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间传统技艺

民间传统技艺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2 15:36:50

民间传统技艺

民间传统技艺篇(1)

关键词: 传统工艺 市场开发 挑花 营销策略

望江挑花是流传在望江县境内的一种家庭手工技艺,源于唐代,用麻与发为材料,制作祭祀供品。至晚唐始用本地棉花为原料制作,用于生产衣饰及家庭器用装饰制品,并逐渐形成每家每户女性必须精通的手工技艺。

一、文化背景

古皖民间挑花艺术相传始于唐代,最兴盛的要数合肥、芜湖、望江和怀宁等地。最早人们以发绣作为敬神佛的敬褡,后逐渐形成以人物、动物、花卉、风景、图腾纹样、当地的民俗为主题的组成图案,再现于经纬,应用于生活容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望江挑花始于唐、兴于今,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较高的艺术成就。2008年,望江挑花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品,1979年、1981年、2000年三度进京装饰人民大会堂,并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近年来,望江挑花工艺品先后参加了1992年中国旅游产品交易会、1992年中国黄山工艺美术品博览会、1999年广州工艺品博览会、2000年芜湖旅游工艺品博览会等并多次获得名特优新产品奖。

二、“挑花”针法简介

古皖民间挑花的传统操作技法分“挑、钻、游、织”四种,《中国风俗辞典》记载:挑花,亦称“十字花”,汉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区。挑法也称“十”字针分单面“十”字针和双面“十”字针,单面“十”字一面以“十”字交叉进行组合,另一面以“一”字连线进行组合。双面“十”字针则以双面“十”字交叉线进行组合,且每针所跨的经纬纱一致,俗称“架花”。钻针即在经纬布上,沿着经向或纬向,根据图案的需要正反密铺而成,成形后的图案色彩正好两面相反,似提花效果,规范而厚重,每针所跨纱数视图案的需要而定。游针是以双勾和游线的方式形成图案,两面完全一致,没有什么区别,每针所跨纱数一致,淡雅、清爽。织针是将同色或多色经线梳理好,用另一种颜色作纬线以梭挑织,形成的效果与提花一致,图案正好两面颜色相反,一面清新,一面厚重。

三、市场SWOT分析

1.内部优势。望江挑花工艺有她的群众性民族性,世代相传的民风民俗培育了成千上万的挑花织女,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发挑花工艺品,是解决妇女农民工创收就业,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创造先进文化的特殊产业。挑花工艺纯手工挑织,非机械所能代替,纯情、质朴,给人回归自然之感。挑花工艺创意独特,寓意深沉,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服饰、领带及居室装饰等开发市场空间广阔。

2.内部劣势。纯手工制作导致单个产品生产时间过长,是产量受到极大的限制,最终导致产品的成本过大,价格上处于劣势。没有新兴科学技术的支撑,手工生产必然赶不上科技的速度,纯手工生产给挑花工艺品的生产带来诸多方面的阻碍。缺乏新鲜血液的加入,使这项技艺难以很好的传承下去,要想在这项技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就更加困难。

3.外部机会。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室、服饰、旅游产品、馈赠礼品等的审美具有更高的需求,特别是国外友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赞赏,致民间工艺望江挑花有可观的开发前景。望江是优质棉基地,优质棉花是望江挑花、印花、钩花取之不尽的原料。有了优质的原材料是有了优质产品生产的保障。挑花点叠可带动印花,又可与钩花配套,形成与本地资源相关的产业链。除此外将部分妇女培训成挑花工艺人,不但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还可以将这项技术传递给下一代。

4.外部威胁。生产地经济发展有限,人们的消费水平发展有限,尽管已经有一些小型的企业发展起来,但是现有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够充足,企业难以迅速的扩张,目前发展状况不佳,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而同类产品发展很好。而且目前望江挑花的消费群体仅限于美术家和学者群体,普通大众对挑花了解较少,此外,随着老一辈人的去世,挑花工艺逐渐失传。新科技发展下,质优价廉的产品的冲击,增加了进入这一行业的困难。同时新兴事物的冲击,使这类工艺品发展艰难。

四、4Ps策略

1.产品策略。目前挑花艺术品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目标顾客群体对产品比较了解,企业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产品的品质,增加挑花的观赏性与艺术性。此外,企业要加大对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把广告的宣传重点从向目标顾客介绍挑花转移到 树立挑花质高物美的特定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另外需要针对各种使用场合,各个细分市场生产不同的挑花艺术品,增加产品内容丰富度,来满足高档市场不同消费需求。

2.定价策略。采用需求为导向的定价策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置高档、中档和低档不同的价格,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在市场开发期间,我们可以选择一部分产品以促销价进行销售,让低价格吸引一部分消费者,对于高档产品,我们会给予一定的价格折扣,或者附赠一些小礼品、给顾客办理VIP客户,让顾客在之后消费给予优惠,以此来吸引顾客和留住顾客。

3.渠道策略。挑花作为特色的艺术品,目标顾客群体都比较特殊,针对政府市场需要采取直式分销策略,不经过任何中间商,把产品直接从企业转移给政府。针对美术家和学者及海外友人市场则可以采用电子销售渠道,发展电子商务。另外,可以寻找一些家具商场将“挑花”工艺品作为一个赠品来销售,当顾客购买符合商家条件的商品时,作为赠品来销售给消费者。

4.促销策略。政府市场是组织市场,因而对政府市场主要采用人员推销的促销策略。利用挑花工艺品入选人民大会堂成为安徽厅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靠垫、手扶垫等优势,企业的销售人员可以寻找组织市场合适的顾客,为一些会议场所提供装饰。而对其他的消费群体主要以最为经济的广告宣传为主要促销工具,加大目标顾客对挑花的了解和认识,在顾客心中树立高档典雅的产品形象。

五、促进市场化之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既然望江挑花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政府部门应抓住契机,借助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途径扩大宣传效果,让更多地人了解望江挑花。政府举办“挑花”文化节,举办一个挑花工艺品比赛,可以举行一个赛前培训,培训后比赛,一方面可以挑选一部分优秀的工艺人员,另一方面可以宣传挑花技艺,扩大挑花在本地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呼吁大家学习传统技术,为挑花企业筛选和提供精湛的技艺人员。

2.发展文化旅游。据了解,关于望江有许多的民间故事,有很多文化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出自于东晋明帝司马昭。望江的“三孝子”与“三孝祠”、“王祥卧冰”、“孟宗哭竹”、“仲源泣墓”。还有香茗山的优美自然景观,省内很多高校建立试验基地的候鸟栖息地——武昌湖。这些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开发,一定会吸引众多的旅客踏访名人遗迹,感悟文化气息和观光旅游。

3.兴办挑花企业。基于前面的努力,兴办挑花企业活力也就成为了可能。现在,县委、县政府以拨款进行工业园和道路交通建设,并进一步抓好落实以吸引更多地厂商来投资兴办企业。如果县委、县政府能积极正确的引导和推动形成挑花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一定能创造一个望江特色产业。

六、思考与建议

若仅从欣赏价值出发是很难打开市场,让其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才能更好地发展,而“挑花”工艺品本身也是生活必需品,由于诸多因素导致现在的一幅挑花作品的价格昂贵,高价格成为挑花工艺品走向普通群众的藩篱之一。相比之下,“十字绣”没有“挑花”那么精湛,但是大众熟悉度却更高。在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十字绣”,如客厅布艺、抱枕、手机包等。它的绣法很简单,易学习,图案丰富。十字绣的工具有:水溶笔芯、绣架、绣框、绣绷等。在科技迅速发展情况下,十字绣机械配件有十字绣打印机、绣花机、装裱机等,看到此处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挑花走不进现代市场呢?挑花工艺品不仅在技艺上要创新,还要在图案上要融合新时代的元素,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群众日益变化的需要。进行合理化的市场开发,美丽的挑花工艺品可以再次飞进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民间传统技艺篇(2)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福建各地区的方言及民间谚语、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传说等。如霞浦畲族小说歌、闽南童谣、陈三五娘传说。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传统戏剧如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传统曲艺如福州评话、答嘴鼓、漳州锦歌等;民间舞蹈如泉州拍胸舞、邵武傩舞、龙岩采茶灯等;民间音乐如泉州南音、茶亭十番音乐、浦城闽派古琴等;民间美术如漳州木版年画、柘荣剪纸、惠安木雕技艺等;传统杂技与竞技如建瓯挑幡、宁德霍童线狮、自然门武术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福建民间添丁庆寿旧俗、婚嫁旧俗、丧礼旧俗、民间节日、庙会、民间传统信仰习俗等。如闽西客家春耕习俗、惠安女服饰、丰泽虫寻埔女服饰、闽东畲族婚俗、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闽西客家元宵节庆、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等。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各种具有福建特色的生产生活技艺与工具等。如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福州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福州永和鱼丸制作技艺、泉州传统竹编工艺、明溪肉脯干制作工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等。

5、传统手工艺技能:福建各种工艺美术制品的独特制作技艺。如德化瓷工艺、泉州李尧宝刻纸、安溪蓝印花布、将乐民间龙池古砚制作工艺、将乐西山造纸技术、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及习俗、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工艺、连城四堡雕版工艺、福安银器制作工艺、寿宁木拱廊桥制作工艺、福鼎饼花工艺等

民间传统技艺篇(3)

【关键词】剪纸;新媒体;形式表达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62-01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之一,剪纸艺术在我国各地区有广泛分布。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新媒体技术作为保护和传播途径的运用,改变了剪纸的传播范围、储存方式,还架构了参与和体验的平台,使民间艺术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和多维化的特点。作为“技术型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媒体更新了民间艺术的传统存在状态,拓展了传播渠道,改变了人与作品的关系,甚至在某些领域改变了创作方式。

一、形象传播

新媒体传播媒介的使用,推进了剪纸的时效性、多元化、全球化。如互动多媒体、电子书、CG插画、动画技术、网络媒介等的应用,使民间剪纸得以凭借新技术,较之以往在更远距离和更大范围内传播,改变了人们与传统剪纸的交流模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也创造了数字时代的艺术特色。以网传多媒体作品为例,民间化、个性化的内容与形式,备受网民追捧,已成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启示了民艺自身创作的表现形式,也是充实民艺传播途径的强大平台。利用这些媒介的形态语言展现传统剪纸的新面貌,不仅克服了新媒介对乡土艺术的消解,而且丰富了民间艺术的表达语言。

二、影像保存

传统剪纸技艺根植于农村的手工操作,又因剪刻镂空的创作特点,作品不易保存,是信息时代传播发展的瓶颈,也是传承中面临的难点之一。新媒介环境下衍生的各类物质形态提供了多种渠道和展示平台以及扩大参与、保存作品的方式,如拍摄各种民间剪纸作品,以数字格式图片的资料保存,工艺流程的视频记录,输入各种电子文档存放于各级文化馆、博物馆内等。如江西省非物质文化数字博物馆里的剪纸艺术,首先按区域将本省主要产地进行划分,其次从各自历史渊源、传统题材寓意及用途、主要内容三方面进行介绍,并配有视频,讲解艺术起源、艺术价值、艺术欣赏等。

三、设计表现

民间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构成,是现代设计的创意源泉,而剪纸作为最流行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造型夸张、形象独特,因工具、材料特点形成特殊的刀味和纸感。平面透空、镂花的制作方法,使得视觉效果虚实相生,想象无限。剪纸动画吸取了民间窗花、剪纸艺术、CG技术等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中国动画片的新概念,在中国动画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口可乐的广告《剪纸篇》运用中国传统春节的民俗文化元素,结合中国风色彩,传递出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新春如意,合家团聚,成为洋品牌春节营销的经典,也是国际品牌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良好例证。

四、技术参与

(一)剪纸辅助。图形绘制技术的迅速发展,模拟传统艺术媒介如钢笔、铅笔、水彩、水墨画等得到发展,而电脑辅助剪纸还处于初期。创作可通过纹样的可视化绘制及编辑来完成,先以手工剪纸为对象,然后分析造型及构成,构成计算机纹样库。目前,基于纹样的计算机剪纸系统以CAD较为普遍,主要研究元素库构建和形态组合,内容面向通用型剪纸艺术设计辅助,可灵活置换纹样,设计不同图案,也方便对纹样进行修改。数字化技术在剪纸领域的具体实践,开拓了传统艺术的创作空间,减少了重复劳动,实现了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分离,留给创意更多思考,也以数字技术运用更好地促进民间艺术传承。

(二)互动体验。随着文化产业和媒体技术的研发,新媒体传播越来越多地渗透于生活、艺术及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全民传播特点、开放性信息平台的新媒体语境,传播及时、互动性强,媒体多元化,形成了交互设计的参与性、体验度,也增强了观众和剪纸作品之间的虚拟性、娱乐性,新媒体技术与艺术自身的个性表达,使“乡土味”浓郁的民间剪纸拥有契合时代特征、易于观众接受的传媒形式。如基于交互设计的剪纸投影,观众能近距离用手感应翻页,在光影科技与传统艺术的交汇中,彰显平面媒体的宁静与数字媒体的韵律,成为跨时间、空间的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典范。

五、结语

新媒介环境下人人参与的传播特性,辐射和传播范围之广,让受众泛民化成为可能。利用新媒体优势,探索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播策略,克服新媒介冲击下的发展瓶颈,使剪纸艺术的价值扩大化,既弘扬民族文化,又以文化产品振兴经济,是保护、发展民艺的积极措施之一。

作者简介:

民间传统技艺篇(4)

对于什么是民间文学艺术,各国并没有达成统一完整的认识。诸多国际条约或地区性条约对此给了详略程度不同的定义。1976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协助下,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突尼斯版权示范法》第18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是“在本国境内由被认定为该国国民的作者或种族集体创作,经世代流传而构成传统文化遗产基本成分之一的一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免被滥用国内立法示范法条》(以下简称《示范法条》)中则规定,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是“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由一国的某居民团体(或反映该团体的传统艺术发展的个人)所发展和保持的产品”。非洲知识产权组织1977年颁布的《班吉协定》附件7第46条规定,受版权保护的民间文学是指“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文学、艺术、科学、宗教、技术等领域的传统表现形式与产品”。在我国理论界,有学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是指来自于某个群体或者由某个群体的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群体期望的文学或艺术创作,这些文学或艺术创作通过不断模仿、口传心授或者其他方式世代相传,并为整个群体所保持和发展,从而成为该群体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现形式。”从以上的诸多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民间文学艺术是来源于某个特定的群体,却没有固定的作者,由该群体在生产劳动或长期生活中共同创作,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在该群体世代相传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该民族生产、生活特征的传统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因而民间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统性的特征。

二、民间文学艺术与其他文学艺术的不同

民间文学艺术与现行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其他文学艺术有所不同,文学艺术作品是指文学、艺术领域的一切智力成果。我国著作权法采用分类的方式进行了列举,主要包括:文字作品、口述作品、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艺术作品、美术、建筑作品、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从知识产权角度来说,民间文学艺术与其他文学艺术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1.权利主体的不同。民间文学艺术来源于特定的群体,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甚至一个村落经过世代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没有特定的作者,是集体创作完成的,不能属于某个个人所专属。这种权利具有集体权利的性质。而现有的著作权法所保护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完成的,强调作者个人的私权利,其核心价值在于界定作者基于该文学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对特定作者的权利保护。即使该文学艺术作品的权利主体是法人,也不能说其享有的是一种集体权利,因为在法律意义上的法人是同自然人一样的独立主体,其享有的权利并不具有集体权利的性质。虽然,随着知识产权的发展,已经有类似著作权协会这样集体对著作权进行管理的先例,但是它所管理的著作权依然是有明确作者的私权利,是在作品所有者的授权下对其作品的权利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也不同于民间文学艺术这种没有明确作者的作品,因而用传统的著作权观点无法确定民间文学艺术的具体作者,也就无法对这种集体权利给予切实的保护。2.保护的期限性不同。著作权法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具有法定的期限性,保护的期限是作者终身加上死后50年,超过法定保护期,受保护的文学艺术作品就进入了公有领域,为全人类所共有。但是民间文学艺术是经过世代流传下来的,而且要通过后人的不断创作、完善而继续发展,无法界定一个有限的保护期限,每一个历史单元都是民间文学艺术传播和创新的时期,其展现出来的永远只能是一个信息点或者一种版本,无法确定为最终的形式,因此如果给予特定的时间限制,不仅不符合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初衷,而且对民间文学艺术也起不到保护的作用。3.保护的目的不同。文学艺术作品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最终是要进入公有领域的,其目的是通过对权利主体的保护鼓励创新,从而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而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是要对某个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让体现该民族或者国家特征的文学艺术得以不断流传下来,并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得到不断发展和强化,不至于消亡。通过维护民间文学艺术来源群体的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鼓励来源群体积极创作,保持世界文化形式的多样性。

三、要界定民间文学艺术的含义应该区分几个概念

首先,民间文学艺术不同于民间传统文化,英国著名学者爱德华•B•泰勒指出“: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989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5届会议把传统的民间文化定义为“: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者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民间文学艺术应当属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也就是说,民间文学艺术仅限于具有艺术特征的文学或者艺术创作的传统表达形式,并不是所有的以传统为依据的表达形式都是民间文学艺术。如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仪式、游戏规则等民间习俗、各类风俗习惯应该属于民间传统文化的范畴,而不是民间文学艺术。

这些生产、生活习俗等风俗习惯与民间文学艺术的主要差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艺术特征。国内民俗研究学者钟敬文先生认为“,民俗可以分为:(一)生产习俗:包括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建筑业、商业等方面的内容;(二)生活习俗:包括衣、穿、住、行、医、用、语言、产育、婚姻、丧俗、礼仪、节目等方面的习俗;(三)文化习俗:包括民间之口头文学、民间美术、舞蹈、音乐、游艺、竞技等方面的习俗;(四)组织制度:包括村落、家族、社团的组织制度以及姓氏等方面的习俗;(五)信仰与迷信:包括图腾崇拜、神灵信仰、诅咒、禁忌、占卜等反面的习俗。”虽然宗教仪式、礼仪还有各种组织制度等也是经过世代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体现了特定文化群体的特征,但它们只是特定群体在共同居住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方面所形成的特定观念的体现,很难说具有审美性和艺术价值,所以不能说宗教仪式、礼仪是民间文学艺术而受到相应法律的保护。此外,有的国家认为在历史传统中研究发现的科学知识及作品(包括传统医药品及诊疗法知识、物理、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和技术知识及作品(如冶金、纺织技术知识、农业技术、狩猎、捕鱼技术知识等)也纳入民间文学艺术的范畴通过版权法进行保护。对此,笔者认为,传统知识、工业技术(如传统编织、蜡染、冶金技术)是传统民间技艺,属于民间传统文化,但这类手工或者工业制作方法、技巧并非都是民间文学艺术,只有采用这种技艺制作出来的作品具有艺术性才能属于民间文学艺术。对于该类技术应该通过专利法或者技术秘密法保护更为合适。而民间传统的捕鱼技术、物理、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则不宜划入专利法的保护范围。其原因在于物理、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应该属于人类公有领域的范畴,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不宜用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不利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对此也有所体现“: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一)科学发现;(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四)动物和植物品种;(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对前款第(四)项所列产品的生产方法,可以依照本法规定授予专利权。”例如,我国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手法,虽然具有民族特征,但也不能因此取得专利权的保护。所以,确定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传统知识是否属于民间文学艺术的范畴不能一概而论,要区分情况来判定,首先要看其是否属于公有领域,其次还要看其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因此,我们所说的受保护的民间文学艺术应该是具有艺术性的民间传统文化。其次,民间文学艺术不同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民间文学艺术应该是没有固定作者,没有固定载体的传统艺术形式,但可以通过某种有形的载体表现出来或者通过人们口传身授的方式世代流传的思想和信息。这种思想和信息永远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没有最终的形式。而以这种思想和信息为实质内容的民间文学艺术,一旦以某种方式表达并固定下来就成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或者具有民间文学艺术特征的再创作作品。根据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白秀娥诉国家邮政局、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侵犯剪纸作品著作权一案中,法院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应为民间世代相传的、长期演变、没有特定作者,通过民间流传而逐渐形成的带有地域色彩、反映某一社会群体文学艺术特性的作品。”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只是以有形形式固定下来的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个点。

笔者认为,民间文学艺术应该是指那些没有固定的形式载体、不能被称为作品的民间文学艺术素材、片段或者传统工艺手法、制作技巧等。虽然目前对于民间文学艺术采用著作权进行保护是我国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方式。但是现有著作权法对此并没有规定。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9条2款规定“:版权保护的应延及表达,而不延及思想、工艺、操作方法及数学概念之类的。”这样如果仅依靠著作权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则会使得很多构不成作品的素材、工艺游离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外,容易导致大量民间文学艺术流失的现象,所以用现有著作权体系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存在困难,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再次,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同于借鉴民间艺术表达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作品。含有作者独创性的作品即使具有民间文学艺术的特征,也不是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而是借鉴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作品。如果将具有民间文学艺术特征的再创作作品视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那么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就会因为其权利得不到保护而失去了发展民间文学艺术的动力。例如剪纸,虽然制作工艺技巧和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剪纸作品所表达的信息是不同的,不同的传承人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创作出来的图案、花样甚至包括裁剪手法都是不同的,这样不同的传承人制作出来的剪纸作品就具有了作者的独创性。

民间传统技艺篇(5)

民间纸扎技艺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渐衰退,能够坚持传承传统技艺的已是屈指可数,而且面临较大的濒危状态。高楼大厦代替了村中的古建筑,难道这就是真正的进步?在发展的今天,怎样去传承和保护这一濒临绝迹的民间独有的传统纸扎技艺?使人们看到这些手艺的过去和现在,让我们的下一代看到这些民间伟大的技艺,并把它们发扬光大。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人们更加需要民族的、民间的文化,并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依然发挥它独有魅力,人们仍旧可以从它身上汲取到养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民间技艺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正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滇西;民间纸扎;传统技艺;现状传承教育基地发展

滇西民间纸扎现状:滇西民间纸扎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千百年来逐渐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民间技艺,以汉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相融合,用不同形式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经济社会状况及人们的精神生活、。在我的家乡大理,只要有花灯活动的地方,一般都有纸扎艺人。这些艺人通过家传、师传或互教互学进行传承。还有不少参与花灯活动的人员本身就有一技之长,或能做篾活,或能搞书画,或能搞裱糊、剪贴,他们也学会了花灯纸扎技艺。大量的花灯纸扎艺人来自民间,他们的纸扎作品古朴粗放,极富传统韵味,具有显著的中原文化和南诏地方文化融合的特色。纸扎技艺具有浓厚的地域艺术特点,既有中原文化的诸多元素,又融合了本土民族的文化艺术因子,具有多元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征。纸扎技艺,工序繁杂,制作精良,扎制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艺术基础和工艺技能。制作一件灯彩至少要经过选料备料、破篾、扎灯彩、裱灯、装饰、彩画、剪接组装、检查修饰等8道工序。纸扎作品种类较多,内涵丰富,仅花灯就有上百种,其它民俗活动用具也有几十种。在各类民俗祭祀仪式活动中,由于各类祭祀仪式需求的不同,诸如做斋、打醮、朝斗、奠土、丧祭等,都有数十种不同的扎裱工艺来为这些活动服务。纸扎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美化了节日、民俗活动环境,烘托了节日、民俗活动的气氛。但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大波进城打工潮又袭卷了村村寨寨,大部分的农村年轻人已远离家乡进城务工。如今村中仅剩下了老人、儿童和一些身体有疾病的人群。民间纸扎技艺正在悄悄的流失,面临着青黄不接的状况。滇西各地各民族民间保留的纸扎传统技艺几乎是捉襟见肘的传统文化符号,现代经济与现代文化的冲击,个体作坊将被现代工艺所替代,传统技艺无法传承。滇西民间纸扎如何传承与保护民间纸扎技艺并把它发扬光大,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对民间纸扎的重视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且特色鲜明,逐步把传统文化置于国家软实力发展的中心,再向文化产业型发展将是这个时代的亮点和发展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刚刚起步,虽然一部分或是一个领域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但特色及思路并不明显。今后的发展需要加强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规划与培育,需要针对文化产业的门类进行深入探究,摸索,形成一套规范、全面、系统的发展模式,从调查、研究、保护、传承到发展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使文化产业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充分体现。加大对滇西民间纸扎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建立健全发展领导机制。加强纸扎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滇西纸扎传承群体总量、结构、素质等方面得以真正的提升。加强对纸扎产业传承经营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创意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举办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培训,创作传承群体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激发传承人群的激情和动力。

二、加大产业发展的投入

滇西民间纸扎传统技艺作为一项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确立其价值地位,对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在保护的过程中,必须整合综合实力,不断加大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要确保地方财政对民间独特纸扎技艺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从国家到地方,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已经提高到一定的程度,特别是对面临濒危的传统技艺,投入了大量的保护资金,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针对滇西民间纸扎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情景,必须尽可能地调动社会力量,加大产业性发展的投入。

三、加强发展模式的探究

滇西民间纸扎文化产业不是孤立的概念,是一个相互交错,相互推动的庞大工程。保护、传承及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从民间纸扎艺人的“口头艺术”的保护上入手,在突出民间纸扎艺人的绝活作品,采用现场表演或观众参与互动的模式进行,活动中销售作品和授艺收入,一律归艺人所有。在产业推动上,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保留个体加工作坊,但必须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格局,深入研究与探索,打破一些常规、守旧的经营模式,在技艺上保护传统,附加现代文化艺术的审美,在管理上要学会变通与交流,做到“走出去、请进来”的管理经营模式。

四、加快文化产业市场化的推进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流,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性能、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各部门都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文化产业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缩小。我国多类文化产业呈现出健康、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产业成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滇西民间纸扎应该借此东风,依靠各种力量,着力把常规经营模式积极推向市场化,体现其自身价值

五、加强传承队伍的培养

滇西纸扎技艺是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文化瑰宝,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设鲜明。但随着经济社会学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化的强势冲击,滇西纸扎技艺及相应制品无法与时代接轨,甚至有被淘汰的可能,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群体逐渐缩小,其经济、社会及文化价值的体现就越来越小,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就必须采取注入时代血液的措施,并赋予时展的新鲜活力,动员更多社会爱好者参与保护传承,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的时候,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使非遗保护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自觉;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好传承人,使滇西纸扎项目活态有序传承;坚持以民为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服务社会,惠及大众。切实加大滇西民族民间纸扎传统技艺保护力度,着力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各类平台与社会力量,抓传承人才的培养,把民间特色纸扎技艺纳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结合当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产业、民间艺人,构筑多方教育机制,在职业教育中开设地方特色民间技艺选修课,形成传统工艺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把滇西民间纸扎工艺作为一项“非遗进校园”的教育学习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开展活动,使得滇西纸扎技艺后继有人,生生不息,从教育入手,让年青人了解传统文化和文明,这才是生根的办法。这既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下去,还可对当地经济发展、民间工艺形成产业、解决就业压力做出必要的贡献和价值。

民间传统技艺篇(6)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现代艺术设计;徐州

一、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特征

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与两汉文化特色。徐州是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在我国民间美术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技艺精湛,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对徐州民间工艺美术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传统性。与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如剪纸艺术。二是艺术性。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不同于一般民间工艺品所体现的美感。三是民族性,即表现出淳朴的民俗风情和多彩的民族生活气息。四是自然性。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取材多为天然原材料,使其工艺美术作品兼具天然性与手工性,如柳编、七巧灯等。五是程序性。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需要特定的手工操作程序,如泥模玩具、糖人等。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特征

现代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在不断发展中,融合了当前社会的实用性而产生的。现代艺术设计表现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同时不失艺术性。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艺术设计是科技理性的产物。艺术设计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常受到科技的影响。微观上,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使设计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宏观上,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思维,艺术设计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二是现代艺术设计是工业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文化审美心理的物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设计逐渐成为大众化的艺术,这使艺术设计作品不仅需要具备艺术性,还需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三、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建议

1.设计者广泛涉猎,深入学习徐州民间工艺美术

徐州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我国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要发挥民间艺术的功能,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广泛涉猎,深入学习徐州民间工艺美术,掌握其精神内涵和艺术精髓,并对徐州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社会背景、人文风俗等具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使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并利用创新的艺术设计手法设计出作品,才能既体现现代艺术风格,又彰显传统文化底蕴。如,中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创意就来自我国传统民间工艺文化中的中国结,使设计出的作品兼具传统与时尚。

2.设计者需具备兼容并包的设计理念

现代艺术设计思想要兼容并包,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是广泛的,因此艺术设计者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应积极吸收不同的元素,并将各种设计文化的优势进行整合,把握精髓并应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为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设计中,使现代艺术设计突出我国的文化底蕴,设计者应努力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延续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命。在创作中,当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与徐州民间工艺美术产生矛盾时,设计者应秉持兼容并包的设计思想,从观念上、情感上树立正确的认识,并抓住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精髓和精神内涵,进而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3.学习徐州民间工艺美术手绘技能

对徐州民间工艺美术进行调查分析可知,其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和高超的工艺技法,其中就包括手绘技能。手绘技能在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中非常重要,是作品最终实现的基础。如民间剪纸、泥模玩具、糖人等,都需要扎实的手绘技能作为支撑。要想将徐州民间工艺美术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手绘技能,掌握规律,使手绘艺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4.注重民间工艺美术的活学活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灵魂,也是推动艺术设计不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并非简单地生搬硬套,而要不断创新,活学活用,注重提取徐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精神内涵和精髓,并将其灵活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徐州民间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活学活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形的再造,二是神的传承。设计者要将民间工艺美术所表达的民族思想、民族哲学等灵活应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

参考文献:

[1]刘畅.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美术教育研究,2014(24).

[2]李丽.论现代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5).

民间传统技艺篇(7)

在辽宁省满族地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民族艺术贯穿在我省满族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满族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在满族民间节日习俗和庆典中使用广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文化艺术可以通过教育系统得以保护并传承,传承此类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民族独特性、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护满族族群标志、社区(村社)发展的文化根源、提高年轻人的民族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深入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工作。如何推进信息技术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传承内容的整合,是每位从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工作者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的优势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正逐步显露出它特有的教学优势,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媒体和手段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被应用,而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正在改变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理念和方式。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满族文化艺术,增强艺术实践的参与性,同时为教师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先进的传承教育理念、传承教育模式和传承教育手段,是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传播的有效路径。因此,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中如何充分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一)“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李克东,1999)”。

(二)“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1998)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着重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两个方面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和解决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宋成栋,1998)以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解释为基础进行探讨。

二、现代教育技术学的运用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的优势

(一)实现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得满族文化艺术、传统文化知识最主要的推动力。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利用其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情景创建优势,实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快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自觉性的目的。

(二)化“陌生”为“熟悉”,解决传承重点与难点。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有些讲授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简单的传统讲授方式很难准确、清楚地表达,不容易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这时,多媒体的教学引入就能弥补这些不足,能够帮助教师较为轻松地描述内容、展示艺术特征,准确传递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既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传播的效率。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教育优化,使之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就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三、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面临的问题

目前,这一领域的专题研究全国来看还是空白,需要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中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的、系统的思维方法,使教育技术能够更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满族文化艺术在现有的学校传承教育中与现代教育技术相融合得并不好,教育技术在其传承教育中应用十分欠缺,在教学过程中还没能很好地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部分仍旧停留在单纯的传统演示和模仿阶段,先进的教育技术还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传承教育优化作用。在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大多数担任满族文化艺术传承中的教育者未能及时更新知识、及时获取新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新技术,所以还没有适应时代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应用能力;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中仍旧较为常见,不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者单向灌输知识的“呆板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和创造性差,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承的主观能动性;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不能充分利用未教育技术来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导致在传承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软件不能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

四、教育技术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转变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者观念,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何打破陈旧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何正确处理好教育者、学生、计算机三者的关系?教育者如何在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承教育中做好角色的转换?教育者如何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者是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的执行者,从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要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授课,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要在精通满族文化艺术知识的前提下,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将满族文化核心快速而准确地传送给学生。满族文化艺术资源(主要含语言、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民俗资源等)在教育体系内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如何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冲击的背景下创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和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的重大需求,以满族文化艺术资源汇集、素材拆分、文化教育资源价值挖掘和应用示范为目标,研究满族文化资源库建设方法、文化资源素材拆分和IP素材池建设、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与教育内容共享、虚拟展示与数字传播,建立满族文化艺术资源传承教育的创新模式和应用示范,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提高其传承实践的效果。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印发了我国第一个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根据标准,在中小学的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中应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最终实现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的优化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深化满族文化艺术实践,改变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方式的强大武器,它将在满族文化艺术传承过程中发挥其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满族文化艺术传承教育方面的影响正在日益加深,这就有待于从事满族文化艺术传承的教育者及早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技术,真正成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教育的领先者,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满足全世界不同地区的满族文化艺术爱好者全天候地进行自主学习,使他们可以快速、准确、便捷地获取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媒体技术介入传承后,满族文化艺术的传统传播模式将会被打破。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满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必将带来整个传统文化传播思想、传播方法、传播手段、传播模式、传播过程的一场深刻改革。对传承教育过程、传承教育内容、传承教育方法、教育者以及学生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传统的传承过程是由传承者、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基本元素构成,现在传承过程又增加了教学媒体这个元素。

(二)传播内容由原来单一的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性图形、图表变成了一种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视频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传承过程后,传承方法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将使传承方法变得多元化。

友情链接