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1 04:13: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小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近年来,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发展,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整合,促进整个音乐课堂教学更好的实施,信息技术把声音、动画、图像和文字融合到音乐中来,对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以往的音乐教学方法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们对音乐课没有兴趣。随着我国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那么如何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整合到一起,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呢,本文将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音乐;信息技术;整合
1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音乐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和净化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学习兴趣。本文将通过明确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育整合的教学理念、利用信息技术营造音乐教学的更好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探讨和研究
2明确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教育整合的教学理念
信息时代教学比传统教学中有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应该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来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和其他信息工具进行教学,而课堂教学设计则继续整合这些要素,使整个课堂教学能够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应继续培养自身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的能力水平,审视自身的不足,努力提升自身音乐教学的能力,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使信息技术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结合。应该将教学的内容作为重点,同时要知道那些知识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选择恰当的手段,使之和教学内容得到完美的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音乐教学信息资源库,同时不断更新硬件和软件资源。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和整合水平。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信息资源,这样学生就可以走出教室进行自主学习。
3利用信息技术营造音乐教学的更好氛围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纲要》中提出“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强调积极主动学习,获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改变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为小学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对音乐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对小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发现,学生通过眼睛和耳朵获得音乐信息,传输到大脑,再通过大脑组织接收音乐信息,并对其整理、分析从而形成学习经验,然后用演唱或乐器演奏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音乐老师想要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该唤醒学生的眼睛和耳朵对音乐教学感兴趣,因此将多媒体资源进行整合,老师们可以将大量多媒体资源(如FLASH动画、视频、互联网资源)集成到有意义的教学材料中,将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音乐,都能更好地展现给学生们。学生通过多媒体逐渐形成对音乐的强烈认知。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约束教学模式,实现有针对性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声音和画面得到更好的融合为学生提供音乐教学的良好情境,为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效的情境,从而震撼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音乐教育方面,学校艺术教育方式思想陈旧、方式单一,将知识、教学材料、课堂教学作为重点,忽略学生的感受,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事实上,随着社会科技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媒体、网络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从传统课堂学习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自由、全面、灵活地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互联网上自己学习一个歌曲或者舞蹈,或者可以组织学生排练自己的戏剧、音乐、喜剧、集体舞蹈,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批评,努力寻找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不同的学习和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探索性、实践性、反思性、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等等。
5结语
结合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的优化,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表现欲望,使他们乐于投身到音乐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实现新课标中对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使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内容得到很好的整合,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构建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门学科,尤其是音乐游戏,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模式能全面加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分析音乐游戏在教学中的实践,希望能促进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
【关键词】音乐游戏;教育作用;实践分析
引言:
音乐教育不但具有游戏的外在形式,同时也具有游戏的内在精神品格。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游戏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形象、轻松的参与音乐体验,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也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亲切感,同时也是容易被小学生接受的基础条件。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都会科学有效的利用音乐游戏教学这一模式,能对以往沉闷的课堂氛围积极改变,释放学生压力,激发学生想象能力,保证音乐才华得到有效的彰显。
1.音乐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1有利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主动、积极的表现
阶段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游戏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运用适当的时间把游戏元素充分的引入到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能够相互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认识音乐学科自身存在的魅力,保证学生在日后音乐课堂上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对自身才华进行充分展现,保证教师对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1.2坚持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属于课堂上的主人,但教师要在一旁起到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制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场景,保证学生紧张的情绪能够在愉悦的课堂中得到释放,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加强。
2.音乐游戏应用实践分析
2.1音乐游戏的律动性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比律动教学,所谓的律动,主要指的就是音乐旋律的节拍,结合规律展示出相对来说比较优美的动作。对于律动而言,能对学生节凑感进行培养,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美感。在上课前,小学生们应该感受着比较轻快的节凑和旋律走进教师,这样保证学生能把学习热情带入课堂上。小学生不会对音乐律动感到陌生,例如:平时活动过程中的拍手、踏步等,都会含有一定的律动,他们会跟随教师做些动作,同时还可以自己编制动作,对学生的节凑感进行不断的培养和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音乐问答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2.2基于音乐游戏应用的音乐知识教学
小学生的天性都喜欢玩、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合理利用音乐游戏符合他们的发展特点,并且音乐游戏能够对游戏者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保证学生在游戏中能够得到美的感受。运用音乐游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娱乐,保证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首先对音乐课件展示。例如:小动物们都在开会,但天空突然下起大雨,雨水滴在小草以及小花上……这时教师应该适当的对他们进行引导,提问大家在多媒体上都看到什么,然后将所看到画面用自己的话讲给大家听。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的每位同学都能到讲台来以“演讲者”的身份向全班学生讲演,另外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和描述的状况做好总结,以歌词的形式,配上节凑朗诵。但是要反复朗读,让他们能够理解其中字词的含义,待学生完全领悟后,让他们自己朗读,可以让学生有序走动,向朋友朗读。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例如《小雨沙沙》,让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也能想象春天的景象。另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创造“春雨图”编号,积极引导他们把画中的内容利用歌词进行表达,之后教师按照编号让学生使用歌词对《小雨沙沙》进行学习。
3.总结
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符合课堂教学和他们自身发展特点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应突出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音乐游戏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激发对音乐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理解、表现、创造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标。
【摘要】小学音乐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素质教育的视角改革小学音乐教学有其自身之义,可以在培养小学生创造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提出几点小学音乐教育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程;小学生;创造力
目前,新课改在我国已经轰轰烈烈的展开,新课改提倡的基本要义之一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所有哲学、所有智能更高级的启示。”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也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对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培养小学生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音乐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价值,要挖掘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作用,为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功能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听到一首音乐的时候,学生首先会在头脑中对歌词及曲调自动展开想象,比如描写大漠、草原生活的歌曲会让学生自己立马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场面,或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景象,当然,也有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面。这些图像或者画面的呈现与电视、美术画作等形式的画面呈现不一样,无论是电视这种媒介,还是美术这种艺术形式,他们都是比较直观地将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而研究发现,人们的视觉比听觉或者想象力等感觉更为敏感,视线如果先看到了图像,那么其他感官的主观能动性会受到干扰,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挥也受到了影响。而欣赏音乐大多时候是听觉先行,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派上用场,从而得到锻炼的机会也越多。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想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也要培养抽象逻辑思维,多听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目标。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小学生年纪尚浅,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教师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利用音乐熏陶可以实现这个目标。比如少数民族的音乐伴奏一响起来,学生会自动想到这是什么乐器,然后乐器的形象就会在脑海中自动出现,是北方少数民族粗犷的马头琴,还是南方少数民族细腻的葫芦丝,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提示,头脑中会大概有个图像。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马头琴或者葫芦丝长什么样子,所以这个时候即使知道乐器的名字,脑海中的图片形象是模糊的,有许多学生因为对这种音乐或者对这种乐声的迷恋.而去查询这种乐器的详细介绍,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主动求知并解惑的过程。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发散性思维和急骤性联想能力
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就是在安静的夜晚,一个人躺在床上,戴着耳机聆听着播放器中的音乐,万籁俱寂,人的思维跟着音乐节奏跳跃,可以是甜蜜美好的阳光灿烂场面,也可以是悲伤难过的风雨如晦画面,任何一种,都是头脑根据已有的见识、阅历,自主自发勾勒出的情形。无论是哪一种情境,人们的心情都会变得很好,自己的头脑异常清晰,这就是发散性思维在作用,让人的内心世界因为自我创作而丰富起来。
二、小学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音乐在促进小学生智力发展、完善小学生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使这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围绕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全面性等基本特征,避免以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单一性等问题,为小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的个性化教学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小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他们独特的个性。有鉴于此,音乐教师要与小学生加强互动,信任小学生、尊重小学生,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感受到教师给他们的关爱与信任,愿意用心感受音乐的魅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格,为培养创造力奠定基础。比如教师在开展音乐节奏教学时,可以为小学生组织《寻找生活中的声音》的活动,引导小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教师可以先为小学生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水龙头没有关紧,发出“滴答滴答”的水声;刮风了,发出“呼-呼-呼”的风声;上楼时有“咚咚咚”的脚步声,其实这些都是节奏感的具体体现。在教师的带领下,小学生可以打开思路,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有节奏的声音,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二)加强启发式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音乐教师要运用有趣生动的活动内容和场景,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小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有一种天然的喜爱,他们有着丰富的思维能力,关键要靠教师将他们的这种思维能力挖掘出来。启发式教学法是取代注入式教学法的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法。在小学生音乐课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小学生的智慧闪光点,对他们加以引导和训练,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自主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多元化发展。比如在学唱《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在不改变歌曲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个别词汇进行创编,比如把妈妈改为爸爸、奶奶、爷爷,再重新演唱改编后的新歌曲,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体会到学习成就感。再比如在教学《拔河》这首歌曲时,可以引导小学生将歌曲中的“拔河”用其他运动器材的名字来替代,例如踢毽子、跳皮筋等,并想象自己在游戏中是怎么玩耍的,尝试演绎新的歌曲,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精心选择音乐作品,运用多种方式演绎
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音乐通过旋律、节奏、速度等要素来渲染情境、传达情感。音乐艺术的思想教育内容也十分广泛,爱党、爱民、爱祖国的歌曲比比皆是,这些歌曲对催发人的思维情感有着奇妙的效果。比如《快乐的小木匠》、《雪花》、《山谷回音真好听》、《小号手之歌》、《米老鼠进行曲》等,或是表现饶有趣味的童年生活;或是表达美好的生活情感;或是表现亲人朋友的友好感情,无一不闪烁着璀璨的人文之光。古今中外诸多文人志士都对音乐艺术有着狂热的痴迷。所以小学生音乐教师要为小学生精心选择音乐作品,逐渐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另外,在为小学生选择音乐作品时,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现有水平。比如针对《茉莉花》这首歌曲,这是一首风靡全国的江苏民歌,很多小学生都能从头唱到尾,即使不会唱出清晰的歌词,也能哼出主要旋律,在课堂上教授他们这首歌曲时,难免激发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独唱、合唱、钢琴、小提琴等不同音乐体裁的《茉莉花》,让小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这不仅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抒情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的风采,对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大有好处。
(四)引导学生动起来,参与实践活动
音乐必须由感而动,动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创造,这里的“动”包含了动口、动脑、动手、动脚,所有身体器官都可参与,而最重要的是动情,这是孩子从感知音乐到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不同的乐曲引导学生不同的动。如欣赏《骑兵进行曲》时让学生模仿骑马的动作,用嘴模马蹄声。如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可以模仿小天鹅跳一跳,自编节奏谱跟着乐曲拍一拍。如欣赏《鸭子伴嘴》时让学生用嘴巴、舞板即兴模仿鸭子呱呱叫声,逗一逗,玩一玩,也可以用画图和文字题,看看学生是否理解了音乐。事实证明,儿童的智力、技能的形成最初依托于外部的动作,音乐教育是在动态中进行的,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缓急交错的速度,以及不同的情感交换都能激起儿童形体动作的反应,使儿童动起来,可以使他们的创造力也得到提升。总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创造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着美妙的音乐。小学生教师要借助音乐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为他们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方式正在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新课改强调要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角色,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课堂参与和表达的机会。尤其是在小学生的课堂中,学生个体活泼好动,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都有待提高,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如何引导才能使课堂不出现“填鸭式”的教学现状?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将游戏法引入教学中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关键性
纵观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现状,笔者发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存在滞后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大部分都采取教师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小学生根本不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点,且教师也只是对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讲述,或者是单纯的聆听音乐,使得学生无法切实地感悟到音乐课程的趣味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步对音乐失去兴趣,最终导致音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小学生参与、操作、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小学音乐教学处于困境。为应对当前问题,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要实现全面改革。深度考虑小学生的感受与兴趣爱好,进而有目标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人性化与趣味性。游戏化的音乐教学,能营造更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创造更为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把握音乐学习,增长音乐知识,培养音乐素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游戏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渗透游戏化元素
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全面的变革,教学理念更加偏重于人性化理念。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样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才能更尊重学生、体谅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使学生从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点,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应意识到传统音乐教学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结合时代需求,全面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渗透一定的游戏化元素,烘托学生的主体思想与教师的指导地位,这样才能让学生扮演主人的角色,能让小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继而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二)创设游戏情境,凸显游戏化特色
小学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的开展,为凸显课堂氛围的吸引力与活跃性,应在实施音乐教育时,将游戏化教学应用其中,制定趣味性的音乐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凸显,会极大地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即可实现对音乐素养的训练与提升,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在学习音乐基本知识点中的“音符”时,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些贴纸,在这些贴纸上写下不同的独立性小音符,然后将其贴在学生的身上,然后教师弹钢琴,谈到哪个音符,哪个学生就要跳一下,且还要让小学生大声地唱出来,表现错误的学生则要接受惩罚,表演节目,结合音符的不断变化,小学生可以摆动身姿,律动身体,在此过程中能锻炼小学生韵律感与节奏感。再如,为了能让小学生意识到音符的区别,正确区别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教师可将音符进行划分,分成“走”“慢跑”与“快跑”,然后教师通过喊口号与口头指导,让学生从中了解音乐速率中的快与慢。在节奏感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尺子,然后写出一串音符,先为学生进行模拟,然后让学生用尺子与课桌间的敲击来开展打拍子训练,以组为单位展开训练,若音调高,在拍打时则需要用力,若音调低,在拍打时则需要轻轻地进行拍打,力度大小的控制来源于手感,以锻炼小学生的音乐节奏感。
(三)以多媒体为载体,营造音乐游戏氛围
实施小学音乐游戏化教学时,应紧紧抓住游戏化教学的优势与特点。教师利用好游戏化教学的主要优势,争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效果,这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为充分发挥好音乐游戏化教学的价值,必须对音乐游戏进行精心化设计,及时考虑幼儿的实际兴趣与爱好,对幼儿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性的教学,能实现音乐教学的不断创新与优化,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例如,以多媒体平台为载体,选择其特有的图片、动画等资源来优化课堂,积极设置游戏情境,让整个氛围更为浓郁、合理,最终可大大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演唱会的片段,此时,小学生热情高涨,纷纷睁大眼睛去欣赏劲歌热舞。然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听听现场所使用到的乐器有哪些,以锻炼小学生对乐器音色的识别力,使得整个教学变得轻松、自然。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是提升小学音乐课堂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合适的游戏,不仅能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动力,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是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愿的表现,同时也实现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性与创意性。将音乐元素与游戏元素相结合,继而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也可以促使教学效果变得更为科学、有效。
作者:石传兰 单位:菏泽市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被国家和民族赋予希望,是长远而重要的。中小学生除了学习政治、德育、语文、历史、科技之外,还须开设艺术教育课程。而在艺术门类中,音乐特有的审美功能是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本文基于新时期下,针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音乐;音乐教育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人生重要的发育生长期,音乐教育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需求,具有健康,高雅,积极的特质,所以,小学音乐教育是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寄托,提高小学音乐教育,对整个小学教育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1.在音乐教育中,教师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热情
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各种来自于社会、学校的不同因素和压力,都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热情,有的甚至失去教学信心。所以,每周一到两节课的音乐课,音乐教师只是将音乐教学当成任务来完成,让不少音乐教师失去了对音乐教育的信心,从而加快了对音乐教学积极性和热情的流失。
2.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没有实效性
在新课程中,提倡让学生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感受与体验,强调模仿,倡导探究、合作、综合。对此可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对于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和见地,教师应给予鼓励和保护。通过模仿,可积累学生的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但针对新课程中所强调的种种,有不少音乐教师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开展以上这些教学方式,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上,一节课就教学生唱一首歌,教师是一遍两遍三遍的重复教,学生则重复唱,这样下来,教师教的没有什么味道,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滋味,而且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没有掌握所学习的歌曲。
3.在音乐课程的学习中,很多小学生感到困惑
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小学生不知如何进行。虽然在新课程中强调,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切身的体验,但仍然有不少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所以,大部分小学生只是尽量的去配合老师,而不是真正的用心去学习音乐。但也是有不少学生是喜欢上音乐课的,但是喜欢和明白如何去学习却是两个概念,因此,针对学生学习小学生对音乐课程表现出的困惑和无奈的现象,我们是可以理解和想象的。
二、基于新时期下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分析
1.侧重于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
了解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喜好,侧重于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营造动态、多样性的课题氛围。在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动手操作,教学生一些简单容易上手的小乐器。如竖笛、口琴等,还可以组织小团体的演唱或演奏,虽然熟练度不高,但可以让小学生对这些乐器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区别于传统的音乐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音乐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遇到问题积极提问,这样才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他们活跃起来,培养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和量。
2.鼓励小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多进行实践操作
在第一点中我们提到,要侧重于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就要求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教学,这只会让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组织学生多进行动手操作。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简单的教科书讲解并不能带动小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真正的参与进去,所以,提供多媒体设备和小乐器的结合方式,可有效的解决以上问题,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可单独为学生演示内容,适当时,邀请学生一起进行演奏。例如,在进行《雪绒花》的教授上,教师可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乐曲的短片,让学生对歌曲和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再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乐器演奏活动。学生对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充满了好奇,在课堂上积极跟随老师的思路,加快了完成课堂任务的脚步。
3.对音乐课堂的内容进行丰富,使之具有多样性
通过第一点和第二点的铺垫,课堂氛围创建了,学生兴趣培养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丰富课堂内容了,在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内容的丰富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最基本的知识讲解和简单的乐器演示之外,还应更加丰富课堂的内容。在此方面,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演唱和乐器学习等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性和趣味性的课堂小活动。下面我们举个小例子,有的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在进行了基础知识讲解和乐器演奏之外,还会组织学生对所学曲目的含义进行了解,根据乐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编排小型的音乐剧。并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报名决定,进行音乐剧的表演和乐器的演奏。在此过程中,学生都在积极参与,也尽可能的展现自己的能力,充分的发挥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性,也很好的利用了他们贪玩的特点。在“玩”和“教”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的表现更加的积极,对乐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4.对小学音乐教学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音乐教学的环境较为单一。所以,为了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对教学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也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关键的一步。对此,学校应第一个给予支持,并加大对此的投资力度,首先,建立一支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教师的薪资待遇给予一定的调整,重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其次,将基础设置配备完善,并尽可能的为音乐教师提供丰富的器材和用具。让学生随时都有想要动手操作的机会,另外,为音乐教师配备多媒体设置,让小学生在直观、动态、全面的状态下,感受、体验音乐真正的魅力。
作者:杨露 单位:徐州市永安街小学
摘要:网络新媒体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阵地。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小学音乐教育,是顺应网络时代学生学习特点的必然要求,学校自身也具备了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的便捷条件。要注重打造音乐教育网络平台,强化内容建设,注重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发展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发展迅猛,学校需要准确把握网络发展趋势,占领这一重要教育阵地,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音乐教育,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陶冶他们的情操,更好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借助网络新媒体开展小学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顺应网络时代的学生学习特点的必然要求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重要奠基阶段,音乐教育在这一阶段具有重要导向、浸润作用。音乐教育既能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从中发展与培养一批有艺术特长、喜爱艺术的学生,又可以陶冶小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调整他们的身心健康、缓解学习压力,帮助小学生全面、快乐的成长成才。当前,传统意义上“课堂、课本、教师”的知识传授模式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网络新媒体时代知识的快速传播,网上课堂、微视频、慕课等大众学习渠道的多元化,让学习变的更加容易、更有乐趣与吸引力。因此,小学音乐教育要适应网络时代的小学生学习特点,在开展好学校课堂音乐教学的同时,尽快建立网络新媒体学习平台,让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变的更有乐趣、更加便捷。
(二)小学生具备使用网络新媒体的条件
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是网络新媒体的代表,使用范围广泛,影响力大,具有信息传播快捷、发散式传播、“人人皆媒体”等特点。网络新媒体诸多优势,使其在小学生教育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当前,大部分学生家长配备电脑或者智能手机,能够比较容易的上网。以QQ、微信为例,大部分家长开通有QQ和微信,通过QQ、微信交流信息、获取各类咨询。很多小学生能够轻易接触到这些设备,部分小学生也建立有自己的博客、QQ和微信,部分家长也允许小学生上网看动画片、听音乐、打益智游戏等,这为建立网络新媒体音乐学习平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捷渠道。
(三)学校具备建立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条件
当前,很多小学建立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公众微信号,通过各类网络平台介绍学校动态、推送学校信息、宣传各类典型事迹,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积累起诸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以微信为例,很多小学建立有微信公众平台,邀请家长加入其中,定期推送信息,家长也乐于关注学校动态;很多班级建立有自己的家长微信群,教师与家长在微信群里及时沟通班级动态,各类通知,方便了家长和老师的互通有无。鉴于网络新媒体的普遍使用情况,对大多数地区的学校来说,已经具备了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条件。
二、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小学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打造音乐教育网络新媒体平台
一是建立互联网学习平台。小学音乐教育涉及到多个科目,比如声乐课、钢琴课、二胡课、琵琶课、小提琴课等,也并不是每所小学都有能力开展全部的课程。对此,地方教育部门可以联合辖区内的学校,建立区域性的音乐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在网络开放式学习平台上,录制音乐课程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供辖区内小学生使用。二是在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上开辟音乐教育专栏。以微信为例,学校可以在开设的微信公众号上开辟音乐教育栏目,定期推送关于音乐学习的优秀文章、优秀音乐作品欣赏、学校音乐教师作品欣赏等内容,把“音乐教育”打造成微信公众平台的一个特色栏目。
(二)强化网络平台的内容建设
把音乐教育纳入网络新媒体平台,关键是要坚持内容为王,强化音乐教育的内容建设,要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模式,重在提供给小学生以趣味性、视听效果强的音乐学习内容。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限于每天推送文章次数的限制,学校可以每周推送一到两次音乐教育专题,内容包括:一是考察各年级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特点,有重点的推送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文章,指法、声音练习指导视频,课堂点评、课后作业点评视频等;二是推送各类音乐课程的名家名曲,比如著名钢琴曲《爱之梦》《彩云追月》《百鸟朝凤》《金蛇狂舞》等,既让家长在欣赏名曲过程中陶冶身心、了解音乐教学情况,又可以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欣赏优秀曲目,激励孩子学习;三是推送音乐学习励志故事,比如推送世界著名钢琴家李斯特、肖邦、里赫特等的成才故事,以及中国著名钢琴家郎朗、吴纯、孔祥东、李云迪等的成长成才故事,以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爱好。
(三)注重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互动。音乐教育融入网络新媒体,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在于获取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很多学生家长不从事音乐类工作、不懂得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作用理解不够。还有的家长、个别文化课教师认为学好文化课才是根本,音乐教育可有可无。对此,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音乐教育,也是对家长、文化课教师的一种熏陶和影响。尤其是音乐对小学生的重要性的系列文章,能够让很多家长改变对音乐教育的片面认识,引导家长喜爱音乐,进而督促小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
作者:韩璐 单位:淄博柳泉艺术学校
摘要:
进入新时期以来,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学生认知水平研究日益深入。同时,在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力度不断加大,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如何开展”的问题已各地农村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学生认知;农村小学;音乐教育
认知是人类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使个体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学生的感性知识与体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学习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动作技能和智力发展等都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问卷调查、课堂问答、谈话交流、考试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是对于那些因智力发展缓慢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当对他们进行着重分析,并给予及时地帮助。
一、农村小学生音乐认识
农村小学生认知水平发展有其共同的规律,但由于所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他们在认知发展上与城市小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虽然,这种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但这种差异性始终存在。就目前来看,我国绝大数多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在获取知识与解决问题上面的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认知水平发展有鲜明的阶段性、滞后性、一致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引出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以下对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认知进行说明。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氛围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四个阶段。此理论适应于全体儿童青少年,农村小学生自然也在其中。尽管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与城市小学在各种软硬件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但农村小学生也是经过这个从前运算阶段(7岁入小学)到具体运算阶段,再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程。这一点与城市小学生并无差别。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迫切性。虽然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在软硬件方面与城市小学相比有些落后,但农村小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渴望是非常迫切的。尤其是电视、广播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小学生早已通过各种电视、广播与电脑等感触了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希望音乐教师能够给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音乐知识,这就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即使有,其教学能力也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小学生的音乐需求需求。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具有较强的迫切性。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滞后性。导致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出现滞后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由于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软硬件不足,致使农村小学生无法从音乐教师那里获取充分且及时的音乐知识,他们只能从电视、广播、课外读物中获取音乐知识,学习音乐技能。但是,对于农村而言,这些非课堂的音乐学习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因为很多农村小学生根本无法购买、阅读、学习各种最新的音乐知识,这就导致了他们的音乐认知出现滞后。其二,由于农村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农村家长认识孩子在小学阶段应当打开文化课基础,不应当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学音乐上面。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以及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学音乐,或出言责骂,训斥他们不务正业,严重的直接拳脚相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认知发展。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性别差异。在我国农村,很多时候,男孩被家长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家长希望他们能够接受学校教育得以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对于一些非文化知识的学习,家长并不认同,音乐自然也在其中。而女孩则不同,很多农村家长希望他们多才多艺,为此可以接受他们学习音乐。从这个情况来讲,我国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性别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的性别差异,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并不明显,这里不对其作深入研究。
二、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
我们对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进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以此为依据探讨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略。具体来说,可实施策略如下:
(一)重视农村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以此为依据实施音乐教育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已经实行了“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校布局优先考虑学生入学便利,也通过普遍的九年义务教育宣传,要求家长保证适龄儿童入学,这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大环境。适龄儿童入学后,音乐教师以皮亚杰的儿童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理论为指导,按照学生的年龄层次设计、安排音乐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阶段地提高他们的音乐认知水平。在具体实践中,对于一二年小学生,音乐教师应多以童话歌曲为载体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教学中多让他们听与看。而对于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应适当融入中国民族民间歌曲,并注重他们的表演能力,提高他们的民族意识,加强他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小学一二年级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音乐教育最有利的时期。为此,音乐教师应当把“最近发展区”教育理念运用到音乐教育当中,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结构的建构与完善。
(二)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资金投入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就是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资金缺乏,无论是农村小学音乐教室建设、音乐教材开发,还是音乐教师配置,都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学生音乐认知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使农村小学生在健全、完善的教学环境下获取音乐知识与技能。2015年,宁夏南部山区贫困县泾源县在权限的教学点开始铺设网络,配置电脑和大显示屏。有了先进的教育设备,泾源县农村的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通过电子交互白板学习音乐知识,学习音乐的热情高涨。除了泾源县,近年来我国已经有许多农村小学铺设了网络,配置了电脑和大显示屏。
(三)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在学生认知方面的研究能力
音乐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外,还要加强自身对认知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与研究,能够了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基础理论,研究农村小学生认知发展与音乐学习的关系,以及农村小学生认知水平对音乐教学的规范等。再教学实践中,能够运用认知心理学知识通过对话交谈、课堂问答、问卷调查等途径分析农村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特点,然后以此为依据对不同音乐认知水平的农村小学生实施有针对性地音乐教育。另外,音乐教师要对农村小学生的真实情况(如家庭经济条件、日常饮食、住宿,以及人际关系等)进行必要地调查分析,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小学生生活的音乐教学内容与方法。例如,教师可以以“赶鸭子”、“割麦子”、“去赶集”、“下河抓螃蟹”等为主题设计音乐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亲切感,深化他们对音乐知识的认知。
三、结语
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进行研究,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状况,关系到他们能否高质量地获取音乐知识、解决音乐问题。为此,本文探讨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策略,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生音乐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质量,进而促进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更好发展。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中小学音乐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客观问题,比如不重视音乐教学、音乐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音乐教学方式落后、师生认知差异及音乐师资队伍水平较低等。本文以某地区部分中小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希望对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和发展。特别是在新课改推动下,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教学水平、教学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市场竞争日益加剧,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教育,其应试化特点日益明显,教育功能日趋弱化。所以,必须要全面了解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探索有效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
一、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在某地区部分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地区辖区内的7所中小学的音乐老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学生代表,其中学生代表抽样包含了小学1年级到初中3年级的各个年级学生。(2)问卷调查设计。问卷1:调查对象是学校音乐老师,调查内容包含音乐老师的学历职称、工作满意度、对教材及课程改革的认知等方面。问卷2:调查对象是学校教学管理人员,调查内容包含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配备情况、各年级音乐课时设计及教学管理者对音乐教学的态度等。问卷3:调查对象为学生,调查内容包含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音乐素质、音乐课与其他文化课的联系、家长对音乐课的态度等。
二、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不重视音乐教学
目前,中小学音乐课还不属于高考范围,除了一些学校招收特长生或高校自主招生中涉及音乐知识外,音乐教学对高考基本没什么影响。受应试教育影响,在所谓“主科”冲击下,中小学音乐课可谓是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虽然国家对中小学每周音乐课设置已经做出了明确规定,但部分学校为了增加主科复习时间,在学期快结束时就会结束音乐课。在日常教学中,音乐课教学时间也会经常被其他主科占用。学校内部自上而下不重视音乐教学,这对师生教学、学习心态有非常大的影响,在音乐教学中就会出现老师敷衍了事、学生不在乎等情况,音乐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二)音乐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虽然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从地域上来讲,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变革与教学开展得比较好,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地区,音乐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中小学音乐师资配备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客观存在,尤其是农村地区音乐师资紧缺是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所以,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积极拓宽资源渠道,创新教学形式,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三)音乐教学方式落后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往往是音乐老师教唱一首歌,或乏味的乐理知识,教学形式单一,且教学是以老师说唱为核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不能正确了解音乐课的丰富内容与知识,使得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学习兴趣。此外,随着新课标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国内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学理念、课堂设置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都比较落后,仍以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为主:重理论轻实践、重广度轻深度、重传统轻创新,使得音乐教学不够系统、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知识及技能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四)师生认知差异
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文化传播速度非常快,流行音乐备受青少年学生欣赏与热爱,远远超过学校音乐教学范围。在判断不同音乐价值过程中,师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是对立。备受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在一些老师眼中就会成为没有内涵的粗俗音乐,难以引入音乐教学;老师提出的内涵音乐,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无趣与死板。
(五)音乐师资队伍水平较低
对于教学质量而言,加强师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师资来源以高师及中师音乐专业毕业生为主。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高师与中师毕业生难以满足中小学音乐教学需求。此外,大部分中小学音乐老师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这些老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学习与训练,音乐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水平低,直接影响了学校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我国中小学完善音乐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认识
在我国,音乐教育是由学堂乐歌演变而来,在当时,受教学环境影响,口传心授是学歌的唯一形式。目前,随着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音乐老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是什么样的艺术。音乐属于一种听觉艺术,根据一定的规律将不同的音组合起来,为听者带来美感;音乐属于听觉艺术,因此欣赏是主角。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欣赏为主。学校开设音乐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首先要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再到师范学校逐步改变音乐教育结构,尊重音乐教育的感受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听民族乐曲,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情与爱好。
(二)建立健全音乐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当前,缺乏完善的音乐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音乐老师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劳动成果得不到肯定,一定程度上使得音乐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此外,在考核中,学生音乐课成绩比较随意与边缘化,无法体现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效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其标准严格执行并落实,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从分布上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三)加大中小学音乐教育投入
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学缺乏相配套的设施设备,而完善的教学设施则是音乐课程建设的基础,为了顺利开展音乐教学,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学校要加大音乐教育投入,特别是硬件投入,确保教学器材充足。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小学还可配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常用民乐器及西洋乐器等担当乐器与教具,为学生音乐教育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四)引入健康流行元素,丰富校园活动
在音乐教学中,与流行通俗音乐相关的内容学生都喜欢,这可能是音乐老师都具有的教学体验,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与当下流行的超女、快男及我型我秀等内容相联系,就会引起学生共鸣,而且学生也能够积极地与老师互动,如果有可以亲自体验的内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中小学音乐教学逐步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但客观上来讲,结合度还不够深。在西方国家,与国内超女、快男相类似的青少年演唱盛典节目,不但没有遭到音乐老师反对,反而将其作为典范,鼓励学生积极钻研音乐,成为音乐鉴赏教学的新思路。所以,应该重视在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流行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提升中小学音乐老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重视培养中小学音乐老师,塑造优秀的音乐师资队伍,通过与高校联合或定向等培养途径,加强音乐师资储备。其次,合理优化配置资源,促进中小学音乐老师合理流动。一方面采取返聘退休老师、校际合作与跨校兼课等模式,同时在重点与普通学校间实施音乐老师双向流动,在此基础上确保教育资源平均分配,还能够为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自身综合业务能力。最后,加强并重视中小学音乐老师培训,尽可能创造学习与深造的机会,从而有效提升音乐老师综合素养。
(六)明确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体现教学效果。所以现代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打破传统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模式,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老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将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有活力的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其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综上所述,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所学知识对人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素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音乐又属于重要的素质功能价值资源,其教学是中小学开展美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学改革任务艰巨。但是我们要积极改善中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孙美
摘要
教育创新是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以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开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经验,对小学音乐教育创新工作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育创新;小学音乐;策略
从教育角度进行分析,创新教育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的教育方式,其侧重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有效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健全发展。基于此文中主要以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策略进行分析。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其一,音乐作为我国文化历史的结晶,流传至今的音乐大部分都是对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发展有益的内容。小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若是教师可以开展创新教育,将会培养学生音乐素养,进一步陶冶学生的心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创新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更多优质音乐作品的产生,对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与核心素养具有较大帮助。其二,在当前大力宣扬文化软实力的当下,音乐是民族文化的关键构成,对国家经济、文明、历史、文学等要素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在实际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创新教育,此举十分有利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其三,我国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产生诸多影响至今的音乐,我国作为具备不可计数出色音乐作品及音乐文化的发展大国,必须要创新研发具备“中国特色”的音乐文化教育机制,这有利于继承优秀音乐文化,强化国家软实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小学音乐创新教育具备前瞻性发展内涵,小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接班人,必须要具备较强创新能力与音乐素养,因此我们需要在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
二、当前阶段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发展情况
(一)教育观念守旧,缺乏正确认知
据现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音乐课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经常存在课时设置不合理的现象,甚至有部分教师及学生家长认为没有必要开展音乐课程。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音乐课程教学价值性认知不到位。虽然有些管理部分与学校方面已经开始落实素质教育,但是依旧受限于应试教育,将升学率视作教育发展目标,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表现及教师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同时,音乐、美术等课程暂时没有成为考试科目,许多教师为了可以晋职评优甚至存在私自占用音乐课的现象。
(二)音乐教育设备投入力度不足
音乐器材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开展教育工作得以有序进行的物质保障,也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改进教育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但是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小学存在教学条件差,缺乏音乐教学器材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室;缺乏音乐课堂教学中所需的音乐器材与相应的电子教材、音像资源等。由于教育条件的缺失,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变得十分呆板。即便是教师充分发挥自我教育潜能,也很难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除此之外,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是导致音乐教学长期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教育改革不应该是停留在表面工作,而是将切实创新课题教学活动,深度剖析新课程教育标准,精心设置课堂教育活动,进而有效解决以上教育问题。
三、小学音乐教育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不断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音乐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而言,灌输式知识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能力。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凸显出如下几个问题: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教材中知识的教学与学生考试成绩的好与坏,严重忽视了小学生音乐创新思维的培养。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参与并接纳音乐知识,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合理设置一些有趣的音乐活动,以此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音乐《唐僧骑马咚得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西游记》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中的人物是出自哪部动画片,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引出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童谣故事,要求学生说出人物的主要特点,由教师读前半句,后半句由表演这个人物的学生来读,师生交替读童谣。此举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除此之外,小学学校方面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对音乐课程的重视,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音乐竞赛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音乐的艺术性,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二)充分融入情感因素
音乐作为人们情感表达的物质载体,观众赏析音乐的目的旨在获取情感体验,高效的音乐课堂教学,通常情况下都比较关注真实情感的表达,我国作为56个民族的集成体,每个民族都具备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音乐色彩,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形式各异的音乐创作风格。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细致讲述歌曲的产生背景,通过反复朗读歌词,深入体验歌曲背后的内涵,将情感融入教学中,不断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音乐《各族小朋友在一起》这一课时,这是一首弘扬民族团结的儿童歌曲,节奏鲜明欢快。歌曲为一段体,平行结构,第一、二乐句与第三、四乐句旋律基本相同,最后结束在主和弦的三音上,具有总结性和抒情性。教师可以从《好朋友》过度到《各族小朋友在一起》,引起学生拓宽好朋友的概念,如“各个兄弟民族的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样一来,有效扩宽学生的心胸,在唱歌时学生的感情也会变得更加真挚。
(三)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素养与教育能力
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对于提升音乐创新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也是落实音乐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小学学校方面需要及时提高自我对其的重视,定期组织音乐教师培训,强化教师群体的教学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化内容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尽可能多的教学有关音乐的知识,以此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知,有效掌握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进而切实有效的开展创新教育。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设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发展,科技逐渐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人们获取信息、强化技能提供了诸多便利。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影像资料、教材内容、音频等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必要时配合一定实践操作,使教材中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更为具体形象。这一做法对于提升小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演唱能力具有较大帮助。同时,通过引导学生使用音乐器材,在实践中发现学习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升音乐素养,这也是小学音乐创新教育的主要方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及继承发扬音乐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视角入手,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融入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创新能力。
作者:赵立秋 高志玲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临沂青年路小学
【摘要】
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应用趣味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依托音乐学科的特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小学音乐;趣味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趣味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中探索和思考。文章从重要性和实践途径两方面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趣味教学的理论参考。
1.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并且其自制能力也较差。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趣味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帮助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此外,趣味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又可以在所有学科中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2.小学音乐教育中趣味教学的实施途径
(1)将游戏加入音乐教学之中,是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趣味性的有效措施。教师在教学时可简单地教授音乐的乐理知识,进而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例如丢手绢游戏,选出一个学生来“猜”,其他学生围绕成一个圆圈,将其围绕在中心,然后在教师喊开始之后便让手绢在学生之间传递,在教师喊“停”之后,再让中间的学生猜手绢在谁的手里,如果猜错了就要演唱一首歌,猜对了,手里拿着手绢的学生便要唱一首歌。在音乐教学之中可以重复使用该游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将新学会的歌曲在游戏之中充分复习,在充满趣味的、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同时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确定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趣味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是发散的、开放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在音乐上进行创新。因此,教师要营造创新的氛围。首先,实现师生之间的地位平等,双向交流,让整个音乐课堂没有所谓的权威,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例如在一首歌曲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自己就节奏、风格及演唱方式进行不同的尝试,并且鼓励学生也进行尝试,最后学生之间进行谈论,确定最佳的演唱方式。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歌词进行合理的修改,让歌词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注入青春活力的元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将生活情趣引入音乐教学之中。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元素、情趣加入到教学之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加法”并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具备一定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之中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时,就可以播放一段充满各种动物叫声的音乐,然后让学生将识别出的动物名写下来,并且让学生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这个过程十分有趣,又对学生的音乐识别能力有较好的训练效果,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小学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科学,其在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欢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采用趣味教学模式是合适的。通过将游戏加入音乐教学之中、确定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及将生活情趣引入音乐教学等,可以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
作者:徐艳 单位:扬州市蒋王镇中心小学
0.引言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学科难以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松散和随意的现状,缺乏严格的教学要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能够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必须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打开学生情感的大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获得良好发展。
1.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教育对于学生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科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的器官、大脑等组织细胞在音乐的作用下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优美动听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左右脑保持协调,大大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功能。同时,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效增强了其感知力和创造力。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除了要教授歌曲的韵律之外,还要讲授歌曲的文化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素养。第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音乐的学习通常在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这一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保持专注和热情,无意间锻炼了学生认真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促使学生朝着更加自由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2.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现状
2.1音乐教学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小学对于音乐教学认识不足,因而均把其设置为与正式考试科目无关的课程,有些学校的音乐课程只是摆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主课程占用,音乐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教学实践难以得到有效贯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说,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但学校并未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用于音乐教学的投入,日常音乐教学依旧出于突击应付状态,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凸显。
2.2音乐教学师资不够雄厚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促使音乐教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尤其是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和教研性人才比较匮乏。虽说不少学校已经采取相应措施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但与其他文化课教师相比,其差距较大,在知识面以及教学能力方面仍需进一步拓宽和加强。
2.3音乐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又要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此音乐教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把握极其重要。合理且有效的音乐学习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然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和单一,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停留在教唱层面,难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3.1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想有效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首先应该从加强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开始着手,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课程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处于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其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于有效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投入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和投入,尤其是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中小学地区,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投入,不断改善音乐教育所面临的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等问题,在保证学校基本教学正常运营的情况下采购相应的教学设备。与此同时,要确保音乐教师的待遇与其他学科教学教师的待遇处于同等地位,不断完善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3.3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要全面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充分挖掘教师的师资潜力,这就要求教育机构要善于合理布局,对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其次要不断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例如可以返聘退休老教师进行跨校兼课,同时在教育集团和校际之间实施音乐教师的双向流动。再者,对中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定期的职业培训。一来中小学要尽量为教师多提供学习和深造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来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教学交流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促使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技能。
4.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改变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使其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学校以及广大师生做出共同的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结合现状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获得良好发展。
作者:朱男 单位:海门市汤家初级中学
摘要:
我国戏曲文化具有这非常悠久的历史,能够展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魅力。而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和发展,戏曲文化不再是当下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对于汉调二黄来说,为了能够使汉调二黄能够很好的传承下去,汉调二黄必须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才能够继续发扬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本文笔者通过分析汉调二黄的起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来探讨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措施。
关键词:
汉调二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小学音乐;措施
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能够反映出更多的地方特色和人们的生活文化。近年来,大部分的地方戏曲文化都出现了传承危机,甚至濒临灭绝。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音乐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措施将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我国的地方非遗剧种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于戏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一、汉调二黄的起源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在陕西,唐代的黄幡绰擅长用黄管体调,后被成为二黄。到了明清时期,舞台延长大戏由陕西流传到了北京甚至到了台湾。这些地方的人们习惯称为秦腔或者西调等。早在1805年,杨家六世就开始通过招生来演艺汉调二黄。到了1860年,范仁保返回到安康将汉中和额西北方融合进行演唱,这使得人们感觉到了剧种的新颖。另外,范仁保又通过开办科班来产生了汉调二黄的安康派。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作用
1.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蕴藏着大量的精神财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以及精神文化的弘扬。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增强民族凝聚力
文化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民族情感。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增强人们的民族凝聚力,维系国家的统一,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3.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表现出人们的精神文化,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实现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弘扬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体现。
三、汉调二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措施
1.提高教师的戏曲文化修养
音乐教师作为学生的带领者,首先应当体会到汉调二黄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戏曲文化修养。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找到一些记载关于汉调二黄的资料,并通过多媒体来观看汉调二黄的视频,从各方面来感受汉调二黄的魅力。这样能够使自身感受到汉调二黄的不同人物的个性以及人们赋予不同人物的脸谱以及唱腔,加深自身对于汉调二黄的了解,提高自身对于戏曲文化的喜爱程度。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戏曲文化修养,才能使汉调二黄真正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育当中,使汉调二黄真正的被传承下去。
2.培养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
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有着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但是,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学生更热衷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对于戏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教师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开展讲座来使学生了解汉调二黄的起源、发展、创作背景以及汉调二黄的传承的意义。这些都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使学生来真正的体验以下汉调二黄的唱腔,使汉调二黄能够在学生中间得到广泛的传唱。
3.汉调二黄与音乐课本有效的结合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大力提倡和积极践行的一种教材模式,目的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和融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汉调二黄与音乐课本有效的结合,通过对于汉调二黄的唱腔的范唱来加深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汉调二黄的舞台效果,激发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
4.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来学习汉调二黄
在当下,学生对于戏曲存在着一种厌烦心理,而更热衷于流行歌曲。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流行歌曲和汉调二黄进行有效的结合,来激发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将一些流行歌曲通过汉调二黄的唱腔来演唱出来,有效的将传统戏曲唱腔融入到流行歌曲当中。这种全新的结合方式一方面能够刷新学生对于传统戏曲的看法,另一方面也是音乐当中的流行元素与传统元素的有效融合。这样能够使汉调文化得到很到的传承。
5.了解汉调二黄的地域特色
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汉调二黄的发源地进行采风,直接深入到汉调二黄的内部来进行演唱和了解。这样能够使学生在了解了汉调二黄的特色的同时也能够加深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的了解。这样也可以更好的了解汉调二黄的唱腔和人物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汉调二黄运用到现代的流行歌曲中,对汉调二黄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许多地方非遗剧种都出现了传承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汉调二黄作为一种地方非遗剧种,必须有效的融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才能使汉调二黄很好的传承下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戏曲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对于汉调二黄的兴趣,将音乐课本上的知识与汉调二黄有效的结合,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来学习汉调二黄、了解汉调二黄的地域特色等方式来将汉调二黄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育中,传承汉调二黄的魅力,展现汉调二黄在民族艺术中的辉煌。
作者:佘小红 单位:陕西省旬阳县城关小学
摘要
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领地,在全球化浪潮下如何担负起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的重任,已然成为摆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学校、教师、教材与课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希冀为区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教育;区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
区域音乐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历史时间中产生的所有音乐活动事项,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音乐的内部结构及形态,包括旋律、节奏、调式、演唱(奏)风格等;而外延则指音乐的外部关系,包括创造与享用音乐的个人、群体,以及音乐的民俗、宗教、社会等功能、功用,历史流变、传播等。它意在将区域音乐放置于文化地理学、人类文化学语境中进行考量,使其与自然社会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我国疆域广袤、民族众多、语言纷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的差异,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区域音乐文化。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做出阐释,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区域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民族性格、推动民族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教育是普及民族文化的基础领地,而中小学音乐教育则是传播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的重要渠道。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捧及对本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必然会使区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和传承遭受极大冲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已成为摆在每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校层面——转变教育理念、重构教育体系
区域音乐文化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特点遗留给具体乐种(含歌种、乐种、曲种、剧种及综合性乐种等)的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个性。如此,便成就了其涵括民族性、丰富性、多样性、区域性的特点。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界存在着向西方探求所谓先进音乐教育理论的倾向,忽视了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关注,对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熟视无睹。同时,对西方理念的盲目推崇,造成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误解,认为其“登不得大雅之堂”。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区域音乐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势必影响到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小学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建立民族音乐认同感的基础领地。将区域音乐文化融入中小学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传递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通过中小学教育的课堂导入,让区域音乐文化得以活态呈现,并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无疑可以使古老的民族生命记忆得以永久保存和延续。这是日渐淡化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注入主流教育的推进过程,也是对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逐步认知过程,更是具有理性精神与人性发现的民族情怀的融合过程。因而,区域音乐文化进入中小学课堂需要全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首先,学校应该明确义务教育在保护和传承区域音乐文化方面的责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学校管理者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将教育理念提升至重建民族文化的高度,在意识形态上保持对外来文化的客观、冷静,辨识和回避全球化进程对民族文化的不利冲击和消极影响。通过积极传播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效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如此方能跨越障碍、冲破壁垒,让区域音乐文化借力于中小学教育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其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对此,学校应根据自身所在的区域特点,结合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实践探索,充分挖掘和利用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改进教学模式和艺术实践模式,使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既定的教育体系进行有效对接,从而使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切实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教师层面———开拓教学视野、提升职业素养
区域音乐文化是民族民间艺术瑰宝,它从音乐层面上本质地反映出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生存样态、审美旨趣、情感寄托等,它以自身独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对于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学音乐教师是区域音乐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有责任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民族民间音乐所散发的璀璨光芒,感受和领略民族民间音乐所折射的独特魅力,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民族音乐文化理念。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良好认同感,在精神层面实现与民族音乐律动的内在对接。首先,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民族音乐知识储备。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对民族民间音乐了解不够,身体力行地到民间采集音乐素材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为了更好地发挥在区域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强化民族审美意识,重视个人理论素养的提升,自觉探究和补充所缺失的那部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知识,并可通过进修、培训、民间采风、参加艺术展演和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应适时调整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教唱的模式,而应在此基础上,辅之以历史流变、传播概况、演唱方法、风格特点等背景知识的导入,使区域音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相互融合,并充分利用现代影像、网络技术等,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区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音乐素材,理解与其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教师也可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民间艺术团体等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大课堂中,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参观博物馆、拜访艺人、观摩演出、参与民俗活动等方式,在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植根的土壤与环境中,切身感受乡音乡情,体悟区域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小学生提高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为传承与创新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三、教材的编订与课程的实施——利用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蓝本和主要依据。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的原则。据此,无论是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亦或是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特色设置,都应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在编写和修订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加强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体现民族精神、凸显区域特色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优秀区域音乐文化资源,整合纳入到音乐教材的编订之中。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组织教育专家、音乐教师、文艺骨干开发课程、编订教材,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富含区域文化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打破区域音乐文化传承与中小学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让义务教育明确介入区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领地。近年来,苏教版音乐教材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表率和示范。在教材编订和课程设计中,积极纳入“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选择富有江苏地方特色的昆曲、古琴艺术、苏州评弹、江南丝竹等适合中小学生听赏、学唱、演奏的代表性唱段或曲目,编入教材,设计传习。广大音乐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播音乐基础知识的职责,而且承担着教习音乐表演技能的任务。因而,课程设置需要综合考量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设定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同时,在知识普及和音乐欣赏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积累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语言、旋律音调等基础理论,逐步培养和提高演唱、演奏能力。中小学生大多就读于本地,在地域方言和民俗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熟识度。学校可利用这一优势,选择某一极具区域特色的乐种融入课堂教学,并开发针对这一特色课程的系列教材。从文化普及、技艺传承两方面入手,多层面引导中小学生认知和热爱区域音乐文化,坚定保护和传承的决心。首先,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传统音乐教育氛围。可利用校园广播、多媒体平台定期举办区域音乐专题讲座、民族民间音乐展播等活动;通过艺术长廊、宣传展板设置音乐专栏,普及音乐知识、展示演出剧照及民族乐器照片等,对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宣传,使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氛围之中。其次,课外资源也是强大的知识宝库。通过开展音乐知识竞赛等相关活动,拓宽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知识视野,通过组建合唱团、民乐队等校园音乐团体,提高音乐实践能力,发挥中小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和表现能力。此外,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交流和互动,定期带领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区域音乐文化资源,进而达到反哺社会,营造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局面。亦可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社团或民间艺人走进校园,通过举办讲座、艺术展演、传授技艺等形式,使中小学生直接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区域音乐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区域音乐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蕴含了别样的风土人情。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亦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共有的艺术品格和审美情趣。然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强调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固步自封。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黄翔鹏先生曾说过:“从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到现存的音乐实际,中国传统音乐都不是一个狭隘的、全封闭的文化系统。它是在不断的流动、吸收、融合和变易中延续着艺术生命的;同时,它又穿过无数岩石与坚冰的封锁,经历过种种失传威胁,才得以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强调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同样应该秉持开放、融合的态度。共同的历史文化、共同的地域环境、共同的民俗传统,铸就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国家、民族、家乡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是一种融之于血液、难以割舍的情感,是传统音乐文化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依赖于这种情感,华夏儿女担负起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囿于这种情感,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尊重世界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多样性,以冷静求实的态度、兼收并蓄的精神,虚心借鉴和吸纳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如此,才能赋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和旺盛活力,才能真正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小学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基础阶段,必须首当其冲地担当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并纳入课程体系,使传承内容具体化;适时调整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使传承途径多样化;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形成合力,通过艺术实践、校内外合作等多维互动方式,使传承模式立体化。在音乐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师资建设、教材编订及传承有效性等问题,力求探寻符合本学校办学特色和创新发展的改革路径。只有这样,区域音乐文化方能搭载中小学音乐教育之舟而乘风破浪,得到切实的传承和发展;也只有这样,中小学音乐教育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发扬光大增砖添瓦,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光和热。
作者:王鑫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音乐系
一、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以国外的经典音乐为例进行教育,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音乐水平,并引导学生挖掘其蕴含的意象。利用国外的经典音乐进行教育,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教育素材,也降低了我们教育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在具体的实施中,可首先介绍一下音乐的创作背景,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演奏教育,并在演奏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音乐曲调、节奏来挖掘音乐所要表达的意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鼓励学生独自进行音乐的演奏练习,然后学生在演奏中自己总结音乐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意象,继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学生的理解力上升了,对音乐的感情脉络将把握得更加准确,其演奏的音乐也就越容易感染他人。不过,最开始的曲目不应过难,因为过难的曲子既谈不好,也没有精力展开联想,要采用循环渐进的教育手段。
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提升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关键。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学习、吸纳式学习向主动学习、探索式学习转变。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自制力、认识水平有限,如果在音乐教育中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很快散失,而课堂的设置是音乐教育的重点,所以课堂的设置要注重趣味性的提升。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轻松愉快、互动性强的音乐进行教育,吸引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老师可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即兴改编,把学生熟悉、感兴趣动作和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育活动的热情,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音乐教育能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避免单纯经典教育案例带来的枯燥感。
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音乐是一门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情感意识浓厚是音乐的特点。尽管戏剧、舞蹈、绘画、诗歌、雕塑、文学等同样能表达和激发情感,但音乐更加的直接、纯粹。当我们欣赏一首乐曲时,我们的视觉一接收到音乐信号,我们几乎能立刻产生感情的认同,这个过程没有思考、没有观察也几乎不要任何的知识,我们的感情跟着音乐的节奏、音色、旋律、和声不断地发展和互动。也就是说,我们对音乐情感化的欣赏方式是无需分析、讨论、理解,感情的获得是直接体验而不是客观的理解。比如,在不知道作曲家的名字、作品的创作背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如火上爆发而迸发出的“热情”,因为钢琴短促果断的节奏、快速流动的音型把这种“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不能直接描绘现实生活的对象;与文学作品相比,音乐不能准确地表述概念,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音乐艺术的魅力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音乐在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感情体验激发得更加直接,也更加鲜明生动。本文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希望能为大家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启发,使得不同文化下的音乐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小学教育服务。
作者:牛娜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振头小学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的基础教育学科,也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的基础途径之一。小学是孩子的启蒙阶段,所有学到的东西都对学生在以后的生活或者学习上的选择都存在非常大的基础作用,因此,应当对小学音乐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发展创新性的音乐教育,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启蒙阶段。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创新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等文艺类科目方面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对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研究,主要在于体现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身意义,带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
小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启蒙的教育。小学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兴趣的培养,从而增加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创新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和教育行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1、“重德轻艺”,传统的音乐教育缺乏艺术特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的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缺少艺术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教育的独立性,要么被归纳为德育领域,要么被归纳为智育领域,传统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艺术特点,在进行音乐教育时缺乏教育目标,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对艺术进行接触和培养,目的是为了对小学生进行艺术的启蒙,而缺乏艺术特色的音乐教育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2、小学音乐教育“重技轻艺”,教学目标狭窄单一
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艺术的启蒙,对学生进行普及艺术教育,并不是专业的或者职业的艺术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主要以技能传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放在了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方面,没有将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及学习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虑,没有对学生进行个性发展及其知识、能力、品质等三位一体的发展,许多学校过于其他科目的成绩教学,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忽略了音乐教育普及的基本目标。3、传统教育对音乐的单一性评价传统教育通常使用“传授型”的方法进行教育,对音乐教育进行单一性的评价。长久以来,一般的小学传统教育模式是通过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和引申的一些知识经验,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师讲生听、师教生学的教育模式,这样导致学生非常依赖老师的课堂讲解,从而缺乏自身的思考能力,学生是被动的对音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方式很难将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目标凸显出来。传统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评价通常着重于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没有对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及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和相应的价值观进行重视,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只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二、教学理念的创新意识。
1、加强对音乐教学理念的学习和认识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作为本质,音乐的核心是以审美价值的综合价值形态,音乐的各方面价值,都是以审美作为核心内容,小学音乐教育重在对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及对学生进行艺术的启蒙,引导学生去接触和喜欢上音乐,从而有兴趣并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接触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老师应当加强对音乐教育理念的认识,以引导学生接触音乐,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启蒙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从而让学生能够拥有创造性的思维,为学生的一生奠定基础。
2、应当以学生作为主体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
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加入音乐教育,其目的不是培养音乐方面的专业和职业的人才,而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接触到音乐,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方向上能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作为音乐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和良好的实践能力。应当撇弃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师教生学的教育模式,转而形成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作为实际学习过程的主要建构者的教育模式。教师应当作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创新性的培养方式,让学生自身去在活动中去互动,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总结和指导,让学生自身去亲身体会和实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主动去进行思考,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本质目的,进行提高音乐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课堂教学的创新
1、重视情景创设,提高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当注重对情景的创造和设计,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课堂的设置有很多方法,例如:故事法、诗歌法、音乐法、游戏法等方法,教师们应当对各种方法进行灵活应用,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情景的设置,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2、以听觉为中心,聆听中体验
音乐是一种利用听觉的精神享受方式,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觉得培养,让学生学会去聆听,养成聆听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聆听去感受音乐的美感。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对音乐进行教育时,还应当用如今的现代化科技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音乐培养,引导学生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自主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小学音乐的创新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启蒙的最重要的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应当对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利用先进科学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提高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进而促进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作者:王艳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庄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