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 > 人文社会科学 > 哲学与人文科学 > 文艺理论 > 长江文艺评论 > 边缘、常态与先锋诗歌的审美可能性 【正文】

边缘、常态与先锋诗歌的审美可能性

刘波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 先锋诗歌
  • 口语写作
  • 盘峰论争

摘要: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发生,在具体的时间界定上并不是特别明确。有人将其上溯至“”前的“地下诗歌”或更早的以食指、黄翔、哑默为代表的“前朦胧诗”。这些说法和命名,一方面是为了诗歌史乃至文学史叙述的方便,另一方面,也指向了先锋诗歌的现代性起源。不管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对于先锋诗歌的认知,在诗人和诗歌研究者那里,好像是两套没有多大关联的系统。诗人们更关注诗歌的实践与本体,而研究者更注重挖掘诗歌的历史谱系,也许正是在这样的博弈中,先锋诗歌才从内部与外部的双重视野里映射出了一条复杂的逻辑呈现轨迹。

注:因版权方要求,不能公开全文,如需全文,请咨询杂志社

投稿咨询 免费咨询 杂志订阅

我们提供的服务

服务流程: 确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务 支付尾款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