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养生学前景

中医养生学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9 14:52:39

中医养生学前景

中医养生学前景篇(1)

该校校长方家选告诉记者,近年来,南阳医专秉承医圣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结合南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精心培育“仲景学子”,为南阳中医药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医药专业作为南阳医专的特色专业,在省内同级同类学校中实力雄厚。目前,该校拥有中医药实验室26个,中医药图书20多万册,药用植物园种植各类中草药370余种,创办的《国医论坛》杂志在医学界独树一帜。该校每年招收中医专业新生1000多人,中医药人才教育规模在省内外名列前茅。

更新办学理念 弘扬仲景精神

南阳医专立足医圣故里丰厚的医药文化沃土,着力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构筑弘扬“仲景精神”的阵地。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立足点,紧密结合现代医学教育特征,通过调整、增设人文选修课,把“仲景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医学文化的丰富多彩,领略医圣思想的精神内涵。营造“仲景精神”的育人氛围。把“仲景精神”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努力铸造品牌效应。校园内竖立了医圣张仲景的塑像,设置了医家经典石刻和格言标牌,用仲景与南阳医药文化为校园道路命名,使师生时刻感受到“仲景精神”的熏陶。搭建“仲景精神”的实践平台。该校先后建起了全国一流的中草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和中医综合实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看标本、做实验。定期邀请省内外著名中医专家、学者进行国医讲座,组织学生开展进乡镇社区、街头义诊等青年志愿者活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基层群众服务,以实际行动实践“仲景精神”。

校院一体 医教结合

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上,该校更新理念,大胆创新,采取校院一体、医教结合的科学方法,形成了实践性、地域性两大医教特色。

实施“导师制”创新人才培养工程。该校每年从在校的中医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选拔3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为期两年的“导师制”教学活动,13位学验俱丰的中医临床专家通过对这些学生的一对一、手把手的师徒教育,使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结合南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中医专业结构,增设了针灸推拿、中医骨科、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其中护理和针灸推拿实训基地被确定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针灸推拿被确定为省重点特色专业。

注重实验实训工作。该校建有形态、机制等5个综合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训操作和自主练习,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建有78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形成“实验、实训、见习、实习”逐层递增、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机制,加大投入,不断创新,切实提升科研水平。学校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设立了科研奖励基金,激发师生教研科研的积极性。三年来,该校专业技术人员累计公开774篇,其中核心期刊217篇,主编、参编教材、著作223部,承担国家、省部级、地厅级研究项目37项,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217项。特别是由方家选等数位专家历时三年编著的《南阳中草药名典》,收载药用植物2027种,药用动物319种,药用矿物63种,并附有中草药原色图谱890幅,被国内医学界权威人士誉为“南阳本草”。

培育仲景学子 力争德技双馨

植根医圣故里,始终将“仲景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南阳医专培育出了一大批德技双馨的中医人才,为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92年以来,该校共为社会输送中医药毕业生万余名,其中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200多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省内外各级中医药战线的骨干力量。

中医养生学前景篇(2)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8年度中南大学本科生教学改革项目“PCDA结合参与式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的研究与实践”(2018jy130);2018年度中南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网络PBL教学构建基础医学研究生转化医学理念”(2018JG24)

[作者简介]刘持(1984—),女,河南南陽人,博士,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肺内微环境稳态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秦晓群(1959—),男,湖南长沙人,博士,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哮喘、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3-0220-02[收稿日期]2020-03-20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后,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全面进入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阶段[1]。教育部针对“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明确提出要切实贯彻研究生教育的创新计划,加强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2]。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与传统的临床医学学科不同,基础医学主要是应用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个体的正常功能以及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新时期“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阶段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本质和终极目标。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是培育医学人才的基础,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促进现代和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3]。对于基础医学专业来讲,培养世界一流的基础医学人才,不仅仅要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还需要特别加强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独立创新能力。但是,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现阶段普遍存在着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脱节、研究资源浪费和研究效率低下、基础医学科学问题滞后于临床需求、基础研究科研成果很难向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转化等问题。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基础医学教育的关键核心环节。

二、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型人才是指专业基础牢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沟通合作精神、能够创新发现问题且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4]。但是,在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因素影响创新型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和输出。

首先学校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大多高校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了解不够清楚,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法老化,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知识结构配置、科学研究能力与社会需求无法匹配[5]。另外,大多数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和管理理念,课程设置中忽略了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课程机构不合理,知识性理论课程较多而实践环节占比不高的现象,导致学生创新意识薄弱。除此之外,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参与度比较薄弱,对于前沿性的学术讲座、学术沙龙不够重视,导致学术思维过于僵化,视野不开阔[6,7]。

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双一流”建设是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双一流”战略背景下的新时代高等医学教育建设既面临着机遇,又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8]。在“双一流”建设背景的驱动下,基础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运行和改善有效的培养体制,这包括课修订培养方案、强化师资队伍、优化课程设置和建立新平台等多个方面。

(一)修订完善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案

一个完善且可行性强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培养方案在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是必不可少的。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不同的基础医学院校应结合学院自身的发展需求,以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原则,结合“双一流”的建设目标和基础医学的自身专业特点,切实制定并完善基础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培养创新型基础医学研究生还需要组建科研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引进富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加入队伍之中。导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站在创新的最前沿积极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文字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自主创新的意识。另外,学院应设置导师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导师队伍积极主动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与创新实践能力。

(三)优化设置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

基础医学是一类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科,科研实践环节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会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动性得以激发。因此,应有效增加科研实践环节的占有比例,并逐步开展与接触临床医学应用相关的课程,寻找源头创新,使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更好地联合互动,锻炼基础医学研究生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再回到实验室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平台

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综合运用各类教学资源为研究生科研创新搭建新平台,这是医学研究生向创新型人才培养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一方面,基础医学院所需要与优秀的科研医疗机构合作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特聘在本领域具有学术权威性的教授、专业人士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使学生尽可能了解本领域前沿的相关工作。研究生会定期参加课题组组织的、与相邻学科交叉的学术交流会,汇报自己近期的科研工作,谈论研究生的课题开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气氛,达到交叉渗透,优势互补的目的。除此之外,主动输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出国学习,发现国外基础医学发展的创新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养生学前景篇(3)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 教学方法 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进行医学自然科学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沟通能力是开展医疗活动的基础,患者的信息收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等都离不开与医生的良好沟通。

但由于长期受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的影响,我国医学生沟通教学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单项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需求,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本研究将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教学中,探讨使用情景模拟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及实施经验体会。

1.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师设置的某种情境中,学生模拟或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模拟实战演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互动、实践的教学法[1]。常见的形式有模拟案例讨论、模拟专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标准化病人等等。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要求设计出逼真的工作场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疑难问题穿插其中,根据不同情境学生主动参与到角色中[2]。

1.1情景模拟教学法与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契合

医生职业的重要特征在于,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形形的人,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而这就要求医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的能力、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医患沟通是评价医生临床工作能力的一个核心方面。良好的沟通技能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很多人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能够使其得以提高。在我国,医患沟通教育正处于实验阶段。

国内一些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医患沟通教学,在临床医学中开设了医患沟通课程,但由于教学普遍侧重于理论教学,内容抽象枯燥,缺乏必要的沟通实践活动和沟通技巧的指导,因此往往很难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有一些院校提倡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患者以训练沟通技能。但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许多患者不愿意配合教学活动,使得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我国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教学要求,必须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由于情景模拟教学法模拟了事件发生与发展的真实情景,身临其境的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增强了对他人的理解与同情,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处境;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模拟事件的每个细节,全面提高学生自我觉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法契合医患沟通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有利于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2.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5年的临床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将知识和技能训练分散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每学年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分阶段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不同形式传授医患沟通知识和技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1综合素质的培养

低年级医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专题小组讨论、无领导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等情景模拟教学来培养医学生综合人文精神。在医患沟通的教学中,适当融合沟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人文医学类课程,以培养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相关课程可以通过专题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如医患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与社会、医学中的伦理困境、医患法律问题、医疗同行的交流技巧等专题,通过不同模拟专题交叉渗透医患沟通知识,帮助学生理清医患关系中涉及道德、伦理、法律的内在关系,为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应注意培养医学生移情心理。医患沟通时,特别是告知患者重大病情时,医生有时由于担心无法控制患者的情绪反应,潜意识里会主动回避问题,避免采用开放式问题交流,临床医生普遍缺乏移情式的交流技巧[3]。有部分医生认为不能将自身的情感过多地投入到患者的情感中,因而不善于应用移情的方法。有研究显示,通过同事实践案例、和同事共同讨论处理问题、模拟实践场景过程中医生可以逐渐学习移情的沟通技巧。因此,在学校的教学培养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的力度,这种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最牢固,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2.2临床焦点情境的模拟教学

高年级医学生有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即将走上与患者面对面的临床实习岗位,但很多学生由于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在换位思考、理解患者心理、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等方面的沟通能力还较为缺乏,因此在完成相关理论学习之后,我们设置一些临床情景让医学生实践演练,如模拟癌症等危重病情告知场景;患者及其家属担心疗效,焦虑情绪的沟通;临终病人关怀沟通、术前谈话,医疗纠纷和患者教育等情况,可以让医学生快速了解不同类型患者、不同医疗情景的特点,培养医学生与患者间沟通交往的能力。

我国的医患沟通课程可以借鉴西方医患沟通课程,使其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到围绕临床焦点问题的交流策略,逐步地、分阶段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在高年级或临床实习阶段,把病情告知技能和其他临床沟通技能组成课程群,这样使学生在具备了足够的临床专业知识后再学习相应的沟通技能,有利于角色扮演等情境教学的开展,可以达到使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3]。

3.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步骤

3.1编写模拟情景使用的脚本

脚本编写是该方法成功的关键。脚本应明确模拟的背景、人物的构成及模拟要点。假设医生接诊住院患者的场景编写详细的培训脚本,我们应根据医患沟通的要求设计模拟患者的性格特征,从而考核相应的沟通技巧。例如:有些患者设计成性格内向,见到医生紧张、讷言,这个场景就可以考察医学生是否能营造良好的沟通气氛,从而很好的收集病史;有些患者设计成性格外向、夸夸其谈,考察重点在于医学生能否控制好交流的节奏,合理安排接诊时间;也有些患者患有恶性疾病,可以设计其精神紧张,思想包袱重,考察医学生能否及时给予患者的安慰与精神支持;有些还可以设计成患者对于医生所讲的医学术语不能理解,其向模拟医生反复询问,重点考查医生能否耐心细致的用非专业、能够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解释等。

通过设计不同疾病特点及患者不同性格特点,把有关医患沟通技能方面的问题灵活穿插于对话之中,训练医学生把握不同情境、应对不同性格患者的沟通能力。脚本要反映典型的病例,矛盾冲突明显,针对性强,便于教学。此外应注重非语言沟通的细节,如表情、动作、态度、语气等[4]。

3.2课外准备

根据教学班的情况5-6人结成模拟演练小组。在小组组长的领导下对模拟情景进行深入分析,对演练所要求的不同角色进行分工,安排进行课下练习等。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如遇问题能够给予及时指导。教师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指导方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应变的能力,更好地把握模拟教学的精髓。

3.3课堂演练和答疑

通过幻灯片、海报、音乐等渲染环境,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多维、仿真的环境中,比如由一名学生扮演患者或家属,演绎其在告知癌症病情时所发生过的场景和难题,由另一名学生模拟医生,运用所学到的告知步骤和交流技能来处理,注重非语言沟通细节的运用,不打断学生的演练,这可以保证演练的完整, 防止影响学生的思路。每组演练结束以后, 教师暂时不评论, 以免对后面的演练产生影响。角色模拟演练后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医生”告知技能的优缺点,并提出适当的处理方法,最后谈出每个人的感想和建议。模拟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主题,控制课堂内容进展, 即让学生畅所欲言,又能学有所获。

3.4总结、考核制度跟进

教师辅以录像对情景模拟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评,运用卡尔加里-剑桥指南的思想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缺陷性提供合适的改进方案[5]。医学生也需自我反思在参与和观察中增长对医生岗位的理解,对患者的换位思考,以及在特定的医疗环境中医患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用简短的文字将上诉反思和理解进行总结,反馈给指导教师。

医患沟通能力的考核应侧重于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考核,为了促进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医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中的有效开展,授课教师应以情景模拟教学法中学生的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同时辅以评价医学生沟通状况的量表进行考核。

在临床工作中医与患之间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医患沟通能力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除经验积累之外,沟通能力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共通的方法是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和学习。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采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和策略,为今后执业过程减少医疗纠纷,营造一个互信、开放医疗环境,实现医疗活动最佳效果提供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薛静.浅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商务沟通”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 2010, (26): 155-156.

[2]马维红,李琦等.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2010, 13(9): 2787-2789.

[3]孙玉倩, 孙禀赋, 崔颖等.癌症病情告知技能培训课程对医学院校医患沟通课程的启示[J]. 医学与哲学(B), 2012, 11 .

中医养生学前景篇(4)

【关键词】

情景教学;新生儿复苏;儿科教学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cen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HUANG Changhong1,FU Hong2.

1.NICU,Woman and Childrens Hospital in Zunyi,Zunyi 563000,Guizhou,China; 2.Department of Pediatrics,Chongqing Jiangji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Chongqing 4022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ects of the scen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Neonatal Resuscitation. Methods 103 internship stud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with 51 students taught by classical teaching method in control group,and 52 students taught by the scene teaching method in experimental group. All the students had Neonatal Resuscitation theory and skills tests. Results The score of experimental group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Knowledge of theory,P

【Key words】

Scene teaching;Neonatal resuscitation;Pediatric teaching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与伤残的主要原因。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关键在于及时实施正确的复苏,儿科医生、产科医生及麻醉科医生均应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内容。为了提高医学生新生儿复苏技能,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2009年在我科实习的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专业学生103人,均已完成医学基础及临床课程学习,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51人)和观察组(52人),教学前进行相同的理论摸底考试,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年龄、基础文化、教材、授课内容及课时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教师均有NICU、PICU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并已参加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取得合格证书。

1.2 研究方法

两组教学内容为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1]新生儿复苏内容。观察组分成若干小组,老师全面分析教材和学生特点,精心设置10套新生儿窒息复苏情景,并为学生备齐临床常用急救器材及药品,学生可以根据情况按需取用。通过powerpoint中的图片、文字设定具体场景,或由教师通过角色扮演创设相对真实的现场情境。学生针对情景快速补充询问病史,查体,由1人统一指挥抢救,其他组员协作抢救,可以简短讨论后制定抢救方案,老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向学生反馈患者经处理后反应。教师根据情况可以增加120接警,与麻醉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协作配合,临终光怀,或停电事故等意外情况训练学生应变能力。每组操作后其他组对该小组的表现和优缺点加以评议。大家可进行提问、讨论,再分别总结,相互补充。有不同观点,也可以相互辩论。教师最后作总结评价:对不同小组表现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错误,鼓励表现好的小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老师小讲座,示范操作,学生模仿练习。

1.3 评价结果

课程结束,两组学生均给予相同难度的理论闭卷测试.并由两名副高职称医师主持进行技能考核。考试结束后,对观察组同学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对情景教学法的评价。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分析

应用SPSS10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理论考试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调查问卷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情景教学法对学生的影响

3.1.1 现阶段国家法律并没有赋予实习医师任何医疗活动的权力,很多操作都限制学生涉及,随着法律的健全,患者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增强,现实中医疗纠纷日益增多,学生很难在实习期间获得真实的临床体验。情景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2]。在没有增加真实患者危险的前提下,学生通过演练临床场景,锻炼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带教老师组织讨论,共同总结经验及教训,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实际情况下对患者带来的伤害,对学生临床学习工作有很大的意义。

3.1.2 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 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于临床现场之中,扮演救死扶伤的医护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人群,自然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完成医学生向医师的角色转变。情景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更感受到作为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对学生很自然地进行医德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增强医学生日后从医的责任感,为日后缓解医患矛盾奠定基础。

3.1.3 情景教学有助于增强技能教学吸引力 传统技能教学采用的是示范――模仿的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情景教学不仅关注教学内容,还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通过新的体验感受到临床工作的真实情景,这样既能通过模拟的复苏场面让学生感受紧张的急救气氛,又能充分利用学生旺盛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技能训练课变得生动而有趣。

3.1.4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是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死记硬背灌输的知识,有碍于创新能力的培养[3]。情景教学打破了本学科传统教学方法单一的局面,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彻底改变了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的状况。

3.1.5 情景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人格、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上得到整体的提高,而不是偏重于某一个方面的片面发展。通过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与自我发展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新生儿复苏情景教学促使学生学会如何判断病情,采取正确有效的抢救措施,学会在抢救患者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动作敏捷,操作准确、熟练,从而得心应手地参加今后的抢救工作[4]。学生能充分融入团队,共同解决特殊情况,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可以充分地锻炼参训的同学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医学生”向“医生”、从学校学习场景到职业场景的转变过程,提升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2 情景教学法对教师的影响

情景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和促进。教师要放弃原来陈旧的教案,不仅要准备更多更合理的教学情景,还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选择,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料,有时甚至要自制某些资料,增大了备课的难度,但也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任务和作用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监控学习的进程,在问题的各个环节上运用熟练的教学技能给予指导、把握方向。教师由过去的单一的知识的传递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而且现代的学生思维都比较活跃,课堂上通过情景表演和挑错讨论,就会把学生们的思维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提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工作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教师的思维,真正是以教带学。

3.3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3.1 学生的性格有外向有内向,外向者能积极发言讨论并操作,而内向者可能完全不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这样就容易形成两极分化,达不到我们的最终目标[5]。教师必须注意后进生和“哑巴生”,要用满腔的热情,难度适当的问题,必要的暗示,有趣的角色扮演等情景教学活动,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胆量。尽量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对学生在情景现场处理中的出色表现,甚至微小的进步都要予以适时、恰当的表扬。教学过程结束后要及时纠正错误,详细讲解难点。

3.3.2 情景设计应真实、贴切,具有适时性、针对性和启发性,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之中,做出真实的反应。做到情景设置真实,教学目标难易适度是情景教学设计要点的关键。教师应自觉地扮演类似导演的角色来掌控全局,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特点,并做到适时适当的点拨,主角让给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设置,让学生置身于社会现场之中,扮演救死扶伤的医护角色,运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人群,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努力寻找“启情点”,尽可能地增强情景和情境的情感因素。在情景教学中,学生作为现场处理参与者,随着情景的复现一起思考、解决问题,成功产生喜悦,失败产生愤恨。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新思维,并要适时总结现场经验[6]。

随着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培养智能型、应用型、创造型医学人才是科学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传统的临床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医学发展,不能满足培养符合“最低基本要求”医学生的要求[7]。采用情景教学法有助无医疗风险的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对事故现场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情景教学老师可控制全过程,可重复操作,迅速纠正错误,能够进行角色转换,实现多种情景诊疗实践,具有真实感和趣味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可以体现合理的分工和配合,训练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临床思维、操作技术、指挥协同、配合能力及训练中信息传递交流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虞人杰,叶鸿瑁,黄醒华,等.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7,10(4):219223.

[2] 王长远,秦俭,王晶,等.情景教学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927928.

[3] 尹晓娟,何念海,薛媛.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讨.现代医药卫生,2005,21(4):497498.

[4] 肖波,赵晓华.情景教学在社区急救培训中的应用体会.中华全科医学,2009,7(2):183184.

[5] 方定志,黄莉,文锦琼,等.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性的调查分析.医学教育探索,2003,2(3):3133.

中医养生学前景篇(5)

针灸推拿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运用望闻问切及医学诊断方法,对常见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2.具备运用针灸推拿学理论进行针灸推拿临床医疗和康复理疗保健工作的能力;

3.具备对危重急诊病人进行应急处理和转院前预处理的能力;

4.具备医患沟通能力;

5.具备书写规范医学文件的能力;

6.具备医疗、预防、康复及养生保健的技术应用能力;

7.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方剂知识,具备运用理论和方法进行医学逻辑思维的能力。

针灸推拿专业就业前景 从学历方面看,对于本科学历,一般在县级院;硕士学历的,可以在市级的医院从或事科研工作,除此之外也都可以自己开诊所,英语学习好的话,还可以到国外发展。

针灸推拿应该来说在国外比在国内发展好,人的体质不同,针灸推拿的效果也不同,现在有人发现,针推对白种人比对我们黄种人更有效,所以现在在欧美,备受推崇。针灸推拿现在也是要考证书的,如果能拿到针灸推拿师的证书,应该工作会更好找些。是一个适合个人创业的专业。

中医养生学前景篇(6)

关键词:中医养生 体系建构 养生理论

1 概述中医养生体系的相关内容

与别国养生体系相比,我国的中医养生体系受到了多样内容的作用,文化、哲学等思想内容的融入,更显中医养生的博纳古今、精通深远。总体来说,中医养生体系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之下,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指导方向,融合了儒家、道家等先秦众家思想精髓,其目的在于帮助人类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那么,养生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养生是人类为了健康长寿,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形式,它主要是依据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保健身体,从而达到长寿的目的。但如今存在于社会形态中的养生,它绝非消极的保健,也不单只为延长寿命,它更多地是一种促进人类锻炼、实践、提高身体素质的活动,在保证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使得生命尽可能延长。关于中医养生,如今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主要是通过综合性的养生保健活动,达到祛病除灾、增强体质且十分实用的学科。

2 构建中医养生体系的必要性

2.1 迎合社会发展需要

纵观历史长河,每当国家社会处于安定、繁荣的阶段,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度就会有所提高,相应的催进了养生学的长期流传和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打破了传统闭关锁国的封闭现状,逐步开放的社会形态给国家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意义,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俨然步入了信息化、经济化的时代,因此,如此繁盛的社会情状必然会提高人们对养生的关注度。所以说,中医养生体系的建构,是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一项内容。

2.2 人类自身生命追求

有人说,人类是大自然之子,是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人类始祖到如今经过世世代代的演化,人类的外貌特征、身体性能、思想观念和智慧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尽管这一切都在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自身对生命最本真的追求,关于这一点不变的规律,现代社会人类同样适合。因此,追求养生、构建养生体系是人类自身生命追求的一种体现。

2.3 中医学科发展要求

就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现状来看,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分支,不管是社会的发展进步,还是人类的衍生更迭,亦或是中医理论的形成,其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就中医养生自身来说,关于它的养生理论多分散于各家言论和文著中,专门的论述者或者著作比较少,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为了促进中医学科的发展,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也是极为必要的。

3 有效构建中医养生体系的步骤

3.1 整合以往养生理论知识――建构背景

关于以往形成的中医养生理论知识,大体上可以整合成三类背景,分别是社会背景、哲学背景和医学背景,下面笔者就分层来具体说明:

其一,社会背景。

此处所说的社会背景,它的延展范畴较长,最重要的时间范畴是原始社会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原始社会的人类通过无意间的接触和体验,察觉到砭石可以缓解身体不适,达到祛除病痛的效果,于是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这就是古代的养生之法。随后经过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类渴望长寿的欲望愈加强烈,并在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萌发了确切的养生想法,为后世养生学的研究起到了启蒙作用。

其二,哲学背景。

哲学背景这一板块主要涵盖《易经》、儒家和道家三种类别。群经之首的《易经》,它显著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意识形态发展进程,其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影响深远;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孔子为代表的养生理论具有极高的价值;道家的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影响深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道家开创了中医养生之先河。

其三,医学背景。

远在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医学就显露出了较为强盛的萌芽,随着医学自身的发展、各种医论、各种学说的形成,到战国时期,医疗经验已经积累到较为繁盛的地步,各种医药、养生知识不断茁壮成长。

3.2 归咎养生理论体系重点――建构基础

如果要问中医养生理论体系最初形成的标志是什么,那《内经》一书的价值和地位绝对十分重要。《内经》这本著作,全面的总结和归纳了先秦诸子的养生思想,而且从理论知识、方法原则方面具体阐述了养生的相关内容,是首次站在医学角度阐释养生的著作。

如今时代,要想尽快建构出时效性强、内容丰富真实、理论严谨恳切的养生理论体系,就必须对《内经》中的思想有所把握。关于《内经》中强调养生的论述,大体上分为三方面:

一是强调精、气、神的作用;

二是寿夭论、衰老论;

三是“治未病”的理念。

这三种论述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价值意味,可供现代养生研究者玩味。

3.3 应用多样传统思维形式――建构保障

此处所提及的传统思维形式,绝非是过时、老套的思维形式,它指的是挟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思维形式,这些思维形式不仅影响着中医养生理论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本文选取了整体思维、取象思维和辩证思维三种,重在探究它们应如何应用到体系的建构中。

其一,整体思维。

从某种层面上来看,养生是一种干预整体的事物,它要求人们迎合四季异同变化,通过调和身体机能的方方面面达到形体和精神的相协调,从而沟通人体各个生理器官的联系,使得人体处于最佳状态。整体思维在养生中的具体应用,主要是通过阐释天人合一观、形神整体观以及人身整体观的具体内涵,重现中医理论体系的缺失之处,祈祷切实保障的作用。

其二,取象思维。

取象思维旨在通过对“象”的直观比对,运用心理感悟的形式把握体系内部对象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它主要表现在顺应四季、整合阴阳、调和肺腑三个方面,其次将“象”与“物”充分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将此种思维应用到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对于体系的建设意义重大。

其三,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影响中医养生体系构建的主要思维形式,它所蕴含的观点多与哲学、客观实际相关,这给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哲学化的经验指导和现实支撑,是一种有效且重要的思维形式,这也是保障中医理论体系建构合理的保证性因素。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不能离开实践,一旦脱离实践,那与其相关的理论都可被列为空谈,但是,理论体系的建构又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要切合长期生产生活的经验基础,要符合哲学思想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要适当采纳多种思维形式,从而建构出优秀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未雨.中医养生从关爱自己开始[J].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10(Z1).

[2]胡真.先秦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

[3]林文雄.明代中医养生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4]张时.中医个体化运动养生体系的构建[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

[5]王洪然,张秋霞.浅谈中医养生方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

中医养生学前景篇(7)

关键词:中医;理论体系;构建

前言:

健康的身体是高质量生活的保障和前提,养生学的出现为我们的健康身体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和基础,相对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中医养生学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较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1何为养生

所谓的养生学,是指人类为了自己的健康长寿和自身生存,依据生命的客观发展规律,所进行的减少疾病,保养身心,有利健康的一系列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中医养生都是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背景,探究生命理论,以增强体质,颐养身心并且预防疾病的方法为宗旨,进行保健养生活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目的。

2中医养生理论的现代应用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高科技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得不面临高科技带来种种弊端,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现代的中医理论赋予了养生极其深刻的内涵,即通过各式的保养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合抵抗力,减少疾病;或者通过保养,达到阴阳协调,身心健康的状态。

在养生学的作用下,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养生要从自己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身心健康,参与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等,以此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人们经常根据自身情况,构建适合自己的养生疗法,实现起居规律、情志舒畅、饮食调节、动静结合、形神共养、适应力极强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医辨证调料等方法的结合,已达到少得病、不得病、晚得病的目的、气是生命之根,是推动各种生命物质在体内交流的动力,气的衰盛,直接影响人身体的强弱。因此在现代养生中,要强调正气之本,精与神的统一和谐。在复杂的人际交往社会,人们的心理障碍越来越明显,要保全精与神,就需要一种人生哲学抚慰为心灵。

孔子认为:要想养生,就要先从养德开始,发挥人善良的本性,清除人心理上的不良障碍,要达到身心平衡。

3中医养生体系构建背景

3.1哲W背景

哲学家们经常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所以,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也肯定离不开哲学。不管科学家们采取何种方式和态度,最后还是需要哲学的支配。在构建中医养生体系的过程当中,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3.1.1道家

早期的道家老庄养生法,存在着消极的思想。这与中医养生理论中积极适应自然是不相符的。道家养生思想中的清静无为,以柔为贵,道法自然以及精气学说,对后期中医养生原理的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3.1.2儒家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其养生理论是在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和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建立起来的,在具有更高的实践性的同时,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后来也被纳入到我们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当中去,其中的“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也成为我国现在中医体系中重要参考理论[1]。

3.2社会背景

生活在原始时代的人类,在劳动中发现了石头的重要性,一直用石头的棱角击打同一个部位,会使那个部位消失不见,在这种现象重复发生了很多次以后,人们开始用石头来缓解自己身体上不适症状,以达到健身的目的。但因为处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加上人们的思想意识尚浅,一直没有形成相对系统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

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帝王们,依然在苦苦追求着所谓的长生不老,士大夫阶层甚至是最底层的劳动人也参与其中,使得养生学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模糊的存在着。对于长生不老的美好向往和对神仙的盲目崇拜是人们在养生途中的弯路所在。今天,我们可以客观的对这种现象做出评价,但是不可以忽视它的存在。虽然并没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成效,但对后世的养生学依然具有启蒙作用的。

3.3医学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医学和巫关系密切,虽然两者并不相同,但是依然在同一时期艰难的并存着,此后,才逐渐开始出现分流,并最终在战国时期,医摆脱巫而单独存在着。随着时间的积累,哲学开始慢慢向医学领域渗透,具有代表性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元气学说等等。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已经累计到相当的程度,医药使用率在增多,医学知识也在不断丰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养生学经过了漫长岁月的积累和沉淀后才逐渐开始形成。

《内经》这一部医学典籍的强力问世,升华,总结了以前的零散而丰富的养生实践理论经验,也吸取了诸子百家对待生命的认知态度,将原有的不系统的养生文化完整的纳入到养生理论中,使得中医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快速蓬勃的发展。也初步建构中医养生体系的基础,在经过后世的医学家不断完善和补充,才形成了今天的独具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体系[2]。

4构建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性

4.1人类对生命的追求

人们常说,人类是大自然之子,也是地球发展到一定的时间段的产物,从原始社会到世世代代的转变,人们的身体性能及外貌特征,智慧水平和思想观念,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切都在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对生命本身的追求,观与这一不变规律,现代社会也一样适应,因此,构建养生体系,追求养生,是人们自身生命追求的体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