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

时间:2022-03-12 05:14: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建筑工程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摘要:针对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高职实训基地的定位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思路和方案,总结了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经验。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素质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如何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我院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讨论,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建设行业一线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就业。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能力体系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以造就建筑企业一线需要的“精施工、会管理、懂设计、通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指搭建一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二”指构建毕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三”指通过三阶段工学交替,实现三级能力递进,达到“零距离”就业。三级能力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如图1所示。

(一)基本能力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11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一门学习领域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代表一个专向能力,因此形成11项专项能力: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材料监测与应用、建筑施工放线、施工安全预防与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建筑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二)综合能力

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训练、施工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实施监控、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顶岗能力

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1门学习领域课程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需求见表1。

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建设的实训室有工程招投标、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建造实训室。为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于是,形成以下建设思路:(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材料检测中心;(3)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我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既要考虑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控制建设成本。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以下建设方案: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拔地而起,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强大建模功能,能建立起全面逼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实常数、单元类型等参数,快速、有选择地展现所要观看的构件或细部构造。

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完整地、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真实地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种钢筋的形状、弯勾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钢筋的层次关系等,都必须与真实的结构完全一致;能确定钢筋的下料长度;能统计混凝土的体积;能统计不同种类钢筋的体积;能显示施工缝的位置等。

建筑工程有其独特性,不仅受季节、场地限制,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还属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多为不可见。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是以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为蓝本,进行1∶1的全真建模;可设置混凝土为透明的而钢筋则为彩色非透明;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或进行建筑翻样。

仿真建模系统将提供一个巨大的仿真演示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施工、预算等功能,使建筑视图与施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明白。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系已与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定位于在石家庄周边承揽检测任务,同时为我系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该中心成员以武汉广益公司的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系教师指导配合,以后实行以我院优秀毕业生为该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我系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同时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并且可以聘请广益公司的技术骨干来我系进行授课与实训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开拓了渠道。

建设目标与实训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专项技能训练需求。该检测中心建成后可方便我系在校学生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力学性能试验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水泥基本性质检测、混凝土基本性质检测、砂浆拌和物基本性质检测、常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材拉伸、冷弯试验及钢筋焊接试验等检测内容;能够满足本系建工、造价、监理、钢结构、建装、室内六个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2)强化施工生产性实训环节。按照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建造实训项目。利用该检测中心开发施工建造取样与成品检测、工程质量与施工现场检测等实训项目,确保学生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任务的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院提供了600m2的场地,武汉广益咨询公司已投入了近100万元的设备,设备调试已完成,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将于近期在此中心实训。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主要实训室建设方案见表2。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我院是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已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工作,因此,我们力争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与质监总站合作将建筑工程检测实训中心建成质检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与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局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008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在我院设立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基地旨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基地于2009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召开了基地建设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参加企业达38家。

校企双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各委员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聘请成员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导下,进一步扩大基地成员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员企业达到100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需要。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是三级能力递进培养体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我院三维数字化建筑结构模型软件、校企合作生产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的要求。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企业调查与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要:建筑企业仍对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有较大需求量,但急需的是有技能证书、综合素质强的实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应紧跟市场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以建筑八大员的岗位技能要求为培养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施工单位;施工员;专业技能人才;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建筑工程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行业,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扩大,使得建筑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一直都比较旺盛。我国众多大专院校都相继开办了土木类专业,毕业生数量成倍增加。面对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对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大的压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走访了甘肃、四川、北京等地的建筑企业,通过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企业主要岗位职员缺口,以及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要求与建议。

一、企业对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建筑企业对生产一线做技术操作和现场管理的人员十分紧缺。建筑行业的主要就业部门有房地产公司、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筑行政管理部门等。其中施工单位对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占到70%,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部门。它主要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能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紧缺的工作岗位有测量员、材料员、安全员、钢筋工、抹灰工、预算员。在调查的15家企业中,测量员的需求量为90%,钢筋工为60%、材料员、安全员为40%、预算员为20%。以钢筋工的工作内容与需求为例进行分析,钢筋工要求理解施工图纸和具体施工过程,严格依据设计要求计算钢筋下料长度,统计钢筋型号、数量,确定钢筋加工方法,现场监督工人施工。这种工作的理论水平不深,但对实践经验和识图能力要求却很高,而且现场操作的劳动强度也比较大。很多本科毕业生嫌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大而不愿做,而普通工人又因不懂专业知识而无法做,所以施工中常常出现因没有人搞钢筋下料计算而耽误工期的尴尬局面。材料员、安全员、施工员、预算员等工作也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密切结合的岗位,因此有一定专业基本功、动手能力强的技术工人是企业最缺乏的人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应用人才,事实说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但是调查同时发现用人单位仍然主要招收本科毕业生,对大专生则要求必须有工作经验。如甘肃省四建,每年至少招聘20名员工,招收的应届毕业生基本都是本科生,而大专生则要求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私营小企业更注重工人的实效性,他们会随项目需要长期招聘员工,并在3个月的试用期内检验员工的工作能力,上手快的才长期聘用。这说明目前高职毕业生素质与社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职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大力调整教学培养方式,与社会企业积极合作,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突出大专毕业生优势。

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要求

表1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要求调查表

表2 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调查表

通过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主要要求首先是,毕业生要有扎实的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具体要求是,能读懂施工图纸,熟悉施工规范和图集,会进行一般的受力计算。很多企业反映目前有不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仍读不懂复杂工程的图纸,直接影响了工作开展。还有部分企业反映毕业生的计算能力不够,简单的工程预算或脚手架计算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其次,毕业生应掌握建筑专业基本技能,持有专业技能证书,如测量员、材料员、预算员、施工员、监理证书等,工作后能尽快考取建造师、造价师等执业资格证书。第三,毕业生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项目施工是一项强调多部门多工种互相配合、协同作业的活动,团队间的沟通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不少企业表示,毕业生的成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协调能力,即使专业知识不强,但有主动沟通、乐于合作的精神,毕业生在企业中也可以很好地成长起来。第四,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综合能力。施工员的现场管理职责要求,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心理调控能力,遇到实际问题能冷静分析、协调处理。在这一点上有企业甚至直接要求毕业生有开朗豁达、积极主动的性格特征。此外,企业还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会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如word、excal、autocad等。

三、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建议

在评价毕业生的不足时,很多企业认为,近年来的毕业生不论何种学历,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工作中有明显浮躁情绪,其次团队协作能力欠佳,不会和客户沟通。第三是敬业精神不足,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重要数据的态度不严谨。企业可以理解毕业生希望快速提升的心情,但是重要工作更需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企业对大专院校的建议,在专业及课程设置方面,建议课程设置不宜过细,但专业知识尽量全面,如学习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生还应了解道路、桥梁方面的知识;在课程教学方面,希望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强烈要求多带领学生下工地实习;在素质培养方面,希望学校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抗挫折力;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初探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识图能力培养

知识是成才的关键,学校应根据毕业生岗位知识需求来分析整合课程内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安排要与建筑专业八大员的技能要求挂钩,修订教学大纲。课程内部去粗取精,外部将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有机结合于一体,并紧密围绕工程应用来讲解理论知识。

加大对专业基础课《建筑制图》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充、更新教学模型,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技术教学,广泛搜集规范、实用的施工图纸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在教学中用现场参观、模型测绘、图纸算量和图纸会审等模拟工作过程的方式来授课。课外根据后续专业课的需要,每学期发放典型建筑的施工图,让学生带任务看图,不断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延长实践教学时间,增强校企合作。通过教学参观、实训专用周以及顶岗实习等手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多方面多渠道与企业开展合作,并与有规模实力的企业形成长期实习合同,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学校应设法组织教师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评,突出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中的监督指导作用。

(三)分析失败工程案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国内外失败建设项目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强调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树立起严谨、合理的工程理念,培养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个人范例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还应培养自身严谨治学的态度,以认真、负责的工作面貌感召学生。

(四)贯通就业指导,树立职业意识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学生工作中不断进行就业教育。目前大专院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中心和就业指导课,但都只是单纯指导学生如何找工作,没有具体结合到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特点,导致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面临就业时对自身能力评价不足、对工作发展有很大焦虑的问题。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进行,由专业课教师授课,通过平时教学、专题讲座、和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向学生不断介绍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能力培养。

(五)广泛开展校园活动,注重隐性教育

在校园活动中学生是主角,在筹划、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上所进行不了的。很多用人单位都十分青睐有学生会工作经历的毕业生。因此,职业教育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以学分制的方式督促学生踊跃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其综合素质。

通过企业调研,我们认识到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对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进行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深入探索和更新,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的建筑施工技术人才。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职业教育中《建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探讨

摘要:本文探讨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通过“五个模块”的实训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就业能力。

关键词:实训教学;“五个模块”的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产业化的不断升级,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虽说我们在职业教育中也吸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诸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日本的“工学院”教育模式;英国的“证书”模式与“三明治”课程设置等,但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总有些水土不服的感觉。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可多数学校仍面临着毕业生签约率较低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多种因素。鉴于众多原因,现就《建筑工程专业》为例题阐述课程设置的方法、本人认为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五个模块。

一、理论课模块

本模块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两部分;

1、基础课部分;这也是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如国防军事、职业道德、体育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等课程还要讲授,但要缩短课时,力求实用。我们培训的不是精英人才,用少量学时学一些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势即可,其余部分在第二、三模块中边做项目边强化。

2、专业课部分;这部分只讲应用理论内容,动手能力及实验部分结合后面的模块来解决。

此模块旨在解决专业课、基础课中的基本理论环节,所用课时用一学年来完成,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进入第二模块。如;某班40名学生,第一学年完成后被分成a、b、c、d四个组,每组10名学生,进入第二学年。

二、专业设计模块

本模块为比较简单的工程实例设计,如:设计一座二层小楼,学生根据设计任务书,编制初步设计方案,因为有a、b、c、d四个组,故为四套设计方案,其结构形式分别为a组为“砖混结构”;b组为“框架结构”;c组为“钢结构”;d组为“剪力墙结构”。此设计以土建工程为主,装饰为辅,水、暖、电专业点到为止,有专业教师指导实际训练,并配备《设计规范》、《标准图集》、《地质勘探》等资料,做出一套完整的手绘施工图(在第三模块中完成cad电子版绘图)。

三、辅助软件模块

本模块为包括多种工程辅助设计软件;如绘图软件、结构计算软件、工程预算软件、资料管理软件等。根据上述四种工程结构形式,分别纳入软件管理,由理论课中的专业老师跟踪指导,改变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往教师只管讲课,而不问学生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所用的专业知识。此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互有渗透并非独立,之所以单独作为一个模块,是因为其专业系统性比较强。

四、实际操作模块

此模块为实际动手操作模块;也是强化和检验前三个模块的重要环节,是学和用的结合点。为了更好的营造工程施工现场的氛围,将四个小组设为四个项目部,即:a项目部、b项目部、c项目部、d项目部。每个部设一名项目经理,另外9名学生均按项目部编制,其分别为,甲方代表、监理方代表、工程技术员、工程施工员、工程质量员、工程资料员、工程预算员、工程材料员、工程安全员,根据学生人数来安排职务。如果本组只有8名学生,就不设甲方代表和监理方代表了。虽说每人都有不同的职务,但所干工作大部分都是一样的,只是牵头职责不同。

项目部的任务是:

1、熟悉别组的施工图纸,即其他三组中任意一组均可,根据图纸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预算,进行真正的施工模拟阶段。

2、将各项工作纳入软件管理;如施工预算运用金润的“预算大师”或广联达预算软件;资料管理软件;材料管理软件等。专业教师并跟踪指导。

3、工程量计算、钢筋放样、混凝土的搅拌等,完全按照项目部的实际施工程序去模拟运作,但全是书面资料。

4、履行项目中的“周例会制度”,研究项目在施工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实际是了解各项工作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学生通过例会交流并掌握工程个环节之间的内容所在。

5、模拟履行工程竣工验收手续。

五、答辩评价模块

制定出评价标准,对学生从理论学习、工程设计、模拟施工、竣工验收、论文答辩等全过程进行评价,全部合格准予毕业。

上述模块化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是;1、运用实例教学的方法,选择一个实际项目,由学生围绕这个项目,在指导老师的带

领下,直接参与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个环节,都是本组团队一起来完成。2、由于采用了设计、管理、施工一条龙的流水模式,并且融入项目部的岗位职责,不仅使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动手能力,而且进入了施工具体角色,提前与现场实际接轨,为学生的后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说明的问题:

1、由于我们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建筑工程的专业管理人员,故选择的设计项目是一些比较简单成熟的工程项目,但所表达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功能。

2、实际操作指的是,软件的熟练使用、工程量的计算、钢筋配筋、资料的归档管理等。不是让每届学生都要按照项目挖基础坑,浇注混凝土实际操作工程。

3、由于各组设计项目不同,需分阶段相互交流设计内容,让学生掌握各种结构形式的设计要点,最后阶段交流应在毕业答辩会上。因不能操作本组的设计项目,所以每组学生担任了两个角色,即设计角色和施工角色;一方面要搞施工需熟悉别组的设计图纸,询问设计的思想理念等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责接受施工本组设计项目同学的询问。学生在两种不同的工作中进行“角色互换”锻炼了学生在所处不同位置时的换位思考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真理都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概不例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在其本身成立的前提条件下发展。目前理论界存在一种错误的趋势,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采取随便宰割的方式,要么断章取义,要么从实用的角度加以取舍,一方面认为劳动价值论应该能解释一切问题,另一方面又认为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现实问题,故其过时了。同一研究对象因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分析不同的问题也有不同的概念系统,不同的假设系统也给理论留下不同的发展空间和方向。任何理论都有存在的条件和限制的范围,在此之内是真理。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也形成特定的理论限制条件。理论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一种应答。研究对象包括对象之间的范围、内在的关系和逻辑可能性空间。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将其称之为“问题框架”,它指由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构成的特定的问题结构或问题体系。阿尔都塞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双重的或双层的结构。第一层是表面的文字结构,即“可见的话语”,表现为概念、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等。第二层是深层的、潜藏在无意识层次中的语言结构。他把潜藏在“文本”深处的结构称之为“问题框架”。“正是问题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内部揭示了由该思想的各个论题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内在联系体系,也就是决定该思想对问题作何答复的问题体系。”认为脱离“文本”的“问题框架”,从字面行文来对原著和思想进行阅读和理解,极易造成误断和歪曲。经济理论只不过是用来说明和解释某一研究对象的简单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经济理论也就构成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回答。所以必须梳理价值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层结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内在联系,就构成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框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或悖论的发现,事实上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起点。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论概念的歧义性,导致价值论的混乱和不彻底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价值论方面存在的逻辑矛盾和显示出的演进方向,就成为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者和继承者——马克思研究劳动价值论既定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前提,并决定劳动价值论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的选择。

亚当·斯密认为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和商品交换中所购买的或支配的劳动,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变的。以“劳动的价值永远不会变动”为前提得出了劳动决定价值和收入决定价值二元价值论。马克思在批判“马尔萨斯片面发展了斯密价值论错误”时,明确指出:把“劳动量和劳动的价值这两个用语等同起来”,“纯粹是同义反复”,“直接同工资相交换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能力,正是这个混淆造成了谬误”,“但决不能从上述反复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的劳动量等于工资中或者说构成工资的货币或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斯密有时把商品的价值量归结为劳动时间,主张“客观价值论”;也有时把形成价值的劳动看作劳动者而不是把劳动看作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样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主

观主义的解释。斯密价值论多元性是造成价值论在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根源。

李嘉图混淆了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之间的交换与资本与劳动(力)本身商品的交换的区别,价值论从商品之间交换向劳动力商品转移时,出现了价值规律的例外和反常。“因为他(李嘉图)始终是以在资本家和工人间分配的成品为前提,却不去考查导致这一分配的中介过程——交换。”“李嘉图对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和表现在交换价值上的劳动没有加以应有的区别。……李嘉图那里,到处都把表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同表现交换价值的劳动混淆起来。”其他经济学家,混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区别,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价值与其独立形式货币的区别,价值量与价值实体的区别,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马克思把价值理论逻辑上的矛盾或认识上的错误的根源,同时指向了“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劳动力价值的关系问题”,从深层次上发现: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混乱、不彻底、庸俗化等都与无法正确把握“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这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相关。商品价值与劳动力价值问题相互依托、相互参照,成为同一问题两个方面,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结构。因此,马克思从商品价值的共性和劳动力商品价值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建立了劳动价值一元论,实现了劳动价值论的一场革命。只有从这一特定结构出发,才能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价值概念的多义性和使用中的混乱,直接影响了价值理论的相互沟通,成为深入研究价值理论的最大障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首先要清除对价值概念的误解,明确价值概念的内涵,设定其适用条件和范围。

第一,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而不是物自身的不变的“实体”范畴或“属性”范畴。马克思明确反对把价值看作是绝对东西,看作物的属性的作法。把”价值变成某种绝对的东西,变成‘物的属性’,而不是把它看作仅仅看成某种相对的东西,看成物和社会劳动的关系,看成物和以私人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强调价值是不同于使用价值的另一种相对的社会存在,劳动价值论是为了说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社会中,如何实现“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揭示在什么利益关系或生产关系条件下才能使私人劳动变成社会劳动,而这与个人具体劳动的特点没有任何关系。

第二,价值是社会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或私人劳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环节而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移。用来自己消费的劳动,无法社会化的具体劳动或使用价值都不是价值。劳动交换和劳动社会化是价值的本质。马克思强调“商品作为价值是社会的量,因而和他们作为‘物’的‘属性’是绝对不同的。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代表人们在其生产活动中的关系。价值确实包含交换,但是这种交换是人们之间物的交换;这种交换同物本身是绝对无关的。……‘价值’的概念的确是以产品的‘交换’为前提的。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是劳动的交换以及每个人的劳动对其他人的劳动的依存性的一定形式,是社会劳动或者说社会生产的一定方式。…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自然科学家发现,鼻烟和油画由于什么自然属性而彼此按照一定比例成为‘等价物’。”

第三,价值是衡量社会劳动的尺度,只是财富的一种形式,而不是财富本身。配弟在《租税论》中也讲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相反地却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的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又说:“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价值作为财富的一种暂时的历史的形式,并不是对所有使用价值的衡量,只是对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劳动耗费的比较和核算。商品交换的双方要计较各自为生产商品花费了多少劳动,计算和比较二者是否相等,是否可以相互补偿,如果可以,就成交。吃亏的事是谁也不愿意干的。这里加以计较和要求补偿的劳动耗费就是价值。第四,价值既是一种矛盾关系,又是解决矛盾的中介手段。商品生产中包含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价值产生的内在根源。商品在物物交换过程遇

到的困难是这些矛盾的直观表现。一般等价物的形成,即价值从观念形式发展到独立的货币形式,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中介和手段。人们在进行劳动耗费的计算和补偿时,抽象掉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的特点,把它们一律当作人类一般劳动的消耗,即同质的抽象劳动的消耗。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文明是个历史范畴、社会范畴和综合范畴。社会主义建设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长期以来,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有些忽视,我们社会科学界对我国和世界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做得很不够。同志曾指出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允许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我认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终极追求是: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解放;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对自然的认识、改造与和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必须克服“重理工轻文史”的现象。我国近几年自编和引进的世界文明史的著述已有一些,但关于人类精神文明发展史的论述有待充实。

简单地说,“价值就是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的人类劳动,这种劳动耗费由于要计算和补偿,所以被当成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只是一种理论抽象,事实上它是商品生产者不同生产条件下竞争的产物。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社会生产条件在事实上是永远不会相同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同一商品劳动耗费的不同,表明生产条件、技术条件、劳动经验和劳动强度的不同。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生产者在生产之前是不能预见和预期的。生产者只能千方百计降低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在商品交换中不亏本或盈利。

第五,劳动力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特殊形式,与商品价值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脱离劳动力价值论这一特殊形式,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的实质,无法解释剩余价值对于价值规律的反常或背离。“李嘉图实际上却没有阐明,按价值规律(按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问)进行的商品交换中,如何产生了资本和活劳动之间的、一定量的积累劳动和一定量的直接劳动之问的不平等交换,也就是没有说明剩余价值的起源(因为在李嘉图那里资本是直接和劳动相交换,而不是和劳动能力相交换)。”只有理解了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才能深刻理解使用价值与价值区别对于科学理解商品价值的重大意义,才能摆脱使用价值对于价值的各种“纠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要说明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把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相区分,才能把劳动力商品中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区分开来。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前提。可见劳动力的价值问题才是马克思批判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将代替权利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只有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充分估量到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跨越,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因而作为劳动者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强调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它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党要承担起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责任,就需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我们要从提高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这个基础出发来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加快培养和吸弓形成人才脱颖而出,而且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根本之所在。因此,我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生产力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的发展以及党的性质和任务联系起来,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要求、政党自身的要求有机联系起来,并从这种有机联系的整体上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认识。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新生入学前教育初探

职业院校的新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新生入学成绩,对学生来说,这一差距会在高考结束之后就开始对其造成挫败感、失落感、对自身不能准确定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等。这些影响都会造成学生在大学期间一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二是由于高中阶段目标单一,很少有机会接受人生定位自我设计的教育,步入大学后出现人生目标上的迷惘。为更好地树立学生信心、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推进学校的专业教育发展,找出目前新生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探寻相应对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1、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

入学前教育泛指的是学生进入各个新的学习阶段前所接受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就大学生的入学前教育而言,所应对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还要适当的指引学生了解毕业后所从事行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合理科学的制定自己毕业后的短期职业目标及中长期职业规划。

1.1高考后的状态

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发放,吃了定心丸的大学新生们摆脱了高考的压力,不少人处于漫无目标的真空状态。这些准大学生在入校之后,迟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1.2社会实践的引导

很多准大学生们往往会选择利用高考后至入学前这一较长时间的假期来进行社会实践,为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然而,这一阶段的准大学生们因为对大学里的专业设置和大学生活缺乏了解,他们在选择社会教育的伊始,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的。

1.3学习方式的转变

高中阶段在教师的设计下学生被动听讲,按教师授课意图而进行跟班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而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大学教师授课时间集中,以大课的形式进行,知识容量大且牵涉面广泛,而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经常的沟通机会,长时间的课下辅导更不可能。

2、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时间安排不合理

新生入学教育一般安排在开学后,不利于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通常,职业院校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时间只有一至两周,教育时间相对来说较为短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消化、理解和感受大量的入学教育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后续的大学学习阶段往往不再对学生继续开展入学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时间缺乏连续性。

2.2 教育形式单一、笼统,教育内容单薄、片面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多采用课堂讲授、听报告、开大会等单一形式,不能很好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性、专业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调动,也不能反映其内心需求和真实想法,往往使得入学教育流于形式。学生无法形成对专业的感知与把握,更谈不上对自己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生很难形成明确的奋斗目标。大部分职业院校入学教育的内容都是局限于对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校规校纪的教育、专业情况介绍、学习方法介绍等,主要侧重于学习和纪律方面,对其他方面涉及较少。

3、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入学前教育

3.1入学教育安排时间超前、内容细致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学校会在招收新生之前,就把专业课程设置开放给公众。新生在进校之前就能查询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开设了哪些课程,在什么时间会上什么课,讲授什么样的内容。学校的教学安排可以保证即使临时换了一位教师,也依然可以准确的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

如德国“慕尼黑就业模式”,由大学、企业、劳动局三方合作,共享信息,互相联动。学校设立就业市场学院,负责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训,企业则常年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基地。

而在韩国,政府则鼓励高中毕业生“先就业后升学”,让年轻人真正学以致用。

3.2入学教育时间跨度长

美国的高校,在学生正式开学之前,都会安排一个“orientation”,主要针对新生本人和其家庭成员。被录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择参加学校的入学前教育。学生家长普遍认为,通过参与此项活动,他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软件、硬件以及办学环境,还可以帮助学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此举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也使有些事务性的工作提前完成了,避免了学生集中报到时可能出现的拥挤情况。另外,此举还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声誉。

4、改进入学前教育的措施

4.1合理安排入学教育时间、多样化入学教育手段

对职业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新生而言,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如何将所学知识与项目实际联系起来,这是职业教育必须达到的目标。作为教育主体,学校应该首先要引导新生对今后的职业、专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4.2优化入学教育形式和方法

传统的入学教育形式最大的缺陷在于缺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只能照顾全体,难以兼顾个体。单向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在入学教育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进而达到入学教育的内化。

在专业教育会上还可以将今后应该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向新生进行介绍,帮助新生把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转化为一个个的短期目标进而实现。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各专业的协调配合对工程质量和品质的影响

一栋栋新建建筑无论是民用住宅小区、工业厂区,还是公共建筑群,一栋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工程,从工程设计阶段、施工管理阶段及物业管理时期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都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

例举三例,抛砖引玉:例一:某住宅小区车库,两个大型车库中间的联结通道,土建专业施工完毕后,机电专业施工时发现由于一个结构下翻梁的缘故导致层高净距已经没有管道电缆桥架的空间,如果全部专业施工完毕该连接通道已经不能满足他最初的规划设计了。降低了两个车库的使用功能。例二:某住宅小区室外管道施工,各自为政,各干各的,前一个专业刚施工完毕后一个施工队马上施工,破坏了前一个管道,互相扯皮,矛盾重重。它们主要有热力管道、自来水管道、燃气管道、电力电缆管线、智能化管线、室外雨污水管道、景观雨水管道等,施工混乱程度可想而知!例三:某住户装修新房,空间重新组合,砸墙重新隔断,业主咨询了一下物业负责土建的工程师,业主砸完后做隔墙往地面打膨胀螺丝致使地暖管破坏。以上问题很多工程会出现和产生,把一栋本来应该建好的建筑搞得乱七八槽,功能减少降低,还可能带来了种种问题和隐患。

很多建筑物,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经常处理得不尽人意。由于这些问题,往往出现返工,造成工程投资的极大浪费,影响工期,有的还会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业主(甲方)或者监理,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更进一步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1、各专业设计统筹兼顾,为施工交叉管理打好基础

现在的各级设计院由于各专业设计都有各自的设计规范和设计思路,通常是各专业之间不沟通,自成章法,很少考虑甚至不怎么考虑其他专业的设计,这样势必造成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交叉打架的现象,或者是施工会审后的设计返工。如果在同一张设计图纸上叠加其他专业的设计图纸,这就可以避免或减少不同专业在后续施工中交叉作业,争抢同一工作面,影响后续施工的现象,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因此,以建筑专业为主,结构、水电、暖通、建筑智能化、景观等专业为辅,采用cad图层叠加技术,将各专业的设计图纸(如:管线、设备等)在各层平面图上叠加,发现交错、重叠的,应重点分析、逐一排除,消灭管线打架现象。对于单体建筑和室外景观、室外工程(市政工程)连接点要各专业提前兼顾,再出正式的施工图纸前进行各专业交底排查。同时,以会签、会审等方式加强专业间的沟通,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减少施工过程中交叉冲突现象的发生。

2、加强建筑施工各单位、各专业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一个建筑物分为给建筑、结构、景观、给排水、电气、通风、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工种,各专业施工又可分为若干阶段进行,所以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各专业的总体及阶段特性,以便在实际施工组织中能够合理、有序、有效地安排各专业交叉施工,一般来说,给排水专业阶段性较强、周期较长;电气专业阶段性较弱、系统性强、周期长;空调通风专业阶段性强、周期较短;设备智能化等专业区域性强、周期短。怎样搞好内部协调与配合,实际上是一个怎样处理好内部各专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各专业与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施工过程中的相互配合包含后期装修、安装的配合,从技术方面讲,搞好各专业协调配合,一定要把好熟悉图纸、认真会审、内部会审、内部技术协调的关口,务必保持解决问题的渠道畅通无阻;前者主要是解决各专业内部问题,而后者则是解决各专业交叉配合的问题,相互比较而言,搞好内部协调配合更为重要。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单位、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有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问题。

3、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加强各阶段的组织协调、统一管理的思想。

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系统地进行管理,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监理(咨询公司)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环节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队伍,保证每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防止问题的出现。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密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强调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加强技术责任的协调管理,才有可能把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

总之,一项优质的房屋建筑是集多专业、多工种、多单位密切配合、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为保质、保量、如期完工,各专业交叉的协调管理不容忽视。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运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解决多工种交叉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如何做好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与品质。本文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间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做好各专业间协调管理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 各专业 协调管理 方法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专业的配合,即土建、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配合。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专业中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如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2 建筑工程施工中常见的各专业间协调问题

2.1 施工中常见的协调问题有:

2.1.1 土建专业与电气专业:经常出现电气进户管与楼层梁和地梁相冲撞的情况,以及电气开关设计在自来水管的管后等情况。另外,电气线管在土建施工中被堵塞的现象也经常发生。

2.1.2 土建专业与给排水专业:经常出现给排水管与梁和板相冲撞的情况,还有卫生间的给排水管线预留孔洞的位置与施工后卫生洁具的安放位置不相对应的情况等。

2.1.3 土建专业与暖通专业:经常出现暖气管道与楼层梁和地梁相冲撞的情况。另外,在施工中没有预留空调管线的出墙预留孔,出现入住后砸墙,破坏墙体结构的情况。

2.1.4 建筑外表面、功能与结构:各种预制构件、预埋件、装饰与结构的关系,如在施工中没有考虑预留位置,将造成二次施工的后果。

2.1.5 各辅助专业之间的协调:各种消防、通风管线穿梁时,楼面净空是否影响结构及使用功能的要求,另外,大型设备的安装通道,附件的预埋深度,以及弱电系统、控制系统等之间的协调问题。

2.2 产生问题的原因

2.2.1 从施工技术方面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则极易产生问题。因此,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或者施工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和上岗培训,看不懂施工图纸,将增加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造成各专业协调上的混乱情况。

2.2.2 从施工质量方面分析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我们常说的五个大的方面: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参与施工建设的人员主要来自建设、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施工所用材料也种类繁多,有时受特殊环境制约甚至使用非标材料和设备;施工用机械的设备性能和操作者熟练程度;施工建设过程的管理思路、设计方案、施工组织等。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各专业的质量控制。因此,要在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严把质量关。

2.2.3 从施工管理的角度分析 如果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工程项目中返返工是正常的,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他专业的工作、工序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即使是本专业的问题,也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使用,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3 做好各专业间协调工作的方法

3.1 加强技术协调

首先,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一般来说,设计人员对本专业的设计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专业的设计就不一定协调,这就需要在图纸会审时找出问题。施工单位要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管线图,协同环控、动力照明、电气、建筑装饰以及弱电、消防等环节,对图纸进行会审,如图纸有不完善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并提交设计单位确认。另外,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3.2 加强管理协调

对每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首先要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必须熟悉施工图纸,针对具体的施工合同要求,掌握图纸要求,研究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最大限度去优化每一道工序,每一分项(部)工程,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从大入小,由面及点,确保每一分项工程能纳入受控范围之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系统地进行管理,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甲方、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甲方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防止问题的出现。

3.3 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由管理层到基层逐级的责任制度,权责分明;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纸上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作为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要善于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各专业之间的工期矛盾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有一个或几个解决预案。

3.4 提高专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产品质量的好坏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密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强调各专业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性,加强技术责任的协调管理,才有可能把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介绍了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优秀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 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4.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5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 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寻求与现代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办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 “教师、教材、课堂”的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特色。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克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病,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远发展,需要将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进而满足建筑工程市场对技术人员的需求,需要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教学模式,以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校企结合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探索和尝试,促进该专业的发展。明确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学结合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制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1 课程体系改革是重点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要对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课、专业素质课、专业实践课三个部分。

1.1 减少理论课的课时,突出实用。理论基础课主要涉及:①文化基础课。文化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通过对上述课程的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增强学生的体魄,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勇于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②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建筑制图, 建筑cad设计基础等,通过开设上述课程,为高职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基础,进而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为后期的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我院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课时控制在总课时的40%左右,并且一贯坚持够用、必须的原则。

1.2 围绕学生的岗位能力开设专业素质课。专业素质课主要涉及: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等课程。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而开设专业素质课,其课程选择一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开设各门课程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突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鸿沟,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完成一定的专业理论课之后,可以到设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训,通过实训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

1.3 专业实践课程注重职业能力素质培养。在实践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在建筑生产一线具备顶岗工作的能力。专业实践课主要涉及认知实践、计算机辅助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实践及岗位实习等课程。通过校企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学资源,采用顶岗实践、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方法,让高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前进入岗位角色,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1.4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双证书”制度。在课程体系中纳入施工员、预算员、资料员、质检员、材料员等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的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需求,选择报考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当毕业的时候,学生一手拿着毕业证,一手拿着相应的资格证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5 改变教学理念,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职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教学服务,教师将服务的思想融入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健全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的技能培养方案,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揉合,通过简明扼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2 强化实验和实训,走校企合作之路

2.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相应实训项目。通过完善实训设施,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借助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人才测评标准等。学校要对学生的业务能力重点培养,同时企业也选择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形成校企的良好互动。

2.2 对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建设新型师资队伍。①建设 “双师型”队伍。主要表现在:一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加入教师队伍,学校安排他们进入企业参加实习,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掌握一定的工程经验;二是从企业吸纳一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具有中高级职称且具备教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三是聘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报告,通过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②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进而增长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地积累,在高职院校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高学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面对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的机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要抓住机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走校企结合的道路。高职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培养下,业务能力和理论知识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提升了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最终形成“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探析

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作为建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和对学生要求高等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生认为比较难学且枯燥的课程。虽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教学模式,但还是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授模式,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或者模仿练习对建筑工程技术学科进行学习。这种只注重“讲课”而忽视“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方法,严重抑制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导致出现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即学生考试成绩好,但实际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将来应对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无疑是个不容忽视的弊病。

2项目教学法的概述及实施步骤

2.1项目式教学的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学前教育学家莉莲•凯兹和加拿大初等教育学家查德在合著的《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项目教学法》中提出。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项目,并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些项目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这些项目可相互独立,也可共同构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和结果评价等程序时都需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这一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授教学模式是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学生学到的东西虽多,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也不少,学生学起来枯燥且无实际操作性。项目教学法则将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够用”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项目本身开展,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2.2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一般可按照以下五个步骤开展,具体步骤流程如图1所示。

(1)教学任务子目标确定。

子目标的具体内容应有任课老师以书面文字的形式确定,单科教学任务可以组成一个子目标,多科教学任务可有机组合成一个子目标。各科任课老师在讨论后将子目标内容拟写成书面意见报给学校院系相关负责人。但上级审批生效后正式实施。系相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正式生效实施。

(2)子项目(部)成立。

子项目(部)的成立,主要是帮助任课教师负责对项目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成立由院、系和企业人士组成的监督及结果评估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和质量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价。

(3)制定计划及进程。

不同的子项目活动有其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应在考虑现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项目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方案和活动进程。

(4)师生共同实施。

子项目进人实施阶段之前,任课教师应根据子项目的实际要求要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选择相应的操作材料和工具。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快速进入项目活动状态,教师对项目内容进行一定的示范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便可以按照实验要求一步步地仿做教师的示范。作为项目负责人,教师对活动应实行全面跟踪管理控制,巡视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并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大的错误及时纠正,对完成情况良好的小组也要予以表扬。

(5)子项目评估和教学结果评价。

子项目完成后,任课教师应以书面的形式,将项目活动实施效果总结和教学结果自评报告上报给监督及评估小组审查。监督及评估小组在教师上交的报告的基础上,对该项目进行验收和教学质量评价,然后也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依据上述评价、评估结论,对子项目查缺补漏,不断改善优化子项目的设计方案,最终提高教学水平。

3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明确教学目的,遵循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项目教学法实施之前,学校和任课教学应首先明确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目的,通过应用项目教学法想要达到何种教学水平。项目教学法的首要原则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项目内容的设计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求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做到“学以致用”。另外,任课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如工作要准时、守时,与他人的协作、交往能力、独立组织、分析、计划和实施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针对本专业实际需求,进行项目的设计。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时,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项目内容与目标的设定。首先,项目立项和项目内容要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求,以及学术知识掌握程度来定,所选项目应是该专业领域里具有实际价值的典型产品、典型零件或典型技术工艺。例如一个机械零件的加工、一款建筑效果的3D动画设计等等。通过这样的立项方式,能够使项目更加贴近学生将来上岗工作后的实际需求,这样科学的项目设计才能对学生将来的后期实习、就职工作提供信息基础和技术能力基础。

(3)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在我国实行项目教学法的院校中,多数院校只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实施,日常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不多。学校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为项目内容,通过“临阵磨枪”式的一次性应用,试图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的实际技术操作能力。但是这样的应用方式局限性很大,仅用一次性的项目教学法不利于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和教师应增加项目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不仅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有所帮助,且对他们将来工作后的自我充实和新理念、新技术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总结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对于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在确保实用性、科学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对项目立项和内容设计进行合理安排,实现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最终目标。

作者:郭烽 单位:临沂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施工技术专业群建筑工程论文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建筑施工技术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以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践项目为起点,通过实际工作任务、典型案例或虚拟项目创设工作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职业氛围,在动手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高工作能力。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过程中,本课程内容选择土方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建筑节能工程等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以实践项目的作业程序安排教学计划。本课程总课时为72课时,4.5个学分,计划16课时为课外学时,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相关任务。

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框架和内容

2.1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架

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核的依据。包括以下六个方面:①课程定位。②课程教学目标。③课程教学内容。④考核方式与标准。⑤课程教学资源及使用要求。⑥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2.2《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内容

2.2.1课程定位。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中层分立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主要培养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工作过程中,能胜任施工员的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即要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流程、施工规范、技术标准,同时具有施工管理方面的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该课程是学生学习了《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后的一门专业课程,后续课程还有《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管理》等课程。

2.2.2课程目标。

本课程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设置13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土方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砌体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钢筋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混凝土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脚手架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防水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装饰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结构安装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五个不同项目垂直运输设备的选择方案、桩基础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后张法预应力施工、保温工程施工方案的编制。其中土方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为两个最主要的学习情境,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包含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基坑支护、土方回填、钢筋工程、模板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内容,分解成若干的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按照相应建筑施工规范和标准进行。具体目标如下:①能力目标:a能识读勘察报告、施工图纸、施工合同等施工文件;b能记录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方面资料;c能对进场建筑材料进行验收并将部分材料送到测试中心检测;d能计算施工现场土方工程量,要能进行典型大梁钢筋翻样;e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指导、检查验收,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进行指导、检查;f能根据施工文件与国家施工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编制施工技术方案;g能组织整个项目在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②知识目标(部分内容):a了解施工前准备工作,包括立项、规划、征地拆迁、斟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许可及施工工地周围环境。b针对基坑开挖项目,掌握控制地下水位、稳定边坡的方法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方法。c掌握地基处理方法,了解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预制、储运和吊装流程,以及锤击法、砌砖等技术要领。d掌握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特点和施工要领;熟悉先张法、后张法的操作程序和预应力值的建立传递的原理,熟知建立张拉程序的依据和放张标准;了解预应力筋张拉的台座,锚(夹)具、张拉机具的构造及使用方法。e了解土木施工中常用的起重机械;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制作和储运程序及其安装工艺。f了解常用脚手架的构造和设计方法;了解脚手架使用安全技术。g熟悉卷材防水屋面构造和各层作用;掌握卷材防水屋面、涂膜防水屋面和刚性防水屋面的施工要领;了解地下工程防水方案,卷材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层、冷胶料防水屋面的构造、性能和做法;了解沥青胶、冷底子油和冷胶料的配制。掌握普通防水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要点。h了解抹灰的分类、组成、作用和做法;掌握装饰抹灰面层的常用做法;了解油漆和涂料的种类及性能,了解油漆的施工要点;了解幕墙及金属饰面。i了解土方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冬雨施工施工方法。j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中部分的英文专业词汇。③素质目标:a具备自我学习不断提高的能力;b具备与人协作相互交流的能力;c具备对施工现场出现问题后应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d具备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弄虚作假;e具备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

2.2.3考核方式与标准。

①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改进考评标准,在考核内容中增加实践项目。②评定成绩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率、日常抽查结果、汇报、答辩和考试情况,以便做出客观判断。③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处理能力,适当鼓励运用创新思维处理实际问题的学生。④考核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评价。⑤本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练习)、成果考核,分别占有60%、40%,其中综合考核包含上课纪律、考勤、学习态度、日常工作等。

2.2.4课程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实训资源,实现岗位资格证与职业标准对接,充分运用专业群资源库中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企业案例资源、标准规范等行业技术资料。①注重教学课件、微课的开发,拓展教学资源。②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发电子教案,直观地展示实践操作过程,使得专业知识不再晦涩难懂,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笔者建议,应该将常用课程内容纳入电子教案开发范畴,构建多媒体信息资源库,促进多媒体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积极推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基于教育数字图书馆、电子论坛、教学网站、电子期刊等主流平台,全方位开发网络课程,实现教学手段多元化,改变“教与学”单一化的信息传播途径,实现教学资源双向传递,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④产学研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进行校企合作,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⑤积极开拓课后教学环节,将课程教学组织与管理纳入到教学资源建设中。

2.2.5课程实施建议及其它说明

①教学建议。主讲教师应对本课程的内容能够整体把握,在课前应对教授的学生做提前调研分析,掌握学情,做到心中有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与学的沟通与和谐,实现课程教学目标。②教学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特点和与工作岗位任务分析,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建议以行动导向方式为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灵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知识、掌握技术、训练技能过程中始终明确学习的目标,将工作流程融入教学流程,通过采用案例、项目任务等方式,提高职业关键能力。

3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标准的构建是一项开创性工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实践性。其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企业对自身职能转变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对新教学模式改革的接受程度等问题的出现,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修订、完善与实践。

作者:蒋春霞 徐秀维 田江永 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实习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学校组织一部分学生到施工工地开展实习工作;(2)学生自己去应聘或者联系而到相应的施工工地进行实习工作;(3)某些学习成绩优异,早已找到就业单位的学生则由该就业单位安排分配实习工作。高校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阶段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就显得比较呆板,只是通过一些生硬的程序和格式进行管理,如让学生交实习任务书、实习周报、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经过对学生上交的这些报告和总结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这些报告和总结的内容大多大同小异,毫无新意可言。而高校对于学生在施工工地上的管理很明显不到位,只是通过学生上交的实训周报、月报、实训报告等方式来对学生的实习状况进行了解,高校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实训状况进行相应的指导,这就制约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发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

1.实施“多段式”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不可复制、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而学校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且还需要保证教学过程的稳定,这样就导致了学校和施工单位二者在目的上很难达到一致。因此,学校的教学模式必须更加有弹性,我国高校在保证学校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施工的目的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

2.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具有露天作业多、工地流动性大、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差等工作特点。通过对毕业生的应聘情况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在聘任这些岗位的工作人员的时候,更加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然后再看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说明了现今社会中,企业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我国高校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高校可以通过校内理论实践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的开展来培养学生“安全至上、质量优先”的工作态度。

(2)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及时地请教,让学生形成善于沟通的工作协调能力。

(3)我国高校可以通过“多段式”的教学模式,来反复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上的培养。学生实际参与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建筑工人的艰辛以及施工现场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环境的恶劣,通过这样的实地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作者:李素洁 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德育教育思考

一、加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德育的思考

1.重视班干部的选用和培养

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作为班级学习和活动的核心,班干部是开展德育活动及实施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为增强学生的自制能力和工作能力,需要选拔思想品质过硬的班干部,让其为班主任分担一些工作。在具体的选举方面,应讲求共同参与和民主测评,鼓励学生去选出自己认为更好的“带头人”,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培养、教育和引导,在班级中树立起榜样,形成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班级德育的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以班级为单位的德育教学实施中,班主任应当借助正面教育及大量实例等,通过举办相应的集体活动,真正意义上协调好学生个人行为及班级集体行为,使得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得到增强,树立“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观念,使学生从自身的成长出发,结合在集体中的定位,设立相应的奋斗目标,此外,班主任应引导并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使其既符合集体期望,又满足自己的期望,更需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其真正融入集体,并从中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并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意识,摆正其与教师和集体的关系,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进行重新定位和认识,以此来激发他们新的追求,促进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3.组织有效实践活动,构建学生的良好品德

在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实施德育教学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是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旨在教学生掌握建筑施工方面的各个工种、工艺等等,需要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基于此,应当多与施工实践相联系,并使学生在其中领悟德育和接受德育教育。如,对于“抹灰工程”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班主任可以将学生带领到建筑工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对此章节理论知识的学习,鼓励他们其亲自动手完成抹灰工程,并让他们学会在施工做到对施工中材料的合理运用,不乱丢弃,不浪费,这种施工位置的变换,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体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此外,还能推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将来此专业学生毕业后,对新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也更易于上手,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这样德育教育的成果也显现了出来。

4.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德育教育实施

对于学生的情绪及思想而言,班主任管理方式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不应以威严镇服学生,应当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与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这是加强德育教育实施的前提,应信任学生、理解学生,使学生将班主任看成他们中的一员,架起师生们心灵相通的桥梁,在点滴事务中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学相结合

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实施来看,德育活动应有明确的中心目标,切忌盲目开展活动,应当使整个德育活动过程体现出趣味性、教育性及科学性,并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此外,要关注那些没有突出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尽力为其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其树立起自信。最后,班主任要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内容及方法,将其运用于德育教育中,提高自身素质和掌握工作艺术,促进学生的更完善发展。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班主任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否与其德育教育的实施成效关系重大,应当结合此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及现状,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借助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组织有效实践活动,构建学生良好品德等方式,使得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张翠翠 单位: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1新标准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1.1推行执业资格制度,构建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执业资格制度根据所从事岗位设置对应专业,采取全国统一考试取得证书、注册有效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督管理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得了执业资格证书就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院校建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的,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培养毕业生的岗位和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与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建立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围绕注册执业工程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服从社会的需要。研究执业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就是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积极构建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工程素质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做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的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1.2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选择适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专业,引导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这就从国家政策层面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是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将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与技能实践培训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学生半工半读搭建平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企业和受教育主体的有机结合,企业向学校提供需求及其实训实习环境,提供高级技术人才;职业学校为学生提供学校教育;受教育的主体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相结合,有利于职业培训、有利于顶岗实习中的实践对接,使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在施工企业由技工师父带领,学习实际操作技术和经验。高职建筑工程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不高、其他人才培养模式下市场导向不足、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及综合素质堪忧等种种问题,有利于实现多方合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1.3优化专业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中教师是很重要的角色,教师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要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普通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高,具体到建筑工程专业也大都是一些重视理论教学的水平一般的教师。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师资队伍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好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更应会做,才能发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兴趣和潜能。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建筑工程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支持建筑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如鼓励教师到建筑企业或施工现场参与实践、增加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从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等邀请从事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师要学校做讲座,做兼职教师。

2结语

建筑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小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一定要在正确认识人才需要的前提下,结合新的企业资质标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作者:史银志 单位: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探索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课程改革

一、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的特点简析

从本质上讲,工程的成本、利润和缴纳的税金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了建筑工程的整体造价,但是建筑工程产品较其他工业产品有着显著的技术和经济上的特点,例如建筑产品一般体积较大、生产周期较长、单件不具有重复性等特点,而且建筑产品的价值往往很高,且是交易发生在生产之前,这就决定了建筑工程产品在价格形成过程以及机制方面都与其他的商品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而每一个建筑产品都是唯一的产品,设计单位会根据业主的要求进行量身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也是按照业主的要求和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这就意味着建筑工程产品不具有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即便是设计单位根据业主的要求使用既往的同一套图纸,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也会由于工程所在地的水文地质条件与使用图纸的工程所在地不同而发生必要的变更。另外,各个地区人工、材料以及机械使用的费用也均不相同,各地的取费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这就造成建筑产品在定价时即便是同一套设计图纸的使用也会出现价格的不同。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施工企业通过投标的方式来获得建设工程的承建权利,而这其中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将会对建筑产品的价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产品价格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造价人员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之多,最终的价格具有强烈的区域性、政策性、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等特色,这也就意味着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课程要具有上述的全部特点。

二、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改革途径探析

1.造价专业课程要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严格秉承为产生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宗旨,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要注重对课程实践性的突出,在造价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尤其要突出这一特色,由于建筑工程产品的特殊性,每一个建筑工程的预算和造价控制都是不相同的,而单纯的依靠理论知识去推理显然不能够满足建设工程实际的需求,因此对于造价人员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最高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加突出实践性的特色。

2.紧跟行业变革步伐,补足课程教学内容

长久以来我国建筑工程在造价上都是采用定额单价的计费方式,因此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教材也是按照定额和预算的方式进行编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定额计价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技术和专业复杂而面积又相对过大的工程,同时定额计价的方式是先将工程量确定,然后根据定额单价相乘得出工程总成本,然后再加上利润和税金等,最终汇总形成工程总造价,这种计价方式并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建筑市场,对于每个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反应也不充分,不利于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因此我国建筑行业引入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计费方式,这种计费方式更加能够体现施工企业在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上的优势,让施工企业能够在工程投标时站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上进行竞争。但是如前文所述我国现阶段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造价课程的教材对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讲述并不是很多,所以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紧跟行业变革的步伐,将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式补入我们的教学内容,完善我们的教学体系。

3.突出教学重点

工程造价工作中,施工图的预算的编制非常关键,其他环节,如涉及概算、施工预算以及竣工结算的编制方法都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方法相类似,而施工图预算是施工企业投标和建设单位招标的关键性依据,也是施工合同签订的基础性环节,因此在工程造价工作中这个环节的工作非常之关键,这也就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一个方向,那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环节进行重点突出,让学生在这一环节具有过硬的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奠定一个有力的基础。

4.广收市场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工程造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在造价工作中,造价人员既要对技术和施工图纸非常精通,同时又要对经济有着一定的掌握,同时在计算一个建设工程的造价之时,还要综合考虑建设工程所在地的政策、市场上人、材、机的价格等因素,而这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不能闭门造车,甚至是应该开门教学,将社会上的一些相关的信息包容进我们的教学之中,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过程也会更加具有实践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5.加强应用软件的教学

随着建筑工程行业和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在造价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软件已经成为节约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目前建筑工程正在向着工程量大、周期长、技术复杂方向发展,单纯地倚靠手工进行工程造价的编制则会非常辛苦,也会很容易出现疏漏,给工程参与各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然后用计算机软件来代替手工计算则有效的改变了这一局面,因此在造价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加强对软件使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一些造价软件,为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帮助。

作者:孙久艳 徐春波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小议建筑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构

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迅速,技术革新更是日新月异,而院校实训设施因资金投入有限,更新速度迟缓,许多社会实践已经淘汰的设备在实训室中仍大量存在和使用。例如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经纬仪,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大量被全站仪代替,但在大部分的工程测量实训基地中经纬仪仍是主要的实训设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1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合理规划实训基地。按照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训基地必须对应学生工作的岗位进行规划和建设,能模拟生产主要过程,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还应能配合课程的教学,将复杂变简单,抽象变具体,将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应由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和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认知模块包含建筑工程成果陈列室、典型施工工艺流程展示室、材料展示室、建筑构造展示室、结构模型展示室等;单项工程实操实训模块包括以砌筑、抹灰、钢筋模板、脚手架测量、管道电焊等为代表的工种实训室,绘制与识读施工图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造价实训室等;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有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等;专业综合实训模块可以结合学生工作环境成立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材料管理室等。

2科学设计,建多用途实训基地。建多用途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必由之路。单一功能的实训基地利用率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但建多功能实训基地必须建立在科学设计的前提下。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等综合实训室可以按照企业布局合并建立;工种相关的实训项目可以就近设置;施工组织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室都需要电脑,只是需要的软件系统不同也可以合并设置。

3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联合相近专业共建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快速通道。单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受益面小,使用效率低,很难争取到足够的资金和场地支持,因此联合相近专业组建专业群共同建设实训基地是解决资金问题和节约场地的重要方法,如果结合得好还能相互促进。比如在建筑施工实训场建设中,在设计中加入园林元素,不但有一场多用的效果,还能美化实训场的环境,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建筑装饰、建筑工程测量、室内设计和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存在的很多相同或者相近的实训项目可以进行实训基地的共同建设,比如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构造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工程制图室等。学生在多专业融合的实训基地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相关专业的内容。这些内容也能起到拓展学生专业视野,丰富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4走出校园,建服务企业型实训基地。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功能,也是高职实训基地的三大功能。走出校园建服务企业型实训基地既是使命所定,又是发展的必然。所谓企业型实训基地就是作为企业主体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产中去,接受社会实践考验的实训基地。高职实训基地中有一定的技术设备,也有相应的技术人才,因此要进入社会并不是不可能。实训基地可以是承接社会培训,如工种考核、职业培训等,也可以是承接工程业务,如材料检测、质量检验、工程设计等。近年来,我校通过企业型的实训基地建设承接了建筑工程岗位证书的培训工作,承担了数个工程的工程检验工作和大量的农村规划设计工作。

5引入企业,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职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的工具仅在实训课上开放。这就造成了大量昂贵的实训设备利用率低,长期处于闲置,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不利于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大量中小工程企业或者缺少资金无力独立组建实验室,或者出于节约成本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这就为引入企业成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例如本校工程造价实训室引入浙江瓯泰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建立工作室为企业提供造价咨询服务。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摆脱纸上谈兵,零距离接触实际工程,实训过程就是社会生产过程,实训成果能直接应用于社会。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实训的质量,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训经验,办活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服务,取得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走进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排除校内基地的场地和资金限制要求,而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无法模拟的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和企业建立密切联系,签订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学校能结合企业需要为企业培养输送更对口的人才;企业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对人才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则能获得最直接的体验经历和就业机会,最终形成一种三方共赢的局面。(本文作者:富春伟、汪滢 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同心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工程专业论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摘要:伴随当前国家经济出现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这些年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教师发生了严重短缺的情况。各个学校努力探索,但是仍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我院在建筑工程类教师的选择和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本文对其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当前我国进行高职高专教育过程中,土建大类专业目录当中非常骨干的一些专业,是培养建设工程一线技术管理人才的一些非常核心的专业,其主要特征在于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因为整个专业是对建筑业发展进行支撑的专业,所以在高职院校招生的时候,始终是热门专业之一,在教育部门当中也是需要进行重点扶持的一个专业。这些年以来,在国家建设过程的积极带动之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面还有进行课程开发等诸多方面获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也进行了很多丰富和成熟的经验的积累,具有非常强的引领效果。从全国总体办学的条件分析,常见一些问题:首先,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方案没有一定的科学性,不能很好地对岗位的需求进行体现。其次,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大的经验化、雷同化情况,一些院校仍具有非常强的本科教育的影子,对知识结构的系统化非常重视,而对实验的能力非常忽视。其次,在课程标准方面无法真正体现出情境式、模块化,另外课程在一定的范围内出现衔接问题。再次,在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符合学生参与的具体需求。最后,没有进行很好的双证融合,企业对毕业生没有出现非常高的认同度。

二、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1.构建合理师资队伍结构

依照当前不同教师所具备的不同的知识背景情况、综合素质情况和相关的能力结构要求,学校对教师积极开展具有相关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或者是直接在企业当中进行一批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这是在进行双师结构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最根本的一个途径。学院需要积极制定保证措施,积极建立健全“送出去,引进来”培养模式,同时需要注意进行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的强化,在每年都需要进行针对性比较强、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十分强,一些教师是从“校门走出后又进入校门”,所以在现场实际工作经验方面非常缺乏,这样便无法很好地将精髓的专业技能带给学生,因此必须给教师进行安排授课任务的安排。

2.按定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1)专业带头人相关科目的专业带头人需要有比较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需要有比较强的组织水平。这样能带领教师做好专业建设的工作,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逐步起到示范以及带头作用。专业带头人是师资队伍建设中重要的部分。学校要精心培养骨干教师,从企业当中引进一些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工程师,培养他们的教育技术能力。(2)骨干教师学院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能从制度上保证做好骨干教师选拔的工作。骨干教师需要具备非常强的业务能力,在有工作热情之外,还需要有充足的精力。这样骨干教师可以承担常规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还可以带队进行学生技能竞赛的培养。(3)青年教师青年教师是在学校教学的主力军,但是其在教学方面出现经验与实践不足的情况,需利用“传帮带”等方式进行培养。这样能使其逐步成长变成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需要具有虚心好学的品质,树立能者为师的树立。与此同时,学校利用技能考核积极进行督促和加强,保障青年教师的培养质量。(4)兼职教师为保障每一个课程都可以有序地进行,使教学团队多样化,学校需要聘请比较好的兼职教师。一般情况下,需要聘请一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而有较强专业能力的老师,以此满足正常教学与专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3.通过企业资源打造教师队伍

服务地方经济,给行业输送优秀人才是专业培养非常重要的目标。高职院校应逐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提高校企之间的合作水平,能够让企业承担更多的培训、科研等任务,逐步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

三、结束语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要一支具备优秀能力的师资队伍,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成为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一线人才。学校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构建岗位引领式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作者:朱立军 穆新盈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