,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发现教学。政治老师应深入探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并确立教学的目标,选取适合运用发现教学法教学的章节。政治学科本身在知识方面更多的部分是体会和感悟,因此在应用发现教学法前应全面了解和熟悉教材,然后选择适合发现教学法的内容,如对“价格变动的影响”、“公司的经营”、“国家财政”及各单元后的综合探究,全面而客观地考虑这些章节的编写安排是否具备逻辑性和目的性,然后在教学应用中让学生发挥“发现”、“探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真正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

3.1.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寻找学习知识的“发现点”。应用发现法教学,很大程度上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首先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合理的难度,使得这种难易程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善于抓住有利而恰当的时机,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经济生活”的学习中,其所得到的经济结论是经过自己努力思考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的,而不是老师主导一切。因此,这就要求老师有效确立学生独立探究完成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应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予以了解和熟悉,并结合学生已学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安排教材,找到可发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具体要求。

3.1.3积极搜集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学习“经济生活”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是积极搜集各类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理论性较强的时政材料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老师在搜集整理了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些资料有效地把理论性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能让学生根据这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材料锻炼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劳动与就业》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创设了下列问题情境: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存在很多招聘会的冷清,不少本科毕业生甚至研究生都在感叹如今的就业形势,同时给学生展示一些就业现场的图片、近年来的就业走势图及相关大学生找工作的体会短片等,然后请学生思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该如何应对?高中生同样面临着高考和就业的选择与压力,选择相关资料设置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2组织实施发现教学法的阶段

3.2.1确立探究目标,倡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发现教学法不仅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只有相互配合协作,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老师在实施这种发现教学前,在确立教学目标的同时,应把握好学生探究发现的方向和目标,以此保障学生发现的效率和质量。发现法更重视学生发现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但由于学生知识结构受限,因此更加提倡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必要时教师可辅助式地补充,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

3.2.2通过老师搜集的资料解答学生在“发现”中的疑问。教师在课堂提供的材料,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分解。在学生对资料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老师应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与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对材料中事物之间的比较,并从材料中找到疑点进行思考,逐渐让学生养成发现的好习惯。例如在学习《依法纳税》这一课时,让学生全面而透彻地理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义,相对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对这句话的具体表现的理解更是相对抽象和困难,那么此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县城的道路可以实现四通八达,这一建设工程主要是谁的功劳最大呢?政府还是民间?学生回答是政府。那政府的资金来自哪里呢?此时即可将这句话非常清晰而明确地解释完整。然后进行另外一个思考比较:税收的本质和我国税收的性质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通过创设这种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时产生矛盾和冲突,或者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无法解决现有的实际问题,就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发现的尝试。

3.2.3通过练习对知识予以深化巩固。发现教学法的应用,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练习的巩固深化。学生只有在经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后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刚学过的知识,进而渐渐学习如何学以致用,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学工作者,教师只有通过练习,才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不断改善和调整教学。课堂教学因为时间有限,练习作业的布置可将课上没来得及解决但又是重点的问题延续到n下,让学生的发现学习拓展延伸到课下。

通过反思,才能不断改善和校正优化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师在结束一节课的教学后或者是一个阶段的课程教学后,最好对整个上课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认真分析上课过程的成与败,这些反思内容包括:学生是否发挥了学习主体性?课堂组织氛围如何?教学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参与状态如何?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求完善和优化教学的对策,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效果。

经济生活论文:契约精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摘要:契约精神是经济生活中契约关系的表现。从契约自身的角度来说,和谐经济生活的实现必须以契约精神作为铺垫。本文重点阐述契约精神在当今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关键词:契约精神;经济生活;作用

一、契约精神为经济生活和谐提供观念保障

契约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意志的表达,就是每个人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压力、影响和制约,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行为和制度。换句话说就是,缔结契约关系的双方或多方当事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即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独立的个体,而每个个体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每个个体都无权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每一个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同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又必须承担因享有某种权利而被赋予自身的某种义务,正是这种内心的自愿维持着契约精神的本质,即交往主体双方自身自由意志的表达。

如果说和谐经济生活的有序化运行需要多种要素来共同维持,那么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的运行过程中,如果用契约来管理、协调和维护这种经济生活的有序化运行,那么,这种契约就需要一种制度保障,即法律保障。我们不妨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思考,为了实现或保障契约的有序化运作,同和谐经济生活的有序化运行一样,和谐的契约的有序化运行同样也需要诸多的要素来共同维护,法律作为现实公民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约束力量之一,不论在人与人之间的简单的交往行为关系中,还是在复杂的商品交易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简单的或复杂的活动不论以什么方式出现,其基本前提必须是在双方或多方自愿基础上的合意,为实现这种自愿基础上的合意,首先需要实现的条件之一就是双方或多方有各自充分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必须是在法律框架之内的自由,只有这样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在这个合理的框架之内,才能以一种更加自由、自愿、平等协商的姿态来实现并维持这种交易关系的正常运行,即契约关系的有序化运行。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全民的契约道德精神建设,运用有效的措施或制度来保障契约精神在现代市场经济生活中的不断发展。如若在契约交往或缔结过程中不讲信用,不讲道德,不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没有尊重契约的精神,就不可能存在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由于契约范畴以特定的方式在当事人之间公平地分配权利和义务,并最大限度地反映人们的自由意志和利益追求,因而契约关系所蕴涵的自由平等、等价有偿、权利义务对等等一系列规则和精神,是符合人们的精神追求的,这些原则和精神内化为人们的契约观念和契约精神,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契约行为。因此,只有以法律作为交往主体双方缔结权利与义务为保障,同时以契约精神和契约道德自律作为双方缔结权利与义务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生活中交往主体双方才能维护有序化的利益交换关系的正常进行,市场经济生活建设才能有更加和谐的发展。

现代市场经济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而法律能做到的只能是提供一套评价、规范、约束市场经济行为的基本机制。因而必须在市场经济行为发生过程中树立人人平等和机会均等的理念,以保证起点平等与行为过程平等,同时在建立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过程中必须依赖并贯穿其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依赖契约精神所蕴含的自愿平等理念、制度规则和信用机制,以此来增强双方契约规则与契约意识的认同感,从而更有利于双方的和谐相处。这本身就是一种民主秩序,意味着平等协商和相互尊重,预示一个社会的民主化和自由的进行程度。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紧跟着我国法制化的不断深入,公民维护契约权利的意识也正在不断增强,但履行契约义务的观念却没有相应跟上,导致契约权利与义务相互脱节。例如,有很多公民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只强调待遇和福利的公平,却不能恪守职责、敬岗爱业,脱岗、离岗现象时常存在。我们可以这么说敬岗爱业精神的普遍缺乏就是未将契约精神内化为公民自身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而其他诸如闯红灯、偷税漏税、交易过程中的尔虞我诈等之类的现象在现今的经济社会中仍然比较普遍,这也是没有将契约精神内化为公民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从契约的成立到履行完成这一切的前提之一就是契约双方互相有人身信用关系。从伦理角度讲,契约的完成过程就已经潜在地把这种信用的要求浸入双方的意志之中,双方已经成为一个指向某个统一意志和任务的旨在实现彼此契约中所要求利益的合作共同体,在这些契约的履行过程中,当事人的相互信任以及由此产生的合作精神比严密的契约条款起着更大的保障作用。在F代社会中,迫切要求全体公民不断强化契约、诚信意识,并使之成为公民自身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只有将守约、诚信的契约意识转化于公民的道德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在全社会得到认同,并将其引以自律的这样一种社会风尚,我们才有理由相信会打造出一个友爱和谐的经济生活环境。

二、契约精神为经济生活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市场经济行为的正常运行,主要依靠的是在经济行为交往过程中利益需求主体之间在自愿的基础上,以平等的、自由的心态经过充分的协商后所订立的契约(合同),而这种契约的订立或履行并不是简单的一种协议,需要的是利益交往主体之间都要具备一种契约观念意识、契约行为意识、契约道德自律意识,在双方合意的前提下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契约精神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的精神品格,和谐社会需要契约精神。我们说和谐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理想的状态,那么和谐的经济生活则是一种有秩序的经济活动,即和谐的经济生活具有契约性。就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言,契约能公平、合理地化解和调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冲突,通过契约能对缔结利益主体双方的利益需求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实现主体双方自身利益的满足,因而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生活中更能进一步维持这种交往双方利益关系的正常化;契约能进一步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能使交往双方能正确认识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竞争和利益追求过中达到和谐相处。就人与政府的和谐而论,信用特别是政府的诚信极其重要,政府必须守信,防止权力失衡,才能不负民众对它的信任,从而才能使个人与政府和谐共处,为实现社会和谐创造条件。就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言,契约精神有助于规范人类的生产活动,合理地开发、利用、分配自然资源。

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向契约行为化,与在市场经济生活中作为评价和规范一种具体经济行为的基本准则的法律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某种经济活动的发生,而法律在经济行为的发生过程中做到的只能是提供一种具体的评价和规范机制,它不能为利益主体双方制定某种具体的协议内容,这时就需要契约,通过契约对交往主体之间发生的权利与义务做出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以此作为双方经济利益活动发生的行为标准,这样,在契约依法订立后对利益主体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依靠这种合法的经济契约来引导经济行为。

总之,契约精神及其制度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条件。,使之形成一种有序化的经济生活秩序,这对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和谐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生活论文:浅析《经济生活》教材资源的重新整合

【关键词】 政治教学;教材资源;整合;优化;备课;探究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怎样”,而在于“怎样用教材教”;教师的最大价值体现不在于对教材本身的解读,而在于用课程改革理念来对待课程资源的使用,对待学生的学习状态。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符合课改理念的教材观: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要求,把理念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下面就高一《经济生活》教材资源的重新整合与优化,谈几点笔者的粗浅认识。

如,《经济生活》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第一框国家财政,第二框征税和纳税,主要讲述国家的收入和支出,以及国家的收入从何而来,但是第一框国家财政的编写思路是,第一目财政及其作用,第二目财政收入与支出,在思路上不是很流畅,需要教师重新整合。

笔者在备课时,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结合64页的材料,直观感受国家财政在生活中的重大作用,然后引出财政的含义,自然过渡到财政收入和支出概念,着重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国家的收入从何而来?第二,国家的收入花在哪里?第一个问题,解决财政收入的四个来源:税、利、债、费;第二个问题,弄清楚财政支出的几个方面: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国防行政管理支出、其他支出,然后提问学生: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有什么作用?引出国家财政的重要作用。其一,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其二,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其三,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处理,学生很容易明白这一框题主要要掌握国家的钱怎么来的,花到什么地方,起到什么作用。

《经济生活》全书共有96个探究活动,这么多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该如何取舍、如何运用,同样需要教师对教材资源重新整合。

笔者在备课时,对探究活动的取舍、运用,有这样一些原则:第一,对每一框的探究活动进行归类整理,做到重点突出。例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框设计了8个探究活动,若全部选用,时间肯定不够用,只能选取重点的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实际情况,笔者有侧重地选用了33页和34页两个探究材料,学生比较熟悉,活动参与性高,探究效果好;第二,注重时效性,对于教材中过于陈旧的材料,则弃之不用,另外选用;第三,离学生生活太远的材料不用,选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对于农村学生,就要选用符合农村学生实际生活的材料,才有说服力和可信力;第四,探究活动注重“全体参与”,防止主体缺失,参与面窄。主体性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参与度。在探究活动中,只有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防止“无业游民”的出现,才能切实避免高中政治课堂上的学生主体缺失,才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经济生活》全书在每个单元之后,都安排了综合探究课,这是帮助学生体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这四框内容怎么处理,仍然需要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笔者在备课时,是这样处理的:第一个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学生感兴趣,问题不难,比较好掌握,查找资料也容易,可以让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怎样正确对待金钱》;第二个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也是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之一,可以作为各班的研究性课题布置下去。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最终课题成果可由学校进行汇总,各班出一次板报予以展示。第三个综合探究“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比较难掌握,可事先布置下去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适度探究,让学生明白效率与公平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第四个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数字鸿沟、绿色壁垒、反倾销等概念,在搜集整理相关案例的过程中,体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知道如何应对挑战,按世贸组织规则办事。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去搜集整理,去归纳组织,去分享。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在高考政治选择题中命题特点探析及应对策略

摘要:掌握高考政治经济生活选择题命题特点,对做好高考政治经济生活选择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纵观近五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选择题,呈现出试题相对稳定,贴近生活,突出能力等特点,针对这些命题特点,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采取策略。

关键词:高考;政治;经济生活

纵贯2012―2016年近五年新课标全国二卷高考政治《经济生活》选择题,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在选择题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1.稳中有变,变中求稳

(1)从分值看,分值稳定的基础上有微调

高考政治选择题在全国二卷都是从12题――23题,共12道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经济生活》选择题占16~20分,其中2012年20分,从2013――2016年均16分,分值在稳定中有微变。

(2)从考查知识点看,突出对重点难点知识稳定考查的基础上侧重点略有调整

从《经济生活》各章节知识点在高考政治新课标全国二卷选择题中的分布来情况看,教材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依然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所及,第一单元主要突出ι唐芳壑怠⒓鄹窦盎醣业认喙刂识的考查,第四单元集中在对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等内容的考查。此外,第二单元的企业经营和银行等理财产品和第四单元的收入分配公平及财政政策也是考查的重点所在。试题在保持对重点难点相关知识考查的基础上侧重点又略有调整。比如对价格的考查,2016年考查了供求曲线,2015年考查了影响价格的因素等。

(3)从难易度来看,试题在难度适中的基础上个别题目难度略有提升

纵观《经济生活》近五年新课标全国二卷高考政治选择题,总体难度适中,保持稳定态势,但个别题目由于出题方式比较新和灵活,难度略有提升。比如:2016供求曲线,2015年的收益率计算,2014的信息传导,2013年的均衡价格等。这一部分题目由于比较新和灵活,对部分考生来说稍微偏难。

2.立足基础,贴近生活

(1)试题进一步加强与现实生活的对接

从2012-2016年近五年《经济生活》新课标全国二卷高考政治选择题的命题内容看,高频命题点有:货币、价格、价值、供给需求、社会公平、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小康社会等,试题突出对教材基础、重难点知识考查的同时也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供需矛盾、分配公平、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对外开放、小康社会建设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试题突出了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比如:2012、2014和2016年分别考查了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与合作等相关内容,2012、2014、2015和2016年分别考查了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等相关内容。

(2)紧密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和考试大纲

试题突出与现实生活的对接的同时立足基础知识,围绕教材和考纲考查。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二卷第15题为例: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房地产业的发展向上可带动建筑业,向下可带动家电业,形成建筑业―房地产业―家电产业协同发展。下列选项中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关系的是:①钢铁产业②信息产业③保险业④汽车产业。A.①-②-③B.①-④-③C.②-③-④D.④-③-①。此道题目选项似乎很难定位到教材某个知识点,但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和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联系起来,“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所以只要考生基础知识扎实,理解教材内容,熟悉考纲要求,做起类似题目来还是得心应手的。

(3)试题考查不刻意追求热点,但也不回避热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于一些社会热点,试题不刻意为了热点而考热点,但是也会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知识,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比如新课标全国二卷2016年考查了考生对人民币加入SDR的认识,2015年以政府简政放权为背景考查了考生对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认识,2014年以PM2.5为例考查了考生对政府宏观调控理解等。

3.考查能力,突出选拔

2009年新课标全国卷使用以来,试题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考查学生的能力。

(1)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纵观新课标全国二卷高考政治近五年《经济生活》选择题,试题单纯考查学生记忆力的题目并不多,很难找到书中知识和选项完全对应的选项,干扰项排除难度也比较大。比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二卷第15题:支持价格是指一国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而对粮食等农产品所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我国某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如图2-1所示。该产品的支持价格和供给数量分别为(横坐标从左到右依次是Q1 Q2 Q0 Q3 Q4,纵坐标从下到上依次是P2 P0 P1)

A.P0,Q0 B.P1,Q2 C.P1,Q4 D.P2,Q1

这道题目是西方经济学最低价格的一个典型例子,学生要作答此题就需要在记住价格与供求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其关系,并反思政府定价的目的,所以此道题目学生仅仅靠单纯记忆是很难做出的。题目中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是价格均衡点,这就意味着,在价格均衡点,商品的价格对于供给者和需求者来说都是最公平的,而题目中最低价格的定义是指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发展而设定的价格,所以其出发点是维护农产品供给者的利益,那么价格的制定就不应该低于均衡价格,否则就会损害供给者的利益,和最低价格的出发点也就违背了。这样正确选项必须在价格均衡点之上,定位为P1,而题目中主要指供给价格,所以就找P1对应的供给曲线上的供给量,正确答案便是C。在平时复习中,像此类题目师生不可能穷尽,题目不可能完全靠记忆去解答,所以关键在于对教材知识的深刻理解。

(2)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新课标全国卷《经济生活》选择题中,有的选择题选项都正确,很难排除干扰项,这种题目就突出了对考生审题能力,甚至是文W基本素养的考查。比如新课标全国二卷2013年14题: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重心已由流通环节向生产环节、由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初步形成了支持价格、直接补贴和一般服务支持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模式。我国农业补贴重心转变的目的在于:①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②优化农产品需求结构③缩小农产品供需缺口④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单纯从选项看,题中①②③④四个选项均正确,不能直接判断出选项,这就需要答题者仔细审题,提取题目的核心思想,题目强调的是农业补贴向生产者、供给者的转变,所以与需求没有关系,这样正确答案就锁定在B.①④ 了。

(3)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近几年高考政治加大了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的对接,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相关原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新课标全国二卷2016年12题价格曲线的考查、2013年5题均衡价格的考查等,类似的题目都突出了学生能够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针对以上命题特点,笔者建议在应对新课标全国二卷《经济生活》选择题时,在牢固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联系生活、准确理解

随着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高考政治与现实生活的对接越来越紧密,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教材解释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社会热点要足够关注,并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让学生去理解。比如价值观、人生价值的实现可以和“工匠精神”联系起来,外汇可以和人民币加入SDR联系起来,供求和价格可以和“供给侧”改革联系起来等。另一方面,学生也要练习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现实生活,根据现实生活联系教材的能力。

2.夯实基础、形成体系

由于高考政治要和地理、历史合考,题量便不能太大,新课标全国二卷选择题对经济生活的考查一般为4道,为了突出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查,所以试题就会在一个题目中尽可能多的覆盖考点,这就要求考生要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的脉络图。比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二卷14题,试题选项①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②企业和社会组织均以盈利为经营目标③法律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涵盖了《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单元企业和劳动者,第三单元收入分配,选项跨度非常大,这就要求考生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形成知识体系。

3.总结方法、形成技巧

(1)排错验证

排错验证是做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高效的方法,排错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排,一种是选项本身知识点存在错误,比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二卷14题,试题选项②企业和社会组织均以盈利为经营目标,表述本身就错误,社会组织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另一种是对表述太过绝对的选项,诸如“必须”“完全”等以及表示完成时的“已经”等表述时要审慎对待,比如2012年高考政治16题②消除了收入再分配的差距,这种表述显然和现实不符,故应将其排除。为了确保题目正确率,建议采用此方法时一定将正确选项在带入题目中最后做出验证。

(2)问、题对应

遇到选项全部正确,难以采用排除法,尤其是材料很长时就应该注意问题和选项意思的对应了。比如2012年高考政治15题:2011年11月,美国发起了针对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2012年1月,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风力发电设备――应用级风塔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美国频频发起针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主要是因为:A.美国欲以贸易保护措施扶持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B.新能源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需要其提供就业岗位C.美国需要通过减少中国新能源产品进口摩擦能缩小与中国的贸易逆差D.美国的新能源产业能过剩,不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相关产品。该题虽然材料很长,且比较乱,但是问题指向却十分明确,美国反对进口中国商品的原因,B、D突出新能源、C突出贸易逆差都不是问题所指,故选A。

(3)抓关键词,提主旨

此类方法主要适用于干扰选项很难排除,材料关系复杂,这时候就可以抓住题中关键词。如:2012年高考政治14题:2012年1月,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S公司宣布,将斥资3.6亿欧元收购德国P公司100%股权,P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全球混凝土泵车市场占有率曾高达40%左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S公司并购P公司的积极作用在于①形成行业垄断格局②开拓国际市场③加速资本周转④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题中主旨是P公司曾经技术领先如今经营困难,被S公司收购。所以与资本无关,③排除,问题关键词积极作用,所以①排出。故选②④。

(4)限定范围

当遇到材料比较简单,选项又完全正确这类题目时就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比如:2014年14题:近年来,我国多地多次出现了空气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PM2.5(细颗粒物)是导致雾霾的重要因素。图5为某市PM2.5主要污染物来源的构成图。治理空气污染,该市政府可采取的经济措施是:A.提高燃煤企业排污标准B.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C.增加财政投入扶持清洁能源技术研发与推广D.限制企业和居民对机动车的购买和使用解答此题限定范围“经济措施”,就很容易对上选项C。

(5)选项代入

在做选择题时,通过以上方法都难以推出选项,这时候不妨试试逆向思维,将选项带入。比如2014年15题: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被称为产业关联,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房地产业的发展向上可带动建筑业,向下可带动家电业,形成建筑业―房地产业―家电产业协同发展。下列选项中构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关系的是:①钢铁产业②信息产业③保险业④汽车产业A.①-②-③B.①-④-③C.②-③-④D.④-③-①通过题目直接对选项进行排序,难度比较大,这时候可以尝试将答案带进去,会很容易锁定B选项,汽车向上带动钢铁,向下带动保险。

总之做选择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但切不可套用公式,需要平时做题时多总结形成自己一套做题方法,这样就能高效准确的作答,但前提条件是对教材基础知识准确的记忆,深入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大调查:感知民生冷暖

围绕“齐心奔小康”、“财富新发现”、“市场新发现”、“民生热话题”、“社会新焦c”五大主题,在经济生活大调查之夜,重磅推出50个核心数据发现,用独特的民生感受型数据,多维度透视老百姓心中最真实的小康图景

创业者希望能够站在风口,然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90后新手渴望一种“走在路上能被人认出”的全新生活方式;职场“老炮儿”希望能够升职加薪,工作越来越有劲儿;而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要不要再添一个孩子,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目标”。

央视财经频道重磅推出120分钟特别节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6―2017)数据之夜》,权威全球最大规模融媒体民生调查结果,用数据表达了10万中国家庭的心声和心愿,用数据呈现了7亿中国网民的选择和态度。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著名专栏财经作家吴晓波、资深媒体人张春蔚等诸多业界名人齐聚现场,分享了2016年他们的感受,并且都带来了自己2017年的“小目标”。

用大数据“测量”小康生活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由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每年面向全国104个城市和300个县的10万中国家庭,进行明信片入户问卷调查。

本届大调查,中央电视台首次联手国家权威机构、顶级智库,十大互联网大数据研究院,进行联合调查、联合分析、联合――线上线下参与总人数超过57万,线下回收率超过90%,线上回收率超过30%,均创下了业界纪录。大调查还携手国内顶级科技实景演出团队,通过全息、激光、AR等前沿技术,为观众呈现一场数字和数据的视觉盛宴,让数据背后的故事和温度得到更加充分的呈现。

围绕“齐心奔小康”、“财富新发现”、“市场新发现”、“民生热话题”、“社会新焦点”五大主题,在大调查之夜,重磅推出50个核心数据发现,用独特的民生感受型数据,多维度透视老百姓心中最真实的小康图景。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今年特别联合《小康》杂志社对百姓的小康生活感受进行了调查。《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受邀出席数据之夜,并为获得中国幸福城市殊荣的城市颁奖。

“大调查”显示,中国人的理财偏好、消费热点、民生焦点都有新变化,不变的是,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始终密切相连。

2016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全年经济增速6.7%,位居全球第一。这给百姓未来一年收入预期平添了更多支撑,这在大调查数据中有直观的反映――55.28%的受访者预期2017年收入会提高,与过去10年的数据对比,处于中高位置。

从省份看,收入信心排名前十的是青海(67.77%)、西藏(64.89%)、海南(64.86%)、吉林(64.34%)、宁夏(64.00%)、安徽(62.79%)、山东(61.79%)、陕西(60.38%)、贵州(59.80%)和重庆(59.41%)。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十个省份大多属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布数量多的省份。

那么哪些人的收入信心最高呢?大调查数据显示,90后年轻人和60岁以上老人在预期收入增长超过20%中的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6.06%和13.37%;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收入信心更足,预期增长超过20%的占比超过17%;有创业意愿的受访者,预期收入增长超过20%的占比则高达30.03%,大致3倍于没有创业意愿的人群占比(11.73%)。

大调查还发现,自2013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信心持续高于城市居民。本届大调查中,55.01%的农村受访者认为,2017年收入会提高,高于城镇受访者53.44%的比例。这证明,随着近年各项扶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持续缩小,农民增收信心更强。

大调查通过数据洞察消费者行为,精准预测市场热点和趋势。数据显示,旅游(45.52%)、电脑等数码产品(42.33%)、家电(40.42%),被受访者列在了2017年预期消费的前三位。这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发力领域相当吻合。

对比大调查历史数据发现,旅游、家电、数码产品、保健养生均已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其中,“旅游”持续三年被受访者列在消费意愿的首位选项。这些表明,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消费升级正注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携手十年数据,放眼未来十年

此次大调查设置了专门的问题――“消费者愿意为商品的哪些因素买单”,结果显示,受访者最看重的是质量和耐用性(71%)、安全可靠性(53.4%)、品质和质感(31%),“明星效应”排位最低。把握这些来自消费者的数据,有利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精确的方向。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最近几年,国家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农村脱贫人口124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249万人。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困难群体,最关注的精准扶贫政策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异地扶贫搬迁/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贷款”。这为扶贫攻坚决胜阶段的精准施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数据与扶贫工作成效成明显正比,低收入人群(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受访者)的幸福度上升,2016年感觉幸福的比例远高于2014年。

从衣食住行到信用环境,从民生期待到幸福感,大调查通过数据,寻找实现全面小康的抓手。大调查发现,“健康状况”已经在百姓心中成为影响幸福感的首要因素(54.19%),其他因素是:家庭关系(47.79%)、收入(43.81%)、婚姻或感情生活(41.86%)。

由此可见,“十三五”规划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或将成为提升小康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政策抓手。大调查细化对比发现,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作压力(53.97%)、空气质量(43.79%)、情绪心态(41.82%)、食品安全(37.26%)、饮食习惯(35.54%),选择这五项的受访者均超过三分之一。

大调查通过数据洞悉百姓财富观的变化,发现过去三年,百姓购房意愿持续下降,将近八成的年轻受访者表示,如果租房子品质足够好,或者租期足够稳定的话,愿意一直租房。这个结果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可以预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正在深入民心,中国房地产业租售并举的时代已来临。

经济的发展需要全面的分析,一方面是顶层的设计,另一方面则是群众的声音。

“真正对经济生活拥有评价权利的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姜诗明说,他经常看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到央视提供新闻素材,“我们的节目能够采用的数量是有限的,还有那么多的声音怎么办?”怀着这样的初衷,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姜诗明在2006年策划了“经济生活大调查”项目。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个项目一做就是十一年。

从2006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已经连续进行了10年,完整跨越了“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民生感受型数据库,为政府绩效评估、企业市场决策、百姓消费投资,提供了大量标准化、可衡量的数据参考。

2017年,是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的第11个年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和起点。大调查将携10年民生数据积累,放眼未来10年,为“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民声和民意的数据坐标系。

经济生活论文:如何学好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

[摘 要]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这本教材最难教,也最难学。学生要学好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就必须注意区分经济学中的各种概念,弄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构建经济生活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经济生活;概念;关系;知识体系;答题技巧

在多年的高中政治教学生涯中,笔者发现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这本教材最难教,也最难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心目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经济生活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学好经济生活显得很关键。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了学好经济生活要注意的问题,现概括如下。

一、区分经济学中的各种概念

经济生活中有很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混淆,在考试过程中容易出错。比如商品、货币和一般等价物,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和价格,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替代品和互补品,从众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心理,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票和债券,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引进来”和“走出去”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些概念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再结合具体的题例加以讲解,以使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

二、弄清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经济生活中各种概念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的是正相关,有的是负相关,有的是无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方向,在考试的过程中会错误百出。现将经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关系总结如下。

1.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更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质量好的商品价格不一定高,物美也可以价廉。

2.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4.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比较大。

5.一种商品价格上涨,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跌,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6.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会减少。反之,会增加。(价格影响需求,价格与需求成反比。)

一般说来,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企业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反之,会减少供给。(价格影响供给,价格与供给成正比。)

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供不应求,价格会上涨。(需求影响价格,需求与价格成正比。)

一般说来,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增加,供过于求,价格会下跌。(供给影响价格,供给与价格成反比。)

7.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不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进口,有利于出国留学、旅游,有利于对外投资。反之,人民币贬值不利于进口,出国留学、旅游,对外投资;有利于出口,吸引外资。

8.人民币升值,国内商品价格下降;人民币贬值,国内商品价格上涨。

三、构建经济生活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教材的目录,熟记单元标题、课题乃至框题,学会根据目录回忆教材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近几年的高考及各种模拟考试中,很多试题直接用单元标题、课题、框题作为考试范围,有很多学生因为不熟悉教材目录,而出现漏答、错答,甚至答非所问的现象。

其次,要求学生一定要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么粗枝大叶随便把书翻一遍,看完一点效果都没有;要么从头到尾把书背一遍,背得很累、很痛苦,效果却不好。榇耍笔者要求学生在每一单元学习结束之后,自己总结,画出该单元的知识网络构建图,然后按照网络构建图去回忆课本的内容,这样做比单纯的死记硬背效果要好很多。

最后,帮助学生总结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主观题,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例如: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企业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取得经营成功?怎样才能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学生熟记这些主观题的答题提纲,在遇到和它们类似的题目时,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总之,要想学好经济生活,高中生必须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钻研。以上是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经济生活论文:经济生活大调查:感知民生冷暖

围绕“齐心奔小康”、“财富新发现”、“市场新发现”、“民生热话题”、“社会新焦点”五大主题,在经济生活大调查之夜,重磅推出50个核心数据发现,用独特的民生感受型数据,多维度透视老百姓心中最真实的小康图景

创业者希望能够站在风口,然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90后新手渴望一种“走在路上能被人认出”的全新生活方式;职场“老炮儿”希望能够升职加薪,工作越来越有劲儿;而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要不要再添一个孩子,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目标”。

央视财经频道重磅推出120分钟特别节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6―2017)数据之夜》,权威全球最大规模融媒体民生调查结果,用数据表达了10万中国家庭的心声和心愿,用数据呈现了7亿中国网民的选择和态度。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著名专栏财经作家吴晓波、资深媒体人张春蔚等诸多业界名人齐聚现场,分享了2016年他们的感受,并且都带来了自己2017年的“小目标”。

用大稻荨安饬俊毙】瞪活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由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每年面向全国104个城市和300个县的10万中国家庭,进行明信片入户问卷调查。

本届大调查,中央电视台首次联手国家权威机构、顶级智库,十大互联网大数据研究院,进行联合调查、联合分析、联合――线上线下参与总人数超过57万,线下回收率超过90%,线上回收率超过30%,均创下了业界纪录。大调查还携手国内顶级科技实景演出团队,通过全息、激光、AR等前沿技术,为观众呈现一场数字和数据的视觉盛宴,让数据背后的故事和温度得到更加充分的呈现。

围绕“齐心奔小康”、“财富新发现”、“市场新发现”、“民生热话题”、“社会新焦点”五大主题,在大调查之夜,重磅推出50个核心数据发现,用独特的民生感受型数据,多维度透视老百姓心中最真实的小康图景。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今年特别联合《小康》杂志社对百姓的小康生活感受进行了调查。《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受邀出席数据之夜,并为获得中国幸福城市殊荣的城市颁奖。

“大调查”显示,中国人的理财偏好、消费热点、民生焦点都有新变化,不变的是,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始终密切相连。

2016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全年经济增速6.7%,位居全球第一。这给百姓未来一年收入预期平添了更多支撑,这在大调查数据中有直观的反映――55.28%的受访者预期2017年收入会提高,与过去10年的数据对比,处于中高位置。

从省份看,收入信心排名前十的是青海(67.77%)、西藏(64.89%)、海南(64.86%)、吉林(64.34%)、宁夏(64.00%)、安徽(62.79%)、山东(61.79%)、陕西(60.38%)、贵州(59.80%)和重庆(59.41%)。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十个省份大多属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布数量多的省份。

那么哪些人的收入信心最高呢?大调查数据显示,90后年轻人和60岁以上老人在预期收入增长超过20%中的占比最高,分别达到16.06%和13.37%;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收入信心更足,预期增长超过20%的占比超过17%;有创业意愿的受访者,预期收入增长超过20%的占比则高达30.03%,大致3倍于没有创业意愿的人群占比(11.73%)。

大调查还发现,自2013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信心持续高于城市居民。本届大调查中,55.01%的农村受访者认为,2017年收入会提高,高于城镇受访者53.44%的比例。这证明,随着近年各项扶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持续缩小,农民增收信心更强。

大调查通过数据洞察消费者行为,精准预测市场热点和趋势。数据显示,旅游(45.52%)、电脑等数码产品(42.33%)、家电(40.42%),被受访者列在了2017年预期消费的前三位。这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发力领域相当吻合。

对比大调查历史数据发现,旅游、家电、数码产品、保健养生均已连续三年呈上升态势,其中,“旅游”持续三年被受访者列在消费意愿的首位选项。这些表明,百姓收入水平提高后,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追求,消费升级正注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携手十年数据,放眼未来十年

此次大调查设置了专门的问题――“消费者愿意为商品的哪些因素买单”,结果显示,受访者最看重的是质量和耐用性(71%)、安全可靠性(53.4%)、品质和质感(31%),“明星效应”排位最低。把握这些来自消费者的数据,有利于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精确的方向。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最近几年,国家扶贫攻坚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农村脱贫人口124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249万人。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困难群体,最关注的精准扶贫政策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异地扶贫搬迁/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贷款”。这为扶贫攻坚决胜阶段的精准施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数据与扶贫工作成效成明显正比,低收入人群(家庭年收入低于1万元的受访者)的幸福度上升,2016年感觉幸福的比例远高于2014年。

从衣食住行到信用环境,从民生期待到幸福感,大调查通过数据,寻找实现全面小康的抓手。大调查发现,“健康状况”已经在百姓心中成为影响幸福感的首要因素(54.19%),其他因素是:家庭关系(47.79%)、收入(43.81%)、婚姻或感情生活(41.86%)。

由此可见,“十三五”规划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或将成为提升小康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政策抓手。大调查细化对比发现,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工作压力(53.97%)、空气质量(43.79%)、情绪心态(41.82%)、食品安全(37.26%)、饮食习惯(35.54%),选择这五项的受访者均超过三分之一。

大调查通过数据洞悉百姓财富观的变化,发现过去三年,百姓购房意愿持续下降,将近八成的年轻受访者表示,如果租房子品质足够好,或者租期足够稳定的话,愿意一直租房。这个结果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可以预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正在深入民心,中国房地产业租售并举的时代已来临。

经济的发展需要全面的分析,一方面是顶层的设计,另一方面则是群众的声音。

“真正对经济生活拥有评价权利的应该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片人姜诗明说,他经常看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到央视提供新闻素材,“我们的节目能够采用的数量是有限的,还有那么多的声音怎么办?”怀着这样的初衷,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姜诗明在2006年策划了“经济生活大调查”项目。而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这个项目一做就是十一年。

从2006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已经连续进行了10年,完整跨越了“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建立了规模庞大的民生感受型数据库,为政府绩效评估、企业市场决策、百姓消费投资,提供了大量标准化、可衡量的数据参考。

2017年,是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的第11个年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和起点。大调查将携10年民生数据积累,放眼未来10年,为“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民声和民意的数据坐标系。

经济生活论文:思想政治综合探究内容教学初探――以“经济生活”综合探究为例

摘 要:综合探究课的开设,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考的实际也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综合探究题,上好综合探究课,提高应对能力。

关键词:政治综合探究课;应对能力;实际问题

高中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开设,能够解决目前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大量问题,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意愿,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知识得到更好的应用。在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把综合探究题作为高考的一种题型,分值18分,而高考的实际也要求我们上好综合探究课,提高应对能力。

从综合探究课本身看,一方面,它是该单元学习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它贯穿或拓展本单元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益于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参与实践的能力。

以下是本人在经济生活综合探究课中的一些做法。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设计了“走创业之路”的综合探究课,我运用了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方法,先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去收集岗位成才,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同时,去自己所在的地方,根据地方实际,写一份模拟创业方案。

第一环节:先给学生展示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介绍在就业中应该懂得的一些求职知识与技巧。紧接着让各小组选出代表介绍自己组收集的岗位成才、创业成功人士的事例,结合教材中的“不具备自行创办企业素质的十种人”的介绍,由学生总结并由老师补充自行创办企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二环节:创业模拟,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在创业点子上,他们的表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结合本地特色,“乡村旅游”“叠石桥家纺城”“海门山羊”“万年螃蟹”等等,都在他们所想之列,而且他们还能利用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谈到注重产品质量、诚信经营、推出新产品等措施做大做强企业。从他们所谈到的创业点子里可以看出他们是认真去做市场调查,并积极思考的,决不是随便应付了事,他们是真正融入角色中去。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提高效率、促进公平”的综合探究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辩论赛的方式。所以,事先我把班级的同学整体划分成两个小队。然后又从中让学生推举出4名代表担任辩手,最后是选择各自的辩题。一方:维护公平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另一方:效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辩论的相关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自己观看一些辩论赛视频,利用课余时间全组人搜集资料,提供辩论的论据。这样全都行动起来,提高了学习热情。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综合探究课,结合“上海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热点问题,让学生做报告,“假如我是总理”,看看学生如何发展自贸区,利用目前的条件如何让自贸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等。这样的话,学生对于课本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学习的意愿就更加强烈,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综合探究课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取得实效,还有赖于活动过程中周密的安排和合理的调控。在综合探究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切实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要调整课堂角色。探究式教学法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要确保自己的引导职责。这样就能让探究课堂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课堂要达到老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效果。老师为了课堂的成功,需要准备大量的工作,包括课程的设置,并在活动中担当领路者的角色,适当地给予学生帮助。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控制课堂。

其次,学生全面参与问题。要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因此,设计政治综合探究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探究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得到学习发展的机会。

再次,学生要主动参与。探究式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全体同学的活动课。所以,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一定要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才能让全体同学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老师要根据情感调整学生的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各个环节,并且能够发掘学生的特长,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有发展的机会,能得到全面提高。

第四,教学应注意生动性和有效性。政治课如果是死板的内容,死记硬背,学生肯定无法提起兴趣。课堂一定要做到严谨的内容与活泼的形式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内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学习效果就能得到保障,从而让学生摆脱沉闷的教学。

最后,实施可行性问题。要把政治综合探究课的开展纳入整个政治教学体系,要有全局观念,要有计划,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特别要考虑什么样的政治教学内容适宜采用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怎样的活动过程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有促进作用。

经济生活论文:浅谈经济生活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使用者,政治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的研读和理解。以经济生活为例,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包括:把握教材的正文部分资源;拓展使用教材辅文资源;充分利用单元综合探究资源。

[关键词]经济生活 教材资源 正文 辅文 单元综合探究

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材的使用者,政治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的研读和理解。解读“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从而明确要“教什么”;然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教学素材做出选择,才能进一步明确“怎么教”,最终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学科知识。现以经济生活为例,谈谈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把握教材的正文部分资源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蓝本,经济生活正文部分包括问题情境部分和经济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问题情境切不可简单处理,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并吃透情境材料,其次要把问题层次化,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思维水平和固有能力逐步解决问题。教材中既有日常生活的场景,也有对某一现象的不同看法,还有以文字和图片为背景的素材,正是这些互动设计,使教材成为一个引领思考过程的平台。就基本概念、基本观点而言,也应当对其进行恰当的解读,特别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学生平时接触得少,可以通过演绎的方式或从学生既有的认知水平入手,使学生了解这些概念。

比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教学中,笔者以中学生着奇装异服为切入点来分析求异心理在消费中的表现。先让学生简述,然后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观点:肯定张扬个性的必要,但又不能过分追求穿着打扮;肯定人们寻求差异的心理在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出现上的作用。最后组织学生调查本校学生对穿校服的态度。这样刚学过的消费心理知识就派上了用场,学以致用,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二、拓展使用教材辅文资源

经济生活中还设置了辅助教学的内容,辅助文是指经济生活中“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相关链接”部分。辅助文对正文内容起到补充作用,利用好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经济知识。

例如,在经济生活“价格变动的影响”教学中,“相关链接”部分对互为替代品和互补品作了名词解释,在教学中就必须拓展这一内容。笔者引用了有关“广东液化气涨价”的视频并出示问题:该视频告诉我们什么内容?液化气价格上涨后,煤、电磁炉的需求量有怎样的变化?通过学生分析回答,教师得出结论: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该商品的需求量下降,另外相关的商品需求量上升,这种商品叫互为替代品。再引导学生看书本上互为替代品的概念。接着引用有关“汽油价格上涨”的视频,提出问题:汽油价格上涨对汽车销售有影响吗?汽油和汽车是什么关系?引领学生掌握互补品的概念。最后归纳: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受商品本身价格的影响,也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既定商品的需求。

三、充分利用单元综合探究资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与交流机会,能够从自己的特长和实际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式学习。经济生活每一单元后都设置了综合探究活动,明确了探究活动的目标、建议、路径和内容,并提供了与单元教学相匹配的情景材料及知识内容,为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素材。教师应当很好地加以利用,让学生主动求知和思考,使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开展综合探究活动主要有四个环节:一是设置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二是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三是以问题探究为载体,展开学习过程;四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小结、反思,及时巩固所学内容,及时发现存在问题。

例如,在开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综合探究活动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成果展示的那节课上,班上一位平时成绩并不是很突出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他小论文中的精彩片段:“金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幸福;金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金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采;金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金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朗诵结束,全班学生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笔者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于树立怎样的金钱观,已经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去说教。在经济生活中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培养学生深思熟虑的良好习惯;就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敢想敢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研读教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

经济生活论文:低碳经济生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摘 要:“低碳经济”近段时间在国内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呼声,这也一定会为中国掀起一场低碳风暴大潮。因此,在本研究当中,将主要针对低碳经济生活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作出简要分析,希望所得结果能够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活;园林景观设计;影响

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不断加快,这也使得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能源的节约意识不断提高,低碳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断提升的话题。在中国,也必将会掀起一场低碳风暴,而低碳这个话题也势必会渐渐和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人们正常生活当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新能源的开发等都是进行提高低碳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而低碳经济生活也和我们的园林设计存在一定的关系。

1 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的低碳经济理念

1.1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当中的低碳理念

在对园林植物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重视固碳能力更强的植物种类应用,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园林绿地的固碳效益提升起来,从而为营造低碳园林绿地创造条件。而营造科学合理的低碳园林景观,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来进行合理搭配:①重视常绿灌木和落叶乔木的搭配,灌木的固碳释氧能力要比乔木更显著。②重视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的搭配,速生树种的固碳能力要高于慢生树种。但是有些速生树种虽然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但是固定后也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1]。③重视落叶植被和常绿植被的搭配,相比常绿植被,彩叶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更强。④重视高龄树木和低龄树木的搭配。年龄低的树木固碳能力要高于年龄高的树木固碳能力。⑤重视常规园林植物行业乡土植物的搭配,因为乡土植物是当地产物,这类植物经过漫长演化,其适应能力将会更强。

1.2 园林水体景观设计当中的低碳理念

水景也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现代的园林设计当中对水体景观的应用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将地毯的理念和水体景观的设计融为一体,这需要考虑其景观效果,也需要注重生态性、亲和性和创造性。在选址上,需要依靠主要的地形和自然水源来对水体景观的设计进行考虑,就地取材能在很大程度上将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

1.3 园林景观材料选择当中的低碳理念

在园林景观的构建过程当中,无论是对园林的道路进行铺设,还是对碳排放量的降低,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选择低碳型材料,这样能够更为直接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2]。对于低碳材料来说,主要是新型材料的研发和木质材料的使用。而且采用木质材料还能够更好地固碳排放,有效提高低碳经济的效益。

1.4 园林景观施工和养护管理当中的低碳理念

将低碳理念引入园林的设计当中,最重要的除了上述需要考虑的以外,还需要对高水准的施工质量以及其长久有效的景观效果做出充分考虑。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最好能够尽量减少机械操作部分,以此来减少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效果,也能够减少因为机器对周边生态景观所造成的破坏。

2 低碳经济生活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分析

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将低碳理念注入其中是符合时展潮流的,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设计师在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达到低碳要求,急需要对碳的排放量做出充分考虑,因此,在计算和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对二氧化塔的排放量做出精密的计算和控制,只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才能够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低碳理念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也可以从4个方面说起:①低碳理念能够促进园林景观使用的持久化。因为园林设计当中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更需要创造出最佳的园林景观,这才能够使各个方面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量减少到最低,可以延长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有效降低园林的成本,促进园林景观的持久化[3]。②低碳理念更有助于园林景观的维护。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想要减少碳的排放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选择低碳型园林材料。采用这些材料对园林中所有涉及到的植物、水和石头等进行设置,能够更加有助于园林景观的维护。③低碳理念可以加大园林景观的绿地面积。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之前,相关设计师就需要对设计的必要性和相关设计情况做出充分考虑。在设计的时候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动工程序,采用低碳理念,对园林原有植被进行养护和管理,再配合粗放型管理,便能够增加绿地面积,达到低碳的目的。④低碳理念对园林景观综合价值的影响。在园林景观低碳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怎样才能够达到低碳的目的,还需要对园林景观的实用价值做出考虑和顾及。合理采用低碳理念能够更好地使园林景观的实用价值得以提升,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3 结语

本研究主要针对低碳经济生活和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作出了简要分析和探索。希望在当前这种低碳生活的背景之下,各个行业都能够做好低碳方面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